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三次观看此片,当然每次都是有其原因的,第一次是大学毕业前期,刚亢奋的从家乐福把DVD机器搬回家没多久,它并非我观赏的第一部岩井君的影片,第一部应该是《情书》,《情书》是高中同学娜介绍给我的,当然由于她过于夸张的推荐使得我对于影片的感受虽好,但却没有好到达到心理预期的程度,但是由此我认识了岩井俊二这位日本导演。
第二次看是由于偶然看音乐频道正在播放四月的原音MV,勾起了我再次欣赏的欲望。而这次是由于正巧得知松隆子今年要结婚了,而对于松隆子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四月中的她。自然身为喜欢日剧的女性的我一般比较关注得都是影片本身或者其中的男星,对于女星不太关心,但就算不怎么关注也还是有自己比较钟意的类型,就是说对这样的女孩抱有好感。松隆子就是喜欢的类型其中之一,当然最早打动我的是赤名莉香,但更多是东爱中的这个角色,和铃木保奈美本人关系不十分大,而对于松隆子则是连同四月中的角色还有她本人我都相当喜欢,究其原因大致是由于她们都符合我内心对于真善美的诉求,人品和外表都合我的胃口。
四月的剧情其实相当简单,来自北海道旭川的女孩榆野卯月来到东京的武藏野大学读书,通篇都是叙述一个大学新鲜人的日常生活,她和邻居的相处,和同学的关系,还有参加校内的兴趣小组,观看电影,租自行车随处闲逛,去附近书店读书买书…诸如此类,想想我大学时期也和她差不多,当然这是电影,难免有它的风格,我们当时的生活更叽叽喳喳一点,如果拍成胶片肯定是纪录片,一点不唯美,逃课,以及一下课就冲到对面商店买东西吃,中午饿狼似的冲进食堂买饭,边吃边抹油边谈高年级帅哥,通俗版的大学生活,该收回来了,就不说我们的大学生活了。简单来说,《四月物语》作为影片不以情节取胜,胜在结构和风格,抒情散文诗般的优美恬淡,那么纯情的影片(纯情和矫情不同,纯情是自然流露的,矫情是做作生硬的)让我无法不喜爱。伴随着简单的钢琴曲,暖色调的画面清新柔和,女孩榆野安静而带点羞涩,纯朴自然之美打动我的心。松隆子演得真诚动人,与其说演,不如说本色上镜,这原本就是一个十八九岁女生的原生态风貌,因此自然灵动,不需要演技之类比较高级的东西掺和进来。岩井的片子个人风格强烈,他的作品就是他的气质,可以把一种类型的片子拍到极致就是一种本事,所以我不同意有些人喜欢评论某个作家的小说没有高度深度,某个导演的影片缺乏社会责任感之类的,每个人的气质本来就不同,所处的环境和所受教育都不同。
谈及岩井我几乎喜欢他的所有影片,如果说他的作品有什么共通性的话,那就是对于各式各样青春的表达呈现以及传递出来的怀念和崇敬之情。有些青春残酷疼痛,比如《青春电幻物语》(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有些青春清新美好,比如《四月物语》、《情书》;有些青春梦幻纯真,比如《梦旅人》。
回到四月,在导演静静的叙述中,直到影片临近结束我们才知道榆野离开北海道来到遥远的东京念武藏野大学的原因,她是因为暗恋曾经同一高中的学长,由于偶然得知学长在这所大学念书,她才选择了武藏野大学,一个原本成绩恶劣的女生,因为爱而创造了奇迹,我们不妨理解它为爱的奇迹。 榆野的爱是单向的,它单向到不需要一个我们称之为结果的东西,无论是好结果,女孩和学长出双入对了还是坏结果,女孩无法和学长交往,这些都不重要,对于榆野不重要,对于影片更不重要。与其说榆野喜欢得是学长这个特定的人,不如说她喜欢得是自己沉浸在这种爱得氛围中的感觉,学长只是她投射这种感受的一个载体,她不用背负任何结果,于是女孩永远能拥有自己的这份幸福。
从头至尾影片除了靠钢琴曲贯穿其间,还有红色也贯穿其中……红色的房门,红色的围裙……以及红色的长柄伞……
如果要问我有什么镜头记忆深刻的话,有两个我绝对忘不了。其一就是刚目送走搬场的工人,榆野一手提着椅子,一手掀开衣角抖落躲进衣内樱花的场景,那画面对我来说美得无懈可击,简简单单不怎么煽情或者花力气就能让人感动一把。还有一个场景我的印象更深刻,甚至产生了某种情结,影片最后,大雨中撑着破红伞的榆野,笑得那么灿烂,那么幸福……镜头拉远,纯正的红,长柄伞,并且是木柄的,以及我由此而来的红伞情结。当然自己也明白留恋得是那种心境,红伞只是一个象征物,给自己的情怀一个希冀的附着处而已……
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能算作一部“电影”,因为它没有一个一般意义上完整的故事。一个人离家,租房,入学,上课,社团活动,沉默无言,沉闷无匹,在某一天一切峰回路转,谜底揭晓之时,以一场大雨作为结束。
这怎么能算是一个“故事”呢?王子历经千辛万苦,打败了恶魔和邪恶的王后,最终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生活——这才是一般意义上的故事呀。而在四月物语里,暗恋的人刚刚现身故事才刚刚开始,一切便戛然而止,写上the end。岩井俊二采用了这样一种极端的表达方式,使得故事拥有了浓厚的东方色彩,含蓄内敛,隽永悠长。片尾的一场大雨,夹持着累积的情绪倾盆而下如洪流一般,在字幕升起的时候,依然能够推动故事在观众的脑海中继续下去,从而抵达永恒。
雨总会停,但是细节会在心底渐渐浮现。例如:
在学校的乐队前驻足眺望像是在搜寻一个人的身影。
在书店里不知所措的躲闪中听到心跳声响若雷鸣。
临走时目光游移只为多看两眼心上的人儿。
因为难以掩饰的喜悦多煮了咖喱饭鼓起勇气邀请邻居来共进晚餐其实只是为了可以有人一起分享内心满溢的欢欣。
雨中的红色雨伞。象征快乐的红色雨伞坏掉的一角。
还有反复出现的地名武藏野。暗恋的人呐,没有目的只有方向,那就是武藏野。武藏野。武藏野。一个地名在彻骨的思念中凝结为信仰,需要在心里反复念叨,武藏野,武藏野,东京的武藏野。
完全可以认为,这部电影是岩井俊二心头的一口气所化而成。导演自己的私人情绪,由于画面中足够的留白而拥有了普适性,因而也获得了打动人心的力量,让人在字幕升起时同松隆子一样满心欢喜欢欣雀跃,抬头时似乎也能看见,自己的头顶正撑着那样一把红色雨伞。
电影一共一小时七分钟,而故事从第五十分钟才真正开始。如果你也想体验下这种心情的话,请一定要备足十二分的耐心。
去年春节假期我们一家去了日本,我选了几部日本电影带着,其中一部是《四月物语》,在京都,第一次看,简直太好看了,如果选我最喜欢的电影音乐,一定是《四月物语》。
虽然人生中看的第一部文艺片就是《情书》。但在诸多文艺片导演里,我并不是很喜欢岩井俊二,可是《四月物语》真是太完美了。是岩井俊二写给日本的一首散文诗,风景,音乐,演员如此完美的交融。
一句话总结《四月物语》就是:少女情怀总是诗。
她讲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中学毕业的北海道女孩儿松隆子告别家乡到大城市读大学,她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记挂着中学暗恋的男同学,有一点担心但又充满好奇的闯进新的生活:一个人住,认识新朋友,开始大学生活。在大学第一天自我介绍课上,她看到不少同学性格各异,她的女邻居也是学生,但并不十分日本,反而十分西化。她懵懂着开始加入一些大学的社团,后来她去了自己慕名已久最喜爱的书店,碰巧撞到了暗恋的中学男同学在那里打工,她遭遇了一场大雨,借伞又还伞,和男同学相认,觉得他对自己也有好感,在暗恋得到回报的甜蜜里,她小鹿乱撞。故事到此结束了。
这部电影拍出了日本人的精神风貌,风景地貌,以及文化的核心,他们都如此礼貌,拘谨,热心帮助别人又害怕麻烦别人。尤其是借伞那个情节,松隆子对暗恋对象说不远,不用了。教授对松隆子说他们还有很多伞。她们都说错了。
松隆子淳朴的父母目送她坐车离开,眼里满是牵挂,骄傲,以及依依不舍,一个快速的镜头,在动人的交响乐中拉开了电影的序幕。大学里那欲盖弥彰的社团招新(钓鱼协会的学生甚至不会钓鱼),当然他们是为了结识女同学。她到达租好的公寓,那如雪般洒落的樱花,一直贯穿了整部电影。四月,是看樱花的季节。日本的美丽,不仅仅在于樱花,干净的街道,古朴的建筑,甚至那纵横交错的电线,随处可见的骑自行车的人,都那么自然,和谐。
今年春节假期我回了家乡,在家的几天,身在家乡却怀念日本,从初一到初六,我一直在想《四月物语》,耳边回荡着那熟悉的音乐,我总觉得中国也应该是这样的,可现实却总让人无奈,我的家乡和日本相似的只剩下晴天下翠绿的麦田。也许中国有过这样的时期吧,就像我在沈从文的《边城》里读到的那样诗情画意,少女情怀,像汪曾祺的《受戒》里那样的淳朴天然,发乎情而止乎情。后来,可能是命运的安排,我们错过了和世界接轨的机会,过去的一切,都成为历史,我们过着如今的生活,让我感同身受的只有《站台》《小武》《小山回家》这样的戏。那尘土飞扬的街道,此起彼伏的摩托车汽车自行车的声音,辛苦麻木的人群,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以至于看毕赣《路边晚餐》时,我竟然不敢相信这是基于现实的电影,但真希望贵州凯里像他的戏中一样干净,湿润,惆怅,美丽,像回到《边城》时代的中国。
《四月物语》是典型的岩井俊二式的电影。没有多么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当然《情书》的故事算是比较新奇的)。我觉得岩井俊二并不是会在故事发展上花很大力气的导演,他的电影故事总是那么有亲和力,容易唤起人们对童年或过往岁月的回忆,似乎真正把生活和艺术结合在了一起。
《四月物语》的故事情节已不深刻了。就清晰地记着那个背着书包,穿着长裙和白色球鞋,骑着单车的美丽女孩。她有时把长发自然地披散着,有时把它们轻轻扎起来。她未经修饰,浑然天成的美丽和这部电影的整体感觉非常相似。
岩井俊二式语文就是散文式的表达,故事性并不强,旨在表达一种感觉,一种怀春少女的美好真挚的对与爱情的向往。他可以花很大力气在与电影并不直接相关的情节上,比如搬家,与邻居的交往,在学校里的社团活动,甚至还有在电影院里假象的色狼(就是在那,我看到的那个黑白电影里的那个织田信长那么眼熟,再仔细一看原来是江口洋介)。岩井俊二就是会在这样的很多地方不断的给观众积累那种嗑了药之后的感觉,观众们看上去电影很平静,波澜不惊,其实已经就快被他击溃。在快结束时再来一个比较巧妙的安排,表达主旨而不至于让你有郁郁而终的感觉,这时候你是不是就崩溃了?
我其实一点也没有鄙视人家的感觉,反倒是挺佩服他的,因为我觉得他的幸运之处就是已经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可以较好的兼顾到散文性和故事性,在故事的安排上常埋有伏笔,前后呼应。所以人家能吸引纯情少男女为之感动是应该的。谁在年轻时不需要一个能拨动心中那根弦的人呢?
http://tygoonray.blogbus.com/index.html
好象简单的小情绪,清澈,简单,温暖,美好,
截图截到手软!美!简单而丰富。女主角一个人在公寓吃自己做的晚饭那个长镜头不动声色地就让人想哭。守过一点寂寞,爱的奇迹才会到来。幸福就是忽然下起大雨的下午,他为你撑开的伞把把都是破的,你却笑得很甜,爱让所有残缺变得美满。
岩井俊二还是要在18岁之前看完啊,最迟20。
没什么连贯的、引人入胜的剧情,《四月物语》最多不过是一篇关于春天的散文诗,画面气氛唯美诗意,背景音乐动听优美,最底下却的一条名叫忧伤的河流在涌动。坐在黑暗中,久久地,我怀着一丝淡淡的忧伤,还有对青春岁月的不堪怀想,飘落的樱花和雨水仿佛落在身上,使得细碎的忧伤萦绕一夜挥之不去。
岩井俊二一辈子都在拍这样的电影
她的一些潮湿的小情绪。
卯月是不是就=四月呢?岩井俊二太可爱了!岩井俊二化身岩井俊二郎,特别拍摄一段八分钟的短片“生きていた信長”,江口洋介化身江口洋介山饰演的信长,在杀完斋藤二人又,居然还坐在岩石上,点燃一根香烟,说一句“天下是我的了”然后对着镜头贱贱地吐烟圈。。。太好笑啦!
武藏野,武藏野。默念。那本书,那个名字。就固执的喜欢了这样久。是不是都成了咒语。年少时的懵懂爱恋,是不是会因为胆怯而不敢切近。回想起,当时恋上的,究竟该是怎样被想象和记忆给符号化了的偶像呀。暧昧。升等。喜欢却又不可言说。小小喜悦或是失望,都又小心翼翼折叠好了埋了那样深。他的嘴角他的笑容。他的衣着他的小动作。那个弹吉他的侧影。就这样成了心底的剪影。堆成了你属于自己的小秘密。
喜欢看她骑自行车的样子,因为我们那么一样,会因为一个名字做那么多可笑的事情……不为人知
原来所谓的巧合,是穿越千里的故意.
開場的雪、尾場的雨,神來之筆。永遠記得長澤雅美對此片的評語:「松隆子把我永遠無法演的都演完了。」
年轻真好 平静却不平淡 带着些许执着 在只有自己知道的自由角落 默默的成长 静静的开放
破雨伞让我笑出了十二岁的声音。我想要的就是这种生活,旧书店……下雨天……爱人……爱的书,在阳光下翻动书页,尘土轻微飞扬……岁月静好,每天都是读书天。
主题与其说是暗恋,不如说是成长。第一次离开家上京念大学,东京的樱花雨很美,邻居和同学也慢慢变得熟悉。一个人逛书店看电影,生活中有笑有泪,更多的却是陌生人给自己小小的温暖。独立生活后的兴奋失落彷徨孤独害怕喜悦,都要一个人面对。为一个人离开从小生活的地方开始独立,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关于青春的寂寞、纯真,还有,执着和勇敢…暗恋是一种幸福的寂寞——应景看的,淡淡的淡淡的很容易被樱花迷醉~东方人就是擅长“暗恋”这项运动……
真的不是松隆子个人写真录像带?看完有情不自禁的微笑,像樱花飘散,雨水垂落那样的情不自禁。哎,我也想找学长借把伞(害羞
1、暗恋的学长怎么长得像怪蜀黍;2、可能真正的怪蜀黍的好处就在于不会让女孩子等太久……
最美好的暗恋,在异乡,春风春雨春樱,有你就不孤单,每个四月都要看一遍。一尘不染的美好憧憬,她的目光流转之间,心底有无数头小鹿在乱撞。松隆子的大好年纪,情窦初开的日子,好像是永远的四月,开满不败的樱花,回来的路上和风细雨沁人心脾;筱田升的摄影常常在逆光里拍出青绿鹅黄的懵懵懂懂。
那些刚看48分钟就无聊的关上的人,我想告诉你们有多遗憾。好像每个人都暗恋过,像四月的樱花雨一样美丽;却又好像很少有人说出来过,只是以自己的方式去靠近。电影最后说:世界上没有偶然,只有必然。岩井俊二的67分钟只讲了这个极其简单的故事,没有开头,没有结尾,许多的暗恋不也是这样吗?
关于暗恋的一部无限美好的电影,岩井俊二又一次真切地把捉到了少女青涩的心理情感,清丽淡雅的气息浸入心脾。四月里,落樱缤纷,花散如雪。独自一人开启新生活的卯月,腼腆地做着自我介绍,加入垂钓社,随风挥动起鱼竿,骑上单车,穿行于影院和书店间,坐在郊野的长椅上看书,邀请邻居一起吃咖喱饭。苦心孤诣的努力与突如其来的大雨终于成就了“爱的奇迹”,而更动人的则是一束束生活中的细节:开门后映入墙上的一道光斑,影院中空落的座位和闪动的放映灯,偷偷将毕业学长储物柜上的标签揭下藏起的小心思,于绿野中独自捧书阅读时随轻风拂动的发丝,透过树荫洒在面颊上的暖阳,外表静默内心涌动的对视,还有那一把把客人留下的、坏掉的雨伞。(9.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