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我是古巴:热带的忧伤》其二 《我是古巴》的摄影机运动,在很多时候也服务于人物情绪的积累、情感的流动,并挖掘“热带的忧郁”。妓女玛丽亚被美国客人推来推去那一场戏,摄影机运动的速度和人物情绪的强弱的成正比的。玛丽亚的痛苦、挣扎、身不由己,在摄影机的迅速移动、人物的疯狂舞蹈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样的情况出现在甘蔗农的故事中,当甘蔗农知道自己的土地将被卖给联合水果公司,他黯然回到甘蔗地继续砍甘蔗,摄影机跟随他疯狂砍杀甘蔗的身影有节奏地左右摇晃,形成一种令人眩晕的效果。这时他的女儿问他:“爸爸,你累了吗?”他回答:“我不累!我不累”。镜头从老农的近景迅速向左移到棕榈树映衬下的天空;然后他又大喊一声:“我不累!”这一次从他的近景迅速向右移到天空和白云;接着他继续砍甘蔗,每砍一下,镜头就往向右边的太阳猛摇一下,随着砍甘蔗的运动越来越激烈,摄影的景别也越来越近,摇晃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渐至模糊一片。暗示他的愤怒和无奈已至顶点,为后面点燃甘蔗林和房屋做了铺垫。 在影片中,面对人物,摄影机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共情者,不是假装摄影机不存,而把摄影机当成一个有人格、有情感的主体存在,它升到高处看着老农的一双儿女走远,又慢慢降下来凝视绝望的老农的脸,它以广角镜头的博爱接纳着镜头中的一切,又常常贴近人物的面孔,如同贴近爱人的脸。拍老农与妻子的悲欢离合时,不断有水从镜头上冲刷而下,如同摄影机在流泪并怀念被泪水洗过的记忆。红外摄影,使黑白画面中的海水如墨汁一般的浓郁,深暗的天空则带着质感与密度,绿叶散发着白色的光芒;强烈的光暗对比突出了加勒比海岛国古巴的热带气质。总之所有的特技都是为情感而服务的。 这部影片的摄影机运动最出彩之处莫过于其垂直运动,在斯坦尼康还没有被发明的时候,为了让摄影机自由穿梭如入无人之境,卡拉托佐夫和他的摄影师乌鲁谢夫斯基发明了一种类似斯坦尼康的装置:让摄影师穿上一种特制的马甲,将摄影机捆绑在摄影师的身上,马甲背后有一个钩子,需要上下移动的时候,就将一种皮带传送装置钩住马甲背后的钩子,上下移动,移动完成后,马上将钩子去掉,摄影师又可以带着摄影机继续水平移动。摄影机垂直方向的运动常常出现在人物死亡时刻。当撒传单的小伙子从楼上摔下来,摄影机模拟了他坠落和倒地的过程;恩瑞克中枪死去的情景也是一样,从恩瑞克开始倒下的那一刻起,摄影机就开始旋转,然后是主观镜头中的天旋地转,一片模糊的杂乱的人影,被泪水冲刷着,越来越模糊,直到定格在一幅抽象可恐的画面上。 这个影片中最著名的一个镜头就是“送葬”一幕了。青年恩瑞克死后,大批群众为他送葬。摄影机先是在地面上,随着女孩后退,然后目送扶柩的队伍向景深处走去,摄影机开始缓缓上升,经过第二层、第三层阳台上撒花的人们,来到了第四层,这时摄影机慢慢向右水平移动,俯瞰着楼下送葬的人潮继续向右,进入一个手工制作雪茄的作坊,里面是些正在劳动的年长的男人们,摄影机顺着过道向景深处前向,工人们将一面旗子传递到窗口展开,摄影机越过那面飘扬的革命旗子,继续向窗外空中悬浮前进;这时如同在飞翔一般,我们从空中看到楼下送葬的大批人群,被迎着窗户的一栋楼房分成了两个部分,摄影机漂浮在半空中继续跟随着灵柩的队伍前行在两栋楼房之间空气中,经过四楼的一个个阳台和阳台上撒花的人们,漂浮着。这个两分半种的长镜头从地面到空中,从窒外到窒内,从行走到飞翔,不仅有三个维度的镜头运动,而且呈现了一个完整的市民空间,一场自发的盛大的英雄葬礼。从地面到空中,是死亡的升华,灵魂的飞升;从室内到室外的人群,意味着各阶层的人群被从内而外地唤醒。一个普通的城市街区,被摄影机的运动赋予了庄严和诗意。这个复杂调度产生的完整空间,仿佛整个哈瓦那乃至古巴的人们都被“斯人已逝”的忧伤笼罩,都沉浸在对自由的渴望中。革命的火种自哈瓦那大学的殿堂空间漫延至市民空间,从精英革命推进到全民觉醒。 《我是古巴》中有大量演员与摄影机、人与世界的分离的画面,其强烈的间离的效果,瞬间让人感觉到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虚无。 另外我们会发现,《我是古巴》中大部分摄影机的水平调度,都是自右向左,这是一种逆向的运动。直到影片最后,手握来福枪的战士们在战斗中取得了胜利,他们先是从右向左走着,然后在一片棕榈叶下面,慢慢转向为从左向右走,摄影机也从左右向移动着,让我们看到了这支不断壮大的队伍,然后摄影机停下来,让这支队伍依次从镜头前经过。从右向左是革命前统治者的倒行逆施,人民生活沉重而苦难。而从左向右,则意味着斗争带来了胜利,一切如顺水行舟般的顺畅美好。 影片的空间几乎涵盖了古巴所有有代表性的地点,卡拉托佐夫和他摄影师极力用摄影机的运动开发这些空间的诗意和张力,使得影片兼而具有纪录功能。 音画交响诗 卡拉托佐夫电影的诗意,来自人类对自由的呐喊,来自始终与人物共呼吸的复杂摄影机运动,也来自电影丰富的声轨中传递出来的诗句、歌声、哭泣。在电影中,除了歌唱,人物很少说话,古巴的声音是沉默的声音,在沉默中死去,在沉默中爆发。 《我是古巴》声音构成非常丰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 画外音 “古巴”一名源自加勒比海原著民泰诺人的语言“coabana”,意为“沃土辽阔”。贯穿影片的画外音,是一首名叫《我是古巴》的诗,倾诉着在这片沃土上生存的人们心曲。这首西班牙语诗歌一出现,就为影片定下了一个基调:低沉的、哀伤的、深情的、博爱的。 画外音从哥伦布登陆的地方说起,虽然哥伦布将古巴称为:“人类见过的最美丽的土地”,但影片中的古巴却是忧郁的热带国家。然后画外音开始质问,为什么甘蔗是苦涩的,棕榈树充满鲜血?谁该为此负责?如片名所说,“我是古巴”,片中所有人物,都是古巴的一部分,都该为此负责。在玛丽亚的故事即将结束时,画外音响起:“我是古巴。你是来寻欢作乐的,继续寻欢作乐吧,你为什么要逃走呢,难道这里不是一片欢乐的景象吗?我是古巴,为了你,我是赌场,我是酒吧,我是酒店,我是妓院,但是这些幼童和老妪伸出的乞讨的双手,那也是我。”将美国人称为“你”,指涉两国特殊的历史关系。为了“你”的欢乐,我牺牲了太多,此刻哀怨又叹息。这画外音的声音是深情而哀伤、沉静而仁慈的,这仁慈,不仅仅是对古巴的平凡子民,也是对殖民者、美国人,甚至刽子手的。 画外音抛出了一个又一个质问:“谁来给鲜血答案?谁来为泪水负责”“奴役之路,还是星火之路”?是什么让生活本身成为生活中最可怕的事? 第四个故事不再有画外音,而是在主人公来到游击队之后,出现了一大段战地广播,这段广播仿佛是前面所有问题的一个回答:“古巴人,加入战斗。你,耻辱、憎恨和罪行的牺牲品。……面对敌人的罪行,你,农夫,你,工人,你,学生,你,古巴人,举起你的手臂。为了祖国的独立,为了拥有自己的土地……自由或者死亡,这是你的革命!“ 每一次的画外音,都是从“我是古巴”开始。我是古巴,这是叹息,是宣言,是战斗的号角,是对一个新生的独立国族的身份召唤。 2 有源音乐 电影中每一个故事里都有一首歌,这些歌声与长镜头、人物情绪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谱就了音画交响曲。在第一个故事中是酒吧黑人男歌手的《疯狂的爱》,在这个3分多钟的长镜头里,这首歌贯穿始终,镜头的调度也始终跟随着黑人男歌手,他美妙的歌声绕梁不绝:“疯狂的爱,在我的血脉中。她深爱着我,没有你的爱我将无法生存。疯狂的爱,我生命的至爱,没有你我将无法生存。这是疯狂的爱,我的心为你悸动。请接受,接受我全部的爱。” 《疯狂的爱》是古巴对美国奴性的爱,还是美国对古巴占有的爱?这样的加勒比-美洲文化就是欧洲白人对美洲疯狂的爱的结果,那是无法改变的过去,但不必须是未来。 第二个故事里的歌是老农的儿女一边喝可口可乐一边听唱片里的一首歌: “一起上路吧,我的音乐,我们一起去哈瓦那;一起上路吧我的音乐,我们一起去城市。我喜欢聚会、斗鸡,我的吊床和小木屋,我喜欢你腰身的曲线,我喜欢你臀部摆动的样子,我的美人。一起上路吧,我的音乐,一起去哈瓦那。你摇摆的臀部如熟透的水果般风情万种。你扭动的身躯也是那样迷人。准备好鞍架,设置好节奏。击鼓奏乐吧……” 这无邪少女唱出来的歌虽然是欢快而曼妙的,但是放在此处却是一种忧患与反衬,因为我们知道,女孩的父亲失去了土地后将一无所有,他们的确会如歌中所唱“一起去哈瓦那”,而到了城市的命运很可能如第一个故事里的玛丽亚,住在贫民窟里,做一个妓女,而这些是那个女孩所不知道的。 第三个故事里的歌曲出现在恩瑞克行刺前的那个长镜头里:“你想再回来,也许你怀念我,也许你为我哭泣,也许,但那不是真正的你,现在,你祈求宽恕,还唱着你自己的歌”。这是一首挽歌,一首凄凉的歌,这首歌是人物情绪的蕴酿,是他内心世界的呼喊。这首歌在他上楼的过程中,不断地出现,事实上,这时他已经离歌者很远了,不可能这么清晰地听到歌声,但是歌声一直在继续,他上的越高,声音越大,几乎震耳欲聋。歌声令他犹豫再三,第一次听到,他捂紧耳朵,歌声停止,他继续行动;第二次是在他举枪准备射击的时候,这歌声让他惊慌失措,他用枪上膛的声音打断了歌声;第三次歌声响起时,他放弃了刺杀行动。除了警察局长的家人在场外,这歌声也是恩瑞克放弃刺杀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一幕恩瑞克伟大人格的侧写,他痛恨杀戮,所以无法杀人。 第四个故事里的歌是古巴国歌《巴亚莫之歌》,低沉的男声合唱:“奔向战场,加入飓风一样的人民战争,你的国家自豪地看着你,不畏惧光荣地死去,为祖国献出生命死得其所,在束缚下生存是屈从……”,象征革命的胜利。 3 音响与寂静之声 这部电影很多时候非常安静,只有忧伤的乐声、简短的对话和大段的沉默。 第二个故事“苦涩的甘蔗”中,开始砍甘蔗的声音,一轻一重,一沉闷一响亮,随着手持摄影机的轻微颤动,是一曲明快的劳动之歌。等到老农听闻土地被卖时,他砍甘蔗的声音变成了混乱的叮当声。 影片常常采用独特的声响,提示人物的情绪和情感,推动叙事。第四个故事里,男人在棕榈林中惊恐地躲闪和逃跑,后面是脚步声、狗叫声、枪械声,摄影机模拟着追逐他的人,紧紧跟在他的后面,看着他的无路可逃,看着他在美丽的棕榈林如丧家之犬,然后,轰炸声淹没了一切。 另外,片中有大段的沉默:当玛丽亚的男朋友发现美国嫖客后,三人都一言不发;当撒传单的学生从楼下摔下来后,原本喧闹、尖叫的环境声不见了,代之以一片寂静;恩瑞克行刺的那一大段,除了偶尔飘来的歌声,没有对白,没有音乐,只有他的呼吸声和脚步声;为恩瑞克送葬的那一段同样是沉默的,在沉默的隐忍中,仿佛听到了内心的嘶鸣。 哈瓦那大学那一段也出色地运用了声响的表意功能,点晴出哈瓦那大学作为古巴革命者圣地的重要作用。哈瓦那大学也是片中第三个故事中最重要的空间。影片有数场哈瓦那大学门口的戏,阿玛·玛德尔雕像下学生与警察对峙的那场戏更是将影片推向高潮。声轨上依次出现了:喧闹声、警笛声、学生们唱的国歌声、水枪的冲击声、逐渐淹没水枪声的怒吼声、姑娘呼叫“恩瑞克”、水枪声、枪声、大段寂静。哈瓦那大学这一段向“敖德萨阶梯”致敬的段落总长约10分钟,是将怒火铸为刀剑的关键段落,是人们离开奴役之路,走向星火之路的开始。1950年,后来的社会主义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毕业于哈瓦那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不久,他即引导人民开展了一系列抵制巴蒂斯塔暴政的武装起义。由于之后众多政治事件均在大学里或附近发生,领导者也多为大学在校或毕业生,哈瓦那大学因此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里成为了政治斗争的重要舞台。 做为特殊时期拍摄的一部身份暧昧、意义悬空、手法大胆的影片,《我是古巴》不仅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逃离了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束缚,还用行云流水的长镜头和迷人的空间叙事,为影片赋予的浓郁的诗意,同时,这也是一部超越意识形态的1960年代古巴社会纪录。
我在想,革命是不朽的。——切.格瓦拉
苏联的摄影太帅了!顶级的视觉艺术,无与伦比的诗电影,浓烈的阶级史观。第一轮城市到乡村是压抑与忍耐,第二轮城市到乡村是挣脱与反抗,贫富的对比把当时巨大的社会差异赤裸裸地铺在眼前。从载歌载舞的资产阶级上流社会到衣不蔽体的劳动者。 我是古巴,为了你,我是赌场,我是酒吧,我是酒店,我是女支院,但这些幼童和老妪伸出的乞讨的双手,那也是我。 最让我震撼的一幕是老汉浑汗如雨砍甘蔗的力量美,这是属于劳动者的壮美,甘蔗的汁液就像泉水,滋养着这片土地的人民,然而这一切自食其力的美好都被古巴的买办官僚勾结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夺走了,随后天旋地转的镜头表现了老农的愤怒和无奈,深深的绝望,烧啊!烧掉那根本不属于自己的一切,但这都是他们造成的啊,却逼迫他咽下了苦果。
我是古巴,有时候对我来说,棕榈树的树汁充盈着鲜血。有时候对我来说,那些围绕着我的低吟的声音,并不是大海的浪潮,而是那些啜泣的泪水谁来给鲜血答案,谁来为泪水负责?
接下来的一幕,城市里的反抗,进步青年持枪走上天台却因心软而没有杀掉反动当局的走狗,他的软弱性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间接导致了同志的牺牲,他终于受到了教育,产生了蜕变,他义无反顾地走向枪口,演讲时的旁白让我想哭…哈瓦那的海,好美。
之后镜头又转到农村,菲德尔来了,他带着游击队来了!农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这一次他不再选择苟活,他要革命!电台里传来声音,工农兵联合起来向前进,他要干掉那些敲骨吸髓的害人虫,他那握惯了农具的双手开始学习握枪,他在向过去开火!
想起那首就义歌。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我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我是古巴!
十几年后,再看《我是古巴》,感觉并无大的变化,仍是一部诗意流动的盛宴,虽然叙事的意识形态化减弱了画面的诗意感,但画面给人内心的冲击仍是惊叹的。
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50年代诗电影的倡导者,讲究运用“情绪摄影”,《雁南飞》(1957)是他的诗意或者曰散文电影的发轫之作。
哥伦布当年发现这片古巴神奇的土地时,惊叹地说这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土地。这部拍于1964的《我的古巴》,剧情上流于传统的控诉,宣导卡斯特罗暴动革命的由来,从灯红酒绿的哈瓦那到穷乡僻壤的甘蔗田被强占,从生活无以为继的卖身女到热血青年的革命热情,都印证了推翻独裁者进行暴力革命的合理性。
但真正的自由并未到来,一个独裁者倒了,一个更专制的新独裁者上来,且窒息的时间更悠长。这或是我们面对这部经典佳作所应该思考的问题,而非一刀切地高赞。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五十多年来古巴人民所遭受的艰辛和苦难,那等同于时间在作无用功。我们在意的正是时间给了有力的答案。朝鲜同样如此,时间同样给了一个强烈对比的明证。
的确,《我是古巴》画面的完美性,并不能掩盖革命的虚无性。革命的合理只是宣传的一种手段,或者说让人民服从于权威统治的工具。
从这一点上说,导演思想的局限性,被当时彻底意识形态化了,眼界和思想都也跟着盲从起来,所呈现的阶级斗争场境便显得极其浅显。所谓“自由万岁,暴政垮台”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口号。
至今,片中引用的诗句仍然适用:“我是古巴,对于我来说,我体内流淌的便是棕榈树汁,有时又似乎是幽怨的声音,我们周围不是海洋,我们忍不住流泪,谁来回答我们血液里流淌着是什么,谁应该为我们的眼泪负责?!”明明,古巴周围是加勒比海,诗中却说不是,这说明了无尽的苦难给予古巴这块土地的蹂躏实在太深重了。
所以,祛除内容上的叙述,我一直以为这部电影的成功,还是在于其画面的冲击力,酷炫的摄影技术功不可没。导演在调度上的成功,更多提得益于摄影师谢尔盖·乌鲁谢夫斯基的灵巧手心,其在宏大叙事与微观呈现的综合掌控上,都达至画面感的极致,成为诗电影或情绪影像的典范上品。一分为二乃是理性对待这部经典的最佳路径。
2017、4、12
我是古巴 我是古巴 哥伦布 曾在这里登陆 他在日记里写下: “这是人类所见过的 最美丽的土地” 哥伦布先生 谢谢你 当你第一次看到我 我正在欢歌笑语 我挥舞着棕榈叶向你致意 我曾以为你的船队带来的是欢乐
我是古巴 船队夺走了我的蜜糖 只给我留下泪水 奇怪的是,蜜糖,哥伦布先生 它饱蘸泪水 却益发甜美 我是古巴 你为什么要逃走 你来是为了寻找欢乐 请继续寻欢作乐吧! 难道这不是一片欢乐的景象吗? 不要转移你的视线 看哪!
我是古巴 为了你,我是赌场,我是酒吧 我是酒店,我是妓院 但是这些幼童和老妪伸出的乞讨的双手 那也是我
我是古巴 我是古巴 有时候对我来说 棕榈叶的树枝充盈着鲜血 有时候对我来说 那些围绕着我的低吟的声音 并不是大海的浪潮 而是那些啜泣的泪水 谁来给鲜血答案? 谁来为泪水负责? 我是古巴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面临着两条路 一条奴役之路...被压榨并腐烂 另一条星火之路 它光华闪耀,却被杀害 你会选择星火之路 你的道路会艰险,且被鲜血浸染 但是以正义之名,即使一个人逝去了 千百万的后继者会站起来 即使已经没有更多的民众,连石头都会起义
我是古巴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面临着两条路 你会选择星火之路 道路会很艰险 且被鲜血浸染 我是古巴 这些人的传奇将会被传诵 他们从全国各地聚集到 Sierra Maestra 山下 他们将为自由而战 我是古巴 你的双手习惯了使用农具 但是现在一把来复枪握在你的手中 你现在射杀敌人 你在向过去开火 你在开枪保护你的未来
这tm才是电影摄影,好莱坞什么的都弱爆了.
这剧情简介是谁写的?看得我蛋都要碎了……
摄影太牛逼了!!
牛,纸醉金迷,颓败破落,纵情燃烧,艰难前进,这么牛逼的电影出土太晚,该出蓝光,该收入CC。可以说电影的类型、叙事方式,声、光、电魔力,已经在胶片时代,就被大师们玩得差不多了,数码时代的导演,基本都是在原地踏步,除非有一个天才横空出世,换了一种前无古人的玩法,跳出已经划定的电影框架。
卡拉托佐夫既是天才,也是疯子,拍一个东西简直无所不用其极,从来不把机器放在“正常”的位置上。跟《黄土地》放在一起,就会发现陈凯歌是把农民按在地上拍,而卡拉托佐夫是把人抬到天上,所以中国农民苦大仇深,古巴农民个个英雄。以前觉得短片集这种形式就是糊弄事儿,看完《怪谈》《战火》和《我是古巴》之后才明白,这种形式是进行形式探索的最佳途径,它能给你无限可能。声音设计堪比历劫佳人
在没有看过影片前不会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对这部电影不吝赞美之词,在看过之后发现仅将赞美给予漂亮的镜头语言是狭隘的。或许有些人觉得认同这部影片就是认同他们所谓的极权,那么请记得,这部影片在当时没有获得苏联和古巴任何一方的认可。任何不容置疑的立场本身就是值得质疑的。
镜头普遍偏长,并非固定机位静止不动,而是以极其复杂的方式流畅自如地移动。面部特写推得极近,感受人物喘不过气来的压抑。大场景群戏显然经过精心的调度与走位,看上去却又不露痕迹行云流水,呈现出纪录片的真实感。真不知道在五十多年前的技术条件下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放在当下亦属一流水准。
1.摄影、角度、光影、构图和摄影机运动简直无可挑剔,把影像内容所要表达的情绪全部烘托出来;2.和平的白鸽都已死亡,手持锄头的农民开始寻觅着来复枪。
美哭!甘蔗里是苦涩,橡胶里是血液,长镜头美学的最大价值展现,每一个镜头都饱含创作者澎湃的激情与理想,摄影机仿佛被施了魔法,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人物的坚毅哀怨的脸孔始终占据画面中心,对白的节制和对声效的完美控制让“诗意”效果完美发挥,从而超越意识形态局限呈现出不朽的影像
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全部都要这么灌输,我也真不向往资产阶级生活了
是的,为国捐躯是一件美好的事,但,不必是你自己去捐躯。鼓吹不畏牺牲的,都躲在温暖安全的办公室里,只等胜利后下山摘桃。歌颂死亡光荣的,只需动下笔杆挪下镜头敲下键盘,不费事。需要上战场的,则会带上一群傻瓜,成全他一个人的英名。战争最大的赢家,总不是在前面的小兵小民。
苏联诗电影与长镜头美学,果然还是运动长镜头看着过瘾
我是古巴,我们的身边不是海洋... 是抑制不住的泪,它流了下来,变成了鲜血
天下第一长镜头当之无愧!冲这牛逼的镜头,怎么溢美都不过分。
摄影机中战斗机,天下第一长镜头
第一场从天台拍到水底,直接就给跪了。第二场一家酒吧几对男女,活脱脱拍出了个六十年代黑白版的王家卫。后几段直奔主题而去,革命叙事渐趋生硬,可光影的魅力还是动人心魄,万人送葬的空中跟拍镜头,水、火、烟雾共同营造出的壮烈氛围,就连最无趣的轰炸一段,游击队员脸上也有斑驳的树影。各种刁钻机位倾斜构图,镜头边缘微微变形,我怀疑徐克有偷师。还是审美传统健全的缘故,人家拍革命都那么诗意,我们拍诗意仍不忘革命。
内容和形式都不可挑剔,技术和美术的完美结合。我从来不相信竟然会有这样的电影,无愧是最伟大的电影。
苏联人在古巴发现了美国(高度资本主义社会),并被现代主义大楼、泳池、肉体、爵士乐深深吸引。将古巴的伤痛暴露在67年加拿大的世博会上引起了国内反感,但诗歌、摄影结合的表达方式符合古巴馆多媒体革命的精神。苟延残喘的俄罗斯先锋派形式主义果然还是被苏联摒弃了,然后在90年代被美国人捡了起来。
我是古巴,我是长镜头,我是对角线构图,我是特写。我是中美大地上那贫穷却未衰老的革命的诗篇。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在《雁南飞》之后又一摄影教材作品,让我再度修改个人十佳的杰作。
我不懂。而且,为什么要加多一层配音翻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