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想给《呼吸正常》四星的,但又想了想该片仓促且失控的结尾,三星打住。
讨论导演创作者之外的身份,其实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没什么意义。就作品本身来说,它细碎,形而上,哪里该藏哪里该漏,还没有形成节奏感。作为一部带有地域风情的弱情节影片,它多多少少还带有一丝新鲜气息,值得鼓励,但这当然不值得夸大和吹捧。
以台词提示作为章节结构,彼此之间的联系不强,有的章节跳得很突兀,这表明了创作者对于剪辑点把控的稚嫩。角色塑造上,三人组里最失败的是处理很表面化的文学青年。陷入三角恋的男孩话太多了,而暗恋马尾辫女孩的富二代,又话太少了。真是可惜。
穿插在三人组之外的民科小胖,再给他加一点点性格属性,就会很立体。他身边的眼镜妹,就比小胖更让人相信她真实存在,因为她有着更重的生活气息,不说教,喜怒不会只通过话语表达。
毕竟,人,不是只长了嘴。
电影中,不说话的场景,都很值得延长和重视,尤其是最该受到打磨的结尾。
可以说,这部电影毁于台词。
最后简单说一下为何评价如此不堪,还差点手抖给个四星的原因。
作为种子式的作品,《呼吸正常》确实有很多可以发育出来的张力节点。如整部电影弥漫出的,对“日常”本身的关注;如努力的张贴地域化标签;如试图不给答案的创作意图。
这些东西对于内地电影来说,还算宝贵。当然这更改不了《呼吸正常》勉强在及格线徘徊的水平。但总算,这是个不那么差的起步,虽跑得歪歪斜斜的,但路还长。
豆瓣里很多低分评论,总想关于导演身份进行一番批判,总想搞个大新闻,为什么不能纯粹地看一部电影呢?就事论事不好吗?要闷声发大财啊!从电影的角度给出高低分才是坠吼的!
———————————分割线—————————
“拍一部《一一》那样的电影。”这是李云波最初的梦想,看过杨德昌的《一一》,我想任何一个人都会被其感染,因为它讲的故事囊括了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口的面貌,三个多小时的篇幅,却展现了每个年龄层面不同群体的视点与矛盾。即便诞生在新千年初,但它的意义与价值是超越历史的,我想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可以从这里找到自己找到身边的人,这就是伟大的电影!它不光是属于历史,更是属于人类!它带给人们的感动是发自于生活,发自于内心深处,而不是来发自于表象的刻意煽情!
从二十多岁科班出身的李云波,到毕业后的云中,再到现在的导演。李云波用十年的时间来准备他的“《一一》那样的电影”。
《呼吸正常》在国内是部特殊的作品,这种特殊性有两个层面,一种是于电影的形式主义,另一种是其对社会群体的描摹。再此仅就形式上的特殊性展开探讨。
我想,最大的不同点是《呼吸正常》的叙事模式类似于散文文本的视听化。整部影片多用字幕卡实现转场,并且作为下一段情节的重点台词提前给观众“剧透”。正是这样的拼接方式,能够让观众更好的get到人物的性格,态度,甚至观点的转变形式。说白了,无非是悉德•菲尔德“三段论”编剧理论的另类表现形式,但完美契合了片中人物的生活状态——零碎,多变,矛盾,甚至无助。
很多条故事线索在不算很多人物的环境下却完成了庞杂的蜘蛛网式叙事,影片剪辑与转场都经过了十分严谨的考量。
之前说的字幕卡转场解决的空间转变速率过快所导致的的唐突感,在剪辑上,云中用了大量的越轴剪切来拍摄人物对话。从两个演员对话的双人主镜头直接切到了下一个完全相反的双人主镜头。然而对话继续,机位却实现了180度的转换,景别甚至还会从全景直接转换为大全景,跳出原空间进入到“偷窥”视角。在老K这条故事线上尤为明显,其实另一方面也是在强调老K与其女友处于不同世界的一种疏离感。片中许多人物之间的关系都通过了这种手法侧面体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全片近乎没有用到正反打来拍摄人物对话,无论是越轴剪辑还是固定机位长镜头,甚至是推轨拍摄,不按照通常手法处理,节奏控制的难度系数还是非常大的,这一点或许是在致敬大师伍迪艾伦,也是云中非常喜爱的一位导演。这么做也使影片的可看性着实有了相当程度的增加。
影片对于声音的处理同样有趣,在《一一》里展现婷婷目睹邻家少女楼下与男友分手的一幕,杨德昌利用视点的转换将分手男女的景别处于远景,观众处于婷婷的视点上,所以对方的对话是听不到的,我们只能听到周围的环境音。对于空间的展现,气氛的营造,在阴雨傍晚的时间段下,通过“默剧般”的表演,将这种压抑,失落的情绪完整呈现给观众。《呼吸正常》的最后段落,也是分手戏,就同《一一》如出一辙。多的是景别的切换与更阴冷的色调,这种情绪将结尾段落实现了“明了化”处理。
在视听语言层面,已经体现出了《呼吸正常》这部作品是近年来非常不同的华语影片。但并非没有缺点,全片节奏处理过于缓慢,观众的接受程度或许会有反差,反高潮的处理没有明显展现出应有的高度。对于KTV里的冲突段落,明显是套路化了的,体会不出那种情感爆发出来应有的观影情绪。
还是那句话,《呼吸正常》是部好电影,只是他太特殊了,同类型的电影可以说近十年国内找不到第二部。和《路边野餐》一样,他是属于作者标签的片子,同那些大师比,肯定是有差距的,甚至算不上一部匠气十足的处女作。但他对青年群体的展现,所具有的这种气质是非常难得的。你可以从中看到自己或者身边朋友的影子,从这方面讲,它还是取到了《一一》的精髓之处的。
这年头,看到这种不装不作又不缺乏趣味性的片子已经很不容易了!何况还入围了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啊。
——————————分割线——————————
今年看过最好的华语电影之一,四星半,其中半星是为了鼓励。
大家好,我是老K。制片人大旗虎皮为了省下本身并不存在的宣发费——如何减少一样并不存在的东西,这是一个哲学问题,正好,大旗虎皮是研究哲学的,所以——他特此邀请我介绍一下《呼吸正常》里面出现过的各色小吃餐厅。
电影开始不久,阿浩、贱洪便在一个叫琶醍的江边酒吧街看球。琶醍是珠江啤酒厂的旧址,它紧挨小蛮腰广州塔,斜对岸是一个叫海心沙的江心岛。将一个个破败老厂房和工业码头改造成时尚娱乐场所,是否象征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往往建立在社会运作的反效率之上?小张在这场球赛后和阿浩、贱洪勾搭上了,阿浩要到了树树的电话,而我被SoSo放了鸽子。
贱洪和女友吃牛扒的地方,以前是老白云机场的停机坪,暗示着贱洪会不断放各种女友飞机的命运走向。
我和SoSo谈完人生真理之后,先去北京路附近的“万兴小食”解决了温饱问题。万兴小食号称广州第一的煲仔饭,广东话的说法便是“平靓正”(便宜漂亮正点)。我没吃出有多特别,但确实很便宜。为了把片酬吃回来,拍摄期间我故意吃得很快,导演想多拍几个镜头,不得不给我多点了一份黄鳝煲仔饭。然后大家开始讨论起黄鳝养殖场里如何把避孕药当饲料的话题,店长居然没把我们轰走。
之后我俩去了号称广州第一的“百花甜品店”,八十年代开到现在的“老字号”。片子里有关于此地的吐槽,在此就不复述了。作为一个老广州,我小时候印象中的双皮奶是牛奶上面浮了两层奶皮,不知从啥时开始就变成了奶酪式的半流质食物。现在全国都有双皮奶了,所以来广州吃甜品的话,我就推荐一下姜撞奶吧——这个名字总让我想到小姜人和奶牛的悲壮搏斗。
小张和励志哥聊理想,和贱洪、阿浩聊《我,机器人,上帝》的地方,是天河南一路的食街。天河作为新城区,没有本地老字号餐厅坐山头,便成了世界各地杂家美食的修罗场。其中,潮州牛肉煲牛肉火锅基本占领了大半个环头。在这里,可以吃到传说中的牛欢喜(见彭浩翔《低俗喜剧》),但一般都煮得很硬不好嚼,个人觉得不乍地。如果离开大路走进附近小区,会有不少充满惊喜的小店:巴掌那么大的海胆刺身啊,菜单上没写的隐藏头牌大盘炒鹅肝啊,之类之类,很值得探险发掘。
小花和贱洪沉默是金的地方叫沙面,是珠江的另一个江心岛,旧社会的租借区,以前所有外国领事馆都在这里。99年我国的南联盟大使馆被炸,读初中的我曾来过这边参与示威扔鸡蛋,扔的那个北约使馆好像就是现在小花和贱洪玩忧郁的餐厅——现在的领事馆都四散在广州各地了,有一些还搬到了新城区琶醍附近,留下来的各色欧式建筑大多变成了西餐馆。传说里面的厨师不少是前领事馆里出来的,反正我是不信了。
贱洪跟小花玩过忧郁后,到中国大酒店见牛扒女友的父母。在“清明节套餐”的字样前,贱洪和阿浩打电话谈准女婿心得。听说这个“清明节套餐”里的烧猪不错,不知剧组开机仪式上的那只烧猪是不是这个套餐里面的。
最后,loser三人组到了白云山,经过九龙泉居然没进去喝碗“山水豆腐花”(即甜的豆腐脑),估计是预算有限。但他们在山底餐厅麦克白的时候,貌似点了白云猪手。传说白云山能仁寺的第一任老大吟坚和尚,在建寺后想一个人party庆祝一下,跑到山下买了个猪手,刚要偷吃,见到其他下山party的和尚,他赶紧把猪手扔入山底小溪,假装教育了一番弟子,一同回寺。就这样,在庙里吃了几天斋很不爽,吟坚又下山觅食,发现之前那猪手居然还在小溪里泡着,被山泉泡过的猪手没有腐烂,反而晶莹透白,咬起香脆可口,吃得他大喜。白云猪手这道名菜由此而来。白云猪手是广东菜系里较少有的凉拌酸甜口味,不知是否因为来路正派,所以要和一般的“咸猪手”区分开来?(注:广东话的“咸猪手”即爱揩油的下流胚之意。)
(又:小张每天吃的猪手饭里面,就是一般的咸猪手)
虎皮让我每家店写40个字的简介就好,我貌似超字数了。没办法,作为一个搞地下艺术的人,一用灵魂写作就停不下来啦,也请见谅。
今早坐高铁从湖州赶去杭州看点映,因为是10:00开始,买了8:00去杭州的票,不知道什么日子特么咱这种南方小城的高铁站今天居然这么多人,取票(咱这儿还不能直接刷身份证)、安检一路插队,在冲向检票口的时候远远地看见人群已经陆续上车了...在此先感谢允许我插队的好心人们= =
到了影院工作人员要我下个电影投资的APP,说下好就可以给我抽奖券到时抽奖啦!于是我掏出我的iphone4给她看了看表示老手机装不了...结果她虽然带着“怎么还有人用这么古董的手机”的眼神看着我,还是给了我抽奖券。
历经磨难(...)之后我决定要好好观摩云中的《呼吸正常》,于是全程身体前倾,聚精会神地盯着看,却发现,这是一部适合躺着看的片子。全片都是非常平淡非常朴实的镜头运用和表演对白,和毒鸡汤似的插入语,不过很多机位都选得非常好,倒是很值得细看。几位选角不说精准,却也十分典型。观影结束后的交流会上有一位姑娘发言说,她觉得角色特点不够典型,只能代表很小一部分人。云中回答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电影里那副样子。其实我也想对那位姑娘说,我身边都是电影里这样的人...全片从很多角度来讲都不是一部主流电影,满满的都是青年导演的味道在里面,比如云中提到的全片在对话时没有运用一个内外反拍镜头,取而代之的往往是定镜头或长镜头。这让我想起我在大一时拍的第一部微电影,因为没有学过任何专业知识(比如没有运用内外反拍镜头)而被人说是一点都不懂,就在那儿瞎拍。之后我拍的微电影在剧情节奏和镜头运用上多用了些“专业的”,效果果然好了不少(呵呵..)。云中在多处借用角色之口说出了自己的话,比如不知道“云母逼”这乐队队名是啥意思,比如说很多人实际生活空虚而喜欢经常在知乎、豆瓣、微博上装逼,还比如用主角在2015年还在打DOTA1的镜头估计是黑了把LOL和DOTA2哈哈哈,反倒让人觉得广州的城市氛围十分江南化,可能是对城市感情渲染不够多的原因吧...总体来讲云中自己的风格可见一斑,贯穿全片的blues钢琴曲实为剧情点睛。其实大概一般还是可以打三星,但这部影片让我这一天到现在都过得很开心,平实质朴的风格依旧在大银幕上难得一见。2016年的影片其实一点儿都不会像谁,我总说电影不应该拿来相互比较,比来比去没意义又很气人,但云中却主动发难说,自己是在致敬Woody Allen...
其实今天杭州下着不小的雨,回湖州了也下雨,坐高铁回来还特么没票还商务座还补票...不过整个人都觉得呼吸正常多了。
不是朋友圈的缤纷人生,而且real文艺青年的生活日常。尴尬癌犯了,男神陨落~
至少让我对广州有了想象
“我就像一台残破的收音机,能时不时收到她的消息,就很幸福。” 影评人云中的处女作,带着偏见去看,居然一点也不装,也不故作高冷或深沉或无病呻吟。完全轻松的生活小品,随性又有情趣,广州或远或近就贴近了……“豆瓣”有台词硬植!
感觉像在大屏幕上看网络情景剧,只是选了一个好位置架起摄影机也算得上导演所说的“精心设计的镜头”?这也太对不起那些布景打光机位调度的人了吧… 哦对了我们还需要体现广州的城市感,那我们就拍拍大远景+音乐煽煽情吧
最难,平常心。
求映后那些影评界大佬别再拿这片子和贾樟柯、杨德昌做比较了,真心没得比。新导演新电影,我还是老老实实支持毕赣的《路边野餐》吧!枉费我旷了一上午课来看个举世大烂片!
论如何心安理得地逗逼和无所事事”。散漫的爵士乐结构,有些侯麦的假日电影有些奥尔特曼的《人生交叉点》甚至有些伊奥谢里阿尼的味道,实际上形成了某种城市交响乐式的database(可惜拎得不够明确)。粤语本身自带的喜剧性在这种连接着港片传统的即兴创作中被处理成一种尴尬弥漫的冷幽默。
几个影评人互捧,于是我就坑到电影院看完了。极其陈旧的性别观念,泡不到妞就恨生活的落魄24岁男青年的意淫。也没有指向任何社会问题。演员演技很差,对话没什么大意思,还被当宝一样摘出来作为小标题………
广义地把男生划分为理想、无聊、鸡汤和理论,实则都是文青loser。女性成为他们YY的符号。碎片化的小品,没有实质性内容,呈现出的是一种颓态的生活状态。它的缺点和优点都很明显地存在于薛定谔的猫箱中。
去年419在库布里克书店大旗虎皮偶然提及的作品,今天竟然在电影资料馆看到了,真是天大的缘分!云中老师不仅人帅而且编导摄影剪辑样样拿得出手,好一封写给广州的情书,现实向无野心文艺小品定位精准,台词聪明不罗嗦,西装鸡汤男&天体物理学逗比博士最出彩,映后见面会最欣赏桃姐的发言,迷影精神万岁
“整天就知道上知乎上豆瓣刷微博,秀个优越感,装个专家……”
摇滚乐的真正鼻祖是贝多芬,理工男的泡妞神器是薛定谔。镜头之下的广州很美,百无聊赖的青春很丧。
九零后的dazed and confused,突然超想去广州
段子电影。台词略猪扒,运镜构图很狗屎。各种手法跳剪阿什么的杂炖,不过电影基本的剧情都讲不清楚,演员很让人出戏。
3.9 Blue. 散乱迷茫混沌,空有斗志得百无聊赖,没有人会喜欢这种状态,我也是,就像我不喜欢潮湿的广州,南方嘛,可我现在就是这样。所以,这种直接甚至是纪录式的手法,是不是有些太不负责任。偌大的黑暗的影厅,时不时滑亮手机,找不到出口。(又犯病了)
7.30.WE影城,坐在錄音師旁看完。這部片感覺是越往南走,越易被接受。我在線上線下都與雲中不識不熟,拋開之前網上的互捧吹牛以及不厚道的北上首映,單純從電影上來看還是引起了我共鳴。不論是在地緣、人緣、姻緣等層面上都讓我感到無比熟悉。而且我特別喜歡葉洪這個角色,仿佛將我演到戲裡頭了。
这种强调自然的主题比商业片导演并不高明到哪里去,真实的生活我每天都在自己过,何必花钱去看一个矫揉造作的版本?好电影会用镜头讲话,甚至连台词都不要,而这里竟然还要关键句提示?天体物理博士那一段还挺有意思的。云中以前没关注过,但看现场觉得是个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的人。
尊重年轻时每个卑微的梦想。每个迷影者心中都有一个导演梦,云中践行了它,这种创作的态度值得鼓励;想必跟我一样,导演也是深爱着广州的。@BJIFF 电影资料馆
3.8 屌丝青年的迷茫在一个水汽盎然的城市不断发酵与流溢,广州在我的生活经历里面并没有四季,电影的节奏就好像广州无休止的四季一样粘糊糊。演员本身要比影片出彩,李会几乎成为了笑点担当。影片对广州的写照比人内心感受的描述更真实,导演对演员的控制太松,有点过剩。
人们喜欢的电影要么是自己的梦要么是自己的生活,这片子属于后一种。看着很散,但内在气韵是统一的。云中很聪明,处女作不搞宏大叙事,也不玩炫技游戏,踏踏实实回到生活,磨出一篇闲散不失工整的小品文,看得人心情舒畅,还有点麻麻酥酥的。我反正是从头笑到尾,一下都没瞌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