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季把咨询师换成了Brooke。Brooke找了Paul做督导,但是她忽略Paul的邮件和电话。
WHY?!
Paul的职业生涯还在继续。希望他能在第五季露脸。
----------------------
Paul: "Because you are important to me." 从第一季开始,Paul就透露了自己对待病人的态度:我爱他们,才能治愈他们。她的督导Gina却屡次想要打破他这份高尚的自我认知,让他好好收拾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然而Paul却用孩童般的愤怒来对抗Gina的指责,维护自己的形象。 在第三季中,他的咨询师Adele把他更深层的问题指了出来,他之所以屡屡在诊疗中打破职业界限,投入自己的情感并为之所困,是因为在他的童年时期母亲有严重的精神疾病,而父亲又在这个阶段经常缺席,小Paul不得不肩负起照顾她身心的任务,这份沉重的亲密关系直接的影响了他以后的生活,他选择了心理学专业,从医治病人的过程中获取一份安全而舒适的亲密感,既可以和人建立深入的关系,又可以最大限度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到了结尾,Jesse为了维持和养父的关系,不愿接受Paul更深的心理探索而退出诊疗;Sunil要被遣返回印度,隔着玻璃对Paul吟唱送别的民歌;前妻Kate有了新欢,自己的孩子也和这位继父渐渐建立关系;Frances主动问Paul“Will you be here for me?”,他给了肯定的回答,却犹犹豫豫。 终于Paul意识到,他需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尽管他的诊疗帮助了很多人,但他把生命的重心过度的倾斜在了这一部分,以至于搞砸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他把极大分量的爱混杂进了诊疗室中的移情和反移情中,虽然无法得到满足,却成了习惯。他面对怀孕了的Adele,心中现出难以抑制的对亲密的渴求,但他选择离开,他不希望这种诊疗效应吞噬自己的后半生。他需要面对真实的世界,感受真实的亲密情感,恢复爱的能力。
结局那一幕,他走向人群,没有人知道他会去什么地方,没有人知道他未来怎样,也许再过几年他就会像父亲一样患上帕金森,也许他还能够如自己所愿周游世界几十年,再找一个离孩子近的地方住下,用自己内心深处渴望的生活方式度过余生。 Thank you for the treatment, Paul.
本篇文章较长,且有大量剧透
57岁的治疗师Paul在主动要求提出和他年轻的治疗师Adele结束治疗时说出了这样一句话。“I am 57 and I ’ve lost my way ”。翻译过来是:我57岁了,可是我却迷失了方向。在他们上一次的咨询中,正当Paul对眼前这位美丽而又富有洞察力的女治疗师的期待,超越了原有的“治疗师——病人”的关系时,女治疗师起身接电话的动作击醒了对另一段“美好关系”充满向往的Paul。她怀孕了。
《扪心问诊》是HBO的救市之作。喜欢的人觉得里面的人物对话扣人心弦,治疗师和来访者时而并肩作战,时而斗智斗勇。不喜欢的人觉得这部整个靠着人物对话撑起来的剧实在无聊到睡着,直接弃剧。但是,作为前者,作为对主演加布里埃尔-伯恩一见钟情的迷妹,我实在想说,撑起这部剧的绝不仅仅是你认为的“无聊的”人物对话,还有大写的牛叉。
主演加布里埃尔-伯恩饰演中年心理治疗师Paul。他冷静、客观、分析鞭辟入里,大部分时间里感情拿捏的恰到好处,可是对于他的来访者又有着挥之不去的温情:他是打心眼里希望他的来访者好。至于长得帅?不要问我究竟有没有舔屏,但是盯着屏幕睡不着觉倒是有的。第一季第一集里年轻美丽身材火辣的女来访者Laura诉说她的情欲移情时,Paul面对强大的诱惑还算靠谱。到了第二集,面对一个自大、完美主义结局却收获悲剧的来访者Alex,Paul展现的一个治疗师应有的素质和魅力让我不禁感慨:Laura爱上你不是没有道理,连我都在短短两集不到四十分钟的过程中对着屏幕鬼迷心窍啊!!!
三季全是靠着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对话撑起剧情。每一季都会有不同的来访者,三个到五个。有陷入对治疗师迷恋不能自拔的年轻女人,有因为执行任务而使16个无辜的孩子死亡的海军,有为了解决婚姻危机的年轻夫妻,有十几岁但有自杀倾向的敏感少女……第一季里Paul展现的治疗师形象是敏锐的、深刻的、聪明又充满激情。但是,撇开治疗师的身份,他自己本人的人生也充满危机:和妻子关于孩子教育问题上意见的分歧,妻子因为Paul过分的投入工作忽略对自己对家庭的经营而有了婚外情,自己产生了对Laura不可遏制的爱……渐渐的在治疗中他感到力不从心,对于来访者的耐心也开始时而因为来访者的激怒因此失去中立的立场所取代。于是每周,他会去见自己的督导,一位退休的资深且智慧的女咨询师,Gina。
治疗师也是人,也会有自己的困惑。也会面对许许多多的诱惑。治愈病人的诱惑,被病人诱惑的诱惑……于是在Gina那里,你可以看到一个卸掉了心理治疗师身份的Paul是怎样容易变得自大、偏执、易怒,又怎样因为这些自大和偏执而变得脆弱。先前在治疗室里那个对人性有着深刻洞察力的Paul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人生琐事缠绕的中年人。童年的伤痛,治疗的棘手、本身的欲望,成年人的世界脱离了治疗室里可控的、安全的、封闭的环境,一切似乎开始偏离轨道。
生活还在继续。回到治疗室的Paul还是那个温和、冷静、甚至魅力无穷的专业人士。他在Gina的陪伴下决定以治疗师以外的身份面对Laura的情欲,可笑的是当Laura和Paul真正以成年男女的身份而不是职业关系来面对彼此时,Paul因为无法突破或者为了坚守自己的良心底线,惊恐发作落荒而逃,而“病人”Laura,却因为Paul真正的情感卷入发现自己的症结所在:她只是无意识中用“性”作为解决问题或者与他人连接的方式。
然后某种程度上,她被治愈了。突破禁区反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这是编剧有意为之的反讽?
敏感而又尖刻的少女Sophie,聪明却有着混乱压抑的青春期。Paul宽容的包容了她的各种情绪,治愈伤口的良药是爱和耐心。她渐渐的剥落了对自己父亲的完美认可,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父亲形象,接纳了因为离自己太近而爱也不是恨也不是的母亲,与之和解。她成功的建立了和亲人们的边界,自杀的阴影也自此远去了。
令我动容的是剧情里治疗已接近尾期的Sophie用一句西班牙语对Paul说出我认为的非常动听的感谢的话:从某种光线下,你看着像个电影明星。那一刻我的小心脏扑通扑通,眼角开始溢出泪水:他岂止是某种光线下看像个明星?他就是本姑娘心目中的superstar啊!
少女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在草地上和父亲谈心,主动提出和母亲在某个地方停下来喝杯咖啡。这个家庭虽然不完美,但是内部的某些情感开始流动起来,至少它是充满生机的。Paul扫除了他们之间尘封已久的障碍物,从此他们再不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完美吗?不需要。我们要的不是完美,而是不完美但是快乐的活着。
和其他的两个案例比,少女Sophie的治疗结果是个happy ending。 第二季Paul搬到布鲁克林后,他的另一位来访者还提起关于他的职业信息页面有个叫Sophie的女孩留言呢,当然是称赞他是个非常好的治疗师。这是后话了。第二季的开头我那换了发型帅到没朋友的Paul在第一集就接到Alex他爹亲自送的法院的传票。诉讼的理由是Paul害死了他的儿子。Are you fucking serious?第一季Alex死后他爹过来要和Paul谈谈,可想而知,对儿子生前最后一段时间究竟和治疗师聊了什么的好奇,对儿子暴毙的悲痛和愤怒,不由分说的发泄到了Paul的身上。可是问题是,Paul仍然在理解了他的伤痛后和他坐下来面对面的好好谈了谈,结果你现在跑过来质控Paul杀了你的儿子?!!!
详细的剧情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B站上就有。有了这么一个情节后我的第一反应是人是多么善变的动物,虽然Alex他爹的行为是意料之外也似乎是情理之中——丧子之痛必须需要一个靶子转移出去,否则他本身难以承受,只是,当自身的悲痛掺杂着不足为外人道的私欲时,比如榨取不菲的钱财,比如发泄私愤,就是卑鄙可耻的。
当然,治疗师的工作也伴随着极大的风险。比如如何应对治疗过程中来访者的突然死亡?这个需要专业人士来解答了。但想起来仍旧觉得悲哀:费尽心力的想将一个人从黑暗中拉出来,最终的结果是这个人仍堕入黑暗,在许多不可控的因素下。这个时候,你成了死者亲属愤怒的靶心,所有的怨愤与不解,恐惧与不公,都一股脑儿向你掷来,所以请不幸遇到这种情况的治疗师挺住,毕竟人间自有公道在。
毕竟第二季的结束,在Gina的陪伴下,Paul紧张的的接了受理这个案子的律师的电话。结果只是虚惊一场。且不说这个从第二季开头就悬而未破的案子确实调动了我们的胃口,但是我们也的确为Paul捏了一把汗啊!
至于那对在治疗中无休止的争吵、指责对方、无法反思自身、自说自话的年轻夫妻,他们的治疗成果呢?说到这儿我真想拿剧透太多当借口掩盖真实的情况,真实的情况就是:我忘了。忘了这一事实倒也反映了一种情况:那就是发生在治疗室里的故事并不是每个都那么引人入胜。有许多乏味、无聊、令人厌倦乃至疲惫。至少在我的印象中,Paul曾经使用了“逼到墙角”这个词,并且曾经在一次来访者的逼问中违反规则的直接给出了他自己本不该给出的意见。
来的人走了,走的人来了。治疗师的那间光线柔和甚至有些暗沉的房间似乎是一记立在那儿的大笨钟,提醒着他们内心之路的进程。你来欢迎,结束后止步于门口慢走不送。无论曾经的感情有多深,无论我们曾经怎样触及彼此的灵魂,我还是要离开这个休息的驿站,赶往下一段旅程。唯一带上的,就是阳光下你美丽的剪影,在我往后的生命里,挥之不散。
第二季我先前已经提到了一些,一条主线是Paul悬而未决的案子。另外还有一条暗线,也是剧情发展的主心骨,那就是Paul对于自身职业的怀疑。不是所有的来访者都会有个happy ending,治疗师也不能帮助所有人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难题。还是那句话,治疗师也是个人嘛,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在第二季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小男孩Oliver,因为父母正在分居来到治疗室接受帮助,以期帮他能够更好的度过人生中这段艰难的时间。或许是小男孩唤醒了Paul身上的父爱,或许是小男孩和Paul有着相似的童年:父爱缺席,少年时期就担负起照顾母亲的责任。最重要的是:他们一样在这个年龄,孤独、渴望父母的爱。
这个案例最令我动容的地方在于,Paul在和一个孩子的对话过程中,表达的耐心和平等,以及发自内心的呵护和关爱。小男孩Oliver因为情绪问题而出现饮食问题,因为饮食问题而出现体型问题。他肥胖,不被老师们喜欢,在学校受到同学的凌辱:有个叫Eric的小孩往他的鞋子上撒尿,在他的柜子里放上狗屎。认为自己是父母关系不和的原因因为父母总是在他的问题上当着他的面争吵不休。他假装不再失眠,节食,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够留住父母的爱。童年并非都是一生的黄金时光,有时甚至比成人世界更为艰难。
不要问我这个小男孩最后的治疗结果如何,Paul的爱是否又将他的童年拉回正轨。左右一个孩子童年是否快乐的重要因素并非治疗师,而是他们的父母。那么Paul是否改变了他们的父母?改变一个人是难的,改变自己也很难。且前提是你得愿意去改变。
所以最后我们看到小孩子对大人的妥协,大人对生活的妥协,治疗师对不再前来的来访者妥协,也就不足为奇了。Oliver和Paul最后告别的时候,深深地、深深地盯着他看了一会儿,没有道别。关于他们的故事就此闭幕。他是无法道别。我们每个孩子,在童年的时候,也都深深的渴望Paul那样的父母啊。如果从未得到过,那么,这种寻找可能永远不会停止。
还有得了乳腺癌的过分独立和善良的女大学生April。她的故事令人心碎。母亲忙于照顾患有孤独症的弟弟而忽略了她,她从小被教育独立坚强。二十岁出头被诊断患上癌症,为了让刚从生活中喘口气的母亲不要再受打击而独自保有生病的秘密,唯一告诉的人是Paul……她推开了所有愿意和她亲近的人,是因为她坚强惯了,她不习惯麻烦别人。人到中年事业成功却孤独的女律师,她聪明、能干,可是在治疗室里,却脆弱任性的好像一个小女孩。
花甲之年的成功商人因为工作上错信于人而导致卖出的奶粉出现质量问题,职位革去,名誉受损。他怎么样去面对晚年的这一打击?他又怎么样去面对6岁时痛失哥哥的那个身为小男孩的自己?Paul又是如何去处理这个来访者中途企图吞安眠药自杀的棘手案例?
第二季中Paul显得更加困惑,Alex父亲的指控,案件成败的压力、面对病人们的无力感压迫着他,他到Gina那里抱怨,几乎失去理智:
“我感觉就是,我没有帮到任何人……我不会再当心理治疗师,我会找个别的更好的活干,更有用的活儿……你知道我干了什么吗?大多数时间,我就坐在那里,听病人说45分钟,人后他们一走出门,还会做回他们原来想做的事情。”
Gina说:
“Paul,你知道你帮到别人了……你不仅仅只是听,你还观察,你还提问,你还解析,你鼓励人们去审视自己的行为模式。”
如果说这只是在压力下Paul一时的牢骚,但我们也不难看出Paul在职业生涯过程中的挣扎和困惑,面对“改变病人”的无力感和对自我深深的怀疑。觉得治疗师就是动动嘴皮子就把钱挣了的朋友们看到这里可以释怀了,那就是治疗师挣钱也不容易啊。
除此之外,令Paul深感无力的还有一点,那就是他认为他能给的并不是病人想要的。他否定了自己的所有工作。
Gina于是反问:那病人想要什么?
Paul叹了口气,激动的说:他们想要被爱。甚至被我爱,他们想要孩子,或者他们想成为我的孩子。他们想要个爱他们的爸妈,他们想要关注,他们想要情感,他们想要希望,他们想吃药,他们想做爱。可我给不了他们这些东西。
Gina的反应淡淡的:真是个不错的清单。
重新再看这些画面的时候,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我觉得Paul似乎为他的来访者们投入了过多的情感。而他只是:太累了。
第二季里的Paul仍然在努力,在抗争,心理治疗似乎没有给我们传递什么中庸的态度,真实的故事也不会为了安慰观众而打包附送大团圆结局。如果每一个来访者和治疗师治疗到最后都是皆大欢喜,这就是生活喜剧了,而不是生活。真实的生活有时候就是那个人生还没真正开始的女孩就得知患上癌症,就是成功的女律师人到中年仍然孑然一身的孤独,就是功成名就的商人晚年仍然会因为一点失误身败名裂同时还要面对身体里那个住了六十年的痛苦男孩。就是面对这一切的心理治疗师无奈甚至有些愤怒的问他的督导:在你的病人当中,你认为你真正帮助到的人占了多大比例?对了,还有在这一季的开头就交代的Paul和妻子离了婚独自一人搬到布鲁克林。
那么Paul怎么坚持?像Gina说的:去见见你的病人们,Paul,像你真正的帮助了他们一样去做。
第三季让我看的昏昏欲睡。不知道是不是因为Paul换了发型还是因为他的精神状态总令我觉得不是很佳。以至于我看的断断续续,中途甚至好几次看睡着。这一季的几个来访者的故事也不是很有意思,一个自恋的过气女演员,一个被收养的情绪不稳定的十六岁的男同性恋,当然他很帅。还有一个妻子死后从加尔各答来到美国与儿子媳妇住在一起的印度人Sunil。这一季里的Paul卸下了被指控的负担,却开始因为右手不时无法控制的抖动等躯体问题开始担心自己遗传已经死去的父亲生前所患的帕金森病。
能不能让人喘口气?当然我们不排除可能是剧情的需要所以我们的主人翁的人生的陷阱是一个接一个。前妻又有了新的丈夫,Paul要面对心爱的儿子要同时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甚至超过自己的。父亲的死亡、孤独、疾病、治疗中的有心无力像一阵猛浪扑来,Paul重新见起了新的治疗师,也就是本文开头我们提起的年轻美丽而又富有洞察力的Adele。
Adele怀孕的事实击醒了沉浸在美好关系向往中的Paul。他想象着他们之间能够坐下来,一起吃饭,讨论案例……这当然已经超过了他们目前关系的范畴。谁能去责怪一个为了来访者付出太多同时又渴望轻松而又亲密的爱的孤独的治疗师呢?而且坐在眼前的这位美丽年轻又聪慧的女性是那么的懂得自己。但是故事发展至此,我们的主人公Paul再一次因为自己的来访者中途退出治疗困惑的反思到:
“也许两个人之间的谈心毫无用处,即使没有谎言的存在,人们也只会听进他们想听到的东西。然而那通常都与说话人所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
也许我们的治疗师是过分的悲观了。谈话是疗愈自我相当重要的一种形式,无论是和别人,比如心理治疗师,还是和自己。或者人在受挫时总容易感到悲观。治疗师Adele分析道:
“我想这跟你反复做的事有关,你总是混淆与病人之间的界限。把他们当做朋友、孩子或者是……你一次次地纵容自己的情感参与其中。”
这段话可能有失客观,毕竟Paul不是“总是”,至少他的犀利的分析、温情而又耐心的陪伴并没有“一次次地纵容自己的情感参与其中”。只是他比一般的治疗师可能更容易动情,更容易卷入其中,同样也更容易被他投入过感情的病人影响。在第三季的结尾,Paul第一次平静的反思到:
“……我还在想我究竟,有没有能力去爱”
是的,你没看错,这个从事了心理治疗二十年的治疗师,在自己57岁的时候,反问自己究竟有没有能力去爱,即使他做的一直是一份需要用爱去疗愈别人的工作。所以还是那句话,不要轻易的说爱,在你不确定自己究竟是否懂得什么是爱的时候。
Adele一语道破了Paul一直以来的行为模式,无论这是什么,对于Paul来说,这可能是又一次蜕变的开始,但是对我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或许从Paul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严肃对待自己的人内心所经历的挣扎,九曲十八弯啊人生的路还很长。所有的逃避都只会让你迂回的绕回正确的路上。与其如此,倒不如早早正视自己的内心,改变从来都是现在最早。
Paul最后决定停止接见来访者,并且退出和Adele的治疗。用他的话来说,他甚至已经无法将治疗中产生的感情和现实区分开来。作为一个治疗师,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相信,在这间屋子里发生的,究竟是某种治疗手段的运用,还是自己的真实的感情在对他发挥作用。他说:我五十七岁了,我迷失了生活的方向。
Paul还是义无反顾的走进了拥挤的人潮,那个不同于治疗室的真实的世界。或许,他最终决定不再躲在治疗师这个角色背后,而是和任何一个普通的人一样,去真正的拥抱这个世界。
最后让我们用Paul和April 治疗时说的话结尾:
“这就是生活 April,有时无序而残酷,但是这是你唯一拥有的生活。”
一个57岁psy的中年危机。
半夜看的,很激动,觉得dream job,也有人说是劝退剧。时间有限我把印度叔叔先看完了。
印度叔叔是少年派的演员,长得像我家门口的烧烤师傅,马景涛和其他。
印度叔叔让人印象深刻在于他的眼睛,总是会说话,可爱的印度英语。
加叔很纠结,因为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没把握好,太为病人找想。
基本上全力复述一个psy的生活,按时间表,但是这也是很多电视剧不具备的罕见对话戏,全剧都在对话,你确实法国加叔一样的怀疑,我花费十几年做这些事,真的值得吗?
我会说值得,但是也不敢给你一个肯定的答案。
对于加叔来说,越界行为太多了。陷进去太深,记得探监戏中最后忍不住爆粗口:‘’Are you fucking kidding me?”基本上是失去理智了。
个人督导师简答心理2019最受有帮助咨询师业务提升职业,个人督导显然不仅仅聊患者,也聊自己。很是有趣。
豆瓣评论里有以色列原版编剧和欧文亚隆的对话,很有趣,难以相信是个非psy编出来的剧,提到了自己随便编辑的桥段被心理医生过度解读。欧文亚隆也分享了自己的写作经验表达了对该剧的喜爱。
该片真实反映了心理治疗的局限性,治疗师一旦把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和期待带入治疗,可能让治疗师更容易绝望和无力,无法客观看待来访者,也会无心维护和拓展现实关系,甚至会让来访者反过来满足治疗师,看似是为来访者倾注所有,但其实也是在回避自己在现实关系中的责任和挫败,以及正在经历的内心痛苦~
在经历了被印度大哥利用、对花样小受固着模式的无力、与过气女演员的不了了之、督导女神的幻灭之后,Paul发现有生以来最大的瓶颈出现了,而自己真正的生活不能再这样下去,一辈子好像需要在此作一个了结,也许一切可以重新开始。
190603 将皮特森12rules及n1文法习惯建立后的想法:本剧后花了4年多学心理学及哲学 才算走上坚实自我的道路。真辛苦,也值得我自豪。15-01-18 引用:”童年时母亲有严重的精神疾病,而父亲又在这个阶段经常缺席,小Paul不得不肩负起照顾她身心的任务,这份沉重的亲密关系直接的影响了他以后的生活,他选择了心理学专业,做一名治疗师,从医治病人的过程中获取一份安全而舒适的亲密感,既可以和人建立深入的关系,又可以最大限度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
下一次不知道何时再有这样的剧集...
也是冲着DeHaan来的,演技确实还不错,扮17岁高中生也毫无违和感。就是一直演基佬,还都是心理有问题的基佬,身为一个直男你压力真的不大吗?
我觉得Paul就是太孤独,太纠结,如果第一季和Laura在一起,没准他的人生会快乐起来!
Paul在执业二十多年后,质疑心理咨询中的亲密关系、移情与反移情的虚幻,关闭了诊所。这个问题我也在思考。如果说,心理咨询中的关系是虚幻的,那么现实中的关系,就很真实吗?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些关系都是真实的,也都是虚幻的,区别只在于处在梦幻泡影的第几层而已。
一个执业超过 20 年的男心理咨询师选择一个比他年轻 20 岁的女心理咨询师做咨询,是本季的第一大看点,那几个 session 实在精彩。Paul 和 Sunil 是第二个看点,两个人太像、又太惺惺相惜,最后在监狱的那个对话好像 Sunil 在治疗 Paul,Paul 的反复追问和紧张、控诉,一瞬间让我哑然失笑,好像一个作天作地的小姑娘。太喜欢 Adele 了,镇定、非常稳,适度的动情。喜欢她灵动又狡黠的眼神,在《办公室》里就爱她。
ep 03 / 07 / 11 / 15 / 19 / 23 / 27
最后的外景,感动得泪目
In treatment确实是迄今唯一“因看得太多太快而难受”的电视剧;隐隐总是希望Dr. Paul Weston永远是像帮助Sophie时的那个人
最后还是以怀疑结束。心理治疗不是万能的这一点,真是真实得让我无法直视。
喜欢Adele,她那么年轻却有那么深刻的洞见。这就是bring the light into your darkness的那种人吧。
(第9集實在太令人尷尬了....)Dane Dehaan 的案例典型無解。如果長久以來累積的經驗值能讓諮商工作者審視自身,發現自己改變的可能性,不啻正向回饋。人總是想要改變別人,卻忘了唯一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剧是好剧,但看完后估计很多人都放弃当咨询师了吧
所以最终是说医患之间“边界”与角色的重要性么,最后收尾收的真心好
三月份以来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
神剧 让我审视自己 很不舍。。。
儿纸演这种傲娇小基佬简直出神入化orz
我是来刷DD的 戴涵涵你又演了个基佬!演技五星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