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11 20:10
泰国人(中产精英)新印象,爸爸品味更像日本男优呢(妈妈也日本女子来期望自己而不是科学家)。无论这件事,还是在整个家庭生活,大概都是爸爸在主导整家的走向,不过爸爸原本就是个能适时忽悠正能量、超强心理素质的实用主义者同时是个好演员,一个鼓动者、小孩的良师益友。
大家看到佛教和科学的冲突,但哥哥出家时佛教导师开悟的话却让当时的我忽然看到与爸爸观点的融合(现在却怎么也想不起怎样融合法、是哪一点让我忽然自发感觉到那样一种感觉)。当时感觉神奇。
导演映后分享了本片成片的启发:题材需深掘(你看到对比起赚眼球采访得到的效果),耐心地等候,获得拍摄对象的信任。她说很多事前片段来源于对象的手机自拍,在今天大家都有私人影像意识的时候,拍片、纪录是容易多了(我理解为近乎纪录片作弊)……节奏较慢尽管偶尔有漂亮远景。
导演是摄影记者出身,远看简直泰国周慧敏,沟通也有魅力。这种带片(尤其是争议片)各地参展、映后交流是创作者了解各地文化和受众一个颇直接的途径。
这几年人探讨最多的医学话题,似乎就是怎么延长自己的生命。
从之前的克隆技术,再到现在的人体冷冻,本质上来说,其实都是为了怎么让自己长久的活下去,再科幻点来说,最好是能恢复年轻,获得新生。
其实这个想法也不是现代才有的。
古代秦始皇也是这么想的,明明都是千古一帝了,还得派人专门去寻长生不老药;唐太宗为人谨慎胆小了一辈子,倒是老了疯狂的去研究丹药,当年信誓旦旦不肯起兵造反,到后来不愿意把皇位给自己儿子,想要拥有万古不败的荣耀繁华。
不过可惜一个都没成功。
但人类一直没放弃这个“理想”,等到了现代,医学技术上去了,人们就开始另辟蹊径了。丹药什么的肯定是不靠谱的,但是靠医学技术还是可以试一试的,就比如这部片子说的人体冷冻技术。
所谓的人体冷冻,就是将人的体温降低至两度,那么一个人便可以多活120到150 年。为了研究人体冷冻,科学家们需要建一些特殊用途的“农场”,里面安上生产液态氮的装置。人体冷冻这项服务对大多数人来说或许是很经济的:冷冻一个人体的价格大约为2000美元。
整个过程是这样的,当一个人被宣布法定死亡后,医生会使人体稳定下来并给脑提供氧气和血;随后将人体用冰包起来并注射抗凝血剂,防止血液在运送人至人体冷冻设施的过程中凝固。
然后人体冷冻学家会将人体内的水分和血液全部抽干,替换成防冻剂,把人体变成抗冻体,避免在冷冻过程中器官或细胞受到冰晶的伤害。
这一系列完成后,人体就会被装在一个温度为-196℃的液氮金属桶里一直保存下去,在这个温度下,细胞会停止一切生理活动,等到医学高度发达之时再将他们复活,这为医学和生命争取了时间。
美国物理学家詹姆斯·贝德福就是世界上第一个被人工冷藏的人,他是1967年1月19日开始被冷藏的。
但由于贝德福德只支付了50年的费用,而且没有子孙为他续费,因此在2017年冷冻公司宣布对贝德福德进行解冻,但到今天也没有任何关于他复活的消息,估计是失败了。
不过这不妨碍人们继续在这条道路上探索。
就像是这部电影里,这位父亲为年幼的女儿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
很巧,我也是才当母亲的人,如果在没有生孩子之前,给我看到这部电影,我多半会觉得这么做是件劳民伤财的事,觉得这是无意义的举动,毕竟这项技术目前根本还没成功的案例,就算有一天他们的女儿真的复活了,他们也已经不在了。
但现在当了母亲,我好像又能理解了。
这是为人父母的偏执,一家人爱与希望的寄托,对他们来说,用尽手段,哪怕有一丝希望,都值得他们拼尽所有力量。而他们的儿子传承了这份爱,赴美留学,以求能够更了解大脑冷冻技术。
作为科学家,冷冻是他们爱她的方式。
但是最终那一句“没有记忆的重生还有意义吗?”似乎又将之前的一切给推翻了。
所以我想,其实最终他们这么做的目的,不一定是真的认定孩子还会活过来,而是想告诉她。
爸爸妈妈尽力了,我们真的真的很爱你。
2014年,一名2岁的泰国女孩Einz被诊断为脑癌,经过十余次的手术治疗却仍无法挽救这年轻的小生命,Einz的父母均为医疗工程博士,他们决定在女儿离世后对其身体组织进行冷冻,她的遗体被保存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个实验室中,他们希望未来的科技可将她复活。本片跟随拍摄了Einz 的家庭——她的父亲、母亲及哥哥是如何作出这个不寻常的决定的,这一举动也遭到了泰国甚至世界范围的讨论,但是Einz父亲还是希望给女儿留下这个生存的机会,而Einz哥哥也因妹妹的离别受到触动,投身于科学学习,希望在未来这项新兴的冷冻技术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成果。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来自泰国可爱的2岁小女孩,纪录片《冻结的希望》围绕人体冷冻技术展开了一场对生死意义、科学伦理的深刻讨论。
同时,也细致记录下了泰国女孩小爱及其家人这样一个非凡的抉择,留给家人的是一个“冻结的希望”,留个世人的却是一个深邃的议题。
但是,无论是生死的突破,还是爱恨的延续在此讨论都难免充满偏颇和争议,所以,本文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对此问题的看法。
从宇宙大爆炸开始,人类文明的出现,生死就被认知为人类这样一种充满智慧的生物不可不谈,也不可逾越的自然规则。古来有之,秦始皇纵横捭阖,一统天下,空前盖世,依然晚年执着于追求长生,寄望大秦天下,永存万世,岁岁不休,然秦至二世亡。王羲之《兰亭集序》有云: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枉作,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司马迁《史记》有云: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由此可见,生死意义之间原本存在着一个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人都渴望着生,畏惧着死,在既定固有一死的大前提下,方才充满了对时间的敬畏,用有限的生命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去留下点什么东西证明我们到这个世界来过以求精神的永存或者思想的传承。
如果人体冷冻技术的出现,给冷冻复苏提供充足的时间成本之后,《太空旅客》科幻场景或将再现,生死一旦突破。生的意义还会如此重要吗?毕竟人性的欲是一个暂时无法规避的问题,“沉睡”之前时间是否还会被珍惜,欲望是否还能被约束,感情是否还能被重视;“苏醒”之后伦理道德该如何界定,社会资源该如何分配,人权公理该如何彰显?一次次“沉睡”,一次次“苏醒”周而复始。
所以笔者借用《钢之炼金术士》里一个理念“交换的代价”认为生死的突破应该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虽然这样的代价或者不是常规价值的衡量标准,但是在科幻场景被伟大科学家不断尝试,推动人类进步,获得成功之前,上述问题的讨论应该获得一个明确于公众认知的答案。别像殖民者发现新大陆对土著人的屠戮,这样的惨痛历史教训,用数以百年的时间来更正。毕竟,人类,需要从生物、精神、文化等多个层面来定义。
我们的社会其实很大程度上隔绝了生死。让我们这些没有临终的人狂欢于浮生世界,沉溺于声色犬马,没有人真真正正的去发自内心,去关注死亡到底是什么。
作为一个生物,贪生怕死是进化中最基本的法则,死亡是我们一切恐惧的源头。
妄想,权力欲,洁癖,拖延症……你所逃离抗拒的一切的一切,其实都是对于死亡恐惧的表现。
用一些浅显的,概括性的词语讲述出的死亡,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阻隔。
夸张化娱乐化的作品让我们以为死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事情。
丢一句我的感想:只轻言他人生死的言论都不值得信任。
我们隔着岸观着火,用下降的同理心讨论着这家人不应该拂逆自然,玷污灵魂。潜台词是:你去死吧。
临终者的恐惧,临终者家属的悲伤,是没有亲历者不能妄自评判的。
一个两岁的生命,如果有一次可以生命重来的机会。哪怕是及其微小的机会,我们有什么理由可以去反对?在基于科学对生死的研究与对未来合理畅想都被禁止,那人类可能跳入了自我限制的枷锁中。
在飞机发明之前,人飞上天属于头脑发昏的神话。
在解刨学尚未出现之前,如今所有的手术在古代神医面前都不能想象。
如果对伦理的遵守和对死亡的敬畏都阻碍了真正的真理探寻,我只能说,请把伦理和敬畏走开。
对现阶段维稳需求的所谓伦理,在未来,不值一提。
不管是100年,500年,1000年,都愿这个家庭的愿望得以实现。
这是一部名为电影的记录片
一个两岁的小女孩,因为脑癌去世了。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普通的家庭里,再怎么难过和不舍,都只能选择接受事实,并早日让小女孩入土为安。
但人的境遇不同,所做的选择往往不一样。
身处科学前沿,又拥有足够的物力的主人公,选择冷冻尸体。投身于科学,并相信总有一天能让她复活。
有的人说他自欺欺人,有的人质疑他这么做的意义,毕竟等到她复活的那一天,可能是几百年后的事情。
但事实上,这件事本身并不重要,他是在追求一种虚妄也好,还是追求科学也好,重要的是,这是一种自我和解的方式。
感情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失去的时候,却要求人们快速断舍离,那是不可能的。
每个人面对痛苦,都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和解方式。
失去一个两岁的女儿,主人公选择继续努力寻找希望,而有的人则可能选择沉迷工作麻痹自我,有的人则可能选择成日醉酒活在梦里,有的人则可能找不到和解的方式直接抑郁……
人生的剧本并不全是自己写的,上帝总想插足一脚。
与其相信命运,我更相信幸福是自己挣的,但苦难是上帝给的,例如车祸,例如疾病。
面对苦难,走得过来,就应了那句话:杀不死你的,都使你更强大;
走不过来的,要么腐烂灵魂,要么腐烂尸体。不知道上帝以爱之名考验了多少人,但上帝要知道,并不是每个通过考验的人,都能找到与上帝和解的方式。
1.父亲说,我们全家都病了,但心甘情愿,因为这样才能感受她还活着;2.哥哥选择出家,信仰科学也信仰生命,其实都是信仰爱;3.哥哥继承父亲的研究,得知有生之年很难做到的时候,父亲在电话那头说,相信人类有天可以宇宙旅行就相信她有一天会回来哪怕是要一千年。这种坚定太感人了。
当看到儿子说出继承父亲衣钵,在一件或许此生都不会有成果的事上愿意奉献一生,我看到的是一种拓荒者的勇气与冒险精神!非常非常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刷有钱真好的???
很浅也很散,看不出个所以然,也许等几百年后再看会比较有感触
一个很有趣的题材,在一个宗教的统治权和影响力都很强国家,科学家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走到了伦理的边界上,引发的思考是巨大的;也许这是一种注定,一个科学家家庭里的一个绝症孩子,也许是上帝给的一次契机,让人类勇敢尝试一下push the limits of science? 影片给我一个感觉,就是他们都很平静,平静地绝望着,平静地希望着,因为佛教,泰国是个好国家,虽然穷;泰国的佛教修行更入世,这种阶段性出家我很需要,出世是为了更好的入世,我们凡人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永恒的觉悟,而且相对的觉悟,以便来面对这个世界的糟糕和痛苦。
故事本身十分精彩,导演本身是一个泰国电视台的journalist,对这个故事做了长达几年的追踪。很有意思的是,在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到科学和宗教两种维度对于生死的冲突和互为补足。科学让宗教的重生有了具体的可能性,宗教灵肉分离的概念又让科学冷冻是否禁锢了灵魂的再次转生而有了争论,到底是记忆的赎回更重要,还是肉体的重生才是重点,一个同时信仰科学和佛教的泰国家庭,父子两个narrator的视角,都让这个故事丰满很多。这个故事最大的意义正如导演所说,the story is a window of future, which we would face eventually. 个人觉得,可能活着的意义就在于创造记忆的过程,that’s enough
爱的伟大
插叙的方式,先将女孩的成长片段放在前面,再讲离去,让观众从一开始建立起对于人物的喜欢与同情。一个举国信仰佛教的泰国中的科学家庭里所体现的科技,宗教,人伦情理,灵肉分离因果轮回的人类认知之间的矛盾。不变的是我们都要信仰爱。科学可以保存爱吗。冻结她真的是爱她的方式吗。倘若这种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又该如何定义人类生存空间里的新秩序。上限和下限是什么。如果人都可以被救活,那还有对于死亡的恐惧吗,如果没有了死亡,还会更加珍视生命吗。那人的一生何时是尽头。是不是又会引起贫富之战。难道人的一生就不能有痛苦,遗憾,与伤心吗。
选题很好,事件略显商业化,但是有希望真好!
科技可以解释一切,唯独不能解释爱。
有钱人的世界满是希望,他们不需要把太多注意力放在担心今天,或者明天或者这个月上,他们思绪飞得很远,为那些所谓的希望注入很大的耐心,所以事实上他们并不在拯救女儿的过程和路上。在泰国这样的地方,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比这些人穷,他们看到这部片,不知道作何感想。我看的过程中没有看到一丝希望,也不觉得他们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作为一个真正的学者,科学家,根本就不是这番景象,如果真的够学识,那么他们的行为就建立在现有的基础上,而不是希望上。
我们常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人存在啊,如果她来过,又怎么会愿意轻易割舍,我想或许等我当上母亲的那一天,也会愿意舍弃所有换她平安。
如果只是想再见就太自私了,这是给她活着的机会
补标,2019在GZDOC实习,为展映单元入选名单。传统与科技之间关于生命伦理博弈的一个典型案例。信佛的科学家家庭选择冻结亲爱的女儿or妹妹,冻结的不仅仅是一份爱和希望,还是让亲人活下来的执念。放不下这份执念,同时也有了以一技之长救众生的志向。
单纯记录的话,不好看
摘句台词吧:我们哭泣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宝贵的东西,是因为我们不能接受现实。我们的思想没有开明到能够接纳真正的事实。 如果我们接受了这个事实,这种悲伤的情绪就会减弱,并且这种悲痛将转化为力量。
选题很棒节奏也很棒!主要拍的是,一个信仰佛教的泰国(举国信仰就是佛教)科学家庭如何去面对家中最珍视小女儿的逝去。佛学的轮回、讲齐物本身也是一种生命哲学,可以算是世俗者寻求解脱的出口。信仰者一般也更容易去接受无常事实;另一方面,接受过世俗价值教育的科学家,往往对人主观能动性有很大的自信。这就是一个矛盾。所以说这部片选题特别妙。而素材的处理也很好,从失去爱女之痛展开,然后顺叙展现为了挽救女儿的努力;新闻采访和拜访脑科学家适时铺开这个科学家庭的内心世界。“我只是想说,如果肉体还在那她就还有希望,有形体还是她复活的基础。”在面对主持人点破转生理念与他所做矛盾时,信仰佛教的父亲却这么说。最后还生了一个和死去女儿一样的小女孩,起一样的名字。那被困在轮回的,究竟是小女孩的灵魂还是他自己?这很哲学。
要等到很久很久以后才能知晓了 普通人光是想想这个过程可能都觉得无法接受
这一秒的你和下一秒的你还是同一个你吗?
“如果我做這些,僅僅是為了想見到她,那我就太自私了,如果你想給自己的孩子希望,那就要給她活著的機會,沒有生命就沒有機會可言。”這個醫療世家將復活小女兒作為科研的信念,讓我想起了《星際穿越》那句“愛是我們唯一能夠感知的超越所有緯度的信號。”
将死人冷冻,未来的科技能解决疑难杂症吗?一辈子太短,短到不能与家人再团聚。这一家人真好啊,哥哥的美式口音也很棒,还继承了父母医学专家的衣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