•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滑铁卢战役

HD中字

主演:罗德·斯泰格尔,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奥逊·威尔斯,杰克·霍金斯,弗吉尼亚·麦肯娜,丹·奥赫里奇,鲁珀特·戴维斯,菲利普·福奎特,吉昂尼·嘉科,伊沃·加拉尼,伊恩·奥格尔维,迈克·怀尔登,谢尔科·扎卡里阿泽,特伦斯·亚历山大,安德烈·切齐,敦尔·当纳利,Charles Millot,叶夫根尼·萨莫伊洛夫,奥列格·维多夫,维罗妮卡·德·劳伦蒂斯,弗拉基米尔·德鲁日尼科夫,Willoughby Gray,奥尔索·马利亚·奎利尼,Richard Heffer,奥拉齐奥·奥兰多,约翰·萨维登特,根纳季·尤金,罗伯特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1970

 剧照

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1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2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3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4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5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6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13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14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15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16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17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18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19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滑铁卢战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815年6月18日早晨,惠灵顿公爵所指挥的部队,聚集在比利时一个名为滑铁卢的小镇营地里。连绵不断的降雨带来了痛苦、潮湿和寒冷给士兵。但是这些士兵将会感谢这场从前夜就开始下的大雨,因为这场夏日暴雨不仅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同时,也即将改写了整个欧洲的历史,就是在这儿──滑铁卢战场。    滑铁卢这场战役,是以拿破仑为首的法国军队独力抵抗以奥地利、普鲁士、俄国、英国为首的联盟国。拿破仑是个自信而又轻视敌人的人。他从未和惠灵顿交锋过,他相信惠灵顿不会在滑铁卢进行顽强抵抗。他期望一次进攻就能将惠灵顿赶下山脊,逼他後退。因此他根本没有料到会有一场大规模的战斗。    战事一开始,法国好不容易才击败英国的先锋,但是法军的实力已被削弱了大半。当联军越接近法军,法军的士气越下降,军队也发生了骚动。不久,法军被彻底击败,这场战役只是打了一整日便结束。    滑铁卢战役很特殊,因爲它是极少数单凭一场战斗就蠃得决定性胜利的战役。在这之後,几乎没有单凭一场战斗就能决定整个战争结局的战役,但这场战役做到了。滑铁卢战役的胜利使惠灵顿公爵成爲英雄,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而拿破仑的命运则是无比凄凉,他被流放在大西洋圣赫伦岛。在那里,拿破仑度过了他的馀生,昔日那位骄傲的皇帝,亦慢慢的消失在这个废墟中。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在下、鄙人和我受伤小酒馆朋友再见FLASHBACKS'parta奔跑的犀牛黑帮教母第一季潜水艇老爷子岛上书店鹰爪铁布衫残骸附加人生的她森林孤影情不自禁恶爷远去的牧歌绝命毒师 第六季 幕后纪实别惹白鸽之她的秘密沥青之城小生当差我的喵咪男友硬骨头之绝地归途弹指威龙牛郎织女2008飞越北极星不愉快的果实1997天下第二

 长篇影评

 1 ) 战争的本来面目

战争的本来面目,就是战争一旦发动,就以消灭对方的武装力量为目的。你一旦加入了其中某个阵营里,作为士兵也好,军官也好,那些所有喜欢的、憎恨的、人道的、反思的情愫都没用,决定未来的只有两边的力量对比和基本的对垒章法。甚至后者所谓章法都没用,因为两边的将领具备的这种本领是差不多的。那些什么妙计,或者神奇的攻击,最多存在于小说或者电影中,事实是很多根本不切实际。以少胜多的战役少之又少。惠灵顿作为守军,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不用冲击,可以严阵以待,专心对准对方过来的士兵射击,但是他的兵数少于拿破仑,这场战役胜利的关键一定是和普鲁士兵同时作战,因为加上普军就能超过之了。当然了,即便这场战役惠灵顿输了,后面拿破仑还是会失败,过几天就有个“滑钢卢”“滑铜卢”“滑银卢”等着弄他了,滑铁卢之战之前英联军早就结成多国联盟收拾过拿破仑,盟军武力远超过法军,而拿破仑就那么点人,力量上法国早就败局已定。滑铁卢之战不过是场余波,如同当年说反攻大陆似的,没有任何胜算,不过是野心战争家的一厢情愿垂死挣扎,如同大象背上的一只蚂蚁被大象一抖身子掉在地上,它还怒气冲冲的说:你等着,我回去叫我的小弟,回来收拾你!

 2 ) 场面宏大的纪录片

影片拍摄于1970年,时长134分钟。由前苏联著名电影大师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导演,罗德·斯泰格尔、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奥逊·威尔斯等主演。

向我们全景式的展示了发生在1815年的这场改变世界历史的关键战役的全过程。

本片斥巨资4千万美元拍摄,如果要在欧美地区拍片花费更会更大。这是因为苏联著名导演参与拍片,当时苏联政府给了很多帮助,如万余军人参与协助。就此片中千军万马的浴血实景、气势恢宏的骑兵冲锋、将士炫酷的甲胄军械、奢华精美的宫廷建筑、真实严谨的贵族衣饰华服……处处都是精彩看点。

相信看过的人大都会被影片宏大的战争场面震的七荤八素,当时是没有电脑CG技术的,全部场景都是真人真马拍摄完成,单就这一点就足以名垂影史。

电影最初的拍摄设想,是由欧美电影界泰斗人物、意大利著名电影制作人迪诺·德·劳伦蒂斯先提出来的,本来是打算由美国哥伦比亚影业公司拍摄,结果因为报价太低能没能实现。

钱少又想干大事的劳伦蒂斯转念一想,美国人不行,那就找苏联人试试。

能接到这样的大制作苏联方面很兴奋,还把自己家国宝级导演——曾拍摄过类似战争场面的《战争与和平》的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推荐给了他。

双方一拍即合,影片最终的成本是4000万美元,只是美国公司报价的三分之一。但即使这样,也让《滑铁卢战役》成为当时最昂贵的电影之一。

为了战争场面的逼真,苏联红军为电影拍摄贡献了17000名红军士兵,其中还包括2000名骑兵。

在拍摄前几个月,这些士兵就开始接受训练,包括上个世纪的队列和战斗阵型,以及火枪、军刀、刺刀、大炮的使用。

战争场面的拍摄地选在了乌克兰的乌日哥德罗。为了真实还原战场,苏联人铺设了5英里的道路,移植了5000棵树,播种了黑麦、大麦和野花,并重建了四座历史建筑。

为了制造泥浆,还专门铺设了超过6英里的地下灌溉管道,甚至还推平了两座山丘。

所有人的努力都没有白费,最终呈现的影片真材实料,制作精良,场面调度气势恢弘,大气磅礴。

特别是空中俯拍的法军骑兵冲击英军空心步兵方阵的经典场面,此后恐怕再也难以看到了。

导演并没有一味停留在大场面上,对战争反人类的本质也有所刻画,结尾处漫山遍野的尸体,让人震撼无比。惠灵顿那句关于战争输赢的独白更是点睛之笔。

演员阵容上也是巨星云集,凭借《音乐之声》火遍全球的少校——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在这里成了气质优雅的惠灵顿。罗德·斯泰格尔饰演的拿破仑有血有肉,霸气侧漏,尤其是那种英雄迟暮,让人无不惋惜。

有意思的是当年此片的票房却如同片名一样遭遇了“滑铁卢”,其中既有各个国家文化差异的不同,也有东西方阵营角力的因素。

本片讲述了片中的这段时间不长、却足以载入史册的“百日复辟”。

话说曾经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在1812年入侵俄国损失惨重,60多万仅逃回了3万。

反法联盟一看此时不上更待何时,撵到法国门口把拿皇一顿暴打。

拿皇不得已于1814年4月宣布退位,反法联盟对他还算客气,把他放逐到意大利海岸附近的厄尔巴岛继续当皇帝。

当惯了全欧洲皇帝的拿破仑,怎么能甘心统治一个小破岛。

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逃到法国,利用人民对波旁王朝的不满,不费一枪一弹,就把刚复辟的波旁王朝推翻,再度称帝。

此时正在维也纳因分赃不均互相对骂的列强们,听到拿破仑复位的消息后魂飞魄散,为了保命也没心思争吵了,马上再次组成第七次反法联军。

3月25日,英、俄、普、奥、荷、比等国结成的第七次反法联盟,集结重兵70万准备进攻巴黎。

虽然重新掌权,但反观拿破仑这边,法国的情况并不乐观。

此时的法军早已和巅峰时期没法比,重新执政的拿破仑也只有抓紧一切时间恢复他赖以安身立命的军队。

拿破仑号召已复员的士兵归队,同时召集国民自卫军,以补充法国军事力量。

虽然召集了近30万,但很多士兵都没有作战经验。除了军队是临时拼凑而成以外,法军武器弹药储备也所剩无几。

为此,拿破仑于3月23日下令立即生产十五万支步枪,要求凡尔赛等兵工厂加班加点赶制,甚至要求立即“向英国或瑞士”购买。

面对第七次反法联盟来势汹汹,考虑到法军在数量、经验和装备上的弱势,拿破仑只能选择先发制人、以快制敌。

为了麻痹联军,拿破仑还命令达武在巴黎周围修建一条要塞防御带,意在让联军以为法军纯粹在防御。

此时英普联军已到比利时,俄奥联军还在路上。拿破仑决定先拿英普联军开刀,取得胜利后再腾出手来对付俄奥两军。

6月15日凌晨,拿破仑率领18万大军越过边境,进入比利时。次日和联军遭遇,拿皇回归后的第一战很顺利,被击败的联军向布鲁塞尔撤退。

拿破仑继续追击,只有迅速把还未集结的联军击溃,才有胜利希望,毕竟双方兵力悬殊太大。

拿破仑命令第一次单独领兵的格鲁希带三分之一兵力去追击败退的布吕歇尔的普鲁士军队,自己则继续向滑铁卢进军。

而威灵顿公爵率英、荷等联军共六万多人早就在滑铁卢修筑好工事,等待拿破仑到来。

滑铁卢是通往布鲁塞尔的战略要地,东西是绵延的山丘,各道路南北向贯通,是绝好的防守地形,这也是威灵顿选择这里的原因。

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率领7万法军向滑铁卢的联军发起进攻,首先佯攻联军右翼,随后法军主力猛攻联军左翼。

咱们现在都很熟悉拿破仑的战法,也是三板斧:先是大炮轰,然后骑兵冲,最后步兵巩固阵地。

结果当地前一天晚上下了大雨,造成滑铁卢地区路面潮湿泥泞,骑兵和炮兵难以行动。

这下子导致“三板斧”变成了一条腿的瘸子,没有炮兵支援的骑兵几次猛攻都受到联军的顽强抵抗,多次投入预备队增援也并不见成效。

法国军队一波波向联军阵地发起进攻,但都往往是刚占领,就被联军夺回,双方反复争夺,倒下的士兵尸体很快堆积成山。

经过大量消耗,法军什么目的也没有得到,战况十分焦灼。

此时的拿破仑心中也是焦急万分,唯一的变数就是格鲁希和布吕歇尔,谁先回来谁就获胜。

但墨守成规的格鲁希面对远处隆隆炮声,依然选择继续追击毫无踪影的普鲁士军队,他的这决定改变了拿破仑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欧洲的历史走向。

布吕歇尔却率领五万普鲁士军队甩掉格鲁希,在法军与联军僵持不下的时候到达了滑铁卢战场。

普鲁士大军一到,联军立刻获得了巨大的兵力优势,士气大涨,胜利的天平已经不可避免的倾向联军。

而拿破仑这时已无后备兵力,不仅格鲁希领着几万人在外面瞎转悠,预定的援军也在比利时迷了路,未能及时赶到。

当天下午7点,拿破仑手中只剩下了一只预备队,就是他的老近卫军。

孤注一掷的拿破仑使出了最后一张王牌,去驱逐普鲁士军队,然而联军占据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这支老近卫军再英勇也没有用,三拳挡不住六脚,很快溃不成军。

至此,拿破仑扳回败局的最后一线希望也彻底破灭。

当这一天的太阳渐渐西沉,威灵顿发起了最后的反击。法军损失惨重,不得不放弃了战斗,拿破仑本人也策马撤离了战场。

三天后,逃回巴黎的拿破仑再次宣布退位,“拿破仑时代”彻底宣告终结。

1815年10月,反法同盟这次吸取了教训,把拿破仑流放到了一个遥远偏僻、远离海岸、鸟不拉屎的小岛--南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

这次被严密看管的拿破仑再也没有逃出来。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岛上去世。

西方世界的一代军神在与世隔绝的憋屈中走完了自己雄才大略而又充满争议的一生。

“百日王朝”是拿破仑人生的最后一个巅峰,它既是拿破仑政治生涯的落幕,也堪称历史的一个奇迹,至今也无人能够超越或复制。

盛佳蓝光标注

 3 ) 1分,烂片

5星都是阵容给吓出来的。

首先,请化开开篇一短串字幕的浓缩历史:拿破仑,用了大概不到20年的时间——推翻了法国封建王国,打穿了中东奥斯曼帝国,化解了无敌的圣罗马帝国,统一了欧洲还有度量衡(哦对了,俄罗斯是被拿破仑冬天武统的),以一个无神论者的姿态叫来教皇在旁边看着自己给自己带上了【皇帝】的王冠(注意,是皇帝,不是王。比如,查理曼是王吗?是王。但是拿破仑是皇帝,有啥区别说来话长自己去查)。然后不列颠急了,着急大伙耍计谋,说“全欧联合王国激集火拿破仑一个人,拿破仑一个人是一个帝国,然后跟你们法国人没关系。”之后因为连续十几年战争,巴黎经济萧条,招揽刺客,悬赏拿破仑逼着人逃出巴黎的。

然后,这些一通被盖过。唯一剩下的形象就是个闹肚子的矮个小胖子一生唯一输掉的一场战役

这是部赤裸裸的不列颠向铁血型宣传片

举个例子:不列颠一堆叫“Duke Wellington”或者“Lord Nelson”的街道、广场、公园、酒馆之类的地方,名字可以直译成“云龙”或者“继光”。

所以人物构造上,英雄是很死板的“英式男人味”形象——在最不适宜的场合说出最冷的笑话。

而剧情结构问题就在这了:主角是惠灵顿大都督,但是本尊在第二幕才出现。你以为在讲拿破仑呢,结果主角重心突然转移了。

画面就更别说了,全是人撑出来的。给5星好评的都是被阵势吓出来的。我也怕,但是跟你讲真,画面除了人挤人,没有哪里出神,不如去看工厂大门(韵-__,-)。

还有最后那个骑兵冲锋,该怎么说呢,其实是Ney是中诱敌计了。惠灵顿当时在后方支援伤兵撤退,他看着就下令绕后方冲侧翼了,其实……该怎么说呢。但是电影展现出的惠灵顿军队都是不会受伤的铁人。然后…

然后他们连自己人都不放过:

骑兵冲锋冲得人云里雾里的。

总之,希望大家能知道:那天是六国联军以近两倍拿破仑的军力多方四散围剿他。

 4 ) 一举手一投足尽显英雄风采

当他“无畏”地走向前部下的枪口时,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对死亡的恐惧,也看到一个英雄对信念的执着。。。
当他离开枫丹白露,抚摸着军旗痛苦流涕,我看到了他对法兰西的热爱,也看到了他东山再起的决心。。。

Old soldiers never die,they just fade.

历史就是由这些英雄们创造的

 5 ) 英雄最怕迟暮

从史实的维度出发,滑铁卢战役截取的只是伟人壮丽人生中的片段,但邦达尔丘克显然从一开始就打定了主意––既然不能肆意挥洒整幅画卷,那就选取成王败寇的一瞬。拿破仑的突然发迹、扶摇直上固然是生命中一抹亮色,但在大银幕上却很有可能化为千篇一律的宏大叙事。从寻找戏剧冲突的角度来说,英雄迟暮和浪子回头、妓女从良一样,都是可遇而不可求、屡试而不爽的老梗。

邦达尔丘克开场的镜头里,1814年的拿破仑是一位其貌不扬甚至满脸横肉的法兰西皇帝刚刚遭遇了莱比锡战役惨败的他尚未消化失利的苦果,就被自己亲手培植的属下联名逼宫、要求退位。此处,罗德·斯泰格尔演技超然,把一位伟人因失败而疲惫、而不甘、而恼羞成怒甚至脏话连篇的状态,发挥到淋漓尽致。印象最深的一幕,面对群臣低下的姿态但却强硬的态度,拿破仑困兽犹斗般雷霆暴怒、大声咆哮,“我绝不、绝不、绝不退位!”斯泰格尔演活了那种剑拔弩张,但拿捏得更到位的,却是那种强硬背后的虚张声势。

可以说,邦达尔丘克自始至终的焦点都是大人物那种“虎倒雄风在”的后巅峰状态。故事讲到一小半,从厄尔巴岛逃出来的拿破仑半路遭遇波旁王朝截杀他的部队,身边只有700精兵的他面对昔日士兵直挺挺杵过来的火枪,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你们真要如此对待你们的皇帝么?”僵持数秒,对面的士兵从故作镇定到瑟瑟发抖,从双腿发软到扑倒在地,继而整排整团地簇拥在皇帝的周围。旧部的临阵倒戈让拿破仑异常开心,但他心里也很明白:底层的士兵不能解决任何实质问题,那些大革命开始和他一起摸爬滚打过来的新兴资产阶级,为了一己私利,已经彻底抛弃了他。

回到巴黎的拿破仑表面上收复了失地、重新建立了所谓的“百日王朝”,然而他对朝中群臣的心怀鬼胎再清楚不过。只有昔日爱将内伊懂得大帅的思虑,毕竟他是真正的行伍之人,清楚普通士兵的爱戴远远抵不上整个阶级的支持;也只有他,明白拿破仑要为这次强弩之末的“归来”付出怎样的代价……整部电影里,这类英雄迟暮的场景随处可见,既有拿破仑自己的外强中干,也有战友同侪们的心知肚明。结果就是,这场中外皆知的命运之战,在镜头里摆脱了成王败寇的恶俗模式,被艺术化地还原为一场没有胜者的较量。

这当然也是一部有意思的电影,但和通常意义上的“影史佳作”不同,它的有意思,从电影文本远远蔓延到银幕之外。据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回忆,那些扮演参战士兵的群众演员尤其可怜,在近乎半封闭的片场拍摄期间,他们不仅要抵御痒到骨子里的性饥渴,还要忍受来自苏联克格勃的暗中监视……然而直到电影上映,最大的尴尬才浮出水面:观众不解为何拿破仑的传记片是由一位苏联导演来完成遂票房大败。滑铁卢成了“滑铁卢”,“拿破仑”也就此成为影史上“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题材黑洞”。

 6 ) CG去死吧,是男人就用15000名军人拍电影

转自煎蛋网http://jandan.net/2015/03/23/real-soldiers-movie.html

1970年的电影《滑铁卢》是一部巨星云集的战争题材电影,也获得过一些奖项。不过这部电影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当时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没有使用电脑CG,全部以真人真马完成,是世界电影史上最了不起的电影之一。

初看电影就会被电影宏大的场面所震撼,电影不光描述了滑铁卢战役,还叙述了导致滑铁卢战役的百日王朝。电影时常两个小时多,除了几段舞会,一点点交谈以外,几乎他妈的全是战争场面。

电影中每一幕战争场面都太庞大太挥霍,简直庞大到不真实。体量庞大的宫殿、数百盏(有时甚至是数千盏)数量多到不可思议的人造灯光,比迈克尔·贝的电影更多的爆炸场面。唯一让这部电影脱颖而出的,是所有这些都是真金白银买来的真东西。

今天如果我们要拍摄这样一部巨规模电影,花费将高的惊人。在60年代制作这样一部电影似乎不太可能,但是制片人Dino De Laurentiis没有用传统的方法拍摄电影。他去了当时的苏联,当时西方世界和苏联还在冷战中,De Laurentiis和苏联达成协议,他通过俄罗斯导演Sergei Bondarchuk和苏联政府达成协议,他们不但可以在苏联拍摄这部关于滑铁卢战役的影片,而且可以用非常低廉的价格支付俄罗斯的人员和设备。

苏联红军为电影拍摄贡献了15000名军人,包括一整个骑兵旅和受过训练的工程师。有这么多人可以调配,Sergei Bondarchuk导演像神一样发号施令。拍摄在乌克兰城市乌日霍罗德附近的农场完成,为了让电影的战场看上去更为逼真,几名比利时工程师铺设了数英里的道路,种植了数千树木,在战场中间建造了农屋的复制品,最荒诞的是他们居然用推土机铲平了两座小山。

15000名苏联军人花了好几个月时间培训拿破仑军人的规范,其中2000人还要接受毛瑟枪培训,因为摄像机到时候要拍摄他们装弹开火的画面。

光是这一个镜头里就有数千人在奔跑、到处都是爆炸和烟雾、倒下的马匹和风笛(当时雇佣了50名受过训练的马戏团骑师完成马匹死亡倒下的镜头……

最后的总花费接近4000万美元,按照1970年的标准来算,应该是当时全世界拍摄成本最昂贵的电影之一。如果不是在苏联拍摄的话,花费还要再乘以2或者3,如果真的是这样,这部电影的预算水平将荣升“哈哈哈哈,不不不,你他妈肯定在逗我玩。”殿堂。

 短评

这才叫大片啊!了解西方宗教与哲学后,看这种战争历史题材能更好理解,他们在战争中也使用谋略,但是并不提倡,他们更加歌颂勇敢,这并不是因为西方人没有《孙子兵法》,而是宗教信仰不同。中国人拍战争片在“军师”帐子里运筹帷幄一场仗就打完了,人家的将领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

4分钟前
  • 卡里加里博士
  • 力荐

4.5/5 配乐棒呆了 战场拍得非常壮观 斯泰格尔演的很棒 对普鲁默有些偏见 眼神中歹气太重 邦达尔丘克是不是有特权啊 拍什么都可以向苏联军方借人借东西

8分钟前
  • 按时对话法
  • 力荐

滑铁卢战役也算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场战役了,没想到以这个事件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却如此之少,能找到的电影貌似也就这么一部了,甚至还是苏联的导演拍的。当然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拍出过《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巨制,让他拍这部影片自然很合适。奥逊·威尔斯还在片中路易十八,戏份很少。

10分钟前
  • stknight
  • 还行

美苏在电影界合作的又一例。斯泰格尔的表演是全片亮点,虽然拿破仑的面目暧昧不明,但演出上是有气度的。至于全片后三分之一的战争场面,除了目测上万人的堆积外,无拍出来的必要,剪辑混乱,不借助文字资料无法梳理战役进程,场面如同团体操,除了祸害马以外实在不像打仗。拍法是十足白银时代路数

13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军事、历史爱好者福音,对其他观看人群可能不太友好(另,作为配音爱好者提醒一下同好,目前已知的国语版应该是广东草台班底,非常糊弄,非常不推荐)。就英雄史观而言,格鲁希的选择对于成败确实影响不小,茨威格拿他做文章倒也合乎情理,但从唯物史观来看,那个时期拿破仑其实已经死了,只是他自己还没意识到。

14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延续了《战争与和平》大场面的风格,这部几乎都是战争戏份,不过调度上最终还是向市场屈服了,拍的相对更加美观,所以没有了《战争与和平》里的那份残酷和本应有的悲壮感,但是上千龙骑兵冲刺的场面还是太震撼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大银幕看一次

17分钟前
  • typacm
  • 力荐

真正热爱这部电影的恐怕都是军事历史爱好者吧,单从电影来说,节奏和结构都有问题,战役重头戏开始的时候电影已经过去快三分之二,冗长的文戏和表演让观众筋疲力尽。如果是西方导演拍的话估计会在开头把拿破仑击破布吕歇尔的战争戏拍出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然后再展开。苏联导演学院风格太重,西方观众不买账,所以本片票房惨败。

19分钟前
  • 虞渊之水
  • 还行

战争场面还是无以伦比,只是如果纯粹的只是描写战争的话,感觉有点流水账的嫌疑,这一点战争与和平里面平衡的很好。另说一点,片子里的拿破仑又胖又挫还喜怒无常,但就算这样一个形象也让人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拿帝是我的偶像。就我看来拿破仑不是输给威灵顿,他只是必败的逆天而行。

22分钟前
  • Moja
  • 推荐

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居然是奥逊威尔斯饰演,看时没发现。眼熟的威灵顿公爵,原来是《音乐之声》的男主。来自科西嘉的胖小子拿破仑啊,你牛,你为何非要回去呢。最触动我的是一个英国士兵绝望的呐喊:“我们素未谋面,我们为何要自相残杀?!” 欧洲那边打来打去,仅为了个人的荣誉么?不,自然是王朝的统治失了民心,不得不反。

27分钟前
  • 田野向金子
  • 还行

太好看了!17世纪旧制度的落日余晖,信仰、武器、战术都有种旧时代的朴素和娇憨感。滑铁卢战役后,一个革命与复辟交织、浪漫主义的时代开始了。场面恢弘,对拿破仑和威灵顿的刻画又很仔细。拿破仑是颇具魅力的,不是有高度自信(自恋)的人喊不出「法兰西就是我,我就是法兰西!」片头和片尾面对失败的苍白颓唐的脸互为呼应,这么个愈挫愈勇的传奇人物在历史上不吸引人是不可能的。看完才知群演都是苏联军人,50年前又无CG,全都得真正来一遍,这调度能力真是可敬。

30分钟前
  • 牛奶泼了
  • 力荐

其实战役之外是两种人设及凝聚背后的两套意识形态对决。威灵顿说波拿巴‘头脑值一万五千人但依然算不上一个绅士’,对后者的看不起不源自对其天才的否认,而是认为其出身‘不配’这样的才能;私下里说底层军士‘不外乎是骗子和乞讨,爱国心全靠杜松子酒驱使’,充满不屑了。波拿巴则从开头退位一幕展现其视军士如己出的一面,凭个人魅力感召普通士兵而复辟,无需等级和身份加持而深受拥戴,如他自述‘是人民给我加冕’。威灵顿拘谨坚毅,有贵族身份带来的高傲自信,反衬波拿巴乖戾大胆,但通过在其他将帅面前贬低对手和自夸谋略的表演来掩盖内心的不安全感。波拿巴之所以是老欧洲的眼中钉肉中刺,原罪是他是一个等级制度下的‘僭越者’,这里牵扯到对权力来源/人的本质/行为规范等一系列问题的、在特定意识形态框架下的判断。以一场决战窥历史进程,聪明

35分钟前
  • Tacitus
  • 力荐

8/10。继承了苏联拍摄军事题材的大国胸襟,金碧辉煌的宫廷舞会、人头涌动的炮兵阵地、步兵拼杀方阵的空中俯视,拿破仑受伤后躺在硝烟未烬的战壕,头顶风雨雷鸣的黑夜惨败离开,全都壮阔非常、情意苍凉。生动塑造双方统帅的运筹帷幄,又以普通兵的牺牲与冲出去呼吁和平,侧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讴歌人性。

37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苏联红军倾情出演

42分钟前
  • 历史理性
  • 力荐

本片和后来中国的《大决战》一样,是苏式计划经济才能拍出的电影:不惜工本,动用上万军人演出战争实景。如今再也不可能重现了。还有一点也非常类似:胜利者的魅力远不如失败者。身材发福、胡渣未剃、喜怒无常、惦记儿子的末路霸者拿破仑的形象胜过绅士威灵顿,而《大决战》中的蒋介石、郑洞国、黄百韬、陈布雷、傅作义给人的印象也深过毛刘周朱林刘邓粟。

44分钟前
  • Chambord
  • 推荐

制作实在太宏大了 但拍摄手法实在没太赶上这个预算 电影本身有一种overkill的不真实感

46分钟前
  • Catete
  • 还行

骑兵VS大炮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s411M7HB

51分钟前
  • O型血
  • 还行

潮水般的进攻,潮水般的排炮和射击,也是潮水般的倒下,

54分钟前
  • 微辣
  • 还行

滑铁卢 中英双字幕版本http://v.youku.com/v_playlist/f3299658o1p2.html

59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单看那个数千人真实场景的胸甲骑兵就是前无古人

60分钟前
  • Fal Conde
  • 推荐

内伊猪突英军空心方阵的航拍镜头真是漂亮。但是结尾威灵顿派人劝降老禁卫军的情节又太过戏剧,哪有把炮兵摆在距离敌方步兵不到100码

1小时前
  • 防守三秒判点球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