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功夫片是真正独属于中国的电影类型——武侠片还算不上,毕竟日本先有的武士电影——那么鉴宝题材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亚类型电影。这不仅基于中国数千年历史遗留下大量文物,国人高超的造假能力和利用赝品牟取巨额利益的动机,导致中国大地“古玩”横行;同时也由此,发展出了独居特色的“鉴宝”行业。这种品鉴文物真伪的能力,就像中国功夫那样,能够作为一种“国粹”得到发扬。
《古董局中局》借用一个寻宝的叙事模板,毫不稀奇。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将“鉴宝”有效地融入寻宝中,将西方式的寻宝电影转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鉴宝电影。正如上所述,鉴宝有如功夫,需要专业能力加持,是只有那些“大师”才有的绝技。《古董局中局》的副线便是许愿与药不然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其中那场鉴赏文物的比赛足以被当作功夫大师的对决看待。
寻宝中加入“鉴宝”,使得《古董局中局》可以将历史、政治、文化等知识有机地嵌入叙事织体,将无脑的冒险电影变成“烧脑”的破案电影,这是功夫片一类电影做不到的。功夫片只能通过功夫大师的武打创造可看的爽感,《古董局中局》此类电影除此之外,还能通过设局与解谜,让观众体验到类似于玩益智游戏的快感。
以此角度看,《古董局中局》在各方面都做到位了。降低要求和期待的话,《古董局中局》尚可一看。最大的败笔,无疑是一副毫无聪明相的李现,在一众专业演员面前“班门弄斧”,用他那做作的表演制造被无情碾压的喜剧效果。当然,电影如果能更深入将具有中国特色的“鉴宝”元素挖掘出深意,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老北京的水很深。搁清末民初,你往胡同里的那些店铺里走一圈,表面上看不出什么,但千万别装行家砸场子,这些铺子指不定就能通天。拿古玩行来说,背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抚台衙门,都有可能在这些店铺后头。而单清末的琉璃厂,就足足开了一百多家古玩铺。
为什么呢?为什么是古玩行?
正逢马伯庸的《古董局中局》改编电影热映,不妨借着这部电影,聊一聊古玩行。
电影是一部娱乐爽片。每隔二十到三十分钟就切换一个地图、更换一次人物关系,在每个观众快要疲劳时产生新事件,一次次的困难升级也给了观众以代入主角打怪升级的愉悦感。
一部看似需要背景知识的电影,其实并没有门槛。每次你觉得完了要掉书袋了,节奏点都会破一下,来个新事件,是一部很燃很炸的贺岁片。
当然,如果你了解一些背景知识,会觉得更有意思。电影确实还埋了一条暗线:古玩行背后深不见底的那张网。
这才是一个更真实的局中局。
先聊电影。
影片开始,八十年代,主角在一个类似琉璃厂的地方鉴宝。这是民间鉴宝场所,已经失去了过往文人墨客齐聚此地的盛况。但很快主角就被带去了半官方性质的海外文物接手大会,在一个大礼堂里,台上坐的是业内公会的主席。这些人是鉴宝世家,在建国后被改编成了文物业,成为专业人士。
这很有意思,这是在新中国才会出现的产物。这些古玩行历经了各自为战勾心斗角、成立行会勉力维持,一直到建国后才正式成立了外贸文物业公会。
事实上,从这个时候开始,才是文物归文物,交际归交际。虽然影片里还是提到了这些人员有家传,但很显然,无论是鉴别技术,还是他们的社会关系,都已经脱去了私人化,开始了面向国家的文物专业化。
为什么说老北京水深?因为建国前的这些古玩行,本质上并不是鉴别和保护文物的。
是彰显身份和地位的,是交换彼此信息与资源的。
我们来聊一聊北京琉璃厂。这地方以前是明代的窑厂,专门为皇家烧制琉璃瓦的,因此从明代开始,就有许多退隐的官员和赶考的士人在这里。但这里毕竟是皇家场所,主要的古玩业还是零零散散分布在慈仁寺附近,不成气候。
等到了清朝,因为清朝不允许汉人住在内城,于是大量北京人都被赶往了南城住下。一下子,位于南城的琉璃厂就成为了最受瞩目的地方。
清廷一方面要笼络住这些汉人士子,另一方面又不能给他们足够高的地位。换言之,他们的身份地位不再是铁饭碗了。
他们需要寻找新的能够证明自己身份地位的事情。
于是大量文人聚集在琉璃厂就再自然不过了。朝廷不给你颁发地位的象征,那什么才能更说明你是有文化的?
鉴宝。
包括玉石、金石、书画等许多不同的门当。
从清初开始,这里就出现了许多我们熟悉的人。
比如吴伟业,写《圆圆曲》的那位,原来在明朝的翰林院,清朝建立后在清廷担任秘书院侍讲,主要工作就是给皇帝写诗作画。从一个有政治抱负的文人变成了山水画家,最终在琉璃厂被众人捧上了天。
又比如查慎行。这位在琉璃厂住了十来年,是康熙年权臣明珠的门客,同时也是东南诗坛领袖。几百年后他还有一个后代叫查良镛,也就是大家熟悉的金庸。
由此可见,这群人事实上一边是被朝廷排挤的边缘文人,另一边又是朝廷用来笼络士人的象征,二重身份下,最能体现他们身份又不引起朝廷反对的就是吟诗作对、把玩古物了。
过去的金石学,古董学(以前叫骨董学)、文玩学,虽然从唐代开始就有了,但都是单打独斗的,许多文人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社会地位。
但明清以来,随着科举的兴盛,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不事生产的文人。把这些人不闻不问肯定不是个事,那最好的办法就是统战起来。
如果统战不了会怎么样?
我们拿电影说话。
电影的背景是什么呢?是主角(雷佳音饰演)的祖父当年把珍贵文物佛头给了日本人,背负了骂名,主角一脉也被赶出了五脉。
而就在这个海外文物接手大会上,主角发现当年的那个佛头是假的。但这个大会的会长却不同意这一点,因为如果佛头是假的,那意味着他身为五脉领导,要么故意视而不见,要么鉴别能力不足,所以他坚持佛头是真的。
于是主角许愿和另一个主角药不然(李现饰演)分别带着不同的目的开始寻找佛头。
主角许愿的目的是给爷爷平反,为了给家族正名,洗平冤屈。
另一个主角药不然的目的是在五脉内部把会长赶下台,恢复该有的秩序。
这两个人都是五脉之后,但一个被除名,一个被扶持,都无法真正获得话语权。关于他们的分析,我们下文会提。
于是他们奔去了鬼市,循着线索找到了一个叫沈爷的人。这个角色是影片原创,但我们之所以特地拿出来说,是因为通过沈爷,电影实际上勾画了整个不受监管的古玩行是什么样的形态。
沈爷,在鬼市开了一家古董拍卖行,以及拍卖行外一整条街的古玩铺。
我们不妨来把玩一下。
一条街都是古玩,这意味着什么?如果只是一家两家,那这是糊口的。但现在这是一条街,这意味着这些古玩铺子是受保护的,虽然影片没有明说,但很明显保护费得交给沈爷。
沈爷是这个地下交易所的主人。
所以在这条街的深处,是沈爷的拍卖行。
影片很直接,通过主角表明这些拍卖行的拍卖价格有水分。有水分又如何,进了这条街就是挨宰的命。
外围是无数小铺围成的保护壳,核心是沈爷自己的拍卖行。不管你是在外面小本小利,还是在拍卖行一掷千金,到头来都得进沈爷的腰包。
在这样一个生态环境下,要想见沈爷,你要么掀桌子,要么深谙规则。
主角的玩法就是掀桌子,他把真货全挑了出来,把沈爷的场子给砸了。最后虽然见到了沈爷,但小命也差点没了。
另一个主角(李现饰演),由五脉培养的精英,他直接给了沈爷货真价实的重磅文物。
为什么沈爷最后其实认了他俩?
答案还是身份。
沈爷需要维持自己的身份。所以一个来砸场子的,必须吃苦头;一个拜山门的,必须送大礼。当然沈爷也会有回馈,因为来的两个人也是有身份的。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免思考一个问题:沈爷之所以是沈爷,靠的是什么?
一、沈爷有古玩鉴定渠道。这是五脉和沈爷的秘密关系。
二、沈爷有古玩流通渠道。接下来我们会看到,古玩是怎么出现在市面上的。
影片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表现了好几种不同搞古玩的,通过主角走不同地图,撞见了各种不同的古玩生态。
那么还有吗?
沈爷能盘下一条街,在这里直接收保护费搞垄断,难道就没人管吗?沈爷这么多产业,地租交给谁?要纳税吗?
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有人管,沈爷才只能干这个营生。在北京的鬼市,意味着什么,点到为止。
想明白这一层,现在让我们回到大清朝。
琉璃厂的这些不事生产的文人多了,怎么办?必须被统战起来。到了乾隆年间,就有了编《四库全书》的想法。
《四库全书》是用来做什么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高文人对朝廷的向心力。
于是乾隆朝大量征集民间书目。一下子各地文人都与有荣焉,前来献书。那么这群人住在哪呢?
南城会馆,琉璃厂附近。
一时之间,琉璃厂其实成为了明清无法通过科举的士人阶层心中的耶路撒冷。
不只是中国人,在朝鲜人写的《燕行录》里也都有写这群使臣来到中国时,是如何在琉璃厂买书买古玩的。
至于《四库全书》的总编纂,大名鼎鼎的纪晓岚,他家更是距离琉璃厂只有八百米,今天还在。我走过,十分钟步行就能到。
所以你会看到,影片一开头,主角就在类似这样一个地方登场,而他住的地方,也不是什么富丽堂皇的别墅,又或者什么破烂不堪的茅屋,而是最典型的南城胡同。
北京城的南北城胡同是不一样的。
北边主要是王公贵族,留下来的大多是院落,门院深深,大红门,一道坎,进去还有影壁。
南边主要是普通居民和尚未登堂入室的文人,因此胡同杂乱零散,门面也矮小破旧。
影片里主角要是登场在北边的胡同,那立刻就不对味了。而看到主角的背景时,立马就能抓到许多信息。
还有什么信息?
主角家在建国后没有发迹。
于是另一个问题就出来了。什么样的古玩人家,是会发迹的?
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回到琉璃厂。
既然这是一个朝廷笼络士人的地方,既然这个地方有着大量的文人聚集。那么全中国上下谁最关心这里?
答案自然是朝廷。是朝廷的上上下下。
清朝官员、王爷是不能直接经商的,但他们放着琉璃厂这么一个可以和全天下交换信息的地方不用,可能吗?
所以最终这里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关系网络。从最初边缘士人维持自身身份地位的场所象征,变成了上下默认的清朝望北楼。
比如笔彩斋是郑王府出资开的,郑王是清初铁帽子王世袭罔替之后,在同治年间让王府总管挂名东家,取丰富多彩的笔墨丹青之意,开了这家铺子。
又比如赏奇斋,是1901年开的,经理人拿了摄政王载沣的九千两银子,直接打着旗号开了这家店铺。载沣是谁?光绪的弟弟,溥仪的父亲。而赏奇斋的匾额是谁题的呢?当时的巡警部尚书、后来民国时期的大总统徐世昌。
所以从这个角度,自然就能理解下面的一些事了:
一、为什么传统古玩行有这么多行话切口?
答案很简单。这是门槛,是获取入场券的身份牌。你不懂这些话术,你也能鉴定得了文物,但你就是进不去这个圈子。什么串货、砸浆、打眼,说出来都很浅显,但就是不这么说。
影片里也很明显。
主角一开始就是不鸟那些专家们,表现得跟个外行人似的,但当他一句句的行话蹦出来时,外人听不懂,内行人立马就知道他懂不懂了。
但观众虽然听不懂,却也能明白他懂。
说来就是这么回事,在传统古玩行,重要的不是文物,而是圈子。
二、为什么传统古玩行几乎不标价,也不讲价钱?
跟今天我们对文物的估价不同。之前这些古玩行有一个规定,议价时袖内拉手,保持机密,不得公开标价,看准多少,买定离手。买对了卖错了都自认。
说白了,对于这群人来说,钱真的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名声,是脸面,是这个人有没有资格继续交往。
毕竟官员和王爷们不能经商,都得靠总管或者小厮在外经营,最后线索都汇集在南城。从徽班到会馆,从茶馆到棋社,背后大都是一家家的产业,产业赚多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得有。
我们经常可以从清末文人的笔记文集里看到,今天去琉璃厂见了谁谁谁,明天要去这里拜访谁谁谁。
比如林则徐,他在日记里就写得明明白白,宣南诗社时期,他在这里与魏源、龚自珍等人大谈天下大事,交换了各路人马对禁烟的态度,最终确立了一定要硝烟的决心。
又比如谭嗣同,作为晚清时期对全国各方力量(洋务派、维新派、光复会、湖广本土力量)最有动员力的那个人,他在来北京没多久就和康有为、梁启超搭上了线,就是因为他住在这一带的浏阳会馆,与这些人住的地方仅有几百米。
换言之。古玩是虚,真假是虚,价格是虚,琉璃厂是虚;身份是实,地位是实,圈子是实,关系网是实。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为啥电影里看起来几个人小屋子里的讨论,主角出了门,消息立刻飞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为什么主角的父亲能够打听到那么多消息,而与此同时还有人能一直盯着他。
为什么主角走到哪都有人跟着,并且大家都在等着黄雀在后。
看起来是主角一行四人在寻宝,其实是好几张覆盖着的关系网来回交替传着情报。
这才是影片实际上要表现的地下世界。
所以即便主角这群人来到了山里,没用,无论这个地方宗族有多强盛,消息都会雷打不动地满天飞。
是的,宗族。
有些东西,交给外人不如交给自家人放心,交给儿子不如交给父亲放心。只要存在一条利益链,不管传送的是资源还是金钱,那最终都会以家族为基本单元。
如果说上面我们已经聊了民间零零散散的店铺、被编入正轨的明面上的五脉、城市里的地下买卖沈爷,那这里事实上就是最后那一环。
乡村里的宗族。
影片通过主角的视角从老北京民间到大礼堂,再到城市小巷,最后到小村子,事实上把上上下下串了一遍。
有趣的是,不同于北京,也不同于沈爷,这里的村民们不认五脉。
于是人物关系又发生了变化。
在整个产业链里,他们处于产业链的最底端,但也因此他们是最实际接触第一手文物的。而且在以宗族为天然坞堡的乡村,外人等闲进不来:连路都不知道,怎么进?
所以别管你是不是五脉,别管你有没有钱,在这都不管用。主角一行人在这差不多是处处受制于人。
他们不看重身份,不看重圈子,他们只有自己的身份(郑家村的老小)、自己的圈子(郑国渠他家那老太太满脑子就是生养)。因为外界的秩序影响不了他们。
这里一定要强调一句话,无论如何盗墓都是对文物最严重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犯罪。
但我们上面说了,古玩行在建国后发生了变化。这个指的是沈爷及沈爷以上的这帮人,毕竟以前古玩行买卖的不是钱。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古玩行兴起的几个条件:
一、朝廷不需要大量无法通过科举的文人。因为朝廷就这么多位置,而封建王朝又不会发展社会生产,所以只能想办法养着他们。
二、朝廷要养着这些文人,单靠钱是不够的,要给他们身份地位。只要你考上生员就能在文庙拿吃的,但他们要的是地位。所以朝廷必须要想办法笼络和维持他们内心的自我期许,哪怕穷困潦倒,身份得在。
三、朝廷不能明面上插手,不能直截了当地说我给你地位。这事得委婉。更何况朝廷也没能力插手,北京南城往往是安徽一块、江苏一块、江西一块、山西一块、陕西一块,各路人马都齐聚于此。
在这些基础上,古玩行必然能够兴盛起来。因为它在北京城。
再举几个大家熟悉的例子。
琉璃厂著名的崇古斋,是由一个叫陈衍庶的安徽人开的。他早年考中科举,当了新民府知府,还收编了著名响马张作霖。后来他就找了一个人,在沈阳和北京各开了一家崇古斋。因为他大哥早死,他把大哥的儿子过继了过来。这个孩子后来来了北京,就在崇古斋住过,再后来当了北京大学的文科学长,还创办了《新青年》。是的,就是陈独秀。
又比如提到的张作霖。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张作霖还没入关,就已经让人在琉璃厂开了鉴光阁。著名的文物专家刘光启就在这当过学徒。
当然,还有曹锟的仆人、靳云鹏的好友,你方唱罢我登场。
但很显然的是,由于民国以来,尤其是护国战争以来,政治中心一分为几,北京不再是全国的集中地,所以民国时期琉璃厂的萧条也成了必然。
于是我们看到,在民国时期,因为北京失去了其特殊地位,文物一下子就不被人当回事了。那些人看重的是文物,还是文物背后的社会关系?不言而喻。
当背后的力量褪去,文物才真正成为文物。
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民国时期经常会有文物丢失的事情。无论是孙殿英炸陵,还是故宫盗宝案(这事还牵扯到了萧子升),都是这一时期的体现。
影片其实就是从这个大背景开始讲起的。当失去了背后的力量保护文物时,日本人就来插手了,于是主角的祖辈背负了把武则天明堂佛头出卖给日本人的骂名。
故事从这里开始。
上文说了,琉璃厂古玩行在清末民初之所以兴盛,归根结底是为了身份、地位、圈子、关系。
作为一个已经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的古玩行业,影片里还是有一些有趣的细节的。
一,主角虽然是古玩世家,但主角死了爹。这意味着主角不是在一个所谓的家族家学下成长起来的,虽然有祖辈留下的经验,但他不会因此死学经验。
他的学校是社会。虽然比那些只需要通过祖辈认证就能成功的人来说更痛苦,但这也意味着他骨子里是不服从那些所谓的封建传承规矩的。
社会教育成本远大于家族传承成本。所以他比那些精英厉害,当然他付出的也更多。这不是反智主义,恰恰是学得越多、会得越多。很多人只是忽略了社会本身作为教育成本,而将其视作沉没成本了。
二,主角即便本领强,但他能够成为主角,可不只是单打独斗。如果影片里这些老头子们心齐,那主角怎么可能翻得了案?
主角能翻案,是因为有的老头子希望通过主角给他爷爷翻案这件事,打击其他老头子。
主角如果真的这么做了,那说明他依旧是在这个规则里玩的。但他没有,他同时把两边老头子的脸都给打了。
他要翻案,但也不给另一边捞到好。因为他很清楚,他,名不见经传,背负骂名,突然有人找上门来,要给他一块肥肉,不用想都知道肥肉背后是有毒的。
他很清楚自己的利益所在,他只要自己切下来的那块肥肉。
提到了这个,私心想聊一聊鲁迅先生。
但鲁迅不一样。
鲁迅是真的为了研究、保护甚至抢救文物。
鲁迅在北京居住十五年,总共去了近五百次琉璃厂,光购买的图书、碑帖就将近四千册。他买这些不只是为了收藏,他每个月起码有十分之一的工资用来购买。
在这个基础上,鲁迅开始了对《嵇康集》、《谢承后汉书》等重要文集的校订。同时花了大量功夫研究佛教经典和汉代石刻。
所以鲁迅才能编出《俟堂专文杂集》《六朝造像目录》《六朝墓志目录》《唐造像目录》《直隶现存汉魏六朝石刻录》《六朝墓名目录》《越中金石记目录》《各省金石目录》《各县金石录稿抄》《石刻目录》《汉画像目录》等,但遗憾的是有的仅存残余手稿。
但单凭鲁迅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拯救这一切的。
单纯讨论电影,只谈观影感受
1:雷佳音演角色的咋总是神志不清,走路七扭八拐,能不能演个神志清楚的(刺杀小说家,和这个),7岁老爸就离家而去,这一身鉴宝本事哪儿学的?
2:辛芷蕾为啥要跟她爷爷对着干?
3:药不然为啥每次都能轻而易举推断出线索?比如他是怎么知道雷佳音到拍卖场是找镜子的?这个是付贵口头告诉雷佳音的哦,并不是从屋里的摩斯密码得来的(大家说是被药不然的人偷听了,而且还有镜头证明,好吧,澡堂的分贝数有多吵大家肯定知道,面对面有时候都听不太清,这还是躺着听隔壁说话呢,只能说听力真好)。而且雷佳音走的时候就不能顺手把瓶子换个顺序啥的?还有去那个村子找做镜子的人,也是付贵知道这个人,口头告诉雷佳音的,药不然咋知道的?反正我观影下来觉得剧情不流畅,漏洞百出。
4:还有,雷佳音他爸为啥要设个迷题给儿子解?他在儿子7岁时离开,不就是不希望儿子沾上这些事么? 那又摆出这些迷题给儿子解是几个意思?后面又希望儿子知道真相,直接通过其他方式直接告诉儿子(比如付贵)不就完了么?这么弯弯绕干嘛?而且在庙下面的地下室里,就不怕儿子死在里面么?这么相信主角光环嘛?
5:会长为啥要挺药不然?药家这么厉害为啥被踢出5脉?
6:雷佳音他爸出车祸是意外?还是人为?人为的话是希望没有真相,那干这事的就是会长喽,咋不搜搜身,看看有什么线索留下呢?比如拿走铜钱。电影到最后也没有说他爸的死是不是阴谋
7:雷佳音的爷爷为啥笃定日本人会还回来?为何要送给日本人也不给药家?精心在真佛头外面做一层假佛头,不还是把真的送给日本人了么?这不就是汉奸?怎么洗?
8:地窖里那个做盘子的后代直接开枪抢佛头?are you kidding me? 他不就图个财么,也不怕子弹把佛头打坏了?匪夷所思
9:地窖里,药不然已经拿着佛头走了,而且地窖正在倒踏,那些打手不赶紧跟着跑出去,还在那堵许愿他们干嘛?药不然跟许愿也没有深仇大恨啊!为了后面付贵煽情?这里莫名其妙,有人能解答一下么?
反正看完乱七八糟,满脸问号❓不知所云
(首发于《中国电影报》)
自“决议”公布、电影十四五规划出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时成为电影圈内坊间热词,兴起一片深入学习领会的热潮,热得叫人不禁深究: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哪些元素、符号、精神、价值,是来自于传统又能圆融自洽地生长于当代?如何识别哪些属于糟粕,应当摒弃,哪些属于精华,应当继承?电影如何对精华部分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章题目起得很大,所涉问题又太深,所幸有文本分析、类型分析、文化分析工具在手,且拿《古董局中局》开刀,投石问路,抛砖引玉,还请众方家指教。
电影与古董确有相似之处:文化行当儿,鱼龙混杂,好(真)坏(假)难辨,投资风险极高,有打眼的,有砸浆的,也有鉴宝的,二者都极度重视圈层人脉。顶级佳作的待遇也都像皇冠上的明珠,归宿都是永久收藏与广泛展示——电影放映与文物展览都叫exhibition。用电影作为媒介来讲古董界的故事,确实是绝配。而这个搭配,也确已自成一派,好莱坞寻宝探险片的百宝园中,不乏《印第安纳琼斯》《国家宝藏》《古墓丽影》等系列IP珠玉在前,咱们国产电影也有质量上成的《寻龙诀》在当年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杀四方。
不过,要正视一个我们特有的问题:自《神秘的大佛》《夜盗珍妃墓》以降,伴随着《十二生肖》《富春山居图》《天脉传奇》《盗墓笔记》《九层妖塔》等一众夺宝探险(盗墓)片的关于传统文化过度娱乐化的指摘。说得再直白一些:盗墓(盗宝)还能不能拍?能拍的话,怎么拍?不能拍的话,这个类型要在题材上怎么突破?
《古董局中局》从选材上给了一个灵光乍现:谁说非要盗呢,鉴不行吗?盗的着眼点偏重武戏,鉴的着眼点偏重文戏。文戏里最吸引的人是哪种?无疑是悬疑。决定一部作品的深度和格局的,就是疑点的设置。
小说《古董局中局》中的五脉,就像秤杆上那定盘的星,古玩行业里的真真假假,全靠着明眼梅花扛鼎掌眼。而电影行业里的定盘之星,现阶段里最客观的,恐怕也就是票房了。毕竟,电影是一门大众艺术,与小众收藏不同,市场总收入是老百姓们用钱包投票选出来的结果。平心而论,电影《古董局中局》目前的票房,与这个IP的巨大影响、卡司的强大阵容相比,确实差了那么点意思。但凭心而论,这片子的成色、诚意,又相当的分量十足。问题在哪呢?就在疑点的设置。
表面上看,疑点在一个又一个古董,而实际上,疑点在一个又一个古董背后的人。与偏重夺宝、盗宝的影片相比,偏重鉴宝的《古董局中局》,实际要做的是穿越历史迷雾,找到佛头真相,为许家拨乱反正。然而从大量关于影片的讨论中可以看到,许家三代人的精神谱系,在《古董局中局》中并没有让观众获得完整清晰合理的解释。
疑点的设置与解答,本应伴随着人物动机的合理与共情,从而实现许家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但由于观众无法理解佛头为何要送给日本、父亲为何抛下孩子独自寻找佛头,也就使得许一城、许和平两个人物没有立住,到了他们的后代许愿,能说出口的,也就只剩家国大义这样不接地气的空中楼阁。
为了搞清楚原著中的人物逻辑,笔者在看完电影后又看了马伯庸的小说,才明白这父子三人组成的家族史大概是怎么回事:
关于祖父许一城,从他生前好友付贵的评价中可知
“那家伙的性格我最了解了,生平一恨糟蹋文物,二恨洋人夺宝,经常感叹国家弱小,文物都得不到保护。当初孙殿英炸开慈禧墓,把他给气得差点没背过气去。”
关于父亲许和平,他夫妻二人投了太平湖,但将佛头资料交予了姬云浮,因为
“他认为像我(姬云浮)这样纯粹出于兴趣才来调查的人,没有历史包袱,比他更适合保管真相。于是他倾囊所授,把几乎所有资料交托给我,并说很高兴让许一城这件悬案变成一个单纯的历史研究课题,而不是家族恩怨。”
这是一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坚守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的家族,这一精神用四字概括就是“士志于道”。“道”,即他们抱持的关于社会秩序、文化理想的信仰。
许一城的年代,国破山河在,“道”是以死相抵也要设下迷局,保住国宝。许和平的年代,传统文化遭受巨大破坏,“道”是希望还历史研究以科学待遇,摒弃个人恩怨。许愿的年代,改革开放之初,“道”是希望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去伪存真。“五脉传承久远,掌的是整个古董行当的眼,定的是鉴宝圈的心。”明里是在讲五脉和古董圈,实则讲的是老祖宗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中华人文精神。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具体到《古董局中局》中,许家三代坚守的道,应是电影表达的主题;鉴宝破局的过程,则是叙事中的“器”;人物性格与事件产生的互动,可看作“变”;全片通过人物与叙事给观众带来的影响,就是“通”。小技不修,则大道不彰。如若鉴宝、寻宝、夺宝的一系列情节,没能澄清根源疑点,文戏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而又因为题材自身特质,武戏也很难生编硬造出奇幻瑰丽的场景,惊险刺激的闯关。
尽管在《古董局中局》中,寻宝片应有的要素一应俱全,神秘宝物、密码破译、地下洞穴、隐藏机关、复杂线索,还有诸多其他寻宝片中不曾见过的特色,比如对90年代民间世情那富于生猛活力的还原,但仍然不免仍显守正有余、创新不足。
最后,让我们重回《古董局中局》佛头大案那段历史时空:清末民初,中国门户大开,西方在中国进行掠夺式的古董搜集,中国军阀混战,自顾不暇,于是日本学界提出“支那已经没有资格继承中华古老文明,只有日本有责任挽救这一切。”世事变迁,转眼已是第八个国家公祭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签订的RCEP协议将于明年1月1日起生效。关于中华文化继承权的问题,已不再是问题。关于如何传承好、弘扬好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相信在爱国主义之外,也还有更多更丰富的答案与内涵。
这部电影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人性的“真”,片中描述的古董行是十分混乱的,回忆中能看到掺杂了烧杀抢掠,黑白道两道的通吃更是让人心寒,让人想更加深入剧情去了解。
片中反复讲到“去伪存真”这四个字,这是“五脉”一直秉持的精神,也是男主人公许愿所具备的,许愿从头至尾都为我们一层一层揭开那将人性的“真”,遇到假的便击碎它,不论他是谁,这也真是我最欣赏他的。
本片以“古董鉴宝”为背景,引出的一环套一环的谜底,尤其是魁市里的捡漏贱卖,许愿捡漏时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及让人措手不及的反转后的“真品贱卖”简直是大快人心!同时,影片的人物丰情感十分丰富,有父子亲情饱含痛苦和隐忍,有爷爷为了保住国宝被当汉奸的含冤之痛,还有父亲挚友付贵牺牲后的悔意,更有与女主角黄烟烟慢慢生成的情愫。这些都使影片更丰满,更有韧性。它不只有悬疑,不只有情爱,更有正义和真相。
1、中国电影,演着演着就开始不要脑子了,这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确实智商有问题。 2、到电影结束,我都一直以为女主是咱公安系统派到古玩界的卧底,直到彩蛋出来,才知道她不是。 3、葛优葛大叔没看出来有多菩萨心肠,侠肝义胆,到最后死之前还非要整一段莫名其妙的煽情,我有点懵。 4、既然真佛头藏在假佛头里,一起送给了日本人,那算不算出卖国宝呢? 5、既然真佛头藏在假佛头里面,那底座是不是早就应该露馅了吧!真佛头从佛像真身上敲下来的,底部肯定凹凸不平,底座部分怎么包裹呢?怎么跟真身拼接呢?编剧,出来走两步。 6、男二要想坐上会长位置,有一万种轻松的方法搞定会长,比如直接去有关部门举报会长给赝品背书发证之类的,为啥非要这样莫名其妙差点把自己命搭上的方式来大闹一场呢?这个也太金庸风格了吧。 7、古墓塌陷那一场戏,都已经开始塌了,眼看自己的小命都不保了,小喽啰们还拿着枪玩枪战,不就是想体现一下葛大爷侠肝义胆的光辉形象吗,这么搞,太扯了。导演和编剧脑子里是屎吗? 8、一群人在中国的地盘上拿着刀枪大规模火拼,死了那么多人,男二居然还能够提个古董文物轻松回来,大摇大摆参加公众活动,导演编剧你把咱公安大哥警察叔叔当吃干饭的了?!你要拍玄幻居就不要标明具体年代国别这些信息好不好。
9、古墓塌了,男主女主慌不择路的跑出来,随随便便停在一个地方,居然就有标识,居然就是老爹留下来的逃生出口,导演和编剧脑子果然被屎糊了。
……
哎,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吐槽三天三夜都吐不完,中国电影的路,还长着呢?还是那话,啥时候编剧强了,咱中国电影就强了。
很纯粹的商业娱乐片,节奏很流畅,比预期好。但好的也有限,电影比木桶而言,没有绝对的短板和长板,感觉回到大家最初去看电影图一乐的状态,挺好的。别总是那啥教育,啥议题…
喝酒如喝水那位护奶狂魔神似李铁!美术和服化道打底,让电影有了质感,但特么全片bug,推理都是硬给,根本经不起细想,尤其结尾,夹心佛头卖给日本就不是汉奸了?男主爷爷凭什么就笃定日本人会把佛头还给中国?前紧后松,彻底泄掉,没任何值得回味的,看得让人气不打一处来。雷佳音演啥都一个逼样,李现人如其名,演技烂爆还出来丢人现眼,郭子健绝对是华语类型片里扶不起的阿斗,节奏把控差到不行,还不如去看夏雨的剧版。
三个主角互不搭调的程度也是很难得一见了,大幅修改原作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一方面是篇幅一方面是视听呈现),但是抽掉硬核的文物鉴赏之后,补进来的围棋谜题就比较俗了,后半段就是瞎糊弄。
这是上个世纪拍的电影吧
一颗包玉术藏匿的佛头,一个古玩江湖里的迷雾生死局,一场延续五十年,惊心动魄的反转洗白路。很喜欢许愿和药不然两人斗口的时候的特效,将历史文物的来源和特质动化处理,突出二人棋逢对手的燃点和真假文物穿过历史长河的闪点。人物做加法来为情节转折做铺垫。付贵这个角色最后完成了人物弧光,他的人生观和许家人或许不同,但是也通过自己的方式实现了自己承诺和人生意义。这两年看雷佳音看好多,加上张晓敬关宁许愿身上都有着同样的内核,可以搞个忍者联盟了~
所以爷爷给日本人的还是真品呀
小毛病很多,仍是国内寻宝题材天花板的存在。一环咬着一环的线索铺陈,一局套着一局的迷局布置,有那么一点《国家宝藏》,也有那么一点《达芬奇密码》的意思。当然崩坏来的也很突然,济公庙塌了,剧情也塌了,电视剧都不敢在五分钟内塞两段回忆片段来提醒观众前面的剧情。
完成度很高,不是原著党也没看过剧,在没有了解任何背景的前提下丝毫没有感到信息不对称的感觉。开场交代佛头的历史,随后带出许家与佛头的渊源,然后在多方寻找佛头下落的过程中还原真相。人物跟线索环环相扣,推理的过程也很友好,通俗易懂,让人一直跟着许愿的视角走。最后揭开谜底的时候很令人感动,除了粉碎了各方小人的阴谋之外,一方面为许家洗清冤屈,另一方面又让男主和父亲达成了和解,传承了许家的精神。几十年的遗憾最后都遂了愿,这也许就是许和平给儿子取名的用意吧。
一般,结局是真品其实藏在假的里面送给了日本人,这还不是等同于把真的送掉了吗……中间的转折也挺迷的,付贵想保护主角,就和沈爷联手设套敲断了主角的手,美其名曰想让他远离这些事?(所以废了手这个情节的意义在哪里)主角的老爸想保护佛头,所以在郑家村设了个陷阱,这可以理解,但看上去郑家村这个卖假货的村子和主角一家子也不熟,怎么就会同意在自家地盘搞这么多谜团?(而且引向这个陷阱的大部分线索都是主角才能明白的那种,所以他爸是故意把他往火坑里推?想发现真的非得先发现假的?这个五脉到底怎么回事,李现闹了这么大一出,最后就是为了逼会长退位……只想说何苦?
拍得太差了 好久没有这样坐立不安 想提前离场的情况 不但没有一丝惊喜 反而连传统盗墓悬疑的套路都没拍出来 节奏转折又切的稀碎 更离谱的是没有任何视觉奇观 就这片子 真花不了俩钱 看完就明白它为什么跳档这么多次了 因为他们自己心里也没底
辛芷蕾推开会场的门说:“佛头在这。”您说的是自己的“佛像脸”吧~
啊越看越觉得很多疑问。假包真不也还是真的送出去了么,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能相信日本鬼子送回来?辛芷蕾发型好好看。她那个角色是为什么要和她爷爷对着干?雷佳音他们从他爸房间离开的时候为啥不把那堆摩斯密码给弄乱?那个郑家村和他爸到底是什么关系?墓都快塌了,佛头也拿走了,那一堆打手不自己保命还留在那儿打他们?
两星半,三星其实也ok。尽管去掉了很多支线情节,但影片前半程节奏还是很赶,根源在于原著体量太大,迷你剧的形式或许更适合这个故事。最后选择以探寻佛头的过程为主线,算是做了合理的商业性取舍。郭子健是很勤劳那类导演,很多特效场面本不一定非要拍摄,但增加之后视觉上更丰富,也更符合类型片法则。后半程节奏略显松散,为葛优设计的煽情段落有些刻意,但算不上什么大毛病。雷佳音和辛芷蕾都挺不错,尤其辛芷蕾在男人戏里完全不小家子气,很有个性,两个人演商业片很有一套。葛优戏份不算多,工具性出场几次。咏梅角色好有趣。李现意外的有进步,虽然大场面对手戏提升空间还比较大。本片的票房前景很不错。
这几年来少见的比较单纯的爆米花喜剧爽片,加上制作精良就是单纯的好看。配角比部分主角写得好,人物丰满高光之处一瞬间以为葛优是隐藏主角。情感和社会性也有但并非重点,好看在于两方打怪升级寻宝的较量,智商对决,虽然看上去是寻宝故事,但其实是个推理解谜电影,编剧设计谜面花了很大功夫,推理过程毫不敷衍,重心全在这,谜底反转效果也很好,猜到了第一层的人物身份没猜到最后,没看过原著应该很难猜,真相揭晓后有种难以言喻的酸爽。当然也可能是很久没看这种解谜爽片了,导致并不怎么在乎主线之外的情感线。整体调性很像多年以前徐克的狄仁杰系列,这个故事确实适合系列化。
好久没看到这么规整、标准的商业类型片了,基本水平都在,真是全靠同行衬托……
“雷佳音的头跟佛头一样大”
先有剧本杀电影后有密室逃脱电影 中国电影算完了
相比原著小说,加强了双男主的对立形象塑造,一糙汉一精致。弱化了木户加奈的存在感,年龄也给变大了。古董鉴宝的描述信息量都转化为视觉奇观来表现,降低普通观众理解门槛。男主父亲徐和平故布疑阵的次数有些多,或许是为了突出父子之情,结尾的处理也是落脚在此。葛优牺牲那段用闪回配乐煽情得稍微过度了。总体看算是挺成熟的类型片,作为看过原著小说的人也能大体上满意改编。
药不然还是算了吧。
我猜导演拍到结局圆不回来打算放弃了,许一城这还不是把真的送给日本人了,守护了个啥,这要是日本人不送回来这后面咋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