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开头是低机位的中景镜头里,小女孩在乡野里自言自语着谁也听不懂的故事,漫无目的地游走,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儿时的稚嫩的声音,念念不忘地不断在当下的生活中循环插播。「你真傻啊」,是来自儿时自己的弹幕吐槽。一个人,分裂成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砂田和小清,是这样的一体两面。
率真、理想的「我」将狼狈、现实的「我」带回到故乡。当下的故乡、过去的回忆和不停地Zoom in Zoom out的手持摄像,三种截然不同的影像,交叉在一起,形成一种半梦半醒的交错感。其间,理想的「我」始终大笑着,满怀好奇地端详着故乡的一切,母亲的纳豆早餐,父亲的奇怪收藏,儿时的自创漫画本,甚至是牧场的每一头牛。现实的「我」始终保持着距离,哥哥莫名其妙的言语,母亲在厨房独自一边吃泡面一边看视频的背影(旁若无人的心酸令我几乎落泪),奶奶枯枝一样的手指。可就算刻意地维持着安全距离,努力去抽离,故乡的崩坏还是无孔不入地刺激着「我」的情绪。这种憋闷,宛如雷雨前的低气压,喝酒亦无法排遣,只好在半梦半醒的蓝色时分,再一次像儿时那般疯狂奔跑。
砂田给奶奶剪指甲,对仗着儿时暑热下午的午睡里触碰到的奶奶的指甲,似乎是影片里砂田和故乡最亲密的接触。故乡是一个破旧的容器,保存着记忆的吉光片羽,保存着最初出发的自己,保存着渐渐消散的熟悉的触感、气味、温度和湿度。影片的很多声音都经过精心处理,乡间的虫鸣、倾盆的雨声、剪指甲的声音,同时又穿插了一些很童趣的声效,宛如现实和梦境交错。砂田说,不喜欢看到病恹恹的奶奶,只能在奶奶状态好的时候前往探望。当故乡变老、崩坏,最难以接受的居然是不愿直面故乡的自己。
现实的「我」,草草将松开的鞋带塞入鞋内,一路趔趄前行,不顾姿态狼狈。离乡之时,鞋带系得整整齐齐,哪怕鞋子本身泥泞破烂,「我」似乎都已经准备好踏上更远的旅程。回城的路途上,砂田握着奶奶给的裹得紧紧的零钱,乡野的风景不断逝去,眼泪终于滂沱而下。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忽而合为一体,砂田驾驶着中古车,唱着歌,向城市驶去。
影片的末尾,我总觉得很遗憾,总希望可以有更温柔的和解。因那佝偻黝黑的母亲,苍老枯瘦的奶奶,多值得一个热烈的拥抱啊。但也许这样就落俗了。当母亲扯着令人嫌弃的超大嗓门喊着“你声音太小了”的时候,砂田依然保持着小声,保持着安全的距离。
自从08年南下读大学,我已经离开家乡11年了。犹记得第一年离家后回家过年,车辆驶入家乡地界一刻,我的内心澎湃着归乡的狂喜,迫不及待地呼朋引伴。彼时的自己,充盈着不知源于何方的自信和希望。十一年过去,彼时的自己迭代成当下的自己,故乡变成一个陌生的港湾。有时候坐回少年时期的书桌,想起当年伏案疾书的场景,当年所期许的是否就是我现在所在的未来,我亦给不出什么肯定的答案。珍视着,却无法直视的,回忆着,却永远无法真正回到的故乡,我此刻想做的就是在心里紧紧拥抱它。
简单记录几条团队来纽约参加Q&A时获取的信息:
1)剧本一部分基于导演自己的经历,尤其是童年和故乡的部分,导演还带夏帆回茨城见了实家的父母
2)KIYO的白色连体工装是在cos小王子!也算是对soul friend的隐喻吧
3)片中女主儿时的漫画涂鸦是子役的杰作www
4)给阿婆剪指甲的场景是以纪录片形式拍摄的,夏帆说人生第一次给别人剪指甲,超紧张;导演说拍这场戏是想表现触手可及的(生々しい)活着的感觉,指甲放着不管也一定会长出来,去剪短它,也是感受生命的方式
5)沈恩京说喜欢的日本导演是是枝裕和跟岩井俊二~
6)主持人问了一个超宽泛的问题,“平时怎么酝酿创造力”,夏帆回答说,喝酒!
7)去年夏帆和沈恩京有来纽约旅游,一起喝茶逛街聊天,和片中的两个人一样,私下也成为了朋友
8)导演说,父亲偏执的兴趣爱好,母亲对电视自言自语,哥哥的家里蹲等等,都是想表现小小家庭里每个人想要捍卫自我的意识(和主人公的寻找自我有所呼应?)
另加一个观察:配角的伊藤沙莉在小酒吧抓住机会帮早安打歌,粉丝实力不输圈内好友松岡茉優
在电影节看完了整部片子,感觉节奏啊画面啊都有点像《燃烧》,是更女性的视角。是情感充沛的女孩子都会喜欢并且感动的。
整部电影出现了很多女性角色,奶奶、妈妈、甚至是咖啡馆出现的女生都很有自己的色彩。可能不炫酷的画面让很多人觉得没意思,但是画面的转场很自然,剧情也是层层渐进的。
但是失望的是,看到那场几百个座位,没几个人真的想看,很多男生甚至不断的打哈欠。这片比起国内很多片子,有内容也更有形式,配音也恰到好处。
回乡路上的自我和解旅程。在城市打拼的女青年,表面上事业爱情都有,依然看不清未来何去何从。偶然返乡,对乡下的一切感到不耐烦和厌恶。放弃做饭逐渐耳背又大嗓门的妈妈,花一大笔钱沉迷古董的爸爸,性格阴郁说冷笑话的哥哥,小酒馆里只会讲荤段子的客人,一辈子待在牛棚的奶牛。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只想立马回大城市。同行的友人却对一切充满好奇,每分每秒都在享受。
然而童年的自己热爱抓草丛里的昆虫,在醒来不知清晨还是傍晚的蓝色时分肆意奔跑,况且还有陪伴自己长大的奶奶。不管在城市待了多久,仍有一个可以回去的地方,即便对那里不再熟悉,也连接着过去和现在的自己。突然觉得前路没那么糟,何况家中的丈夫其实一直关注着自己。
结尾的反转其实不小心提前被剧透,但不影响观看,反而可以留意更多细节。
是回想起来细节满满的电影。从女主的鞋子,朋友角色的言行,与人的短信,无不细致反映主角内心。
令主角心态产生质变的情节是去养老院看奶奶这一段。很想问导演为什么会想到用这一段,对奶奶说“姐姐来了”,给奶奶剪指甲的超详细特写,我还以为自己跑进了电影里,在座位上默默流泪。
老实说看完有满肚子问题,映后交流一直举手却没被选到,后来出来找导演签名的时候,翻译阿姨看到我还跟导演说,她刚才很有热情,从头到尾都在举手,可是一直没有点到。😂 排队签名的人太多,我也不好意思还问问题[捂脸]
好久没有看到一部让我看完后有所触动的电影了,这部影片的氛围就像蓝色时分的天空一样,深沉、忧郁,但又带着一股晨曦之前的绝美。 女主角夏帆是《海街日记》中的妹妹,在这部影片中,她饰演的是一个有点忧郁、颓丧的都市女性——沙田。她有一个很爱她的老公,没有孩子,在东京做着电视广告导演的工作,偶尔和同事偷情,在凌晨时分,带着牛奶回家。 因为对都市生活的疲惫,她和好友阿清一起开车决定回老家转一圈。然而,回到老家,一系列的际遇让她陷入了对往昔的不美好回忆。 沙田出生的地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穷乡僻壤,父母经营一个小养牛场,每天干着又重又累的活,互相嫌弃斗嘴,家里糟乱。父亲把钱都花在收集古董上,母亲则靠着舔屏电视剧男主找点乐趣。 沙田还有个哥哥,但她跟哥哥也不怎么亲密,在妈妈的口中,哥哥是那种会有性侵学生风险的老师,也是废宅油腻大叔,她甚至提醒沙田理他远点,注意安全。 在酒吧里遇到的乡民粗鄙野蛮,荤段子不离口,同时又对她们城里人过于客气的态度看不惯。 在乡下的这几天,沙田总能想起小时候虐待蜜蜂等小动物的往事,关于死亡和痛苦的记忆总是最先浮现于脑海。 这大概和家乡带给她的整体感触脱不开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人总是会变得敏感、阴郁,追求新鲜感,但同时也总是想要做梦,逃离,逃出这个破败、凋敝的地方。 从阿清发现的沙田少女时期的漫画可以看出,沙田曾经的少女心。她是一个在蓝色时分奋力奔跑的女孩。 这也不难解释她在东京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所产生的疲惫和忧郁。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自己和很多从小城市走来的都市女孩,他们身上共有的特性。总是很拼,很要强,适应能力很强,但也最容易在都市中感到孤独,格格不入,甚至迷失自我。 沙田的乡下之行刚开始像是一种逃离都市的回归之旅,但最后当她和阿清踏上回城的路时,我们才发现,她真正想逃离的其实是那个在破败不堪的小城中脆弱而敏感的自己。 就像沙田在车上所说,当离开家时,她发现没有什么可悲伤的,这才是最悲伤的事情。 也因此,她才能以重生的姿态回到东京,继续着繁复的、无趣、腐败的都市生活。 影片的转折之处,其实是沙田看望奶奶的那幕。奶奶躺在病床上,瘦弱又无助,还需要她来帮忙剪指甲,她对沙田说,“我还在努力活下去,但不知道努力地活着有什么意义。看到你们健健康康,我就很开心了。” 也许,人只有在看到人在迟暮之年的无力之后,才会懂得珍惜当下的生活。看望奶奶的经历让她从家乡带给她的忧伤中解脱出来,看到东京生活的新希望。 每个人都在努力活着不是吗?连八十岁的将要入土的老人都在努力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悲伤呢。 我想,影片所讲的蓝色时分大概也是这样的瞬间,当幼年的沙田在凌晨空旷的乡下奔跑的时候,她是在幻想着飞跃这里的现实,抵达一个理想的家乡。 而当沙田在蓝色时分驾驶着小破车离开家乡的时候,她也经历了这样的从现实到理想的飞跃。 人终究是靠着一种对美好的向往,对前路的希望活着的。就像最后那首动人心魄的歌里唱的那样:就算前路一无所有,我们也要一路奔跑。
02年03年的时候,洪川那一片还是村庄,夏夜的傍晚,我喜欢骑自行车去那里,风里有草垛堆积的腐味,有田野呼吸的气息,有流水潺潺的声响,有幻变莫测的蓝色天际。
我骑着自行车,想大声呼喊,又害怕蚊虫飞进嘴里,只能用力地蹬车,感觉到周遭一切在当时并不能言说的孤独,感受到周遭一切在当时并不能言说的美好。
那是我最怀念的时光。
但我从来没有在那里停留过,更谈不上生活。
《在蓝色时分飞翔》里的村庄,有我感受到的这些,但更多的仍旧是村庄身体与灵魂的破落,以及困在当中的砂田的窘迫。
我们看远方,总看到美好,从不在意当中会有的苟且,以为苟且只属于自己的家乡,而不是别人的家乡,因为我们一直在逃离。
贾樟柯大概表达过这么一个意思:离开家乡,才会读懂家乡,了解家乡。
《在蓝色时分飞翔》里,只有逃离,没有理解,只有彻底的否定,这让人感同身受与不痛快,以及面对一种彻底否定时的莫名愤怒。
这种愤怒在最后得到所谓反转,是真的反转。
原本以为是一出混乱,最后变成了告别与理解。
在蓝色时分飞翔的小女孩,痛痛快快地飞走了。
带着蓝色时分飞翔的小女孩,痛痛快快地飞走了。
因为始终还是有好的记忆在,始终还是有牵挂在。
“我努力地活着,但却不知道活着的意义。”
说出这句话的老人,还是心有期待、心有牵挂,可能这就是她的意义,她们的意义。
「茨城的凌晨与傍晚总有最哀愁的蓝色」。是我喜欢的夏帆啊,利落的,清爽的,忧伤的,彷徨的,落寞的,少女的,成熟的,交织出的是每一个身处都市却依然渴望被故乡拥抱的我们。从唱着尾崎丰开始的回乡记:乡下小酒馆里说着荤段子唱着中森明菜的客人们(伊藤沙莉你又抢戏了ww),斑驳的河童塑像,性格古怪却一直都在的父母和哥哥,病床上奶奶的剪刀手,从出生到死去都只能待在牛棚里的奶牛们,每次醒来却不知清晨还是傍晚,被蓝色的光线包围着,就算全力奔跑也一直没有尽头。不管城市将我们改变成什么样子,不管童年的记忆还残留着多少,如果有可以回去的场所,似乎就能毫不畏惧地奔向前方。荒地里只有一小段的铁轨,踩在上面的时候,是否想象过,与当下的我们相连的,是怎样的过去与未来?
7分,或者是对两位女演员的偏爱,非常清新又舒服的一部电影。
错过前二十分钟。人哪怕与自己和解也终究是孤独的。哪怕有知道自己全部的亲密的人。可是,还是丢人啊,像在电影院流泪的自己一样。所以我才喜欢一个人去看电影啊,像她一个人回故乡一样。
片尾曲也太棒了 听了好几遍 为了这个片尾可以多加一星“洁白的小花 蜷起来的背影 沉睡的向日葵 t恤上的汗渍” 就是看这部电影的感受
真情实感地在影院哭成狗 2019上影节
29/3/2019 @ Metroplex [hkiff]。女主在回鄉旅程中重新審視自己/友情/童年/家庭/故鄕,故事上確實讓人會聯想到歲月的童話。夏帆和沈恩敬意想不到地有火花,滿喜歡沈恩敬在片中的表演呢,不論角色設定口音及顏藝都異常地有好感~導演在音效上的設計滿好玩的!ending最後拆局方式亦有點神來之筆。
我回不去的故乡
感觉电影没有透彻传达出导演对于生与死的思考
原來夏小姐是左撇子, 戲中要簽名時看到, 不是女導演要她跟角色而硬改的吧.....昨晚看到香江女歌手石詠莉小姐左手拿筷子才想起這個. 好黑色但好幽默, 而好幽默是靠音效, 少有的用音效都咁好笑的. 夏小姐還是天仙下凡, 仙氣爆表, 難怪女導演有出現映後談的箱田小姐(很象戲中泡菜拍檔)會找沈小姐來, 沈的仙氣一點也沒輸. 結尾的反轉請留下看鞋會看得出....
可以说是渐入佳境吧,前面的摸不着头脑似乎在后面都得到解答了。再嫌弃的家乡也是家乡,再不正常的家人也是家人,再无激情的丈夫也可能是比炮友情人更了解自己的人。如果搞不清楚自己的构成和过去,就会陷入麻木的惯性生活,自我齿轮化。蓝色时分,不是黑夜,也不是白天,在片中成为女主人公最自由和充实的时刻,也是再一次从罕无人迹远离马达霓虹的家乡的原野中奔跑之后,让女主渐渐认清什么是不该逃离的,什么是应该铭记的,什么构成了自己。喜欢大部分的暖色调,小脑一点都没有萎缩的姥姥,好朋友的设定也高级,毕竟最重要的亲密关系,是和自己啊。配乐也很有特色,能让人在有点不知所云的前半段有期待后文的动力,片尾曲更是点题,就是风格太过突出,也就听这么一回了……
去年最喜欢的日本电影。
#HKIFF#与想象中的朋友/自己一同出行,以他者的视角重新认知故乡和自我。影片以明快清新的风格,呈现疗愈之旅。故乡的包容,是每一个帮助自己认知自身的细小回忆。喜欢配乐。
顶着北京大风天去看,不虚此行。完全没有什么抓马的剧情,几乎全是人生小确丧的生存状态,女导演箱田优子手法平静、简洁、细腻。跟国内鸡血的成功励志电影不同,这部日本电影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考维度:为什么人越长大,离快乐就渐行渐远?可生活再无趣、乏味,但还要费尽全力的活下去!影片最后的神来之笔,惊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無論是劇情還是表演都是最近看過的最爽快的夏帆!沒有渣男,沒有male gaze,沒有可憐村有色眼鏡!爆台詞唱到破嗓還搞W不倫パパ活,但是後來去看奶奶又萌到肝顫。原來不是城鄉二元對立,而是一個女生的過去現在未來還有她的家族關係。聽了Q&A就明白一點了。沈恩敬這個夏帆的滿月補全其實還好啊,口音很可愛,而且老家在湘南,也期待一下「新聞記者」。意外地發現伊藤沙莉也演得很紮實啊。已經跟導演立好flag出碟我會買,所以真的請快快出碟。
古灵精怪的电影,充满着小可爱和小怪诞。一顿一顿的音效加的真是巧,特别有趣(导演说其实是女主心声的完全呈现)。喜欢这句台词:「老土才叫活着。」(大概意思)。我们每个人内心藏着个美好的故乡,即便离家数载,还是对一切充满了好奇。沈恩京的颜艺让我觉得她才是日本人哈哈哈哈
到底还是日影合我胃口,情感每到细致入微处勾起的感同身受仿佛被不留余地的透视过,有时找不到当下状态的触发点而变得无端伤感无端狂躁又无端麻木——那时那刻多想在某个地方得到一个如何自愈的答案,但人生戏剧性又在于当你觉得坚持不下去的下一秒,所有乱糟糟的感觉又无端灰飞烟灭、无端的,像是又重新活过。// PS. 霓虹虽然地方不大但从不缺各有千秋的美女,而夏帆的美又是众里挑一过目难忘的那一种。
我也想摸夏帆的头发 想和她一起拍东西 想和她一起唱K 想和她一起开车回乡下,逗她大笑 在她哭的时候抱着她,想和她一起去看奶奶 夸妈妈做的饭好吃 看老爸耍剑。其实夏帆这种大眼睛的女生真不太适合演这种丧剧 小清新地过日子也一样能给人正能量啊 所以我觉得这应该是这电影难以引起共鸣的重要原因吧。PS沈恩京和张子枫有点像耶!
沈恩京这拙劣的演技看得太出戏了… 结尾不错 片名和情节太像是致敬双姝奇遇了。
可能是我看過的把imaginary character拍得最清爽、最克制、最恰到好處的導演。對母題「歸鄉」的表現,延續了日影一貫的風格,但性格相異的雙女主設定賦予了影片更大的張力,聒噪背後的沉悶會更沉悶,俏皮之中的無力會更無力。話說回來,本片和《倫敦生活》其實非常像啊,特別是ending的部分……
衣锦还乡太难了,我们只能狼狈而尴尬地回去,但故乡温柔地拥抱我们,无问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