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花钱了,可以比比。
我一般来说 对于文艺片爱情片是没啥感觉,通常也不在我的选片范围之内的。第一就是他们所表达的爱情 我实在是缺乏代入感,甚至也很难有概念,毕竟单身多年。第二就是和我所处的现实割裂的太严重。比如坏学生和校花的青春爱情。我是既不认识那种学生,也没和校花有任何交集,听他们的八卦和听明星的八卦一样的遥远。而文艺片,比较冷门,倒不是不感兴趣,只不过就是,觉得没必要花这个钱,因为好多文艺片,表达的很含蓄很隐晦,当然适合我一个人,比如昨天那样的大雪夜,暖烘烘的卧室,沏杯咖啡,裹着毯子,摊在床上看,然后一边看一边思考。今天之所以去看,第一是因为最近陆陆续续上映的,我大概都看过了。第二是早上刷抖音,看大几个吐槽。说是乱,无聊,没意思。后来大概看了看,是王朔编剧哎。不吹牛逼,真不咋熟,但是巧的是,前一阵在某呼读了几个文章,《海马歌舞厅》,那些编剧作家,一起玩票的一个东西。感觉写的很棒。所以,寻思着,以他和他们一群文青的水平,大概不会差。也想看看到底是多乱???
嗯,看完了,刚逛完超市,回来。咋说呢?先说评价,我认为,很棒的一部片子。可以看我其他影响,其实我对一部片子,一般来说都要从好坏两方面来比比几句,很少上来就定基调的。这部片子,当然也有缺点,比如那种蓄意矫情的文青劲儿,但是真的只有一点点。优点呢。。让我三度落泪。一个是父母是 隔在人生里的一堵墙。一个是和丁萌萌死别。一个是丁老离世。最让我 流眼泪的是,最后几个片段,那些已经离世的人,都快快乐乐的从记忆里 始终存在。比如郭母让小鲁给王叔送吃的。比如苏家在一起打麻将。比如。。。
我觉得他好,就是很主观,因为我是抱着恶意来看的,但是没让我有任何不好的偏见,反而戳到我奇奇怪怪的泪点。一个二百斤的大老爷们,泪流满面。好在是放映厅暗。
其实不必全篇看完,我觉得这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就是爱情外衣下的关于生死 和永恒的思考。与其说是玄之又玄的“不老”不如说是 执念 不绝。 当真是文艺到了极点。
隔了三四个小时,一时不知道从哪提起了。
两个人因为命运和家庭的环境,走向各自的人生轨迹。郭小鲁坚持着苏儿时的想法去考了医学院。苏在一边抗争一边妥协种不断成长。二者再相见,爱的都太过克制了。但凡有一方愿意妥协。这里有一个关于王传君演技的问题,全程面瘫脸,但是我不觉得这是演技不好,我觉得他恰恰是走进了郭小鲁这个角色,木讷,反应慢,感情表达含蓄委婉,但是内蕴的情感炽烈而执着。从小到大保留的小提琴,几年如一日穿的衣服,全程他唯一的感情爆发,就是母亲去世,他在屋子里放声大哭。剩下面对丁老离世,甚至在非洲面对死亡,都没有那么大的波动。也正是如此,那句念白出来的时候,我第一次流泪。父母在,人生尚有归处。
第二可惜了丁萌萌,谁也没能想到,那年在手术台上,郭小鲁给她打下的那个中国结,其实是个缠绕一辈子的死结。
后来我用生命证明了我爱你。俩人话别时这里,眼泪一下子就溢出眼眶了。我当时想的是,陈二狗没能陪曹蒹葭看江山如画,但是始终不曾负她。可他就记不得还有个小妖么?郭小鲁最后和苏的结果,我不知道,但是你欠丁萌萌的怎么还?我在看复联这种片子的时候,都要较真下时空悖论和科幻逻辑,唯独在这里的时候,我根本不想考虑伦理这个事儿。如果将来我们有个孩子,叫她郭萌。她是你,她不是你。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此刻,我也爱你。 这要是放言情小说里,干吧给我整一句,我爱你如命。你说矫情不矫情。但放这,以我的理解,肯定不合适,但是看片子,我就觉得本该如此。郭小鲁,你要是最后也不回应,对于你不爱的人,到底何其残忍啊。
第三丁老离世。我在疫情期间在家刷了个剧,具体的忘了。就是里面有个医生,他提早立下的遗嘱,大概意思是,他受过的教育和从事的职业,有很豁达的生死观,但她无法接受以一个活人的身份但是却毫无尊严的活着,他是一个体面精致的人,她无法接受自己给他人带来麻烦和大小便不能自理的屈辱。所以,一旦他成为植物人,他希望他的继承人能够然他安乐死或者停止救治。 在看到丁老的时候,丁老的老婆所述的,跟之前我看的那个份遗嘱,如出一辙,所以最后,郭小鲁阻止了心肺复苏,给他戴上了假发。丁老留下遗嘱捐赠自己的遗体,指定郭做解剖。你的弟子,送完你最后一程。
故事里,最开始的相逢,起于郭小鲁送了苏一颗高粱饴。故事的最后,苏已经年迈,皱纹爬满了脸,可还是始终带着一颗高粱饴。苏最后还是忘记了郭小鲁。但是,不老的郭小鲁始终记得她。
那段对白,我记得不清楚了。是一段互相自我介绍。
你好啊,苏凌芳。
最后我想用我昨天读书的一句古文做尾。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其实还有很多细节,比如里面充斥着很多的嘲讽。比如女主角的上位史,比如她回到家,卧室里,老公在和别的女人在做运动。比如王小莫的成功。。。。很多关于生死的思考,其实不适合我这种三十岁的老男人,他的观众年龄层还要在拔高一些。我在看的时候,身后有一个家庭带着孩子来看,那个孩子就一直在问,永生是不是就能如何如何了。。。。。
缺点。。其实我蛮不想谈。毕竟感动到我了。。。。。。。。。。但是。。。虽然是主观看法,但是客观存在的。。缺点确实有。
文艺片仍然没逃出前面我说的那种隐晦委婉的表达。第二就是好像是力求全面,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太杂了,反而有点详略不得当的意思。还有就是思考逻辑和现实发生的可行性,会有点不那么真实。真好,要是早知道能得到这样的评价,我就在剧本里在加入一些玄学元素解释咱们古老朴素的哲学生死观。比如,光溜溜的来,光溜溜的去。比如郭萌的存在,绕过伦理,称为轮回。比如最后旁白所述,这个漫长的故事里,那些离去的人,都其乐融融的在一起了。是为天堂。。。反正都乱了。。再乱些呗。。。
就这样。。。。我有空 其实还想在刷一遍。
噫,忘了,取这个标题的原因。就是,这个故事里,郭小鲁爱苏,但是到最后,也没表达出来,虽然我猜,那会也不用表达了。在丁萌萌临终之际,他终于正视自己对其的喜欢,但是好像也没宣之于口。所以我突然想到了,我做视频的时候用的这个BGM。 只是还没告诉你,对不起,我爱你。。。。。。。。。。。
太可怕了,这电影不像中国人的电影,直插内心,触及灵魂,一部好的电影就是看完之后只剩下沉默……说看不懂的是不是都是小孩儿?每一部电影都会有一部分真正面对的人,这电影太可怕了,看过《遗愿清单》的朋友可能会觉得很有深意很让人思考的,而这个就是让你沉默,最好脑袋都不要动,就这么,呆着,离别才是永恒,这句话涵盖了多少思念,多少无奈,多少绝望
《不老奇事》是一部让我感动到哭的片子,因为这部片子直面了一个永恒的问题。
买票的时候,我看到只有一个预定的座位,我有点担心,恐怕又是一个叫好不叫作的片子。等到我坐下来,看到一对对情侣进场我终于不再担心。
在买票的时候我猜到这是一个讲述爱情的故事,却没料到是一个关于永恒的追问-死亡的故事。
片头的长镜头已经暗示了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镜头从北京二零一几年的北京穿越到一九八二年青岛大学的钟楼来到郭小鲁的童年。那是郭小鲁第一次见到苏凌芳的那一天,那也是郭小鲁第一次面对死亡。从死亡穿越回来的郭小鲁太小了,小到了他无法理解什么是死亡。
送苏凌芳去寻找父母的车上装满了易燃易爆炸的化学物资,却是苏凌芳和郭小鲁人生中最好的记忆,那是睡卧在死亡之上的旅途。
当成年的郭小鲁送走了母亲,他终于撕心裂肺的明白了什么叫失去至亲有多么痛。成年人的世界向郭小鲁铺面而来。
在送酒醉的苏凌芳回去的那一夜,他也知道了自己的未来里没有苏凌芳。这是死亡吗,是的。这是童年的死亡,郭小鲁的童年显然结束的比苏凌芳要迟的多。
当郭小鲁摔断右手,他再也不能做手术只是一个合理的理由,让郭小鲁不去循环老师的命运。那时候的郭小鲁只会用反抗的方式去面对他不能接受的事。
在布拉格十年的时间里,郭小鲁告别了老师,见证了一个摆渡人的死亡,是理解,是尊敬。
这十年里,是郭小鲁自我封闭的十年,是郭小鲁对抗死亡寻找永生的十年,也是萌萌陪伴郭小鲁的十年。最终萌萌让郭小鲁明白,爱情有很多种。和萌萌的爱让郭小鲁明白,有一种爱是当你爱上她的时候也是和她分别的时候。
此时,郭小鲁已经面临了父亲、母亲、爱情、老师、爱人的死亡,他不知道他是不是战胜了死亡,但是他绝对已经被死亡击败了。在非洲的的八年里,当郭小鲁每天都在送走生命,面对死亡的八年里,他终于和死亡和解了,从此之后,郭小鲁再也没有反抗过死亡。在沙漠里,郭小鲁经历了重生,他再次回到了生者的世界,接纳了一切人、一切关系和过去。
后面的故事无论是瘫痪在床的郭小鲁还是健康的郭小鲁,其实都没那么重要,因为那是爱的延续,是回忆的延续,也是生命的延续。
其实,最后郭小鲁和苏凌芳凌芳的告别不是记忆的死亡,是对过去那段感情的感谢,是来自银幕背后的某个人向某个人的告白。
片子中密密麻麻的细节在告诉观众,这是一个讲述死亡的故事。如果你已经看完了片子,那你一定会看到一个热爱运动的丁院长,谢顶的头上有一顶假发。王老虽然住在太平间隔壁,但是他的床上贴满了美女照片。已经身患癌症的萌萌在生日狂欢。一直到老都喜欢吃糖的苏凌芳。老去的王青伟喜欢睡年轻漂亮的女演员。他们都在用着自己的方式拒绝死亡,对抗死亡。
如果你点开豆瓣页面,拉到编剧一栏看到王朔的名字的时候,我想你也会明白为什么苏凌芳是一位女演员。
在这个童年标志逐渐离世的时代,一个我小时候看过他写过《过把瘾就死》《动物凶猛》《一般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人,这些名字随着他的名字汹涌浮现回来的时刻,我明白了。
二零一零年的时候,他用李香山说了死亡,二零二一年他用郭小鲁的一生在讲述死亡。
如果看到这里的你,看过《千年女优》《秒速五厘米》,那么我猜你也会喜欢这部片子。
看完了《不老奇事》,我不知道说啥好,可能是我觉悟不高吧……
电影刚开始的场景让我有点惊喜,挺有味道,我以为是一部很深情的电影,毕竟背景是八九十年代,整体基调也都不错。电影打的标签是爱情,但是前期我似乎感受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导演是要和我讲人生哲理吗?那还挺好的,我本就讨厌全程情情爱爱的。
男主上大学后爱情的味道依旧不浓,开始偏文艺风了,嗯……也挺好,有医学专业知识,有实操,虽然我也不知道对不对,但起码不是无脑爱情剧。
紧接着,男主要去国外了,也没毛病,根据前面剧情,是个正常人都出国,合情合理。
直到女二性格的转变开始,我有点难受了。见证亲人的离世导致渴求永生我能理解,但我不理解在没有任何临床试验的情况下,她怎么就能自己打针呢?!我情愿相信女二是真的得了脑癌才痴迷于永生,但是你也没病还瞎打针,还一身病毒,我不李姐啊!还有哦,为啥女二全身都是病毒的时候你们才反应过来动物和人的基因不一样?!大哥!你们到底是在做什么干细胞研究啊!干细胞研究这段内容,实验室就他俩还有一个教授,啥都没有了,也看不出这个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我感觉像是哪个小作坊生产三无产品……
接着就是长篇的高中生作文式抒情,看的我如坐针毡,抓耳挠腮,真的,我受不了本身就存在不合理的悲情故事。我看到的就是,我亲人死了,我好悲伤,我不想死,我要给自己输液活下来,我感染病毒了,我不想死我要和男主幸福地生活,我死了……对不起,女二这里太没脑子了,我完全入不了戏!
最神奇的是女二死了,男主青春永驻了……后面男主去了战争频发的地方(参考伊拉克战争),我以为又有升华了,哦~原来电影是想告诉我,不要仅仅只看到自己的悲喜和生死,世人皆苦……总之又是一大段哲学,我忘了,似懂非懂。
我以为电影到女主跳楼,男主死于沙漠就结束了,好家伙,还没完!男主活着回来了,女主是阔太了,后面又来了一段女主和她老公奇奇怪怪的声色犬马的情节,我好懵啊,这和前面讲的又不太一样了啊。男女主是在演同一部电影吗?可能导演想表达女主此时的生活不是她想要的,但是她为了物质生活只能放弃自我。那这跟男主全程谈到的生死又有什么关系?
后面男主出车祸变成植物人,女主用女二的细胞生了一个女儿,嗯……女二的卵细胞和男主的精子(又或者是克隆?反正就是其中一种)女主大概50多岁时生的……
最后是男主的“走马灯”,说啥人的一生中回忆最重要,镜头给到女主是老太太,男主依旧30岁的模样……结束。
至于为什么我提到的女主很少,因为我感觉除了少时那段感情让我有所触动,后面的感情线更像是为了爱情而刻意去爱。
男女主演技是真的好,王珞丹鼻翼收缩的那两下,嗓子哽塞张口却无言的那刻,我是真佩服他们的演技,电影演员演技好不好更大一部分看导演,这话是没错的,当然,他们本身就很好,锦上添花。
害,总归是我知识阅历不够,理解不透这部电影想表达什么。我只记得我上学时老师批评我的话:为赋新词强说愁。
(我讲的有点乱,因为这是我看了一遍后回忆的部分内容,听不懂是我自己思维理得不清的原因,观后感嘛,我就说说自己的感受而已,不要骂我)
这是一部近期在网上比较火的国产“爱情片”!
众多观众网友表达了看过之后被王传君和王珞丹的爱情感动的不行,甚至说,很多大老爷们在影院里痛哭流涕,说实话,个人觉得,所有因为这部电影的爱情而感动的观众和网友都是没有真正理解电影想表达的真实含义!
这只是借着一段“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生死的思考和敬畏!
仔细回味一下,影片从男主开头的闪回开始,就不断的在经历着死亡:
实验室爆炸——父亲死亡;扒火车躲在一节化学药剂危险品的车厢里侥幸躲过一劫;上大学的第一节课就是解剖实验课,签了遗体自愿捐赠;认识的第一个朋友住在太平间;随导师到处做手术刚小有名气,母亲却离世了;去了捷克做科研,又先后经历了已经的导师和女二的导师的死亡;甚至又眼睁睁看着“爱我的人”女二的死亡;当男主心灰意冷直面死亡,去了沙漠,伊拉克战场,却又都和死神擦肩而过;再次回到国内,又经历了车祸依然死里逃生!
所以,全片只是以一条爱情主线,真正思考的是生与死!
生与死之间真正的意义是记忆,即使记忆也会消退,但这才是生命的价值!
本片的导演或者编剧王朔应该是想把本片拍成一部爱情史诗大片,从男主的幼年拍到女主的暮年,一部穿越几十年的爱而不得的爱情,从而来探讨生与死的价值,但是总觉得不够大气,没有到骨子里的震撼!
我觉得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和余华的《活着》都差了些深度,就像王朔比余华差了些层次一样!
本片从拍摄的角度来说,元素太多,有点杂乱和拼凑的赶脚,爱情虽然是主体,又夹杂了一些喜剧元素,竟然还有动作场面和战争场面,还有奇幻元素,穿越元素,甚至是悬疑元素,还有一些稀里糊涂的致敬元素“9527”,致远舰邓世昌,连后面男主整个变回了《我不是药神》里的老吕!
整片2个多小时,其实拍到车祸那里结束,首尾呼应,不是很好嘛,后来又来了十分钟的后续和回忆,让真实和幻境无法分辨!真没必要这样故弄玄虚,一个开放的结局,给观众自由想象的空间不好吗!
至于表演,女一王珞丹和女二李婷婷(虽然我不认识)表演的非常不错,一个我爱的人和一个爱我的人,一个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一个释放着自己的感情,真实感人!男主王传君,演着演着就变成了《我不是药神》里面的老吕,套用女二评价男主的一句话,“你不觉得你自己很装吗!”
不过电影里有些台词还是很有意思的,“父母是挡在我们和生死之间的一道墙”、“医生也是渡人”、“人的大脑可以脱离眼睛耳朵鼻子,创造一个完全自我的世界”、“不受福德,向死而生”、“离别才是真正的永远”…
推荐指数⭐️⭐️⭐️🌟
起初看完我也是和大家一样,
觉得整部电影云里雾里的,
剧情特别跳脱,人物的一些行为也让人难以理解
跟老公复盘后才想明白里面的种种逻辑和细节,
但这也是我们的猜想,也有可能不对。
欢迎大家评论区讨论~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慎看:
一、郭小鲁最后的实验并没有成功,他和丁萌萌一样实验失败死亡。由于致幻的副作用,自己幻想出来后面的一系列剧情。
其实电影里有一些细节对此有所暗示:
1.在郭小鲁的幻觉末尾,童年时期的丁萌萌出现在实验室里,对他说:“你要是幻想,就幻想到底吧。”
2.郭小鲁在非洲几度在生死边缘,每次都能奇迹般地死里逃生。甚至匪徒指着他的脑袋,最后也能放他一条生路。
3.郭小鲁回到青岛后,王小莫发了一笔小财,不再到处惹事。苏凌芳衣着朴素,心境平和,不用像以前一样为了名声和钱夜夜挣扎。这似乎都是他能幻想出来的,符合逻辑的,他们最好的状态。
4.在郭小鲁成为植物人后,苏凌芳带郭萌来见他。郭萌这个人物的存在就是很明显地告诉观众这是幻想了。首先。郭萌这个名字只有他和丁萌萌知道。其次,苏凌芳发现受精卵是过了很多年以后。实验室早就荒废不用,无人打理了。受精卵是怎么保存的呢。
二、丁萌萌为什么要拿自己做实验。
她的父亲丁教授也曾经对郭小鲁表达过对于干细胞研究前景的看好,认为研究成功了将没有死亡和衰老。她对于干细胞也有着近乎宗教徒般的信仰。这里从带他们的外国老师去世那一段就可以看出来了。
也恰好是她父亲的和外国老师去世的时间,他们实验刚有突破。也许她觉得,要是他们早一点研究出来,她的父亲和老师就不会死,像这样的死亡和离别就不用再发生。于是她那时开始,对于他们的死亡多了一份自责。也愈加害怕面对衰老和死亡。
她把这一切都归咎于自己的研究没有做好。她的生活里只有干细胞研究和郭小鲁,然而郭小鲁心里有别人,她也清楚只要苏凌芳在,他永远不会和她在一起。所以她也将希望寄托于干细胞研究,希望自己和郭小鲁拥有无限的青春和时间,也就可以跟他在一起了。
于是她带着复杂的想法,做出了激进的行为。
三、郭小鲁为什么要拿自己做实验。
一方面是和丁萌萌一样,抱有自责的心理。他的一生都在不断的面对死亡和离别,少不更事时害死父亲,与苏相依为命后被迫分开,母亲的突然离世,丁教授与外国老师的相继离开,早就让他的内心支离破碎。丁萌萌的死亡就像是压死骆驼的那根草。
他的一生就像是丁萌萌去世那一夜,他跑着去给她买糖的那段路。每当他要奔跑起来,就会重重跌下去。他已经麻木于生活的鞭挞,命运无情的碾压。与他而言,已经找不到生活下去的意义。于是他把自己关在实验室,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这本质上而言也无异于自杀。他渴望实验的失败,给自己这一路跌跌撞撞的人生一个结束。也渴望实验的成功,把世人从生离死别解脱出来。
他进一步思考,这一切究竟有什么意义,干细胞研究是真的会让人类解脱吗?于是在幻境中,他看到了非洲如草芥般的人命,看到了漫天的沙漠和炮火,得出了否定的结论。并幻想出了自己和苏的最后结局,自己受了伤,苏来照顾他,就像小时候一样。
这也许是他给自己设定的最佳结局。在失去了一切对于生的渴望后,苏和丁萌萌是他对于这个世界最后的眷恋。
有岩井俊二的感觉了
这啥呀这是?啊?有人吗?有人吗?两星给王珞丹,一星给没表达出来的立意。还我血汗钱68块,吃一顿串串不香吗?
影片前半部份,含朔量太高了。以至于直到郭小鲁去布拉格时的转场设计才让我想起来从影片里找导演,找呀找。费劲,想着,中国电影需要王朔。文艺青年的圣地还得是北京……这是京圈的自我实现預言,多巴胺的运行机制,当人特别自信时挡在前面的人会下意识让步。但整部影片说白了、就一个大写的“刻奇”……
作为《不老奇事》主人公的王传君和王珞丹贡献出了令人惊喜的演技,在王传君的身上,你能感受到一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奉献与牺牲,这一切都出于一颗不求回报的真心;而在王珞丹的眼里,你又会深切看到一种凛冽与迫切,仿佛当下的生命就是一场华灯初上,再不做些什么就真的来不及了,因此没有办法停留。
太怪了,真的是太怪了,前后简直两部电影,本来是个年代感爱情故事,然后变成了干细胞广告,这种转换之突然,已经达到让人看不懂但大为震撼的地步。但我真的还是挺喜欢王传君的了。
王珞丹王传君王朔…三王基本是文艺界的标榜了。王老可以好好讲故事么?青梅竹马、意外分合、国外求学、错爱、车祸、破镜重圆、借腹生女…都全了。王老可以好好讲情怀么?柏拉图、看破生死、植物人不离不弃、容颜不老却永远爱恋…也都足。王珞丹的几个年代扮相都可,明艳青春、中年疲惫…王传君也没有脱离儿童期的呆萌,始终如一的憨厚。but元素太多情怀太满,应接不暇…王老可能真的是老了
前半部分是青春疼痛片,后半部分是医疗奇幻片。《不老奇事》套的是《本杰明·巴顿奇事》的外衣,讲的是回不去的过往:人可以延缓衰老,视觉可以比动作慢半拍,但该死的不会存活,该忘的也不会记住,该跌倒的也不会躲过去。结尾的长镜头是中年男性对过往的幻梦,可惜最终等来的不过是爱人的遗忘。文艺范儿是有的,但割裂感和匠气还是很难让人打起精神。有时候真的在想:人老了,就该去死啊,活着,怀念过往,自己不觉痛苦吗?所以,不老才是可怕的:想死死不了,想活又活得不如以往滋润。好难呀!
说它烂也说不出口,说它好也说不出口……中间干细胞广告看得我直接抠出了一座地下城。以及为什么又又又又又给我在电影院看到代孕???
给科研的时间太长了…(王珞丹演的真好
要讲的东西太多,结果都没讲清楚,主题混乱,内容与片名的关系也不大。旁白从头到尾不停,导致观众没法沉浸到剧情中。最后半小时塞了太多东西,堪称灾难。
之前和英国朋友聊起青梅竹马,她不明白人为什么会对playmates一生难忘。现在我才明白,“青梅竹马”不是childhiood playmates,而是childhood crash.
你以为他是一部剧情片 其实他是一部科幻片 你以为它是一部科幻片 其实它是一部纪录片
你是火车里运送的危险品,是标本上偷走的骨骼,是寄出却收不到的回信,是流转回手里的高粱饴。有人比外科医生不能伤到的手重要,有人比实验室里不能缺少的糖稀有。若年少不曾听到对面小提琴鸣奏,不曾在阑尾处被他缝线,怎会活着有了墓碑,死了只余空冢,怎会眼速变慢,永生不老,终身承受这别离之苦。
(《郭先生奇事》——这是它的英文片名,我可不是在暗指《本杰明·巴顿奇事》)🌟总体评价:一度恢宏,如此宽广。(这个月的惊喜来得这么早,这个季度的惊喜来得这么晚)🎥故事题材:“慢速视觉”作为一个引子,把话题接入医学,医学的氛围埋下淡化生死的基调,最终驶向时间与生命的探讨。不乏诙谐的瞬间调味,深沉时情感悠长,发酵起来远非爱情,更多的是爱、是情。🎯主题主旨:生命开始的时候,我们哭着迎来自己;生命结束的时候,我们又哭着送走别人,在人生路上,我们是孤独的无助者。什么是永远?离别,才是永远。🎭演员表现:夸张点说,有一半是由王传君的旁白构建的,引人入胜、娓娓道来。“丁萌萌”给我留下相当深的印象。
就这么说吧编剧你把娄烨的电影看了几遍?开头一句如果我走了,我以为下句要接你会不会像马达那样找我?80年代大学校园,放着同样的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和7little girls setting in the backseat ,你再掰扯下到底是借鉴还是复刻哒?中间干细胞你没那科研造诣就真的别写,又去戈壁滩干什么??合着男主角当了一辈子处男还有闺女了?高粱怡给你们下重金了???
说不出那里不好,但也没有说的那么惊艳。把演艺圈灰暗的一面和开放式夫妻的病态和无奈从演艺圈的电影人表达出,我觉得挺反讽。
3.5。带着最低的希望“入场”,获得了期待已久的惊喜。看前半部分以为要纠结于二人的爱情,后半部分完全断裂后,才发现是男主的独角戏。它的剧作完整体现了王朔的心境,这是关于一个从童年起就在内心最期待的情感意识上始终徘徊不前的人的内心恐惧和悔恨,他不断被动和主动的失去,也因此一直躲闪着站在所有事情的外围忧疑审视,之所以要贪婪又悲观地无限延长生命,就是为了等待那个可以真正行动的时机而已。正是有了这个内在横贯的主题,他才有“胆量”把剧作内容切成上下两个互不关联的部分。某种程度上,可以把它看作是《非诚勿扰2》的续集。如果导演层面上在多点想象力和整体美学考量,后半部分不像百米冲刺一样草率地讲完所有剧情,这片会是今年国产院线片里情感态度最严肃真诚的一部。
一個有意思的故事,取了一個不貼合的片名,到了沒能拍成一部好電影。前兩幕尚且算在及格之上,讓人開始期待的時候,第三幕便開始崩壞,而且越崩越壞,尤其是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時間在其中的至關重要,偏偏角色年齡感的塑造卻是錯位的,有演員狀態的問題,也是妝髮粗糙的問題,更是導演對故事理解和把控的問題。
确实有点怪,四股概念的结合,有前人的童年经历,京圈的样子,留学的生活,再加科幻的想法,这片子喜欢的和讨厌的会一样多
救命,怕讲不完故事吗节奏这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