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央视记者采访时任美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如果美国女排和中国女排在比赛中相遇,你更希望谁胜?”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郎平干脆地回答:“当然是中国女排。”然后笑了笑。
坦率地讲,我当时看完这一赛场即兴的采访之后心情很不好,郎平的这一回答或许是非常制式的中国反应,也当然非常符合国内普罗大众的情感需求。但是,她违背了起码的职业伦理甚至职业道德。很简单一个道理,你希望中国赢,那你有什么资格担任很可能在赛场上与中国队遭遇的美国队主教练?你何以面对那些对你殷殷期待并充满信任的美国女排的姑娘们?很简单的一问一答,就让郎平担任美国队主教练基本的道德和逻辑合法性猝然崩解。
又过了两年,在我阅读《李宗仁回忆录》时,看到了更加让人震惊的一幕:到了1930年代的上半叶,经过以李宗仁为首的“广西三杰”多年的辛苦治理和休养生息,广西已经跻身为中国的“模范省份”.于是,未雨绸缪的李宗仁开始筹备广西空军,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批空军的核心教练竟然来自日本,而更加令人震惊的是,根据李宗仁的回忆,这批空军教练在教授广西空军时,兢兢业业,丝毫看不出有任何懈怠,而且事无巨细,毫无保留地将空军技战术传授给了中国军人。
要知道,回望历史,这时候已经距离“卢沟桥事变”——中日全面开战,只有咫尺之遥。即便在当时,日本也已经占领了满洲,只要脑筋正常的人也都清楚:中日必有一战。中国人明白,我相信日本人更加清楚。但即便如此,拿人钱财,为人做事,日本人依然遵从了这一朴素但却伟大的工作伦理。当然,就像当年的他们应该已经预料到的那样:几年之后,侵华的日本空军在中国上空遭遇到了当时已经加入中国空军序列的当年他们学生的顽强狙击。“日本真是一个既可敬又可怕的敌人!”——我依然记得当年读到这里时那种强烈的感受。
而从另一个面向上来看,当民族主义立场与职业伦理发生矛盾冲突时如何取舍,也反映了东西方价值观的一个基本差异(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一步步融入西方世界),而《桂河大桥》这部电影在军事冲突的表象之下,反映的深层次的价值观冲突即是如此。当然,导演在其中还是运用了“吉卜林”式的视角,借二战中东方缅甸战场这一舞台,以沦为战俘的英军战俘代表尼科森上校代表西方价值观,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弃《日内瓦公约》如敝屣的日军首领斋藤代表东方传统价值观。这两种价值观在不为外界所知的缅甸热带丛林中展开了激烈冲突。
在西方社会,长久的宪政体制已经让人的生活逻辑一步步得到提倡与重视,个人与公权力的关系得到一种对冲和平衡,由此,个人的职业伦理得到凸显,民族主义立场受到压制。而长久处于专制制度下的东方社会显然还没有经过这一番洗礼,因此其民众的民族主义立场与个人生活中间的关系还处于前现代社会的失衡地位。
当然,这两种价值观的高低已经毋庸置疑,而在电影中,借由处于战俘地位的尼科森上校与日本军官斋藤这两者身份的反差,这种价值观的优劣就彰显得更加突出(突出到甚至有一种白种人的傲慢)。
而更加令人击节赞叹的是,导演借由尼科森上校英国传统贵族的僵硬做派和执拗的个人理念坚守,将这部电影的哲学思考进一步推进到新的高度,那就是,建筑桂河大桥时尼科森上校的职业伦理与作为一个军人的尼科森上校的民族主义立场自然存在着内在的巨大冲突(这种冲突借由尼科森与质疑其行为的英军军医的对话得以呈现),那么这种冲突在这种环境下又该如何协调,这是否存在可切换的时间点,而这一时间点又在哪一刻?
当然,影片结局以尼科森上校最后那一刻巨大的彷徨(亦或是醍醐灌顶?),和临死前一秒倒在炸药开关上完成了炸桥小分队的军事任务收尾(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应该是他作为一个英军的任务),他以他的死亡为他的价值观献祭。这种结局看似得到了两全,但这种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冲突并没有解决。而这种看似混沌不明的处理手法也正是导演的高明所在,也正是这部电影的最最精华所在。
不好看,英国人的主旋律片。
情节很扯,日本人叫英国战俘修桥,他们就是不修,日本人没办法,就放任他们,结果他们才修。
日本军官作为刀俎,却软弱得一塌糊涂。
英美佬明明是战俘,为鱼肉,却都被塑造成HERO牛气哄哄的。
这片子太迎合英美观众,考虑到拍摄时间为战后不久,也的确可以理解,很难美化日本人,但是过度的美化英美人也失去了本该有的平衡。
第14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桂河大桥》,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各方战士们明争暗斗的评价了!
米米:
就算“失败”,也不能因为虚度时光而丧失人生目标。
coco:
二战背景下以美、日、英为代表的军人印象及自我完成与身份冲突的诘问,很喜欢丛林穿越一段。
赵小毯:
三者军官的纠葛与对立,通过对照来形成强烈的人物对比。缺少正面战场的描绘却让整部战争片的反战思想深入人心。
果树:
虽然是一部战争片,讲的是围绕着建桥炸桥这样一个反转故事中日、英、俘三方角力的故事,但我最喜欢的是影片中透出来的那种缅甸炎热潮湿的气息。
松野空松:
没有过于血腥,杀戮,残忍的场景来传达反战,也没有用温馨,美好的时光来反衬战争,它所做的仅仅是炸桥的双方博弈而已。仅仅是这样,反战的思想也已传达给观众。
欧.尹:
桂河大桥的两端是三个国家的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关乎原则与意义——尽管有些刻板化——那些被人们定义出来又奉为圭臬的规则实非原则本身,固执于假原则只能将自我逼入死角,就好像尼科尔森指挥官心心念念要修成这座桂河大桥。大卫•里恩用轻松平实的视听语言较好地呈现出这一主题,应当说足够引起人们的思考。然而我的不满在于,这样的故事何必拍得如此寡淡又沉闷。
子夜无人:
没有真正出现正面战场的战争片,建桥的人是超越胜负欲的理想,而炸桥的人是将所有心存幻想的侥幸撕毁的现实。为了殉道就可以枉顾所有人生死、荣辱、价值去成就的一座桥,和为了打破枷锁、反抗束缚、群情汹涌的实现就必须要去推倒的一座桥,它究竟该不该存在?我们本可以都不是敌人,但只要狭路相逢,就变成丛林弥漫的杀机下,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惊弓之鸟。没人想要一败涂地,没人愿意手下留情,我们都只是“人”而已。
Pincent:
电影去创造一个关于桥的悖论,炸桥和建桥的人实际上也代表了哪怕是当今社会通向理想的两种路径,而在第三幕高潮的时候创造带有荒诞感的戏剧性,让这两种路径产生交集冲突,边界模糊,甚至是相互转换,因为人本身就是复杂的。死亡前的最后几秒,是被唤醒了沉睡的使命?还是拥抱虚无并选择自毁?又或是纯粹被命运的偶然性吸入?当然最后也一定要再次提到“Madness!”,没有战争就没有这样的矛盾悖论,就没有这样的建造并倒为废墟。几场大远景以及用群鸟拍开枪的镜头设计印象很深。
Her Majesty:
大卫•里恩的这部史诗战争片证明导演们其实不用那么刻意地把战争拍得多么荒诞或者苦大仇深,只要正常去拍,最后会发现战争电影不管怎么拍都是荒诞的。日本人的残暴是真实刻画出来的,而不是像抗日神剧那样戏化和丑化出来的;英国人要面子,重视荣誉和规则,上校最后发现自己每一条原则都遵守了,就是忘记了自己是英国人、日本人是敌人这条原则,这叫因小失大;美国人看似散漫、没有啥荣誉感,但是关键时刻绝对不会掉链子,同时尊重人作为人的原则。大桥在建好的同一天被炸毁,很酷。
#FIFF14#DAY4的主竞赛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作为战争片,主题很深刻,取景很精致
尼科尔森痴心搞建设,沃顿上校怒毁桂河桥--桂河大桥劳伦斯的救赎。我以为尼科尔森是心中自有金蝉脱壳妙计,没想到真的是傻逼透顶,真是别具一格的反战片。与其说是批判战争的残酷与荒谬,不如说是大卫里恩花了那么多钱就是为了开个黑色幽默的玩笑,狠狠地嘲笑迂腐的英国军官。胶片质感极好,末尾剪辑牛逼,有一半功劳是前面平平无奇的铺垫。
被大大的震撼了,深重的主题,尖锐的形而上冲突,精美的取景,个性化的人物刻画,结尾处令人惊悚的人性抉择与情节高速紧张,实在是一场华丽的史实级电影。
战争吞噬了内心,疯狂代替了理性,但经典叙事节奏下这深刻的主旨又显得亦庄亦谐,主角们的刻画丰满立体,几个重要配角的安插也极其到位,环境与人物之间相互映衬,共同谱写出无序的史诗。
以史为镜,虽然更多的展现个人,但透过人物也可以感受到二战的死亡气息。
8/10。美国人刚登场在铁道旁一根根树立十字架并受贿开病假,暗示死亡结局也讽刺了牺牲的无意义,斋腾对竣工的迫切心情与工程建设上的无能成反比,铺垫英国长官造桥不惜动员病人的高效,高潮处炸火车伴随士气高昂的口哨进行曲解构了英国长官的虚荣,破坏小队与巡逻兵的遭遇战对丛林鸟群的拍摄呼吁和平。
大卫·里恩“史诗三部曲”首篇。叙事克制,节奏平缓,高潮和结局那一跌造就传世经典。人物刻画极为生动细腻,三位主角分别代表了英、美、日三个民族的典型性格。以飞鸟空镜头始,以飞鸟空镜作结,似乎在嘲讽“你们这些愚蠢的人类,瞎折腾了大半天,到头来一片废墟”,疯狂而荒诞的战争。(8.5/10)
“完成这座桥的不是一群奴隶,而是一群战士” 更喜欢前面英俘跟日本军官对峙戏,无比精彩。在有限的12周里,如何让沦为俘虏的战友不虚度时间、意志消沉,而是有事可做、还受重视、有成就感…如何把被俘虏局面扭转为平等甚至俘虏别人,军民同乐,这是这部战争片最魅力的地方。《鬼子来了》灵感出处
【B】哎 我果然还是不喜欢大卫里恩,不过最后的三十分钟真是棒啊。
可见,大卫·里恩真的是个很注重细节的导演,言语表情、场面调度、动作设计......都是尽量让故事向真实靠拢。有两场戏很喜欢:追杀日本士兵和结尾炸毁大桥;没有刻意地戏剧化设计,没有配乐的渲染,但仍然能通过写实的呈现,让观众揪心接下来的事态。不过,这样的故事、节奏于我还是有些闷的。★★★☆
David Lean的master-piece之一。换作是我,或许我也会去建那座桥,或许我也会不顾一切去炸那座桥。人性在特殊时刻的转变和扭曲,这是自我与自我内心的角力。反映出面对战争不同国家不同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思考方式的区别,以小见大,点线面皆窥,不可谓不恢弘。
真.史诗片,观感好过更有名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姜文的《鬼子来了》俘虏变主人的创意居然来自这里,一比方显相形见绌。它的包容性来自咏叹人性有共通的同时,也承认了各种价值观无法彼此理解的永恒宿命,那些丛林中摇动的杀机,夕阳下桥的剪影,单论视觉也是终极杰作
挺怕看这种片,看完后总有点莫名的伤感
大卫·里恩拍的大远景在五十年代必是无人能敌,这也估计是最早能彰显现代大片范和史诗气质的电影之一了吧,不过整体古板、专场生硬,本质上甚至不如同时期很多反转小片吸引人。最后三十分钟比前两个小时的总合还要精彩。★★★☆
战争电影拍到这份上,也算是极致一景了。就算是一部东南亚风景片也不为过。战争场景考据、两位军官和一个二等兵军痞的对台戏,几个配角的刻划:甚至日军死者的刻划,无不显出大魄力。印象深刻的画面有三个,一影片开始时的大场面,二杀死日军时惊起的群鸟,三发现桥直到火车坠入河中。三主角象征三国家
个战俘营。出于战略需要,日军将在缅甸与泰国交界修建一条大桥,同时希望战俘营里战俘出力,但英
片長稍長,但是整部片結構完整,現在看來仍然是十分優秀的電影,片中的字幕與配樂很有那個時代電影的風格。電影中沒有正反雙方,三位不同國藉的軍人形象各具特色,一改反戰電影的沉重主題,在張弛有度的情節中發人深省,思想尖銳深刻的同時亦是一部極具藝術性與觀賞性的佳作。
看了以后特别感慨,但是拍的很有画面感
生动且趣味十足,除了日本长官太流于表面,其他人物的塑造完全符合了我的预期,结局误打误撞晕倒在了引线启动装置上是最好的安排,正如英国长官因为所秉承的principle让他已经忘了自己是谁,自己究竟干了什么,若是关键时刻幡然醒悟来个最后一秒营救反而失去了启示性。
我一度想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