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后翼弃兵

全7集

主演:安雅·泰勒-乔伊,伊斯拉·约翰斯顿,玛丽埃尔·海勒,托马斯·布罗迪-桑斯特,马辛·多洛辛斯基,雅各布·福琼·劳埃德,比尔·坎普,马修·丹尼斯·刘易斯,罗素·丹尼斯·刘易斯,克洛伊·皮里,摩西·英格拉姆,哈利·米尔林,多洛雷斯·卡波里,贾妮娜·埃尔金,帕特里克·肯尼迪,克里丝蒂安·赛德尔,阿克姆吉·恩迪福尼恩,塞尔吉奥·齐奥,丽贝卡·鲁特,弗雷德里克·斯特罗门格,索菲 麦希拉,威廉·霍尔伯格,埃洛伊塞·韦伯,约翰·施瓦布,朱丽·帕德尔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剧照

后翼弃兵 剧照 NO.1后翼弃兵 剧照 NO.2后翼弃兵 剧照 NO.3后翼弃兵 剧照 NO.4后翼弃兵 剧照 NO.5后翼弃兵 剧照 NO.6后翼弃兵 剧照 NO.13后翼弃兵 剧照 NO.14后翼弃兵 剧照 NO.15后翼弃兵 剧照 NO.16后翼弃兵 剧照 NO.17后翼弃兵 剧照 NO.18后翼弃兵 剧照 NO.19后翼弃兵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后翼弃兵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根据沃尔特·特维斯的小说改编,这个成长故事探索了天才背后真正的代价。20 世纪 50 年代末,年幼的贝丝·哈蒙(安雅·泰勒-乔伊饰)被遗弃并托付给肯塔基州的一家孤儿院。她具有惊人的国际象棋天赋,同时对政府提供给孩童的镇静剂上瘾。贝丝被自己心中的恶魔所困扰,在药物和痴迷的双重作用下,她变成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技艺高超且富有魅力的弃儿,并决心打破男性主导的国际象棋界建立的传统界限。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德普大战赫德谍影特工(原声版)赌城绝杀沉没的镜像睡眠遇见齐作家泰迪熊真菌王国血腥之旅:二分杀手断网粤语版天下兄弟玻璃之城2024末路狂澜黑皮记事本女生宿舍加罗律师第三季锁定目标兰辉极限特工2 xXx歌厅一间拉吧的往事我们的追星之路黑色孤儿 第四季三人世界1988加州靡情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Netflix秋季惊喜之作,具有电影质感的高级“爽剧”

说实话,在看剧之前,我的期待值挺低的。

一个神童少女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成为世界冠军的故事,听起来有点老掉牙。

没想到一集接一集,根本停不下来,真香。

那么这部剧究竟有怎样的魔力?

【目录】

  1. 剧名&译名
  2. 剧集背后的故事
  3. 本剧的“魔力”
  4. 一些感想 & 遗憾

1、剧名 & 译名

剧名 The Queen’s Gambit 本义是国际象棋中的经典开局方式,中文翻译为“后翼弃兵”。

在本剧中其实有两层含义:

  • 一个是术语本义,突出国际象棋这一核心要素;
  • 另一个则是利用Queen双关这是一部女主大戏。

Queen是棋子中唯一的女性角色,而女主也是棋坛顶端唯一的女性——当之无愧的Queen

那么什么是“后翼弃兵”?

简单而言,就是作为先行的白方,牺牲掉皇后一侧的边翼兵,来获取对中间场地的控制权(exchange wing pawn to gain more control of the center)

所以这个术语其实是“皇后舍弃了边翼兵”的缩写(queen sacrifices its wing pawn)

放在棋盘上来看,牺牲的皇后一侧的边翼兵,如左图红圈;同理可知“王翼弃兵”,就是牺牲国王一侧的边翼兵,如右图黄圈。

黑方应对后翼弃兵有两种方法一个是接受弃兵,(绿圈)拿下对方sacrifice的这个兵,失去对中场的控制权

另一个则是拒绝弃兵,派兵守卫,保住中场。如果白方吞下黑方中路兵(绿圈),那么黑方派出的另一个中路兵就可以吞下刚刚占据黑方中路的白方兵,最后双方在中路center还是各有一个兵在。这也是最常见的应对“后翼弃兵”的方式。

更多关于“后翼弃兵”的解释、动图演示,参见:Queen's Gambit (How To Play It, Attack It, And Counter It)

而关于译名有不小争论。

现在网络上很多人都是支持本义翻译《后翼弃兵》(所谓的官方翻译),而吐槽最开始的译名《女王的棋局》。豆瓣开始使用的是后者,然而呼声太大,现在也改成《后翼弃兵》。

原因大概是后者看起是门外汉对剧名原义的曲解——Queen本义棋局中的皇后,却变成了“女王”;Gambit其实就是开局的固定术语,却变成了“棋局”,让人怀疑是不是译者看错成了Game。

但我认为《女王的棋局》是更好的译名。

的确,后翼弃兵更为准确,然而却因为准确,失去了剧名原本的魅力。

首先,女王的棋局更简单易懂。“女王”——女主戏,“棋局”——国际象棋,要素鲜明,基本能让人一看到剧名,就大致知道剧集的核心内容。(反观“女王的开局”,什么开局?国际象棋的要素就缺失了)

那么后翼弃兵呢?讲真心,这真的是一个让门外汉摸不着头脑、佶居聱牙的词组。

我最开始还以为“后”是后来的“后”,直到去了解了术语真正的含义,才真正恍然大悟,轻松地记下这个词组。但是对于大部分观众呢?

其次,女王的棋局翻译出了双关。像我前面所说的,Queen不仅是指皇后棋子,更象征着女主,代表女主在男性统治的国际象棋界打拼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就好像棋局中唯一的女性、确具有最强能力的皇后。所以在译名中直接把“女王”这个词拎出来,正好强调了这个双关

不然为什么不说the king's gambit?没说女主就偏爱后翼弃兵,而不喜王翼弃兵呀。

而至于后翼弃兵,大多数门外汉观众应该很难立刻把“后”联想到皇后吧。我认为是体现不出原名中的这个双关含义的。

还有小伙伴纠结棋局中没有女王,只有皇后

诚然,棋局中的queen之所以翻译成皇后,是因为她和king国王配套的,“皇帝正妻”。

而同样是queen的女王,则是“女性国王”。

那么本剧中的女主,是名字里都要带着国王的“皇后”,还是更为霸气的“女王”呢?

正因以上几点,我个人是更倾心《女王的棋局》这个译名。并不知道这个译名的原始出处,即使不是“官方”,也胜过“官方”。

再说了,译名不能只追求准确。“信达雅”,不能只求“信”,不求“达”和“雅”吧。如果观众连名字都读不通,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个人看法,欢迎讨论。


2、剧集背后的故事

介绍一点剧集背后的一些故事

1)小说改编

本剧是根据Walter Tevis的同名小说改编,原作于1983年发行。作者本身就是一名国际象棋手,级别是Class C,大概就是剧中总是同时出现的两位小哥的水平。

Class C: 平均水平的棋手,大多数努力的人可以达到这一水平。average club or tournament player, most people can achieve this level if they work at it

不过很不幸的是,在小说发行后一年(1984年),作者便因病去世。

剧集忠于原著的,就是一个名叫Beth Harmon的天才象棋少女的成名故事,没有“性转”。虽然我没有看过全书,但是稍微看了一下最后一场比赛的摘录,剧集基本与其一致。

2)女主原型

因为作者早逝,所以没有来得及有对女主灵感来源进行“官方解释”。但是根据不少评论家的观点,Beth Harmon的原型是美国天才棋手Bobby Fischer

Bobby是神童棋手,15岁成为grandmaster,18岁获得全美冠军,最终于1972年获得了世界总冠军(与剧中女主获胜几乎同一时期),年仅29岁。

然而很快地Bobby便退出了竞技赛场。后期Bobby一直被精神疾病所折磨(他的母亲也患有遗传性精神疾病),发表了不少疯狂的言论,甚至公开叫嚣美国政府。他疑神疑鬼,甚至还怀疑有人给他下毒、在监听他等等。

后来他重返赛场,也不顺利。92年,为了参加一场在一个争议地区举办的比赛,Bobby无视了美国政府的警告,最终被美国政府通缉,在海外流亡。

04年他在日本因使用吊销护照而被逮捕,被关押了几个月。最终somehow获得了冰岛护照,在一个举目无故人的异乡度过了自己的晚年,于08年去世。

Bobby凄惨的后半生,无论是精神疾病,以及对主流观念的抵触、甚至忤逆美国政府,都让人不禁联想到剧中遭受药物、酗酒问题困扰,并且特立独行的女主。

只不过,女主相比于Bobby是幸运的。在她觉得自己最孤独无助的时刻,蓦然回首,却发现身边其实有一众默默关注她、愿意帮助她的好友,她也最终不负众望,逆境而上,获得了成功。

3)剧集成型

本剧导演Scott Frank电影界出身,曾经是《金刚狼3》的编剧之一,一直活跃在电影界。

后来他想要拍摄一部自己撰写的关于西部女人镇的电影,但没有电影公司肯接,最终卖给了Netflix网飞,制作了7集迷你剧《无神 Godless》,好评如潮(豆瓣8.8,IMDb 8.3)

2017年《无神》的成功让Scott Frank尝到了美剧的甜头。不久Allan Scott就带着《The queen's gambit》的剧本找上门来,想让Frank来导演。两人一拍即合,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部剧。

Scott Frank在网飞的这两部作品,同样都是7集迷你剧,因为他本人认为这是最好的长度。两部也都是以女性为主角,讲述了激动人心的女性故事。并且两部剧的摄影、布景都十分具有电影质感,被影评人评为“movies, but longer”。

知道了导演的经历,你应该能更加理解本剧的女性主题和电影质感是从何而来的了吧。

顺便一提,本剧主打海报的细节,棋盘上的酒瓶(黄圈)和药瓶(绿圈)俨然成为棋子,也暗示了女主酒瘾、药瘾的问题。


3、本剧的“魔力”

聊了背景,那么本剧的魔力究竟是什么呢?

恰到好处的叙事节奏,精美的制作,电影质感的摄影与布景,已经被不少答主提到了。我在这里想重点表扬一下角色方面。

1)女主大戏,女主魅力顶半边天

我想本剧至少一半的魔力都来自于女主和女演员Anya Taylor-Joy(ATJ)的魅力。

我对ATJ最早的印象是来自于16年电影《分裂》,她在其中扮演一个受害者,水汪汪的大眼睛,简直是一副小鹿斑比般楚楚可怜的面孔。虽然只是一个配角,演技也完全被一美压过,但是凭着别致的颜值留下了不小的印象。

而在本剧中,担任挑起大梁的女主,ATJ有了更多机会展现自己的演技(参见下面三张图表情的微妙变化),为年少的懵懂到成年后的成熟感,完美地展现了自己的range.

并且因为剧中有大量的近距离面部特写(上面3张图),也是全方位地展现了ATJ实力过硬的颜值。(除了正面特写,当然还有侧面,如下图)

还包括恰到好处、简朴而不简单的穿搭,进一步提升了女主魅力值(完全秒杀隔壁emily in paris)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剧虽然整体色调偏灰(尤其是前几集),但是其实有利用布景与调色,将人物背景中加入了不少偏暗的暖色系色调从而使得女主的一头红发变得柔和,不显得刺眼。看完让人不得不惊叹一句,女主真漂亮。(真不愧是差点扳直男记者的女子hhh)

2)出彩的配角

一个讲述天才少女成名的故事,如果放在2个小时的电影中,我想更多会着重于她个人的成长与内心纠葛以及比赛的激烈程度,而减弱配角的分量。

然而正是因为时长扩展到了7个小时,有了充分的空间去展现女主身边形形色色的人物。因为她的形象、她的存在,不仅仅是来自她自己,还需要依托她身边的人。

A.

最重要的配角,想必便是仅仅在第1-2集出场的修理工大爷

修理工大爷对女主的意义,不仅是作为她的第一任“师傅”、给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更是她真正拥有过的一位“父亲”。

亲生父亲不见踪影,冷漠的继父形同虚设,而修理工大爷却在女主童年真正陪伴过她、真正教给她知识与规矩,并默默给予。

他虽然外表冷漠,但却有着一颗温暖的心。

虽然看似威严无情,但是在见识了女主棋技之后,没有羞愧嫉妒,而是将她引荐给他人,给她提供更广大的平台。在女主口出粗鄙之语后,没有大发雷霆、打骂女主,而是通过时间自己默默消化,最终原谅了女主。

在女主被抓包禁止下棋之后,虽然看似无视了女主的恳求,但他内心明白一味沉溺于竞技与药物对于年幼的女主并无好处。但后来女主长大后向修理工借钱参加比赛,修理工却也毫不犹豫地寄给了她钱,助她重回竞技赛场。

他有时还有点可爱。在别人给他和女主拍照片时,他显得颇为紧张和一丢丢害怕,好像是长这么大没有见过这阵仗。

他是十分克制与内敛的。在最后女主离开时告别挥手但是他却没有回应的那一幕可以看出,之后几年女主与修理工可能也很少有交集了。正因如此,女主可能也一直觉得她让修理工失望了。

直到多年后她参加修理工的葬礼,回到童年的地下室,才发现这么多年来修理工一直默默地关注着她,将她的获胜新闻粘贴在墙上,就好像一位慈爱的父亲,在默默地对这位毫无血缘关系的“女儿”说上一句——“我为你感到骄傲”。

他的葬礼上寥寥几人,也许他终身未娶,昏暗的地下室便是他的全部世界。但是这清贫甚至有点凄惨的生活,却没有让他成为一个铁石心肠的人。反而让他用自己的方式,一个父亲般的方式,默默地给予。

这也让女主顿悟,一直以来,她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B.

其次,女主身边的女性,没有一个多余的角色,她们都展现着那个时代不同的女性。

  • 女主管,一个传统保守、严厉教条的女人;
  • 亲生母亲,一个格格不入的女人,可能患有精神疾病,却没有得到帮助,最后病情发作死亡;
  • 继母,一个怀才不遇、被世俗观念所限、解脱后只可惜年华已逝、最终郁郁而终的女人;
  • 黑妹闺蜜,一个人们眼中不入流的情妇、小三,但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且为朋友慷慨解囊;
  • 法国妹,那个时代最解放的女性代表;

从保守到自由派,从角色述说着那个时代不同女性的遭遇。

特别想说一下继母这个角色。

她是一个家庭主妇与“母亲”。最开始被丈夫抛弃、没有收入的她,让女主几乎辍学般的出去比赛赚钱,确实是有利用女主的功利心在的。但其实她对女主也是有母爱的。比如女主年轻出去疯玩时对女主的关心,女主给她这个门外汉讲起时她还耐心地倾听,等等。但是她又不算是一个合格的母亲。粗心到忽视了女主偷拿药,还让女主喝酒,最终导致她产生了酗酒问题。

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有着美好愿景、怀才不遇却安于现实的平常人。弹得一首好琴,还梦想异国的恋人,然而现实总将她拍回谷底。所以她沉迷于酒精,沉迷于电视剧,沉迷于虚幻的美好世界,却很难主动去改变现实。直到最后在异国他乡彻底梦碎,不知道是否有心碎的原因,她最终还是在酒精与幻想中死去,令人唏嘘。与女主后来的经历相对比,有着更强烈的警示作用。

C.

最后,其他几位男性角色。

女主情路上的“铁三角”:让女主情窦初开的男记者Townes,让女主知道自己不再孤独的小可爱Harry,督促女主棋技进步、友人之上恋人未满的Benny。

还有难得的没有刻意抹黑苏联、老谋深算、但又风度翩翩的俄国棋手。

加上前面的女性配角,每个配角其实都仅仅在女主的整个故事中出现了一小段,然后便退出了故事线。

有人可能会说显得局促,角色没有很好地铺开情感线。

但是我却觉得这才是让这部剧更加有共鸣的点:生活中的友人来来去去,虽然只是我们人生轨迹上的一小段旅程,却也弥足珍贵。甚至在最后这些以为已经永别的友人能够重聚在一起为自己加油打气、出谋划策,才显得更加感动人心。


4、一些感想 & 遗憾

前面多多少少也谈了一些感想。这里还想补充的是,本剧的女权色彩,其实也还算明显,比如女主厌烦媒体报道自己时只是强调自己的女性身份,比如女主怼继父说他根本没有用心倾听继母的琴声,他才是那个可悲的人等等。但是我觉得不同于有的女权影视作品刻意丑化弱化男性角色,这部剧的角色刻画是以一个平等的姿态,而且不说教,用故事阐明事理。

另外,我想故事最后的安排,就是让观众明白,不论是遇到人生大事(如竞技比赛),还是处于人生低谷(药物、酒精问题、抑郁问题等)时,都不要完全一个人承担。找寻朋友、亲人的帮助。也许你以为自己孤独无助,其实你所需要的就是说出那句“帮帮我”。

还有就是虽然本剧女主的一路开挂显得剧情偏“爽”而非足够深刻,但是就像网友所说的那样,生活已经够苦的了,看看爽剧开心激动一下,何尝也不是一件足以庆贺的事情。

另外,在看过几篇杂志影评之后,总结中差评的原因主要的有这两点

1)故事节奏略缓慢,压缩成3-4集或者拍成电影会更好。

这一点我不赞同。电视剧优于电影之处就是有空间进行背景补充,如上述的配角塑造,或者是对女主个人经历的展开,都是让女主更加relatable与立体、让观众产生共鸣的要素。

比如与俄罗斯人比赛输了两次,看起有点重复,但其实两次女主的心境不同,第一次是年少不更事的青涩棋技,纵使再有才华也输在了心态与气场上,她是输给了对方;第二次则是暗示女主愈演愈烈的药物与酒精问题,这一次她是输给了自己。

如果放在电影中,这两次肯定会被合并为一次,却可能难以体现女主心境的变化了。

2)主题不深刻,许多可以深入的话题,如面对药物问题等,都没有深入。

这一点我觉得也算中肯,确实“爽剧”背后的主题也不算深刻,女主从药物酒精问题中重生的转折也有点突兀。但是,就像女主在给继母讲棋时说的那句话

I’ve noticed the moves they applaud loudest are the ones you play rather quickly.

我想为了整体效果,为了赢得掌声,有时剧集就是要舍弃一些东西吧。

彩蛋:女主&“Benny”的杂志照片


整理不易,欢迎点赞支持

喜欢追美剧的小伙伴欢迎关注我哦~

 2 ) “后翼弃兵”与女主角性格之间的关联。

“后翼弃兵”是国际象棋最常见的封闭型开局,也对应女主角的自我封闭性格。

她的人物成长曲线其实就是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刚入孤儿院的时候,她是完全封闭的,直到教工萨贝教她下国际象棋,才算在她的心里打开了一个很小的缺口。

养母和女主角是同类,她也是一个封闭型的人物(只不过她比较聒噪),所以她才撒谎说“收养你是我丈夫的决定”,因为直接表露情感对于封闭型人物来说,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因此,母女在车里那次牵手才更令人动容,因为对她们两个来说,这已经是一种非常热烈的举动了。

女主角遭遇的对手兼男朋友们,以及志在必得的十字军组织,都没有一个人真正打开过女主角的内心,其中最努力的人是哈利,他拿着女主角囤积的镇定剂,建议她适可而止,但他不知道的是,为了赢,女主角还可以做到更多——打开自己封闭的内心。

打开的契机来源于教工萨贝的死,一个早早出场同样封闭自己的角色,他死后没有遗言,也不需要,一墙剪报,一张合影,足以击穿阻拦王后的一切防线。

而当局面打开,纵横畅通之后,作为国际象棋里攻击性最强的棋子,王后自然也就所向披靡了。

最后一场对弈有两个细节耐人寻味,一个是当博格夫提出和棋的时候,要是她同意了,她的成长就会是“执迷不悟到与自己和解”,哈利就该是男主角了,可女主角拒绝了,再之后,女主角弃后破局,再进兵到底线,本剧第一次给“升变”特写,王后重生,这里,才是女主角的成长。

爽只是表象,大部分天才棋手在起步阶段都像女主角一样,少年成名,大杀四方,也迟早会遇到难以逾越的高山,过不去,到此为止,过去了,山外有山,终有一天,少年又会成为高山本身,被下一个少年翻越。

 3 ) 女人呐,没有一个开心的,结论是不要结婚生子,sad

女主角我们放到最后讲

1,女主妈妈

聪明,康奈尔数学系博士

偏执,拒绝丈夫的帮助,坚持带着孩子流浪

可以分析出,女主妈妈年轻的时候才华横溢,但是因为偶然怀孕(后面女主说应该是结婚了),放弃科研,但是内心空虚,最终精神出了问题,偏执地拒绝所有人的帮助,带着女主流浪,生活潦倒。

女主母亲说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可以想象,这个错误是关于人生选择。

她是一个女博士,而且出身优渥,但是最终陷入婚姻和家庭,最终心态失衡。

一个没有追求的女性,婚姻和家庭会让她幸福,何至于心态失衡?

说明她顺从了社会对她的要求,但是内心却存在抗拒,最终走向极端。

总结,不要委屈自己,为了满足社会的要求而委曲求全,你可能会最后疯狂,尤其是聪明的女孩。

她不开心。

2,女主养母

某种程度上,女主养母和女主生母一样,都是放弃了事业,步入婚姻。

区别是,女主养母是因为自己能力问题,不敢登台,已经放弃了事业,然后步入婚姻。

但是她期待的婚姻是一个好丈夫,一个好孩子。

因为失去了孩子,她开始酗酒、喋喋不休,没有朝气,最终也被丈夫嫌弃。

生母是因为内心对事业极度渴望而绝望,养母是即使放弃了事业,但是婚姻也不幸福,即使不渴望事业,还是不幸福。

如果养母婚姻生活幸福,估计她也不会不开心了,事业对她显然是第二位的。

可是啊,天不遂人愿啊!

墨西哥的情人,则再一次证明了爱情靠不住。

其实这里是对女主爱情观或者说世界观的启蒙。

她眼见着养母陷入热恋,又眼见着养母情人离开,她知道,男人靠不住了。

情人说是有事情要处理,呵呵哒,谁信啊,不过是玩腻了,真的要是爱,就留住养母呗,墨西哥和美国的距离,不算太难跨越吧?

就是玩玩而已,养母却是付出真心了,所以才会在情人离开之后一蹶不振,最终死在床上。

她也不开心。

3,女主高中同学

apple pi女性社团的老大,一个很美丽、青春的女孩。

高中毕业就结婚,推着婴儿车,到廉价购物中心买东西,曾经说过,绝对不会去那种平价店铺的她,询问女主gossip的她,最终,在婴儿车底下露出一大袋子酒。

等待她的是未来漫长的婚姻试炼,我们可以想象,已经开始酗酒了,未来能好到哪里?

她是一个意象:一个美丽的女孩,没有事业,早婚的结局是什么。

4,黑人室友

独立、有趣、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她是一个正面女性形象,而且是一个普通的,因为显然,她不是天才,但是她依旧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

5,女主自己

女主拥有的三段感情,很典型。

初恋crush,结果发现是gay,你妈的你gay还跟我直女玩暧昧?!

第二段是疗伤+寂寞,不是真的爱。小天使男友也发现自己只是安慰剂,所以默默退出了。

其中一段,他本来准备表白,我感觉都可能求婚(其实我整牙齿都是为了你,我一直在等你,我准备.....)

但是女主及时打断了,这里她是拒绝进入稳定长期,导向婚姻的感情的,第一她不爱,第二她见过生母和养母的处境,知道女人结婚了玩完了。

第三段是benny,天才小少年,是正常恋情。

两个人势均力敌,女主明显是喜欢benny的,但是不到爱的程度。

亦师亦友、炮友、棋友,但是女主因为心里有人(初恋),所以谈不上全身心恋爱。

女主不能长期稳定走向婚恋,因为她身边就没有婚恋幸福的女性。

难道生母和生父相遇的时候不相爱?

难道养母和养父相遇的时候不相爱?

难道高中同学和丈夫年轻的时候不相爱?

但是爱情没有毛线用,生活会把一切爱情变成鸡骨架,丢了你舍不得,吃了你没有味道,熬汤吧,还麻烦。

尤其是对事业有追求的女孩子,你的不甘心以后会在你的婚姻生活中稍有不顺利的时候就出来吞噬你。

如果你有才华,那更糟糕了。

有才华的女性婚姻生活幸福的概率太低了。

如果你是个天才,那就开后宫吧,别指望婚姻生活了。

看完了这部剧,再一次证明,女人呐,结婚生子永远是下下签。

靠谁都不行,靠自己。

最后,电视剧不是生活,做人不能高估自己,如果你选择不靠人,选择独身,你要做好没有金手指,不是爽文女主的可能性,你可能和结婚了的一样惨。

生活没有救赎,就是干。

 4 ) 女王在下很大一盘棋(观感+剧情线+配乐整理+国象知识)

TGIF! (Thank God, it's Friday) 期待了很久的《女王的棋局》,Netflix终于不负众望的在周五放了出来。首先是小组里对于“正确”的本剧标题的讨论,我个人是能理解“后翼弃兵”支持者的,毕竟是queen's gambit的专业名词直译。不过感觉本剧封面结合"女王的棋局"这个标题,更容易让观众了解本剧的内容(大女主剧+象棋剧),“后翼弃兵”这个标题专业但是并不是很容易理解。

最开始关注本剧是因为封面非常的有吸引力,安雅·泰勒-乔伊的造型非常有气质,国际象棋的故事背景也令人耳目一新。 刷了之后发现,除了天才少女横扫全世界的对手的爽文套路以外,本剧对于很多人生问题都有讨论。一个从小被送去孤儿院,拥有不幸童年的天才少女,如何一步步成为世界冠军和一个成熟坚强的人的。此外,女主从一个单打独斗的孤胆英雄到与朋友们集思广益战胜强敌,都让人看到了一个天才的人生里除了赢棋还有生活和成长。我觉得这也是她最亲近的养母想告诉她的。

本剧的故事线并不复杂,改编自沃尔特·特维斯1983年的小说,探讨了天才的真正代价,以及孤独意味着什么。小说本身的重点聚焦在女权,国际象棋,药瘾以及酗酒问题。而在导演的镜头下,我看到了记录了一个天才少女的成长,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好朋友,帮助她度过难关,其中也不乏善良的陌生人,如女棋手,店员等等。有一个不幸的童年已经很难了,希望她/他的未来可以被温柔对待,被治愈。

“家庭是你创造家庭的人,你邀请谁加入,你允许谁与你分享这个空间,有时与那些非血缘关系的人更为强大。如果你允许的话,这是一朵可以绽放出美丽花朵的东西。当你感到最孤独或最孤独的时候,那只是因为你看不到比鼻子更远的东西。你身边有爱你、支持你的人,其实你并不孤单。。。我认为这是一个想法,你不必出生在一个伟大的家庭,你可以选择你的家庭。“

剧情线:


第一集的前半集在讲女王在孤儿院的童年时光,以及如何对chess (国际象棋)产生的兴趣。很有趣的点是,第一次和老人对弈后,女主看天花板都是棋子,并开始跟老人学习国际象棋的知识。之后9岁的女主吊打老师,之后又吊打林肯高中的象棋老师,并盲棋 1v2 轻松取胜。对方好奇她如何练棋,她说“I play in my head, on the ceiling.”(我脑子里都是棋)大概这就是天才吧!本剧后面也会多次出现女主的这个“超能力”。此处对方送给女王一个娃娃,转身就被扔进了垃圾桶,给人物塑造加分!而绿色药丸的设定,暗示了女主从小被喂镇定剂,以后或多或少会与镇静剂上瘾作斗争。而第一集的结尾,女主在林肯高中的棋社,一个人80分钟解决所有对手,开始爽剧套路(划掉)。紧接着在电影<圣袍>的 "Finale/Hallelujah" 的福音声中,幼年女王嗑了一桶镇定剂药丸,整个人栽倒在同学和老师面前。

第二集开始介绍女主的青年时代,住在领养家庭,开始高中生活。接触杂志chess review,但是囧于没钱就顺手偷走了杂志(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个偷书的事情后面会填坑,某种意义上也算是老板的善意支持的了女主的成功。本集的重头戏是 女王第一次参加肯塔基州国际象棋锦标赛(tournament),真正开始了解国际象棋比赛中的规则,遇到心仪的小哥,并赢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比赛冠军。养父在本集抛家弃女,令母女下陷入困境。但没有钱怎么办? 女主:自己打比赛赢奖金!养母仿佛看到了一棵摇钱树,以及人生的新希望,完成了从梦想成为一个贤妻到良母的转变。

第三集始于童年回忆,母亲带她去河边游泳(有点像《时时刻刻》里维吉尼亚伍尔夫自杀的桥段)。辛辛那提锦标赛,女主再次拿到冠军,并和养母组成了经纪人和棋手的另一层关系。第一次被邀请去女生聚会,发现自己格格不入,偷了一瓶酒然后逃跑了,此处算是酗酒的伏笔。1966拉斯维加斯 US Open美国国际象棋公开赛。本尼瓦茨,全美冠军,女王第一次输棋。虽然输了,但是似乎因为是积分制的原因,获得co-champion共同冠军。这一集的标题 "Doubled Pawns",这正是本尼打败女主所用的套路。本剧自始至终,用各种细节来凸显苏联人在国际象棋界的统治力,女主也开始学俄语。并因此接触到嬉皮士。

第四集的核心是,抛出了一个天才们总要面对的问题,成名过早,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像张爱玲说的“出名要趁早”,我们见到了很多天才的横空出世,在我们惊艳于他们天赋的同时,很难主要到其中的挣扎。比如我能想到《火箭人》里埃尔顿约翰的挣扎,同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本集里女主也第一次面对苏联大神博科夫,在毫无抵挡之力的惨败之后,她发现自己失去了最亲近的养母。因此备受打击,又变成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一个人生活,陷入了低潮期。这时前对手 哈里·贝尔提克(Harry Beltik)这时出现在她的生活里,担当她的陪练和同居室友。好景不长,Harry认识到自己失去了对国际象棋的热爱,选择去学习并找一份普通的工作,他和她友好的告别,叮嘱女主照顾好自己,从此“第一任男友”似乎领盒饭下线。紧接着1967年,女主来俄亥俄州参加美国国际象棋锦标赛,她和本尼瓦茨都砍瓜切菜般轻松击败其他对手,会师决赛。有一个小插曲,女主Beth被本尼瓦茨骗取下快棋,然后被本尼吊打。但之后的决赛上,她则轻松取胜,获得了去巴黎再战博科夫的机会。 为了击败大Boss博科夫,两位全美冠军在纽约的地下室里讨论着棋局。自认为是灵性派棋手的Beth,宿醉之后去和博科夫决战,果然又输了。之后加上养父的出尔反尔,她一度情绪极度抑郁,靠酗酒度日。 但萨贝先生去世,给Beth送来了童年闺蜜的帮助。The End Game, 终局之战在苏联展开。比赛中有一个场景很震撼,比赛的现场包括观众和转播,只有女主一位女性,孤独又闪耀。女主一路过关斩将,而苏联人借封盘的机会,集思广益讨论棋路(不知道算不算作弊,有点找人帮忙写take-home projects的感觉)。最后和博科夫的大决战,女主的棋友们利用时差研究棋局,帮女主分析对手的套路,并成为了女主的坚实后盾。终于女主第一次击败了博科夫,成为了冠军。

国际象棋相关


S01的前半集在讲女王的童年,以及如何对chess (国际象棋)产生的兴趣。很有趣的点是,第一次和老人对弈,童年女王直接被 Scholar's mate (四回合将杀)击败,这里两个人更像是老人在逗小孩,击败这个词都偏重。 对“四回合将杀”感兴趣的可以参考这个wiki页面,中文网站有很多类似的教学,更广为人知的名字为“四步杀”。类似的还有 Fool's mate(两回合将杀),这里没出现两步杀的原因,主要是两步杀属于“愚者自将”,太需要对方的配合。

第二场对局之前作为一个超智少女,女王眼中的天花板上存在着棋盘,思索出破解之法后露出了诡秘的笑容。然而对局之时,被老人早盘吃掉了queen( 国际象棋棋局中实力最强的一种棋子 )。 老人教导女王下棋除了rules(规则)还有spirit(精神),女王也很耿直的不愿认输,竟然骂了一句脏话,可见孩子们的脏话都是从周围环境里学的。关于早盘输掉queen,我在quora看了一些回答,主动弃局似乎是惯例,毕竟在先输queen的情况下胜盘的情况微乎其微。而女王拍黑板擦的工作,简直是我初中作为卫生委员的日常。

第三场对局,战局焦灼但女王赢下了对局。这时老人提点女王Sicilian Defence(西西里防御) 感兴趣可以参考这个wiki界面。这是一种后手开局的走法,主要应对King's Pawn Game (王兵开局),既1.e4。之后老人给女王说起,棋盘上每一个格子都有自己的代号,比如KB3。为了让大家有直观理解,附图如下。

可见KB3,既Knight(骑士)从KN1道KB3.

这里K1如果按照字母顺序排列是对应e,所以 1.e4的意思是,第一步K2位置的Pawn(并)前进到K4。我注意到的一个细节就是,女王并没有用老人教的西西里防御hhh

而基于母局西西里防御,老人教了她Dragon Variations(龙式变招)和其中的Levenfish Variation(列文菲舍变例)。 补充知识页面。这里本剧的一个细节很赞,老人说列文菲舍变例的同时,画面给到了白方骑士从KN1前进到KB3,既6.F4 正是所谓的列文菲舍变例( B71 5.Nc3 g6 6.f4 (Levenfish Variation)中的第六步)。Najdorf Variation(纳依道夫变着)。补充知识页面。在这个过程中,女王飞速的进步。并引出了本片的点题开局,The Queen's Gambit(后翼弃兵). 鉴于是与本剧标题同名的开局手法,附图如下。

1. 白棋d4, 黑棋d5 2.白棋c4. 而因为“由于c4的兵可能会被吃子得名,后翼弃兵”.

配乐整理:

最喜欢的一首歌

1. "Venus" by Shocking Blue 这首歌出现过2-3次。" I'm your Venus I'm your fire At your desire" 一度被我听成了phoenix。。。 巴黎输比赛回家后穿内衣酗酒跳舞

2. "Yeh Yeh" by Georgie Fame. 歌词I say Yeh Yeh! (这歌词容易被人占便宜)第六集 女主在Benny家快棋车轮战

3. "(I'm Not Your) Steppin' Stone" by The Monkees. 这首歌我没有印象出现在本剧的什么位置,但是后面美国政府派来保护女主的特工对她说:“你比The Monkees还火。” 感谢豆友指出:“ 女主从墨西哥回去后在家酗酒穿着内衣跳的那首 ”

4. "The End of The World" by Herman's Hermits 太经典,出现在第三集结尾。

5. "You're the One" by The Vogues 第三集电视机里女生聚会放的那首歌。

6. "Finale/Hallelujah" by Alfred Newman 第一集片尾的歌,出自电影《圣袍》。

7. I Can't Remember Love by Anna Hauss 女主在餐厅里的那首歌,歌词是I remember love, I remember nature, etc. 这首歌被问的很多,也很难找到。我从油管上看到的信息是,这首歌是Anna Hauss为了本剧做的原创,尚未发表(欢迎大家帮忙更新更靠谱的信息源)

8. "The Gift" by Lukas Frank 第四集的片尾曲,更喜欢 Storefront Church这个名字。

9. "Fever" by Peggy Lee 非常经典的一首歌,感觉豆友提出。Harry在女主家下棋的时候女主跳舞

10. "Teach Me Tonight" by Nancy Wilson 第五集的结尾

11. "Stop Your Sobbing" by The Kinks 第六集开头 Benny车上合唱

12. "Tut Tut Tut Tut" by Gillian Hills 第六集 女主买下房子重修装潢

13. "Jimmy Mack" by Martha and the Vandellas 欢迎补充

14. "25th of the 12th" by Bill Compton 欢迎补充

15. "Somewhere I Belong" by Gabo Szabo 欢迎补充

16. "Bert's Blues" by Donovan 欢迎补充

17. "Along Comes Mary" by The Association 第四集 女主在俄语同学家放飞自我

 5 ) Netflix塑造的体育精神

这部戏里,Netflix没有一味的黑俄罗斯,反而通过刻画俄罗斯棋手有气度接受失败,因为与女主这样厉害的对手交手而感到兴奋 俄罗斯百姓也没有因为国籍民族有任何唱反调的表现,因为是女棋手先是赢得俄罗斯女性们的喜爱,而后更是俄罗斯男女老少的崇拜。

而女主本身,真心爱象棋,不接受美国宗教团体的代言,也不愿意到白宫觐见总统,或者任何政治活动,反而在结尾处与真爱象棋的普通人俄罗斯人一起庆祝,俄罗斯人对象棋的热爱也感染着女主。Netflix这里塑造的体育精神才是真正的体育精神,倾佩选手的才华能力,看到超乎常人的技能,不论性别,民族,政治,宗教,肤色。不政治化。在什么都要政治化的今天,只去关注人们本身,加深理解,也行是解决现实纷争的答案。

这部电视剧令我想到另一个问题,追求理想和现实。如果才能只能支撑追求梦想的一小段路怎么办,女主是幸运的,天生自带光环,那些masters也是象棋界的精英,但是在竞技体育里只有输赢。所以很多热爱象棋也有才华的人最后选择了其它行业。认识自己很重要,如果发现自己真的没有这个才华早点放弃才是正确的选择。

 6 ) 当我们说天才的时候,我们一般默认是男的

看了很多年不厌其烦的天赋异禀的男性剧集之后,终于有女性天才剧了,这回是真的我的天才女友

这个女友除了原生家庭有一点小波折之外,后面的人生可以用开挂一般的顺利来形容。

没错,她就是那个天选之子!

她没有被男的骗怀孕,也没有被男的殴打,她甚至没有固定的男朋友,她的人生不需要通过吞下苦难来歌颂完美。

发现问题,解决难题,战胜对手,就是她需要做的一切,她没有停下来思考要不要结婚,生个孩子,或者怀念一下爱情的味道

当一个电视剧把主角尽可能的剥离女性性别的时候,我们发现她是那么熟悉啊,因为以前男主角们就是这样创造他们的历史的。

也许我们应该开始思考,这是一种中性的存在方式,并不单独属于男性,由此发散开来,某种习以为常的男性方式并不天生属于男性,你这样是像男生这样的话也应该逐步的让它消失掉!

 短评

网飞出品,多 半成品;这次却是久违的“丝滑”。神童,不神化。“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棋盘是她的江湖。

8分钟前
  • [未注销]
  • 推荐

真的很爽。看到有人质疑女主为啥不还那10块钱,我其实挺理解的,对于感情疏离的人来说,不想断开和关心的人的最后一点联系总是这样,还了10块钱两个人的关系就彻底结束了。

10分钟前
  • 虾坨坨艺仔
  • 力荐

一口气看完居然有一种看完一部电影的感觉 爽剧

12分钟前
  • 清水和豆腐
  • 力荐

下半年最值得看的美剧,不懂国际象棋也一样看得热泪盈眶、激动不已,天才女主,尽管也挣扎,但身边遇到的都是好人,有太多的机会剧集可以走向俗套的狗血,但都没有,只是keep on winning!

14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力荐

我抽烟喝酒搞男人,但老娘是世界冠军。

17分钟前
  • 粟阿姨
  • 力荐

7集展现天才成长之路,智力的优越性让他在学业中成为佼佼者,而在成长环境中的与象棋启蒙老师的相遇成为了她未来闪耀之路的起点,成长中也有苦痛,凭借自己的力量恐怕也难以脱离苦沼,但恰有朋友相助,儿时伙伴或者棋友、甚至国家助力,女主光环闪耀。。。感叹女主另一明智明的决定是学习俄语,最后和老爷爷们下棋那段真是太感人了~寻找到并投身于自己感兴趣的事业中何其幸运,而它最后又会带你见到更好的人和景(理想状态)~

18分钟前
  • 一滴沥青
  • 力荐

太好看了吧!这部剧真的有太多话可讲,一两句是概括不完的,看得人真爽!就如同用聪明人的视角在看世界一样!太喜欢了!就像你在过一种人生,而你却还搞不懂人生时,你已经在人生的这条路上了。

19分钟前
  • 做到了才最开心
  • 力荐

不懂棋也不妨礙,甚至每一集裡面的棋局那裡都好好看,女主眼睛好大,像小鹿,好漂亮,棋局時候的BGM好舒爽,看完後還蠻想讀原著的。

20分钟前
  • 马里奥
  • 力荐

“男人会闯入你的生活教你做事,但并不代表他们比较聪明,多数时候。他们比较笨,只是教人做事让他们更有面子,他们会教你怎么把事情做好,尽管让他们吹,你过你的人生,想做什么就去做。”

24分钟前
  • 桃子乐
  • 推荐

只看了4集,觉得很一般啊。首先,它在割裂女性群体,把爱烤蛋糕派、对男孩子感兴趣的女孩子和聪明独立的女孩子作了完全的对比和割裂,这完全是一种male gaze; 其次,女孩所遭遇到的困境似乎也仅仅局限于偏见和流言碎语,而不像我的天才女友一样,直接反映普通女孩会在一生中或多或少遭遇到的教育受限、骚扰、暴力等等问题,女主的认知能力发达到她只需要带着一颗大脑就可以征服全世界。始终觉得这片子带着一股男性视角的慕强臭气。

25分钟前
  • AprilRoro
  • 还行

日子那么苦,不看点爽剧留着腌苦丁茶吗?

27分钟前
  • elfish
  • 力荐

国际象棋版麦瑟尔夫人+美国夫人+梅尔罗斯。最后一集好俗气啊但我仍然不能免俗地在每一个泪点留下眼泪。

30分钟前
  • fushia
  • 推荐

下快棋那几段剪辑简直在告诉人们下棋也能非常酷。女主演得好棒,这张脸应该是好莱坞青少年组比较特别的存在了。所有配角也都各自散发光芒,对苏联人的刻画也很有意思。因为此剧还回忆起小学在校训练国际象棋并参加比赛的时光,那时人们还没有被智能手机占据心灵,书包里会放一盒棋盘。

35分钟前
  • 東急亞雪
  • 力荐

爽片,我喜欢!说土味也挺土味的。最后一集我还看哭了(泪点也很土味)

38分钟前
  • 路旁野狗
  • 推荐

非常好,奈飞终于出好剧了。超越了国别、政治、性别、过往,一个独立而自由的人。五星推荐!十月必看剧目。

41分钟前
  • 和菜头
  • 力荐

事实证明没有人不喜欢聪明的人

44分钟前
  • 小虎大象
  • 推荐

一口气肝完。女王凭借过人天赋和贵人与后宫相助,一路打怪升级击败毛熊,成为新一代象棋界顶流的故事。全剧基调和女主疏冷淡漠的性格一样,不煽情不流于表面,情感表达细腻又淡然。女主不拘泥于一方天地和小情小爱,全身心投入象棋事业,这样的大女主剧请多多益善。此剧对于女性角色的刻画也是一大亮点。被丈夫抛弃毅然和女主一起开创事业的养母,同是孤儿出身靠自己努力当律师的黑妞酷飒闺蜜,身残志坚的孤儿院女院长,通透又洒脱的女模特等等。

46分钟前
  • 秀了个咻
  • 力荐

妳必须要有天赋够努力才能逃脱层层桎梏,妳必须是万里挑一的女性才能在男权社会脱颖而出,没有比这更现实的了。

48分钟前
  • Lanita
  • 推荐

一下午看完了,大女主爽剧甩艾米丽十条街。沉迷女主美貌无法自拔!好有气质啊!就是女主这么美又厉害为啥安排的男友都是穷鬼?二号男友就是下棋厉害点呗,长得好矮哦,还住地下室,事后张口闭口就是下棋😂。除了最后一位感觉还好点。七集是前男友联盟吗?都在帮女主团宠无疑了!就是有点心疼萨贝,真是世上最爱女主的人了吧?(我感觉她妈和她就是互相的依靠和利益关系而不是爱)拿的是祭天剧本吗?女主状态恢复的必走路线?女主为啥当初赢了比赛也不还钱,火了这么多年也没去看过人家这点感觉有点疑惑,不至于这么冷血无情吧😦导演刻意安排的嘛?

49分钟前
  • 雅熙
  • 力荐

网飞的剧果然够给劲,女主一路的成长和升级打怪让人热血沸腾啊,最后终于赢了博戈夫那一刻要是她的养母也在就好了。

51分钟前
  • 黄焖jimmy饭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