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西线无战事1930

DVD

主演:路易斯·沃海姆,刘·艾尔斯,约翰·雷,阿诺德·露西,本·亚历山大,斯科特·寇克,小欧文·戴维斯,沃尔特·罗杰斯,威廉·贝克韦尔,拉塞尔·格里森,理查德·亚历山大,哈罗德·古德温,斯利姆·萨默维尔,G·帕特·柯林斯,贝丽尔·默瑟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法语,德语,拉年份:1930

 剧照

西线无战事1930 剧照 NO.1西线无战事1930 剧照 NO.2西线无战事1930 剧照 NO.3西线无战事1930 剧照 NO.4西线无战事1930 剧照 NO.5西线无战事1930 剧照 NO.6西线无战事1930 剧照 NO.13西线无战事1930 剧照 NO.14西线无战事1930 剧照 NO.15西线无战事1930 剧照 NO.16西线无战事1930 剧照 NO.17西线无战事1930 剧照 NO.18西线无战事1930 剧照 NO.19西线无战事1930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西线无战事1930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政府以漂亮的口号呼吁年轻热情的学生志愿者投身战场保家卫国。一腔热血的德国青年保罗·鲍曼(卢·艾尔斯 Lew Ayres饰)怀着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战之中。然而当保罗和他的同学们经过训练后,被派往西线参战时,他们目睹到的却是残酷的饥饿、血腥和死亡。战争的荒谬无情让保罗从迷恋战争到心灰意冷,因伤返乡。可是愚昧的乡民根本不知前线的危急,保罗义愤填膺地向学生陈述战争的无情,西线无战事。他提前结束休假返回前线,在战壕中伸手捕捉一支蝴蝶时,不幸被流弹击中。  由好莱坞著名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执导的经典反战题材影片《西线无战事》,改编自德国作家雷马克的同名小说。这部堪称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反战电影”之一的影片,一举荣获1930年第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提名。导演用简明精练的镜头再现了惨绝人寰的战争实况,也以细腻流畅的手法写活了保罗爱国迷梦的幻灭。影片结尾处保罗捉蝴蝶被子弹击中的镜头,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瞬间。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回到爱开始的地方鲨鱼欢愉主妇魅惑的中国铁道风景武圣关公真相在耳中迷失:消失的女人你追我赶欢乐家长群斯巴达Sparta(原声版)后会有期无可隐藏2018夜夜破胆十字军阳炎座生死狙击 第一季燃烧战车晚餐2013孩子王1987杀人是我的职业,亲爱的贵族名媛塔玛拉第一季新男孩二十不惑弗兰得狂欢节时间隧道心灵想要大声呼喊(真人版)闯情关2009

 长篇影评

 1 ) 士兵的战争

       西线无战事,看电影前,心想这是不知道什么是战争、只顾寻欢作乐的一群人的故事,是西方版的“只把杭州作卞州”。随着夹杂着呲呲配音的颤抖的黑白镜头逐渐展开,才发现从头至尾,充斥着大量的战争场面,二线的人们的热烈欢迎和拥抱战争的,一线的士兵厌恶而无奈地参与着战争。看完了,当保罗伤愈回家探亲,似乎有些明白了,那些西线的人们,特别是男人们,是一些极端的浪漫理想主义战争狂热者,热爱战争,是因为不知道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是西方版的好龙的叶公。 “三万!是苏联人吗?不,是法国人,苏联的俘虏更多。”欢欣鼓舞的市民,为赴战场士兵献花女人。镜头以此展开。

    放地球仪的教室,我以为受到外面行军的干扰,老师仍然鼓足干劲,讲他所钟爱的知识,没想到他是在鼓动学生投笔从戎。他的演讲也着实精彩,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这是在德国,他倒是一个能说会道让人钦佩的大师。这些被热情鼓舞和激励的学生,当真正的踏上战场,才知道何为战争,这些亲身的感受是坐在教室体会不来的,这可能是他们仅有的收获了。当然,正像他们的老师所说,练就了“强壮的身体,青涩有神的眼睛”,这倒也不假,不过是用全班20个同学的生命换来的,就连保罗自己最终也永眠战场,带着小蝴蝶的细微而温暖的梦想。

    “战争就是互相攻击,尽力避免不被人杀死,如此而已。”作为战场的士兵,我方的还是敌方的,曾经善良的还是邪恶的,是热爱战争的还是厌恶战争的,都一样,战争就是杀人和避免被杀,惨烈,赤裸。不是诗歌,没有那么多浪漫和动情。仅有的情感,只是相互对生命的珍惜,不管是战友还是敌人。这就是一个被老师的热情鼓动出的学生,亲自经历了战争后的最简洁直率的表白。

    “我告诉你我不想杀你,我只想活下来!”死去的法国士兵很平静,面带微笑,而留给德国兵保罗的却是无限的痛苦,矛盾与自责。法国人和德国人其实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其实都一样,他们都是人。就像德国兵与法国女人的幽会,不会因为语言的不通,不会因为军官的警告,不会因为两国的敌对而取消,她们需要食物,而他们需要女人,仅此而已。

    “掀起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呢?德国的山生法国平原的气?”国与国之间的对立,国民之间的憎恨,一定是某人做了“好事”,凯撒想打仗,每个国王都需要战争来扬名,将军想让战争成就他们。怀有人民意志却受国王领导的土兵,当看到樱花树的时候思维就错乱起来了,期望收获的时候可以休假外出,酒和女人――抱着她半个月不放手,挖我的煤炭之后就痛快地喝啤酒,战争结束后难道还能读得了书吗?这边是他们最实在的愿望。

    “你要保重你的身体;我每天都会为你祈祷,尽量少给你危险性的工作;我给你准备了两件毛制的内衣,放在你的背包里,织得很好,可以保暖。”天底下最朴实最真情的话,妈妈对临行前儿女的叮嘱,看到这儿,眼热了,心化了。她不漂亮而衰老,衣着不光鲜而拖沓,但她就是最能牵动你心的人,妈妈在哪儿,家就在哪儿。想起烦拉说过的一句话“人人打仗都是为了回家”,大概回家就是为了守在母亲身边。

    我想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没有战场上真正完全对应的人,但是故事里所有的德国士兵的言行举动都可以从真正参战的德国军人中找到原型,而且不仅仅是一个,是一群。

 2 ) War,war never changes

高中时在图书馆看的原著,一起看的还有第二十二条军规,一部1930年的老电影很有味道,有人说粗糙但是我觉得反而真实。被煽动鼓舞的青年奔赴战场,直面最惨烈的现实,最终心灰意冷看清真相。法兰兹的去世,围着油灯抓跳蚤聊天,狗仗人势的哈姆中士实际上胆小如鼠。男主刺杀了一个敌人,但在一腔热血褪去后,心怀歉意,试图救活敌人最后哀求着原谅。最终回到学校遇到那个鼓吹他们上战场的老师,男主保罗看着和他过去一样单纯的学生痛斥战争的残酷,反抗那个带给他们灾难的教授。最终因为一只蝴蝶死在了战场上,何等的讽刺。

 3 ) 没有反战片

1930年的老电影,看了仍然让人唏嘘。 唏嘘是因为1930年就有如此鲜明的反战意识,可是人类此后的战争却越来越残酷。不用去打仗的人不断忽悠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去送死,到了战场年轻人才发现战争残酷又毫无意义。西线无战事其实是西线战事不断,到处是谎言。 从战争片的角度讲,影片场面到现在仍有看点,两方战士的反复冲杀仍然十分过瘾,只是音效实在太落后,应该重新配配,现在看着倒是相当有喜剧色彩。不过真实的一战战场大概也就是如此,你冲一阵我冲一阵,大批大批的倒下。 本片被纳粹德国所禁。

 4 ) 2006-03-09

       自从要求自己每看一部电影都写些文字之后,我发现我对电影许多狭隘的看法都改变了,比如,我不喜欢战争片、认为老片子过时了,当中的技巧已经用滥了。
    所以我又要说,这部黑白的战争片《西线无战事》又一次改变了我的看法。
    影片讲述了一群十几岁的中学生在老师的煽动下参军打仗,立志为国捐躯,当战斗英雄,结果无一生还的故事。
    影片中有太多的片断在我脑间萦绕,且听我一一道来。
    一开头画面从街道移到道旁的教室,教室里,老师并没有在传道授业解惑,而是用充满鼓动性的话语,言词激烈甚至狂热的宣讲为国捐躯的光荣。而大多数的青年听的浮想联翩,幻想自己穿上军服的飒爽,所以毫不犹豫地决定参军。老师的话语使那么富有激情,使人毫不怀疑,完全有一种催眠的力量。不知有多少人因为这样而盲目加入了军队。
    正式打仗之前的训练,他们碰到了曾经是邮递员的教官,本以为他会像以前一样和气,没想到,到了军队,他完全变了一个人,严厉不通人情,甚至故意整那些新兵,故意让他们在泥泞的洼地匍匐前进。观众肯定会以为如此严厉的教官在战场上肯定是一员猛将,没想到还是他,上了战场却应为手划伤了一点儿躲在弹坑里当缩头乌龟,占有催促他快走,他害怕而不肯动一步,但是当他听到“FORWARD”,就又有不顾一切的冲了出去,仿佛人格分裂了一样。一句平时他常喊的口令又让他进入了疯狂的状态,迷失了自己。
    眼睁睁看着那一群风华正茂的孩子,一个个别战争夺去了生命或人性,我不知道两者哪个更宝贵。
    又一次战斗,一个战士冲锋时埋伏在弹坑,周围到处都是敌人,就在他不知所从事,一个敌人发现了他,出于求生的本能和战斗中养成的自然反应,他拿出匕首刺向了法国兵的胸膛,然而法国兵却没有马上死。本来早就对杀人麻木的他,独自面对一个一个垂死的人竟然无所适从,接着,他忏悔了,他主动为法国兵喂水,他求他不要死。法国兵不住痛苦的呻吟,在轰鸣的炮火声中,他竟然忍受不了那若有若无的呻吟,我欣慰地看到他的人性并没有泯灭,他的内心也在谴责自己,终于他心里的痛苦使他说出你为什么不快点死!因为他再也忍说不了这样的煎熬。然而立刻他又后悔了,他带着哭腔说到,不,你会好的,我们本该像兄弟一样……然而,受了终伤的法国兵最终还是不治而亡,他又一次的对他忏悔,我会给你家人写信,我会让他们好过一点,直到他看到法国兵口袋中妻女的照片,更意识到了自己犯下的罪。
    这又让我想起从前一直想不通的问题,为什么个体作出的一些有违道德的行为放在战争中就是允许的甚至是值得赞赏的?
    战争会泯灭人性,这点很快从士兵回到军队后不再为杀人懊悔看出来。他甚至安慰自己,我之所以感觉不好是因为我跟他呆得太久了。
    战士有机会回到家,除了母亲和妹妹对她关怀备至,他的父亲却还是跟朋友喝着酒讨论战争的进程,毫不了解战争的惨烈。回到学校,发现又有一批的学生准备步他们的后尘,他好心劝他们理智些,战争是件残酷的事,结果却被耻笑胆小。
    很快他又回到了战场,他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见见曾经待他如兄弟如父子的战友,结果就在他们相见没多久,敌人的炮弹炸死了他最亲近的人。战争如此之残酷,令我目不忍视,最令人痛心的是他竟然对战友的死毫不知情,直到将他送到军医院,还以为他只是昏死过去,可想当他知道战友的死讯改是多么伤心。也许是战争将他磨炼的成熟,也许是见过太多的人死去,对于战友的死,他并没有表现得太悲伤,仗依然要打的。
    结尾我很喜欢,看似平静的战场,他被一只蝴蝶所吸引,为了帮妹妹捉那只蝴蝶,不幸被敌人打死。
    导演并没有拍演员被打死的全过程,却将视角落在了捉蝴蝶的那只手上,给观众以想象的空间。他只是想捉一只蝴蝶而已,却因此献出了生命。而那一天的报纸上却赫然写着:西线无战事。

 5 ) 战争和猪

战争似乎是只有人类才具有的一种社会行动,归根到底只是为了掠夺自己本不需要的资源,来满足本来贪婪的天性。战争是残酷,它使得人的生命如同草芥,生存与死亡变得如此的模糊,在很多时候死亡简直是一种黑色幽默(《拯救雷恩》中那个钢盔被打中的士兵);战争是荒谬,它可以打破所有的常规定律,打破所有的价值标准,打破所有的伦理道德,它能够让一个原本惟利是图的资本家成为拯救生命的天使(《辛德勒》),也可以让原本天真无邪的孩子,原本应该是充满理想的青年成为恐怖的杀人机器(《天堂此时》);战争是谎言,国家的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炮制出无数美丽的谎言来奴役无辜的人民充当炮灰,而对此无能为力的平民只好用同样美丽却无奈的谎言试图来保护自己所珍惜的人(《美丽人生》);战争更是骗局,根本就没有什么英雄,没有什么伟大的胜利,没有什么自豪感,只有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失去自我的无尽深渊。
我从来对战争没有好感,无论是所谓的“正义方”还是“邪恶方”,因为无论如何,胜利得来的好处永远都是只属于那些根本不会上战场的统治阶级,他们在战争中压榨人民的血汗,在胜利之后又坐享其成,以“胜利者”和“和平重塑者”继续奴役人民。不知怎么的,脑子里突然想到了一个寓言:
从前有两个养猪户比邻而居,一户猪少家贫但子孙魁梧有力,一家猪多家富但子孙瀛弱,贫养猪户决定打劫富养猪户,把他们的猪都抢过来,富养猪户的子孙不是贫养猪户的子孙的对手,眼看自己的财产就要被人家夺走了,富养猪户家长就想了一个注意,他对家里的猪说:“别人来抢劫我们,就是为了要把你们抢走杀了吃,所以大家要挺身而出为了自己的生命和入侵者抵抗,猪儿们一听,觉得有道理,于是都冲出来帮助主人抵抗,终于凭借数量的优势击退了贫养猪户的抢劫,猪儿们都很高兴,以为从此就能够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富养猪户一家人也很高兴,同时为了庆祝胜利,一家人杀了自己的好几只猪来做庆功宴,并以后总要定期杀猪来纪念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西线》故事的结尾,Katczinsky在一个战壕中伸手捕捉一支蝴蝶时被敌军开枪击毙,每个平民的希望都如同那只蝴蝶一样的美好,可惜在战争中他们的命运只可能是猪。

 6 ) 愿世界永无战事

愿世界永无战事
评《西线无战事》
一直认为:真正的战争片的内核,一定是反战。不论是讲述战场兄弟的《太极旗飘扬》,还是牺牲八人拯救一人的《拯救大兵瑞恩》。这些电影载入电影史的原因并非只是宏大的枪林弹雨场景,还有那些通过战争对主人公的影响和带给观众的思考。《西线无战事》也是这样的影片。
  相较于二战题材的电影,关于一战的电影反倒成为了冷门。或许是因为一直影响电影风潮的美国没有过多参与的原因吧。(中国在一战时期也做出过贡献,但一战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停战后的巴黎和会,这场会议直接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相关影片——《我的1919》)
  影片的一开始,便是一位管家和一位女仆讽刺战场上法、俄的“英勇战败记录”,之后管家把门打开,外面是整齐划一的德军列队行走在闹市街头的场景,镜头将观众的视线带到街头——德军在街头“阅兵”的盛大场景。军乐、欢呼声盖过了老师在课堂的声音,老师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然而嘴上说的却是“参军光荣,为国捐躯”之类的假大空的洗脑语言。而学生们早已从日耳曼神游至爪哇岛了。有人幻想父母看见自己身穿军装为他骄傲的喜极而泣;有人想自己凯旋归来抱得美人归……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利益——不用上学。
  我的家乡称刚入营的新兵叫做新兵蛋子,意思是指新兵初入营不懂得规矩爱办傻事。这群学生也是如此。曾经熟悉的邮递员在这里当上了教官后开始有了官架子,自己辛苦训练的时候,教官休息;剥夺自己本该有的休息时间,甚至上一层军官下令也依然没能休息,而明天就要上战场的他们直至半夜还在为军服没干而发愁的时候,教官却出去酒池肉林……在切身利益的驱使下,愤青们这才开始厌恶军旅生活。
  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头,后面的考验才是这群公子哥走向这个纷乱世界的主场,面对着最好朋友的牺牲、每日都要狼狈的睡在漏屋的地上、老兵的欺负,每一个时刻都在让他们深思战争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军队中所教授的忠诚之类也成了纸上谈兵,只有装作敌军的运输兵才能在鸟不生蛋的地方获得粮食。向前辈行礼也只不过是军营里的花拳绣腿,在真实的战场上,上帝是不会等你行完礼汇报完毕在准许你光荣牺牲的。军医会在打麻醉后偷走你的名表。战场成为了丛林法则的课堂。
  当然,他们并不是一直思考这个问题,在与唯一对他们友善老兵凯特的交谈中,导演也透出自己对于战争的看法“我没有见过英国人,所以英国人也没见过我们德国人,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打架?”“成年德皇都想挑起战争换取名声。”“商人最希望打仗,这样他们就能大捞一笔”“就应该让德皇、国王和总统放在一个地方让他们互相打,谁赢了那个国家就赢了,我们还可以收取门票”。看似字字珠玑的嘲讽,无疑是导演看透战争本质所向我们说的话——谁都不希望战争,希望战争的人从来没有上过战场。
  倒是最后那个方法成本最小,然而电影只是人们对梦的重构,很难成为现实。
  新兵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铺设铁丝网。面对前面未知的危险,新兵们不时的回头看,然而送他们回去的车辆渐行渐远,捎带着他们急切的平安回家情感消失在浓雾之中……
  战争为某些人带来利益,但这些人永远不是老百姓。在河对岸的姑娘们保守节操,但在面包面前全部屈服,男主角保罗似乎和最漂亮的那一位金发姑娘互送衷肠,但却因为语言问题只知道各自的名字,虽然保罗承诺未来无论如何都会回来娶她,可在这时局每一秒都在变化的时期,明天这两位谁活了下来又有谁知道呢?这让我想起《狂怒》的一个片段:同样是新兵,在和团队私闯德国人的民居时(还好只是想吃点东西)与敌国的女子一见钟情,同样因为语言不通,许下终身离开后,纳粹的灭口行动让那一座楼成为废墟,而新兵能看到的,只剩下一只胳臂。
  当初最淘气的学生,在战场上学会了研究数学,当初的纨绔子弟们个个有了男子汉气概,但到最后,死的死伤的伤,当初的众人只剩下保罗和凯特在战场上拼力挣扎。他们的青春可以说是浪费在战场上。
  多年以来的少数休假,保罗终于重回故里,在这里我没有用到荣归故里,是因为保罗不认为杀敌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了。他回到了当初的课堂,那位老师仍然用着当初洗脑的语言教育下一代。保罗进到教室,用着审判的眼神怒不可遏的看着老师,让每一个人都想狠狠地向这位误人子弟的老师抽上一记为英灵报复的耳光,但是保罗忍住了自己,老师想让保罗说出为国作战的快感是如何,保罗却忧愁地告诉学弟们生命是多么可贵,然而早已被洗脑的学弟却骂他为懦夫,一瞬间保罗觉得德国已经走上了亡国的正轨。
  影片的最后,凯特死在保罗的肩上,想《落叶归根》中一样,保罗在路上还一直唠着家常直到送回医务站,得到凯特早已负伤而死的消息时也只是咬紧牙关倍感无奈,连一丝丝泪水也没有流过,战场上的生死离别早已让热血男儿看透生死变得麻木。在战壕里的保罗看见罐头旁边的一只蝴蝶,保罗相似西斯廷教堂笔画创世纪的上帝姿态一般伸手触摸象征人类原祖亚当(可以理解为未犯原罪,天性善良的人类)的蝴蝶时,一旁的狙击手早已准备好,这个邪恶的世界再次向盼望的和平的人下了毒手。
  新兵第一次执行任务回头的场景与墓园里众多白色十字架交叠在一起,他们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一个万物皆平和的世界。
  战争是人类发展的因素,起源于自然界雄性(或某些物种的雌性,例如帝企鹅)为争夺择偶权的领土而发生的斗争,而人类这个物种有将这种行为伴随自身的进化而进化,与之产生石器时代冷兵器时代直到现在的核武器时代,也有一些在历史长河中的英雄或枭雄将战争提升至艺术层面,例如凯撒、拿破仑、曹操等。人口越多,装备越齐全,并没有阻止战争的爆发而是将战争成为某些阶层的娱乐工具。如果站在我们这面我们的行为是正义的,那么对于敌军他们的行为在他们眼里又会不会是一种正义之举呢?当年侵略我们的那些士兵他们又为何参战呢?会不会有很多人也是被老师洗脑了呢?会不会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所以只能领军饷呢?难道敌人个个都是猥琐至极的吗?这是一个还不到20岁的乳臭未干的小屁孩所能想到的,成年人应该会想到更多、更深,如果多想这些问题,中国是不是也会排出流芳传世的战争片呢?到时如《红色》《亮剑》这样的神剧自然会多,雷剧自然会少。
  我站在局外人的身份可以说这些,但当我某一天进入影视圈的时候,我是不是会如同进入战场上的新兵们一样被战争(影视圈氛围)改变呢?
                                                 
                                                                                                                    2017.6.30

 短评

老百姓知道个屁的战争,对于士兵而言,打仗的每一天都是生不如死的,德国士兵杀了法国士兵又怎样,千万人欢天喜地从教室送出去的是一个个完整的人,到最后在前线都沦为了徒有躯壳的行尸。没有任何反战电影能超越这部电影了。

4分钟前
  • 雲外憧憬
  • 力荐

煽动学生的老师、拿着鸡毛当令箭的邮差、酒馆里高谈战略的闲人,被炸死的老卡特、战场上捉蝴蝶那只手、叠印在坟地上的魂归故里的学生们。1930年就拍出了如此完整深刻有力的控诉实在让人叹为观止。但更可悲的是即使有了这样的电影和它的原著,人们仍不能吸取教训,那些更年轻的年轻人还是走上了战场。

6分钟前
  • xīn
  • 力荐

影片结尾处保罗捉蝴蝶被子弹击中的镜头,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瞬间

7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9.第一部有声军事长片,坚决的反战。无配乐、单声道混音的严肃态度,45min的战壕攻守战中高机位俯拍(50英尺吊臂),移动倒退的视觉效果颇有《光荣之路》中斯坦尼康长镜头的前身。最震撼人心的影片结尾之一:保尔临死时一只手抽动、垂落的特写,寓意隽永,堪称伟大。丨对比两部西线战事,关于战争对人物影响戏份的表现,1918在末尾以旁观视点,纵览了一些心理类型化表情以及医院的哀嚎群像。本片则设计了由主人公视点及旁观视点看到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一段渐入人心的伤怀基调,顺带着还讽刺了一下后方的有闲阶级。750

9分钟前
  • 杨小槑
  • 力荐

可以说迈尔斯通养活了旧坞反战片,每个桥段单拿出来补点爱情戏都能凑成一部够及格线的90分钟长片……最后的一次次回眸想到了《他们已不再变老》,很多道理总有人在讲述,也总有人拒绝接受。战争片看得不多,但感觉本片是同时期影片里战争场景做的最好的

10分钟前
  • 黑特-007
  • 力荐

似曾相识的被欺骗的感觉,所谓国家、荣誉、战争有多少是可信的呢?

15分钟前
  • x
  • 力荐

影片开头场面调度、深焦长镜头、人物及摄影运动方向及线条感、声音强弱变化,非常精妙,战场上画内多层次空间令人想起塔可夫斯基《伊万的童年》。两机拍摄,其一为国际发行无声版本。三十年代在德国被禁,纳粹在电影院放老鼠干扰放映。曾在澳大利亚、意大利、奥地利、法国被禁。冤魂回首处,一片十字架

20分钟前
  • 黄小邪
  • 推荐

【A+】拥有一切优秀的战争与反战电影所应有的要素,虽然仍有许多局限于时代的问题(过于直白的舞台剧表演方法和浮夸的中弹倒地表演模式),但其反战理念与影像技法的使用又是无比超前的,或者说从未落后于时代。对于这样一部电影再用「新电影」或「老电影」去区分已无意义,它只应属于「好电影」的范畴。

23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惊人的战争视觉效果,马克西姆横扫等瞬间竟然不输给大兵抢滩!此外更是借助传统画幅优势构建了宽屏难以企及的冷峻诗意。…“尽管站在同情德国年轻士兵的立场上,本片却颇受美国观众的欢迎。可因反战信息而遭德国禁映一直到1960年。也被一些美国军界首脑视为只是在‘反军宣传’,并遭到美国军方的杯葛。”

24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战争的残酷在于即使你认清了其真相,却依然无法阻挡以及随后带来的心理上巨大的无可奈何的失落。所有正义与非正义在这部电影中被刻意抹去,电影只是展现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扼杀。而结尾,追逐蝴蝶的美好在狙击枪响起的那一刻戛然而止,诗意之外却也有着四两拨千斤的重量。

25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纷争,这世界从无一时一地可称净土。

26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真正的可贵之处是,在那样一个年代出现了这样一部电影。

29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8.5 考虑到本片的时代因素 这部作品理应配得上最伟大的反战电影 作品改编于雷马克的同名小说 除了令人唾弃的战争行为和荒唐的爱国主义教育外 更让我记住的是Paul和卡钦斯基的袍泽之情 讽刺的是 它拜战争所赐 又被它无情地夺走 此外Paul归乡在酒吧被后方的民科将军包围的那一幕让我想起那本被遗忘的士兵的二战回忆录 没有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人才会把战争当儿戏一般高谈阔论他们的对于战争的见解 而对于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而言 他们的一切都被改变 就如原作所言--时代在燃烧 可我的灵魂已经熄灭了。希望出一部德语版 毕竟看美国人演德军还是有一些违和感

33分钟前
  • 東郷柏
  • 力荐

9.9分,完美。被大人的康慨激昂忽悠去参军,体验了军营等级森严和战场的血腥残酷,受伤送进手术室却被人顺走手表,截肢了战友只关心你能不能把军靴让给他,快去世时仍然等不到医生来救你。回到家发现人们仍然对战争的残酷一无所知,该高谈阔论的还是高谈阔论,鼓动学生的仍然在鼓动学生。失望的你回到前线,在战沟里伸出手来抚摸蝴蝶却被一枪狙杀。虽然在一战后拍了这部反战电影,但二战仍然还是发生了。人类从来不知道吸取教训。

38分钟前
  • 初音喜气洋洋
  • 力荐

战场上的死亡没有英雄的赞歌与光芒,只有阴冷,沉重与散发着阵阵恶臭的血浆与尸体。而谁又能取得教训,和平就如同片尾的蝴蝶一样,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本人看过最棒的战争片没有之一。

40分钟前
  • 西木
  • 力荐

结尾安排保罗捉蝴蝶被狙杀可能有几重含义:一、呼应保罗重回学校时说的话,经历过这一切的人即使肉身不死也已从精神上被毁掉了;二、老兵和保护者Kat的死摧毁了保罗仅剩的生机,保罗回前线后对Kat说“你是我的全部了”;三、堑壕外的蝴蝶象征着美、希望和生命,而这些跟保罗这样幻灭的死魂灵已无缘分。

42分钟前
  • Favillae
  • 推荐

伟大的反战片

44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本故事并无意指控,或见证战争的残酷,也更加不是一个英雄式的冒险历程,因为对那些必须和死亡近身肉搏的人而言,那并不是一个有趣的经历。本片的宗旨在于忠实地描述那些生活在大时代的人们,有些人或许逃过了武器的摧残、保全了健康的四肢,但他们的人生、心灵及世界却无法幸免于难。

45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以后谁想要挑起世界大战,我们应该把一大块地圈起来,选个黄道吉日,把所有的国王、皇帝和他们的内阁及将军们找来,让他们每个人只穿着内裤,站在圈里,手持棍棒,打个你死我活,看谁获胜了,哪个国家就赢了……

48分钟前
  • 会飞的猫
  • 力荐

如影片开头所写,这不是一部把炮火集中到反战主题上的电影,而是在描绘狂热大背景下的小人物,不管是战场上的士兵还是后方的市民,但当一部电影如《西线无战事》这样简练而逼真地描绘出战争的可怕,它是否被标记为“反战”早就已经不再重要,它已经让人意识到战争的令人厌恶。

52分钟前
  • 韩伯愚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