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是哭着看完全程,不到十分钟的时候看到农村的那家因为没钱男人在哭的时候整个人就不行了。还好家里有个大哥撑着,大哥大嫂真的是很仁义的人。农村那家对比那个四眼仔,真的是同样都是人,对待生命对待妻子的差别看着真是让人心寒。农村那个男人在小孩出生以后还是站在产房门口等着老婆。那个死四眼仔孩子出生以后一家三口全都跑去拥孩子,产房门口一个人都没有。这种人真的是活该。电影上面写着小孩不幸夭折,是真的不幸么??就是男的一家人不想救而已。对比那个农村的夫妻,真的想说善良的人可能老天都在帮助他。而那个戴着两个大金戒指还不愿意救自己孙子的人真的是活该。电影最后陈小凤的丈夫去儿科接两个宝宝的时候,下意识把衣服脱下来把孩子裹里那个小心翼翼又喜悦的样子真的是让我泪奔。
第一感觉:不敢评价里面的价值观。可能导演也只能歌颂母爱伟大,也感谢这个时代的医疗条件。第一触动的镜头:电影版里,我就只为一个镜头一直落泪——夏锦菊生完孩子,其他家属都在忙着为新生命的喜悦,只有他的父亲一直焦灼地守在产房门口,一心只有自己的女儿。摄影师说恭喜他,孩子平安。他说,我没顾得上看。最后,我在医院真的见过太多因为没有定期产检,而错过医疗帮助最佳时机的家庭,也见过明知自己生育凶险却依旧要生一个孩子的家庭。许多人背后的故事一定是我害怕经历的,他们在生育这方面的骄傲和尊严我也不敢随意苟同。我认为在现有医疗情况下,专业权威医生建议不生育的家庭,依旧要生孩子,是悲哀且愚钝的。这种故事若我们只说母爱伟大,不看到里面对医疗资源的无情消耗和浪费,不看到对女性和对医疗工作者的绑架是麻木且悲的。我只能勉励自己,作为女性争取不让家人担心。作为这个时代的青年人,我只能抱有希望地奋斗,对我未经历的故事多一些体谅与同情。作为医疗人员,我们争取努力掌握更娴熟的技术,有更高的素养和情怀,让原本就艰难就不易的生命安全,让这世上更多人可以有机会获得最后的稻草。愿新生命一路平安,愿那些母亲平安。
第一次在豆瓣上评论,为此特地注册账号。 老婆说是她看过的流过眼泪最多的电影,没有之一。原因无它,老婆怀孕时患中央型前置胎盘,大出血入院三次,儿子31周早产,第二次入院就是在中南医院李家福医生手下,对剧中很多病例感同身受。 我是在武昌群星城银兴影城vip厅看的电影,居然全场坐满(当然全场也没几个座位),不知道其他看电影的人是抱着何种心态,反正我是被重新带入到六年前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中,看完已经是泪流满面,生命不易,且行且珍惜!再次被医护工作者的伟大所感动!
虽然我不常去电影院,但是我还是要说这部片子是我近年来在电影院看过的最好的一部。
看到这部电影是缘分,我今天本来打算看《我在故宫修文物》,偶然看到了这部电影,临时起意,买了《生门》。电影院大厅里没有它的海报,美团上没有它的评分,整场电影只有我一个观众。有孤独,有庆幸。
既然是影评就先说说它的制作。
视觉的刺激是最为直接的。这部影片因为是手持摄像所以摄影机的运动方式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这部纪录片使用最多的景深是特写,每个人的情绪不用语言解说,不用音乐渲染,就那么无声又强烈地呈现在你眼前。片中多次出现陈小凤丈夫的哥哥数钱时的手部特写,表现出陈小凤生孩子这件事情中,钱的问题是最重要的。还有在夏锦菊被下病危通知书后,夏锦菊的父亲抽着烟,熄掉烟,捂着头坐在手术室外面的长镜头特写,让荧幕外的我也为之揪心。
影片的叙事节奏和剪辑节奏把握地很好。其中有一段是夏锦菊躺在手术台上做手术,其中不断穿插新生儿在育儿室的镜头和夏锦菊的父亲在手术室外踱步的镜头,每个镜头停留时间三秒左右,不断快速切换,让观影的我心也一起提了起来。在很多紧张情绪刚刚结束的时候,镜头会切一个医院的远景或全景来转场,同时也给观众一个稍稍喘息的机会。所以,这是四个关于名悬一线的故事,可看完却不会有疲惫的感觉。
这部影片的一大缺憾就是临近结尾是时对母爱的强烈歌颂。我这么说并非是轻视母爱,只是就事论事而已。在片中我的确为母爱感动,但它强势又略显生硬的歌颂实在让我吃不消。就好比你后背有点痒,可让人拿九齿钢钯给了一下,虽然不痒了,但也挺疼的。(不过可以理解,不这么拍的话可能上不了)
以上是简短的影评,接下来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有人从中看到了制度的漏洞,有人看到母爱的伟大,我看到的却是生命的来之不易和生而为人的幸运。有一句歌词这样唱到:“我来自偶然,像一粒尘土。”可在这部影片中,我看到一个生命的诞生是那样的来之不易,是那样被精心呵护。当小孩的脐带被剪断的一刹那,我的眼泪就再也止不住了。
高中的我可能去电影院的机会会越来越少,但很幸运看到了这部好片子。
生育是一扇门:有人拼命想推开,从此我一辈子忘不了你,你一辈子忘不了我;有人死活也推不开,能在肚子里多呆一天,总比在温箱便宜一点;有人想尽办法破门,农村素质低,没有男孩人家就欺负你;有人进了门又想出去,你们拿人性劝我,好像我的道德低人一等。看到新生刹那眼泪奔涌,但太像电视民生纪实。
若要论院线大银幕电影的尺度,《生门》无疑是近几年现实主义电影里走得最远的。这个庞杂国度惊人的社会分层、医保体系的滑稽、乡间村落的凋敝、人伦道德的反思,甚至延伸出银幕前观看与被观看的伦理探讨。他同样也是一记对现实版“罗尔事件”的响亮耳光,煽醒整天沉醉于朋友圈自我谄媚的伪中产情怀。
人这一生啊,总要做点什么困难的事。
看着看着看哭了,哭完之后想了想,还是多挣点钱好
生养不过是本能,神圣伟大个屁!心跳停跳两次都要保住子宫,都他妈6孕2产了还要生,父亲从头到尾都没见人,要生!没钱凑钱,要生!没有儿子,要生!所有女人都失能失智一样躺在病床上麻木或抹眼泪,没有一个女人能为自己说一句话,做一个决定,坚强镇定的说:对我自己生命有危险的事,我不干!
挑的例子够典型,可见花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取原始素材。剪辑的手法也好,把孕产医护拍出了故事性。全程不置入观点(片尾什么情况?)不进行评述,冷静而克制。李主任小天使。PS:前几天才听了一个女方拒生二胎而离婚的故事。同事言“何苦在垃圾堆里找老公”。我问“你指给我周遭哪里不是垃圾堆?”
说到底是没钱…但为什么没钱,太复杂了,电影打开了一个疑问的缺口,照进了这个国家最底层的部分 @2017-06-28 21:33:06
每个人都是被动来到这个世界的,家庭除了考虑自身条件,也要想清楚当下的社会制度、环境和时代的阶层固化。对女性而言更多的是要承担育儿之苦甚至面临死亡的风险。反正我的建议是谨慎要孩子,尤其是二胎。那种不管几个非要男孩不可的都是TM的神经病。最后,致敬片子里的母亲和医生,以及制作。8.8
我是含着泪看完的影片,每时每刻无不在惊叹于导演捕捉到了这些无比真实、生动、动人、震撼的影像,从中能感受到了医生的、家人的、宝宝的、陌生人的、以及创作者的温度,这些一同构成了影片的温度。这份温度,是创作的意义,也是生活的意义。
在中国没有钱真是活的太艰难了。
我如果是在生孩子之前看这个影片,我是绝对不会生的...这一扇血淋淋的门,可能通往新生,也可能是通往死亡,回想起来以“上下五千年所有的女人们都能生,我也能生”给自己打气的我,真是年少无畏啊,后怕。
这种片子越多走上最大众化的荧幕 那种短视近利戴着金戒指要引产的傻逼就越少
有人看出母亲伟大,有人看出制度落后。但作为女性更多的是恐惧。陈为军是拍过《请为我投票》和《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导演,我真诚地不相信他的三观有那么“正”。明显反映出你国两性观和生育观很大问题,片尾一转“母爱光辉”,没有人试图哪怕说一句“这样不对”。受害者有罪论和受害者伟大论一样可怕。
整个片子看得非常揪心,因为你知道这些都是真的。生活二字,生与活都很难。同时,又透过生,去看到更多的东西,由于大家立场不同,经验不同,每个人也会得出很多不同的感悟。若说不满足,就是音乐太刻意煽情了。
期待了一年终于看到了,没有想到小小产房里外如此多的故事,生之伟大,也有命悬一线。母亲确实不容易,生一次孩子犹如重生,全片克制隐忍,但仍然有不少紧张刺激甚至泪点,也有不少极具现实意味的内容,农村的生育观,产房外的人性时刻,人情冷暖战胜金钱
做丈夫的都不够格,第一个开始有生意走不开,老婆心跳停止了才赶过来?第二个没钱,先斩后奏…第三个怕人才两空,还真应验了…第四个家里就是想要个男孩,生了第三次了, 太多荒唐的事情,表面人性的善面,母爱的光辉掩盖不了存在的问题,女性是伟大的,丈夫请呵护自己的另一半,对每一个生命负责。
迟到四十分钟。生而为人之前就已经很痛苦。
相信本片能够培养出一批恐婚族,中国式传宗接代实在是太可怕了,口头上说母爱是多么伟大多么充满光辉,然而为奴隶的母亲们却以如此毫无尊严毫不体面的方式迎接新生命的诞生,让人不胜唏嘘。诚然社会在呼唤男女平等,但从性别决定的那一刻起,人生就充满了不平等,没有子宫的男人永远也无法理解女人之殇
通篇看完,感受到的不是母亲之苦,而是医疗资源的不均衡之苦,社会保障的不健全之苦,制度的不完善之苦,普世价值愚昧之苦。在钱与命之间的苦苦权衡,是是时代之苦社会之苦,是如此社会中的穷人之苦。
完美的谨慎婚育教育片,现实意义大于电影本身,没有血腥的镜头,可我中途被吓哭很多次。贫穷和繁殖本能交织在一起,我没有看到任何伟大勇敢,我看见的只有不幸和悲哀。片子里,产妇不切除子宫就可能保不住性命的时候,她居然还让医生保住子宫。简直太基霸吓人了!关于生孩子,你生我支持,让生我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