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悬崖上的野餐》,下面请看前线柔光少女们陷入迷团的评价了!
donnie:
油画般的质感,美妙的少女,在美与神秘外一无所有。
曲有误:
就像少女的喊叫一样,这一喊片子就开始走了下坡路。
果树:
除了古典气息外几乎没有喜欢的点了,这个题材居然也能让人看得couldn't care less真相如何。
赵小毯:
导演将古典气息恰到好处地融入到摄影当中,前面节奏紧凑有质感,后半段开始丧失了优点了,变得十分无趣。
节南山:
过于晦涩的隐喻,甚至有点故弄玄虚,导致观感极度下降。即使是运用柯达胶卷拍出近似油画般对质感也无法补偿它空虚的内心,相比之下《楚门的世界》就做的好很多。
kc512:
其实只要找回一个米兰达,之后的剧情都不用演了,她是所有人对女性最美好的想像。当真相悬而未决,他们的想像和生活便日益崩解,人没有性欲对象是活不下去的。
我们敏熙:
同样是迷一样的失踪,失踪后如何发展是关键。本片前四十分钟完美展现了一种迷雾般的气质,纯洁美丽的少女,压抑人的寄宿学校,同性之情,性的暗示,但失踪后的杂乱处理则让影片的气质一下子降下来了,可惜。
子夜无人:
算是我一向最喜欢的那类氛围电影,也许用电影严丝合缝的逻辑来判断是有问题的,但当“迷”的特质被发挥到最大,真正会令你挂怀的那件事反而看着看着就忘记了,不需要答案也很好,没有那个真相也相当美妙。在古典主义的金黄色柔光里,所有看上去没什么了不得的自然景观都透出不自然的诡异感,一切实境都显得如同幻象。神隐少女的故事变成不断流传的恐怖寓言,天使的面孔上,笼罩被构陷的死亡阴影。
DAY2的无人知晓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湿漉漉的晨雾中,渲染着几道淡色的霞光。白天鹅自雾霭中浮现,划破了水面上的绿萍。远处丑陋的山崖带来一种不协调之感,它以一种怪异的角度倾斜着,俯视着山下,似乎在密谋着什么。
这是《悬崖上的野餐》前半部分构建的气氛,让人联想到莫奈、叶芝、艾略特等一切和暧昧、神秘有关的事物。电影一开始就在字幕上抛出了谜题——一件轰动全国的少女失踪案,然而此后影片的推进却与解谜无关,片中主要人物几乎都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行动,仿佛接收到了超自然力量的召唤。
影片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留白颇多,有着众多解读的方向。但最没有争议的观点是,整部电影就是少女被压制的情欲的隐喻。
在1900年情人节这天,女校的女孩们被允许外出到悬崖上野餐。出发前校长反复强调,悬崖很危险,有毒蛇出没,一定不可以走远。影片多次提到了蛇,在圣经故事中,是蛇引诱亚当夏娃有了性别意识。在很多地区的神话传说中,蛇也象征着欲望、蛊惑以及男性生殖器官。除此之外,电影还反复出现了昆虫、蜥蜴的特写,一种荒蛮原始的气息扑面而来。
镜头美则美矣,却以一种窥视的视角,带领观众窥探少女们的私密领域。在电影前半段,少女们始终是被凝视的客体,不仅仅有来自于男性的凝视,也有少女相互之间的凝视。在懵懂又压抑的青春期,她们从别人的目光中确认自我的存在。带少女外出野餐的马车车夫则是权力的执行者,代表着男权的管制,“我必须在晚上八点前把你们带回学校。”
从米兰达一行四人离队测量岩石开始,逻辑让位于无意识,影片的神秘主义气息愈发浓烈。在山顶平地,少女们无意识地摇晃着裙摆,像一株风中的白玫瑰;在抵达巨石深处后,她们纷纷倒地陷入昏睡,醒来后不由自主地消失在巨石的缝隙里,只剩下伊迪丝在身后歇斯底里的呼喊。
少女们去了哪里?故事看似给出了许多现实的线索,却最终都指向了不可解释不可言说的浓雾地带。但这也是《悬崖上的野餐》最迷人的地方,那些无法言明的事物,分岔成无数条小径,引领观众走向无数种可能。
或许悬崖象征着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剥夺。少女们走出象牙塔,长大成人。男权社会张开血盆大口,吞噬掉她们的天真烂漫与自我意识,连皮带骨,不留一点残渣。澳大利亚小伙子望着过河的少女说:“她们中有些人可真漂亮……但少女们长大后都是一样的。”《红楼梦》里贾宝玉的感悟更形象些: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的宝珠;出了嫁,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再老了,更变得不是颗珠子竟是鱼眼睛了。
但我更愿意相信,消失,其实是米兰达一行人的主动选择。电影开篇就展现了青春年少的女孩们对爱情的神往,她们背诵着旖旎的十四行情诗,脸庞被罩上了一层梦幻的柔光。案件发生当日又恰好是西方情人节——纪念为正义和纯爱而牺牲生命的基督徒。在老师介绍完悬崖的成因后,女孩们发出惊世骇俗的感叹:“它等了一百万年就是为了等待我们!”悬崖巨石喷射出的神秘力量,是一种召唤和唤醒。米兰达们接受了这种召唤,渴望进入成人世界,并急切地想要摆脱男权社会加诸她们身上的那一套淑女法则。
米兰达的主动性还体现在对待萨拉的态度上。萨拉对米兰达始终抱有近乎宗教般的迷恋,但这并不是同性之爱。许多青春期女孩都经历过对同性动心的时刻,她们在迈向成人社会前往往感到恐惧,便将情愫投射到某个亲近的同性同窗身上以寻求安全感。米兰达意识到了这一点,劝说萨拉:“你必须学会热爱其他人,我不会在这里呆太久。”“这里”是指寄宿学校,也是指终究会度过的青春懵懂期。在欲望被唤醒后,米兰达头也不回地离开了现实世界。而萨拉却困在“这里”无法挣脱,最终以惨烈的死亡宣告她的抵抗。
在抵达悬崖后,女孩们纷纷脱去了手套。以维多利亚时期为背景的作品中,手套往往象征着对情欲和感知的禁锢,《指匠情挑》中的女主角也经常戴着手套。进入到岩石深处后,她们又脱掉了鞋袜,露出了双脚和小腿,身体的解放进一步升级。后来获救的厄玛被发现丢失了束腰内衣,而迈克劳老师消失前被伊迪丝目睹丢掉了衬裙,只穿着内裤。悬崖仿佛生长出一双大手,一件件剥离掉女性身上的束缚,这套“脱衣秀”并没有狎亵的成分,相反充满了庄重的仪式感,让观众有理由相信,悬崖的另一头,是一个能够释放身体与欲望的自由的成人世界。
影片后半段则描述了搜救女孩的过程。在警察搜索无果后,贵族绅士和澳洲小伙子骑着马深入山林寻找女孩,仿佛童话故事中骑着白马拯救公主的王子。这种拯救也是男性的,虽充满善意,却带一丝自大自恋的色彩。然而在被神秘力量统辖的地带,男权的力量,无论这力量是压制还是拯救,都失效了。虽然厄玛最终被发现,但与其说是小伙子救了它,不如说是厄玛进入成人世界失败后,悬崖仁慈地将她放归了现实。毕竟在消失了整整一个星期后,她没有任何受惊、被虐待的痕迹,仅仅受了一点轻伤,并仍保持着处女之身。
回归现实后的厄玛,和伊迪丝一样,都只剩下了空荡荡的记忆。她们不记得悬崖上发生了什么。但更大的可能是,发生的事情在她们身处的世界里无法言说。悬崖是少女们隐秘的欲望,而那些欲望和白日梦,回到秩序森严的现实中,便被堵塞了表达的出口。
虽然故事关乎死亡、失踪和神秘主义,我却并不觉得阴郁恐怖,就像影片中贯穿始终的明亮风景,故事也一直有一丝微弱的浪漫理想主义在其中。象征禁锢、压抑的女校摇摇欲坠,代表权威的校长苟延残喘,女教师悄悄涂抹胭脂展现自己的女性美,学生们一个一个从这里离开,尽管以其不同的方式。
显然《悬崖上的野餐》导演有引导观众询问“消失的女孩和女老师究竟在哪里”冲动的目的,而显然他也做到了这一点:电影结束,那个大大的谜团却未被解开,因此像我这样的观众就一直在问“所以到底她们是怎么消失的呀”;进而又会想,导演拍这部电影的想法是什么?然后又会想,为什么这部电影被归为恐怖题材呢?
看完电影后,我阅读了一些朋友的影评,发现这部电影曾被视为女性主义电影。这一点给了我启发,想就此尝试说一些鄙薄之见。
首先,这部电影明显与性有关。少女的白裙子与矜持的淑女仪态表现着女性对自己的防护和禁锢,与之形成对立的便是男性对贞洁少女们带有猥亵式的欣赏——比如波蒂注视少女们跨过溪水时做出的评论,而与此同时我们观众也和他一样沉浸在“美”的观赏之中——尽管可能并无猥亵想法,但这种美的感受同样主要来自少女们的纯洁。问题在于为什么纯洁的少女才“美”呢?为什么少女一定要纯洁呢?因为这种纯洁之美是男性主导社会建构出来的。
导演恶狠狠地把这种对美的“注视”“观赏”掐断了,但掐断的方式不是“毁坏”这种建构出的“美”,比如少女们被强奸,让人们不愿再观赏;而是直接“消灭”美的载体,让人们不能再观赏、不能再建构,而只能沉浸在试图观赏的想象之中(比如迈克尔在寻找不到米兰达后只能通过幻影、通过天鹅幻想欣赏她;也比如我们观众在寻找不到米兰达时仍旧在不断产生疑问),从而使这些少女成为真正的不能被亵玩的、不可触碰的“天使”。
在此意义下,我们完全可以说这部电影是女性主义的,而如某些影评中提到将悬崖上的岩石视为男性阳具的象征也便很有道理。男性面孔的岩石、阳具形态的岩石包围、俯视纯洁的女孩们,正象征着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注视和压制,而三个少女从岩石群的某个缝隙钻出,便象征着她们对男权包围的叛逃。
跑回来报告情况的伊迪斯则是不愿、不敢叛逃的女性象征,所以她在看到米兰达三人走向缝隙时惊恐阻止,并且对迈克劳老师(消失的女教师)只穿内裤奔跑感到可笑可耻(当然我们不知道这件事究竟是真实还是伊迪斯的虚构,但无论如何都表现了她对纯洁、处女重要性的坚守);后来被发现及救回的厄玛则象征着中途放弃的叛逃女性,胸衣的丢失暗示她曾试图摆脱男权的压制、摆脱“贞洁”的要求,而她的失忆和归来则意味着对女性叛逃的否定和对男权社会的重新回归。
同样这也可以解释迈克尔的行为,迈克尔试图寻找米兰达她们,但为什么在发现厄玛后惊慌失措?我比较倾向于认为是迈克尔发现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路径,米兰达她们叛逃后可以到达的另一个世界,并且他可能正看到米兰达她们在往前走(当然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任由想象)。作为习惯于男权社会的人,并且是男人,迈克尔看到居然存在这样一个世界,他一定感到陌生又可怕:他可能认为米兰达她们的行为是危险的,所以想救回她们;也可能认为她们是不正确的,所以想阻止她们——因此极有可能厄玛是迈克尔拽回来的,而米兰达被拽破了衣角,但并未被拽回。
当然需要声明这只是我象征意义下的设想,觉得有几分道理,所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并不一定正确——在这种场景下,迈克尔象征男权社会,而厄玛是被男权社会重新压制的女性,而象征之中又有象征,即厄玛的失忆是男权社会中女性被迫完全放弃叛逃想法的象征。
但迈克尔不是一个严格的男权者,这一点可以从波蒂和迈克尔欣赏女孩子们跳过溪水时的不同态度中看出,所以他没有选择向人们“曝光”这个世界的存在;但同时作为此在社会中的男性,他又觉得有些不妥,所以又向波蒂展示了那块衣角,暗示波蒂去救(或者阻止)女孩子们,但波蒂并未发现这个世界(可能这另一个世界并不一定能被看到)。
而假如继续以女性主义的眼光看待这部电影,就会发现影片的惊悚之处了:这个男权社会的稳定性是由男性和女性共同维护和加固的。叛逃者不仅受到男性的阻挠,还会遭受女性的责备——也就是全片最让我惊恐的一幕,康复后的厄玛回到学校和女孩子们告别,却遭受到女孩子们的质问和推搡:她们在问另外两个女孩去哪里了,在性别象征意义下也就是另外两个男权社会的“叛逃者”去哪里了。在此意义下影片中其他女性对失踪女孩、女教师的寻找也便显得可悲和可怕——因为背后意味着剩下的女性对女性叛逃者的猎捕。当然这就有些过分解读了,仅做参考。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影片会用很多特写和剧情强调米兰达的美?而且为什么伊迪斯在看到三个女孩离开时只阻止米兰达而不是其他人?我认为这是要把米兰达作为一个具有最充分叛逃必要的代表:她的美为同性和异性都认可,是真正的美,但为同性热爱的美却不能被接受(米兰达和萨拉的同性之爱),而只能生活在男性建构的美之下(法语老师对她的欣赏也是男性的目光,因为她使用的是男性画家的女神绘画来契合米兰达的美丽),某种意义上是同性之爱让她产生了觉醒,相比其他女孩更深刻的觉醒。
三个女孩的叛逃是非常具有仪式感的:庄严的音乐,巍峨的风景,自由的舞蹈,野生动物的触碰,以及女孩们脱下束缚的黑色鞋袜,在微微变形的诡异画面中连贯地走入岩石缝隙,都像是一场“献祭”仪式,“一百万年就是为了我们”,女孩们以自己的过往献祭,以自己的纯洁献祭,一以此进入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
而萨拉则是被男权社会和物质社会压垮的少女。她又代表了第四类女性(前面三类:1,男权社会叛逃者米兰达;2,中途回归者厄玛;3,维护男权者伊迪斯),即欲叛逃而不得者。萨拉所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没有钱。没有物质支撑。她不能跟随米兰达叛逃,是因为没有及时交上学费而被禁止参与野餐;她也不能怀着的米兰达的思念在此在社会停留,是因为男权社会也需要有钱才能继续“合法居住”——比如像富有的厄玛一样。但萨拉既没有男性可以依附,自己也没有生存能力,两处都无法归属的她只能选择自杀。
以上是根据“女性主义”所做的一点推测。但我认为这部电影还有一点恐怖所在,这是我偶然之间体会到的,也不一定正确,仅作分享。戴锦华老师在课上曾经提到:恐怖来自于外部,而惊悚发源于人心。所以这部影片又恐怖在不可控的外部力量的无声吞没。
昨晚下课后我去车棚角落里推自行车,在黑暗和寂静中突然感到一阵恐惧:我会不会在这时突然消失呢?没有人来“拯救”,没有人来阻止,那我会不会像影片中所说的“万事万物的兴起和灭亡,都有其确定的时间和地点”一样在这一刻在这里突然被无声吞噬呢?而顺延去想,既然有这样强大的未知力量,那所有人岂不都命如蝼蚁,所有人的存在只是一种未知力量操控下的“仪式”的组成部分?再进一步想,我们身边会不会正有人这样被无声吞噬,无因无果,只在此刻,生灵消散,而我们却一无所知,永远不能预测也永远不能通晓?我不敢想了。
当然,对于电影我还有很多疑惑,主要集中在迈克劳老师身上,比如为什么给迈克劳老师书中这个图形特写?为什么迈克劳老师会失踪?伊迪斯看到的红色的云是什么?……可能这就是导演的意图吧,让我们永远去思考,永远感受和珍惜自己的存在。
与寻常的恐怖电影不同,《悬崖上的野餐》没有暴力、血腥的镜头,也没有诸如《咒怨》《招魂》这类恶灵,相反,还很诗意~
第一幕,便是一个窈窕少女醒来的画面。
她便是影片的主角之一,米兰达(Anne-Louise Lambert 饰)。
米兰达就读的澳洲亚普利亚德女子学院,沿用英式教育,极为注重女子的言行,致力于将每个女孩培养成维多利亚时期的淑女。
女孩们平时都住在学院里,与外界的接触都被严格地控制。在这样的氛围下,女孩们只有彼此。
电影开头,便展现了女孩们的日常生活。
晨起读诗,诗中是浪漫缱绻的爱情~
少女们陶醉在诗句中,可那向往而虔诚的表情,有那么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异样......
特别是米兰达的好友,萨拉,她们之间的关系似乎超出了友谊。
萨拉看向米兰达的神情,犹如在看爱人。
她递给米兰达诗笺时,眼神也透露着暧昧。
米兰达还对萨拉说:“总有一天你一定会和我一起回家,亲自见见我可爱有趣的家人。”
说这话时,米兰达的眼神是陶醉的。
女孩们还彼此帮忙穿束胸衣,画面过于美丽。
你能想象这些女孩一身白裙,在风光如画的郊外野餐的画面吗?
那真是一群天使下凡。
《悬崖上的野餐》拿下了1977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摄影奖,在海茵悬岩野餐的这一段,光线和周围树木完美结合,使电影具有油画质感。
光线从林中散射下来,给画面镀上了一层氤氲的光芒,这种古典的诗意,让画面美得不真实,似乎亚普利亚德女子学院的女孩和教师们游离于俗世之外。
片中的时代是1900年,正是英国放弃对澳大利亚直接统治的前一年,奉行维多利亚时代英式教育的亚普利亚德女子学院即将成为时代的旧物。
前面越美,后面发生的事便越恐怖。
这场野餐中,有三个女孩神秘失踪了——
米兰达和其他三个女孩一起去测量岩石,再也没有回来。
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现场既没有山崩的痕迹,也没有女孩们遇害的蛛丝马迹。
好似人间蒸发了一样。
直到结尾,谜题也没有解开,这显然让许多网友感到不适应,于是各种推测纷纷而来。
另一方面,知晓结尾后再来看当时的野餐,众多别有深意的细节令人越想越感到不寒而栗~
比如,米兰达离开时特别的一回眸。
当时看并未觉得有什么,但再次细细观察,米兰达的神情变化是相当明显的。
好像知道即将要发生什么事情一样,或者,她的内心早已决定叛逃。
米兰达的神情颇有一种,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感觉,转身离开又是那么坚定决绝,毫不拖泥带水。
结合影片开头,米兰达对镜子说“我不会在这里待很久”,神情嫌恶,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这又让叛逃的嫌疑加大。
而萨拉听到这句话,瞬间没了笑容,也许,萨拉意识到了什么。
再看,四个女孩在山下的丛林中穿行时,画面是诗情画意的,配乐也是悠扬的。
进入山上荒凉的岩石地带后,画风变得冷峻,音乐也逐渐转为诡异......
镜头从底下仰视女孩们,和近在咫尺高高耸立的岩石。
女孩们在怪石嶙峋中穿梭时,镜头转为俯视。
穿插在其中的诸多怪石的特写,旋转的画面,都给人以不好的心理暗示。
而石头上的舞蹈,褪下黑丝袜的举动,又使神秘色彩渐浓。
画面的淡入淡出更增加了迷幻感。
女孩们还说了一些奇奇怪怪的话,比如,预言了萨拉的死。
当时在山上,女孩艾玛说,萨拉让她想起了她父亲曾经给她买的一头小鹿,她悉心照顾它,但它还是死了,母亲说那是命中注定。
就像男孩站在燃烧的甲板上,无处可逃。
后来,萨拉确实自杀了。
另一个女孩看到了在山下休憩的同学们,居然说:“那些人在下面到底在干什么呀,像许多蚂蚁一样。”
“让人奇怪的人,很多人都没有目的,尽管很可能,他们是在履行某种他们自己也不清楚的仪式。”
这些神神叨叨的话,也说明女孩们已在不知不觉中被异化......
而女孩伊迪斯也一直在说自己不舒服,到底是身体不舒服还是心理不舒服,电影没有明说。
直到最后,女孩们仿佛中邪般走入岩石深处,伊迪斯突然尖叫了起来。
写到这里我已经内心发毛,可以说,这部电影在恐怖氛围的营造上深谙观众心理,诸多心理暗示被运用得相当娴熟。
如今回过头来看前面的诗情画意,其实早已嵌入了诡异的因子。
比如上述米兰达的自白,萨拉的变色。
又比如路上迈克劳小姐介绍,海茵悬岩有一百万年的历史,女孩艾玛说:“一百万年来就是为了等待我们。”都不免让人产生联想。
迈克劳小姐始终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在女孩们即将登顶时,山下的她突然抬头望了一下高耸的悬岩,一脸担忧的神色。
她是早就知道会发生什么吗?还是纯粹是为女孩们的离群而感到担忧?
女孩们到底是集体叛逃,还是遇上了歹人,亦或是山崩、某种神秘力量?
其实无论哪种推测,都无法完美解释这场神秘失踪,导演的意图显然也不在解谜上。
Peter Weir曾表示,自己已经尽最大的努力不让观众纠结于答案。
那么另一个问题来了,导演到底想通过女孩们的神秘失踪,表达什么呢?
这又掀起了一场见仁见智的猜测。
有人说,它象征着对英式教育的反抗,追求的是人性的解放,有强烈的女权主义色彩。
比如,女孩们曾在山上脱下鞋子,褪下黑丝袜。
有人认为,这暗示澳大利亚对英国统治的反抗,导演Peter Weir是澳大利亚人,而影片上映后一年,英国即放弃了对澳大利亚的直接统治。
其实这些我都不关心,电影也不一定非要有个答案才算是好电影。
我喜欢的是《悬崖上的野餐》这部片带给我的观影体验,美到极致,也诡异到极致,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少见的尝试。
至于其他,从《楚门的世界》《死亡诗社》你们就应该知道,Peter Weir是多么擅长玩暗示和人性宣扬的导演了~
(首发于 今日头条号:天涯小鸟movie)
70年代的片子如此古典,配乐和服装,加上少女金色飞扬的头发,诗歌一般的语言,轻轻柔柔,最后米兰达脸上的定格美的像画儿,让我无法把他定位为悬疑片
压抑的气氛,仰拍灰褐岩石与白衣少女,古板保守教育与萌动的性意识和探险冲动,从至美到死亡,不真实的回忆和朦胧感。“有些问题有答案,有些则没有”
这种没答案的悬疑真让人抓狂,女孩们到底哪去了?日本称这为神隐。中国驴友失踪,新闻报道出动大量人力和警犬搜索也没找到,是被野兽吃了?好像也没有这么厉害的猛兽!还是被坏人拐走了?或是自己远走他乡?或是跌落在悬崖深谷某个无人触及之所?总之。。不见了!而片中提到紧身胸衣也许暗示解除束缚
女性影展-大银幕观看,总感觉和牡丹花下类似,更为浓烈的是吊诡的气氛加剧,悬崖绝壁的神秘伴随强烈配乐加剧了少女内心的探知欲,那叠影的天空,那远飞的鸟儿似乎就是少女们幻化的内心,正是自由的象征,在此对自我的感知与存在的意识在延伸也在消亡,所以后来的事更外化了一种恐惧,女校长是权力的象征,接踵的死亡挑战了权力,女校的崩溃便是压抑最大化的表现,因而阳光之下,树林丛中,白色衣裙是制服,所以是否可认为她们更愿意脱去,走向无解?
真TM没劲,毫无意义的片子。
这部片子在威尔早期的作品中只能算一般,太散。当然在所有作品中观察的话,还是不错
光线就开始变得梦幻般明亮,空气澄澈,女孩们金色如云的秀发在通透的阳光下闪烁着梦幻的光泽,光线柔和得有一种莫名晕眩感,一切都像被催眠般的昏沉;“Everything begins and ends at exactly the right time and place”, 万事万物的兴起与灭亡皆有其特定时刻与地方,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太迷人了!太迷人了!太迷人了!完全女性化的表达,女性化的恐惧,女性化的禁欲与依恋。摄人魂魄。
女性主义的 太女性主义的 | 冲天的石柱 丝袜 沾湿的鞋 荆棘划破的手指和脸颊 禁欲的 同性依恋的
在墨尔本影像中心,看到三幅反应澳洲摄影捕捉自然景致变迁的剧照。其中第二幅就是《悬崖野餐》,说明文字是装载了特制柯达胶片,以呈现烈日下油彩溢出的画面。剧情和气氛都传递着强烈的神秘主义意象,内景的布景和色彩似《呼喊与细语》,外景的高仰和刺眼似《奇遇》,林间的米兰达则如波提切利之《春》
影片根据1967年琼·莱斯利(Joan Leslie)的小说改编,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小说却暗示事件本身有可能是真实的。这部兼具戏剧、神秘、恐怖、噩梦以及梦幻诸多特征的影片不是要探究发生了什么,而是可能发生了什么。
不知所云的坑爹之作。快进通过。
梦幻泡影。墨尔本维多利亚州的Werribee Mansion华勒比庄园1874年,悬崖叫Mount Diogenes(第欧根尼山)召唤着Miranda她们的性欲,用一场失踪宣布维多利亚时代的结束。
万物生有时,亡有时。巨石与动物,自然与人类,永恒与瞬息,艺术与真实。午睡,慢镜头,荒茫的笛声,极具冲击力的闲笔。享受啊!就像躺在一艘没有桨与锚的船上,颤动,消逝,而并不想知道它会把你带去哪里。
诗一般的气息
波提切利的天使.....这片几乎就是阿婆《复仇女神》的过去视角啊(去看了一眼原著小说里的解释,果然是神秘向的,而且再版的时候还删掉了
彼得·威尔成名作。1.“一个没有鬼的鬼故事,一个没有谜底的谜,一个讲述性压抑却没有性的故事”,半途无解的神秘失踪与安东尼奥尼[奇遇]实而并非异曲同工。2.前半部极为出彩:阳光下的澳洲荒野(与禁锢的寄宿学校构成两极),恍若时空中的夹缝(停在12点的怀表,“一百万年来就是为了等我们”的预感);低机位仰拍的山岩被赋上灵魂,群鸟飞掠的叠影;蚂蚁分食面包屑的特写,睡着女孩身旁的蜥蜴;入山爬高后隐闷的背景音,迟缓陶醉的语调;在叠化中脱去内衣束缚...大自然的诡异伟力催眠了我们。3.光天化日下难以解开的可怖失踪之谜令我忆及少时噬咬心灵的“失踪与失踪再现之谜”,一如人体自燃般或真或虚却盘踞脑海的未知恐惧。4.可惜后半段无甚进展,大概也就睡着了几十次吧。(7.0/10)
神秘,古典美,油画一样的惊悚片。
竟是70年代的片子,极具先锋气质的古典美和神秘主义,摄影和配乐无比强大,对叙事和人物刻画的态度倒有所保留。惊现今年OSCAR女配种子选手Jackie Weaver!
作为“澳大利亚电影工业复兴期”的先声,依靠深受英国文化影响的古典美、更为大胆的爱欲表达还有彼时对许多人神秘的“南半球未知气息”迅速变成了一个出色的国际电影,后期取得了同规模成功、一些比较重要的澳大利亚制作(比如《失声岁月》)也多多少少延续了这样的风格;再加上Sofia Coppola、Chloë Sevigny包括Damon Lindelof在《守望尘世》等人和作品也收到影响,所以还是文化和先锋意义远远超出了电影本身。少女们眼中的世界、如同蝼蚁一样的尘世还有台词里提到的“仪式”,可以理解成大开脑洞的外星人入侵或平行世界,也可以是中暑、巨石砸下的自然灾害,更或者是一次有计划的逃脱...交织着每一帧如同油画的定格与朦胧,赏心悦目之外,“勾引”观众在观影当中都找到属于自己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