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商业世界,大众总是充满了复杂的心境,一方面,对之有些好奇甚至向往,特别很多年轻人,总是激情万丈的想在那个充满机遇的世界扬名立万;另一方面,对之又充满敬畏和不信任,在更多人眼中,那是一个充满尔虞我诈的绝对利益世界。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多关于商业世界的文学或是影视作品都是揭示着其中的阴暗面,在这些故事中总有老奸巨猾的商人,可怜巴巴的底层工人,无耻的政客,有时会有充满良知的记者,内部人。有人把之描绘的令人憋气,又有人将之描绘的让人开怀。作为营造黑色幽默的高手,科恩兄弟在《赫德萨克的代理人》中便用夸张而荒诞的手法描述了商业世界的种种现象。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有趣,片子很搞笑,而且对于中国人来说,片中描述的呼啦圈风靡美国的场景又曾经在中国大地发生,所以就更能引起大家的兴致。从剧情上讲,片子没有太多新意,人物设定也是商业片的固定模式,但是该片引起我兴致的在于用现在的话说叫“信息量比较大”,在不长的时间里比较全面的展现了一个商业世界。这次老奸巨猾的商人是马斯伯,在前任老板死后,他试图压低公司股价以便收购控制公司。看到这段,不免想起中国的现实,当前很多国有企业改制,搞MBO时,这类管理层把公司折腾成负资产然后将之变为自身私有财产的事也屡见不鲜,而网上,报刊上经常一群专家解释这个过程,费了老半天劲都说不清楚,倒是这部电影中,一群高层人士的一场会议说得浅显易懂。
这部电影中,那个幸运而又倒霉的人物是诺维尔,他的“绝招”便是那曾经让万千人扭臀的呼啦圈。人们往往在一项发明创造或商业模式成功后显得恍然大悟,觉得这项发明原理原本很简单。随身听如此,BT下载如此,Blog也是如此,而片中的呼啦圈更是如此,一个小小的环竟然大受追捧,成就了一项诺维尔的商业奇迹和马斯伯的商业悲剧。在片中,诺维尔只是一个本被设定为傀儡似的人物,这也是商业现实的一个写照,在片中看上去傻头傻脑的诺维尔本来被后台的董事们当作操纵的木偶,但是木呐的诺维尔却也有着一个职业经理人的雄心,所以他将企业搞得有声有色从而坏了马斯伯的好事。在当代的商业模式中,所谓管理层和资本层的矛盾是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关于董事会对经理层不满的新闻,几乎每天也有一位位经理人从位子上被强大的资本大鳄们踢下来。诺维尔的经历基本概括了一个经理人的典型性过程,起初充满斗志,谦虚而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同时因为走的超前一些而在起步阶段受到挫折。接着,他成功了,功成名就,成了交际场的红人,人人都愿意接近他,同时开始骄傲,开始刚愎自用,开始保守。而经常,经理层和资本的矛盾往往在企业高峰期种下,何况片中企业的高峰是马斯伯们不愿意的,但是在企业高峰期他们又往往没有机会拿下飘飘然不听话的经理层,终于,在诺维尔的自我堕落下找到一个机会将他驱逐,让他声名扫地。
片中,绝望的诺维尔甚至有了轻身的打算,走上高楼准备跳下。事实上,以我“阴暗”的心理,我到希望这片以诺维尔跳楼身亡结束,这样前面的荒诞与搞笑将与结尾的悲惨形成强烈对比,这样也才是我心中真正“黑色”的幽默。然而,科恩兄弟的黑色幽默向来很少有悲剧性的结局,《大保龄离奇绑案》如此,《冰血暴》也是如此,而这部《赫德萨克的代理人》同样有个皆大欢喜的结尾,但是,科恩兄弟当然没有时间来个诺维尔从头崛起的故事,而是借助死去的公司前老板的灵魂来拯救诺维尔。看来,科恩兄弟也明白,在残酷的商业竞争环境下,像诺维尔这样的境地想翻盘真的只有靠神力或是奇迹了。
除了商业斗争这条主线,片中还有其它支线反映与商业社会相关的社会各个环节,比如媒体扮演的角色。他们一方面为了发行量不择手段抢新闻,同时也有些人保持职业良知,或者如那位最终与诺维尔相爱的女记者那样的在职业的野心和良知间矛盾。对于现实,特别有些残酷黑色的现实,在表现手法上可以直面现实的展现,也可以如本片一样很荒诞,很娱乐的展现。这部《赫德萨克的代理人》在我看来是部成功的影片,让观众在宛尔一笑中接触商业社会的真实与荒诞。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235475.html1994年好片多到很多人都忽略了蒂姆罗宾斯出演的这部《影子大亨》而是跑去看《肖申克的救赎》,其实这部影片也是那一年的好片云集里的佳片,而且这部影片一句话都能概括,叫做一个画圈圈的故事。影片里的蒂姆罗宾斯出演一个大学毕业后去纽约打拼的小青年,失意落魄的找不着工作的时候,咖啡杯圈印子里的收发室的招聘工作把他带到了这家金融公司,与此同时这家金融大公司的胖总裁在听年度财报大盈利的汇报中,突然跳上会议桌飞奔而去撞破玻璃,从44楼一跃而下。在场的董监高们全都懵圈了,但是,一秒钟后大家发现这玩意机会来了,只要明修栈道的找个傀儡总裁,暗度陈仓的做空股价,然后再地板价收购公司,bingo完美的布局。送上的门就是这个可怜的小青年,董监高们一看这小青年很不错,还带着他一本正经的画的一个圈圈产品的金点子来了,那真的是可以分分钟钟的让公司亏个底掉,一番商业操作后,圈圈上市了名字就叫做呼啦圈。用脚趾头都知道遭遇到市场应有的冷遇,就快到要抛弃这个圈圈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逃学在街上瞎溜达的男娃,居然把这个圈圈玩出来各种花样,结果放学的孩子们一看圈圈可以这样玩,于是乎,呼啦圈一下子呼啦啦的火遍全国,价格水涨船高股价也创了历史新高。于是乎,董监高们一顿人算的操作架不住这个天操作,完美的错过了这波行情。但是,董监高们也本着事在人为的精神,严肃认真冷静的一顿迫害小青年傀儡总裁,弄得小青年也站楼顶上跳下去了,这个时候胖总裁已经化作一个天使轻轻地接住他,还给他一番人生训导。小青年明白了当你拼死为一件事情的时候,全世界都会来帮你。于是乎,第二天的小青年又在董事会上拿出来一款新的圈圈,叫做飞碟。影片是寓言化的讽刺了各种商业模式,可是寓言的很有意思,地球是圆的哦,那就是个圈圈嘛,而且圈圈的我们不都在生死轮回里打转转,世俗成败不也是个圈圈来回荡悠悠,更加不要商业中的盈亏一样是个利益的魔圈圈。当然了老片的经典就在于你多看一遍多一个脑洞,在片中你会不会怀疑那个逃学男娃是乔布斯,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玩圈圈玩出开窍了,长大后弄出了一个奇妙构思就是把圈圈给玩没了,所以一切按钮啥的都被他真的玩消失了。在圈圈领域里玩的最好的无疑是乔布斯,天堂里也需要这类人才,上帝把他叫走了,我们在地上玩爱疯。,其实篮球也是圈圈,怎么搞的上帝老缺玩圈圈的人才,真的是天上的圈圈很神秘,地上的人儿被圈圈都困住。慢慢长假无聊消遣,不会画圈圈的可以看讲画圈圈的电影,哦,对了,顺便还可以吃个甜甜圈。
建筑结构那种金字塔森严的感觉很像Fritz Lang的《大都会》,故事很像Frank Capra的《史密斯先生去华盛顿》,叙事竟然还很Woody Allen。不那么科恩,但依然超级好看,Paul Newman华尔街大亨范儿!Steve Buscemi 还在垮掉派酒吧里当酒保,哈哈
哪些玩意是科恩兄弟的私货,哪些部分是山姆雷米的手笔,两者间很好认。无论是角色还是置景,都夹带着浓浓的漫画异想感,构成一种另类的戏谑。而对金融大亨来说,有时候“跌停”也并非是什么坏事情。
原来90年代中国突然兴起的呼啦圈热在50年代的美国已经流行过了一回。
本来我看这是科恩兄弟的我就弄到想看里面然后下好了然后一直没看然后今天突然瞄到影子大亨pia的一下我就想起来了这部我不是看过的嘛!还是肖申克那主角!当时是电影频道下午放的还有那天中午我吃的是拌面加大排。 以前觉得还不错的。。现在想想。。。这最后跳楼时间停止这什么事啊!!!
这应该是科恩兄弟继《抚养亚利桑那》之后的第二部喜剧作品,编剧是科恩兄弟与山姆·雷米合作,演员请到了蒂姆·罗宾斯和保罗·纽曼,1994年的作品,同一年罗宾斯还有那部被影迷封神的《肖申克的救赎》。这一部喜剧可谓是更加荒诞,还带有些奇幻元素,不过现在看不是那么可乐,呼啦圈还是挺有创意的
很喜欢那种旧时代的光影和腔调,舒缓,迷人。
多年以前在央视的正大剧场中看过,印象深刻。周星驰的食神就是对这部影片的致敬和模仿。还有在90年代初,有一档节目叫做电影魔术,讲述电影特技拍摄方法,其中关于这部影片中最后主角跳楼的拍摄方法,让我印象很深。
2得跟吉列姆有一拼啊....黑色幽默果然不适合我这种智商不高的人...
好看,把美国的压榨劳力的大企业讽刺得真是太好了!尤其开头实在太high了,完全停不下来,跳楼拍得跟走T台似的,也亏他们想得出。保罗纽曼怎么会演了个这么自黑的角色。。就是感觉结尾为了把情节全部拉回来,反倒像是一下子泄了气...
仍然能拍出happy ending的科恩兄弟,诉诸宗教的左派电影。充斥着老白男的董事会与办公大厅,那一个个秃顶排列起来,很有视觉冲击力。用《生活多美好》的叙事模式去传递与其几乎完全相反的价值观,从此角度来讲,本片很像《黑色党徒》。另一方面,将本片和同时代的《阿甘正传》相比也很有趣(低能而幸运的主人公,大量的笑料,对于商业成功案例的戏仿)。本片几乎可以说是《阿甘正传》的反向重演,两者的开端和结局都一样,只不过前者为Y轴正,而后者为Y轴负。女追男对男追女,跑步因身后有追捕者对跑步而身后有追随者。《阿甘》削弱了原著的讽刺意味,而本片则给类《生活多美好》电影添上satire的底调。《阿甘》选择把电影做成编年史,而本片则倾向于让时间停住,关注着1959资本主义和艾森豪威尔的恐怖。
四十年神经喜剧和卡普兰式触动的风格拼贴,女主连珠炮弹般地讲台词,犹如从“女友星期五”里来的;男主绝望寻死时被老天使搭救,就很“生活多美好”。呼啦圈在1958年由Wham-O玩具公司重新开发推广,确实引发过一阵流行热潮,两年内销量超过一亿个。到了六十年代热度褪去后,呼啦圈成为俄罗斯和中国的马戏团杂技里的重要道具。
老摩西讲述的故事,一个乡村男孩如何改变华尔街的故事,中心议题在于“所有的一切都给孩子”,充满着许多笑点,结尾还是同样的励志,文本有着许多上下联系的潜台词,处理的也相当精妙,可是,单单是把叙述方式改成了倒叙后,原本简单的人物关系却基本没发生任何变化。这是诺威尔的独角戏。与他人无关。
总觉周星驰的表演时跟里面男主夸张的表演学的。。。。。还是蛮有深意的片子
科恩兄弟很黑色幽默的作品。。。但我就是不喜欢,咋滴!
今天外教给我们放的电影,不错。有点黑色幽默的感觉。时间停顿来得莫名其妙。。。。总之那个happy ending让人感觉挺奇幻的。
哈巴涅拉的旋律却成了我心中抹不去的昏暗。
这是科恩兄弟对弗兰克·卡普拉的致敬片么?连结局出现的天使都那么卡普拉。我至少能从这片子里看出《迪兹先生进城》、《斯密斯先生上华盛顿》、《约翰·多耶》和《生活多美好》四部片子的影子啊。
“如果青蛙也有翅膀,他们则不会选择跳跃。”但科恩兄弟就是一对可以飞翔的影坛神兽!真是不知如何去赞扬他们,只能说五体投地。
这哥俩不适合弄这种闹哄哄的喜剧,他们的幽默感是和荒诞、血腥氛围分不开的,稍微轻松一些的题材不是他们的胜场。像那部《逃狱三王》我就不喜欢。而这部片子,笑料设计的很丰富,一个接一个的包袱,都恨不得再配上情景喜剧的笑声。太刻意了反而不好笑,他们的以往的电影是需要回味一下才能体会到可笑的
2015.05.10.……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9992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