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摩加迪沙2021

HD

主演:金允石,赵寅成,许峻豪,具教焕,金素真,郑满植,金在华,朴庆惠,尹敬浩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21

 剧照

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1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2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3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4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5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6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13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14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15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16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17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18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19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改编与有选择的瞎编只差一张纸

1、 柳昇完为了这部电影,的确采访了当事人,即至今仍健在的姜信盛大使,还对照了姜大使出版的书编写剧本,然而演员最终还是选择了规避客观事实。

2、随着全斗焕下野,卢泰愚继任之后朝鲜半岛南北关系在第五共和国末期反而出现了明显的好转。

3、韩国在索马里占据外交上风,由于朝鲜当时支持埃塞俄比亚打败索马里,这导致巴雷将军已经转向西方阵营。

4、牛津出身的姜大使本应是全剧中英语说的最好的人。与此同时,朝韩外交官的实际外语水平都糟糕的可怕。

5、韩国使馆在内战开始后其实已经没有索马里本地雇员了,战前倒是有几名本地人员。

6、故事始于1月9日的摩加迪沙机场,当时韩国大使已经联系到了意大利的撤离专机准备逃走,但意大利专机降落到了军事基地而非国际机场,导致其撤离失败。

7、在摩加迪沙机场朝韩大使会面,此前两人没有见过面。罗马尼亚使馆人员和朝鲜使团一同撤离。

8、朝鲜大使带队逃进前,朝鲜使馆此前已经被抢了八次,姜大使认为朝方人员身陷政府军和叛军拉锯争夺的场所,恐性命不保,韩方大使建议要不要前往韩方馆舍,至少馆舍尚有6名武装警卫。对方欣然接受。

9、朝方人员携带粮食前往韩方馆舍之后,即与馆舍内的大使、随员夫妇、译员及躲藏在内的韩国侨民一家分享干粮。双方在短暂避难期间打开空调、看动画片解闷。大使夫人当时并不在。

10、韩方使馆实际上没有安企部派来的人。

11、朝方反而有两个安全系统出身的官员,其中一个是负责密电码的人员,此人在前往意大利使馆的路上中弹身亡,密码本也丢失。在红十字会方面的汇报中,外界一度得知“有一名korean身亡”,汉城一度以为姜使团有人殉职。

12、韩国大使其实成功利用了索马里国际机场的塔台联络了内罗毕,内罗毕的韩国使馆甚至表示将派出救援飞机,然而……

13、驻守韩国使馆的本地警卫在使团人员撤离前才结束任务,正式解散。而非未谈妥工资自行撤离。

14、从韩国使馆到意大利使馆的路上,撤离车辆没有反应装甲,仅悬挂韩国国旗证明其外交车辆身份。

15、在意大利使馆门前,朝韩外交官一起挥舞太极旗证明身份。

16、在意大利使馆安排登机后,撤离班机突然被一百多人的索马里难民队伍冲击

17、抵达肯尼亚之后,韩国特务机关也没有派员搞事,朝方也没有派出接应人员,朝方撤离人员拒绝了韩方的旅馆等安排,就此别过。

18、同期韩国中央日报大举报道朝韩联手逃亡的“同胞之爱”

19、姜大使回国后官运亨通,后升任韩国驻欧共体代表团团长、驻智利大使、在驻夏威夷总领事一职上退休卸任。他退休后表示如果南北关系缓和,希望去平壤见见老朋友。

20、意大利驻索马里大使是唯一实名登场的角色。

21、姜大使在2021年8月接受采访时,对电影部分情节表示遗憾。

————————补充分割线——————————————

韩国的媒体谱系包括倾向青瓦台和保守主流右翼的朝中东,即朝鲜日报、中央日报和东亚日报三家。中央日报宣传南北同胞爱因此显得骇人和难以理解,但这都是当时发生的事情。

 2 ) 和平真好

《摩加迪沙》更准确的片名应该叫《逃离摩加迪沙》。

这不是爽片,没有紧张刺激的双方对战,有的是狼狈逃窜,卑微求生,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当身在异乡的同胞面对共同的灾难,即使曾经剑拔弩张,也可以互相搀扶摆脱危险。

关于南北韩题材的电影我们看过不少,如《共同戒备区》或《隐秘而伟大》,而《摩加迪沙》因为有着真实事件改编而更让人深有触动。

同样的民族,一样的饮食习惯,相同的语言文化,因为政治,多年来互相仇视彼此敌对,可是当危及生命的灾难来临时,他们都表现出对同胞莫大的同情,大家冒着枪林弹雨同生共死,可惜,个人的惺惺相惜终究左右不了国家的对抗,下了飞机,依旧只能装作不认识。当相互对视都成了奢望,彼此心底留存的感念,才是最刺痛人心的部分。

本该坐在教室读书的年纪,索马里的小孩却端着枪烧杀抢掠,可是他们佯装开抢杀人的模样明明还是个孩子~残酷的战争,让人性泯灭,让世界灰暗。

世界本就是求同存异的,但和平真好。

 3 ) 魔幻的还是现实

韩国电影一向把朝韩题材的影片拍摄的十分细腻,商业片也不例外。

《摩加迪沙》同样是改编自真实案件,故事发生在遥远的索马里。这个海盗猖獗的东非小国是这场外交闹剧的主舞台。韩国和朝鲜的外交官同时出现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他们操着同样的语言,有着同样的历史和文化,却成为两个敌对的阵营,处处显示出一种镜像对比——朝韩两国的外交官、他们的参赞,以及两位外交官的夫人。

就在两国外交使团互相使绊子、揣测对方来意时,索马里爆发了内战,整个摩加迪沙扯下来文明的外衣,回到了野蛮和混沌。韩国使团用钱雇佣政府军保护,暂时得到了安全。而朝鲜使团在混战中选择冒险逃往中国大使馆,却在追捕中来到了韩国大使馆。同一个民族,操着同样语言的两拨人,大使馆墙里墙外,生死之间。戏剧张力被拉到了顶点。

电影毫不回避战争的残酷,但是在讽刺的同时却保留了足够的悲悯。在生命的威胁下,前一秒还在互相诋毁的人们后一秒就只能抱团取暖。意识形态的隔阂也在饭桌上被一口一口吞下。朝鲜女人帮韩国女人用筷子压住紫苏泡菜,韩国男人和朝鲜男人在月光下促膝长谈。

残酷战争中是被屠杀的警察和那些举着枪的孩子们。内部的矛盾则落在朝韩两国的参赞上。两位参赞就像是两国大使外在情绪的表达,他们不需要维持表面的体面,一见面就要大打出手。但是在他们经历了重重磨难,终于抵达意大利大使馆的时候,镜头随着韩国参赞看到了车内满脸是血的朝鲜参赞,死在黎明之前。非洲壮美的日出中,是朝鲜参赞的葬礼,这是整个影片最美的镜头。

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向我们阐述了民族主义的构成,简言之民族是地缘文化凝聚的产物,是一个逐渐建构的过程,并非自古有之。附着在民族国家之上的意识形态便是更加单纯的“政治性共同体”。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类便开始在这些建构下分裂、对抗,甚至发展出战争。在战争这种极端的环境下,理性又开始丧失作用,活下去变成了唯一朴素的真理。

当朝韩两国使团得到了救援,回到了安全的文明世界,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恢复如初,并肩作战的时光换成头也不回的冷漠。这种看似荒谬的剧情却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真实地发生着。

 4 ) 【当ZZ遇上人道主义】——观韩影《摩加迪沙》有感!!!

一直以来对于韩国电影的印象,不是那些充斥着各种长腿欧巴,花样美男的偶像片就是关于上世纪50年代半岛南北双方那场战争的电影,似乎已经定型了,所以刚看到片名的时候还习惯性以为这是好莱坞大片,谁知仔细一看,海报上分明写着韩文嘛!这些年,东亚国家的电影都在力求突破,不再局限于拍摄自己国家的故事,而是要把格局视野扩大到全世界,打破长期以来美国好莱坞电影文化独霸全球的“垄断局面”,目前做得最好的就是咱们中国,可我们的邻居韩国人也不遑多让,都知道韩国人长期以来和我们国家不对付,一度喜欢剽窃我们国家的文化,看到咱们中国的大片走向世界,他们也拍出了一部涉及到非洲的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也就是这部《摩加迪沙》。

《摩加迪沙》,顾名思义,讲述的是发生在东非国家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的故事。稍微有点常识的观众提到索马里这个国家,头脑中立即会闪现出这样的画风:

没错,索马里这个国家长期以来充斥着动荡,战乱,贫穷,饥荒和瘟疫,仿佛人间炼狱一般,在这里,人命如草芥就是最好的诠释,频繁不断的割据,武装叛乱和Zheng变是这里的主流,难怪有网友戏称索马里的总统就是首都摩加迪沙的市长!

别看索马里这个国家贫穷落后,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却一点也不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年好莱坞大片《黑鹰坠落》的全球热映以及那些年频频见诸网络以及新闻媒体头条的“索马里海盗”,总之这个国家和中东的伊拉克,巴勒斯坦以及中亚的阿富汗等几个国家并称为世界上的几大著名火药桶。

这部电影以1990年索马里内战为背景,讲述的是索马里发生武装叛乱,军阀艾迪德将军(三年后美军维和部队黑鹰坠落的策划者)成功夺权控制索马里,放任部下胡作非为,到处烧杀抢掠,各国驻摩加迪沙的大使馆成为了叛军们下手的目标。驻摩加迪沙的朝鲜和韩国大使馆也先后遭到了叛军的洗劫,两国使馆人员各自面临叛军袭扰和追杀时,由于互不信任,互相算计拆台,因而造成了一系列令人揪心的悲剧,在巨大的生存和人道主义危机面前,ZZ只能暂时让位。

左南右北,两国外交官由于敌对几十年,无论在哪里都是针尖对麦芒,互相嘲讽,互相拆台。
韩国大使馆人员遭遇持械行劫。
朝鲜大使馆人员被迫逃离使馆外出寻找避难所。

最终在面临绝境的情况下,双方人员不得不暂时摒弃前嫌,重拾同胞之情,互相帮助逃离战乱之地,ZZ是无情的,甚至是肮脏的,但人性的善良,人道主义是伟大的,说实话,看完真的很受震撼。这部电影完全可以看作是一部外交官版的《战狼2》,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搞外交有的时候真的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工作,完全是在刀尖上行走,当所在国局面稳定时,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派岁月静好,可一旦发生武装叛乱,所有人都要遭殃,这种情况下,外交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使馆的财产安全很难完全得到保障,几乎就是砧板上的一块肉,谁都可以来咬一口,抢劫和杀戮甚至更加惨无人道的事情都会接踵而至,电影里类似的场景比比皆是,全都来源于当年赤裸裸,血淋淋的真实情形。

一旦发生类似情况,外交人员以及侨民能否安全撤离,保住性命,则完全取决于背后的祖国是否强大。

说到撤侨,咱们首先头脑中涌现的画风是这样的:

这些年,《战狼2》,《红海行动》等国产大片向我们详细展示了我们国家在海外进行大规模撤侨行动时激动人心的场面,这些电影里的场面同样来源于现实,取材于2011年的利比亚撤侨和2015年的也门撤侨,中国侨民无一伤亡,全部安全撤离,这是因为我们国家强大了,在世界上说得起话了,说话有份量了。然而,1990年的朝鲜和韩国显然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哪怕现在也同样不具备。可是有多少人知道,这部影片里所表现的各种令人绝望的血腥残暴的场景,我们的国家早些年同样经历过不少,甚至比电影里更加残酷百倍,那种绝望真的令人痛心,同为东亚黄种人,真的很能感同身受!!! 在我国尚还不够强大的上世纪60年代,影片里的残酷场景同样真实上演过,远至南美洲的巴西,近至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和缅甸,都发生过比影片里恶劣,残酷百倍的状况,先看看当年位于南美洲的巴西发生Zheng变后对我国驻当地机构犯下的罪。

1965年印尼九三零事件时也纵容暴徒干过这事!!!

可以说,我国的外交事业是用鲜花和荣誉堆砌出来的,更是在鲜血和硝烟之中一步步艰难闯荡出来的,发展到今天,真是不容易,未来的路只会更加艰巨!

 5 ) 分裂之痛---很沉重复杂的心情,韩国电影和文化已甩我们太多了

这个电影再次触及了韩朝的敏感话题,上一部让我感动得直流泪的是特工,这部虽然没有泪水,但给人更压抑,让情绪得不到释放。要说韩朝的问题强度甚于我们的T海问题,毕竟几十年都是刺刀顶刺刀,所以在处理矛盾时,两国也是用尽了朝鲜族的智慧,几十年来让其他大国为他们买单,一个成功拥有了核武,一个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从这点可以看出鲜族人的团结和狡诈,而本片也深刻的表现了这点。

但让人敬重的是韩国文化和电影的开放程度,一部又一部接触敏感领域,正因为对现实和历史的尊重,无论是失败还是胜利,韩国电影都选择直面。我以前是不看韩剧的,因为10几年前韩剧的影响,感觉太娘,但后来看了一系列的韩国犯罪电影后,发现韩国电影发展得越来越快,早就冲出亚洲了。再看我们的电影,前几年模仿韩罪片的几部还不错的,如暴雪将至那一类的,因为溶入了真实的90年代背景。再看其他的电影,根本感觉不是在真实的社会,而是在爱丽丝仙境和一系列晚会小品里,因为你感觉不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

这个电影说了国家分裂之痛,但给人希望,人性战胜了意识形态,虽然不知道未来如何,可美好的东西得保持住,不能丢掉,这可能是2个国家共鸣的部分。中国擅长拍摄正面的电影,如80年代也有一系列反应台港同胞的电影,虽然略显夸张,但现在看来,感情朴素而真挚,那是发自内心对同胞的热爱,只是表现得比较稚嫩。我看来,中韩两国对分裂之苦的这类电影题材,其内在是诚恳的,这就是美好的东西,这就是不同地区的共鸣,得永远保留。

 6 ) 一个韩国

联合国(法语: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缩写作 ONU;英语:United Nations,缩写作 UN 或 U.N.),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实现持久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联合国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5年,取代国际联盟以防止战争的发生并为各国提供对话平台。联合国下设了许多附属机构以实现其宗旨。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并受到治外法权的约束。其他主要办事处设在日内瓦内罗毕维也纳

到2018年中为止,联合国总共有193个会员国,包括除梵蒂冈城国以外所有无争议的主权国都是联合国会员国。在联合国遍布世界的办事处中,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通过全年举行定期会议来决定实体和行政议题...... (以上来自维基百科)所以,不难发现,联合国并非一个从古至今就一直就存在的组织,而是在二战后,为了上述种种目的的实现与持存,所缔结的共识组织。

在今天,我们或许越来越接受这样一种观念、甚至标榜这样一种宣言,即所谓-做我自己!!!我们声称做自己的时候,往往都试图传达出这样一种说辞:我只要过好我自己的生活,并不需要别人的承认和认可。很多时候我们居然都非常愿意相信这就是真的,并把它当做人生哲学、处世之道、至理名言......而实际中,一个人自己的生活,自己当然是没法在不与其他人生活的比较中确认自己生活的“好”,这对于他人来说也同样如此,他人的承认与自己对他人的承认,才可以确认这份选择之“好”的共识。这样的栗子,或许都不需要在进行其他额外的联想,因为就在这段话的最开始,我就不自觉地使用了“我们”遣词造句,“我们”在此,来接受所谓观念,来标榜所谓宣言,来进行对话,共识凝结于承认之中。

《摩加迪沙》的故事起因,即是南韩在非洲,希望可以争取所谓众多非洲“兄弟”之一索马里的支持,寻求正式加入联合国。这其实就是一个承认问题的更高层次递进,这样的承认如果达成,当然可以构筑起共识。而共识,仿佛是只要双方或多方达成一致即可,A与B达成的共识 与 C与D达成的共识完全可以不同,无所谓好坏高低,只要各自有道理即可,进而形成所谓多元主义、相对主义。在电影中,南韩也确实不顾索马里的总统巴里是一位独ˇˇ裁者,尽量同其所好,给与对方自己的承认,希望可以获得对等的承认;北朝鲜从中作梗,当然也是基于一种几乎完全相反的承认并借此希望达成的共识。而彼此不同的共识,在理论上是多元“合理”可以共存,在实际中却完全不是这样,它们的面相水火不容,没有共立的情形,也更不可能有win-win的结果。

隐忍

肃杀

但电影的结尾,南韩与北朝鲜大使馆的人们都成功的逃出了索马里,我们可以说他们在出逃摩加迪沙的过程中,达成了共识,同文同种却不同国的亲人们,在最后的分别之时,动作与眼神之中都可以看到知道他们的不舍与依恋,或许如果可以把这种情感称作“爱”的话,那么一个人应该爱什么样的人呢?很多人可能没法简单给出答案,不过却有一个很直观又很“终极”的答案:爱与你自己相同的人。此种共识即是现代人最喜欢挂在嘴边每天对自己重复无数遍的{自爱},这种自爱的扩大,显而易见的就是爱与自己长得相像、也说着一样话的人(爱的政治性)。这种爱,在结尾不能外显的隐忍与肃杀之中,还有另外一重意思,是一种保护,保护所爱之人不会受到表面上一切为你利益服务、为你好,实际上却丧心病狂、疑神疑鬼、冷酷无情、毫不宽恕的独ˉ裁ˉ威ˉ权的杀伐与残害。所以,爱的互相承认在此所形成的共识,也即共识,明显是有高低的,观者很直观的就能看出来真正好的共识的面相,很直观的就能知道什么才是劫后余生的正常形态,什么才是迫不得已的形同陌路,什么才是人心所向的良好生活。

虽然多元主义的诸多面相都有其合理之处,但正如列翁所说:“如果没有好坏之分,那么食人与否确实也只是个口味选择的问题”一样,良好生活的 综观 在不断地解蔽中形成的共识,人们的选择往往是确定的,符合目的的,而断然没有“你有你的遗留的坏,我有我的郭情的好”或“天下乌鸦一般黑,谁都不要装清高”等等狗屁的借口与说辞。而这也正是联合国框架建立的初衷和目的,是 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实现持久世界和平,而不是致力于某种云山雾罩永远奋斗的虚光幻影虚假叙事,前者是更符合真正良好生活目的的共识,当然远远高于后者共识的所谓“承诺”。

回到电影,最终,导演通过细致展示索马里内战后,一片狼藉的断壁残垣与哀鸿遍野,以实写虚告诫观者,无论是想取得他国支持还是携手逃出升天,胁迫与威逼甚至战争都不会是可行的方法,而只有合作协商与宽恕才是唯一可取的互相承认,这是高低之辩,也是好坏之辩,这或许也是导演通过电影畅想的朝鲜半岛的统一,即统一必须要建立在和平谈话、拒绝战争的共识之上,而这样的共识,更是包含在自由、民主、法治的共识之中,希望终有一天,南部闪亮的灯光,可以照亮因为线ˇ电而不得不处于黑暗之中的北方,照亮整个国家,一个真正拥有良好生活与未来的国家。

朝鲜半岛灯光分布图

 短评

即便对标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摩加迪沙》仍拍出了特有的冲击和震撼。生死战乱,让水火不容的南韩和北朝打破隔阂,蜕去敌意,活得像一家人;和平安宁中,曾经同生共死,讲着同一种语言的他们却又要带上面具,装作陌生人。道不同,不相为谋,但作为人类,我们又何尝不是殊途同归?

8分钟前
  • 女神的秋裤
  • 推荐

兩個同民族同語言的人,經過生死之交,卻要保持沉默。可能此生也無緣再見。

13分钟前
  • 与大人
  • 推荐

难以置信 二战著名软蛋意大利居然在索马里混成了真正的战狼…

14分钟前
  • 亚森罗萍
  • 推荐

韩国再一次展示类型片自信之作。如果说《特工》对标的是《间谍之桥》,那《摩加迪沙》对标的就是《逃离德黑兰》。对于非洲战乱的还原非常精彩,朝鲜大使馆夜逃的长镜调度复杂,临场感强;非洲孩子的威胁也有着微妙的情绪节奏,顽劣童稚与野蛮疯狂并存,又一个没有上帝的上帝之城。有了环境的铺陈,韩国人与朝鲜人在针尖对麦芒的间隙里的短暂融合所闪现出的人性光芒便更为耀眼,这也让影片有了厚度。高潮段落的逃离囿于套路,好在有了贴书防弹、四车同行等等出人意料的设计,其中,不仅有类型元素的变奏(书点燃、串糖葫芦的撞车与运镜),也有诸多巧妙的隐喻象征意味(在混乱的世界,文明失效)。最后的告别与沉默,已经有了好莱坞颁奖季影片的意蕴了。

17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印象很深的一个情节:叛军小孩假装打枪嘴里发出“突突突突”的声音时,对面一群人由惊慌转为短暂的怔愣,队伍里的小孩率先明白过来并假装中弹倒下以后,大人们也有样学样,叛军小孩心满意足朝天开了数枪之后还是放过了他们。这个时候观众猛然意识到是哦原来他们也只是小孩啊,麻木不仁的杀人机器和偶然流露的少许童真投射于同一人群上造成的强烈反差,无疑最大限度展现了战争的残忍。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我们都明白,有时候,世界上存在两种真相。

22分钟前
  • 麻薯奶油波波兔
  • 力荐

赵寅成出场时候影院里的姑娘都在尖叫,啊啊啊,人奶手厉,打起人来了一点不含糊。南北韩短时间统一了,还是统一力量大。《黑鹰迫降》的另个大使馆视角,这个枪战场景拍的可真是令人浑身颤栗。小孩子捂眼睛太真实了,不能被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腐蚀。在扭腰林肯中心电影院看得纽约亚洲电影展,韩国驻美大使出席,结束时候我回头一看,哎,大师夫人这发型就跟电影里大使夫人一毛一样,可真是阿姨们钟爱的烫发发型呢!

26分钟前
  • 猫觅
  • 推荐

是谁给这片加了个#真实改编的标签?我不想认识他/她。

29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还行

不论陪哪一个男朋友一起看,他都会满意的。这就是韩国商业电影的魔力。

33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赵寅成演技太寒碜

34分钟前
  • FGS
  • 还行

最后一幕镜头拉远,两辆车朝不同的方向驶去,那是一个民族分裂永恒的伤痛

36分钟前
  • 可爱的溪山喵
  • 力荐

笑死,结尾朝韩形同陌路我竟然哭了,我和前任碰面还都没这么哭过呢~

39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是一个只有在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诞生的伟大故事。敦刻尔克之于大英帝国,大兵瑞恩之于好莱坞,战狼之于广电总局,固然能有各自的好,但通通不如这部,索马里的政府军反叛军以及韩国的南边与北边反复交错的比照里,只用四两的力气就掀翻了战争与政治里的千斤虚伪与荒诞。

44分钟前
  • 子非鱼
  • 力荐

就算一起出生入死,我們也注定成為不能相望不能問候的陌生人。叛軍反抗獨裁追求民權,卻不完全是正義的一方。啊,你看小孩都懂得舉槍殺戮了。

46分钟前
  • 橋本喵
  • 还行

意大利人没想到,02年世界杯被韩国黑惨了。

48分钟前
  • 时光电影院
  • 还行

看之前:这韩国旧时代政治剧能有啥好看的。看之后:怎么办,韩国影视剧已经把其他亚洲地区甩得越来越远了!至少也是奥斯卡最佳外国语

53分钟前
  • 一粒沙白
  • 力荐

柳昇完作为韩国首屈一指的通俗动作情节剧导演,于《柏林》后第二次关于严肃南北题材的跨国大制作类型电影的高水准发挥。视听上对保罗·格林格拉斯与巴里·埃克劳德模仿得有模有样,而一以贯之的对香港动作电影癫狂过火的场面设计的精神借鉴,在本片高潮的车队逃生戏中展现出了绝佳的夸张想象力——被书本“装甲”的汽车,飞驰在现实与魔幻之间,达成了紧张的调度平衡,而在彼时的摩加迪沙,丢掉了象征规定规则的文本纸刊,无序的暴动浩劫来临,也是在这其中,本被政治意识法则束缚的半岛人民,放下对立联手搏命。煽情比预想中的克制,最终的分别值得琢磨,离开乱世回归秩序世界后却又背上了枷锁。渴望统一的表达安置于这样一个文本中实在是让人不得不钦佩韩影顶尖创作者们对可改编真实事件与虚构故事的敏锐捕捉,并进一步构建出一个个南北关系的新传说。

54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这。。。等于国产主旋律

58分钟前
  • Dionysus
  • 很差

让我特别感触的一个细节,在饭桌上朝鲜女人帮韩国女人压了粘在一起的腌苏子叶,这是韩国家庭之间经常有的亲密行为,而此刻对于同祖同族的“兄弟”,在面临重大困难面前,他们能感受到紧密相依,可是人民有什么仇恨呢?“兄弟”之间的仇恨不过是国家的仇恨,是政党的仇恨,是当权者的仇恨。最后希望世界和平,没有战争!

1小时前
  • 木兮
  • 力荐

《摩加迪沙》再次描绘了南朝鲜(韩)一方与北朝鲜(韩)一方从对立到和解的过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生存面前,国家之间的恩恩怨怨被束之高阁。这就对了,先保住性命,日后再反目成仇也为时不晚嘛。

1小时前
  • 张翔森
  • 推荐

明明都是人类还是要向左走向右走

1小时前
  • V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