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遍看《大路》,有几个发现。
1、00:14:00,Gelsomina和Zampano的第二次表演,Zampano是猎人,打死了扮演野鸭的Gelsomina,枪的后坐力也使的他自己翻到在地。这是两个人命运的预言。
2、大路上的人们,除了Gelsomina在寻找情感,其他所有人都在逃避情感。从这个意义上,浪漫温情的Matto和野蛮粗鲁的Zampano并没有区别。片子里有三个地方直白的表达了这种逃离。
第一次是Zampano表达的。在和酒馆里的红发女子欢好一宿之后,他睡倒在路边的荒地里。醒来的时候,Gelsomina告诉他,自己找到了很好的番茄的种子,已经种在了地里。他催促她上车。在车上,她忍不住和他说:“你和那些乱搞女人的男人一样。”Zampano回答:“如果你想要跟我在一起,你就要学会一件事:闭上你的嘴。”他递给她一个苹果,下一句是:“番茄,你到底想些什么?”镜头切到摩托车前面的视角。牧羊人赶着一群羊。Zampano就是牧羊人,Gelsomina就是羊。
插一句:Zampano希望像牧羊人拥有羊群一样拥有Gelsomina。他杀死Matto,不是因为他嘲笑他,而是因为他打破了自己对Gelsomina的全面拥有。Gelsomina愿意和Matto一起表演。在修道院,Zampano让Gelsomina露一手给修女看,Gelsomina用Zampano给的号,吹Matto的曲子。狭路相逢的那个时候,Zampano为什么无法遏制愤怒,失手杀死Matto? 一个细节是,Matto见过二人,俯下身子修汽车的时候,嘴里又哼起了那只曲子,而且用Gelsomina的名字做歌词。
第二次是Matto说的。他和Zampano因为斗殴都被关进了警察局。那天夜里他先被放了出来,去找Gelsomina。他一面问她愿不愿和他走,一面咯咯笑着说她真是个丑女人,脑袋像洋蓟,什么也不会。“Zampano为什么会留着你?要是我,一天都不会留你。”Matto和Zampano一样,以强大来掩饰自己的懦弱,只不过一个是智力上的强大,一个是肉体上的强大。在得知自己也被马戏团遗弃的时候,他说:“他们需要我,我不需要任何人。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在一个地方待的时间越短越好,因为人们很快就会令我生气。我独来独往,那就是我的方式。”
第三次在修道院借了修女之口。“我们也到处旅行,每两年换个修道院,这样就不会对红尘太依恋,你对你住的地方会日渐生情,即使是一棵植物,你竟敢忘了你最重要的对上帝的感情。”
3、Gelsomina离开Zampano出走的那段,白天遇到了一场宗教游行。第一遍看的时候不太明白为什么要呈现这场游行。现在的想法是:这场游行是Gelsomina性格和命运的象征。在游行过程中,她不断地被人群推搡,裹挟,身不由己,这和她一贯以来的命运是一样的。但她同时也在这场游行中感受到了宗教情感,恰如她在不断的颠沛流离中寻找自己的精神世界。
4、Matto是Gelsomina精神追求的投射。Gelsomina出走这天,白天宗教游行的视角是仰视,晚上遇到Matto的视角也是仰视——他正在高空表演走钢丝。
影片只出现了一次地名。Gelsomina逃离Zampano未果,在车里醒来的时候,发现和马戏团在一起。她问:“这是哪里?”马戏团的女人告诉她:“罗马。那里就是圣保罗(大教堂)。”Gelsomina顺着她的手望向画外。镜头没切圣保罗,Gelsomina顺着琴声找到了Matto。他在哪儿拉琴呢?马戏团拉起的大帐篷空荡荡的,他在最中央,坐在一把椅子上。Gelsomina在帐篷外隔着一条绳子仰慕地看着他。他是她的神像。
影片后面,Zampano杀死Matto的那个段落,两人狭路相逢的第一个镜头给的是Matto的汽车。车尾上写着车牌号:Rome, 160253。
5、相对应,Zampano对Gelsomina的精神世界的毁灭性破坏并不是拒绝和她进行情感的交流,而是杀死Matto。在这之前已经有了象征性事件。在修道院的雨夜,Zampano试图将修道院的银质装饰物从墙上扒下来偷走。
离开修道院的时候,镜头给完Gelsomina坐在车里挥手作别的中景,反打到Gelsomina的视角:一脸担忧的修女站在基督塑像的前面朝她挥手,离她越来越远。镜头再切回Gelsomina,她哭泣着伏倒,这是她最痛苦的一次哭泣。
在Matto死去的时候,Gelsomina已经死去了。Zampano也无法再像牧羊人拥有羊群一样拥有她了。
6、Gelsomina在寒冷的断壁残垣下躺倒,Zampano留下钱和号,驾着他的摩托车走了。是他遗弃了Gelsomina,还是Gelsomina决定再也不和他走了?她躺下时说:“我想过要跑,但是他要我和你在一起。”她的内心死了,她的大路也就到了尽头。
“在费里尼的作品里,早已明显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主观、心理画面,如回忆或幻觉。如果这种回忆不变为客观的,不进入幕后,不走进‘场景,以及制造场景、以它为生、热衷于它的人的真实性’中的话,这种回忆就不能构成场景。”(《时间-影像》,12)
德勒兹的这段话提醒我们的是,在费里尼早期的“新现实主义作品”中,其实已经存在了他在中后期将发展为个人风格的超现实元素。这种超越日常生活实际的既可能是主观的心理画面、也可能是回忆,梦或幻觉。在电影资料馆重看《大路》的过程中,确实发现了在这部被认为是“新现实主义”代表的作品中,已经具有的超现实场景,它们连通着《甜蜜的生活》或《八部半》。
第一处是杰索米纳与藏巴诺前往一处农庄为一场婚礼表演杂技的时候。在表演结束后,杰索米纳被孩子们引到楼上,看望那位躺在病床上不能下床的孩子,希望她逗趣的表演可以为他带来快乐。在这一系列场景中,伴随着诡异的梦幻般的配乐,镜头与光影随着人物的移动而发生相应的转变。如果曾看过《八部半》的话,就能发现这些场景与《八部半》中通灵者让男主人公圭多对童年生活引发的回忆,实则是同一种氛围和音调。我在看《大路》这一幕的时候,瞬间跳接到的正是《八部半》中的这一幕回忆画面。
《大路》中杰索米纳上楼探望孩子理应是不该引发任何回忆或幻觉,它只是日常现实的一个片段。但费里尼在此却将其处理成了类似于回忆或幻觉的超现实画面。他所使用的手法与在《八部半》中如出一辙,即通过让镜头的移动配合人物的移动和光影的变幻,并通过适当的剪辑节奏来获得的。而这种手法在《阿玛柯德》中则发展成一种完成的影像美学的构成方式,它可以轻松地构筑某种如梦似幻的现实情境。正如德勒兹所言,如果费里尼不把这种回忆或幻觉进入客观,进入场景,放置入现实生活中,那么这种回忆或幻觉就不能构成场景,也就无法被真实地体验到。
《大路》中另一处超现实画面出现在杰索米纳赌气出走后,一个人在田垄间逗留。伴着画外响起的音乐声,一对吹着小号的乐手从杰索米纳的身后经过。这些穿着正式服装的乐手理应不该出现在乡间田野,但他们又为何能出线在这个场景中呢?如果按“新现实主义”的美学逻辑去分析,是无法理解的。我们只能讲起看成是杰索米纳头脑中的想象在现实中的显现,这位神经不太正常的女孩有她自己的世界。这也许是费里尼为何总是表现像杰索米纳、卡比利亚这类角色的原因,因为在现实的生活之外,她们有着自己想象的世界。
怎么可以不给五星!古典的戏法,当年这片火得一塌糊涂,意大利供演了一出不小的文艺复兴。P.S.在意大利电影城,每逢下班时刻,公车站牌总是大排长龙。但是公车司机却总是将车停在尼诺罗塔面前,让他先上车。每天一起等车的费里尼看不过去,就上前理论。于是,一代导演和音乐家就这样相识了。
心臟不好的人不要看 因為會傷心
这是那种会让你久久不能忘怀,泪流满面的结局。会有不少人想要拍类似的故事,想拍一个美好的结局,填补它在心中造成的黑洞,但最终还是会觉得这个让人疼痛的结局是那么美丽,那么无法释怀。你会想起那些失去的、稍纵即逝的、触手可及的,却还是遥挂在远方的美梦。
这是爱吗,我看不出来。。。没觉得特别好,女主哭和笑永远那副表情让人有点厌。
我对电影产生了睡意,对女主角的表情产生了嫌恶,对费里尼产生了排斥。
和我从《八部半》中认识到的费里尼完全不同。朴素而本质的爱总是无法用言语准确形容,同时又无需言语去附注。戏中人相爱的方式那么笨拙乏术,却被戏外的费里尼呈现得如此浪漫悲戚。等到爱已死,才发现爱过。→20.11.28 资料馆二刷。
好情郎走钢丝,笑声郎朗,却脆弱不设防。坏情郎走四方,凶神恶煞,却落寞不懂爱。打鼓吹号的大眼睛天使,只会扮演自己,为他人留守。这颗星球上,无数条大路,无数条路上,澄明的灵魂遇上寂寞的心,时间才是奢侈品。
我不知道故事结尾有着钢铁之肺的男人在海边恸哭是在悔恨错失的爱还是哀悼自己的孤独。我只知道除了那个不会做饭不会跳舞丑得像株洋蓟的傻女人,再没有人会那样爱你。大路茫茫,当你在世间颠簸流浪,再没有人陪着你。
费里尼一生情人无数,却从不曾离开他的妻子。那个天真善良,始终忍受着他的滥情任性与坏脾气的小个子女人。他以这部《大路》表达对她的爱与歉。尽管费里尼拥有那样华丽的盛名,但也许在他的心中,他始终不过是一个在世间颠簸的流浪艺人,而只有他的妻子,才是他在流离世间最忠诚的,唯一的旅伴。
费里尼的这部比八部半好看多了,傻姑娘的乐观与天真让我感动让我心碎。有些狗想说什么的时候,它们却只能吠。
看完电影觉得很大一部分电影史是男人把女人送上祭坛为自己换救赎的故事
噢太感人了,后来那段音乐一响起来就让人泪流满面。会爱但不会表达的人酿成的悲剧,这结局啊。。。哪怕有可以挣脱铁链的胸膛但也禁不住心碎的痛
“如果我死了,你会为我流泪么?”“如果我不和你在一起,那么和谁?”2020-10-22三刷,依旧为精灵般的玛西娜着迷,女神中的女神,将可怜可爱、至情至性演绎到完美,无人出其右;她是费里尼永远的女版小丑,是堕入荒凉尘世的纯良天使,她对美和良善的向往从未泯灭,那一曲伤心小号吹起就漾起无穷悲哀,她惊惶的眼神里藏着多少渴爱的诉求啊——“你有没有一点点爱我”。从戏内到戏外,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更多的是互相依赖的相濡以沫,含泪的微笑真是楚楚动人。世上万物皆有其用,微渺草芥来过一遭,如天空飘过的云彩不留痕迹。三次镜头拉远(离家、离开警局、遗弃),大路在脚下延伸,未来其去未知;对应最后一个沙滩上他徒留遗恨的倒退镜头。
他没带翅膀的背影转身走了,留给杰瑞米娜像她眼睛一样明亮的心.那个夜晚他假装坦率地调侃告诉她男主角爱上了她,其实明明他自己也爱上了她嘛,尤其当她吹起他教她的那首曲子,他告诉她自己存在的价值,让她破涕为笑,他尊重她的选择,为她戴上自己的项链留做纪念,然后又一边哼着那首小曲一边奔奔跳跳走了。
费里尼的片子总在是结尾的时候让人的心理防线瞬间崩溃
流浪艺人法没谈论爱情,“爱情、理想”都是虚空的概念,只有“需要”,“他需要我”,尽管有那么多逃离的机会,她还是选择了留下,除非被抛弃。尽管他粗暴,野蛮,有种种不好,但第一次大赚一笔两人去餐厅的时候,他先问的她想吃什么,每次吃饭的时候,也都是给她拿着大碗。只有细节和生活,没有爱情。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瞧瞧热评最高赞那条说的是人话吗?合着费里尼情人无数马西娜该为自己正宫地位尤在而庆幸?这世界不能总欺负忠诚的人。
费里尼用最克制的镜头拍出了最幽深的感情,纵然当事人自己都没意识到。有的狗,想说什么的时候只会吠。结局一箭穿心...
女演员的样子真有点后无来者
费里尼早期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那么的孤独!粗莽流浪艺人与痴傻女小丑的悲情故事;2.感情细腻真挚,费里尼妻子玛西娜的表演极富表现力,让人情不自禁同悲同笑;3.尼诺罗塔忧伤的配乐;4.贯穿费里尼全部作品的元素:马戏,小丑,海滩,天与地之间的人,游行,流浪,花心男与痴心女。(9.5/10)【2020.10.31 艺海剧院 4K修复版重温】后半程一直泪流满面,如此纯粹而深情。一块路边的小石头,也是有用的,否则,即使是星辰,也毫无意义。有的人懂得多,敢冒险,却总爱乱开玩笑。有的人仗着自己在某方面的优势便横行自傲,也不是没有头脑,只是思考终归来得太晚。有的人爱音乐,爱浪漫,重情义,却抵不住自卑与经不起刺激变故。《大路》如同一出宿命的悲剧,谁也没犯什么大过错,但却阴差阳错,造成了致命的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