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海国际电影节#
没想到是一部这样的艺术画卷。
从父亲的葬礼开始,说了父权社会对子女的打压,子女成年后对过世父亲的怀念,每一对夫妻的婚姻内容,等等。要说剧情,看完觉得一篇模糊。能记住的,大概是在一个又一个聚会上,那些悠扬的歌声。
但又不仅是歌声,有对未来的向往,对过去的追忆,对现在的无奈,种种感情都在歌里。所以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一副画作。我们通过画作展现了自己的想象,传达了真挚的情感。
而生活,本没有情节啊。
光的运用像伦勃朗的油画,将空间切割出丰富的内涵;许多静止镜头或平移镜头,有点类似舞台布景;带有浓重口音的日常对话与个人独白一般纯净的歌声交织在一起;人物虽在说话,却都近乎沉默,只能从表象和歌声中隐约感到他们的情绪。
故事是以回忆片段穿插的形式展开的,如同翻阅一本家庭相册——将全家福放大到能够看见诸多细枝末节,再在每一个蹙眉和微笑、每一次对视之间建立联系,令平静的表象与潜藏其下的情感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翻阅家庭相册时最深刻的体验在于遥远回忆逐渐显现——那些片段已经发生、无法改变,只在此时、作为旁观者才发现昭然若揭的命运。而当时那些偶然的相遇、说过的某句话、突然爆发的情绪,对结果的影响有多大呢?
因而每次告别都显得特别痛彻心扉——比如挚友从酒吧离开的时候,比如婚礼结束后家人返回。在彼时或许只是稀松平常的告别,但此时看却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他们都背对着镜头一直朝前走,没有回头。
影片开场是一个180度旋转镜头,先朝向楼梯再转回大门,从前进的视角转为后退的视角,表明电影的时间不是线性的,也说明自己在讲述过去。关于回忆的回忆,已没有了那鲜明的爱憎,就像镜头的水洗效果,褪色后剩下的只有对逝者温情脉脉的缅怀。
这部电影不是讲述实际发生了什么,而是廓清记忆(更准确的词应该是”自传式记忆“)的本质。个人生涯史的记忆不是一部完成的书或拍好的电影,而是由一个个更小的记忆单元(沿街的落地窗,语音优美不解其意的电台广播,童谣似的哼唱,酒吧里神色苦顿歌声抑扬的女人,母亲擦玻璃窗时担心她会不会掉下去)组成,有些一开始就以相关的形式存储,此外,本来无关的单元也可以在回忆时被呈现为整体。这类记忆一经触动,犹如投石入湖,激起环环涟漪。
因此,记忆单元本身可以视同回忆(recalling)的情境产生无限种组合,而非仅仅参照事实。比如,Maisie的丈夫和Tony遇到的事故彼此没有联系,但导演只用一个镜头同时呈现了两个事故(俯拍,两人正面朝上从高出落下、砸碎玻璃的慢镜头),当然,部分是出于经费考虑。然而当他从镜头里看见被砸碎的sugar glass发出如星芒般闪烁的效果时,他几乎欣喜若狂,可见,重温灾难的残酷无情并非这段记忆寻求的目的。
或许被现实锋锐的棱角刺痛几下会赋予影片更多的力量和细节,多讲点情节,观众也不至尿遁而去,或昏然甜睡。但这与导演创作此片的初衷背道相驰,不可两全。在我看来,这类电影的受众绝对有限,不看也没啥遗憾的。
这种处理方式和导演自身的经历不无关系。Terrence Davis对父亲的记忆是模糊的,作为十个孩子(有三个不幸早夭)的老么,对于父亲的了解大多来自母亲和兄姐的讲述。因此这段构成自我生涯史的记忆,很多并非自己亲历,而是听人转述再经过自己的想像加工。这又可以证实我的想法,没必要在其中质问真实,唯一有此需要的或许是导演本人。换句话说,他所抓住的那些记忆单元是否就是最初被记忆下来,在无数次回忆创造、建构、扭曲的背后还能留住那些恒定的内核。
如同现实的诗歌,透着淡淡哀伤。生活如同直线,却又没有方向。这个纪录着的人,每日走在生活巷道间,每半小时摁下快门,然后将所得全部摊在地上,任人们随意挑选,各取所需。记忆如同存于铁盒中的各色硬糖,我们需要不时拿出某一种舔下,以便忆起以前存下的某种味道,或许你并不喜欢里面的糖,只是出于习惯。或许你自以为尝到了以前的味道,其实这糖早已受潮变味多日。但那盒子,终究是你的。
英式艺术电影?优美的音乐伴随着电影,不论是女声吟唱还是经常出现的聚会合唱。镜头仿佛平行移动于时光的变迁,常常静默中拉近开始一段记忆中的影像,体现着一种古董沉郁的英式风格。
普通的工薪家庭,也许是生活所迫,记忆中的父亲母亲,家庭的神色都充满了严肃凝重。两场婚礼开始对父亲的回忆,(一开始以为讲述的是时光变迁中的家族故事,不过影片并无连贯的情节和串联的音乐开始偏离我的想象),父亲的酷烈残暴给一家人的生活留下抹不去的阴影,子女在婚礼中回忆自己的父亲,依然伤害,却失声痛哭“i miss my dad”。影片中的每处镜头仿佛自有含义,描述着一件小事,令人回想的细节感伤而隽永。回忆之后继续讲述婚后的束缚和忧伤,父权的阴影还在,我们一如童年般无助执著..于是潸然泪下..
我承认这是英式纯艺术电影,但是拍的太一般了
Blimey, this is BEAUtiful! 一言不合就唱歌之充斥着清唱段落的非音乐剧影像记忆书写。前半部分相当有想法 通过对家这个空间不断的镜头探索诱发出记忆中的soundscape 穿插于父亲的葬礼和大家对父亲的回忆 对父亲暴力的处理通过同空间异时间的交错得以被融进更复杂的情感表达当中。说是记忆书写很关键的就在于影片的传记式叙述几乎是没有事件性故事情节的 多半是一些琐碎的记忆片段和情绪化的残篇。色彩处理上也很讲究 总体呈现出一种老照片的发黄的sepia质感,人物基本上以家庭照相的排列方式接近定格地穿插于具体的片段叙述当中,大量的正面背面直角侧面机位完成一系列对人物的profiling。很诗意 但也很私人
今天看了戴维斯最早的几部短片和这第一部长片,才发现他拍了几十年其实拍的都是一件事:对暴力的父亲的恨(和悔),对温柔母亲的爱和不舍,对性向的迷惘,对旧时的不断回溯。拍处女作就能“想到哪就来一段”,感觉太好了
如同一串珍珠般被民谣歌咏串联而成的英国平民家庭编年史,每一段碎片记忆都饱含埋葬着深挚的情感,叙事不仅丝毫未见凌乱,反而如歌谣般悠远绵长,余音绕梁。戴维斯将声画不对位运用至登峰造极的神境,摄影、灯光与构图均极具艺术性,黯淡灰蒙的色调中散发出微明昏黄的光线,仿佛房间里时间积落的尘埃,其古朴典雅、细腻柔和、深沉内敛的气质与风格非常英国。
导演访谈比正片好看。导演自称打死都不如芬尼与亚历山大,可是那个好难看啊。你比它好看一点,真的。
一种精心计算的无趣 / SIFF第15场
看了十来分钟觉得眼熟,一搜果然是Terence Davies的第一部长片。依然是从沉思的静态入画、过曝淡出、纯人声歌谣、唱诗、平移镜头的转场串连起来的叙事风格,不变的回忆录,风格浓重的情绪碎片呈现,却准确捕捉了飘忽的潜意识里那些未讲出的伤痛和欢乐。作为处女长片讲足够老成了,只是进步空间也显见。
8.9;为了把破碎的情感拼装成完好无损的心脏
形式大于内容,不过震撼人心的东西还是在。每一帧画面都很美,光影做得特别好。
怀旧老电影。歌曲很多,可当歌舞片欣赏。
重看。断裂的画面就像是记忆宇宙深处投射而来的光线,明明灭灭,跳跃在窗棂门楣,眼角唇间,扫过泛黄的相片,积灰的纸页,时而聚拢时而分离,最终乘着时间之河的波浪遁入空无,散失如朝露。与我们一起生活的人是永远无法读懂的秘密,那么近又那么远,令人不知所措却无法触碰,彼此刺伤又互相需要。所以即使痛苦,我们也可以忍耐和歌唱,然后不顾一切地去爱他们。正如Norman Maclean所写“We can love completely, without completely understanding.”
D+/ 声音如何在一部电影里死亡。假如说一开始声音还作为与画面分立的力量扰动着牵引着叙事,最后声音几乎完全被碎片化的情节拼贴所规训,成为强硬推动但实则附着于画面的卑微力量,太虚张声势了。
画面不对称会死、人物不居中会死、镜头不平移会死、每隔5分钟不唱首歌会死、每隔6分钟不转换时空会死...这导演太多“毛病”了,于是就形成了自己的影像风格。厉害!回忆时是恨,缺席时满是怀念。
此泰伦斯(戴维斯)和彼泰伦斯(马利克)都是大胆、独特而精雕细琢的导演,此片也是如此。朦胧的复古画面配合固定镜头特地做旧成“老照片”的样貌,谱写了一首“回忆”之歌。不过从技术来看画质的模糊和色调的黄应该来自35mm摄影机(IMDB)和调色。电影有家庭内外日常的琐碎情感冲突,也有日复一日的酒馆时光,是英国人(利物浦人)的样子,也是回忆里最深刻的内容。说“伤痕”谈不上深刻,说“故事”又冠冕堂皇。一种看似淡如白水的美,却又有“岁月如歌”的煽情修辞。可以说是一种“纪录”,不过谁的艺术作品不是一种记录呢。作为80年代末英国电影,或“Kitchen sink drama”来看确实耳目一新,但内核并未看到任何改变。
特伦斯·戴维斯处女作&代表作。1.前半部极佳,以婚礼与此前父亲的去世(父权的阴影与消逝)为核心建构了回忆空间,流转跳跃的时空中盈溢着恩典与神意,婚礼、丧礼与圣诞夜的歌曲极富感染力。2.后半部基本转为顺时线性叙事,以片段的方式展现三位子女之后的成家过程,遗憾的是歌曲太多,且并无充分唱歌动机,与前半部相比,割裂与不协调感明显。3.多用横移或横摇镜头,以对房屋局部与家庭物件的深情注视(如楼梯、窗户、壁炉与地上的玩具等)转场过渡。4.除闪回外,多以画外音(声画分离)中过去的对话来重构回忆空间,充分发挥了声音的作用。5.歌曲如何参与叙事和渲染情绪,歌词如何辅助与补充情节,本片是一大范例,只是稍有过头。(8.5/10)
几乎想打五星的片子。特伦斯戴维斯第一次拍长片就如此出手不凡,叙事NB到一定境界了(《长日将尽》就差了),能在“时间”这个题目上拍到如此高度真是少见。后半段“still life”控制力稍弱。色调讲究,声画关系特别有想法。场面调度上不给定场镜头,偏于舞台化调度。音乐虽好但是太多……
race memory of a family shadowed by patriarchy and domestic violence. a bit wide of a cultural barrier (with non-stop singing and British slangs) to be moved
大量精致的屋内场景构图和打乱剪辑,一些地方巧妙地利用了声画分立,还有很多平移镜头和人脸特写,画面确实美。但80多分钟里塞了几十首歌吧,看到一个小时就开始哈欠连连了。
很奇怪的电影,对面相,口音和歌谣不断强调,最后沦为排他的“英国性”展示。
80s最佳之一。像是從遠方吐出一口聲音,傳進無人的建築空間,聲波振動塵埃,塵埃在陽光照射下發亮,再撞擊另一塵埃,不同塵埃反射的光,在名為記憶的宇宙裡互相映照,眾像環生;而後再聚集,光點朝著遠方,一邊哼著歌,一邊聚攏,遁入寂靜。對稱構圖。暈黃色調。光的漸曝。流行音樂與經典好萊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