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本身挺好的,也很燃,也不知道是编剧脑残还是导演脑残,非得设计一些狗血情节出来让人骂。说几个地方:
1.贾瑞要给辛弃疾800人,非得砍价砍到500人,傻b么,和对方商量好了一定能取对方boss的人头?
2.能不能不要在刀光剑影的镜头里抱着深情对话,分分钟让人出戏啊,这么多年的臭毛病就是不改,是因为北影的教材是这么写的吗?!
3.最后又来了一出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好戏,直接把王爷干掉了,就拍历史上真实的场景,夜袭将叛徒抓回不就行了?真有这么牛逼,直接把金朝皇帝干掉,南宋不就光复了吗,还练什么兵?能不能拍点有技术含量的电影出来!
讲个故事漏洞百出,就知道煽情,多好的题材。如果不知道自己拍得烂,拿出来之前网上找几个陌生人给点评下不好么,除了你们,其他人都没瞎!
此剧质量还算上乘,奈何评分稍低。
从来没有去了解过辛弃疾,还记得上次知道,也是上学和时候,知道他是一代大词人,与苏轼、李清照齐名,所以一直只知道辛弃疾是文人,经过此剧再去了解才知他年轻时也热血、半生戎马。铁血柔情竟也能写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生抱负,最终也不能实现,而至于晚年写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是一部2020年的新电影。 中国的历史电影尤其是战争电影不好拍,因为很多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英雄,从卫青、霍去病,到岳飞、文天祥、袁崇焕、史可法,他们的对手,当时的外敌,现在都已经成为国内民族的一部分。 说起来也只有戚继光和三国比较好拍。戚继光抗击的倭寇,依然还是外国人,而三国也纯粹是内战。 类似的历史人物问题在国外也有,但洋人似乎看得比较开。比如英国的罗宾汉是萨克森人,反抗入侵的诺曼人。而电影《勇敢的心》则描述苏格兰人反抗英格兰人暴政的历史,还得了奥斯卡奖。啊知道英国人和美国人看这个片子会不会扎心。 看见真实的历史很难,坦然看待历史更难。因为如此,我给这部目前豆瓣评分只有6.8的电影打了满分,希望能拉一拉分,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看看历史。 如果不知道辛弃疾,怎么知道大宋的辉煌?怎么知道“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又怎么懂得“气吞万里如虎”?
三星,以资鼓励。
网络电影,艺术层面上本来也没有什么期望,中规中矩的套路,美术做得还行,小成本拍历史大题材,算可以。镜头语言还可以更加凌厉些,叙事节奏因为历史挖掘不够丰满而显得剧情凌乱,变成前后矛盾,逻辑不能自洽。
当然,电影是艺术创作,离不开虚构。我不知道创作团队是否按历史正剧拍的?如果是正剧,年轻编剧是不是应该读两本《宋史》,要不至少要请个研究宋历的教授来把关,或问问幼安公后裔;如果只是演义,那也无所谓,报道上不要出现“史实”的偏差就好。但这显然只是娱乐。
大辽与北宋之间的战争使双方国力衰亡,这使女真族有了崛兴与建国的历史机遇。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辽,建立大金。1120年北宋、金国订立“海上之盟”,联合攻打辽朝。约定双方出兵各以长城为界限:金兵攻取辽的中京,宋兵攻取辽的南京,夹攻胜利之后,燕云之地归于北宋。但北宋攻辽作战屡屡失败而终,实际由金国于1125年灭辽朝。
1123年,金国平州守将张觉发动叛乱归降宋朝。1125年8月,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逝世,其弟金太宗吴乞买继位,阿骨打次子完颜宗望以张觉事变为由奏请攻宋。1125年冬天,金国兴师入侵北宋,宋金战争遂起,北宋割地赔偿称伯父。1126年8月,金国又兴师分两路南下,攻陷北宋东京。1127年4月掳掠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等数千人北归,北宋遂亡。北宋时期的京东东路包括济南府青州、密州、沂州、登州、莱州、潍州、淄州以及淮阳军等也正是1127年沦陷的。金国废除京东东路建制,在此设置山东东路,这也是行政区划上第一次使用山东这个名字。
1130年,宋高宗赵构向金帝上降表称臣,南宋成为金朝属国,割地赔偿。1149年,金国海陵王完颜亮弑君而篡位称帝,为人残暴狂傲,淫恶不堪,杀人无数。1153年,金废帝完颜亮迁都至中都(今北京),他认为金国的兵力足可以把南宋全境征服,遂即开始经营汴京,签发中原丁壮,征调民间马匹,并把军队逐渐向河南调集,为全面侵略南宋的准备。到1161年夏,完颜亮又把政府迁徙到汴京,九月间便对外号称60万的兵马,分为四路大举南侵。这便是影片的时代背景。
南宋从1141年收回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员大将兵权,绍光议和后,二十年来从未作过抗战的打算和准备,老将劲兵也全在长期之内被赵构、秦桧摧残净尽。1161年,金主完颜亮对南宋发动侵略时,南宋又一度惊惶失措,宋高宗赵构想逃到海中去避难,临安府的居民也都逃遁一空。完颜亮亲率主力,自南京开封府出发,长驱直入,进抵长江北岸,打造战船,准备自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渡江。当时,中书舍人(相当于皇帝办公厅秘书)虞允文时任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代表朝廷到采石慰劳军队。他在采石见形势危急,毅然宣布宋廷抗金命令,犒赏军队,动员将士决一死战。同时,又组织当地民兵和群众进行支援,使采石一带的防务顿形好转,成功阻遏了金军渡江南进。由于金国内乱的爆发,金兵被迫撤军北还,各地义军也纷起响应,宋军乘势收复了许多州县。采石之战是宋金战争的重要战役之一,也是虞允文的封神之战,成为辛弃疾的偶像。
当时的金国控制的山东东路,太行山以东的忠义民兵乘机蜂起,大名路大名府(今河北邯郸)的王友直,率众十余万;山东东路宁海州的开赵,率众十余万;山东东路济南府的耿京,率众二十万。
1161年初,耿京等6人在济南府揭竿而起后转入东山(今山东昌邑),发展了几十人,竖起抗金大旗。此时,金主完颜亮自燕京迁都汴京后,金朝大兵集结在沿淮一带,山东空虚。耿京遂率起义人马南下,占领了泰安军及其所辖莱芜县。此后,蔡州人贾瑞也带几十人过来投靠,归附耿京,建议以起义骨干为各军首领,让他们分头招纳起义军民。这一策略获得成功,起义军日渐强大,就是在这时候,在济南府以南山区的辛弃疾率义军2000多人投奔耿京,并游说朋友和尚义端也带了一千多人过来投靠。义军很快发展到了数万人,收复了密州、日照等处。9月时,起义后的王友直也派人前来表示愿意受耿京节制。耿京在收复了东平府(今山东东平),也叫天平军后,遂自称天平军节度使,节制了山东、河北诸路抗金义军,进而攻占了兖州和郓州。义军队伍很快壮大,迅速发展到了二十五万人。年底,又攻下了济南府和淄州。一时声势浩大,给金人以很大威胁。耿京虽农民家庭,但是别忘了这是孔子的齐鲁大地,没像影片中那么大老粗。
耿京天平军在辛弃疾任掌书记后,仿照南宋禁军的编制组建,有左右军、策应右军、游奕、踏白军等建制,其将官则有副总管、统制、统领、正将、副将等。义军的众将大都是独立成军各有部曲的,辛弃疾虽为耿京掌书记,亦仍自统一军,所部先有两千余人,归耿京后发展到万人以上。贾瑞被任命为诸军都提领,管理诸路军马一行事务。而叛徒张安国、邵进所部,在耿京军中力量较强,自成一军,后来张安国叛降金国时还统率着五万之众。
一天夜里,义端叛变逃走到金国,并偷走了由掌书记辛弃疾掌管的“节度使印”。耿京怒不可遏,欲杀了辛弃疾。辛弃疾说,给我三天,如果追不回来帅印再处死我也不晚。辛弃疾在义端叛逃金军的路上追到他,斩其首级,拿回了帅印归还耿京,这也使得他格外受到耿京的器重。
山东耿京起义军做出的另一项重要决策,就是归附南宋。
在耿京起义之初率先加入其行列的辛弃疾,是一个具有军事韬略的英雄人物。他以知识分子一员参加农民起义,已经是一桩惊世骇俗之举了。尤具远见卓识的,是他在起义伊始,便建议耿京“决策南向”。在辛弃疾看来,中原起义若没有南宋正规军的支持,是很难单独坚持战争的。女真贵族不论哪派得势,很快都会集中力量对付起义军。义军的人数虽是不少,然而编成未久,缺乏训练,如果独力来抗拒久征惯战的女真铁骑,那是一定要遭遇到困难和危险的。因此,辛弃疾劝说耿京,应当归附南宋政府,以便在它的节制下,和南宋官军遥相配合;一旦如在山东实在无法立足,即可将全军调往南宋辖境之内。
1161年11月底,金主完颜亮被杀,当耿京得知此事,并得知金朝南侵大军安全北撤,南宋方面并未出兵追击时,必定感到事态的严重,这才决定派贾瑞和辛弃疾为代表,同南宋政府取得直接联系,并决定由辛弃疾负责向宋高宗陈述起义军的各项建议和归附事项。
1162年1月18日耿京派义军都督提领派贾瑞、掌书记辛弃疾等11人去见宋高宗赵构,上奏归附南宋一事。1月22日,恰逢金军进攻两淮,宋高宗赵构出外巡视犒劳军队,在建康府(今南京)与张浚等人商议战事。辛弃疾一行到楚州(今江苏淮安)时,经淮南转运副使杨抗引见,宋高宗赵构在建康府召见了贾瑞、辛弃疾,感到很欣慰,表扬了耿军等人忠义。
辛弃疾决策南向的本意,是使起义军接受南宋政府的号令和支援,推动敌后战争的发展,即所谓“就战其地”,配合南宋正规军收复失地,而非将起义人马带回南宋境内,这才是“南向”的主旨所在。朝见宋高宗赵构时,聊的也是这个。当然,影片中的“九州归一,山河一统”听起来也挺爽的,我也意淫了一把。可是,已成杯弓蛇影的南宋当局,只寄希望于敌不来犯,却不敢北向发一兵一卒。于是,在宣布了耿京等的正式官职以后,便顺水推舟,把他们又遣送回山东复命去了。1月26日,朝廷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知东平府兼节制京东、河北路忠义兵马,贾瑞为敦武郎,辛弃疾为右承务郎。另外,义军将领被补官的还有近200人。
然而,在辛弃疾等人北上复命途中,不幸的事件发生了。义军首领张安国被金国收买,背叛了浴血奋战的义军将士。张安国、邵进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杀害了耿京后,带走了属下约5万人马叛逃金国,并被金国安排在济州(今山东钜野)出任知州。
辛弃疾等人回到海州后,得知耿京被张安国杀害。约上李宝、王世隆、马全福等50多人,径直杀向济州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国部属在醉生梦死,辛弃疾等人立即要与张安国会面,张安国猜不透他们的来意何在,便出来相见。辛、王两人连忙把张安国缚置马上,声言要他出郊议事,并向济州的驻军宣称,南宋的10万大兵立即到来了,劝告大家从速起义。驻军中有很多人原是耿京的旧部,所以当场便有上万的士兵起而反正。辛弃疾等人便率领这上万的人马渡河而南,向着淮泗地区直驰,将张安国先押送到建康府,后又送往临安府,审明了他的变诈反复罪状,绑赴刑场斩首。
占据数州之地,坚持半年之久的山东起义终告失败,其原因首先当推叛徒张安国叛变导致起义军解体为直接原因。金国内讧,金主完颜亮被杀后,南宋政府本应认清形势,抓住有利时机,鼓舞士气,追袭金人败北之师,联合山东忠义,收复失地。可是,怯懦的南宋当局计不出此,竟使金军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腾出手来从容对付内乱。对于南宋王朝的贻误战机,断送民众起义的行为,辛弃疾曾在《十论.观衅第三》中写下了如下沉痛话语:此机不一再,而朝廷虑不及此(指未曾利用中原起义和金主亮溃败的时机),中原义兵寻亦溃散,吁,甚可追惜也!”这正是山东起义失败的症结所在。赵构只要还当皇帝的一天,就不会想着北伐的,“九州归一,山河一统”,太意淫了。
1162年7月,南宋高宗赵构禅传位予孝宗赵眘,自已当太上皇去了。宋孝宗赵眘锐意抗金,刚即位,便宣布给岳飞昭雪,召回抗战派张浚、胡铨等人,同时驱逐朝中的秦桧党人。1163年,张浚督师北伐,各部相继战败后,宋孝宗被迫与金军议和。宋孝宗是位有志青年,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在北伐中遭受失败后,忍辱负重,埋头发展经济,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此后,宋金之间又有40年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战争。
以上才是史实。
至于影片中的霜花、榔头、金王爷完颜拔速、金郡主完颜成袂、金将忽尔巴等人及情节皆为艺术创作所虚构,史上并无这些人物,也不可能以50人深入5万人敌营绑人还杀了主帅,这只能是仙侠电影。那5万人还是原来的义军,被张安国带过去金国的。而贾瑞也是农民义军首领,人物设定应为历史中辛弃疾的同学党怀英。
演义是根据史实由一定逻辑性假设出来的事件,所以该片只能视为娱乐改编,不能算历史演义。编剧应该读点宋史,具有一定的历史观,而不是看那些自媒体意淫就开始剧本创作。你的历史坐标是人民还是国家?是文化还是种族?宋金战争在当时是对外作战,但在今天的意识形态下又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内部战争。 “九州归一,山河一统”是为了什么?这是影片需要回答的问题,这真不是简单的宋金之战还是汉满之争的简单对立问题。
辛弃疾家当时在济南城郊东南的四风闸,不是影片中的四凤闸。四风闸,因地处赵王河建有四个闸口而得名。辛弃疾起义在济南的南部山区,不在四风闸。编剧还是不能看着百度和自媒体就写历史剧本的,一定要读史。辛弃疾是在健康府见的宋高宗,不是临安府。其它的山东东路中的历史地理学问题就不较真了。
其他演员都不熟,就不说了。但是用谢苗饰演辛弃疾是不是值得商榷?选角导演真的找不到年轻身高且稍微能打的演员了吗?个子是不是差了点。。。古人对辛弃疾的描写:身高体硕,壮健如虎,红颊青眼,目光有棱,背胛能负,臂力过人。唉,说点什么好。
辛公稼轩,名弃疾,1140年5月18日卯时出生在济南府四风闸,金牛座。
幼安公,原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世代将门,先人为秦国将军辛胜,汉朝破羌将军辛武贤,左将军辛庆忌等,乃陇西郡望。魏晋后因政治原因,举族迁至晋阳(今山西太原),门风由武人义烈向文士调整,以文为主,以武为辅,并在南北朝至隋唐发展为晋阳士族。先人辛茂将官至唐高宋宰相。济南始祖辛维叶在北宋时出任大理评事,后迁至济南,世代在山东为官。祖父辛赞公,亳州谯县令,海州刺史,知开封府。1147年,辛赞在亳州谯县任县令时,辛弃疾已经到了读书的年龄,也跟随辛赞在谯县任所拜金代诗人刘瞻为师,期间与党怀英同窗。党怀英比辛弃疾大七岁,因两人才华不相上下,亳州仕子朋友圈便将两人相提并论称“辛党”CP。1149年,辛弃疾与党怀英师从金朝文学家,政治家蔡松年。辛弃疾词力大涨蔡松年功不可没。至1152年,辛党二人同窗五载。后党怀英在金朝入仕,官至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好基友因政见不同,在青年时分开后,此生并无再见。
1153年,辛弃疾领乡举,乡试中选。1157年,辛弃疾趁参加进士科应试时到燕京考察地形。同年,辛弃疾成婚,娶妻赵氏。后生辛稹公、辛秬公。透露家谱会不会被打死。
所以,小编剧稍微读点书,辛弃疾和李霜花就不至于在革命时期就着急出轨,不出轨霜花即不会死。虽然辛弃疾后来三妻六妾多侍女生九儿二女,但那时候真没有乱搞革命友情,亦不可能在战场上纳妾。
1161年,辛弃疾组织了二千人在济南以南的山区起义,后投奔耿京义军。1162年,辛弃疾南下归附南宋。此后,辛弃疾被南宋政府派往江阴军(今江苏江阴)任佥判(州长秘书),开始了其政治生涯。
以上。
今日刚刚看过,仅从个人角度评价一二。
总体来说,还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电影。如果从电影艺术角度评价,目测分数不会超过4分(10分制),但对于喜欢那段历史、喜欢那些诗词的个人来说,绝对值到8分左右。
2017年,有幸拜谒济南大明湖稼轩祠,游人聊聊,几可罗雀。不禁慨叹,世人但知大明湖,不晓稼轩祠;但知夏雨荷,不明铁公堂。是想如今影视如此发达,稼轩先生如此传奇的前半生,竟然鲜有影视问津。想来未必是影人不削,多半为政治正确尔。未曾想,2020年初,得此新片,聊以自慰,权祭先生之灵,再塑国人风骨。
对于电影不想多说,基本上描述了稼轩先生青年时期的一段“传奇”故事。基本尊重了史实,在某些地方增加了部分虚构人物,但不损害整体结构。其中,耿京、义端、贾瑞、张安国等人都是比较尊重历史描述的。此外,电影对服饰道具方面也是花了一些心思,虽然算不上“考据派”,也看得出颇有心思。
比方说,电影中虚构的人物“榔头”,多数时候使用锤、斧一类的钝器兵刃。这一点除了塑造人物的需要以外,也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特色。自五代十国以来,重甲兵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金军精锐“铁浮屠”就是其中极致化的代表。重甲对于刀剑等刃器有着很好的防御作用,但对于钝器的防御就较差了。钝器在这段时间比例大增,只不过钝器对使用者不是很友好,要求使用者在力量和技巧方面有较高的修为。
再比方说,最后一段俘获张安国桥段,张安国一直手持金军授予的印绶。在打斗中,印绶跌落,展现出较为完整的印绶、印匣制式。恰恰是金元时期的典型印绶样式。这一时期的印绶较汉唐时期更大,较明清时期略小。中低级印绶多以铜铸,部分配以印匣。此类印绶多有出土文物可以参考,也可见剧组是花了心思的。
还有一个比较容易忽略的地方:居中虚构人物完颜速拔,身边时常有一只“海东青”陪伴。这一点是对女真人贵族性格比较符合史实的一种个性化塑造方式,只不过大众未必买账而已。再次感谢导演没有用根据视觉冲击力的金雕代替海东青。理论上来说,海东青多数为动物分类学上参与我国东北地区的阿穆尔隼,电影中的“海东青”更像是参与我国西北地区的阿尔泰隼,不过这种小细节,也不必苛求了。真让导演搞一只阿穆尔隼也是强人所难。
书归正传。
历史在很多时候总是比影视更加传奇,稼轩先生的青年时期就是这样的。导演很讨巧地选择了这一段故事来讲述故事,可以说是颇费心思了。不太了解历史的人,觉得先生一介书生,武功了得,不太靠谱。不过历史上的稼轩先生却恰恰如此,20出头兴起义军,单骑追杀义端、万军之中生擒张安国,转载千里归宋庭,都是历史上真正发生过的事情。至于先生晚年的寂寥,影片头尾也略有交代,大抵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
在故事层面,导演只要做到综述史实,也就足够精彩了。略加入一些虚构的人物和事件,突出人物性格,增强故事性,倒也无可厚非。其中需要说明的其中的女性人物霜花的塑造,可为褒贬不一。这个事情,个人从两个角度来看:
其一,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这就是一部“男人戏”。女性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的登场频率素来与男性是不成正比的,以至于寥寥几位历史女强人,屡屡被翻着花样搬上银幕。全部都是男性角色,对导演、对制片方、对投资方,甚至对观众都是一种挑战。故事片毕竟不是纪录片,还是需要考虑一点市场和大众口味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加入一个女性人物也可以理解;
其二,霜花虽然为虚构人物,但这个女性角色的加入并未对稼轩先生的人物塑造造成过多的负面影响。大家对稼轩先生的诗词直观感觉更多是金戈铁马,万里豪情的,殊不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是老先生的佳作呀。不知道这一句的,请自行百度,并向稼轩先生认错。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稼轩先生的诗词,跨越千年,直接与中国互联网时代挂上了钩。
历史上对稼轩先生的情感生活记载不多,没有陆放翁那样的“错错莫莫”。不过依据先生的诗词来看,也是一个情感细腻,铁血柔情的人物,否则哪里来的千百度?好在导演也没有忘记这一点,在影片最后,让两世恋人隔空相望,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诉尽半世哀思,一句“蓦然回首”道了一生寥落,一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圆了阴阳情缘。半是电影化的点题,半是诗歌化的浪漫;半是青春的回忆,半是老年的寂寞;半是酣畅淋漓的金戈,半是浅吟低唱的诗书;半是青史留名的笔墨,半是虚幻缥缈的光影……也算是对稼轩先生一生的概论了吧。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虽然算不上佳作,但也是吃透了稼轩先生的风骨。且以为祭,后人略瞻先生之英豪柔情尔。
这段时间谢苗拍了不少这类的戏,像大汉十三将,还有这个。值得鼓励。谢苗还坚持走硬汉路线,而且这类戏也在现代夜店酒吧这种靡靡之戏里算传出另一种高亢的声音。
缺点说下,编剧太差,或者说导演,我看的时候就感觉剧情 似曾相识。另外常识太差,说几个,一,剑再好也是文人装饰,武人舞剑用的,或者侠客比试也可用。战场杀敌不好使,而且三两下都能弄断或者缺口,主角大战小战,全程用一把剑,跟人家狼牙棒,大刀,什么的硬钢,看的我好尴尬呀,关键是怎么打剑都好好的。战场兵刃和平时的刀剑是有区别的,这点常识希望注意,二,大宋臣民管皇帝叫官家,这里弄错了。别的就不说了这俩是真硬
冲着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名号而看,也想借此了解南宋抗金那段历史。因为本片没有上院线,原猜测是剧集水准,实际比预期要好,尽管男主角的形象有偏差,但剧情主线基本尊重历史线索,能让观者很清晰理清要点,战斗场面下了本,带动民族情结有点燃。
燃!如果这电影能在影院中看到,那该有多好!
剧情略干瘪,布局散乱。然后,总体就有点蜻蜓点水了…… 士子情怀、英雄气概 从来都因为知音零落而败给短视的小农思想。底下的人本来就愚昧,当脊梁被轻易折断,更不知何时可进步了
质量还算可以了,但质感上 ……那就是辛弃疾打了近一个时辰小怪兽。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演员表演部分还算合格,但感觉受经费所限,几场交战戏呈现的都很局促,尤其最后与对方主帅过手太儿戏直接就KO了,有点可惜了。
其实,想想杨家将,岳飞什么的被玩坏成了什么样子,就知道市场对于“民族英雄”的渴求到了什么程度。于是,辛弃疾这个可以打的IP就被刨出来当战神,也是顺应民心了。从洪熙官里的小谢苗,到现在每每出演动作片,却老有一种路子不太正的感觉,但是至少比王宝强一身恶毒戾气的强,看看什么时候能翻身吧。
整体不错的,但国产电影有个通病,不管什么历史,什么战争,但要加一点儿女情长,最后看一段女主被射死了辛弃疾爆发小宇宙杀疯了,这有点尴尬,就想到了攀登者最后山顶告白,现在主旋律都要谈个恋爱上战场,但女主会杀敌是个女英雄,这点值得表扬的,辛弃疾是真正的爱国者,真正的英雄,一生都想着收复故土,死前还喊着杀贼杀贼,电影最后有点夸张把金朝王爷给杀了,电影可以适当的演义,历史已经过去,但演义里可以给失意英雄的一个杀贼成功的结局
可以
网大而已,胡编滥造,把辛弃疾换成霍去病这个故事也能成立,换成成龙也能成立,根本没有标识,没有那种文人气度,简直一个糙人,根本没有人物弧光,所有的事光靠想就够了!羊头狗肉罢了,整个故事散单至极,不过网大尔耳
结局五人入万军给魔改成那样。。。好歹是少数值得佩服的沙东人啊
情节基本符合史实,辛弃疾人物的英雄气过重,加入女主霜花让辛的人物更充实,家国恨儿女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众里寻她千百度,陌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与细雨骑驴入剑门的的陆放翁是好友;词风相似,但比陆游更多了份慷慨激昂
辛弃疾之边疆往事。这换个人也成立啊,还有演员也太丑了吧
是个人才。
给霜花四星。换下裙裾,穿上短褐,征战沙场。对辛弃疾,她温柔专一,对国家,她忠肝义胆。霜花坚强勇敢但内心柔软,有温情也有大义。南笙演绎的很好,看到了更多可能性。
这部剧也符合史实,谢苗也可以,比那些小鲜肉强好多倍,总体来说值三星,比最近上映的那些网大都要好看
三星全给武指。
作为网大,算是很不错了,题材也难得,但是辛弃疾,这样一位人物,描写成一个动作英雄,还是太薄了
网红脸很影响观影体验
辛弃疾这种猛人,这网大的阵容和水平还是配不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