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功案件》是一部去说教化的非典型主旋律片,堪称今年中国大陆罕见的上乘之作。说它上乘,一是因为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黄克功案件,绝不是一个容易拿捏的题材,从“揭伤疤”到“打老虎”,其极为严肃的自省语境,难免会触到某些人的痛点;二是整部电影的完成度颇高,从案件掀动的道德风暴,到关乎生命价值的激烈诡辩,每一环都将法理与人情的关系剥肤及髓,“两碗水都端平”的法律立场,几乎搅乱了我们的内心。
与传统的主旋律电影不同,《黄克功事件》虽然有着巨细糜遗的史实摆在那里,但电影却没有以最偷懒的线性叙事来铺陈,使得这桩众人皆知的著名案件,充满了悬疑色彩。而这种悬疑的轴心,在文本上的表现又并非“凶手是谁?”,而是“他如何杀了她?”。
一个看上去并不复杂的案件,被黄克功的“两次开枪”搅动起了戏剧波澜。黄克功对贺子珍、雷经天等人的不同供词,既让“罪案+法庭”的类型元素得以强调,且为最后的“公审”蕴蓄了充足的情绪推力。当然,《黄克功案件》最不同寻常的地方在于,它在努力设计叙事结构的同时,也让每个与黄克功有交集的人物都突显了矛盾性。这种矛盾,有的缘于难以割舍的恩情——审判长雷经天当年因一条姜片而被黄克功救活;有的缘于“功与过”的纠结,他的战友用“红军的法律”,试图为黄克功说情;还有的,则直接缘自民间对生命价值的拷问——学生说,刘茜投身革命,死在情场实为冤屈;76岁的爷爷却说,日本人杀了他全家,按照一命抵一命的古训,只有让黄克功多杀几个日本鬼子,才是正道。
这场辩论,不是围绕案件的讨论,而是一场道德和人性的抗衡,这在以往的法庭片中并不多见。《黄克功案件》中,你似乎不会有跟着故事一起解谜的快感,却有着此起彼伏的情绪波动——除了主流价值的输送之外,你可以隐约感受到其借史议今的用心。这就像我们看韩国的《辩护人》、《举报者》一样,意义远不在案件本身,而在于它的逻辑指向。对于多数人来说,把一碗水端平已是难上加难,更何况把两碗水都端平。77年前的雷经天,用送给自己的三个“死刑”把两碗水端平,这种在法治轨道上走到底的勇气,振聋发聩。
《黄克功案件》没有明星撑场,但两位男主角对人物的把控却异常精道。扮演雷经天的成泰燊,表现一如既往的沉稳,大量的特写镜头配以海量台词,都牢牢锁住观众的视线,一个脱离了高大全的说教型人物,让人对其内心挣扎感同身受。颜值爆表的王凯,扮演了处于风暴中心的黄克功。这其实是个难度系数极高的角色。在历史资料中,他既遭遇过压倒性的指责,也曾被老红军战友卖力“翻案”,这个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悲剧矛盾体,在电影中的表现恰到好处——自负与卑劣、骁勇与怯懦,都让人唏嘘感慨。
毋庸置疑,黄克功是个传奇人物,黄克功案件在当年也轰动全国。在当时的年代,黄克功的影响力和90年代的小虎队或者现在的吴尊差不多,几乎是全民偶像。年轻帅气,枪林弹雨里走过勇猛自不必说,又是将才会带兵就更加难能可贵了,是当时前线少不得的人物,几乎是哪里难啃派他去啃哪里,那个时候勇猛且能带兵会打仗的将领如海底寻珠般珍贵,黄克功也因此深得主席喜爱。而这次案件,被国民党抓住了小辫子大肆炒作,其实是算准了不会对黄克功怎么样想在棋局上将一军,也使得一场桃色新闻变成一场政治棋局,主席挥泪斩马谡,赢了棋局失了爱将,稳了政局得了民心。仅仅是一桩案件,却是一场两方将领对弈的棋局。
如果这只是一场桃色新闻,那么要好解决得多,但上升到人命关天,使难以收场。冲动是魔鬼让这个一代英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话说小情侣吵架撕撕巴巴煸嘴巴子的常见,家庭暴力到武刀弄枪的地步还不太多见,搞对象谈恋爱要死要活要上吊的威胁也常有,但随身带着枪不答应结婚就点射爆头的危险系数还是太大了。黄克功少年英才意气风发,出身苦寒根红苗正,一身伤疤却也都是军功章一样的见证,被个小资气质的较劲儿小姑娘迷了心窍乃至失了尊严。那个年代的作为全民偶像的抗战英雄找老婆几乎是指哪儿打哪儿,也是太自信没有让组织说合,而非巴巴地一腔爱恋上赶着捧着给个年芳十六的小姑娘却被扔地上摔八瓣还要穿钉子鞋上去踩两脚,英雄怒发冲冠两枪毙了青春好年华,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直至被捕,黄克功都并没有认为自己会因此失了性命,他觉得自己的对于这场战争乃至整个国家的价值都远远大于一个女学生,而这才是他以为的护身符。而价值真是可以如此衡量的吗?
功勋可以换人命吗?在那个内忧外患且法制尚不健全的年代,黄克功用生命的代价做了回答。数万万百姓等着他来保护,他杀一个人可以原谅吗?这个当时震惊全国的大案如今被导演搬上大银幕,还原历史,且与时俱进的表达了我党一贯的鲜明观点,那么就是不可原谅。更难得的是导演在镜头语言及叙事顺序上下足了功夫,把这故事讲得分外好看悬疑十足。片子没有把笔墨用在儿女情长上,前半部下功夫在悬疑,后半部下功夫在感情与价值观的形成与树立并存,使得一部影片即好看又立得住。正是因为有着对国家的大情,才使得老一辈革命家舍掉了小家的小情,保住了新中国的法制正轨,而这也成为了一个国家稳定向前的立国之本。而在任何时代,这都有着深刻的意义。而黄克功和张灵甫命运的不同,也彰显了两党的价值观与法制的根本不同,也直接导演了两党的命运最终的不同,而这才是一盘棋的棋眼所在。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伴随着国企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阵痛,一系列反腐题材的现实主义影视作品应运而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生死抉择》、《大雪无痕》、《黑洞》等一度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热议的话题。十八大后,随着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重拳打击腐败,反腐工作进入“新常态”后,一度沉寂许久的这一题材又重新成为了主旋律影视创作关注的焦点,在2014年贺岁档上映的影片《黄克功案件》便是其中的翘楚。
1937年10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久,延安发生了一桩轰动全国的刑事案件。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黄克功,因为求婚不得,杀死了从太原投奔延安参加革命的16岁女青年刘茜。一面是在长征中立下赫赫战功,有着无限光明前景的青年干部,一面是原本对革命充满向往,却意外身故的花季少女。一道事关法理与人情的难题摆在了时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审判长雷经天的面前。究竟是考虑抗日大局,念于战友情面,选择刀下留人。还是顺应边区民意,不顾旧日私情,依法依规审判。在最后时刻,毛泽东主席的一封亲笔信让雷经天坚定了自己的判断……
《黄克功案件》的核心矛盾是伦理片与律政片中一个永不褪色的经典主题:法大于情还是情大于法?而当故事的背景被放置在抗战时期的后方边区,被审判的对象变成了一个曾经立过战功的红军干部、共产党员,这个故事便被赋予了全新的一层意味。影片的主要情节几乎都是在围绕着黄克功该不该杀这一问题的讨论中而展开的。认为不该杀者,可以拿出诸多令人信服的理由:黄克功在长征中立过战功,又与毛泽东和贺子珍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是当时共产党重点培养的青年干部,杀人是一时冲动过激所致,并无强烈的主观恶意,况且此时正值抗日战争初期,国难当头之际,从保护人才爱惜人才的角度,理应给黄一个悔过的机会,将功赎罪,抵御外敌。而跳出影片情节来看,可作为参照的另一事例是,国民党军中怒杀妻子的名将张灵甫,得到了蒋介石的特赦,得以继续在沙场上为国效力。
一个是在战场上屡立奇功的军人,一个是懵懵懂懂尚不经事的学生,天平两端的生命重量能否仅仅因为其个人贡献的大小便发生偏转?作为审判长的雷经天尽管出于个人情感,一度陷于纠结之中,但最终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越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越需要法律挺身而出,用公平正义来维系人心。正因如此,黄克功没有成为共产党的张灵甫,反而却演绎了一出现代版的“挥泪斩马谡”。失去这样一位优秀人才对于革命事业固然是极大的损失,但倘若为了一时之利,做出有悖于法理的决断,失去了共产党多年来在人民群众当中所树立的良好口碑,这恐怕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在重压之下,雷经天并未轻易被个人私交以及边区群众中惩治凶手的声音所左右,而是从法律出发,从纪律出发,判处了自己“三个死刑”,最终对黄克功做出了公正的裁决,让广大群众通过这样一场审判充分意识到,这是一支讲原则的队伍,这是一个讲法律的政党。
回望过去,聚焦当下。《黄克功案件》的现实意义是不言自明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纪检监察工作从业人员要聚焦主责主业,强化监督执纪问责。黄克功式的难题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并不鲜见,许多犯了错误的同志,许多被问责的同事,都曾经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过骄人的业绩,对于中国银行的事业做出过各类不可磨灭的贡献,面对他们的光荣历史,面对他们手中所掌握的资源,面对他们被问责后可能对自身职业通道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在执纪问责过程中,是否也能如雷经天一般敢于先判处自己的“死刑”,把功过可以相抵的错误观念彻底摒弃,给人民给组织一个满意的交代,这是每个纪检监察工作者都要认真反思的问题。从审判者的角度,《黄克功案件》向人们揭示了监督执纪过程中公平正义的必要性,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部电影同样可以视为对广大共产党员的一次有力警醒,让人们对“党员”二字背后的含义有了全新的认知。正如毛泽东在片尾给黄克功及雷经天的回信中所指出的那样:“共产党与红军,对自己的党员和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早在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在《求是》上撰文指出:“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保持党的纯洁性”,共产党员的身份不是个人用来炫耀的政治资本,不是用来打着旗号为所欲为的工具,更不是可以拿来抵罪的“免死金牌”。一旦选择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意味着必须时时处处用党的纯洁性要求对照自己、检点自己、修正自己、提高自己,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带头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以自己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充分体现党的纯洁性,用自己的一举一动维护党员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响彻在延河边,处决黄克功的枪声已经距离今天足足有八十年之久,然而那场著名审判的回响至今依然回荡在我们耳畔。十八大之后,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两大方略陆续提出。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们或许无法亲身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化的进程,但至少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国法与党纪的禁区,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公平正义。
没看过,对这种红色主题无任何兴趣,主要是年幼时被灌输了无数这些洗脑材料,导致成年后只可能有2种结果,要么真变脑残,要么条件反射的对其恶心不已(天天逼你吃烤鸭,即使这烤鸭再好吃,或者这些主义真的是伟大光荣正义,你也会腻歪不是?)。这样也导致了当今社会充满火药味,要么极右要么极左,微博上打成一片······
好了,不说我个人喜好,为什么要力荐这部电影,因为想让大家了解这个案件,同当前美国的弗格森案来做个对比。法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司法独立,独立于领导、政府···甚至是大众,因为大众的关注、利益、倾向是经常变、容易变,也容易被人诱导、引导。打个比方,满清入关前大家都觉着跟着鞑子混那肯定是汉奸戳脊梁骨的,但等这鞑子杀了几千万平定了天下,那跟着郑成功、李定国之流的在大众眼中就变成了妄图阻挠历史必然、人民选择的分裂祖国的历史罪人!!要想避免这种汉奸、分裂祖国之类的来回打脸,那司法一定要独立于法律本身,任何人都不能左右司法判决,这是法制的基础。
弗格森案的判决由评审团做出,评审团中也有黑人有白人,因案件特殊,法官要求评审团必须达成完全一致才能做出决定,这样也算避免了少数服从多数从而让黑人少数民族吃亏。其实弗格森案判决是否公平正义,这不在讨论范围中,重要的是明知这个判决会引起社会骚乱,法官是否敢根据法律本身来宣判。在中国,法官们敢么?维稳至关重要,一小小的蕞尔小法官,敢挡在人民的口水面前,分分钟给灭了。
最后回到这部电影,黄克功案件本身,与这个案同时的还有国民党反动派那边的“张灵甫杀妻”案,全国的舆论一至要求“杀人偿命、血债血偿”,结果张灵甫一口咬定妻子是地下党,偷取军事机密时被击毙(这位前妻到底是不是地下党也不好说了,但这位前妻的兄弟后来确认是地下党),反正人都死了,张将军想怎么编都行。反动派果然不愧为反动派,逆全国人民的民心所向,居然只判了十年。
而当时我党刚从被围剿困境解救出来(感谢张学良将军,膜拜下这位××),党迫切需要增长力量,同国民党反动派争夺民心,争夺舆论制高点。投奔延安的进步女青年被×杀了!!!这个案判决如果不符合民心,以后谁还来千辛万苦的来投奔你??
所以最后的“法制”变成了这样:
1 八十年后的法制基本还是当年的老样子。一票××们欢呼法制好啊,社会进步啊(其实你们应该叫 【青天大老爷好】才对吧)
2 涉及女青年的桃色案件在两千人民群众前公审,嗯,人民群众肯定不会有笔者的一些庸俗想法,反正人民的民心我党可是挣足了
3 领袖在判决前就已经做出了高瞻远瞩的伟大指示,不愧为【青天大老爷】中的【青天大老爷】啊
---------------------------------------------------------------------
雷经天同志:
你的及黄克功的信均收阅。黄克功过去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的同志都是为之惋惜的。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以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残忍的,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为赦免,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者,并无以教育做一个普通的人,因此中央与军委便不得不根据他的罪恶行为,根据党与红军的纪律,处他以极刑。正因为黄克功不同于一个普通人,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共产党员,是一个多年的红军,所以不能不这么办。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当此国家危急革命紧张之时,黄克功卑鄙无耻残忍自私至如此程度,他之处死,是他的自己行为决定的。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战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戒。请你在公审会上,当着黄克功及到会群众,除宣布法庭判决外,并宣布我这封信。对刘茜同志之家属,应给以安慰与抚恤。
毛泽东
一九三七年十月十日
---------------------------------------------------------------------
最近在写相关文章,刚好学校里面老师也讲到这个案子。我在网上查了一下:
在对待恋爱问题上,当黄克功送钱给刘茜,刘茜规劝他:“送钱吗?假如你爱我,这钱就不应该给我,请你给前方战士用好了。我们还是讲广义的爱吧!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摆在眼前,四万万多的同胞正需要我们的爱哩!你说是吗?你爱我吗?而你更应该爱大众。”同时还讲了爱情的基础,爱情不是建立在物质上的,而是意志, 认识的相同。就是夫妻在合理的制度中,互相的经济,也是各不依靠而是帮助,你认清点!“我们都有恋爱的自由,谁都不能干涉对方的交友,你或者在惊奇吧!朋友,这话是从正确的理论书中得出来的。”本来这种恋爱观是正确的,作为长征干部,却不能正确看待,他最终开枪打死了刘茜。
从这姑娘的话语来看,如果这都还被骂,是对她极大的不尊重。
作为一部主流影片(据说拍这类题材不易,审查蛮严格)三观正,情节合理,人设不尴尬。而且竟然有演技,有颜值,看了以后能有所触动,也能引发观影人的思考,分数在及格线以上是正确的。我觉得7.0分以上合理。这个分也算是给敢于涉及这类题材的导游一个鼓励吧。虽然是冷题材电影,但是在电影屏幕被大IP占据的今天,能有机缘拍成电影,真是不易。估计,今后这种题材的电影很难出现了吧。
我觉得蛮好看的啊。。。豆瓣评分也太偏颇了。。。深刻反映了我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公正、公平、公开的执法方针。戏剧冲突强烈,节奏紧凑起伏有序,男主颜值太高了。。。。。。
免费被安排看了这样一场电影,男主蛮帅,虽是抗战功臣,情商几乎为负,在感情问题上幼稚到极点,因爱生恨,杀了陕北公学的女学生。审判结果不偏不倚,毛主席的决策还是很正确的。共产党员不能有更高的特权,应该有更高的道德标准。如果今天也是这样,那真是极好。
一个电影怎么可以拍得跟电视剧一样……调色很好,片尾字幕一看,韩国人,一笑而过。关键是……黄克功要是真长王凯这样我就不信那个女的不嫁= =
王凯演技完全可以当影帝了。有些人开玩笑说男主帅的观众三观快歪了,可电影拍得就是要让观众心疼黄克功,你越同情他越能感受到当时党的为难,也更能体会到这个死刑的意义,当时是特殊时期,有国民党先例,但是共产党不是搞特权的是在乎民众感受的,告诉百姓更是告诉党员们法律上没有功臣的概念人人平等
长成这样还需要逼婚这合理么
我凯眼里都是戏。以及深刻理解导演觉得我凯太帅硬加一道疤上去的无奈……然而更加分了=-=
对,我就是来拉分的,看到一些脑残因为某些原因就黑一部电影真是呵呵了。如果你在“里面‘’身居要职拿着高薪你还会这样说吗?你们所气愤的不是社会不公,而是社会对你不公!!!
三星全给kkw ,看完我的三观全丧失了,刘倩绝对的眼癌晚期
黄克功这个人物内心戏十分复杂,但王凯都表现得及其到位。作为爬雪山过草地的红军功臣,却因为感情纠葛杀死恋人终遭枪决,令人惋惜。直到公审的最后一刻,他还寄希望于毛主席的特赦,然而他终究没能如愿战死沙场。不过我最想说的是,要是我就嫁了。
打一星的是被洗脑了吗?最看不惯这些逢共必反的人了。(PS.本片最大的bug是男主角长的这么帅还需要逼婚?)
其实,法学专业的亲,会觉得这部片子可圈可点。首先,台词够猛,你会听见直男癌、女权主义等各种意见和立场的交锋;其次,刘茜作为一个个体,生命权被侵犯,正义是怎么在革命大背景下得以伸张的,这是个很奇特的事;第三,他们居然枪毙了全延安最帅的男人,这是为什么!?
至今看过最好的一部主旋律,靠的不是大牌效应,而是故事本身,第五颗星是给主旋律的…
不说意识形态的东西了,就说电影本体:1色彩一塌糊涂2服化道加录音特效剪辑全都不合格,贺子珍涂着闪亮的唇彩、主席一口港台腔、后期配音太明显环境声根本接不上、唯一的两个特效镜头依稀可见扣像边缘,一到关键台词就是人物正面对着镜头的大特写噼里啪啦一顿说不带停的。糟蹋这么好的题材呀。
心情复杂 什么都不说了…谨以此片 纪念我远在天国的三观。因为我竟然觉得黄克功很可怜…TAT 北平时期的王凯真是好看。导演以后这种片子不要找这么好看的男演员 三观回不来了
我说演黄克功这个演员这么眼熟,原来是方孟伟啊,小伙确实帅
难道不比那些充斥电影院的一线国产大烂片好的多么?这分数不公平。
短评里很多都是:“要真是王凯就从了”之类的。我觉得“要真是”三个字都可以去掉。百度百科的照片,看着像翻拍博物馆里的资料,应该不存在张冠李戴之嫌:男方黄克功,白净斯文,没有凸颧骨大板牙,简直可以称为帅,年方28;女方刘茜,只能呵呵了,小新眉,旧社会常见的女性长相,嘴略凸,铁姑娘风格,
一段旧事
看到王凯的微博推荐看的,挺好看的主旋律电影呀。越来越觉得王凯的眼睛有戏。
长这样还需要逼婚吗拜托 真的明白了王凯说的什么叫加了道疤更帅了 她不嫁我嫁啊啊啊啊 无条件给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