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我的母亲》,下面请看前线看似风光的女导演们披头散发地面对现实窘境的评价了!
心是孤独的猎手:
没有任何记忆点。
莫扎特仑苏:
可以理解,但无法触动。
Prometheus:
演烂演员的男配全程抢戏甚至破坏了影片的质朴感。
George:
非常纯粹,用经历拍出来的电影,恰到好处,令人回味。
苍山古井空对月:
像是低配版的《八部半》,女导演的工作与生活的烦心事,拍得有些流水和碎片化,拍戏与生活没有很好地有机结合起来令人共情。
RyanRyqn:
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继承,电影却没有抓住现实主义的精髓,反倒是炒冷饭式的滥情,南尼虽是戛纳的嫡系导演,这次是偷懒了。
果树:
剧本层面上依然高级,各种层次的涵义相互映射,有生活的平淡也有生活的起伏。但莫莱蒂的影像风格,这次并没有起到加分作用。
球球糖:
最后没有歇斯底里,却能感受到十分真切的母女情。但整体详略不当,双线叙事呈现的效果还不如择一面重点展开,男演员那条线没必要着墨太多。
给艾德林的诗:
诚如坨氏所言,深思熟虑会剥夺人的意志和行动,而戏中戏加局中人嵌套的精细设计,自带强度又姿态柔弱,不过也似乎只有在莫莱蒂这种全无守势的思考之上,情感才能真挚。
Polaris.J:
女性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危机,母亲的病危时刻还要工作,真的焦虑,这还是中产… 意大利语真是说什么都像在发脾气。是少数觉得舒服的意大利片… 全片还是觉得些许平庸,名字是我的母亲,但是更多呈现片场戏中戏,只是要表现生活的心酸与导演的不易?
我略知她一二:
语焉不详或许是这部电影最大的致命伤,南尼·莫莱蒂什么都想讲但好像什么都没有讲明白,大段大段煽情的配乐让本来就模糊的结构混乱不堪,但是私人化的表达仍然让人动容——这一切都取决于演员们富有深情的感染力,但是这不是《我的导演》,也不是《我的演员》,而是《我的母亲》。
盆满钵满赵+:
其实没有看到很多“母亲”的元素,母亲更像一个工具人衬出主角独自“无能的狂怒”。甚至结尾处,作为老师的寥寥几句更加触动人心。 演员本身感知世界是做好角色的前提,生活好是工作好的前提吧。 很讨厌男主演拿着酒来导演家和解的戏码,那一个个做好的小卡片真的很难让人觉得温暖得起来。
子夜无人:
对于“生活的易碎感”这一点有相当精准地把握,焦灼的片场生态与繁冗的家庭琐事彼此缠绕,被水淹没的洗手间可以在一瞬间点燃情绪崩溃的引线。是那种叙事上化繁为简又在气质上包罗万象的电影,把没什么波澜的人与人、人与事、人与世界都讲得很有味道,值得《青春的三段回忆》去好好学习。母亲的病痛是生命赋予的劫难,导演的创作是可以类比生命孕育的过程,许多个时刻里边界被模糊,她们共同成为战俘。
RIVER:
强势如我,依然会在找不到陌生而熟悉的账单时泪流满面;温柔如我,依然会在你不顾安全时大发怒火;体面如我,依然会愿意静静地陪你,看着你,在医院里度过并不体面的一个夜晚。生活工作的种种压力让我喘不过气,与你漫长的告别亦残酷得让人窒息,一切都没有解决的方法,我依然只能用着糟糕的演员,而你依然会离我而去,在你离开的那一刻,我领悟到的才是生命的真谛,并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怀念你,我的母亲。
Pincent:
如此简洁可触且具有代表性的家庭境况,又如此清晰地追问“电影是什么、电影能做什么”,导演退后一步站在片中导演的角色身边来审视电影人对于电影与生活、电影与生活所处现实之间的关系,作为导演就能构建虚拟回应现实吗?作为导演就能理解她自己且能掌控一切吗?莫莱蒂自省地告诉我们不一定,最后一定得是在片场被告知失去此时生活的主心。在心理幻境与现实、拍摄片场与家庭之间流转之外,同时也借助台词抛出各种双重选择组成的“平衡”,我们要代入工人还是警察的立场?完全进入角色还是带来角色以外演员本身的东西(所以Barry这个角色很重要且与主角形成对比)?是悲剧还是正能量/喜剧?奶奶告诉我们,“重要的是句子结构”。
Hethang:
如何把“平庸无聊”四个字写得好看又自信,这部电影给出了最完美的答案。整部电影看似裹挟到了女主人公的方方面面,在优雅的氛围中从工作中的烦恼讲到家庭中的矛盾,好像能通过每个地方的涉及来反映出一个真实鲜活的人物。然而事实是,工作这方面利用的这个大牌男演员形象过于糟心二而让人忘了主人公的存在;家庭这方面的叙述又太过于寡淡而食之无味,直到最后才借他人之口突然叙述出一些温情的东西,节奏把控失衡。这两个方面的衔接更是生硬,在慢悠悠的节奏里完全没能感受到一点点生活的力度而只有庸俗的流动。况且电影名是“我的母亲”,而我几乎没有感受到任何“母亲”的温热,无论是在女主人公的母亲身上还是女主人公本人身上。只有玛格丽塔·布伊包含深情的演绎让你意识到,这还是部关于某些“人”的电影。
#FIFF16#主竞赛单元第1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玛格丽塔是一位人到中年的导演,随着年岁的增长,她越来越觉得身边的一切都在逐渐脱离她的掌控。玛格丽塔最近正在拍摄一部新片,其中扮演男主角的是一个非常不靠谱的人,他的不受控制给玛格丽塔带来了非常多的麻烦,令她焦头烂额。 与此同时,玛格丽塔的母亲的健康情况也每况愈下,同时她的女儿似乎也进入了青春期,行为格外的叛逆。一连串意外的发生让玛格丽塔的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可当她鼓起勇气咬紧牙关,在接踵而至的难题面前见招拆招后,她发现自己似乎对生活有了新的见解。
生命中的最痛莫过于亲眼目睹和经历至亲的离去,Nanni Moretti在2000年金棕榈名作《儿子的房间》里已克制而动情地展示过这个主题。今年这部新作《我的母亲》依然采用内敛的手法来叙述年迈母亲被疾病折磨至离世的整个过程。不过,导演却安置了另一条女导演拍摄电影的情节,两条平行发展的主线没看出有什么互补或者冲突,说白了也只是反映身为电影从业人员譬如导演的辛酸,一边要顾及电影片场的群众演员和性格古怪的美国大牌,另一方面则要日夜担忧在病榻上的老母亲。要把片中女主角的职业转换成别的,我看也是完全可以成立的。Nanni Moretti之所以选择拍摄导演这个职业的故事,很容易猜得出是跟他本身的经历有关。从这个层面来看,影片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私电影”的烙印,这简直就是Nanni Moretti的多年来一成不变的作者风格。其实早在2007年的《凯门鳄》里,他已尝试过类似戏中戏的手法,而且那部片子处理得更有趣味,这部新作明显有炒冷饭的嫌疑了。唯一让我满意的是梦幻和现实场景的交融,颇有意大利电影传统的味道,而远在大洋彼岸的Woody Allen也采用过这种幽默风格来构造自己的作品,好比经典的《安妮·霍尔》。
于我而言,进入《我的母亲》的体验不是如临神迹,而是一次成为神迹本身的超验之旅。
19年12月1日,奶奶去世。24天后,我观看了本片。影片全长107分钟,我从第22分钟得知母亲时日无多开始哭泣,第34分钟得知母亲的职业是教师开始泣不成声,第55分钟得知母亲所教科目为文学时彻底崩溃。
昨日重看,从头哭到尾。
之于我,这部片子到底是一个关于“我是谁”的问题。
我当然是Livia。与死亡之间隔着父母这层绝缘体,表面上自己的生活核心就是学业和爱情,实际上外婆的身体状况是挥之不去的梦魇。奶奶病来如山倒,从确诊到去世前前后后不到半年,在这半年内我一直处于抵触接家里电话的状态,尤其在非固定通话时段,生怕电话那头传来的是噩耗。你看Livia得知外婆死讯那一场,她几乎是在电话铃响后立马打开了床头灯,天知道经过多少次的惊醒才能形成这种条件反射式的敏感,先前还有提心吊胆后松的那口气,当噩梦成真,那口气终归无处消解。
我更是Margherita。我的母亲,也是一位语文老师;我的家里,也有一整面墙的书;我母亲的学生们,逢年过节也会去探望她;我,同时也是我母亲的一名学生。在这一层面上,共鸣坍塌为浸没。那些片段:Ada讲授语法知识、学生拜见Ada、Margherita与学生攀谈、Ada以母亲/老师的身份与Margherita对话等等,我只能说那就是我的生活。对于已知的死亡,痛苦或许会随时间褪色;可对于尚未到来的死亡,恐惧只会愈来愈深。我似乎一眼看穿了母亲百年之后的情景,面对一届又一届来缅怀的学生,其中甚至还包括我的同窗好友,我该怎么办,想不来,不敢想。
我不是Ada吗?每当看到行将就木的老人,褶皱的皮肤,萎缩的身体,迟缓的动作,混乱的思维,就不由得生出人类与生俱来的对死亡的忌惮——终有一天我也会变成这样。很多电影,如《一一》《爱》《姐弟的夏夜》等,都会在开头即预设死亡,之后再有意或无意地碰触,本片和《托尼·厄德曼》是两个极端,前者不断提及,后者刻意规避,但目的都是为了给之后的阻塞和疏通提供证据。经历了奶奶的死亡,预演了母亲的死亡,然后呢?赤裸的我无所遁形。
重看之前,我原本计划带着诸多疑问进入:Giovanni和Margherita是同一个人吗?Barry是谁的使者?莫莱蒂早期生硬的剪辑手法为什么在本片中变得如此流畅?莫莱蒂的政治立场有所转变吗?但我做不到,当电影和生活重叠,我无法给出电影角度的任何评价,再看多少遍也不会有答案。
不再探索心理治疗的方法,在《我的母亲》中,南尼·莫莱蒂转而洞悉心理问题的本质:权力关系。
剧作被均质的分为三层:步入中年的女导演在拍摄一部有关劳资矛盾的电影,工人抗议老板的裁员决定,通过游行争取工作的权利(正剧);在拍摄现场,导演与美国男演员的矛盾不断,演员质疑导演的拍摄方法,导演厌恶演员的自恋与业余(喜剧);导演面对病重临终的母亲,往返于片场与病房的她,因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焦躁和沮丧(悲剧)。
工人、演员和母亲分别附属于资本家、导演和女儿,拥有权力意味着获得掌控力,但同样有可能意味着失去控制,这便是一切痛苦的来源。
导演告诉演员:演好你的角色,但也要游离在你的角色之外。为了演好女儿这个角色,她临时买了食物加热带去病房(母亲并没有吃),她盯着点滴直到流下最后一滴,她故意撞烂母亲的车头,她催促虚弱的母亲行走。她笨拙地尝试着,沉浸于角色的责任感(权力感),却也失掉了感受力。
直至房间漫水,她如年少时回到母亲的住处,当她将权力交还于母亲,我们才恍然醒悟,游离于角色之外究竟是指什么。她看到一整面墙的书籍,“卢克莱修、塔西佗……这些书以后该怎么办呢?它们占据了我母亲的一整面墙。这些年她学习和工作的所得将会去哪里?她花了那么多时间,每天……每一天!”她的失落与悲痛终于与母亲相通了,母亲在失语之时用铅笔写下:“你再多待一会儿,这就是最好的治疗。”她的愿望不过如此。
弥留之际的母亲即将失去拥有生命的权力。她失落地走在街头,她不愿离开病房想与护士做最后的道别,她对着镜子整理衣服盼望能出门吃一顿晚餐,她教授外孙女拉丁语的文法。女儿问她:“妈妈,你在想什么?”她回答:“明天”——她即将失去的明天。
一切权力关系在生命的去留面前都变得无足轻重,所有的焦虑、狂躁与抑郁也会随之烟消云散。导演利用当下与回忆、现实与幻想的交错让女儿触碰到生与死的边界,随性的剪辑不再具有引领性,而是在频繁的沉浸与抽离中创造出某种时空的平衡,亦同样是在走与留、求与舍之间的平衡。
与众多风格独特激进的导演相比,南尼·莫莱蒂的现实主义影像总是显得尤为传统、平淡和朴素。这不禁让许多崇尚视听主义的人疑惑:戛纳究竟在表彰南尼·莫莱蒂什么?或许是一种态度,一种用琐碎解开心理郁结、用幽默消解生命沉痛的超脱态度。当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不再是社会性的、批判式的,它一样可以是私人性的、治愈式的。
你是否相信莫莱蒂一切的电影都应该叫做动作片,因为南尼莫莱蒂并不追求智识上更加的丰富,以让影像空间可分裂辨析的层级更高,他回头去打量以人为中心的距离,“距离”,不是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所消耗大致时间和在此时间内思维变化的多少的距离,而是我就缓缓地看着你,也不走近也不离开就待在你身旁默默陪伴的距离,这意味着动势和力比多的令止,重新拥抱神情和呼吸。我认为这种不去随便突破的距离告诉我们不用苦恼:“电影能带给我们什么?”的问题,因为是那些我们觉得能带来的东西塑造了电影本身,我们只是慢慢的寻找语言拼出它的模样。 手机游戏的逻辑是有很多货币,有的能互通但交换后无法再回来并且只能买固定物品,这是很多电影,时间获得了什么,换取后它能代表什么,但无法再换回来。莫莱蒂的电影遵循质量守恒原理,远离等价交换法则,没有什么东西需要交换,任何东西都不会消散。情感流露情感回馈自身,我对你呢喃数语结果我的身体逐渐感性,面对母亲病情恶化的只有自己,从没有第三者传递,因为他必须展现在你的眼前,我们的眼前,传达的≠真实的,真实的只有信息。 我们能,并且知道所处的时空远远可以挖掘角度、纵深、独特空间、左右上下的展现,但我们也可以在旧有的影像空间中去进行另一番的交流,因为它能让我们休息,能相信爱也存在于过去,而不只是未来,进而或许能让我们和现实和解。 看电影太多的人如果只去拆解影像,又固执的认为连接爱的认知的那根绳索不会被无穷尽的文本解析所扯断,会变成奇怪的生物。 不要去定义什么,我们去靠近什么。 真实在50年代展现了它的第一次力量,它自身散发的光芒,如今是他第二种力量,作为绝对的陪伴。也就是莫莱蒂所有电影中他自己扮演的第二主角,是儿子,是弟弟,是信徒,也是他给予疲于奔命的生命存在证明。 我仍然没看懂教皇诞生,我也看不懂大卫林奇,但我完全能懂我的母亲,我很开心,并为此流泪。 莫莱蒂是不说很多的导演,但他表达了好多好多。 传统电影的情感是这样,口令情感要永久,情感却快速死去,莫莱蒂电影情感是这样,口令情感的烦恼,情感一点点化为周遭的一切。当然还有卡拉克斯,一遍遍口令情感,情感仿佛明天就消散。 化作主角身边的旁观角色对于着急追忆情感的人来说,是第一遍觉得莫莱蒂莫名其妙,第二遍发现那是早已设置好轻易带入的通道口。如一副塑胶皮囊,肌肤紧裹,赠予最纯碎的观看双眸。 (早前的感受)太有趣了。莫莱蒂通过设置对于主要角色的旁观视角(儿子对于母亲,信众对于教皇,父亲对于儿子)也往往是他自己扮演的第二主角来完成对文本的去魅,就像很多人所说觉得他啰嗦的和伍迪艾伦一样,对的!但这是极其温柔的打破,在一种跟随的视角下“空间”呈薛定谔的发展状态,于是我们对故事发展的料想必然要落回到情感的落脚点上。就像奥利维耶所说:“我们欲望的不是躯体,而是处在情景中的躯体”。21世纪我们痛苦电影陷入了什么?现实侵犯了意识吗?不完全,是我们连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意识”的边界都分不清了,因为越来越多的文本,越来越多的分析(该死的后现代主义!)。不要去定义什么,要去靠近什么
一部至尊杰作,“请站在角色旁边”,多么简洁有力的电影真理,莫莱蒂有时便站在自己的化身旁边,而这个化身又是站在整个时空中央的综合体,而带着一张无与伦比的电影脸的玛格丽塔则站在每个人的旁边,同时又代表着一切,即便她并不能完全了解他们。毫不夸张的说,是一位电影人都需要这样的一部电影。
多么精妙的平衡。悲剧后总有喜剧对冲。Barry是不知死亡的“愚者”,带着Margherita跳舞。长长的观影队伍,转动的洗衣机,漫水的房间,全部都是时空穿越的机器。
女性导演的切入点多好啊,可惜拍得平淡无奇,尤其回避了工作和亲情的对撞冲突,很多场戏刚有点意思就戛然而止。John Turturro演的烂演员真是太糟心了,就像看到一个车祸现场扑面而来...
糟烂戏中戏荒诞离奇与母亲临终关怀沉稳厚重的感情相互穿插,节奏很慢但切换时却利落如刀。叙事的不规整让片子有更多可供解读空间,母亲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过程变得愈发艰涩。开头游行示威转瞬变戏攫取眼球,地面蔓延的水擦也擦不干更是让人泄气。朴素如练的纪实影像风格真是戛纳系心头好,无奈略显无奇。
——“妈妈,你在想什么?”——“明天。”
母亲在人世最后一段,女导演事业瓶颈,婚姻破裂。和母亲最后的这段相处,让她看到自己的固执紧绷,以及母亲的温暖柔软。情感表达隐忍克制,深刻真诚。阿莫多瓦在《痛苦与荣耀》里表现的一名导演的困境直接导向来自于导演本身的身体、情感及家庭状况,而这部更多从事业本身及家人来反映导演本人存在的问题,殊途同归。人生不易,对自己,对别人都尽量再克制,再温柔些吧。
失去亲人的混乱与失落,并非写给母亲的挽歌,只是寄情之作。
名导处理起来本就擅长的亲情题材,自然会有些过人之处,比如克制,配乐越来越中性,纵然生活有再多问题,亲人之间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总是那么轻轻一点云淡风轻,颇有几分小津的影子,但换成意大利语对白,总让给人觉得情感不够浓烈。嫁女和丧母有点像,讲的是一个谁都可能会经历的过程。★★★☆
-。创作理念很强。
1.故事似曾相识,并无新意,女主的表演也就可圈可点的程度,并没有太优异;2.通过女主在导演新戏的过程中也传达出女主的内心;3.你绝对可以怀疑女主已经步入了更年期;4.在母亲日薄西山之际,回忆过往与母亲的点点滴滴,冲突、不理解、自我等负疚感的迸发。
三星半//角色的玛格丽塔与演员的莫莱蒂一体两面 因为母亲的病重忧心牵挂 时时害怕她的突然离去 是成年多时的孩子最脆弱的软肋//工作糟糕透顶 导演不知所云 演员不明所以 或因病无法完成表演的演员如同逐渐失去记忆和生命的母亲 根本无法控制 那些抽象名词在母亲的即将消逝之前真实地只剩下虚无//生活与工作本身就极难平衡 而母亲却在工作中生活并且身体力行 教会了其他的孩子应该如何生活//可能是自己孩子走偏了或者顾不上了 也是一种属于教师职业的工作与生活的失衡//“妈妈 你在想什么”“明天”
影片唯一的笑点部分相比于《教皇诞生》时的幽默讽刺弱化了很多 导演在片中的角色也显得略微鸡肋 但对于我的母亲这一主题展现是成功的 三代人母女孙的关系链 戏中戏的交错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在电影里,莫莱蒂后撤了半步,以一个沉默儿子的形象注目着这对母女,也隐忍着这份伤痛。就像电影里女导演不停向演员强调“要站在角色边上来演绎角色”,莫莱蒂正是借着这后退小半步,让自己的情感,这么切近,又好像如此辽远。这是一个艺术家真挚,一个中年男人的克制。
4.5;被低估的佳作。几乎全程代入,十分共情——上老下小的家庭环境+乱作一团的工作烂摊子/职业“使命”+情感空巢的失落+人际关系处理的尴尬窘迫,真实的、毫无修饰的生活,每一次焦灼爆发的怒火或泪水,每一次压力边缘的努力假笑,每一次走神放空的闪回记忆,完美诠释何谓“现实主义”,无谓情节或角色,这就是我们的经历,ICU场景过于逼真,插管不能发声写下歪扭字迹简直梦回五年前,处理得如此淡然、简洁又深情,泪目。拉丁语是代际间的情感联结,也为书架上无处安置的书指明了路——母亲曾鲜活存在的证据,一定会被承袭下去,正如他们之间流淌的爱,正如永远会到来的明天。时间线跳跃相当漂亮,在记忆或梦境里,我们不曾分离。
勉强4星。南尼·莫莱蒂的电影我总觉得情感上很假,我一点都不感动。乍一看音乐和镜头都是贵族文艺范儿,仔细一听那些台词好像都是扯淡。片名叫《我的母亲》,结果风头全被演配角的约翰·特图罗抢了。妹子不错。
当德落寞看莫莱蒂时,他到底在看什么?
回到《儿子的房间》路线和风格,佳句不断。上海电影节第2部。
看電視, 母女情感人用電影風波來平衡....
挺感人的影片,大约融入了导演的亲身体会。
走不出生活和走不出电影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