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导演的“父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饮食,就是吃喝,男女,就是感情,爱情再加上亲情。
一个父亲,一位每周末等待三位女儿回家吃饭的退休厨师。三个女儿,一个大学受过打击而萎靡不振的基督教徒,一个冰雪聪明,性格倔强只能有情人不能有恋人的女强人,一个情窦初开爱上别人男友的懵懂少女。
其实朱师傅在家里尽心尽力地做着这些劳费心力的精美食物无非就是希望家庭和谐幸福。
但是老一辈和年轻一辈的心自然不同,存在着意识和价值观的“代沟”
儿女渐渐长大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重心,就忘了家里最初依赖的人。他们的重心放在情爱上,生活上、工作上、社会上,家庭在他们心中所占的时间比重越来越小。可老人的生活也在渐渐的变小变小,渐渐地只剩下了家。
其实没有人肯心甘情愿的就窝在家里了此一生,可是现实就是这样。四段经历,就这样慢慢在饮食中展开,并不仅仅只是几个简单的故事,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感情,一种现实。
没人再有耐心读文字的时代
我想在每个周二晚十点,讲一个荒唐的故事,欢迎关注
---------广告结束,我让路-----------
朱老爷子和老兄弟喝了酒,颤颤悠悠走在过道里,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难,忙活一辈子,就为了这个……想了气人,好滋味儿谁尝过了?”
最近自己闲来无事,热衷于烧菜,每天睁圆了眼,在网上四处找些菜谱来研究,奔波于厨房和电脑间,电光火闪,虽说卖相不好,到底做出来了,对一个从来不进厨房的男人,也算是有些聊以慰藉的资本。
所谓食色性也,毕竟是人的本性。浪子比不上,吃货还算排的进前三。
《礼记·礼运》有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正巧最近打算温习李安,于是挨个看了《推手》和《喜宴》,只剩一个《饮食男女》留给今晚。
这是李安“家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开篇车水马龙的街道,告诉我们这是关于生活的故事。镜头一转,烧炒煎炸,油盐酱醋,鸡鸭鱼肉,镜头的快切,朱老爷子的手。这回子做了大厨,一桌拿手的好菜。
既然是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不得不提及前面两部片子,用李安自己的话说:父爱三叠,是以为家。前两部,老实说,基于矛盾各方的投降,结局总是无奈的。单就这部而言,看过许多人的理解,认为仍然延续无奈的讽刺的主调。我却觉得心里暖极了。
因为李安终于给了我们答案。
一个丧偶的老头子,三个各具性格的丫头,两两相加,凑成一个矛盾重重的家。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也无非就是这个意思。
片里的几个人物,虽说戏份有轻重之分,但是剧本功力深厚,各个诠释的清清楚楚,演员也准确拿捏,丝丝入扣。单挑三个女儿来看。
大女儿,基督徒,生活保守,内向,教师的职业身份再合适不过。当然,也是彻头彻尾的闷骚女,见不得对门夫妻亲亲我我天天唱K,也听不得窗外野猫叫春欢畅。剧情的交代,我们看的清楚,这个人活在对于过去的臆想之中,其实所谓受初恋之伤,不过只是日复一日自我孤独寂寞的幻想中,所找到的可以用以自欺欺人的安慰依据罢了。李安善用对比,紧凑但是平缓的叙事过程里,一幕一幕的对比接连发生,就这个人物分析,在神曲的背景乐下,虽算不上标准的声画对立,但是冲击力的确也是给够了的。波浪卷发,烈焰红唇,主动献身,一个古板固执的老处女形象被打破。而恋爱,也就来了。
二女儿,女强人,航空公司企管,够现代够新潮够独立够奔放。很好很强大。却是标准的先抑后扬型。童年有阴影,被严父给予厚望,可以看出曾经承受过不小的压力。个人感情生活也算是一塌糊涂,与前夫维持弹指即破的性爱关系。与父亲的情感转变算是全片一条重要的线索,从开头一直延续到结尾。
小女儿。学生。单纯天真。还好运气不错,遇到青少年哪吒。未婚先孕,嫁入富家。
三女一父。又是一个家庭难题。几个人受家庭压力的强迫,虽说住在一起,感情的联络和维系无非也是例行的周日晚餐。一桌五彩斑斓的美食,四个垂头丧气的生活戏子。
一团乱麻。
人之所以觉得活着累。无非是乱七八糟操蛋的事儿齐齐不约而同出现,嬉笑嘲讽的聚集在一起,要看我们生活的笑话。工作压力大,帐头的赤字,老婆要买名牌包,儿子要进补习班,父母唠唠叨叨不能排忧解难,自己只有辆奥拓,儿时发小却置了一辆奥迪,同学会个个西装笔挺,脂浓粉厚……
失败,失败,还是失败。
生活大不了也就这个样子。既然没有破罐子破摔的勇气,到底求神拜佛渴望安乐度日少些麻烦。
片里的人也有着自己的麻烦。父亲渐渐老去,大厨失去味觉也就失去了生活的自信立足,女儿们各怀心事,自己的事已然烦不过来,对于家庭这样从头面对的温床,自然少了许多该有的反思。
医院里那段,看的人揪心。二女儿看着父亲一个人在医院检查身体,之后迈着迟钝的步子消失在电梯里,热泪盈眶。父亲的老兄弟温伯伯突然辞世,也大抵可以算作是导演给的警示。
何必等到一切都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矛盾的存在,终究有它存在的道理。就像这个家一样,老爷子在饭桌上借着酒劲说:
“其实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照样可以各过各的日子,可是从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
第一次观影时,看到这里,一下子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对于之前的两部片子《推手》和《喜宴》,自己汗颜于看的太过理智,却往往忽略了真正的意义。
之所以说李安用第三部《饮食男女》告诉了我们答案,也在于此。说他是天才,并不为过。各个细节,分明是深思熟虑,万万少不得。
我们老是爱走极端。要么感性的不得了,对于一切投入千分万分感触伤怀,要么理性至极,非得从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种种学来研究分析一举一动。其实作为一个人,生活里的人,家庭关系朋友关系情人关系各种关系里的人,我们只需要用最朴实的心去面对看似最复杂的纠结。
看看片里的人,大女儿改头换面,抛弃幻想,勇敢的追求爱情;二女儿悟透情字,虽说找个炮友在当今社会已然无罪,到底还是发现踏踏实实平淡是真;小女儿也用纯洁去获得了自己的幸福。
看到这里还不明白?那么再看朱老爷子,即便是借着酒劲宣布消息,还是无视了那个神经兮兮道德败坏的老妈子,勇敢的追求了小自己几十岁的张艾嘉。
其实这个信号在《推手》里李安早已给出,我们的幸福来源并不在于一切基于形式的关系维持,而在于面对我们最本质的饮、食、男、女。一家人住不住在一起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对这个家庭里的所有成员保持一份“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其实这也就是关心和爱。
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我自己也认为其实许多时候仅仅有爱是不够的。但我们为什么总乐意自己折磨自己,找出那么多加法题,非得告诉自己说,太他妈复杂了,太他妈失败了,太他妈琐碎了。藉由自欺欺人而逐渐演变而生的弱者,并不值得同情。那些千万个理由无非是给自己一个“逼不得已,委曲求全,乃至退而求其次的崇高伟大”的自我安慰。
我有上进心,那么工作的难题自然也不是难题。老婆要名牌包,那么更得努力买给她,要么你娶她做什么。儿子要求提高,那么别在乎几个小钱,这是值得庆幸和骄傲的事。父母唠唠叨叨难以排忧解难,何必以沉默和唯唯诺诺应对所有,多些交流,自然自己之身都是父母所授,那么互相理解也不难。自己只有奥拓,也比发小的奥迪强,现在流行mini风。同学会上各个西装笔挺也别在乎,安妮宝贝提倡大家穿麻布才是王道。
当然,你也可以管这叫做自欺欺人。我只能说,万事基于自我的内心,生活如若可以快乐,这样正途上的自我激励何尝不可?毕竟是普通人,只求衣食无忧,健康快乐,平平安安。
只需记住爱和努力,那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
从今天起,做个乐观向上的吃货,也比做个眉头紧锁的柏拉图强。
我是那种不喜欢《卧虎藏龙》,也不喜欢《断背山》,却喜欢《喜宴》,《推手》,《饮食男女》的观众。我很喜欢看这种故事性很强的电影。在李安这三部电影中,有异国恋,同性恋,老少恋,未婚先孕,大龄剩女,基本上,李安早在1994年以前就把当代社会的核心男女问题都讨论完毕了。仅凭这一点,我对于李安导演,还是一直心怀敬意的。年轻的他在想办法去阐述一些复杂而尴尬的问题。
李安的这三部电影,我觉得拍得最好的是《喜宴》,最正统的是《推手》,而我最喜欢的是《饮食男女》。大概是因为里面漂亮的烹饪过程。我喜欢那种慢条斯理生活的感觉,就像准备一顿饭的过程。从洗菜,切菜,到烧水,热油……我喜欢把这些步骤安排得井井有条之后,打开音响,独自一人享受站在厨房里的乐趣。有的时候,会用老干妈爆炒鸭肠之类的食物,厨房里一下子充满了呛人的烟气,那种烟气像是要抢占所有的氧气,而我却依然不愿意从厨房里出去。
我看着电影开始的郎雄,心怀无限的崇拜。在这样一个没有真正的武侠的年代,我觉得那样的厨艺就是一种侠气。切肉的动作凌厉而舒展,身形不断的在不同的锅之间转换,夹杂上纷繁的雾气,这个场景像是我心中一直盼望的某个桥断。做饭时的男性是尤其性感的。男性的性感如果表现在油光锃亮的肌肉上时,对我来说实在是太过于动物性了。而生活中,我一直相信,如果哪位男士能对于黄瓜也给与足够的认真,他一定是一个会生活的人。而会生活的男人,相比于那些肌肉男,往往能性感得更加长久一些。
所以,即使郎雄扮演的父亲已经年老了,已经被称为“朱爷爷”了,也还是可以有新的爱情,新的家庭。如果我是张艾嘉,我可能也会有同样的选择。这个男人,他关心我的孩子,他会吃我的孩子的剩饭,他站在厨房里的时候是那样的安静而没有怨言,他依然挺拔。很关键的一点,他会生活。
郎雄的三个女儿一个是呆板的大龄中学老师,一个是美丽聪明的大龄金领,还有一个是冲动可爱的大学生。显然,李安和郎雄扮演的父亲这个角色,都是最喜欢吴倩莲扮演的这个二女儿。原因似乎也很简单,因为她也喜欢下厨房,喜欢摆弄个锅锅碗碗,同时,她还聪明,一个自强不息的女性。一般这样的女性形象,在大荧幕上总是被父亲喜欢。
所谓贴心,不一定要听话,不一定要撒娇,只要有着同样的生活态度,有着同样的生活情趣,就自然而然的离得很近很近。
其实我是那种不会生活却又特想好好生活的人,所以看李安的片子特别合适。总体来说,李安是一个很正统的人,无论是种种不寻常的恋爱方式,李安也总是以最传统的方式去解读,那种淡淡的中国的味道,常常让我觉得亲切而自然。男人和男人的爱,男人和女人的爱,年龄相差很大的男女之间的爱,中国男人和外国女人的爱,这些爱其实都可以很自然很平淡,这一切都像是在做一桌菜,评头论足的人总是有很多地说道,只有真正做菜的人才知道种种味道的来龙去脉。
与生活,我也是如此,我希望我在其中,而不是等着一切摆到我的面前,那样的生活太偷懒。透过镜头看到的世界总是美好的,往往总是摁下了很多的快门,却懒得去洗照片。那些美丽的场景,我留在了心里,像是已经亲自烹饪过一种食材,我按照期待的味道去挑旨,最后,好坏与否,于我自己已不重要了。所谓饮食男女,就如同文艺男女,文艺男女要认认真真的文艺,搞好每一个细节,而饮食男女,也一样要耕耘于每一个味道,厨房的味道,饮食的味道,感情的味道,日子的味道,生活的味道,种种味道只有认真体味的人,勤奋于此的人方可体悟,不足为外人道也。
脑残博文
http://hmilypty.blogbus.com/logs/34074639.html自从他在《喜宴》里,狡诈地让巍巍莫名其妙当了一对小gay情侣的代孕母,还硬塞给她一份“皆大欢喜”的心甘情愿,又在《饮食男女》之末,让娶了年轻小姑娘的老头枯树又抽嫩枝之后——我就根深蒂固地认为,李安是坏人。
如同有一次师姐说到:《断背山》当然是一部好电影,但却是我无法容忍的电影——不因为我歧视gay,而因为我不可动摇地歧视不知廉耻、半分愧疚也无的婚外恋。
看上去温柔敦厚、满怀的儒家风范,骨子里却蔫坏蔫坏,李安的电影一以贯之,讲的不过是伦理,不过是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冲撞,而其倾向性更是不言而喻。
看上去满脸和善的他恰正如同最最杀人不见血的传统,从来不肯露骨地表白好恶,却隐隐地藏着一份冷冷的心。从来也不曾肯给予毫厘些微的祝福,越是丰盈鲜活的生命越是在最终夭折得不堪:玉矫龙终究要爱上李慕白,并以生命的夭亡来祭奠这一份皈依;玛丽安娜的故事不过是又一出老掉牙的劝诫,娇艳的女子黯淡在道德的戒律面前,苍白地接受成熟;饮食男女是happy ending吗,为什么我只看出了女子的被侮辱与损害?而在我眼里至为惨烈的一幕,是英俊的赵文宣向家倩伸出手来,英俊斯文的笑容无懈可击:“好朋友”——我的眼泪在那一刻夺眶而出。
李安还是和〈sex and city〉的编剧如出一辙:无边的春光可以尽泄,世界的繁华可以追逐,然而最终,祝福只给予婚姻中的女子。艰难的,编剧终于一个一个把五个活色生香的大龄女郎嫁了出去,才可以如释重负。同样〈饮食男女〉,小女儿看似心无城府却坐拥幸福,最令男子赞赏的不过是如此十足小女子的心机与聪明,大女儿的形象一直如漫画一般夸张,女性魅力尽露的时刻却傻人有傻福,惟独家倩,越是聪慧越是美貌越是魅力四射,却越是只能被男子定位为“好朋友”,只能无处可逃地一头扎进陷阱:那是李安的故事里,现代(叛逆)(新)女性无可逃遁的宿命。
玉矫龙、家倩、巍巍、玛丽安娜,李安的荧幕上这些女子贯穿着古今与中外,却不过同样是一类——同一类在传统与现代的边缘挣扎着、冲撞着、叛逆着,并且最终一定会遭遇背叛的性情女子。果然,说李安懂女子,甚至进而疑心起他的性取向来,然而他即便是懂得,却从不慈悲,即便是理解,却从未有过真正的同情。
前几天又温习了下李安的父亲三部曲系列。《饮食男女》中贴近结尾处的“大逆转”仍然让我目瞪口呆:片中的父亲要娶的竟然是和大女儿同龄的锦荣,并非是和自己同龄的梁伯母。这段“乱伦”的出现顿时让我对本片的思考上升了一个境界。
性在父亲三部曲里算是很重要的一个议题。能看出导演想通过这个中国人不愿探讨的禁忌话题来体现很多中国家庭的压抑,对责任的思考,以及那些隐藏在平静背后的风暴。
影片对三个女儿的塑造体现出对性的一种思考。最开始只有二女儿有性经验,结果三女儿未婚先孕搬走了,虔诚且保守的基督教徒大女儿也嫁人了,反倒是一开始最开放的二女儿留了下来承担家庭责任,当真是有点讽刺。信上帝会不会是大女儿一个隐藏自己欲望的渠道呢?她每天都打扮的像处女一样,后来因为经常收到情书才改变形象成为现代性感的女性,结果情书反而没有了。她在操场上因此爆发的一幕最能体现她的压抑。面子上信奉的主到头来还是隐藏不了自己寻找爱情的渴望。
仅仅把《饮食男女》放在性的这个层面是只能是肤浅。能看出导演想通过”性”这个不能探讨的话题来讨论中国家庭里那种有话不说的特质。这通过人物关系来体现出来。
大女儿与二女儿有很多误会。大女儿在母亲死后承担了很多家庭责任,并且编造被伤害因此不再爱的谎言来让自己理直气壮的照顾父亲和家庭。信仰基督教某种意义山也是她牺牲自我只为坚守家庭的体现。她以为二女儿不喜欢自己,两人关系十分僵持。而从二女儿的角度,她很爱自己的大姐,但是俩人却从来不沟通,她怪大姐把自己当做一个家长,而并非是一个能谈心的姐姐。有点像《理性与感性》里的俩姐妹。究其本质,俩人的矛盾就在于有话不说,总是憋着。只有在洗碗那一幕俩人终于把话说开的时候俩人才能冰释前嫌,解除误会,回归到真实的姐妹关系。
父亲也是一个有意思的角色。影片一开始就能看出他奋力的在用吃饭来挽留这个其实已经有点解体的家庭。三个女儿都不喜欢被困在桌上,但是却又出于家庭责任的考虑而不得不留下。父亲也很了解女儿已经长大,早晚会飞走,但他也不用言语表达。他们的问题依旧在于有话不说,只是闷闷的一起吃饭,不去理会平静海面下隐藏的波涛汹涌。
父亲与二女儿的关系算是本片的主线。一开始同样是问题多多。二女儿怪父亲不让自己进厨房,只因自己是女儿身。其实父亲最喜欢二女儿,因为三个女儿中她最像她的母亲。他觉得自己让二女儿学别的东西远离厨房对她反而有好处。这就又是误会,产生原因依旧是有话不说。最后所有人都走了,只有二女儿继承了父亲做饭的传统,这也真是一种宿命,也让影片结尾那一幕显得格外动人,因为两个彼此相爱却又彼此误会的灵魂总算和解了,把“家庭责任”这等高级词汇回归到了简单的父女情。责任到底是一个社会性的词汇,只有回归到最本质的爱的时候才能持续到永远。
这就又回归到本片的结局上,那个大逆转的事实揭露:原来父亲一直隐藏的地下情是一个乱伦之恋。当时我非常惊讶,却又豁然开朗,这点透了这个家庭最重要的问题:有话不说总是憋着。仔细想想,这个问题穿透了这个家的方方面面,解释了每个人个人的困境,也解释了每个人误会的深刻原因。大家都是平静的过日子,为了“家庭”这个传统文化中最看重的一个方面挣扎着,隐藏自己的痛苦与恐惧,只为了面上的一个和和睦睦。可人又怎样能在不接受自己的前提下去关照别人呢? 只有像父亲那样把事实说出来,活的真实,接受自我,才能真正的维系这个家庭。
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个乱伦的揭露并不能算是结局,充其量是个在影片靠后位置的大逆转。但是它的意义超越了情节本身,点透了这个家庭的那种压抑,更让观众对全片的思考上升了一个层面,我想这便足够了吧。
“其实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照样可以各过各的日子,可是从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极其平淡的生活细节,但无不透尽亲情与爱意。归亚蕾那口熟悉又有趣的湘音也让我开怀。有时候,生活和烹饪是一样的道理,需要用心去投入才能做出一份好味道。★★★★
果然最后又是爸爸放大招了,不要小瞧爸爸啊!老爷子说自己的生活不能像做菜一样,材料齐全了才下锅;而这部电影也像是做菜,这里一点料,那里一点料,加起来便全是生活的滋味了。这大概是李安最好的剧本了吧!细腻又不造作,极品好电影。看得极饿。
看到最后,原来是老爸最猛~~
我也是看完这部最后笑了的人之一,两个多小时的片子却一点也不觉得长,重要的事情发生的时候都有一桌丰盛的美食,原来这就是饮食男女,我们要吃饭,我们也要生活,生活怎么能总是波澜不惊呢,必须是有着很多的问题。没有一颗细腻的心是没办法拍出这样细腻的片子的。
假如94年有豆瓣 着一定会是当年最精彩的一个直播贴
李安真是个闷骚,想骚不敢说,但又骚得难耐,只好骚得若隐若现,骚得欲说还休,把他那五千年来的性压抑骚成一套吃饭故事,一如他上台领奖,本是春风得意,却把脸摆成一幅认怂的样子,但再怂也掩不住嘴角的笑意,尼玛,我从未见过如此闷骚之人!
到现在才看这种基础款片子实在该打。吴倩莲的角色看得我如坐针毡。归亚蕾对小珊珊说:“小孩就嘴这么叼,长大必定嫁不出了。”镜头一扫吴,我才后迟钝地顿悟。问题或许甚至不在美貌和才情就在那份致命的骄傲。这才只是副线之一。李安这人坏到骨子里去了。
我会告诉你我反复看了五遍开头?口水留成海
你个杀千刀滴老朱,我以为你要勾引我,原来你是要拐走我滴女儿!
看完之后我就想当一辈子的姗姗。
归亚蕾好赞 结婚就是业障 一场牵挂 NB
细腻又不做作,李安的一贯风格。
李安这次不仅把所有的细节都拍进了我的心坎,还给了一个“惊喜”。电影中复杂的菜式我们没法尝到,但他用镜头让我们把生活的酸甜苦辣都一一尝遍。最后的那个味儿,就是“幸福”,看他的电影,那也是我的幸福。
李安最好的作品。太流畅了,调遣得宜,全无废句。
昨天把这片子掏出来又看了遍,过去十三年看了总有三十遍了。开始是看做菜,之后看吴倩莲和赵文瑄,现在净注意杨贵媚、郎雄的小表情和归亚蕾的口音。昨天才注意到,这片平均颜值高得吓死人:三姐妹及夫婿都清爽标致,41岁的张艾嘉笑起来还有少女感。
惜食,平淡如水余味长~想起小时候吃麦丽素特别小心,还发明好多奇怪好玩的方法。人心粗了,吃什么都不精。
家倩:啥?我买的房子是违章建筑?啥?我妹妹怀孕了?啥?我大姐的苦情史是她的幻想?啥?我炮友要结婚了?(而且我真就是个炮友?)啥?我爸把锦荣拐跑了?啥?我爸做体检是为了证明他还能再生一个?这啥世道啊?这啥家庭啊?你们这么多人玩我一个确定不是串通好的吗?还有,爸,我刚决定放弃大好前程留下来陪您,您把房都卖了,合适么?
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还有就是,原来男人会一直有性欲。
看似最不能守住传统和孤独的人,坚持到最后。
中国人的闷骚拍得好到位,以及,我说归亚蕾哪来的一口标准长沙话,居然真的是长沙人啊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