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强调一个既定事实,即现阶段全人类女性都属于被压迫群体,女性依旧是第二性,无论国籍、种族、阶级。习惯了特权的人都是一个样,而被压迫群体的被压迫形式却是各有不同。
这部影片中的黑人女子西丽,在(当时)社会中是处于歧视链的最底端,她不仅要遭受种族的压迫,更要遭受来自父权社会中性别和阶级的压迫。她的一生都在被各种各样交织的权力规训、被各种潜在的恶意碾压,她的觉醒与反抗之路是如此的艰难和令人痛心,但正因如此,她的经历更应该被人看到,她对父权社会的抗争值得引起女性群体对于解放更深层次的思考。 有觉醒才有解放,对女性群体来说,这种觉醒意味着对“父权婚姻单位为中心进行的运作系统”的质疑,这种质疑既可以来自自身经验,也可以来自女性内部群体的相互启发。《紫色》这部电影中,结了婚的女人无一不受到来自丈夫的压迫,而也正是这种压迫,使她们认清了父权制婚姻的真相。电影中索菲亚与埃尔伯特的儿子哈珀(Harpo)相爱并组成家庭,哈珀从小被父亲使唤着长大,而结婚后换成了索菲亚来使唤着哈珀给孩子喂奶、做家务,至少在自由意志上,索菲亚和哈珀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但当埃尔伯特知道自己的儿子并非在家庭地位中处于强势地位时,他居然呵斥哈珀说:“Wives is like children. You have to let them know who got the upper hand. Nothing can do it better than a good sound beating.(妻子就像孩子,必须让她知道谁才是老大,没有什么比暴打一顿更管用了。)”从此,哈珀就从父亲那里完成权力的交接,这些男人通过对妻子进行暴力掌控与羞辱来达到自身权力的认同与稳固,一代接着一代地巩固着父权的中心地位。当然,索菲亚会反抗,她那强壮且有力量的身躯使哈珀碰了壁,由此哈珀来找西丽寻求建议。没想到西丽却下意识地回答他说:“Beat her.(揍她。)”毫无疑问,西丽成为了父权制度的帮凶,虽然她同样身为被压迫的那一方,她却并不能意识到自己说的话会对同为女性的索菲亚造成怎样巨大的伤害,她仍旧懵懂地照着父权制的模板,间接地对索菲亚实行了暴力。这种“女性成为父权制的帮凶”的现象——更是一种奴性的表现——在现实社会中比比皆是,例如婆婆对媳妇的压榨、已婚女性对单身女性的嘲讽、亲戚对女性的催婚催生等等。由此而见,父权制婚姻制度是一种隐形的潜移默化式的意识形态控制,它将女性的生育、养育、家务劳动视作一种无偿的社会资源贡献给男性群体,并且多数女性在其中还自得其乐不断寻求男权社会的认同,且将其视作社会地位提高的表现。这就是彻头彻尾的奴隶制。正如恩格斯所说:妻子和普通的娼妓(“娼妓”这个词同样也是男权社会对女性进行“荡妇羞辱”的体现)的不同之处,只在于她不是像雇佣女工做计件工作那样出租自己的身体,而是把身体一次永远出卖为奴隶——不仅是身体控制,更是话语控制、权力控制。在婚姻这种看似平等、不断被男权社会所提倡的制度中,一些人的幸福是通过另一些人的痛苦和受压抑而实现的,这也正是它的可怕之处。事实上意识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西丽做不到像索菲亚那样勇敢地抗争,她以为自己默默忍受此生的苦难就可以在来世得到幸福,但索菲亚却给她固有的观念敲开了一条缝,她对西丽说:“你得先敲开你丈夫的头,然后才可能上天堂。”同样地,只要意识到婚姻是一种性别剥削、资源剥削,并抵抗它、批判它,女性解放运动就进步了一大步,毕竟婚姻是男权社会的基础根基。 觉醒之后,女性群体需要去抗争、去表达愤怒、去争夺权力,要承认男权制的存在,并与之面对面交锋。电影中的夏戈是一个十分具有魅力的角色,她很聪明,她知道如何同时利用好“女性觉醒、女性独立”的意识和“女性应该被宠爱、被保护的”的刻板印象,这使她成为了一个被任何人都认可的女人,至少能使她免于直接受男权制的伤害。但这也有可能是她觉醒得不够彻底的表现,无论怎么做,她都是亏损的、一直是被男权凝视着的。可她仍然掩盖住自己内心的伤疤,愿意用自己的柔情和善良去鼓励和赞美西丽,并告诉西丽,这个世界上是有人在无条件地爱她的——可想而知这些对西丽来说是多么重要。西丽因此深受感动,她的内心被夏戈一步步打开,西丽开始正视自己,不再自卑内敛,开始对自身所受的压迫有了更深刻的反思。所以女性作为维权主体,需要把更多注意力转移到女性群体身上,要有耐心、有深度地去承受女性的述说,女性要相互鼓励、相互成就。虽然西丽曾作为男权制的帮凶,但当索菲亚被一群白人男性围打在地并无辜地坐了八年牢时,是西丽一个坚毅的眼睛告诉索菲亚:要坚强,千万不能被强权打倒。这使孤苦无依的索菲亚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她们在彼此救赎着。西丽的内心被索菲亚和夏戈唤醒,并最终做出反抗。在一次家族聚会上,西丽当着所有人的面(包括埃尔伯特的父亲),痛斥埃尔伯特是条肮脏的狗,并离开了他,她做到了,她成功地将自己从埃尔伯特的权力束缚下解脱出来,她迎来了自己崭新的人生。纵观西丽从觉醒到反抗这一漫长的过程,可以得出结论:权力失衡才是女性长久以来面临的最大难题——失权的是女性,无论此种“权力不对等”现象有多么隐秘和狡猾,最终都免不了被击破的下场。而当下现实的境况却是:多数女性并不认为自己是失权的那一方,她们甚至憎恨“女性主义”这个词 ,认为它意味着愤怒、好斗精神和女同性恋;认为它意味着必须拒绝“正常女性”的性、母性、养育性和非攻击性。可女性正当维护权力的行为怎么就被污名化成一种“激进的、富有仇恨情绪的、破坏社会稳定的”恶举呢?如果你提出诉求,却被当作孩子一样语重心长地说教一番,那意味着你没有被当作一个独立的有思考能力的“人”来尊重。同样如果一个人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奴隶”,你要他/她怎么反抗?甚至连研究女性主义的社会学家李银河都在说:“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可实现平等为什么要“男”字在前“女”字在后呢?这难道不是一种明显的男权话语结构霸权吗?女性连最基本的话语权都被抢占,可想而知女性解放运动该是有多么艰难。但这也正是“女性主义”的一个重要现实意义:让女性看清父权制的现实,并具有反抗意识。要对制度系统有察觉,时刻警觉,在隐秘的权力话语输出时,不被它们带跑。把每天的生活不带情绪的记录下来,然后分析自己到底接受了多少男权制度的规训,把这些规训一点一滴地从自己的生活中剔除。——这就是反抗的最佳做法。 从觉醒到反抗之后,最重要的是要创造,女性要用独特的女性视角去述说女性故事,去不断地输出、发出女性声音,在各个领域扩大自身影响力并站住脚跟。当女性力量发展到一定程度(必定会耗费很长时间),男权制的社会形态必定会不攻自破——当人们不再想结婚生儿育女时,女人就不再被人这个社会所需要了,那时候女性就能构建一个符合自然规律的、真正平等的人类文明。电影中的西丽显然还没有强大到能颠覆父权制的地步,幼时被父亲强奸并生孩子,成年后又被同种族的“丈夫”虐待,被白人当作生育机器……无论怎么说,她都是被压榨、被摧残的,她没有任何能拿得出手的资本,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她,一个弱小且卑微的她,竟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能够把这些禁锢自己的枷锁狠狠地摔在地上,如破茧成蝶般冲破巨大的偏见和恶意与她所处的时代抗争,最终还创立了属于自己的服装品牌。她有了自己的事业,获得了经济上的自主权,因此也获得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权——这就是“创造”的力量。但这远远不够。我们都生活在量化指标下,毫不自知,还以为创造的世界多么丰富与辽阔,殊不知,在传统文化基因的教养下,思维贫乏得要命,说出的话、表达是思想,完全可被预知。我们所有的行动完全可被预知。在文艺创作领域,女性从来都没有真正成为过创作主体,仅仅是作为被凝视的对象而存在,并且还要以负面的、软弱的、情绪化的弱者形象苟活于男作家的“艺术品”里;在政治和军队领域,女性领导和女性参军人员往往少得可怜,她们一面被指责逃避承担国家义务,一面又被严格地限制加入人数;在职场面试时,女性不仅要被问“是否有男朋友、是否打算结婚”此类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还要遭受赤裸裸的能力质疑与道德规训;在亲密关系领域,父权制社会一面要求女性必须时刻提防自己被冠以“小三、绿茶婊”等污名化罪名,一面又无限包容男性的道德下线(家暴、婚内强奸等)。在这些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领域,女性确实是有争取自由的权力,但这一切都是提前被量化好的,“你可以去追求你的权力,但你不能撼动我的主权地位”——这就是父权社会的真相。女性的生育功能被父权社会掠夺并试图转移矛盾,父权社会认为只有解决了阶级矛盾才能真正实现自由人的发展,并创造了“生产力、劳动、经济”等概念和整个持续至今的文明框架,但事实上这是只承认“劳动剥削”而忽略“生育剥削“,将“对女性的压迫”故意视而不见。女性才是创造的主体,只有女性才真正具备“生产”的能力,没有“人”,一切社会秩序、文明架构都无从谈起,而父权社会总是习惯于那么狡黠地不劳而获,窃取女性成果。所以在看清这些现实之后,女性群体更应该要处处发挥自己的才华,要更深层次地去剖析、去解构现存制度,要先破后立,追根溯源,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去施展抱负,去相互鼓励,去大胆创作,去经营属于自己的天地,勇敢无畏比什么都重要。只要足够坚定,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 女性解放即是全人类的解放。女性群体应当反对在父权制包装下的多重权力的压迫,不同种族、阶级、民族、地域的女性应当团结在一起,将隐藏在父权制下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种族压迫、性别压迫等其他统治秩序连根带叶地一一拔除。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每个人类都义不容辞。
看得人好难受啊。那个时候的女性,有色人种加上性别歧视,太难太难了。索菲娅的抗争精神真的聪明漂亮强壮有自我意识,太喜欢了,后面打了白人坐八年牢整个人老了30多岁一样,太心疼了。西莉的人物刻画好饱满!就,循序渐进地能理解她地变化,胆小,乐观,做了小恶作剧地窃喜,隐忍和反抗。秀格真的是一个贵人,改变人生的贵人。十分都打不够!关于尊严、独立、平等、信念、觉醒、亲情、乐观、宽容、抗争、制度、种族、女性、男权、罪恶的故事。史诗般的波澜壮阔,两个半小时也不嫌长。
1.“只有死亡才能让我们分开。” 希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2.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1985年作品竟然出现女女吻戏,有点意外,然后因此联想到2018年《头号玩家》里的黑人Les角色;3.《紫色》获得第58届奥斯卡奖10项提名,结果一个奖都没拿到(话说,黑泽明的《乱》都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摄影 + 最佳艺术指导、获得最佳服装设计奖了,然而却无缘此届的最佳外语片?奇了个怪);……
确实和斯皮尔伯格的其他作品差别挺大,全线情感,色彩鲜艳,还有强烈抒发感情的表演风格,有点浮夸,不过放在异国风情的语境下可以接受。抗争脱离父权束缚,角色获得成长,shug父女和解(非常导演私人表达了),紫色姐妹花多年后重逢,沐浴在夕阳余晖中。属于成熟作品,虽没看过原著,但感觉电影仿佛有点生硬?
一个社会中男性跟女性社会地位的差距是这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反映,差距越大,社会离文明越远。
有关反抗的片子。黑人女性对黑人男性,黑人青年男性对黑人老年男性,效果都是显著的。而黑人对白人的反抗,情节则有些荒谬。无论市长夫人如何执着于有色人种,依照常理都是不可能将一个出手打自己丈夫以致坐牢的黑人招进自己家当女仆,算是一大硬伤。
斯皮尔伯格女权长篇,偏向黑人视角却又保留自己讲故事的韵律。一向对扭捏做作的同情类电影反感,但这部平淡得将我打动。夏戈高大独立的女性人格一步步感召西丽,这个过程除了外力,更重要的是西丽对妹妹永恒的追求之心。不足点就是对妹妹一线交代太少,情节在结尾跳跃得有点失去水准了。
2个半小时的情感大戏,简直就是一部美国近代史,感觉比相似的题材乱世佳人和相助都还要好,不愧是斯皮尔伯格。最惊喜的是主演是乌比,戈登堡和奥普拉!!十年前想看的戏,今天终于看到了。
从紫色到人鬼到修女系列,乌比是个神奇的演员,她不美丽她是黑人,但她绝对是个有个性的实力派。她时而胆小时而狡诈时而幽默,她的眼睛传神。西丽的命运不好,还嫁给一个家暴且不忠的男人,但她自己会偷偷的笑。她其实渴望独立渴望生活渴望爱情。老斯故意选择黑人来讲诉这个女性独立的故事,如果是白人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6572588/
抛开种族问题,此片讲述黑人家庭暴力的故事,三个女人,不同的命运,同样的都是对男人的绝望与抵抗,三个女人用了三种不同的方式,妥协亦或是斗争,结局各自不同,但整体来说这是一部优秀的女性主义题材的影片,夏格的蓝调,就像是黑人版的玛丽莲梦露,十分惊艳,没想到是斯皮尔伯格拍的
她们经历了非人的待遇,历经人事的变迁,一切都好像被命运写好,无从更改,然而人生的路还很长。奈提对西莉说只有死亡才能将我们分开。信念是唯一可以支持彼此活下去的东西,命运已然写满不公,我们唯有勇敢的正视它,在无情岁月的洗礼里,将命运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我终于理解那句 每个导演在第一部作品会把他所学都用上的 感觉了
刮胡子真是好戏啊。种族、性别、阶级,大方向上的觉醒都具备了,但是中断仍然有模棱两可的模糊态度。斯皮尔伯格尽力展现自己的艺术追求,但是在这个题材上总还是有隔岸观火的矫情感
典型斯大爷作品,大气经典。女性题材,除了主角,其他各种女性的背景经历和崛起让电影还蛮饱满的。虽然是黑人女性的独立题材,也有其时代背景,某些积淀就算放在现代,也可以作为警示给现代女性敲个钟。
斯皮克伯格早期的女权电影,并且是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黑人题材的电影。虽然老斯所有作品当中口碑相对不高,当年十项奥斯卡提名全部没中,但我个人却很喜欢,几乎数次落泪。紫色指的是片头片尾那片美丽的花海;紫色也代表着胆识与勇气!不仅仅有关种族,更讲的是黑人女性的隐忍和觉醒。影片几个不同的黑人女性,都用自己不同的方式进行反抗,特别喜欢苏菲娅,这个勇于反抗自己命运的女人,虽然现实给她无情的打击,也是那个时代的残暴的结果。而女主在影片大部分篇章里懦弱卑怯的,忍气吞声麻木不仁到安之若素。但是血缘亲情给了她希望,她身边的朋友也给予她勇气与鼓励。当她对着那个家暴自己拿自己当奴隶一样使唤几十年的丈夫喊出:“我穷,又是黑人,我也许很丑!但是亲爱的神,我解脱了,我解脱了。”是全篇最让人痛快的地方!
不愧是大师级作品,浑然天成,很多场景堪称经典,眼眶湿了很多次,虽然结尾过于理想。经典的黑人题材与女性主义的电影——哪怕导演是白人和男人。 although i'm poor, colored, woman, maybe ugly, but dear god, i'm here.
一开始强烈的不适感——强奸、卖子、童婚、家暴,每一样都是男性和男性社会施加在女性身上的灾难和痛苦。西莉从惊恐无助的少女成长为坚强强大的女性,而Sofia和shug的人生也与她彼此交织和见证。女性有力量。
这片很长,也涉及了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处理的还是很片面,电影本身还是很不错的,温情满满,另外乌比真不是一般的难看啊。。
获得11项奥斯卡提名却铩羽而归,Oprah debut,没想到电影里土里土气的大力女人后来会成为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女性。黑人女性主义,而竟然是斯皮尔伯格的作品。稍显冗长的剧情勾勒出黑人族群的理想化兴衰,总归还是有值得感动的时刻。
十项奥斯卡提名全扑街了,斯皮尔伯格讲人性的片子,丝丝入扣、引人入胜这些词根本不会出现,前半段还偶尔能出现点黑色幽默的镜头,后面就中规中矩了。最牛逼的女性,当属亚伯特的儿媳妇了
女性的觉醒之路,女主的服从被同化到最后的反抗,看得很过瘾。感动的是另外两个女配。一个是骄傲的反抗者,在经历被迫害后开始一蹶不振最后又重拾反抗的勇气。另一个是珍惜女性同胞,能认出被压迫的人,愿意解救被压迫的人,是一个拎得清的人。最后,很喜欢主角的妹妹,从小就是那种知道认清事实然后学会反抗,重要的是提升能力才有底气和资本反抗,她都知道,她在将平等知识对自由的追求进行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