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区柯克对于长镜头的喜爱,可能是对当时技术的挑战,开片幽灵视角的长镜头,穿过铁门推至房间,气氛非常到位。背投和接景,空间上曼陀丽高大雄伟、细节繁复,体现女主角相形卑微。黑白摄影热衷光影对人物和气氛塑造。
全片丽贝卡没有出现,但是通过周遭人谈话间、男主角的表情、曼陀丽的传说、丹弗斯太太的执念和富丽堂皇的陈设,她如影随形。最后当男主角回忆丽贝卡死前的一个空摇镜头,没有人物,但是按照人物行进的路线移动,增加的心理上的紧张。
《蝴蝶梦》(小说1938年,电影1940)和《简爱》(1847年)有很多相似性。同样哥特小说的氛围,类似的人物关系和矛盾设定。本片女主角同样双亲已故(她甚至没有名字,婚后一直被称为德温特夫人),毫无社会关系只身处在丈夫的庄园中,面对亡妻丽贝卡忠实的仆人丹弗斯太太。相较而言,《音乐之声》(1965)是个“欢乐满人间”版本。张爱玲编剧的《不了情》(1947)和琼瑶的《月朦胧鸟朦胧》(1977)也都有女教师和男雇主的恋情受到原配阴影影响的情节。女性可以接受教育之后,虽然还不足以维持生活长期无忧,但是至少给予了她们一段时间独立的可能。除非女性可以更广泛、深入全面地参与社会生活,不然步入家庭是一个迟早的命运。其所受的教育并非为了她们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而是从良好教育的环境中结识未来更有地位的丈夫,以及在育儿上更有优势。有孩子才有请教师的需求,带着孩子的男主角增添了一个家庭对女主人需要的迫切性,家庭女教师成了这类故事格外中意的女性身份。除了受到良好教育以外,最好还保持着不谙世事的优点,既是“女教师”又是“女学生”。《蝴蝶梦》里女主角希望自己是个穿着黑缎子礼服的36岁妇人(对成熟老练的渴望),但男主角的朋友告诉她,她的“谦逊端庄”比“美貌和机智”对丈夫更有价值。
有趣的是当丽贝卡的沉船连同尸体一起被打捞出来,马克西姆担心自己隐藏丽贝卡死因的事情被发现之时,女主角忽然表现了和之前在大庄园里手足无措截然不同的沉着,她替男主角想好了托词,她成了鼓励和支持者。此后,女主角的服装造型也发生了变化,从起初贤良打扮,转变成了更成熟的女主人的模样。
在这些故事中,男人心碎/恐惧的根源都来自前妻的不受控制(发疯或不忠)。从中可以看到童话《蓝胡子》的影子:蓝胡子的妻子以钥匙打开了禁忌之门,意味着妻子违背了丈夫的意愿,钥匙上无法抹拭的血迹一直被认为是不忠的隐喻。《蝴蝶梦》里花了一大段劳伦斯·奥利弗的表演来讲述丽贝卡的放荡和对他轻蔑。但片中他并不拥有盖棺定论的唯一解释权。从曼陀丽的井井有条,以及旁人和丹弗斯太太的口中可以看出,丽贝卡具有理家的才干,她大胆、自信、放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最后医生揭秘,众人才发现连她的死亡都是自己精心设计的。
被背叛/心碎的丈夫在新欢身上获的“拯救”的故事具有广泛流传性,但对原配的刻画代表了不同的价值判断。《简爱》以及《蝴蝶梦》这种对通俗“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哥特式改编是令人兴奋的。它们给灰姑娘的故事打上了悬疑的问号,惊悚压抑的环境暗示着体面、有权力的男主人带来的压迫性,“阁楼上的疯女人”与女主角形成镜像的关系。“疯女人”的存在是女性主角被社会要求压抑的一部分本能的挣扎,是对男性主角权威的挑衅和威胁,这点上就不能单单从结局的“团圆”性来否定它在女性处境上的思考。《简爱》里罗切斯特的垂青还不足以填平他和简之间从阶级到尊严上的差距,只有一场大火将庄园烧毁、原配死掉、罗彻斯特残疾,而与此同时简获得一笔遗产,作者才让他们重新团聚。小说在情节上不遗余力地破坏男性的优势地位,力图使得男女主角的地位更趋于“平等”,带来情感上的平等,这一方面是对19世纪不可撼动的男女不平等的改编,另一方面,体现女性对财富和地位平等渴望,以及对男性伴侣精神上“贵族”的要求。《蝴蝶梦》里女主角担心周遭的人拿她和丽贝卡做比较,恰是对丽贝卡的认可。丹弗斯太太是丽贝卡的延续,掌管这曼陀丽的日常运转,虽然是仆人的身份,但对庄园秩序的不可变更有着强烈的占有欲望。女主角要求丢弃丽贝卡的遗物,对她而言就是巨大的挑战,她不动声色地予以还击。利用女主角对丽贝卡潜意识的认同,引诱她在化装舞会上复制丽贝卡的打扮。她没有“疯女人”的歇斯底里,但冷淡、严谨、甚至其忠诚都令人不寒而栗。
《月朦胧鸟朦胧》里,当与人私奔的前妻重新出现,女主角毫不掩饰对其叹服和向往,原配不再是以一个邪恶或歇斯底里的形象——男性的恐惧投射——而是以女性自己的角度去观察。《不了情》(1947)里没有强化这种女性意识的对决,另辟蹊径地刻画了父亲(家庭男性成员)利用女性婚姻作为牟利手段。女主角既害怕父亲对心上人的勒索,又痛恨父亲对母亲的不忠,放弃介入他人家庭的爱情。
没想到和中学看完原著小说时的心情完全不同。很怀疑男女主角之间的真爱成分到底有多少,最开始两个人感情上的不对等肉眼可见,女主角一味地讨好,男主角却高高在上,自私又坏脾气。直到男主角坦白心迹表现出脆弱一面,权力关系转换之后,女主角才逐渐走出Rebecca的阴影变得坚强起来,两个人终于有了一些相互支持的感觉。与其说这是相配的爱情,倒不说是两个别扭的人终于找对了自己在感情中的权力位置于是变得和谐起来。站在同一阵营共同对抗的姿态比交换灵魂更像是婚姻的本质。
本来很同情女主来到曼德利庄园时拘谨又惊慌的模样,活在一个完美幻影下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处境,尤其琼·芳登实在太可爱,让人无法责怪她的笨拙。不过越往后看越觉得这个角色好愚蠢,实在是一副完美娇妻的形象。她没有自我,甚至电影从头到尾连她的名字都未出现过。她的成长并不是因为自我觉醒,而是完全建立在Rebecca幻影的破灭上得以实现的。她对男主角的爱也显得卑微又盲目,以至于从来不能明白对方的心意。这哪是什么幸运的灰姑娘。
而男主角就更是个太顾及体面、自作自受的懦弱男人,很难不认为他是完全出于自私的目的娶了女主角,因为她的单纯和无知。她是无害的,他才选择她。他逃避的态度、易怒的情绪造成了女主角绝大部分的痛苦。他没能对女主表现出多少尊重和爱意,但痛苦的源泉却巧妙转移到了Rebecca的身上。看他一副受害者的模样,让我不禁想到,这个电影里,Rebecca不就是另一个“阁楼上的疯女人”形象吗?
如果真如女仆所言,对Rebecca来说,爱情是一场游戏,它令她发笑,美丽背后是她残忍的恶作剧,那她戏弄一切的冷酷模样倒有另一种魅力在。她虽然是挥之不去的幽灵,支配着所有人的恐惧情绪,却更是一个失语的女人,最后还是由男人来讲述她,拼出她的秘密,还给了我们一个片面的真相。Rebecca确实是更生动的角色,她懂得把控人心,也无情得彻底,爱情和死亡都是她的游戏,有人爱她爱得忠心耿耿,又有人恨她、惧她,美丽的她,蛇蝎的她,哪个视角里的她又更真实呢?
再细看两任曼德利庄园的女主人,不得不说,整个故事对于女人的刻画还是如此古老,无法把控的邪恶女人和天真无害的纯洁圣母,总是这两种极端。本质上这不是两个女人的较量,谁都不是真正的赢家,只有男人,在过去的毁灭中得到了重生的机会。细想下来,就是这么个残酷故事。
对贵族阶层的揭露、对盲目崇拜的讽刺都不重要,这是视角独特的爱情片杰作。迫于声誉的豪门婚姻与摆脱华丽装束的纯情形成反差,悬念揭开的同时也是爱情本质的归真,虚情假意的来往才是丽贝卡遗留的最大梦魇。再说,我偏不信第一任太太能比琼·方登好看了!有本事秀张遗照看看啊!
丽贝卡虽从未出场却似乎于无形之中掌控着所有角色的命运,成为每个人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梦魇。故事一波三折,真相扑朔迷离。悬疑气氛的营造和娓娓道来的节奏足见功力,由始至终散发着黑白老电影无法抗拒的独特魅力。虽然并非典型的希氏风格,胖子本人亦对本片颇有微辞,但绝对是名副其实的经典之作。
开场极短的两棵树的全景是对女主角和男主角死去妻子的换喻。如此的对称镜面隐喻在全片反复。没有名字的女主角的开场独白听其声不见其人的缺失感,和成为贵族男主角新任妻子得不到的认同感从头至尾贯穿。回忆式的独白代表故事发生在过去,好莱坞式的安全观看心理。希区柯克的开头都是秘密重叠的迷宫。
爱情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真爱却又是何等难寻,每个恋人总有另外一面,遇上正确的是件幸运的事,恋人之间应该相互坦诚,如果信任对方的话,男主角的爱情第二春终于终成眷属。影片的惊悚、阴霾渲染得不错,情节紧凑。最后,必须选好管家。
少了悬疑惊悚,多了爱情味道,以及如幽灵一般从未出现却让人印象深刻的丽贝卡,到后来发现,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琼·芳登太惊艳了,羞涩,谨慎,腼腆,温柔的又恰到好处。
瑞贝卡既是「麦格芬」的雏形,又是后来众多的黑色电影中蛇蝎美人的雏形。这个角色的设计很伟大。其实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影片是那所公馆的故事,公馆才是这部影片真正的主要角色,才是最大的梦魇。希区柯克去美国后的第一部作品,也为他获得了唯一一座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希区柯克版的爱情悬疑。1.性格决定命运啊,小秘书还真是Hold不住女王气场,要是斯嘉丽,绝不会那样被虐了。2.找不到自我的人,只能迷失或陷于别人的阴影里,后来女主强大起来,那也是站在男主有把柄,两厢平等的基础上。3.好老婆的吉祥三宝:breedings,brain and beauty.4.脑残粉太可怕,选管家要谨慎
【蝴蝶夢】整部電影是一個瑰麗但陰冷的迷離夢境,中途驀然出現的轉折令人驚嘆,而結尾的意境則唯美得令人輕嘆。
黑白画面也掩不住经典电影的魅力,丽贝卡像玫瑰一般美丽迷人,勇敢追爱令人动容,但命运又太过凄惨,看得压抑。
换做现在的银幕上出现这种作女,一定想把她抽出来打。但黑白、庄园、假开车、高对比度,或许还加点希区柯克沉稳的节奏,就把整个气氛变了,让我特别认同琼.芳登,甚至想帮着她打败那个不出现的瑞贝卡。
#重看#阴云缭绕雾气不散的Manderley像夜晚的幽灵,非常哥特意象的空间感(原著秉承自《简爱》与《呼啸山庄》),其阴森神秘的氛围正贴合希胖力求表现心理恐怖的路数;新婚大雨噩兆已定,心生嫌隙光源定格局部表情掀开往事,不在场的主角贯穿全程;他并不爱她,这显而易见。
女主角能不傻大姐么
8/10。梦回庄园的开头旁白采取了哥特意象:紧闭的铁栅门和发现沉船的大海;高光使物象显著深沉,女主穿着丽贝卡的衣服下楼、丹佛太太逼着楼跳,写字台打碎雕塑加上视线引导的全景,无处不重申了阴魂不散的黑暗底蕴;沙发特写摇近面部来描述海边小屋自杀的经典镜头组合,火葬中绣花枕头的结尾很爱伦坡。
B / 前2/3雕刻人物姿态的希区柯克比后1/3执着于推进情节的希区柯克迷人太多。小屋一场戏中那个叙述回忆的长镜堪称惊心动魄:一个潜入意识的摄影机“表演”出的“哑剧”洞穿了时空。
没想到费雯丽最爱的男人长得挺绅士的嘛,剧情一般还可以。其实导演可以挖挖丽贝卡的和神秘女管家的百合倾向
“跟魔鬼一起生活的人,怎么有理智。”希区柯克用惊悚犯罪揭露的爱情本质,就跟他讲的迷局待揭的故事一样深刻、思索和回味。
希区柯克首部好莱坞电影,奥斯卡最佳影片。1.悬疑气息浓郁,节奏紧凑,观感上佳;2.片头独白 梦魇中重回曼德利庄园 运镜绝赞;3.琼·芳登太美,将纯真羞怯,紧张不安的少女演绎得入木三分;4.始终缺席的Rebecca的神秘魅惑,麦高芬变奏;5.大海作为间奏与象征 哥特庄园是[公民凯恩]仙那度前身。(9.0/10)
气氛渲染绝佳,节奏过快,给人一种压迫感。可能过于注重叙事,牺牲人物。
虽然导演说自己拍的这部片子是失败的,但最后却大获成功,应该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电影的色彩变化不仅是颜色上的改变,更呼应了情节的推进,很加分。
what a bitch rebecca!!! joan fontaine饰演的角色居然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过自己的名字,无父无母无名氏,命何其惨也。。。颤颤巍巍强颜欢笑毫无自信的joan fontaine太适合这个角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