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夜晚如此安静,我们依偎在沙发上看《鸟类变形记》。画面一开始,当大量的静态画面伴着娓娓道来的独白,我就感觉自己不像是在看电影,而是在读一本带着精美插图的散文诗。
影片通过家庭里不同成员的阐述,将一个家庭历史如画册版展现,这其中有对远方爱人的思念,对父母爱情的祭奠,对逝去母亲的缅怀,对新生一代的期待……
频频出现的大海、大树、鸟儿分别象征着常年漂泊于海上的船员父亲、哺育和照料六个儿女的温柔母亲,以及他们的子子孙孙。父亲如同大海般波澜壮阔,却因远离陆地而无比孤独;母亲如同大树般枝繁叶茂,甘为鸟儿遮风挡雨;孩子们如同鸟儿们栖息在大树下向往大海,而当大树倒塌之后,尽管慌乱失措却不得不独自成长。
每一帧画面都像是经过精心完成的绘画或摄影作品,固定机位展现的画面优美而沉静,极具艺术性。但它们又极其贴近生活,就像是在翻阅家庭相册,让人不经意间联想到自己的童年时光。不同人物、不同性别、不同音色的独白如同入睡前妈妈在讲的故事,让人心神安宁甚至萌生睡意,却因贪恋这画面和独白而不愿意睡去。
这是一部电影,一部诗集,一个家族普通却又跌宕的百年时光。
导演通过这样美好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的家族,着实让人惊艳。而对于我们来说,那些过去人生印象里平凡的瞬间,或许可以再次细细去感受,感受父母对你的偏爱,感受你对父母的依恋,感受成长路上的蜕变……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平凡的长大,我们的爱与被爱同样伟大。
而在此刻或是未来,鸟儿终将变形为大树或是大海,在得到和失去的时刻,儿女们总会更深地体会到了父母的感受,那时候,我感受到了你,我也成为了你。
我的爱人,我将海马邮寄给你,你把它当成耳饰挂在耳朵上,或许就可以听见我的思念。
树叶的脉络如同老去的皮肤,我们终将与你告别,可你永远是我最爱的母亲,而这份爱将持续一生。
镜子里的你,镜子外的我,重叠在一起的我们的人生,我的父亲母亲,我的爱人,我的儿女,我最爱的人们。
小船载着树驶向大海,相爱的人将永生永世相拥,再也不分离。
公号:映画森林1994
迁徙,传播,回归,死亡
数百年前鸟类的迁徙对人类来说是个谜。冬天到来时,鸟儿都去了哪儿,那些飞回来的鸟儿都是从哪儿回来的?红雀飞走时,画眉出现在了冬天的树梢上。杜鹃在春天到来,却从未于大鹰交汇,从此古人认为他们其实是同一种鸟类,尽管外观和特性不同,却是同一种动物。只是经历了一次变形。
鸟儿的身体不断长大,以便容纳更多的愿望和欲望
鸟儿的胸腔也在扩大,这是为了装下一颗更大的心脏,来容纳家庭,兄弟姐妹和自己以外的事,一颗心开始有了自己存在的理由。
强壮的翅膀,中空的骨骼,有力的心脏,它生长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一刻,它要飞到它先辈们到达过或没有到达过的地方,鸟儿开始渴望天空,渴望飞翔。
飞翔和停留有时候并不矛盾,他们彼此需要
事物都有它们隐蔽的生活,我始终坚信,母亲是一棵树。
她告诉我们植物的特性是直立性,总是用植物教导我们。
我的母亲存在于上帝与外星飞船的存在的讨论中,我的母亲存在于秋天和缓缓飘落在人行道的枯叶里,我的母亲存在于整理我们的衣柜和我们的童年时代里。除她之外,还有谁会留存诺昂六岁做的玩具呢?母亲存在于午后点心里,茶里和已经不复存在的棕色沙发里,在书签收藏里。我的母亲存在于蒙塔吉尔在不断结果的橘子树里,在对花无条件的喜爱里,在他的昵称特里斯里。我的母亲存在于塞图巴尔的红鲻鱼里,在愚蠢的决定里。在自然的谦逊与暴力里。我的母亲存在于锁进衣柜的情书里,它存在于我姐姐准备的圣诞晚餐里。我的母亲存在于我姐姐的眼睛里,诺昂的鼻子里,努诺的肩膀里,小泽的温和里和佩德罗的同理心里。母亲存在于我女儿的身体里,我的雀斑里和不擅长计划的特质里。我的母亲存在于土地改革里,我的母亲存在于深红色的衣物里,在绿色的窗帘里。在于我们为了让父亲在海上听到我们的声音而制作的黑胶唱片里。母亲存在于日落里,每一天都沉向海底。
母亲去世后,每天太阳照样升起,每天都有清晨,午后与夜晚。河流都奔流入海,不带丝毫会满溢的担忧。而我们十分悲伤,我们成了静物,我们仿佛置于画中一样,从旁观照这个世界。而外面的世界继续照常运转。
母亲是一颗大树,她纵容我们在她的身躯上攀爬,当母亲去世时,我们无法再在她的树干上摇晃,然后坠落,我们都是这样。我永远也不会忘记,看见世界栖息在她双臂上的感觉。
我将枯叶插回树梢,仿佛这是唯一我弥补的事情。
妈妈你随鸟儿而去,而当春天来临之时,我却总是想起你。
你对大地的爱如此强烈,你留下的植物占领了这座房子,试图通过这告诉她的孩子,我们注定会成为鸟类。
鸟儿飞离土地,但当它飞离的那一刻起,它双脚却渴望重新站在大地上。
它飞过浅滩,飞过戈壁也飞过草原,当它处于辽阔的大海上时,那条遥远的海平线,让它认为那里存在着它所爱的一切。
我的爱人,我的家。在你去世的那一天,我轻轻的说着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说的:母亲
你离世后,这个词同时从父亲和我们的口中消失
当我谈及你,那时候他的眼睛不再是绿色的,我知道是关于你的回忆打开了他那扇封锁的心门。
我于是意识到,我父亲有一部分是我不曾知晓的,那就是他和你在一起的那部分,随着鸟儿迁徙消失的那部分。
我随鸟儿去了,它们拥有翅膀,而我需要一颗新的心。我们一起重新开始,我们会换毛,而你会找到新的词语。词语会带给你新的意义。当你不记得的时候,去创造。
以前,我的身体很安静,我甚至不会注意到它
可现在它的存在比我更明显
某一刻,当雅辛托不能再感受到他的身体时,他笃定人类的语言没有意义。鸟类的语言只有不再拥有躯壳的人才能听得懂。在那个大地与天空的间隔之处,重量消失了,如今他能听懂鸟类的语言。
他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嫉妒云和山峰。因为它们很高,因此与天空有了连结,而他却囿于躯壳,比起他的感受太过渺小。当他凝视山脊线的时候,它是这么容易进入她的眼睛,好像将他彻底看穿一样,事实上,他感觉自己在变小,他坍塌的程度之深,以至于他的身体细胞变得像山一样巨大,尽管他努力以她的所见为限度,最终还是变成了他感受的大小。
在清晨出发,整理好衣物,带着土壤,鸟儿扇扇翅膀,准备最后一次飞翔。
很久没有看过这么让人赏心悦目的电影了。竟然有人批评说这不是一部电影——那些人是不是漫威看多了?在我看来,只要有影像和声音,不管通过何种表现手法表达思想,就应该是一部电影。电影本就是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罢了。当然,有的电影是小说,有的电影是起点小说;有的电影则是诗。如果你只喜欢看小说式的电影,这部《鸟类变形记》可能会让你睡着。影片从头到尾都带着塔可夫斯基的影子,全部固定机位,让人感觉心都跟着沉静了下来。好多完美的构图和绝妙的色彩,展现出导演的美术功底——这点也好久没有在电影里看到了,只有塔科夫斯基、英格玛·伯格曼那个年代的导演把电影当成艺术的追忆了。
但是,我喜欢的还不光是构图和色彩,而是电影表现的内容。导演拍了一部自己的家族史——从祖父和祖母的倒叙的爱情故事开始,到祖母如何生育并抚养了自己的六个孩子,她的父亲是老大——与此同时,祖父作为水手,漂流海上,错过了许多和孩子们的第一次。
没有狗血的情节,刻意的高潮;那些故事就是到处都可能发生的、平平淡淡的故事。母亲对孩子的爱,日复一日的劳作和劳作中的美;不同孩子的不同性格,童年的玩耍,渐渐长大,长大后渐渐切断了和自己父母的联系,有了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孩子;祖母老去、死亡,祖父也逐渐苍老,死去,临死前要求烧毁他和妻子海上生涯中往来的所有信件,于是成了子孙辈聚会的契机;他们沉默地围成一圈,看着母亲和父亲的容颜在黄昏的火焰中慢慢烧成灰烬。他们意识到,这是属于那对男女自己的故事,只不过他们恰好是自己的父亲和母亲。
这就是电影的所有情节。这样的情节在任何一个家庭中都可能发生,让你觉得,如果我能静下心来扛起摄影机,我也能拍出那些浪漫的画面。谁的家族不是这样的呢?我想起自己小的时候,父亲带我去爷爷的乡下,我趴在老房子阁楼的樟木箱子上看一部又一部的小说和连环画,日光从阁楼的窗子里倾斜下来;我记得村子里和大樟树和红薯片的香味;五岁生日的时候,爸爸妈妈给我买了一个蛋糕,我们一起唱了生日歌,穿着新衣服,拍了一张照片;这些画面和情节如能摄入镜头中,也可以和《鸟类变形记》一样浪漫吧。
我们在回忆中忘记了所有的不愉快,我们的生命只为那些像是固定机位摄下的镜头活着。比如我不会记得,爷爷家其实有很多跳蚤,每次去都被咬得浑身是包;我只记得在痒的间隙看的《月亮宝石》侦探小说,记得水塘旁边的大水牛;如同电影里那些母亲去世后在家里疯长的植物,绿色的阴翳铺满了整座房子,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在脑海中被定格下来,构成了回忆的全部。
如今我也身为母亲。看完了电影之后,我想得更多的是自己身为母亲的角色。父母不想让孩子长大,因为总有一日,孩子会切断和父母的纽带,而这是最难的部分。孩子只有小的时候才属于父母。我们贪恋婴儿身上的香味,贪恋他们全心全意对自己的依赖,贪婪他们胖胖的脸蛋。这也是为什么最小的孩子往往最受宠,因为父母知道之后他们再无其他,只能尽量拉长手里的细细线,让他们的童年长一点,再长一点。
电影最后的真实录音尤其让人动容:母亲拉着孩子,给海上的父亲录音。最大的孩子——也是导演的父亲尚能像念书一般地规规矩矩地说出:“我们很想您,我们没有忘记为您祈祷”,而小的孩子们只能说“爱你,亲亲,好多好多的亲。” 同时作为孩子的自己和作为父母的自己,追忆那样的时光,不禁让人湿了眼眶。
这该死的既视感,随便截一个片段放在艺术展里都毫无违和,并且能够算是高质量的作品。
如果真的是在美术馆里看的话,绝对能够安安静静看完并且从中获得某种感触。但是手机线上看就没了那个耐心,全程为了看画面而快进的。
毕竟这种表达太私人化了,内容是常人不易进入的家族记忆,还带有鸟、树之类的隐喻;呈现方式也和平常纪录片/电影不同,没有剪辑,基本固定镜头,大量置景摆拍,画面内容与叙述内容并非全程对应;很难一倍速认真看完全片,所以在此就不对内容进行评价了。
艺术、先锋、前卫、实验那味太冲了,上头。而且拍的也很好看,完全视觉享受,比一些重个人情感抽象化表达、轻构图审美的展品好看多了(没有说那些展品不好的意思),更易于接受和理解。
片中有个片段很喜欢,女生静止坐在钢琴边,手指不动,背景音却是一首跌宕起伏的钢琴曲。在全片大量的念白声中,这个片段仿佛是一个休止符,给人以奇妙的感受。
这个片子有很多利用镜子拍摄的镜头,觉得很妙。
再贴一些喜欢的截图~
新锐葡萄牙导演卡塔里娜·瓦斯康塞洛斯的第一部长片。使用了书信、录音、物件重现和虚构了一个葡萄牙家庭几代的家庭日常生活,也是很多葡萄牙家庭的生活。讲述了很多东西。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的爱情、一个母亲对六个孩子的付出和爱、母亲为孩子们收藏童年的印记、六个孩子对父亲的空白与想象、长大的孩子对死去母亲的思念、死亡与变化和延续、殖民者与原住民(殖民者开始拿出墨水和鹅毛开始书写历史)...... 诗意浓郁的旁白、左声道右声道男声女声重叠交替出现的音划分离营造出一种想像的空间、16mm胶卷的有机颗粒与光线作用后呈现出印象派画风绘画的质感、戏剧的搬演、镜子里的绿色大树蓝色大海棕色草丛犹豫双眼...... 看的时候一种强烈的感觉,人类史都被这部电影讲述完了,从人们以书信往来和租借电影录像带讲到了按键手机的消失智能手机的来临。也想起另外一部诗电影,谢尔盖帕拉杰诺夫的《石榴的颜色》。 每一帧都好美。喜欢。
鸟类变形计这部影片非常的接近早期默片时期的先锋纪录片的特点 ,即那种通过影像符号的排列借以形式化鲜明的表现风格的展现,大量的隐喻,象征,以及超现实手法等等。这样的影片注定是肯定不会成为主流的影片 ,就是说不会引起特别多的人的关注,也不会引起广泛的人群的共鸣 。我丝毫不怀疑这部影片所表达出的情感,那种影片中所体现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家庭关系,那种亲情,那种成长 ,甚至从片名我们就可以得出 ,这个导演就是在表达作为普世的价值情感 。孩子像鸟一样这种比喻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早已经是很常见 ,母亲像树一样支撑着家庭,也是我们一直认可的一种比喻 。所以从其比喻来说,并不是一种创新,或者说并不是一种独特的,个人化的想法 。也许从此来说,那这部影片就可以实现一种个人情感的共通传递 。但是很遗憾的是,我想这部影片的表现方法和表现风格 ,也不是那么能够轻易的让人们get到 其中的奥义,换句话说,就是她的审美旨趣的要求太过于高了 ,一般的观众很难能够从影片中联想到那么多的现实 ,或者说就是它所要表达的,在用一些非生活化的元素包装后,人们没办法从其表面触及到其内在了。当然这是从观众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不能说这部影片没有价值 。
我想这部影片最直接的观感就是它不像一部纪录片 ,无论是从形式的风格,还是影像的内容上都不像一部纪录片。我想用纪实性影像的这个词可能来描述它更为贴切一些 ,但更为重要的是 ,它并没有对于真实生活的直观记录 ,也就是没有展现真正的真实的生活 ,在这不影片中这一点到了极致 。人物是真实的人物,但除此之外就没有了任何的真实元素 。毕竟里面所有的情节,如果有情节的话,或者用另一个词场景 ,没有一个不是后来扮演的 。它更像一部电影,一部剧情电影 ,一部没有剧情的剧情电影 。也许我们可以解释纪录片本身是没有那么多限定 ,特别是关于诗意纪录片这一属性 ,就可以包含有很多不同的元素 ,所以有很多特别的尝试 。但是以纪录片的本质还是要落到纪实上,不管你使用什么手法 ,联想也好,幻觉也好,梦境也好,排比也好,等等等等 ,这些一定要处在一种现实的语境中,才能够有最为深刻的影响和效用 。这些也一直都是多主流的电影学家所认可所认同的观点 。毕竟我想没有人会去质疑纪录片的第一要义是真实 ,那怕这个真实并不能够真正的获得 ,但是蕴含在其中的真实的情感这是不可以掺假的。而要想获得这种真实的情感,还是需要回归到现实的本真上。某种意义上来说 ,诗意和现实有的时候是矛盾的,但这个矛盾是联系的矛盾 ,是可以调和的。
当然要肯定这个影片是还是有价值的 ,毕竟她在很多的表现手法的使用上还是进行了极为有意义的常识。我想看完这个影片之后,最大的几个印象就是 ,诗意化的影像特征、主题意象化的呈现以及叙述语言的诗意。每一个点都可以展开来说很多。比如影像上,油画一般的色彩,美术性的构图,富有韵味的长镜头,超现实的情景等;而在主题上,除了最为明显的鸟类成长对于孩子的比喻,母亲是树,父亲是海之外,还有镜子的象征,眼镜的象征等;而最后的画外音也极其富有特色,它不再是对于画面的解释,也不是进行故事的讲述,而是一种看似没有逻辑的喃喃细语。我感觉,诗意纪录片所可以使用的一些方法很多都在这里面得以提现。也不怪它能获奖了。
虽然我给了一定的评分,但是最终,我还是不能够很认可这部影片。说到底,我觉得它做的事情很多年前就已经有人做过了,与其说它是先锋,倒不如说是复古,伊文思的《雨》、让·维果的《尼斯映像》都是已经这类尝试的杰作,只不过没有画外音罢了。而后来伊文思的《风的故事》也表现的非常出众,这里就有画外音了,虽然风的故事现实意义并不大,只是对于一个过往老人一生的追溯,但是这个追溯让我们看见了一种新的可能。而这点,鸟类变形计,做的不够。因为看它没有让我有落泪的冲动。我想归根结底,因为它四不像了,我更愿意用电影来称呼它,而不想用纪录片来称呼。特别是很多人认为最为感动的,女子尝试抗起大树但始终失败的那一段,我仔细一想,也许这是对于主题最好的阐释,但是它完全是刻意安排的设置,这是表演,它完全打破了剧情电影和记录的边缘,她没有现实情景的关照就显得那么空洞无力。因此,它是一部勇于尝试探索的影片,但是终归是失败的,许多知名的电影导演前辈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电影艺术刻意要找自己的表现形式的行为终究是没有好的结果的。
万物静默如谜。宁静、神秘,又浓烈、隽永。关于隐藏在万物中的母亲,关于在大海中不停漂流思念着的父亲。我们如何像鸟一样对抗地心引力,对抗不可阻抗的时间。又如何拥有像海马一般脆弱、美丽,跨越山海的记忆与爱。诗意的旁白与静美的画面,诉说着看不见的心灵伤痕,就像镌刻在天空中的鸟儿飞过的痕迹。用身体、语言、油画、注视、镜子、信件,火焰,用天上的星星,海里的波浪,潮湿的灵魂,温柔的吻,用一切的一切,记录你,留住你,然后,等待在新世界再次相遇。
葡萄牙散文诗电影,静缓情深,帧帧绝美。1.旁白文学性浓郁,声画或匹配或分离,构成复调视听综合体,画面则以对静物的贴近凝视或对自然的写意呈现为主,清一色固定机位,为观者打开了新的感知视角。2.基调令人想及艾里斯[南方],光影质感则似维米尔的油画。3.对镜子的新颖游戏式运用:手持镜子两端,身体完全隐藏在镜子背后,镜面反射出摄影机一侧的画外影像,在那段森林蒙太奇中,甚至起到了【拟态】作用,观众恍若被邀请来玩[大家来找茬];虚化或遮挡一切的放大镜观看照片段落也颇具诗意。4.室内光影流变,太有感觉;少年吹一口气后渐次传来各色人声,犹如创世之息。5.油画,雕像,精致的动物摆件,微缩帆船,经年累月的邮票,剪掉人的照片。6.植物剪贴本,满满6盒贝壳,近百根孔雀羽毛,耳朵上的海马。7.母亲复活、变成树或鸟的臆想。(9.0/10)
诚然你可以用真实去讲述真实,也可以用各种现代和后现代方法来体现真实,甚至可以用虚假去比拟真实。但艺术终归是隶属于人血肉之躯的造物,因此以时间为度量衡的电影最要紧的就是必须在花样里落回真实。这个电影最大问题就是在不断的诗学化的语言和取景里,打碎了真实的整体性,只剩审美。所以不感人。太浅了。塔可夫斯基可不是这样的。也没有什么人的一生是不断在隐喻和自我沉溺中的,河流之下怎能一碧如洗呢?完全象征化的结果是面孔的空洞。那些炎热的,腐臭的,细碎的生活是托起诗情的基本衬里。但里面有几处比较感动我。包括一个女人尽全力抬起一棵倒下的树。以及结尾音乐是舒伯特D664第二乐章
太喜欢了,值得8.2以上的分数,所以给4+1星。另外北影节8.30大悦城场9排12座的女士,从头屏摄到尾真没必要哈,盗摄9张文艺电影的图发朋友圈并不会让你本人变得文艺。
看哭两次:一次是结尾划船的镜头,一次是女儿再一次带上海马耳饰的镜头。这是一部无法言说,只能意会的电影。
献给母亲的电影诗,画面极美,但私人化的记忆是否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传达给普罗大众?情感也许是个闭环,自己出不去,别人也进不来。
可能是一连串,真正get到塔可夫斯基神髓的影像,让人想起《镜子》(不单单是因为确实出现了很多镜子,诚然也没有那么“激进”)。能用这种方式来结构家庭记忆,实在是比海南那个最佳纪录片《关于爱》高不知道几百万个等级。更可贵的是,导演并不耽于某种视觉奇观,而是在生活中发现事物,在事物中定格静谧,在静谧中升华出超验。this is not what we called documentary, this is true cinema. 大银幕上真的会美翻。
完成度无可指摘。但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其实是一部偷懒且狡猾的电影。年轻导演有意规避自己写作人物和构建剧本可能有的风险和欠缺,且确信以自身对影像和诗意旁白的掌控力足以保证电影的下限,这种心态再熟悉不过了。只是这类站在影史巨人(尤其是维克多艾里斯)留下的遗产安全区里的创作(《春江水暖》也属于同类),因为缺乏了一个真正的面向空白,从零到有的开拓过程,指向刻意铸成,也过分单一的美学终点(因此禁锢了观众),也丢失了发肤于表达欲必有的重量和活力。电影人们还是得更有向死而生的勇气啊。
胶片最高。太美了,只看截图都会给五星的诗意美片,每一帧都要命
美术馆影像
一部可视化的文学作品,声画关系完全调转,画面更多地承担了功能性作用,唯美动人。
一部沉静优美而不无悲伤的家庭影像记录,充满沉浸式的冥思与哲思,台词如诗般曼妙,胶片感如油画,每当看到这种几乎为大银幕定制的影片,就深感「电影」何曾死去的幸福。每个人均以独白切入家庭史,几乎无同框,言语无任何意义,声道的叠加是词汇的失序和表征的混乱(以各种语言称呼母/女);于是书信成为另一种绵延时间的方式,是记忆的载体——海马耳饰是海马体的外象,烧信一幕令人泪目,这些被写下的字属于一对男女——恰好是我的父母。镜子成为大海(外)和植物/鸟类(内)的联结符号(各种构图太美),它吸收凝缩外部的波澜壮阔与动荡不安,以滋养内部生命的幽微与生生不息;母亲存在于后代基因序列里,她是照片上缺席父亲的贝特丽丝,是引领但丁游历天堂的女神,是我们这群幽灵攀援的大树枝干。
这是一部完全依靠旁白来讲故事的影片,通过往来的书信和不断切换叙述者的心声来反溯家族历史。镜头捕捉了大量树木、海洋等意象,比喻父亲如海,母亲是树木,哺育了孩子们长大,成为翱翔的飞鸟。本片用很多篇幅描述了母亲离世后子女们悲痛的心情,但又觉得她并没有离开,仿佛存在于身边的任何地方。亲情绵长感人,但是不太喜欢这种表现形式,很多时间影像与旁白是分离的,让人觉得沉闷,有时候不明所以。导演更像是沉浸在自己的思维迷宫里絮絮叨叨,外人并不总能打破这层“壁”与其文本进行交流。
家族记忆,家庭故事,也不一定要拍成访谈录,拍成琐碎日常,拍成这一种就高级多了。
试图为观众展示出影像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胶片呈现出的油画质感,拼贴成了一首影像的散文诗。家庭成员用极具文学性的独白将家庭史娓娓道来,稍不留神就陷进了回忆的漩涡。它是优美沉静的家庭记录,流露出的记忆质感干净清澈。物成了这些记忆的载体,象征着父亲的大海,与象征着母亲的森林,似乎永远有着隔阂,结尾时将树带入大海,两人终于在记忆中团聚。
#70th Berlinale#奇遇单元费比西奖。家族史的数据库与创意叙事、材料拼贴的复杂呈现。就像一个暑假的午后与父母长谈,翻出阁楼上尘封已久的记忆承载物;而祖父祖母的往事被叙述得童话一般,美丽又苦恼。影片真的晶莹剔透,宛如钻石一样,搁在洛迦诺鹿特丹一定是主竞赛级别。久违的感动。
完成度很高的essay film 怀疑导演副业是画画的 樱桃 干海马 石榴 大量的直线和圆形的镜子把每一帧构图都分割成黄金比例 加上复古又性冷淡的配色 颗粒感强得堪比侯麦 随便截图一帧都美得像十八世纪的油画 再加上诗歌旁白 前半部分真的被惊艳到 想给五星的冲动都有 可惜论文电影还是不要太长的好 一来很不容易消化 而且很容易变成新浪潮左岸杜拉斯那种的配乐诗朗诵 表演的缺失和从头到尾冰冷的旁白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要表达的感情 一成不变的节奏也很快把观众的热情和耐心消耗干净 导致一小时左右已经有人陆续离场 不过如果说我没看哭那肯定也是扯谎 实在是一场很美很私人的感情和体验 等再从湖水中浮上来时我已垂垂老矣而非少年 那年你和鸟儿一起走的 然而每年春天到来时 我想起的却是你 Berlinale2020
非常特别的一部电影,像是后辈在翻一本家族相册,一边看一边从简单的影像中提取一些回忆或者人生感悟,虽然有些破碎,但看的时候一直有一种看《百年孤独》时的波澜壮阔。
一边瞌睡一边看,船在海上,树在山中,静谧物语,语页呢喃,鹰化为鸠,鸠鸟入海,化而为蜃。维克多的南方渊面黑暗,维克多的蜂巢暗中有光,维克多的榅桲年华老去,杜拉斯的呓语最好无人能懂,伍尔芙的幽咽海浪最好催人入眠,一边打瞌睡一边看,船在海上,树在船中…
#BerlinaleEncounter 相比于对影像丰富性和节奏游刃有余的驾驭,导演年轻的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