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哥伦布》:满溢人文情怀的现代主义
#文艺 #创作
豆瓣7.2...如此文艺的片子,我觉得挺不符合豆瓣一贯的口味的。至少我是被整部电影的质感深深吸引了。
本片最大的特色就是其“建筑感”吧。首先,两个身处家庭旋涡中的年轻人在哥伦布这个建筑学的麦加巧遇,他们交流的方式也是建筑学的。As Jin mentioned: "Architecture has the power to heal." 在情节上,建筑是两人之所以能相互贴近,相互疗愈的原因与推手。
建筑镜头在结构的角度上,也承担的情感与关系的象征作用(可以具体分析),以及情节推进与关系变化时的润滑剂。常常会看到两个场景之间大量插入各种构图或唯美或刁钻的建筑镜头,但不变的是这些镜头永远有一种独特的几何美感:就像现代主义建筑一般。在表现建筑的某些特征时(比如正面是一个大方块的 First Christian Church),导演特意使用长焦镜头(猜测),减少小焦距带来的边缘扭曲,把场景拍得如平面一般,将人物作为画面的小小点缀。而在表现另一些建筑的空间感时,则使前景后景都变得十分丰富。这些哥伦布的建筑是现代主义的,它们自带一种对绝对精神的追求。但导演的镜头把几何化的建筑与人物关系与人文情怀有机联系。可以体会下下面镜头中建筑与人物的关系。
不过,镜头反映人物关系不一定必须要依托建筑。还有两个令我印象深刻的镜头分别是金与凯西初遇的围墙与金和埃莉诺在旅馆中亲吻时对镜子的运用。(其实这两者都与建筑与场景相关诶)前者更多需要在时间上联系考虑,这里不方便描述。
影片中大部分镜头,包括上图这个,都是静止不动的。但丝毫不影响人物的互动。如上图这个镜头中,两个人物就在前景、后景、以及两个镜子里穿梭游动。同时,两人在空间中的相对关系也暗含了他们的情感联结强弱:从在一个镜子中亲吻到上图中的似乎相隔银河一般的疏离。
在形式角度,色彩也是值得一说的点。很喜欢本篇的配色,来欣赏几张图吧:
爱德华·霍普既视感:
蒙德里安既视感:
娜哥水既视感:
以上的形式因素我觉得是本片最大的亮点,完美诠释了片中台词提到的“充满着人文情怀的现代主义”。本片的情节其实非常简单,两个命运相似又相对的年轻人由建筑而结缘,疗愈了父亲/母亲给他们带来的阴影。电影的台词、音乐和情节都是淡淡的、克制的,这与现代主义的生活方式似乎存在某种一致。女主的人设可以算是情节上很大的加分点吧,真的很喜欢这样可爱又真诚的女生hh。
——电影作为绝对不纯的艺术——确切地说,由于电影不存在纯粹的本质,于是电影在陈述其表征的过程中,及其不公平地有着超越其它艺术的、天然的「语言优势」。抛开关于本体论和综合论的争执,诗歌和建筑——两种迥然于影像的语言体系,共同搭建了《在哥伦布》的叙事结构。
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比兴」为《诗》六义中所述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传统的两种表现手法。…… 「比」、「兴」既是创作修辞方法,也是思维形式。「比」具有更多的文学因素,是借外物以明人事,具有更多的伦理功能。「兴」具有更多的艺术因素而超越了出伦理的范畴,它直接连接了万物与人类自我,而在自我与自然之间,也存在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观照。
在东方文化的审美语境当中,逻辑是失落的。这种线性思维的失语,直接导致传统文学叙事中对因果关系捕捉的大量缺位,以及「触景生情」式着墨的广泛运用。而美籍韩裔的Kogonada,作为一位崇拜小津安二郎、浸润在东方思维中成长的导演,自觉地通过大量的空镜头,将「建筑麦加」哥伦布城中鳞次栉比的建筑巡礼式罗列,作为人物潜在关系的注解。恰如《诗》六义中的「比」——建筑和人物反常地颠倒了表喻的主客体关系,环境成为角色内心的外化,故事背景成为了故事主角。
「在某种事物的包围下长大,却司空见惯」,如果将对建筑的理解不止停留在作为生活环境的具象场景,便能发现对建筑学一窍不通也并不关心的Jin在与Casey的对话中已然点明了这一关系。设计非对称而和谐的第一教堂作为Jin(男主)与父亲失衡却平稳关系的写照,是诗歌语言跨越影像,与作为文本的建筑接洽的第一个节点。
诗歌语言跨越影像与文本接洽的第二个节点,是Casey向Jin阐释银行作为她第二最爱建筑的桥段:Casey沉醉于对银行建筑语言的读解,恰如影迷们迷恋于影片的阐释、而忽略了影像真正的欣赏价值在于对观众情绪的诱发——Jin将Casey打断并将话题引导至建筑对人的触动,一是再度点明建筑-角色(女主)的对应关系;二是提醒观众不要本末倒置——是导演Kogonada身在局外,作为一个混剪作者对反阐释的强调。
这个场景的另一个有趣之处,是通过镜面对空间多层次的呈现打破了角色的「表」与「里」。镜像倒映真相,观众经由Casey与Jin为中介去观看建筑物,也被建筑本身的倒映而经由物「观看」自身,达成了双向的审视,一来昭示建筑-角色的呼应;二来完成了前文反阐释的批判(之后Jin的台词「失去探索精神,不断复述珍闻轶事成为琐碎的统治者」即是印证);三则由建筑物语进阶为空间物语,指涉Casey与Jin互为镜像的对照关系。——依然是「以外物明人事」的「比」的修辞。
现代主义思潮本身具有很复杂的背景,严格地说,现代主义不是一个什么流派,而是由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派别汇成的一股文艺思潮(包括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等等)……十九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震碎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兴起, 涌现出一批中产阶级, 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加疏远冷漠,社会变成了人的一种异己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二十世纪初期的两次世界大战中,人类使用借助科技发明的武器大规模屠杀自己的同类,西方的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等观念被战争蹂躏得体无完肤,西方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现代主义应运而生。
作为《在哥伦布》中出现的高频词汇,「现代主义」既是哥伦布城建筑的主体风格,也是经由建筑相互结识的Casey与Jin的内心观照、是Kogonada在电影中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兴」。
全片矛盾的第一个爆发点,是Jin与Casey各自针对对方家庭观念而发生的争执。Jin对重病父亲治愈的消极态度,并非对父子亲情的否决——拒绝用抓马的方式表达悲痛,对「伦理」视而不见的残忍——正是生于韩国重家庭、重宗族联结的传统环境下,Jin「现代主义」式的、对主流传统文化的背离和反叛。
而联系Casey对自己家庭过往经历的陈述,完全可以将她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迷恋归结为弗洛伊德理论中的口欲滞留——作为「传统」的代表,完整家庭的缺位导致她对行为上对亲情徒劳的维护,并与Jin产生争执——内心却向往能够真正摆脱情感/血缘的束缚,从而迈向「现代」——当她一次又一次遭受到来自母亲十足「现代性」的冷暴力——逃避她的电话与接送(Casey坚持使用功能机本身也是对「现代性」的抗争)——终于放弃在「传统」与「现代」间的摇摆,选择就读纽黑文大学的机会——迈入「现代」(建筑/环境)的怀抱。
由此可以发现,随着《在哥伦布》内容范围的延展,诗歌的语言、建筑的语言反而愈发紧密地渗透到了影像的叙述中,最终完成了从混沌到纯粹的聚集。「电影的艺术工作就在于能从这些纯粹的碎片中体现出这种不纯性,一种从基本的不纯性中摆脱出来的纯粹性。因此我说电影是一次提纯,是一项提纯的工作。 ( 阿兰·巴迪欧 )」在对电影这项不纯艺术的创作中,Kogonada完成了一次良好的、提纯的尝试。
Ps:半夜看完电影有感而发,第二天不用上班于是决定久违地写篇长评。结果一来太久没写手生二来越写越想睡后篇行文难免逻辑遗漏重重辞不达意不想改了就这样吧……
这才是完美的欧亚文化融合的电影创作。睿智内敛的东方哲学做底,深沉精微的情感表达为体,小津和韦斯安德森的构图运镜融合得丝滑无缝。像是在一席丝绸床品中做了个美梦,感官和精神上都得到了抚慰。 非常喜欢这位美籍韩裔的郭共达导演。他可类比当代的滨口龙介,亦或是"韩国"的李安。同样极具试听技巧和美学品位,但在现代东西方文化融合表达方面比前两位都更深入。自然主义的赵婷一直在回避自身的东方视角;《瞬息全宇宙》这样的作品仅仅想依靠港片戏谑武打和元素拼贴打开新天地也是无以为继的。如郭共达在两部剧情长片的纬度里,就能达到这样的成熟高度来看,他的成就将无可限量。 隆重推荐《Columbus》《After yang》
“现代性”不仅体现在建筑上,作为美学观念还重构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想到一本书《现代性的隐忧》
什么是“现代性”?
觉得这是比侘寂、超现实主义、极简主义等美学观念更为复杂、更难以诠释的一种美学观念。
看过很多冰冷的解释都不让人满意,影片中给出了一个比较温暖的释义。
以后有空再思考和归纳吧
待定…………
电影反转了所有的既定概念
能连着看到几部不错的电影,运气也确实是好的。
[UNDINE], [DU FORSVINDER], [COLUMBUS].
因为刚看完,就说说【COLUMBUS】吧。
电影反转了所有的既定概念。
影片借助建筑学做出的构图,除了被男主角的演技逼得经常出戏外,这是个流畅的故事。
这些当然不够,好的作品,是可以让观者感受和思考的。
反转概念1. 所有亚洲人都不会说英语么?
男女主人公第一次的遇到时的开场白。既定印象。忽略不计其他人种,似乎在意识形态上简化了,世界上只有两大人种,欧美人种和亚洲人种。看到亚洲面孔,就觉得应该是中国人,韩国或日本人,所以不会说外语;而看到高鼻梁,深眼窝,不同发色的外国人,那他们酒一定不懂中国话,或日语,韩语,柬埔寨语等。
反转概念2. 文化的差别,通过对原生家庭的态度表现.
印象中美国人开放式思维和对家庭亲情的淡薄,以剧中的女孩【希望一直陪在母亲身边】对立;
印象中亚洲人的传统家庭观念和剧中男主人公的【希望父亲死去】和【这不公平,他从来没有因为我而停止生活】的感情制衡;
反转概念3. 人们在对博士和小孩在面对书和游戏的反应.
让人们不假思索的认为书比游戏更有价值,而博士比小孩也更有说服力?这点,我就不细说了,因为女孩在图书馆的同事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
最后女孩决定离开时,和同事一起抽烟的场景。
同事:跟你说件事,其实。。我不抽烟。
女孩:。。。也许我也该戒烟了。
现代人的爱情,也许不再像从前,对其有着无限憧憬,希望有深刻的情感和心灵的碰撞,用尽一生的力量去投入。其实可以喜欢的人有那么多,而让自己没有压力,即使什么都不说,也不会觉得尴尬,仅仅简单的呆在一块的人,又有多少呢?
我只是喜欢和你在这呆着。
人们追求理想,爱情,事业。。。其实真正难懂的,值得一生追求的是我们自己。
写在前面的一些话:这篇影评注定不是一个好的影评,因为如果不是恰好寄居在哥伦布,我可能是不太情愿花6刀去看一场情节寡淡的小镇观光片的。可是既然是设定在身边的故事,就免不了想要一看究竟,然后投射了自己的生活在里面。请大家原谅。
提到哥伦布,有时会被误认为是隔壁俄亥俄州的首府哥伦布,而片子里描绘的是位于印第安纳州南部的一个小镇哥伦布。我时常拿小镇哥伦布跟东北的大庆类比,一个城市全然因为一个产业而繁荣起来,在这份产业处于上升期的时候,整个城市也蓬勃发展,8小时以外还有自己的文化宫,儿童公园和工人俱乐部......随着这个赖以生存的产业走向落寞,小城也慢慢归于沉寂,有些甚至从地图上消失了。哥伦布走过了昂扬的上升期,进入了人到中年的平稳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日子过得平静如水。这个以生产发动机著称的中部小城,按理说跟建筑美学是扯不上什么关系的。可是或许是忧心小镇的人们没有精神归宿,又或者单纯是发动机厂当年那个年轻的富二代总裁从欧洲学成归来,需要打造一个更高尚的自我,前辈们硬是把整个哥伦布建设成了一个建筑美学的实验场。可是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到底对小镇被强力助推起来的文化氛围感知多少呢,片子里面男主Jin评价道:”grow up around something, feel like nothing”. 在小镇的事业变得没那么激情燃烧之后,情怀这个被玩坏了的东西,到底算是什么?逃离还是留下,诗还是苟且,片子的基调定在这里了。
Jin和Casey作为故事的男女主角并没有在剧中发展出男女之间的情爱,或者说迅速的超越了这个狭窄的范畴,进入了一种精神上的契合。尽管两人来自完全不同的阶层,却都因为现实的原因,不得不选择暂时留在小镇。Jin的形象代表了新一代亚裔移民在父辈积累起来的社会资源中,接受着异常严格的精英教育的同时,也饱受亲子关系的疏离所带来的伤痛。片子里让我很欣赏的处理方式,不是用大量的闪回讲故事,而是在时间流淌的正常顺序下,通过人物的表达,含蓄又清晰的交代了人物背景。Jin对父亲的复杂情感,很难用恨来概括。恨是有的,但更像一种小女生对前男友的复杂的恨意,里面夹杂了太多不被重视的委屈和“你也有今天”的报复快感,当然还有被深深掩盖住的悲伤。尽管努力表现的冷静沉稳,Jin的内心始终停留在了那个无法被满足的童年,于是当被告知父亲的病情很不稳定,他需要留在小镇等待时,Jin赌气似的自说自话“why do I have to slow down, while you never waited for me?” 与Casey的相遇是在Jin结束了一通暴躁的电话之后。Casey代表了美国原生的底层白人家庭,是哥伦布这个小镇的原住民。面对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和大批新人才的涌入,他们不知所措的被抛在脑后。残破的家庭,有限的社会资源使得年少的Casey即便想有所作为也积重难返。于是在图书馆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中,麻痹自己说,这样挺好。两人的相遇使他们开始交谈自己的人生,延绵在哥伦布风格各异的建筑之间,交谈带来了思考和改变,最终挣扎过后,两人选择了反转的人生。
可以说这样一部电影,背景可以设定在任何小镇,谁没点故事呢?但是既然选择了哥伦布,可以说是把小镇的气质挖掘到了淋漓尽致,一种淡淡的好像乡愁一样的忧伤,让我这个寄居的旅人都忍不住潸然泪下。
这里的建筑是飘的,外于人的,进而也看不出人与建筑的任何关系或纽带。当建筑和人共在的时候,这二者神奇般地割裂了,使得用尽匠心来对称的建筑打断了叙事逻辑,将电影推入形而上之时关闭了可供各个角度阐释的入口和空间。单纯地欣赏对称构图,也并非我的志趣所在。
看完感觉可以开始思考年度十佳了,因为这部铁定在我的榜上,从个人的角度讲它无与伦比地打动了我,因为在夏日邂逅同样迷途的帅哥一起抽抽烟谈谈心聊聊建筑彼此间不发生什么却给对方带来改变几乎等于我心目中的极致浪漫,更因为它对现代性的思考,也是体现,是将对艺术之爱的自省与和解寓于个人成长中。
今年第一部看睡着的电影。导演对自己的画面太有自信了,我承认你的空间构图很有趣,但我不需要你把节奏放这么慢、逼迫我去欣赏你的每一幅每一帧吧。关键是剧情还跟不上,对白很催眠...(男女主家境都是对称的,导演你强迫症末期啊)
场景和构图全都可圈可点,堪称对城市和建筑的情书。剧情和人物等方面除了细腻的东方式尴尬很成功之外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冰毒与现代主义。与其说是空间感,不如讲是在场性。对事实环境的无知无觉,直到情感的刺点时刻,从虚空的嘈杂浸入静谧。我从冰冷的线条与平面里,摸到了水流与风。丨一个类似Bilbao的城市。
建筑不只是以场景的身份出场,同时也嵌入文本。摄影好美,创造出一种会呼吸的影像。进入电影,需要一段漫长的过程,一旦进入,挺通透轻盈。
很多时候,人类的生命和感情都不像建筑一样拥有永恒且凝固之美,它们的变化甚至消逝都无法掌控。
日影的透明氧气感。建筑作为母题嵌入影片里,作为背景默立在人物Before式的对话漫步后,又几乎成为一个角色去推动情节故事的发展成立,而当主人公聊起建筑的疗愈功能,那众多沉静明晰的固定镜头,精确顺畅的剪辑仿佛也成为了这些规整现代主义建筑在本片的镜像,疗愈着我们。
#11th FIRST# 全片构图以那个不对称和谐教堂为基准,轴心靠右。一个父子故事混上一个母女故事,看上去恰是「父亲在世时」mix「秋日和」。大师的建筑成为了父/母的换喻,女孩的最爱排行榜又隐隐带着些数据库的意思。把建筑空间与人物情感连接起来做得很有新意。用光也很独特。就是实在是太闷……
建筑学概论,混剪界代表人物终于杀入电影创作圈。精致考究但并不花哨,固定镜头传递的静止感,全程帧率都是挑动时间的拨片。处子作能绷住这样的风格很不易,大量切分画面的单点透视纵深构图,与精于建筑设计的城市空间,构成了新奇,富于美感,近乎禅定的内心影像。
这个片子真的拍出了我第一次去Columbus时候的感受。用空间之间的关系去体现人与人的关系
看的时候想到一句歌词,“或许只有你懂得我,所以你没逃脱”,作为一个古典主义的拥趸,我始终认为现代性意味着失去神性,意味着lost and stuck,片中的两个人,恰恰印证了我对于现代性的“偏见”。有趣的是,片中占很大篇幅的建筑,又始终试图以现代性的诗性说服我,有限的空间中,亦能生长无限自由。
阐述建筑者,也被建筑内部静态空间的肌理和形状塑造。与导演新作After Yang共同探讨的母题是离开事物留存的轮廓如何以缺席的符号唤醒在场欲望。精心设计的固定机位和对称构图,不断藉由镜像实现文本在场景之中漫延的对话性,影像论文既表达并非身在画中,同时又无时不以画面与情节紧扣不对称设计美学轴心的隐喻构建一座透视容纳现代生活的玻璃教堂。静默无声近乎停滞的建筑和雕塑被凝视时回应人们尚未自省的反观目光,空间知觉和移情作用发生在与不具名过往与将来不期而遇,与同处迷失间隙的陌生灵魂隔栏擦肩而过的偶然。同病相怜的被困转换视角或能抽身脱离建筑人为赋予扎根伫立的无言守望命运,作为现代主义累积意象的钢筋水泥庞然造物是疗愈人类创伤的守护神,也参与着形塑自身的文明制造内心虚空荒原的哀悼修辞。观看方式形成我们的记忆。
Poetic nerdiness. I LOVE THIS MOVIE!
两个孤独而平行的灵魂相遇,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庆幸的事。正如这部电影里的两个人,他们以摩登前卫的建筑为媒介,帮助彼此跨越心中的藩篱。这一切镶嵌在影片每一帧考究别致的画面里,让所有观感都相当赏心悦目。
从一座城市中建筑的“艺术治愈”功能出发,探讨人与人之间的际遇与关系。从表层上看,电影文本中的建筑概念不再仅作为必需的空间,而是进一步提纯,成为日常生活所延展开的审美意指,反作用于心理。但深究起来,在这部作品中情感塑造上更起作用的,还是人物之间的镜像设置和那些陈词滥调的小清新。
看了这个我头一次清晰滴感到,电影创作中的空间感和用电影来拍建筑,可以完全是两回事。安氏老塔那样的是前者,更像是把建筑与空间融入创作;这个是后者,像是把建筑当做一个角色来表达。倒也木有哪个比哪个更好,只是创作上和研究上都可以走完全不同的路径。
建筑是变化的艺术,空间被搅动而灵活,人在或停或走中成长,变化真美好。
这片才应该叫《建筑学概论》啊!主角连一次吻都没接过的爱情片果然只有亚洲人拍得出来,本低俗亚洲人一边疯狂心动一边抓肝挠腮
画面美到已经忘记对于剧情的关注。导演大量“放空”,把镜头交给Columbus(Fun fact:竟然是Mike Pence的故乡)的各大建筑,看的时候,感觉到他们“好像在说话”。温暖柔和,充满心意。但在这样卓越完美的视听语言面前,也把Haley Lu Richardson、John Cho等一众演员的力不从心暴露得一览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