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桂河大桥

HD

主演:威廉·霍尔登,亚历克·吉尼斯,杰克·霍金斯,早川雪洲,詹姆斯·唐纳德,杰弗里·霍尔内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日语,泰语年份:1957

 剧照

桂河大桥 剧照 NO.1桂河大桥 剧照 NO.2桂河大桥 剧照 NO.3桂河大桥 剧照 NO.4桂河大桥 剧照 NO.5桂河大桥 剧照 NO.6桂河大桥 剧照 NO.13桂河大桥 剧照 NO.14桂河大桥 剧照 NO.15桂河大桥 剧照 NO.16桂河大桥 剧照 NO.17桂河大桥 剧照 NO.18桂河大桥 剧照 NO.19桂河大桥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桂河大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二战期间,日军占领了缅甸边境的一个战俘营。出于战略需要,日军将在缅甸与泰国交界修建一条大桥,同时希望战俘营里战俘出力,但英军战俘代表尼科森上校(亚利克·基尼斯 Alec Guinness 饰)认为这违反日内瓦公约拒不执行。于是尼科森等人被关了禁闭,但是没了尼科森的带领, 战俘们表现消极,而且因日本设计方面的不足,建桥工作陷入了停滞。日军无奈只好放出了尼科森等人,获释后尼科森感到在破坏一切的战争里何不做点建设,于是开始投入到建桥的工作。与此同时,逃出去的美军俘虏希尔兹(威廉•霍尔登 William Holden 饰)接受盟军一个特别任务,就是大桥建成之日将它炸毁。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伪装者2015月满轩尼诗国语电锯惊魂3白粉飞第三季远古入侵 第二季久违一梦如故恐怖城堡的秘密大力神20148月32日主播2023骑警2023初恋红豆冰晚秋2010邻居大战2:姐妹会崛起寇老西儿混凝土乌托邦安眠书店 第二季巴强的突袭降头1975御天神帝3之幽燕惊魂皇家律师 第三季双重重击世纪审判魔茧入侵

 长篇影评

 1 ) 《桂河大桥》——缅甸丛林中的那场惊心动魄的价值观博弈

记得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央视记者采访时任美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如果美国女排和中国女排在比赛中相遇,你更希望谁胜?”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郎平干脆地回答:“当然是中国女排。”然后笑了笑。

坦率地讲,我当时看完这一赛场即兴的采访之后心情很不好,郎平的这一回答或许是非常制式的中国反应,也当然非常符合国内普罗大众的情感需求。但是,她违背了起码的职业伦理甚至职业道德。很简单一个道理,你希望中国赢,那你有什么资格担任很可能在赛场上与中国队遭遇的美国队主教练?你何以面对那些对你殷殷期待并充满信任的美国女排的姑娘们?很简单的一问一答,就让郎平担任美国队主教练基本的道德和逻辑合法性猝然崩解。

又过了两年,在我阅读《李宗仁回忆录》时,看到了更加让人震惊的一幕:到了1930年代的上半叶,经过以李宗仁为首的“广西三杰”多年的辛苦治理和休养生息,广西已经跻身为中国的“模范省份”.于是,未雨绸缪的李宗仁开始筹备广西空军,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批空军的核心教练竟然来自日本,而更加令人震惊的是,根据李宗仁的回忆,这批空军教练在教授广西空军时,兢兢业业,丝毫看不出有任何懈怠,而且事无巨细,毫无保留地将空军技战术传授给了中国军人。

要知道,回望历史,这时候已经距离“卢沟桥事变”——中日全面开战,只有咫尺之遥。即便在当时,日本也已经占领了满洲,只要脑筋正常的人也都清楚:中日必有一战。中国人明白,我相信日本人更加清楚。但即便如此,拿人钱财,为人做事,日本人依然遵从了这一朴素但却伟大的工作伦理。当然,就像当年的他们应该已经预料到的那样:几年之后,侵华的日本空军在中国上空遭遇到了当时已经加入中国空军序列的当年他们学生的顽强狙击。“日本真是一个既可敬又可怕的敌人!”——我依然记得当年读到这里时那种强烈的感受。

而从另一个面向上来看,当民族主义立场与职业伦理发生矛盾冲突时如何取舍,也反映了东西方价值观的一个基本差异(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一步步融入西方世界),而《桂河大桥》这部电影在军事冲突的表象之下,反映的深层次的价值观冲突即是如此。当然,导演在其中还是运用了“吉卜林”式的视角,借二战中东方缅甸战场这一舞台,以沦为战俘的英军战俘代表尼科森上校代表西方价值观,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弃《日内瓦公约》如敝屣的日军首领斋藤代表东方传统价值观。这两种价值观在不为外界所知的缅甸热带丛林中展开了激烈冲突。

在西方社会,长久的宪政体制已经让人的生活逻辑一步步得到提倡与重视,个人与公权力的关系得到一种对冲和平衡,由此,个人的职业伦理得到凸显,民族主义立场受到压制。而长久处于专制制度下的东方社会显然还没有经过这一番洗礼,因此其民众的民族主义立场与个人生活中间的关系还处于前现代社会的失衡地位。

当然,这两种价值观的高低已经毋庸置疑,而在电影中,借由处于战俘地位的尼科森上校与日本军官斋藤这两者身份的反差,这种价值观的优劣就彰显得更加突出(突出到甚至有一种白种人的傲慢)。

而更加令人击节赞叹的是,导演借由尼科森上校英国传统贵族的僵硬做派和执拗的个人理念坚守,将这部电影的哲学思考进一步推进到新的高度,那就是,建筑桂河大桥时尼科森上校的职业伦理与作为一个军人的尼科森上校的民族主义立场自然存在着内在的巨大冲突(这种冲突借由尼科森与质疑其行为的英军军医的对话得以呈现),那么这种冲突在这种环境下又该如何协调,这是否存在可切换的时间点,而这一时间点又在哪一刻?

当然,影片结局以尼科森上校最后那一刻巨大的彷徨(亦或是醍醐灌顶?),和临死前一秒倒在炸药开关上完成了炸桥小分队的军事任务收尾(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应该是他作为一个英军的任务),他以他的死亡为他的价值观献祭。这种结局看似得到了两全,但这种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冲突并没有解决。而这种看似混沌不明的处理手法也正是导演的高明所在,也正是这部电影的最最精华所在。

 2 ) 最后时刻的人性



    一个是务实滑头随机应变的美国老兵油子,把生命的意义看得高于一切,不惜冒充军官身份以求更好待遇,从战俘营九死一生逃出来,以軍官身份勾搭女人,本以为从此可以因病退伍回国,却被英国軍队捸到他假冒别人身份的小辨子,不得已才授受回去炸桥的任务,却不肯丢下受伤的同伴,却在最后关头奋不顾身地去炸桥,以生命去诠释他认为是对的事情。一个没有原则只图求生的人,却在最后一刻放弃自我,坚持大的原则。


    一个是讲原则讲纪律的绅士上校,为了原则宁愿死守战俘营不愿逃跑,为了原则不准軍官干苦力导致他们要关黑屋挨饿,为了原则要就不建要建就要建最好的桥,可是这样一个讲原则的人,却在最后关头忘记了自己身为一个军人的原则:就是服从命令。当奉命来炸桥的英国軍人小伙告诉他,这是英国軍方命令的时候,他置若惘闻或者说他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他早已将这座桥看成是他个人人生的一个杰出作品,他居然将小伙扑倒在地并开始撕打制止他炸桥,他满脑子里只有他个人的成就,而忘记了这是在战争而这是一座他帮日本人建的桥。当小伙被日本兵击倒在地时,他才恍然醒悟过来:我干了什么?

 3 ) 刀俎很软,鱼肉很硬。

不好看,英国人的主旋律片。

情节很扯,日本人叫英国战俘修桥,他们就是不修,日本人没办法,就放任他们,结果他们才修。

日本军官作为刀俎,却软弱得一塌糊涂。

英美佬明明是战俘,为鱼肉,却都被塑造成HERO牛气哄哄的。

这片子太迎合英美观众,考虑到拍摄时间为战后不久,也的确可以理解,很难美化日本人,但是过度的美化英美人也失去了本该有的平衡。

 4 ) FIFF14丨DAY4《桂河大桥》:围绕着一座桥的人性博弈

第14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桂河大桥》,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各方战士们明争暗斗的评价了!

米米:

就算“失败”,也不能因为虚度时光而丧失人生目标。

coco:

二战背景下以美、日、英为代表的军人印象及自我完成与身份冲突的诘问,很喜欢丛林穿越一段。

赵小毯:

三者军官的纠葛与对立,通过对照来形成强烈的人物对比。缺少正面战场的描绘却让整部战争片的反战思想深入人心。

果树:

虽然是一部战争片,讲的是围绕着建桥炸桥这样一个反转故事中日、英、俘三方角力的故事,但我最喜欢的是影片中透出来的那种缅甸炎热潮湿的气息。

松野空松:

没有过于血腥,杀戮,残忍的场景来传达反战,也没有用温馨,美好的时光来反衬战争,它所做的仅仅是炸桥的双方博弈而已。仅仅是这样,反战的思想也已传达给观众。

欧.尹:

桂河大桥的两端是三个国家的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关乎原则与意义——尽管有些刻板化——那些被人们定义出来又奉为圭臬的规则实非原则本身,固执于假原则只能将自我逼入死角,就好像尼科尔森指挥官心心念念要修成这座桂河大桥。大卫•里恩用轻松平实的视听语言较好地呈现出这一主题,应当说足够引起人们的思考。然而我的不满在于,这样的故事何必拍得如此寡淡又沉闷。

子夜无人:

没有真正出现正面战场的战争片,建桥的人是超越胜负欲的理想,而炸桥的人是将所有心存幻想的侥幸撕毁的现实。为了殉道就可以枉顾所有人生死、荣辱、价值去成就的一座桥,和为了打破枷锁、反抗束缚、群情汹涌的实现就必须要去推倒的一座桥,它究竟该不该存在?我们本可以都不是敌人,但只要狭路相逢,就变成丛林弥漫的杀机下,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惊弓之鸟。没人想要一败涂地,没人愿意手下留情,我们都只是“人”而已。

Pincent:

电影去创造一个关于桥的悖论,炸桥和建桥的人实际上也代表了哪怕是当今社会通向理想的两种路径,而在第三幕高潮的时候创造带有荒诞感的戏剧性,让这两种路径产生交集冲突,边界模糊,甚至是相互转换,因为人本身就是复杂的。死亡前的最后几秒,是被唤醒了沉睡的使命?还是拥抱虚无并选择自毁?又或是纯粹被命运的偶然性吸入?当然最后也一定要再次提到“Madness!”,没有战争就没有这样的矛盾悖论,就没有这样的建造并倒为废墟。几场大远景以及用群鸟拍开枪的镜头设计印象很深。

Her Majesty:

大卫•里恩的这部史诗战争片证明导演们其实不用那么刻意地把战争拍得多么荒诞或者苦大仇深,只要正常去拍,最后会发现战争电影不管怎么拍都是荒诞的。日本人的残暴是真实刻画出来的,而不是像抗日神剧那样戏化和丑化出来的;英国人要面子,重视荣誉和规则,上校最后发现自己每一条原则都遵守了,就是忘记了自己是英国人、日本人是敌人这条原则,这叫因小失大;美国人看似散漫、没有啥荣誉感,但是关键时刻绝对不会掉链子,同时尊重人作为人的原则。大桥在建好的同一天被炸毁,很酷。

#FIFF14#DAY4的主竞赛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5 ) 被遗忘的“人”

   一部能“引人入胜”的电影,绝不可能没有冲突。《桂河大桥》也不例外。

    电影的开场很直接,这似乎是一场日军与被俘英军之间的冲突。野蛮还是文明,这是个问题。

    大卫•里恩会如此简单吗?当然不会,接下来,日军与英军俘虏之间的冲突不再是电影的重点。于是,有人认为,电影试图表现一种国民性格的不同,美国人务实灵活,却不免有些狡猾和无赖,英国人刻板,身上一股强烈的贵族气质,日本人被武士道精神弄的既愚蠢又没有人性。更有甚者,居然还在电影看出了种族歧视,日本人也是亚洲人,大卫•里恩这么寒碜日本人,不是歧视是什么。这样的看法真出乎我的意料,中国观众就是觉悟高,大卫•里恩就差远了,也难怪,他们没有政治思想教育这门课。

    我喜欢这部电影,因为真正的冲突并不是与具体的人或其民族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大卫•里恩一直在试图避免人们落入他的陷阱里。他想让观众注意到,无论日本人、英国人、美国人还是加拿大人,他们首先应该是“人”,他们有共性,其次才是特性。电影里有一处细节可以说明这点,逃走的最后一个日军士兵被干掉后,镜头在一张日军士兵落下的照片上停留了几秒,以让观众看清楚照片上的人。这短暂的几秒足以让观众的思绪从情节中暂时走开,停下来思考,倒下来是敌人,但也只是敌人,他有家人,有自己爱的人,他是有感情的人。而战争让这一切不再重要,无论他是谁,孩子的父亲或是父母的儿子,你都要把他当成目标而不是人。加拿大人与日本士兵正面遭遇时的不知所措,也是电影想表现的矛盾之一,加拿大小伙心地善良,他不是怯懦,从他第二次与日军遭遇时的表现就能看出。那次,他就毫无犹豫地上前干掉了日军上校,而这次,他能做到毫不犹豫地杀人,因为他是从背后而不是正面,敌人不再是活生生面对自己的人,不会让他有产生丝毫同情心。此外,还有一个小细节,当讨论选择炸桥任务的人选时,希尔兹同意加拿大人的参加,他的理由之一竟然是这样可以让队伍国际化点,他或许有点恶搞。或许也在暗示我们,这些人来自哪个国家不值得我们去注意,这部电影并不是在比较英国人、美国人或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区别在哪。如果我们能跳出表面的特性,才能看到深处里的共性,那么,也只有首先要看到共性,才能看到真正特性或者实质。

    于是,我们能看出,表现在尼尔森上校和希尔兹身上特性之间的矛盾,是电影的主线,也是电影真正的冲突点。对于尼尔森来说,再没有什么比 rule、law、principle更重要的,不仅自己不怕死,其他士兵的性命他也可以放弃,所以,日军上校以关闭医院来要挟他屈服这招,在他身上一点也不灵。而对于希尔慈,则恰恰相反,别说什么法律了,就算是军事任务,也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一起执行炸桥任务的英军上尉受伤,就算命令希尔兹放弃自己执行任务,希尔兹也不服从。

    有意思的是,这两种截然不同个性的人并没有太多对手戏,他们只在电影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碰过面,但只是简单一带而过。他们之间的冲突不是显性而是隐性的,导演其实有意安排的一场二人之间的“暗战”,这二人浑然不觉,观众也不一定能发现的了。
    
    可以说,这场暗战以希尔兹的出逃和回来炸桥为划分,分出两个回合。第一回合,尼尔森与希尔兹在关于逃跑的问题上意见不一。希尔兹圆滑世故,在俘虏营里混的还不算太糟,但他却清醒的认识到,这里不是久留之地,他主张,一定要想办法逃走才能活命。 尼尔森凡事坚持原则,分析问题讲究逻辑和法律。在这个问题上,他认为,既然决定投降的命令是上级做出的,如果逃跑就违反了这一命令。这次小小的分歧虽没有大的风波,却将二人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同一问题上,他们的出发点就完全不同,一个从生存的需要出发,另一个则处处讲法律,讲原则。

    第一回合里,尼尔森的坚持原则在这种特殊境遇下似乎很不合适宜,甚至可以说有点愚蠢。他不光不打算逃跑,还非要跟日军上校讲什么日内瓦公约,坚持要求日军执行长官不参加劳动的规定。为此,他受尽苦头,险些丧命。为了得到不干活的长官待遇值得他这么不要命吗?甚至,不惜搭上其他士兵的性命。但原则就是原则,“It is principle”是尼尔森最爱说的一句话。即使如此,尼尔森的倔强却赢得了士兵们的尊敬和支持。那次分歧后,仅有一名士兵跟着希尔兹逃跑,而大部分人都留了下来。最后,尼尔森看似愚蠢的行为战胜了日军的野蛮,他不光得到了应有的尊敬和待遇,还为俘虏们赢得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大大减少了俘虏营的死亡率。相比之下,希尔兹的第一回合则要逊很多,出逃的三个人里只有他一个人虎口脱险,逃出丛林更让他九死一生。这一轮,尼尔森与希尔兹的暗战比分1:0。

    接下来,第二轮里,希尔兹成功出逃,脱离险境,却不得不接受了一个新的任务,回到日军俘虏营并炸掉桂河大桥。此时,留在俘虏营的尼尔森身体刚恢复好,就决定好好整顿一下下属,不仅能鼓舞士气,也为了他们能修好大桥。而他打算帮助日军修桥的决定让军医斯里普顿吃惊不已,能老老实实干活就算对得起敌人了,可尼尔森的行为就太过了头。他不仅要造桥,而且要造一座好桥,尼尔森似乎忘记了他是在帮谁在造桥。对此,尼尔森有番理论,他对军医说,你给病人做手术时会不会因为他是敌人就不救呢?医生被他的反驳弄得无话可说。对于尼尔森而言,哪怕处在战争中,也不能背弃自己的人生信条,如果要做就一定要做好,这里或许关乎职业道德、人的名誉和个人品德。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更是尼尔森一直以来就秉持某的东西,这种东西并不因战争或对方是敌人而放弃,应该说,这就是社会道德。

    说到这,尼尔森与希尔兹之间的不同特性变得更加清晰起来。对于二人所代表的这种矛盾,我更愿意称之为是一种“个体存在的内在矛盾”,只不过在二人身上这种特性被放大了一些而已。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来说,一方面,个体要个体本身的生存而付出,我们称之为“自私”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个体也要为整体的生存而付出,甚至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利益,甚至是生命,我们称之为“无私”的一面。这里,我用的是引号,意思是这两个词的使用并不带感性色彩,也无意贴上或好或坏的标签,只是为了说明而用。举个例子,你有生理反应,比如打喷嚏、打嗝或放屁,出于健康考虑,你这么肆无忌惮的反应一下无可厚非,但如果你周围有人,你就不得不会收敛许多,搞不好还要不顾及健康因素而努力憋住。为什么?因为你大公无私,怕损害别人的利益吗?不,因为你和尼尔森上校一样,受制于社会的某种规则、法律或道德要求,自然会这么做,不去问理由。同样,尼尔森算不上无私,俘虏营的士兵待遇提高并不是他的目的,他的目的只是为了坚持所谓的原则。幸运的是,他成功了。

    但不幸的是,他也失败了。当他将坚持过了头,终于忘记了些什么时,他所秉持的到最后竟成了他所反对的。“What I have done?" 尼尔森说出最后一句话时,是否明白自己做了什么吗?在我看来,他是太投入修桥以至于忘记了自己是谁了。第二轮里,二人的再次碰面让彼此吃惊不小,电影却只安排一句了极为简单的台词,那就是”You"。这一会面意味深长,又极富戏剧性,我认为,这正是电影的经典之处。这一次二人的碰面,不仅让尼尔森幡然醒悟。同时,也让观众对二者的不同之处足以明了于心,表面上,希尔兹虽显得圆滑世故、总是服从于本能而不循于人们普遍遵守的社会教条,可在关键时刻,他却能同样不惜生命为了正确的选择;而尼尔森,他只知道誓死捍卫他的原则外,并不会真正思考这些原则背后的意义。正如希尔兹对负伤的英军上尉所言,什么所谓的军事任务也好,狗屁命令也好,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重要的呢?战争让人忘却了人性,只让人记住仇恨,为的只是博一个输赢,为此,千千万万的人失去了生命。又有几人能象尼尔森上校一样最后幡然醒悟,问一问自己,我到底做了什么?为了什么?

     

 6 ) 人生就是一出无可奈何的悲剧

《桂河大桥》咋看给我的感觉是色调不怎么明丽,开片就是挖坟树十字架的情节又给正片定下一个略显沉重的基调,衣衫褴褛的英军俘虏再加上凶狠矮胖的日军军官,以及我那时间轴对不好的字幕和长达161分钟的片长,使得我开始看这部影片时不期待会得到多好的观影感受。当然,本片的情节胜出了。本来打算看一半就睡觉第二天起来上大物课的我凝神屏气看完了最后30分钟才洗漱上床。短评我只写了四个字:老人与海。因为撇去正义和非正义的价值判断,Nicolson上校的遭遇确实与老渔夫十分相似:历经千辛万苦达成目标,然后眼睁睁的看着成果毁于一旦。

主角Nicolson上校由“千面人”Alec Guinness饰演。看片的时候根本没认出星战三部曲里那个沧桑的老Obi-wan Kenobi来。上校是一个严守原则的人,眉间透出一丝坚毅,在被关禁闭若干天之后,折磨的脸色惨白骨瘦如柴(化妆师你太吓人了根本就是僵尸的效果嘛!),明明已经虚弱到极致还不要别人搀扶,面见日军军官Saito上校(google告诉我应该翻译成斋藤)时软硬不吃,最终斋藤君心理鸭梨太大而妥协。从他与斋藤上校的几次交锋又可看出,这种对于原则的坚守来源于自身的骄傲。Nicolson要求斋藤遵守“文明人”订立的日内瓦公约,强烈反对日军征用英军军官修桥;而接手桂河大桥的建设之后,便将其当作一项事业来认真对待,调动手下的工作情绪,认真调查,仔细研究,情绪之高昂与斋藤的绝望相对比,仿佛斋藤才是俘虏,情势之逆转出人意料。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由于人手不够,无法按期完成工程,Nicolson竟主动下令让军官也参与劳动,甚至让医院中的病人也来帮工。如果没有前面斗争的情节,我简直要怀疑上校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患者了。如果告诉放出Nicolson之后在房间里痛苦抓狂的斋藤会有这么一幕,不知道他会做何感想。此情节明确指示了一点:Nicolson誓死捍卫的不是死板的规则,而是个人的尊严。桂河大桥之所以对他有如此意义,如他所言,合力建造这座桥使得士兵们团结协作而有纪律,此时他们才配称之为军人,而不是懒散绝望的奴隶。Nicolson不愿意陷入一种绝望的境地,他希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而建成的大桥对所谓国家利益的威胁似乎不在他考虑范围之内。战时的俘虏必须工作。桂河大桥建成之时,Nicolson下令在桥柱上钉上一块木牌,上面特别标明此桥由英国士兵建造。

Nicolson上校的人生观很值得探讨。作为军人他心里并不是没有国家利益。当年青的士兵Joyce告诉他英军派遣一支小分队前来炸掉桂河大桥之时,他猛然醒悟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事实上帮助了敌人。然而当身处俘虏营,南亚闷热潮湿的气候,简陋的生活条件和无边的险恶丛林形成了一种难以抵抗的绝望气息,这种气氛足以冲淡民族大义一类飘渺的东西。此时的上校显然认为,活着的姿态是最重要的。上校的所作所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抗争恶劣的环境,试图有所建树。然而电影的结局几乎是恶狠狠的扇了这种积极一耳光。努力奋斗而毫无意义,这或许就是生活的真相。要行动总有风险,想要避免风险就只能一事无成,这话每个人都懂,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所谓风险包括了这样一种情况:你行动的方向完全是错误的,你的成果将因为他人公认甚至你自己都承认的理由而被毁去。事实上,没有人能留下万古长青的东西,通过扬弃不断发展的自然科学界尤其如此。一个人的成果被部分或全部推翻只是迟早的事,只是这个过程往往发生在当事人逝世之后,不像上校所经历的那么惊心动魄。本片或许为有抱负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必须的心理准备:不仅要准备好一事无成,也要接受一切奋斗的结果毫无意义的可能。

再来讨论片中其他人物的态度。从俘虏营中逃离的Shears显然是为生活而生活的代表人物,如果不是无路可走,他绝不会返回南亚参与炸桥的任务。对于他而言,安逸的生活比什么都重要。但是仅仅把Shears看作一个享乐主义者或许太简单了,当炸桥小分队的领头,受伤的Warden的要求把自己留在丛林里,让Shears带领剩余的人们先出发时,他严词拒绝,让当地女子用担架抬着他上路了。此时,理想和目标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颐指气使,人文关怀的微光却在他身上隐隐闪烁。至于Warden则几乎是Nicolson的counterpart,Warden也指责他们一样是为了目标不顾一切的人。只不过Warden碰巧做了时代认为正确的事。

回到自己的生活里,想想应当怎样避免Nicolson上校的悲剧,却发现似乎是不可能的。Nicolson并没有意识到桂河大桥对英国在战争中利益的威胁,我们也无法预知自己的所为将来会有什么作用。风险无可避免,而我宁可采取Nicolson上校的态度,保持一个良好的姿态。奋斗一生以期问心无愧,这大概是我始终试图规避风险的人生信条下唯一愿意冒的风险。如若不然,我也将成为懒散绝望的生活的奴隶。

PS.电影中有一个情节是斋藤在桂河大桥建成之夜写了一封书信,然后割下一撮头发夹在信里,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意思?

 短评

作为战争片,主题很深刻,取景很精致

5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推荐

尼科尔森痴心搞建设,沃顿上校怒毁桂河桥--桂河大桥劳伦斯的救赎。我以为尼科尔森是心中自有金蝉脱壳妙计,没想到真的是傻逼透顶,真是别具一格的反战片。与其说是批判战争的残酷与荒谬,不如说是大卫里恩花了那么多钱就是为了开个黑色幽默的玩笑,狠狠地嘲笑迂腐的英国军官。胶片质感极好,末尾剪辑牛逼,有一半功劳是前面平平无奇的铺垫。

7分钟前
  • 阿孝咕
  • 推荐

被大大的震撼了,深重的主题,尖锐的形而上冲突,精美的取景,个性化的人物刻画,结尾处令人惊悚的人性抉择与情节高速紧张,实在是一场华丽的史实级电影。

1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战争吞噬了内心,疯狂代替了理性,但经典叙事节奏下这深刻的主旨又显得亦庄亦谐,主角们的刻画丰满立体,几个重要配角的安插也极其到位,环境与人物之间相互映衬,共同谱写出无序的史诗。

1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以史为镜,虽然更多的展现个人,但透过人物也可以感受到二战的死亡气息。

18分钟前
  • ╯^╰
  • 推荐

8/10。美国人刚登场在铁道旁一根根树立十字架并受贿开病假,暗示死亡结局也讽刺了牺牲的无意义,斋腾对竣工的迫切心情与工程建设上的无能成反比,铺垫英国长官造桥不惜动员病人的高效,高潮处炸火车伴随士气高昂的口哨进行曲解构了英国长官的虚荣,破坏小队与巡逻兵的遭遇战对丛林鸟群的拍摄呼吁和平。

19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大卫·里恩“史诗三部曲”首篇。叙事克制,节奏平缓,高潮和结局那一跌造就传世经典。人物刻画极为生动细腻,三位主角分别代表了英、美、日三个民族的典型性格。以飞鸟空镜头始,以飞鸟空镜作结,似乎在嘲讽“你们这些愚蠢的人类,瞎折腾了大半天,到头来一片废墟”,疯狂而荒诞的战争。(8.5/10)

2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完成这座桥的不是一群奴隶,而是一群战士” 更喜欢前面英俘跟日本军官对峙戏,无比精彩。在有限的12周里,如何让沦为俘虏的战友不虚度时间、意志消沉,而是有事可做、还受重视、有成就感…如何把被俘虏局面扭转为平等甚至俘虏别人,军民同乐,这是这部战争片最魅力的地方。《鬼子来了》灵感出处

2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B】哎 我果然还是不喜欢大卫里恩,不过最后的三十分钟真是棒啊。

30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可见,大卫·里恩真的是个很注重细节的导演,言语表情、场面调度、动作设计......都是尽量让故事向真实靠拢。有两场戏很喜欢:追杀日本士兵和结尾炸毁大桥;没有刻意地戏剧化设计,没有配乐的渲染,但仍然能通过写实的呈现,让观众揪心接下来的事态。不过,这样的故事、节奏于我还是有些闷的。★★★☆

33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David Lean的master-piece之一。换作是我,或许我也会去建那座桥,或许我也会不顾一切去炸那座桥。人性在特殊时刻的转变和扭曲,这是自我与自我内心的角力。反映出面对战争不同国家不同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思考方式的区别,以小见大,点线面皆窥,不可谓不恢弘。

34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真.史诗片,观感好过更有名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姜文的《鬼子来了》俘虏变主人的创意居然来自这里,一比方显相形见绌。它的包容性来自咏叹人性有共通的同时,也承认了各种价值观无法彼此理解的永恒宿命,那些丛林中摇动的杀机,夕阳下桥的剪影,单论视觉也是终极杰作

39分钟前
  • 长发奎因
  • 力荐

挺怕看这种片,看完后总有点莫名的伤感

40分钟前
  • 潇潇暮雨
  • 推荐

大卫·里恩拍的大远景在五十年代必是无人能敌,这也估计是最早能彰显现代大片范和史诗气质的电影之一了吧,不过整体古板、专场生硬,本质上甚至不如同时期很多反转小片吸引人。最后三十分钟比前两个小时的总合还要精彩。★★★☆

41分钟前
  • Ocap
  • 推荐

战争电影拍到这份上,也算是极致一景了。就算是一部东南亚风景片也不为过。战争场景考据、两位军官和一个二等兵军痞的对台戏,几个配角的刻划:甚至日军死者的刻划,无不显出大魄力。印象深刻的画面有三个,一影片开始时的大场面,二杀死日军时惊起的群鸟,三发现桥直到火车坠入河中。三主角象征三国家

42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个战俘营。出于战略需要,日军将在缅甸与泰国交界修建一条大桥,同时希望战俘营里战俘出力,但英

45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片長稍長,但是整部片結構完整,現在看來仍然是十分優秀的電影,片中的字幕與配樂很有那個時代電影的風格。電影中沒有正反雙方,三位不同國藉的軍人形象各具特色,一改反戰電影的沉重主題,在張弛有度的情節中發人深省,思想尖銳深刻的同時亦是一部極具藝術性與觀賞性的佳作。

46分钟前
  • mingjoyce
  • 力荐

看了以后特别感慨,但是拍的很有画面感

50分钟前
  • 吃货月
  • 推荐

生动且趣味十足,除了日本长官太流于表面,其他人物的塑造完全符合了我的预期,结局误打误撞晕倒在了引线启动装置上是最好的安排,正如英国长官因为所秉承的principle让他已经忘了自己是谁,自己究竟干了什么,若是关键时刻幡然醒悟来个最后一秒营救反而失去了启示性。

53分钟前
  • 疯恋枪梦
  • 推荐

我一度想睡去……

55分钟前
  • 小刀周远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