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看伯格曼的片子,而他本人又以高产著称,所以就很难从整体上去谈伯格曼的影像风格,只能是围绕这一部说几句。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普通而又非典型的爱情悲剧,故事本身没有多少值得苍凉、忧伤、哀悼的地方,它足够浪漫却没有古典主义式的烘托。面对“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样一个母题,伯格曼使用了常见的套路,即将影片分为两个部分:爱情的理想和美好和婚姻的琐碎与残酷。但伯格曼并没有陷入先是两相对比,从而引发观众唏嘘的窠臼。他轻描淡写地将两者之间的急转直下全然呈现,大幅度取消了婚姻消磨、谋杀爱情的纠结与痛苦,但这丝毫不影响一个悲剧结局的形成。为什么?因为悲剧早就注定,在夏日激情中展现出的双方性格的暗隙,已经形成一条重要的情节线,自然也不再需要复调式地大唱悲歌,流于滥情。
莫妮卡无疑是一个典型,我们的身边不乏像莫妮卡一样的少女,你爱她、同情她、嫌弃她,但她一直都是那么鲜活。她个性叛逆却又重度依赖;她对生活、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却又恐惧、推卸承担生活的责任;她的爱纯洁健康、热情似火,而她本人又难以控制欲望。她不满家庭的管教、社会的猥亵,与爱人泛舟远游,在远离尘嚣的自然中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夏天。当她向着海风侧躺在渔船船头时,她是美的;当她在夕阳下与爱人依偎共舞时,她是美的;当她一尘不染、自然热烈地奔向海浪时,她是美的。她期望永远活在那些永恒的美的瞬间,忘记一切。她的脑子里没有将来、没有白头偕老,只有摆脱时空的情欲与甜蜜。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当莫妮卡的旧情人泄愤烧掉二人行李的时候,哈利的反应是登时怒不可遏,与情敌扭打成一团。而莫妮卡没有尖叫大喊,也没有去拉架,而是急急忙忙地去扑灭船上的火焰。从这里足以看出,她早已把那艘小船当作是自己滞留在夏天,享受爱情的归宿。她爱上的是爱,而不是某个人。
但夏天终将会结束,自然会结束,现实会结束,心灵上也会结束。哈利几次提出要回去找一份工作,让莫妮卡和孩子能有一个稳定且幸福的生活。莫妮卡自己的态度很是暧昧,她总是抱怨爱人照顾不了自己,还得自己出去偷肉吃;但当哈利给她美好生活的承诺时,她又不想回头投入婚姻,融入现实。所以当小船重新驶回风光如画的小城时,夏日里的莫妮卡就已经死了,尽管夏天还没有过去。两人最后的分道扬镳,既不是因为为了生计打拼造成的聚少离多;也不是因为两人年龄太小无法照料孩子,更不是因为贫穷这一残酷现状的逼迫。这完完全全是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无常。娜拉出走后会怎样,是一个难解的、复杂的问题。子君和涓生做出了一种回答,哈利和莫妮卡做出了另外一种回答。
影片的结尾很是令人惊叹,也说明了伯格曼日后能够成为大师绝非浪得虚名。没有大喊大叫,没有相互折磨,生活一如既往。只是在搬家的喧闹和争吵声中,哈利还会透过镜子回想起美丽的莫妮卡。而莫妮卡会不会也是这样呢?不得而知。这种充满现代主义手法的处理方式,在影片所处的五十年代早期很是罕见。也难怪伯格曼的电影会影响新浪潮整整一代人的兴起。
故事情节很简单,青春、无知、性感、轻浮、又有点野性的17岁少女莫妮卡,厌倦了家里弟弟们的吵闹和喝酒的父亲(虽然缺少教育,却也是个温馨的家),离家出走,住到男友哈利父亲的小船上,19岁的哈利也厌倦了枯燥的打工生活,于是,他们计划整个夏天开船四处流浪。那真的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呀!两个互相喜欢互相吸引的年轻人纵情享受了一下他们的青春,虽然,只有一个夏天这么短暂。
因为莫妮卡的怀孕,他们不得不回到家乡租房结婚生子。哈利是个很有责任心的男人,他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学习、努力赚钱并规划着以后的生活,这段期间他们在生活上比较拮据一些。莫妮卡受不了这种天天只能在家带小孩的生活,她希望能穿漂亮的衣服,去看电影,去跳舞,去感受男人暧昧的目光;于是跟以前的旧情人又开始了她以为的恋爱,被哈利发现后,两人激烈争吵,莫妮卡丢下了小孩离开。哈利带着小孩卖掉家俱回到父亲的家中。
这是伯格曼53年的影片,今天不也一模一样的在上演着同样的故事。年少轻狂呀!遇着了,管它什么后果,先尽情的爱一番再说,如果不是有了小孩,也就是一段不合适的恋爱而已。其实莫妮卡挺聪明的,就象自私的人都能判断得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她和好多男人都约会过,但她认为哈利是最好的。哈利是单纯的,情窦初开的男孩遇着莫妮卡这样的女孩当然逃不了,尽管在中年人的眼里那是“蔬菜店里的那个婊子”。
今天正好也看了伯格曼的《处女泉》,觉得这两部片子有一个共同点可以同时评论,其中有一句台词是“魔鬼最喜欢引诱单纯的人”。《处女泉》应该让有女儿的家长都看看,《莫妮卡》应该让有儿子的家长都看看,伯格曼在告戒世人,人性、社会、生活从来都是不单纯的,硬要以一种单纯去硬碰硬,会付出一生的代价(如哈利),或者付出生命的代价(如卡琳)。
莫妮卡是自私、野性的,世界对她来说,就是我要,她希望能得到她想要的一切,而这,又何尝不是一单纯。等她发现生活不是她可以左右的时候,又怎么办呢?不过聪明如她,我觉得她应该比哈利的经历应该要好才对,这样的人,永远知道到哪里去找最让自己受益的。倒是哈利受过次无情的、摧毁式的伤害,所有付出都没有价值,他要怎样的聪明和运气才能重新生活得更好呢?
人性天生有善有恶,大家都要做好准备再出发。
PS:在哈利去斯德哥尔莫打工的火车上,和他的同行者中,有一个就是《小丑之夜》的马戏团老板的饰演者来客串了一把。
女主角荷丽叶饰演了伯格曼的多部影片,我看过的有《夏夜的微笑》、《犹在镜中》、《小丑之夜》等,演技不错,特别是《犹在镜中》的表演与其它几部完全判若两人。
为什么这么多观众老在纠结在莫妮卡的良不良的问题上?片名明明是summer with monika(与莫妮卡的夏天)
另外,莫妮卡婚后的表现也比较贴合这种家庭出来的女孩。哈利因为从小丧母所以一直期待可以有个稳定的新家庭可以为之奋斗,但是日复一日的琐碎生活对于莫妮卡简直就是世界末日。她的人生观是逃离现实而不是组建现实。因此,他们的最后分崩离析不是性格、年龄或者外遇的问题,而是因为他们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剧终那句经典台词,莫妮卡哭着说为什么有的人幸运有的倒霉。哈利安慰她"但是我们还相爱啊!"其实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这个时候的他们才是最幸福之人。
伯格曼在尾声已经表现得很清楚了,哈利抱着小女儿在凝视着自己,追忆着夏天海边莫妮卡裸露的酮体。人生最美好的时刻,是同时拥有青春,自由和爱情。那个阳光下发亮的酮体就是一个短暂的象征。
突然想起推荐我看伯格曼的我的导师说,人们不敢承认,但真相往往是,人生真正感到幸福的时刻加起来是非常之短。对于哈利来说,能够唤起他内心深处最柔软的美与爱的时刻,就是那个在夏日海滩与莫妮卡相处的午后。
英格玛·伯格曼,一个令人高山仰止的名字。一生执导了62部电影,170余场戏剧。在那么多部作品中,《不良少女莫妮卡》的名气并不如《第七封印》或者《芬妮和亚历山大》那样响亮,其主题也无涉伯格曼拿手的宗教与生死。不过,本片却是其早期热衷拍摄的情感主题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让他开始闻名全球的影片。作为一部青春情感小品,朴实无华、简约理性,但有着难得的深邃。
若是不把《不良少女莫妮卡》与现实生活进行对照,那么影片仿佛就是一出黑色幽默。哈利抱着全心全意的爱来与莫妮卡交往,几乎付出了一切,到头来莫妮卡拍拍屁股走人,留下了一个女婴,以及变卖了所有家具的哈利。饰演「哈利」的演员长得略有些窝囊和苦相,于是进一步加剧了幽默的意味,被「自私绝情」的莫妮卡狠狠地玩了一把。看看电影海报上的莫妮卡,性感、野性、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却又显得孤傲自我,相当传神。
然而一旦同现实相比较,那么本片实实在在便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青春悲剧。因为青春,所以勇敢,两人能够义无反顾地抛却家庭的束缚,来一场伟大的私奔;因为青春,所以美丽,两人驾艇畅游、放浪形骸的夏日时光多么自由鲜亮;因为青春,所以无知,当莫妮卡有了身孕,不得不回归生活、面对生活时,矛盾滋生,刚刚建立起的家庭随即分崩离析。所谓的爱情来得快,去得也快,足以令人慨叹怅惘。
古今中外,相似的经历一遍又一遍地重演,可谁又从中吸取过教训?
仗着青春,都以为有肆意挥霍的资本。但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莫妮卡关于人生的美好想象与愿景,终究拗不过现实的宿命。
再仔细品咂,这段爱情从一开始就是荒唐的,甚至互相都不知道对方要的是什么。莫妮卡的爸爸爱酗酒打人,妈妈唠叨无趣,还有几个精力旺盛的小弟弟,家庭终日处于喧闹之中。而且她周围的朋友也不多,反而上班时还总会被男人骚扰。因此,她迫切想逃离她的家庭和生活圈,去过一种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便是她离家出走的第一或唯一诱因。至于别的,譬如离家之后怎么办?靠什么来维持生活?是否真心喜欢哈利?如何跟哈利相处?她压根就没去考虑过,她的行为是毫无计划的。
而哈利则不同,他来自一个单亲家庭,父亲体弱多病,有个姑妈常来照顾他们。因而,他十分憧憬完整的家庭,当莫妮卡对他主动示好,他便爱上了对方,而且非常投入,甚至不顾住院的父亲陪她一起私奔。然而对于未来,哈利是有计划的。他知道私奔只是一时之快,他们最终仍然要回归正常的生活。他想好了要去上夜校,以后做个工程师挣钱养家,让莫妮卡过上好日子。所以,哈利和莫妮卡一个有计划,一个无计划,一个想要正常家庭,一个想要逃离家庭,这样南辕北辙的两个人怎会处得长久。
孩子的降生给了这对年轻人最后的致命一击,任哈利如何努力挽回,莫妮卡终究还是走了,一如当初的离家。
事实上,哈利看似可怜无助,但我却并不担心他。青春必要经过愚昧的痛苦,才能得到成熟的智慧。与莫妮卡结婚并且有了孩子之后,哈利的转变很明显。之前上班总是懒散拖沓,现在变得勤奋努力,还一边攻读夜校深造。张国荣有首歌正好也叫《莫妮卡》,其中有句歌词说:「好多谢分手你启发了我。」我觉得用在哈利身上颇为合适,今后带着女儿的他应当会过得不错。
倒是莫妮卡,不想过平常生活,想追求自由、贪图安逸,这些都无可厚非。但她对幸福、对公正、对生活的认知却偏激可笑。「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有好运气,而有的人却永远没有?」伯格曼借莫妮卡之口道出了她真正可悲的地方。在伦理意义上,莫妮卡自己都搞不清自己想要什么。而本片的悲剧性也正在此处——走在错误道路上的人并未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大师巧妙地让这则训诫式的电影避免了教条,还使之生动,既真实又富于美感。
故而对于青春无敌且无知的莫妮卡,我们无法苛责太多,毕竟还是个孩子。只是禁不住想问:莫妮卡,你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第一次见到这部电影的封面,黑白的。天因为过于澈蓝,而完全黑了下去。一个女孩子,站在天空之下,插着腰,头向后看。开襟的毛衣扣解开至胸前,裸露出肩膀和半个乳房。头发和裙子,因逆风而飘扬起来。明晰的五官和紧闭的双唇,完全是任性和倔强的姿态,站在逆风中,像一面飘扬的旗帜。宣告着自由和解放。
看了电影,才知道又是一部凄凉的故事。所有的自由,都是有代价的。
邻居家的孩子站在阁楼上唱着:“肮脏的莫尼卡,肮脏的莫尼卡……”
堆满袜子和内衣的饭桌;母亲在狭隘的小屋正中洗衣;神经质的父亲喝醉酒后的打骂;常常摔坏东西的弟弟。
十七岁的莫尼卡生活在一群杂乱之中,她怎么会优雅,怎么会安静而甜美的说话。
我在长大之后才觉得每一个女孩子的成长都实属不易。每一个女孩子的成长都要经受多少的辱没与损毁,时光、内心的风暴、他人。
这样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女孩子,永远学不会说话,也学不会优雅的姿态。她稚嫩的嘴唇从小便学会了粗俗的言语,好动的肢体穿肮脏的衣服。她恼怒。她肉嘟嘟的脸向父母生气、向蔬菜店里调戏她的男人生气、向自己生气。她幼小的身体里生长着蓬勃的欲望。她是完全不甘为一个世俗的女子,身体里自有一种鲜活的气色。
在咖啡馆里向人借火而与哈里相识,她叼着烟,斜着头,打量眼前的这个年轻人。直接的约会,两人徜徉在冷冷的河堤上。她并不在意、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她的爱情。她只是想摆脱现在的生活。在长期的忍受之后,她想背叛她的家庭。
他们唱着歌,开着游艇,吹着初夏里还有点冰冷的风,远行。影片中大量在海上漂荡的镜头,远处的山和树林,波光泛泛的海面,阳光,和夏日里微荡的风。
莫尼卡光着身子,嘴里嘟囔着歌,蹦蹦跳跳的去寻找石中积水的地方洗澡。粗粗的小腿,一荡一荡的赘肉和乳房。她没有顾及的奔跑,没有任何矫柔造作,于那个有诸多规则诸多约束的世界。
后来的事情,开始让人变得悲伤。莫尼卡在怀孕之后与哈里结婚。而她甚至还是个小孩,她嫌弃自己的女儿给她带来的诸多烦扰。她不能忍受哈里终日为了生活而不在她身边,不能忍受两人要为交房租而烦忧。她想要看电影,也想要漂亮的大衣。她甚至不想为自己的孩子换尿布。
她用交房租的钱去买漂亮的衣服,去咖啡馆和旧情人约会。哈利疲惫地下班回家,看到莫尼卡与别人正在自己的床上,他痛苦的躲了起来。
再见莫尼卡,两人激烈的争吵。这争吵带着深深的悲伤,他抱住莫尼卡,两个人开始亲吻。莫尼卡哭着说,她不想过这样的生活,而且她在慢慢变丑。
我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反复背诵的句子是“每块墓碑上都涂抹着青春”,是pk14的歌词“如此年轻,内心是潮湿的,如此年轻,内心是空虚的”,是北岛的《回答》里不断反复的:“我不相信” 是《通俗歌曲》上标语“生命不止,战斗不息”是“忠诚如狗,贫穷如刀”,是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是凯鲁亚克《达摩流浪者》的最后一句话“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那时的我们听何勇,张楚和窦唯,看凯鲁亚克和金斯堡,读科本的绝笔信,格瓦拉的日记,唱着死亡,徒劳,欺骗,蔑视积极与健康。相信一切的希望,光亮和力量都隐藏在黑暗之中。
我现在回想十七八岁,愤怒并非毫无来由。外在没有痛苦,便开始在内心寻找痛苦。
或许每个人在十七八岁的时候都是自尊和反叛,敏感与懒惰同生的。
毫不避讳,尽管如此。我仍对莫尼卡抱有同情,因为苦难,她渴望爱护;因为苦难,她对物质有诸多追求。她担心自己变丑,她没有钱,哈里忙于奔波也终日不在她身边。
影片中淡化了情节而大量出现两人在夏日海上行船,岩石上唱歌,温情的对视等镜头。曾经的种种美好仍如烙印般清晰。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更严重。什么事都还来不及想明白,一切就匆匆结束了。
看《莫妮卡》之前,我掏出了尘封已久的《四百下》放进DVD机里面,这是FOXLORBER纪念《四百下》上映40周年出的碟。一路快进,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那个段落:安托万和他的小伙伴偷偷溜进了电影院,看到一半就逃了出来,然后顺手牵羊把莫妮卡的海报撕了下来据为己有。这时候电影正进行到一小时零一分五十三秒。特吕弗以此向6
年前的Monica致敬,而42年以后,蔡明亮让小康盯着电视屏幕上的小安托万偷牛奶的镜头泪水涟涟。环环相扣,犹如一心想吃掉自己尾巴的贪食蛇;时空流转,竟不知今夕何夕。白云苍狗,时光冲刷不掉的,是年轻人的勇气与无奈,是少年心性遭遇冷冰冰的现实时永恒的挫败与痛楚。
他19岁,她17岁。他的母亲在他8岁的时候永远离开了他,剩下他和老父相依为命;她有一群弟弟妹妹和一个整天醉醺醺的老爸等她照顾。他每天的工作是包装和运送各种玻璃器皿以及挨老板骂;而她是负责让老板摸屁股。他和她,一对浮世畸零人;他和她,合在一起就等于全世界。既然冷酷的斯德哥尔摩容不下这对小恋人的话,那么就趁着这懒洋洋的夏日阳光出海去吧。
莫妮卡其实是一头纯真的小野兽,你从她带着野性的目光还有那头好像永远都梳不直的乱发就可以分辨出来。她本不应该受到社会的制度和规矩束缚的。每当回想到她一丝不挂,笨笨的腆着肉肉的屁股跳到海去的场景,你不由得会产生这种幻觉,无论她做错了什么事情都应该得到原谅和怜悯,因为她本不属于这个肮脏的人世间。
到底是什么让这个看似平凡的故事打动了特吕弗,打动了包括我在内成千上万的影迷。其实于我而言,答案只有一个,因为说故事的人是英格玛·伯格曼。如果还要再多说些什么的话,那是因为荷丽叶·安德森。
再也没有别的导演比伯格曼更能融汇他人的长处为己所用的了,在访谈中,他坦承《莫妮卡》自然主义的拍摄手法是受到了以马塞尔·卡内为代表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和他早期的其他作品相比,莫妮卡头一次真正显示出了一个大师级导演的从容不迫。他不再急于表达,宁愿完全让镜头说话,有时就在一边冷眼旁观。他不再疏离观众,开始让观众参与到人物的命运当中。于是就没有了闪回和梦境,水一般的清澈。《爱欲之港》之后,《莫妮卡》再一次把笔触放到对底层人民关怀之上,竭力的挣脱枷锁然而又对前景充满茫然。
莫妮卡,作为伯格曼塑造出来的第一个伟大角色, 她已经意识到生活与痛苦,却用罗曼蒂克的幻想来加以掩饰。她活泼可爱,像头小鹿,渴望自由,她又自私、虚荣,无力承担成人的责任。老伯继续着自己对脆弱的婚姻关系的思考。和富于浪漫主义的其他导演不同,他并没有回避现实,夏日出航的和谐浪漫终究是得让位于冷冰冰的日用伦常。
莫妮卡的扮演者Harriet Anderson,她的出现昭示着伯格曼御用演员阵容开始正式浮出水面。荷丽叶此后和老伯合作的过程中饰演了多个无与伦比的角色,包括穿越黑暗的玻璃的Karin,呼喊与细语的Agnes等。伯格曼回忆道:“ 她把视线从对手身上直接移到镜头上,就在那一刻,电影史上才首次出现毫不羞怯的与观众接触的表演形式。”
她随性,泼辣,叛逆,愤世嫉俗,她就是莫妮卡,是米兰·昆德拉笔下的“轻”。她将最美的酮体献给镜头,也被镜头记录下最狼狈的模样。开出小镇的船又无奈地开了回去,自由带来的不是欢愉而是更大的困窘。“为什么有人那么幸运,有人却总是倒霉?”莫妮卡久久地望着镜头,却看不到梦想的世界。
最为精彩一笔是当莫尼卡和她男友哈列在私奔的途中遭遇多次打击以后,她这样问自己:“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有好运气,而有的人却永远没有。”这句拷问道出了人类心理存在着的一个独特之处,那就是总是确信自己会交好运,而正是这种心理把人和其它动物区别开来。其实并不是不良少女,只是比较执着自己的梦想
爱情对于莫妮卡来说只不过是逃避现实的快艇,当这艘快艇驶向婚姻回到现实时,不良少女的选择自然是再次逃避。
勉强及格。短短96分钟,却容纳了一对恋人勾搭成奸(误)、孤岛蜜月(这段拍的让我想起三岛由纪夫的《潮骚》)、奉子成婚、一拍两散的完整过程,但即便这样还是觉得有拖戏的感觉,这是一出本性难移加阶级局限造成的爱情悲剧,如果说博格曼每部片子都是在讲“某某不存在”的话,这部的主题可归结为“爱情童话不存在”。全片还是有些亮点,一是时年21岁的安德森全裸出镜,身材饱满可观,而且演出了角色单纯的放荡、热情、不计后果。二是博格曼对细节的把握老实厉害,那些水果店的布局,那些明暗交错互相吞噬的云的空镜,那些戏剧化但又不着痕迹的布光(火车上那场戏虽然是棚拍但是光的移动照顾的真好),再加上一入镜就活在状态里的演员们,博格曼在这一阶段已是第一流的调度者。另外忽然想起来,博格曼的观感和黑泽明还挺近似的,两人对于明暗的把握颇相似
现在来欣赏[莫妮卡],大概必须从历史主义的角度出发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早期伯格曼的影响非常明显,现在这一套已不太管用,加之影片本身格局过小,夏天最美的地方自然是之后对夏天的怀念,这样显而易见的主题让它的影响力只能局限于当时。然而本片的确昭示了伯格曼的未来,进入后半段,我们忽然意识到片子夏天前-夏天-夏天后的三段结构是多么精致,一个著名的镜头亦在彰显着伯格曼对于人物心理层面的关注。大特写里的莫妮卡挑衅地看向观众,表明出她对我们的意见毫不在乎。
伯格曼早期作品少了几分宗教仪式隐喻,而是极其新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甚至有当时尚未开始的法国新浪潮雏形。自开场起并在影片中大量使用大量远景空镜头使奠定了浪漫的自然之美基调。却是浪漫外壳下包裹的世俗批判与对爱情的绝望,当孩子呱呱坠地时仿佛感情的丧钟,婚姻后面便是爱情的坟墓
讲的就是:爱上一匹野马,可我没有草原。又是这种疯狂模式的情爱关系,只是疯狂过后终究只会更冷却。避世的态度有点儿反社会反文明的意思,但是一切还是回归屈服于柴米油盐的世俗生活。
用现在的眼光看,就是脑残女的故事,而且根本不觉得莫妮卡可以称之为“少女”,比起“不良”,我更觉得她是懒惰
初识伯格曼。用一个极其工整的剧本讲述叛逆的少年恋情,形式与内容本身就存有一种张力。剪接形式基本上是动接动,相当经济的方式,小场景里事件接踵而至,戏剧发生完之后立刻转场,既让人心领神会,又让人应接不暇,伯格曼仿佛在这种按部就班的戏剧规定性之中找到了现代性的萌芽。神奇的是这种动接动,在两人私奔上岛之后变得相当自然,那些声色光景解放了形式的观感,同时也预示了一种限制:只有在这里他们才感觉自由。伯格曼既古典又现代,就像最后那三个酒吧里的老人重新出场一样,是在用人物为整个影片下判词,让这个叛逆故事变成了某种醒世寓言。莫妮卡被视作是启导新浪潮一代的银幕少女,这不是巧合,片中现代性的部分被这群影迷给“析出”了,那个直视镜头本该只是提示剧情的hook,却变成了现代性的标志,在特吕弗和戈达尔那里一再重现。
剧本、镜头、表演俱佳,古典时期的伯格曼,满是经典的范式。具有电影感的导演。
极好,清澈、性感、活泼,宜动宜静,出海、岛上一段外景太美,最容易懂,最清新的伯格曼,青春片之一种。恋爱时他们是美丽少女,英俊青年,发情的诱人酮体,不顾一切燃烧。饥饿时他们是失去理智的动物,结婚后他们是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如果能一辈子生活在孤岛上,变成野人,也许他们能终生幸福。
对少女感到生气,但转念一想毕竟她才18岁。两次男女主角的面部特写是高光时刻。想到那些年轻的、相爱的时光总是一去不复返 就很难过了。(伯格曼本人亲自做片前导赏了
1.一出离轨者的叛逆逃亡,后启新浪潮,亦为楚浮[四百击]片中片。2.可惜,浪漫与自由终将被现实击破,而开头影院段落,莫妮卡泪流满面,哈里哈欠连连,恰是二人殊途的缩影。3.伯格曼气息:家庭的崩解母题,大特写—莫妮卡凝视观众,首尾镜面反照及哈里的梦回与凝望。4.偷牛排段落张力十足。(8.0/10)
从镜中出发回到镜中,与莫妮卡的夏天,在小岛的自由放肆,也呈现了出走后将如何…从展望那个夏天到实现的经历到无奈的回望,很人生,也很电影…奔跑和凝视的镜头让人看得出神,话说这部里的对话有点儿意大利,一惊一乍的喜感:“你在这里生根发芽了吗?” 伯格曼很喜欢拍赖床的小姑娘吗哈哈,霓虹招牌跳切那段记得后来戈达尔也用过
[和莫妮卡一起的夏天]又并非是纯粹的现实主义,它是被伯格曼以道德引领者的身份道德化、寓言化最终高于现实主义的电影文本。借由这场悲剧伯格曼来指导观众不要再重蹈片中人的覆辙。迷信运气,耽于梦想,终将迎来自己的悲剧。不少镜头让人想起其后作。
清澈,干净,纯粹又天真,直逼法国新浪潮电影。船湾的二人世界,让我想起周邦彦的诗境:“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安德森献出了影史第一次与观众凝视的表演,视线挪移至银幕外,光与阴影包围着脸庞与双眼,伯格曼影像大师。自然生长的莫妮卡,她要的是灵动的爱情,而不是束缚的雀巢。
[2019年10月伯格曼√] 据说是伯格曼成功打入美国市场的作品……结构异常严谨,充满了剧作和视听上的呼应和对比,表演精彩,对阶级的描述略刻板印象,不过对原生家庭给人造成的影响这个剧作法用得还是很精确的。莫妮卡这么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女主角还是挺新鲜的,第二幕俩人浪迹天涯的段落拍得实在是好,风景用得到位,也跟第一幕第三幕形成极端强烈的对比。第三幕里伯格曼式的,表现焦灼和撕扯且又无法分开的“爱是相互折磨”的中近景关系镜头已经成型了。同时还有两处非常精彩的,特写镜头中人物造型光转换成舞台光的用法(男女主角各一个)。
安德森的表演自由而又野性,这样天真无邪的面孔,让人难以同“犹在镜中”精神崩溃女人以及“呼喊和细语”中垂死的病人相联系,就连伯格曼都称其为“影史上少见的奇才”,全片最令人震撼的表演当属Monica与陌生男子约会,她的视线从对方身上移开,直直盯着镜头许久,这让我想起在伯格曼后期作品丽夫·乌尔曼有大量如此直视摄影机的镜头,但伯格曼给予最高评价的却是安德森的表演,他赞道:“那一刻,电影史上才首次出现毫不羞怯地与观众直接接触的表演形式。”
不过时,很伟大。伯格曼拍出了野性不羁的少女,拍出了热恋中的两情缱绻、耳鬓厮磨,也拍出了“娜拉走后”的窘迫以及从未有过的自由夏天。还拍出了“一地鸡毛”“贫贱夫妻百事哀”。莫妮卡是不良少女吗?世俗中也许算吧,可她也曾为了电影泪目,我觉得她纯洁的一刻胜过很多人肮脏的一生。
现实生活中,莫妮卡这样泼辣蛮横、好吃懒做、骄奢淫逸、不顾一切及时行乐的女生,往往真的会遇到一个敦厚老实、上进、负责的男人爱她爱得死去活来,一心甘为裙下臣。我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