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回归
《撒玛利亚女孩》前后部分就是两个不同的主题,鉴于救赎这个词语已经用得几近泛滥,这里不再多言。不可否认《撒玛利亚女孩》的确有其题材讨巧的地方,正如金基德一直引以为资本乃至特色的封闭形式。
影片在两个主题衔接处过渡得有些刻意虚假,得以带出父亲部分的故事。
只是对比导演前后作品,《撒玛利亚女孩》独特之处在于它的设定并非封闭,虽然两个少女身处边缘群体,但是后半部分父亲角色的出现使得影片主题完成了一次逆转,在苍凉悲伤的结尾留下了微弱渺茫的希望。
一直坚信影片核心是在女儿和父亲的关系上,换句话说父爱的沉痛是源自女儿的堕落。
道德批判是假,残酷青春是真。正是父亲离去带来的震动,还有少女开车在道路上弯来绕去,《撒玛利亚女孩》在自己眼里更像一部青春片——成长带来的阵痛。
可能在更多人看来,《撒玛利亚女孩》更接近是伦理片,只是自己对于类似反思沉痛的伦理片已经不再过问。《撒玛利亚女孩》不需要反思援助交际或者归罪社会现实,相反少女的命运沉浮才是对成长写下的注脚。抛弃那些烦冗说教还有不可理解的佛家教谕,像朴赞郁那样对招摇的幌子不屑一顾。
“接下来,你自己就能走了。爸爸不再跟着你了。”
父亲投案自首离去,少女发觉后开车追去,车子陷进水洼无法前进。满身疲惫的少女历经心路坎坷终于在深沉父爱的感染下慢慢归返到属于她自己的道路,将来需要她自己跌跌撞撞沿着道路走去,不再有人依扶。
在父爱与成长面前,总想着后半部分的主题应该叫“回归”。
2 ) 温情凝固
晶晶问我, <雏妓>很好看吗?
我想了想, 小孩子还是不要看了.
她说, 我都老大不小了.
我说, 那, 很好看.
她说, 好的.知道了.
我只是想, 她会喜欢电影里她悄悄为她买随身听, 会喜欢她偷偷跟在她后面看她吃路边摊,看她挑选发夹,看她一个人唱卡拉OK,会喜欢她把揉皱了的照片重新找出来小心地摊平,那些瞬间.
就像我看<撒玛利亚女孩>的时候, 两个女孩子, 穿着校服, 一起坐在路边吃大大的猪蹄, 她亲吻她, 她哭着央求那个男人去见她最后一面, 男人还说, "我知道友情很重要, 可是..."
在豆瓣上读影评,有人说, "我很反对有些评论对金基德电影使用'伤感'这个词, '伤感'对金基德的电影与其说是奢侈, 不如说是浅薄, 金基德的电影是痛, 是砸碎骨头连着筋的那种痛."
很奇怪的, 有一个导演竟这样打动我.
昨天看<空房间>,看到她越过丈夫与站在丈夫身后的他牵手亲吻的时候, 我被彻底融化了, 他竟可以拍出这么浪漫的一幕.
那越得过一切世俗障碍的爱恋.
他们以这样的方式生活在一起, 拥抱着站在体重秤上, 指针指向零. 影片结束了.
It’s hard to tell that the world we live in is either a reality or a dream.
残酷的暴力和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压抑, 却还是无法抑制地流淌出脉脉温情.
就像这一部<撒马利亚女孩>, 它选择面对最现实的一面, 导演还是这样诚实坦白, 一个父亲对女儿的, 所有他能做到的爱.
没有责骂, 没有质问, 对于女儿, 他没有任何撕裂的动作.
他沉默地阻止那些男人, 那些与他年龄相仿的男人.
有人在他的痛斥下自杀, 有人被他狠狠杀害.
女儿看到尸体后尖叫, 他在家里等她, 做了紫菜包饭, 他问她, 想旅行吗?
女儿说, 现在?
他点头.
在妻子的坟墓前, 他失声痛哭, 女儿双手交叉靠在他的背上, 轻轻闭起眼睛, 头顶上是一整片蓝天.
夜, 看着女儿熟睡, 他缓缓地对女儿说, 所有曾有过的困惑, 都让它过去吧.
整件事情之中, 他唯一对女儿说过的话.
深夜里, 他隔着窗户看着女儿捂着脸大声哭泣.
那些片段, 女儿给他剥红薯吃, 他低着头, 空气里塞满了绝望.
他坐在船尾, 女儿坐在船头, 镜头拉长.
临走的时候, 导演的镜头停留在那条小船上面. 一种凝固. 逝去不再来, 即使真切美好.
结尾的时候, 女儿踉踉跄跄地在泥泞的道路上歪曲着开车, 耳边还回响着他平静地对女儿说, "你就这样开, 爸爸就不跟着你了."
很难过的, 就这样告别了.
看金基德的电影如一次次的心灵洗礼, 那些电影里的音乐, 那些女孩的笑容, 那些男人的沉默瞬间, 和那些海滩上的风.
3 ) 尺度与深度齐飞,这部争议好片后劲太大了……
援交,这一敏感词汇,通常指少女为获得金钱而答应与男士约会。
援交现象屡见不鲜,它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的日本,至今已蔓延至西方发达国家,并向韩国等其他亚洲国家渗透。
挥洒肉体,贩卖青春,援交少女们图的是什么?
这部提名柏林金熊奖的影片,或许能给你答案——
此片该片导演金基德是一位极具争议的大师。
他的作品慈悲又心狠,没有大场面,但绝不平静,其中寓言式的故事,蕴含宗教哲思与神性省察。
金基德的片子很好识别,痴迷的元素:鱼,水,船,妓女,性和暴力,哑巴似的边缘人物更显人性的复杂,有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觉。
援助交际,换取梦想
“你喜欢你看到的这张脸吗?”
“是的我喜欢。”
网吧里,电脑屏幕的聊天框前是两张稚气未脱的脸。
初夜以20万韩元明码标价,两个少女努力攒钱,只为买两张去欧洲的机票,去她们向往的西方国家旅游。
洁蓉和倚隽,一个以色卖春,一个把风数钱。
少女言语中,让人惊讶——
“你知道,男人做爱的时候都像小孩。”
“我想,她(婆须蜜)像一个妓女一样,给了他们性爱的快乐” 。
少女洁蓉,在妓女的身份下有一颗圣女的心。她想要成为印度的“婆须蜜”,据说和“婆须蜜”睡过觉的男人都会变成佛教徒。
少女倚隽,更像是秩序的守护者。在她眼里,性爱像手里拿着吃的猪蹄一样,是一种肮脏的欲望,痛骂着嫖客是 “畜生”,为洁蓉清洗身体。
二人的角色设定犹如两面一体。
爱笑的洁蓉是红色,象征着热情与欲望。而清冷的倚隽是白色,象征着秩序与冷静 。片中多次用红白两色对其呼应。
在石像冰冷的眼神中,天真烂漫的她们仿佛是被审视的客体。
眼看着两个女孩子离梦想里的欧洲越来越近,警察突然到旅馆进行搜查,洁蓉跳楼后逃脱。
受了重伤的洁蓉,临死前想见那个她心爱的嫖客一面。
对于孤儿的她来说,没有爱的活着比死还冷。
于是,倚隽找到正在弹钢琴的嫖客,甘愿奉献自己的身体恳求他见洁蓉最后一面。可等他们赶到医院,洁蓉已经离世。
本以为故事会在两个少女之间继续展开,洁蓉的死让人猝不及防。故事将怎样继续?
该片采用程式化的叙事格局,上篇围绕两个女孩的友谊展开,中篇采用父亲视角进行制裁,下篇讲述父女之亲情。
三个人物的关系相对集中且主次分明,情节紧凑且故事清楚。
肉欲挣扎,暴怒审判
倚隽为洁蓉的死痛哭不已。
她接替洁蓉的身份,一个个联系之前的嫖客。
赎罪般出卖肉体,将原先的钱散还回去。
在基督教的禁欲文化与传统儒家的思想的双重克制下,压抑又苦闷的嫖客们,只有在嫖娼中才能尽情释放自己的欲望。
“深处道德的地狱,这样不也很快乐吗?”
那些嫖客中有的和父亲年龄一样大,惬意地感慨着。
他们在肉欲与道德中挣扎,心中住着一个渴望得到的“洛丽塔”。
人之本性,青春肉体是一种诱惑的美。
事后,有位嫖客被倚隽付钱的倒置行为所感化,竟真的回归了人性,立即打电话关心妻儿。
倚隽在和嫖客们的相处中,发现自己变得没有那么厌恶他们,听到男人的抱怨,有时还会忍不住笑场。
笑什么呢?
也许是在笑自己的救赎行为和这个世界的荒谬吧。
不久,身为警察的父亲偶然发现了女儿的秘密,万分愤怒,心碎到自残。
在开车送女儿上学的途中,父亲常常给她讲述西方宗教故事。未料女儿对西方的向往,却间接推动了她的援交行为。
现实狠狠给了他一巴掌。
痛苦不及的父亲为了保护女儿的自尊,没有当面指责她。
如《处女泉》里父亲为女儿的复仇和追讨般,他偷偷跟踪女儿,对那些嫖客进行暴怒“审判”与杀意的报复——
“为你每一句谎言挨一拳如何?”
“你刚才去哪了?1秒,2秒。”
“那个女孩多大了?1秒,2秒。”
被狂扇巴掌的嫖客低头畏畏缩缩,心虚地不敢回答。
更妙的是父亲跟到嫖客家里的那一场戏,一家人的反应异常精彩,男人无法面对,当场跳楼自杀。
他痛苦地沉思着,想用很正常的方式去处理这件事,可是又很难去控制自己,感情,父亲的感情是这样的。
先学开车,才能上路
“天空中出现了带着炫目光环的圣母玛利亚,实在是太亮了,孩子们都晕倒了,她们看到了世界末日来临时,可怕而残酷的景象。”
清纯的少女,试图触及神圣的高度,但她的无知让她得到的是迷失。她用肉体去换取心灵的平静,最终是饮鸩止渴。
女儿在徘徊与救赎的拉扯中哭泣,或是出于道德的羞愧,或是因为救赎行为反而害死嫖客的内疚。
父女二人对彼此的所作所为心知肚明,两个最亲的人却始终没有沟通心事。
父亲带着被他过度呵护的女儿,到乡下祭奠亡妻。
到了村子,深山中有河水和船,触目都是欲望,颇具禅意与哲思,片中其他地方也多次出现水的元素。
在睡梦中,父亲亲手杀死并埋葬了女儿,固执地用自己的方式拯救她,然后去赎罪,他温情脉脉的眼神,动作极尽温柔,浪漫得几乎残忍。
走上不同救赎道路的父女,即便陷入泥潭,有爱依然能继续前行。
正应了《欲海慈航》这个港译名。
醒来后,父亲教女儿学车,即便用鹅黄石子给她铺好了道路,女儿还是会开错。
从未明说,却让她明白,救赎他人的前提是先救赎自己。
只有自己能够开车了,上路不会迷失,才有可能去拯救别人。
最终,看着自首后坐上警车默默远去的父亲,女儿蹒跚行驶,再也追赶不上。
*本文作者:P
4 ) 感悟金基德作品
以前我一直不知道韩国还有金基德这么个怪异的导演.因为他的作品一般不能在大陆公映.我在租碟子的地方看过.基本上也没多少他的作品.我最初看的是他那部摘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既情色又慈悲的《撒玛利亚城的女孩》.开始对他和他的作品产生了兴趣.
我看电影有一个习惯.大多电影我是知道他的内容去看的.一般都是有点名气.要么就是大师作品,要不就是获过大奖作品.我也很关注很有争议的作品.每看完一部电影,如果我对这作品的导演不怎么熟悉的话,我都会到网上搜索他的资料.每看完一部电影我也会去搜索这部电影的影评.看别人是怎么评论这部电影.而我是怎么欣赏这部电影的.同时也会关注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
我陆陆续续地下载和观看了金基德的《雏妓》,《玛利亚城的女孩》,《漂流欲室》,《坏小子》,《海岸线》,《空房间》,《弓》,和最近作品 《时间》 .这些作品选材大胆激进,偏爱虐恋,歧恋的故事,充斥着暴力与色情,金基德导演功力非凡,以暴力、变态的特异美学探索社会底层黑暗面.
金基德早期作品《雏妓》讲述了一个妓女使另外一个良家闺秀也自愿成为妓女的故事,但与《坏小子》截然相反的是,《坏小子》是暗恋的男人把嫌恶他的女大学生变成放荡的妓女。《雏妓》表现了一个女性作为一个妓女的尊严。
《漂流欲室》,感觉就是摄影是水墨山水,音乐让人怦然心动,然而内力却涌动着无法言说的暗情性欲,有些画面真让人触目惊心!看了心里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也许这便是这部影片复杂而神秘的影像织体.
最早看的《撒玛利亚城的女孩》是将唯美的镜头瞄准虐恋的男女,与《漂流浴室》不同的是,本片的故事发生在都市,许多室内情爱画面非常迷人.我个人觉得这是金基德最自然清新的影片.故事结尾也很新颖.给人一个想象的空间,就像我国黄健新导演的《求求你,表扬我》.结尾时都不给观看着一个清晰的结尾.但金导的这部电影故事情节是有点离奇,不过,比其他影片的故事还是让人理解些,我感动的是里面父女间的感情,也为里面父亲的良苦用心而感动.
刚才看了的是《坏小子》,觉得看了金基德大多的作品,心中有很多的感悟,所以才决定写着篇文章.《坏小子》是一部颠覆传统影像的半抽象化电影,俨然已把金基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理念发挥到极致。确切地说,这是一部爱情电影,但肯定是一个畸形的爱情,不过金基德的作品讲述大多都是畸形的爱情,我不知道他脑子怎么对爱情的理解这么的离弃.而《坏小子》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逾越阶级身份的畸形爱恋。我看了这电影觉得导演也许想透露给观众的是女孩子都不必要太清高,也不要太自傲,更不能得寸进尺.所以当我看到女主角朝男主角的脸上吐口水时,我从男主角的眼神里知道伤害别人的敏感的自尊心照样会付出沉痛的代价.奇怪的是最后的女主角竟然爱上了毁了自己一生的男人.
《海岸线》的故事情节比较合乎情理.虽然金基德作品比较离奇.而且主人公清一色的沉默寡言.有时候看着都有点闷,同时加大了演员的难度,但金基德大胆自然的叙述.使得大家都相信这一事实.这就是他的成功之出,也难怪各大电影节会把最佳导演奖捧给他.《海岸线》是通过两位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控诉军政府统治集团为利益不择手段的暴行和虚伪本质,描述朝鲜半岛分裂下人性的一场集体疯狂。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揭露人性的丑恶.几乎每一部金导在畸形的爱情故事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金基德的作品在韩国一向难以为主流所接受,也不被韩国人民所看好,也许自尊心很强的韩国人不能接受他那畸形的爱情吧!不过金基德凭《空房间》在威尼斯获得最佳导演银狮奖,《空房间》比起金基德以往的任何影片都要“正常”,女主角也不再是妓女了,也打破了他的许多惯例,画面也少了些鲜血。画面的紧凑和流畅,绝不会产生沉闷和冗长感,反倒会让人更加地投入到情节当中。
《弓》讲述一个60岁的老人,和一个16岁的女孩共同居住在一个小船上。他计划在她17岁的时候娶她,并带她离开这个世界。然后,人们来到船上捕鱼,同时也见到了那个女孩,而这个从来都在海上生活的女孩也开始对城市人感了兴趣,而那个老人却也开始变得紧张和乖戾。这部电影有点像他的《漂流浴室》,故事情节照样很离奇.金基德几乎迷恋地这种把人性推到极致的状态。
《时间》我看过,没很大的感悟,故事情节是没那么离谱了,但缺少了很多东西
.他的新片,台湾演员张震演绎的《呼吸》讲述了一个即将被枪毙的杀人犯和因丈夫的外遇而困扰的主妇,还有想方设法阻止两人关系的丈夫之间的故事。故事情节也有那么一点怪异,相信大家一定也很期待.
金基德确实是一个怪异的导演.他的作品也很有争议.大家叫他是一个情色暴力大师,我不这么认为,但他的作品在中国也不好划分.三级片也不像.艺术片也有那么一点点.总之,其作品酷爱表现的性、暴力和死亡等主题,这是中国导演没一个人敢同时挑战性,暴力,死亡等主题的,也更难揉搓在一起.在金导那些富有张力的故事情节中,情欲和暴力往往被用力地揉搓在一起。同时构建了一个由复杂人格、暴力、情欲、唯美色调组成的社会及民族隐喻.
5 ) 这就是生活么?
重复,觉得这一部所要表达的,在‘坏小子’(2001年?)里面已经体现得很好了,没有什么深层次上的新意。不过凭借着ki-duk kim电影的一贯优点,还是会受到很大的关注吧。
现在看来,不是所有的好导演,都能一直拍出好电影(有新的理念),在这个市场,社会的驱动下,也许会重复以前的风格,直到这个风格为人们所熟悉--进而麻木。然后再接着寻求新的突破点。(十面埋伏或许是这样的例子?)
看了空房间,重新拾回了对ki-duk kim的信心,完全崭新的触动--在没有血性、性爱的情况下发生了。
6 ) 这里有罪恶,救赎,和审判
看到了两个版本的海报,黑色的罪恶与白色的救赎。
从海报上看,这部电影便充满了宗教意味,关于罪孽和救赎。
影片的三个小章节分别取名为Vasumitra,Samaria,Sonata。
在这部宗教意味浓重的电影中,分别象征了原罪,救赎,和审判。
【Vasumitra】佛教中化身妓女的罗汉,任何一个和她睡过的男子都会变成虔诚的佛教徒。
洁蓉是理想主义的,有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
为了去欧洲的理想而去做援助,说着我从今天起就是Vasumitra,带给男人如痴如醉的性爱。你知道的,男人们做爱的时候都像是婴儿。
微笑,有种圣母般的光辉。被巡逻的警察堵在房间里面,却选择从窗口跳下。
在死前都想再见爱上的音乐家一面,却终究没有等到。
微笑挂在尸体上,是种惨烈的的幸福。
【Samaria】圣经中的撒马利亚人,当她死去,活着的她选择什么方法来给她救赎?
倚隽像个虔敬的教徒,为了友谊可以放下自己的身体给音乐家,只为了能完成洁蓉的愿望。
她为洁蓉化妆,回来后又为她擦洗身体。
少女的身体是多么干净而美好,两个小女生在浴室里面彼此联系,彼此相爱者拥吻。
之后倚隽化身为Samaria,这个圣经故事中的助人者,与一个一个曾经与洁蓉发生关系的男人做爱,将最初得到的金钱一一送还。
“这样事情就简单多了,对吗?”她以她的方式完成这救赎。
【Sonata】奏鸣曲,当一切罪恶受到审判,得到的惩罚应该是毁灭还是放逐?
倚隽的父亲是极端的,他是个警察。
与女儿相依为命,在命案的现场目睹了对面房间女儿依偎在中年男子的怀里。
他隐忍着,在上学的路上给女儿讲了圣母与世界末日的故事,对她说他期待发生奇迹。
他在捡到女儿的笔记本后或许了解了她行为的意义,带着她去祭扫母亲的墓。
之后在河边的乱石滩上,将车泊在水里。
而那些男人们,一个个被添加于记录本上又被划去的名字的男人。他们的欲望导致罪恶。
那个音乐家,在被倚隽请求去见洁蓉一面时,仍然斯条慢理的打理着自己车上的灰尘,人性的丑恶在这里血淋淋的披露。
而大多数人毕竟是有着人性和内疚感的,当他们取回金钱时,也取回了灵魂,他们肮脏的过去就此得到洗礼。
一个给女儿打电话说,我们可以一起去吃晚饭吗。
一个说谢谢你,我余下的时光都将为你祈祷。
一个因为倚隽父亲的劝阻而返身离去。
一个从高楼上纵身跳下。
一个被倚隽的父亲打死在公厕里。
金基德的结尾又是如此的富有深意。
一个是倚隽的梦境,父亲扼死了她,将身体放在石滩上。
之后象每一个早晨一样轻轻给女儿带上耳机,掩埋起来,按下Play。
仿佛如此女儿就能被唤醒,得到重生。
等到倚隽醒来,却是父亲在石头上涂了黄漆,教她开车,自己却给同事打电话自首。
他对女儿说:接下来,你自己就能走了。爸爸不再跟着你了。
镜头慢慢的拉远。黄线组成的车道打了一个圈,尾段是一个停车位。
仿佛是这样的人生,兜兜转转之后终会停止。
之后父亲跟着警车走远,倚隽发现了歪歪斜斜的开着车跟过去,仍是无力的越追越远。
却终究因为车轮陷在泥泞中。
倚隽不停加着油门,泥浆四溅,车尾扬起阵阵白烟,孤立在黯蓝色的天空下。
说什么呢?挽救什么?还是让整个世界都破碎了吧
大陆有娄烨、贾樟柯,台有蔡明亮、侯孝贤、杨德昌,日本有三池崇史,韩国有金基德。7.6
喜欢的
罪是多么无意识的东西,往往不是人去犯罪,而是被卷进罪的漩涡。
这么现实的题材被金基德拍的这么浪漫,几近残忍。
金基德即便开篇是以旅游为梦想,也拍不出阳光的片子,洁蓉跳楼是因为玻璃心吗?更喜欢亲爱的伽利略
“金基德电影的痛,是砸碎骨头连着筋的那种痛”
结局还是可以接受,只是不明白洁蓉为何跳楼。
换个海报啦
结尾真令人难忘
突然想起这部片,重看了一遍,还是对金基德喜欢不起来,女孩跳楼前都还不错,很像花与爱丽丝,后面救赎段落,明白导演用意,但实在看着心里膈应。总的来说撒玛利亚是他比较出色的一部了,结尾的处理虽刻意但很深刻。
金基德的故事总是封闭的,浪漫主义的,在这个片子这样的现实环境下,好多细节让人质疑真实性,显得有些荒诞,冲淡了这些细节的创意。喜欢结尾父亲教女孩开车,而后被警察带走,女孩开车追却动弹不得。
那颗星给海报= =借出来以后仔细一看剧情简介觉得很久之前看过。。打开一看果真。。原来我以前已经被坑过一次了结果今天又在图书馆被坑了一回。。
意境和情绪到了,但构建整部电影的情节和人物全部过于生硬和极端,这是金基德式美学中的冲突方式,输出时需要受众有一个稀释和提炼的过程。所以个人认为规避了这一”缺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才是他最好的作品,《弓》和《萨玛利亚女孩》都欠缺,《悲梦》更明显。
后半段父女情更打动我、震撼我。
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水槽中,火与水两种“神秘物质”在代表创伤的钞票之上的交替出现构成了《撒马利亚女孩》的一个转折,在金基德的影片中,往往来自于在时间线性上的退行,或者在这部影片之中:分流的“救赎”:天主教圣母式的,通过“给予”,以及耶和华式的暴力“审判”,作为宗教(在这部影片中,无论是佛教的婆娑密还是圣经中的撒马利亚人)的二重并置态,与其说这是一部父女关系,不如说是宗教的双头神像。我们需要注意到这个父亲,他既是黑色电影之中常见的私人侦探,又是如同《处女泉》最高权力的化身,并通过一种规训的方式重新构筑女主角的成长仪式,在结尾大远景和近景特写交替之下追随警车运行的车子,正在返回到一个以交通系统的世界,在她的驾驶之中,撒马利亚女孩最终向她的父亲展现了自己的赤裸身体。
电影分成了三部分。正当观众以为故事将在援交少女和她的同伴之间展开的时候,砰!少女竟然死了!正当观众被少女同伴残酷疯狂的自我救赎方式震撼的时候,同伴的父亲出现了。这时候电影才进入正题。走上迥然不同的救赎道路的父女,如耶稣和撒玛利亚人,看得人压抑而凝重。结尾更显绝望。金基德GJ!
爱情与亲情的伤痛,都隐藏在金基德不动声色的摄像机下。
6/10。用肉体补偿道德错误,反而闹出更多人命,而父亲捍卫伦理的残忍报复又酿成新的人性迷失。把妓女神圣化为性职能之外与顾客建立情感、连对此厌恶的朋友也亲身体验了这滋味,在嫖客家人面前毫不留面致其跳楼、拿地砖拍死淫男的暴力则是渲泄看爱人被糟蹋的失尊,金式推演故事的影像世界已然超越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