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恐怖片资源像火山喷发一样喷涌而出,一下子多了选择让我无所适从。不过我看片的习惯都是,看着感兴趣的才去看,从来不会只因为所谓的“恐怖片影迷必看”的头衔去看一部恐怖片,就像04年版《活死人黎明》我上一周才看的(我可能是个不合格的恐怖片影迷吧)。
所以我为什么会突然看《小怪物》这部电影呢?其实首先引起我兴趣的是它的电影海报,我很喜欢。一部丧尸片用如此明亮,饱和度高的黄色来做海报底色,非常醒目与吸引人,而且黑人穿亮色的衣服真的要比其他人种穿起来好看得多,非常适合。(引起我观影兴趣的点总是很奇怪)然后,带着对这个恐怖喜剧标签的兴趣,还有对海报上拿着尤克里里欢欣跳跃的露皮塔·尼永奥的好奇,我看了这部很不一样的恐怖片。
看完后,我最为印象深刻的,就是:
“Baby, I'm just gonna shake, shake, shake, shake, shake. shake it off,shake it off……”
我没有想到,看一部恐怖片,居然被霉霉的歌又洗脑了一遍…… 霉霉,你是不是友情赞助了这部电影,你说?
首先,这个讲述丧尸故事的电影,用《小怪物》来命名我觉得就很有意思,按我的想法的话,像《怪形》,《异形》里面的生物才会归为怪物,丧尸通常不属于这个行列,它有自己单独的门类。但为什么这里用怪物来形容丧尸呢?我觉得应该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吧。影片中,卡洛琳为了让孩子们不害怕,骗他们说这些丧尸都是假的,只是设计的游戏,在孩子们的眼中,或许这些丧尸真的只是小怪物而已。
所以从这个片名就可以看出,这部电影不同于大部分丧尸片,它是从孩子的视角看丧尸,充满了童趣童真。
大部分丧尸片讲究惊险刺激与血腥暴力,注重讲述人们如何在丧尸包围中绝地求生,而《小怪物》看起来也很紧张,但感觉像是玩“老鹰抓小鸡”的那一种紧张,更像是一场小孩子的游戏。虽然真正在电影中发挥作用的,对抗丧尸的还是大人,大部分小孩子仍是处于被保护的角色,但是,整部电影的着力点与氛围营造都不是站在大人的角度,看似环境凶险,但你不会感到过度紧张,因为一切都充满了趣味与天真。丧尸们从军事基地逃脱后,共同前往的地方居然是隔壁的一个牧场式游乐园;一个丧尸被卡洛琳老师用干草叉插在树上后,戴上帽子与干草胡子,就像是一个稻草人;孩子们要睡觉的时候,丧尸们也很安静的在屋外静静围观。尤其是在最后,丧尸们跟在拖拉机后面,随着孩子们的歌声一起歌唱,画面诡异搞笑,但莫名有着一点温情。
而最值得玩味的,是最后当孩子们安全穿过军方的防护线后,军方立刻对丧尸进行扫射。刚刚温馨和谐的氛围瞬间被枪声打破,一同歌唱的丧尸瞬间被击毙,血浆四溅;孩子们被枪声吓得四处躲藏。后来孩子们被防护人员一个个带走时那惊恐的尖叫,像是在讽刺成人的世界把孩子们的幻想打破一样,那些恐怖的丧尸还会和孩子们一起唱歌呢,而这些成人只是给他们带来了惊吓与恐怖。这些丧尸是由这些可恶的大人制造出来,而后又被他们虚伪地以正义的名义消灭,也不知道导演到底是在讽刺成人还是政府呢。
角色带有独特的魅力,让人喜欢
女强男弱的剧情设定虽也很常见,但产生的反差与喜剧效果还是屡试不爽的,尤其是饰演卡洛琳老师的演员露皮塔·尼永奥,带着黑人的健硕以及本身的气场,妥妥地压着屌丝男主(作为奥斯卡最佳女配获得者,以及乔丹皮尔的《我们》中的大女主,露皮塔绝对镇得住场)。卡洛琳老师不是那种恐怖片中常见的,哭哭啼啼地等着男人拯救的女性,她会果断地一巴掌扇死不配合的麦笑笑,她能够将铁铲三百六十度旋转把丧尸的人头一个个削掉,而当孩子们害怕的时候,她又能够弹起尤克里里,为孩子们唱歌。这样具有坚强不屈的性格,又富有温柔一面的人物,与刚开始的大卫形成鲜明的对比,由她带领着大卫成长起来再合适不过。
另外,小朋友菲利克斯也是一个非常棒的角色。他不胡闹,不给大人们添麻烦,甚至成为神队友拯救大家。我记得最搞笑的一个情节是,菲利克斯穿着达斯维德的衣服,拿着伪光剑,潇洒地走进羊圈里,当他对着慢慢接近的丧尸群使用“原力”时,恰好铁栏门被丧尸撞着关上了,让菲利克斯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了原力。而后菲利克斯开着拖拉机,风风火火地去拯救自己舅舅的场面,莫名的有种西部牛仔的英雄气息,温馨而又搞笑,而这些都是由于菲利克斯这个角色建立的很成功。这种长得可爱,不胡搅蛮缠,能力又强的小朋友最惹人喜爱了,而角色能够让观众喜爱,这部电影就成功一大半了。
这不是一部丧尸历险记,而是一部男人成长记。
虽说这是一部丧尸片,但里面的丧尸速度慢,脑子笨,战斗力弱,从这些可以看出,与丧尸对抗其实不是这部片子的中心,丧尸的出现只是一个动机,是男主大卫学会改变自己,承担责任的动机。大卫因为家庭的创伤,成为一个终日浑浑噩噩,害怕承担责任,过度自我的“小宝宝”,他每天与自己的女朋友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他没有一份正经的工作,每天在街头卖艺;他觉得他的女朋友每天讨论孩子的事情让他很烦躁,他没有大志,只在乎自己。
他不仅没有做一个称职男朋友的觉悟,也没有做一个称职舅舅的模样。在姐姐家中颓废的日子,他在外甥面前直接说粗口,让自己外甥玩血腥的射击游戏。当姐姐叫大卫孩子时的昵称“宝宝”时,大卫立马否认,而且不允许他的外甥叫他这个名字,只能叫他舅舅或者D-Man、Big D,之后立马将话题转移到他的乐队上。其实这些都表现出他仍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大男孩,他像所有的小孩子一样,不喜欢别人把他当成小孩子一样看待,但他的所作所为却一点都不成熟。 然而在陪伴菲利克斯的这段“丧尸之旅”中,当大卫被迫开始面临保护他人的挑战时,他逐渐开始明白承担责任的意义。尤其是在菲利克斯由于自己的过错形成过敏反应,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候,大卫流泪了,他害怕了,他明白自己的自私给他人造成怎样的负担;而当他看着外甥重新恢复呼吸时,他激动地抱着他,他明白了姐姐对孩子的爱,明白了作为一个父亲的感觉。在这之后,他开始学会帮助卡洛琳照顾孩子们,学会在别的孩子睡不着觉的时候哄她入睡,为了保护孩子们,他学会勇敢地站出来去外面对抗丧尸。卡洛琳,菲利克斯,丧尸,他们都只是大卫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的助推力而已。
所以我觉得,之所以会选择《Shake It Off》作为其中重复唱起的旋律,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表面上可能指的是让主角们把关于过去与生活的烦恼,以及对丧尸的恐惧通通甩掉。深层次的话,因为霉霉的歌经常被嘲讽说是十二三岁的小屁孩才会喜欢的,而大卫一开始也是这样认为,当听到孩子们一起《Shake It Off》的时候,他苦闷地直捂耳朵,他认为只有他的重金属音乐才是成熟的。然而,他的重金属音乐并没有拯救他的生活,他沉醉在过去他的乐队的幻想中,使他失去了自己的女朋友;他在巴士上弹奏重金属音乐,也没有赢得卡洛琳老师的喜爱。而当他用他的电吉他砸向麦笑笑,把电吉他摔了个粉碎时,却换来了孩子们进入商店的机会,或许这就是标志着他需要放弃曾经自以为是的自己才能成长,才能生存。而到最后,他会陪着孩子们一起欢快地唱起《Shake It Off》,这并不代表说他一定是爱上了霉霉的歌,而是说,即使他不喜欢,他也学会承担起责任,他愿意为了孩子们,唱起这洗脑的旋律。
而大卫的成长其实也是在表现着大人与孩子的不同关系以及各自的改变,大卫的姐姐与菲利克斯那血浓于水的亲情,卡洛琳与孩子们那无私奉献的师生情,麦笑笑与孩子们那带着利益的商业关系,大人与孩子的联系通过大卫的成长展现了出来,我觉得这才是这部丧尸片的意义。卡洛琳在这场丧尸危机中对大卫敞开心扉,讲述自己的过去,姐姐也感受到了弟弟对自己的感恩,菲利克斯也因为自己的勇敢赢得了同学们的佩服,每个人都因为自己的选择而获得改变,成长的又何止是大卫一个人呢?
当然,这部电影还是有一些瑕疵的。我觉得最为明显的是节奏问题。
整部电影可以分为三幕戏,丧尸出现前,遇见丧尸,以及最后的逃出生天。第一幕节奏还是很紧凑的,例如片头用一连串大卫和他的女朋友吵架以及他街头卖艺的镜头快速的展现了大卫的人物个性。另外,对于丧尸逃脱的原因没有费太多笔墨,对于一部90分钟的恐怖喜剧电影来说,这样做是最合适的。
第二幕的开头也不错,卡洛琳用干草叉插死丧尸和卡洛琳以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方式带着孩子们逃跑的情节我觉得都挺有趣。但从他们进入那个纪念品商店后,节奏就开始混乱拖沓了。比如说大卫从商店屋顶跳进去之后,与麦笑笑的搏斗,我觉得实在是太无聊了。搏斗当然有必要,但是能不能快点解决呢?剧情重点又不是在这,三下两下解决了那个胖子然后开启下一个情节点我觉得就ok了。导演可能想这段搏斗能够产生喜剧效果?嗯……反正我是觉得的挺无趣的。
提到喜剧效果,原本在我的预期中,应该会把笑点放在孩子的纯真懵懂与僵尸这类恐怖的碰撞之中,但事实上,只能说百分之六十的笑料是跟孩子有关吧。里面有一些不错的英式幽默,比如菲林克斯穿着达斯维达的衣服对着他妈妈说:“I'm your father”;当孩子们唱到“Got nothing in my brain我的脑子一片空白”的时候,镜头就剪切到卡洛琳老师削掉丧尸的头的镜头,这些因孩子们的单纯所形成的笑点都非常有趣好玩。但是从进入商店遇见麦笑笑后,剩下的大部分笑料就是美式喜剧中俗套的插科打诨和屎尿屁,尤其是麦笑笑这个角色,除了不停地爆粗口以及被吓到呕吐失禁外,这个角色似乎就没有其他好笑的地方了。不是说这个角色没有必要,而是我觉得把笑点放在孩子的单纯上,应该要比放在这些浮夸的语言动作上要有趣一点吧?难道是我看不懂美式幽默?
说回第二幕。他们进入商店后,不知道是预算的原因还是什么,除了卡洛琳出去帮菲林克斯拿药,拿着铲子削头的片段外,好像几乎没有什么有趣的动作场面了,后面剧情像是陷入了谈话会的模式。大卫和麦笑笑在屋顶谈心,大卫和菲林克斯谈心,卡洛琳和大卫谈心。虽然对话是表现人物心态与性格转变的重要要素,但是在一部恐怖喜剧中,这些对话会让整个节奏慢下来,让人有些昏昏欲睡。(当然,你说像《爱在黎明破晓前》这一类片子就另当别论了。)
而第三幕高潮戏可以分为两段。后半段孩子们坐在拖拉机上唱歌,车后的丧尸应声附和的情节欢乐又富有童趣,在节奏上也相对舒缓,符合接近片尾的调性。但是前半段他们想办法逃出商店,开动拖拉机的情节则让我感受不到跌宕起伏的感觉。首先,他们想到的逃跑办法并没有那种,怎么说,让我有“这是一场高潮戏”的感觉。大卫在屋顶上敲铁桶吸引丧尸注意力,麦笑笑则跑去把车开过来,然后带着孩子们逃跑。这个逃跑方法很实际,很真实,但的确不怎么惊险刺激。大卫在屋顶上敲铁桶的镜头重复了好几次,麦笑笑还去故意去咬那些僵尸小孩,然后又呕了,感觉一些没有什么作用的,纯粹是所谓笑料的情节掺杂在其中,打乱了节奏。
到后面,麦笑笑进入车子,然后背叛大卫,最后被丧尸咬死那里,可能是因为一些“久违”的血腥镜头吧,让我又兴奋了点;从大卫爬上车顶被丧尸包围,直到菲利克斯开着拖拉机出现,中间这一段的节奏似乎又熄了火一样。是的,这些情节都很真实,很符合逻辑,但我就观感而言,也的确觉得不够兴奋。恐怖喜剧片并不是说真的带着恐怖元素,然后铺陈笑料就足够的,该惊险刺激,让人血脉喷张的地方还是应该要让观众为其紧张兴奋。例如《双宝斗恶魔》的高潮戏,还设置了剧情的反转。《僵尸肖恩》最后酒吧的大战也高潮不断,富有场面感,主角的兄弟情也让人动容。所以在节奏上,《小怪物》有点高开低走,像气球一样,到后面开始泄气了。
不过,就像孩子们一直唱的:“shake it off,shake it off.”,把这些通通甩掉,总的来说,《小怪物》还是一部不妨一看的温馨小品。虽然校外打怪,孩子元素这些东西在现在的恐怖片已不少见,但《小怪物》的设定还是蛮有趣的,一个浑浑噩噩的男颓废,和一个强大无比正面刚的女老师,带着一群可爱的孩子,看着他们如何在脑残的丧尸中欢声笑语,听着霉霉的歌,感受一部莫名丧尸风的“音乐之声”,也是蛮惬意的。
同名账号:边缘电影
//www.bilibili.com/read/cv3799596
出处: bilibili
老師.喪屍.小BB(港譯)、校外打怪教學(台譯),真的不想吐糟国内的译名,港台两地的翻译得很传神呀!有趣的丧尸片,虽然都是和行尸走肉、釜山行之类的脉络差不多,但有趣在加入了小朋友这个设定,把幼稚园学生和丧尸这两个互相径庭的角色融合在一起,好符合胃口。虽然有幼稚园学生,但不乏粗口、血浆横飞,女主角有几幕常山赵子龙上身一样,一人单挑起整个丧尸部落,太帅了!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颗名叫地球的星球上,有一个名叫戴夫的落魄摇滚乐队吉他手。有一天,他和喜欢玩拖拉机玩具(还喜欢cos星战中的大反派达斯·维达)并患有食物过敏的外甥菲力克斯亲眼目睹了自己想要追求的女人与别人发生性关系。心灰意冷的他,邂逅了菲力克斯的老师卡洛琳,她是一个爱好音乐的黑人,戴夫对她很有好感。为了追求卡洛琳,戴夫陪着菲力克斯参加了幼儿园的郊游活动。岂料目的地附近的军事基地中的丧尸实验发生严重失误,丧尸逃出了基地......
泰迪·麦格,一个知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为了录制节目,也来到了那里。他是一个自私、卑鄙,且贪生怕死的人,起初并不愿意与戴夫和卡洛琳合作,当他差一点被丧尸生吞活剥后,才被迫合作。他试图带大家离开,却没能成功......
陷入这起意外事件中的孩子们,在大人们的帮助下,逐渐度过了难关。最终,菲力克斯爆发出潜能,他冲破丧尸的围困,找来了那辆景区游览车(其实就是一辆拖拉机)。孩子们坐在游览车上,伴随着歌声与欢笑,离开了。就在这时,军队的援军和孩子们的家长终于赶到了……
丧尸片,这种由美国电影人发明,并在美国、意大利、英国等国流行的恐怖片类型,早已被大众所熟知,并成为了欧美电影文化的代表之一。时至今日,依旧有许多电影人在拍摄丧尸片,有意思的是,越来越多的电影人选择将喜剧元素加入丧尸片。从《僵尸肖恩》到《丧尸乐园(Zombieland)》系列,再到挪威的《死亡之雪》系列和吉姆·贾木许的《丧尸未逝》,一部又一部的丧尸题材喜剧片横空出世,给早已套路化的丧尸片不断带来活力。
这部由英国、澳大利亚、美国三国合拍的《小怪物》也是一部丧尸题材的喜剧片。它不是一部大制作,也没有简单地拍成一部喜感的丧尸片,成人幽默和儿童喜剧两种风格在片中不停地碰撞、交融,片中充斥着大量少儿不宜的台词和段子,连影片本身都在自嘲这一点,片中小孩子们总是在嘲讽大人说脏话的行为。然而影片一次又一次地告诉观众,故事的主要角色是普通人和孩子,稚气未脱的梦幻感和颇为真实的温情情节在片中无处不在。此外影片还别出心裁地将英语童谣、流行歌曲、星战等元素巧妙地插入其中,甚至提到了老牌演员阿尔·帕西诺。
《小怪物》可能是今年最好看的欧美喜剧电影之一了,毕竟熊孩子、喜剧、恐怖、音乐、温情、奇幻、恶搞和屎尿屁这些元素如此和谐地同台,这是相当少见的。相比讽刺意味更明显的《丧尸未逝》,看似小众的《小怪物》实际上更大众化、更能被观众接受,因为影片撇去丧尸元素之后的立意和主题既讨喜又讨巧。有时候相比纯粹的重口味,不纯粹的小清新反而更好。
没想到 泰勒的歌 ,在儿歌领域 竟然这么有市场。
男主颜值是不错的,有点 雷神的 味道,有图为证。
开局的无休止争吵,在我8 年的观影生涯中还是第一次见。
全片讲诉了 爱情事业双崩 的男主,最终战胜童年阴影,重拾美好人生 的 童真故事。
而且是一部 非常搞笑的 丧尸题材 电影。
也许生活中,我们都面对着 各式各样的不美好,但是, 任何问题,都一定有解决办法。
不要小看英式幽默,整个片子笑点不断,结尾情节也相当感人,给四星奖励……
戴夫,是个落魄的乐队吉它手,因惧怕生孩子而与女友整日争吵不休,终于,二人分道扬镳……
戴夫无处安身,只能寄居姐姐家……一日,戴夫心血来潮,想借助外甥菲力克斯向女友求婚,不料,带着外甥进入女友家,却看到女友与房地产秃头在做爱,还被秃头暴揍一顿……
二百五的戴夫,送外甥进幼稚园时,看到黑妞卡洛琳老师时,一见倾心……
为了追求卡洛琳,戴夫主动要求配外甥去参加幼稚园组织的去欢乐谷的野游……
不料,在欢乐谷游玩时,附近的军方试验区的丧尸全部失控逃出,直奔欢乐谷而来……
在搞笑的逃难中,戴夫与卡洛琳带着孩子们,与自私卑鄙的泰迪·麦格一同暂时躲进一房间……
这时的影片,似乎全部在表现卡洛琳的善良、勇敢和对孩子们的无私关爱上,为了不让孩子们恐惧,努力对孩子们撒谎称这是在游戏,面对屋外的鲜血残肢、恐怖丧尸,卡洛琳用吉他把孩子们带进欢乐的音乐海洋;当菲力克斯吃食物过敏时,卡洛琳勇敢地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出外与丧尸搏斗,跑到拖拉机上拿激素药救菲力克斯……
戴夫冒险闯丧尸群,以夺取麦笑笑车,却不幸被丧尸围困……意外的是,小菲力克斯穿着武士服装,幸运地躲过丧尸围追,成功驾驶拖拉机救出舅舅戴夫,——因为他一直热衷玩拖拉机玩具,熟知其驾驶技能……
最后,戴夫驾驶拖拉机,带着凯洛琳和孩子们,用音乐感染着丧尸群,在歌声中逃到驰援的军方特战队前……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Lizard(来自豆瓣)
来源://www.douban.com/note/736392268/
老實說,校外打怪教學還真的是一部能用上「白爛」來形容的電影,它就是義大利人眼中的夏威夷披薩,畢竟,誰會想到把活屍跟一群幼幼班小孩放在一起,一邊是血肉橫飛,一邊是童言童語,使得本片踏入了空幾何的區域,當然在如此搞怪的外表下,本片又超越B級,說了一個普遍級道理,關於我們如何在殘酷世界保有溫柔。
《校外打怪教學》的主角其實並非被印在海報上,穿著一襲鮮明的黃洋裝的露琵塔‧尼詠歐,她今年光是《我們》擔當女主,外加一人詮釋兩角就大放異彩,年底還還有星戰九的表現可以期待,而是長得有幾分神似雷神索爾的亞歷山大‧英格蘭,本片開頭就是一連串他飾演的過氣音樂人戴夫與女朋友的吵吵鬧鬧,而非鋪陳殭屍的出現,我們可以發現看似剛猛的他,其實對於如何經營家庭抱持恐懼,同時也不知道怎麼跟小孩子相處,於是他被女友踢出了家門,只好去跟自己的姐姐還有姐姐的兒子小菲力一起住。
電影並沒有用過於激烈以及哭哭啼啼的方式來度過這前二十分鐘的角色塑造,反而是用搞笑逗趣的方式,讓觀眾看到戴夫這個鋼鐵直男如何不解風情的把菲力丟到好黃好暴力的世界中,例如為了讓他閉嘴拿惡靈勢力給他還在念幼稚園的外甥玩(好眼光)嘲笑姊姊給自己還有外甥準備的防過敏營養套餐、甚至是半夜叫醒外甥,給他喬裝打扮成小黑武士,試圖利用女朋友喜歡孩子的弱點修復關係,結果直接讓外甥目睹叔叔的女朋友跟另一個老叔叔在觀音坐蓮,氣急敗壞的戴夫本該是來求婚的,結果卻成了抓姦的,先想揍人結果被反揍一頓,然後又被趕出去,只能拿走自己吉他,悻悻然離去。
然後還忘記可愛的小外甥,而這時候是大半夜。
之後心如死灰的戴夫意外發現外甥貌美如花的幼稚園老師 卡洛琳,便動了歪腦筋,自發的說自己要參加校外教學,遞補缺席的另一名幼稚園老師,而他當然不喜歡這群嘰嘰喳喳的小鬼頭,而是為了動卡洛琳的歪腦筋。
而一路上自然就鬧出許多笑點,戴夫完全不懂小孩子到底可愛在哪,也不懂卡洛琳為何可以對這些小屁孩這麼有耐心,只是自顧自的用自己的金屬樂,讓一車的小孩陷入尷尬,他們不是他的聽眾倒也沒什麼,反正他也不喜歡他們,而到了歡樂谷農場,看到電視上兒童節目知名主持人麥譏咕還有他的青蛙夥伴更是覺得蠢到家了。
而他可以忍受這些蠢到家的事物,是因為他唯一想要的就是討卡洛琳的歡心
同一時間,就跟你看過的所有殭屍電影一樣,殭屍在你看過的所有殭屍電影一樣的美軍基地外爆發了,而他們慢慢的走向了歡樂谷,非常標準的用殭屍危機來促成角色的轉變與深入,戴夫傻眼了,但他還是與卡洛琳一搭一唱,將一切假裝為一場設計好的遊戲,就像給姪子玩的惡靈勢力一樣,其實也非常像,因為電影裡頭殭屍b級的化妝技術,讓他們看起來就像遊戲裡的怪物一樣。
然後一如往常的對此一無所知的其他歡樂谷遊客被屠殺,當戶外教學隊回到農場中心時,場地一片血紅,然而小孩子們還是聽信了卡洛琳的謊言,因為他們相信卡洛琳老師,另外一如往常的有些人發瘋了,就像殭屍電影裡的那些人一樣,當世界逐漸崩壞時,有些人對於日常的規矩也會完全崩壞,他們內心的惡會無限制的釋放出來,比如麥譏咕,他將自己鎖在紀念品店裡,不讓戴夫與卡洛琳以及他們帶著的卡洛琳進去,他與進入紀念品店的戴夫扭打,甚至嘗試殺死他,並在孩子們面前大呼小叫,試圖告訴他們這些都是真的殭屍,別再如小孩一樣了。
這是這部電影最特別之處,當所有主旋律的電影都在疾呼必須成長、疾呼接受真相的重要性時,《校外打怪教學》卻反過來,讚頌謊言的地位,說著「可不可以緩一緩?」這是本片最不「一如往常」之處,這種謊言的重要性在於保護了孩童的童年,而這便使得其與殭屍連結在一起有其價值,只要去想殭屍片裡最可怕,也最少出現的東西是什麼就知道了,「孩童殭屍」,人們可以任意屠殺殭屍片裡任何的東西,不論殭屍、動物、人類,唯獨「孩童殭屍」,你只要搞出這種東西,必然會受到指責,除了法律上對孩童的保護之外,也是因為殭屍其中一種象徵意涵「麻木」與孩童所象徵的「敏感」被重疊在一起給人的不快感,本片的令人緊張之處,正是這些殭屍即將碰到孩童之時。
我們可以從另一個方面來談孩童在本片的意義,《惡靈勢力》在本片中出現,除了好玩,有什麼意義呢?因為《惡靈勢力》的殭屍正是跑的快的,比人類還優秀的殭屍,象徵的是科技的失控與反噬,然而本片透過裡頭軍方人員的話語:「還好這次是慢殭屍。」說明了本片是刻意把慢殭屍拿出來的,他們行動緩慢、感覺麻木,唯一的渴望就是吃人,這彷彿就是現代人的縮影,只是現代人追求的並非人肉,而是金錢,如果說金錢還通往其他處,那也就罷了,然而當金錢的累積本身即為目的,人們便變得一模一樣,如慢殭屍們一般了,而這與本片裡性格各異,敏感好動的孩童們完全不同。
戴夫正是這樣一個麻木的人,雖然不是追求金錢,雖然表面上還在堅持夢想,還在繼續玩音樂,然而他早就放棄與他人的交流,自顧自的繼續玩音樂,以致於他對女朋友、對親人的感受都不太在乎,他唯一在乎的是自己。
而是什麼拯救了他?
一開始是性,後來是愛,卡洛琳將他從這種漠不關切之中拯救了出來,當他們在紀念品店暢談過往時,卡洛琳講述了自己過去曾面臨的那種大明星對於自己的莫不關切時,本片的主題也就昭然若揭了,一個「成熟」的人在當代社會意味著什麼?或許是一種果斷、一種堅決、一種堅強,有時候則會鈍化變成一種麻木,所以當卡洛琳意識到那種漠不關切時,她選擇了告別過往,在本來只是糊口飯吃的幼兒園老師的工作中,她找到了自我救贖的道路,也就是關切這些不被大人「認真看待」的小小心靈,這些小小心靈總有一天會成為大人,然而那並不是麻木,而是用來保護敏感的堅強,於是電影並沒有安排每次都是戴夫成功拯救所有人,而是安排了一場,由戴夫那小小的幼稚園姪子,穿著黑武士的裝備,穿過殭屍的包圍網,去開一台貨真價實的耕耘機來,拯救戴夫,以及拯救所有人,而這便說明了,「玩」並非一無所用,小菲力平常對耕耘機玩具的熱愛,最終讓他拯救了大家。
而如果說大人有什麼可以做的,就是創造並維持一個讓孩子們可以盡情「玩」,安渡「童年」的場域,這也是為什麼前來拯救的軍方毫不在乎的讓槍聲給小孩們聽見讓人感到相當的暴力,而不如一般電影裡的槍聲那麼令人無感,因為這裡的槍聲正打在前一秒還如玩伴般被兒童們的歌聲吸引的殭屍們身上,他們方才慢慢恢復知覺,便被槍林彈雨打成蜂窩。
不久之後,在結實的軍帳棚裡,最後家長們前來探看時,戴夫唱著歌,與卡洛琳一起陪伴著小孩們,小孩們身上毫無驚慌失措、毫無恐懼徬徨,因為他們被溫柔呵護著保護了他們的敏感,如同卡洛琳在電影中途,以一種孩子們不得見的方式,假意擁抱,實則用銳片威脅麥譏咕別再對孩子們講述真相一樣,她咬牙切齒的告訴形象崩壞,大吼大叫的兒童節目主持人麥譏咕,銳片毫不遲疑的頂在其肥大的肚上。
「我不要他們心靈受創!」
然後轉頭對孩子們微笑。
在孩子眼中,她永遠是那個溫柔陽光的卡洛琳老師,守護著孩子們敏感與純真的心靈,而這便是《校外打怪教學》的有趣之處,孩童不再只是作為一種殘缺狀態,比如一種尚未可用的勞動力、或者尚未成熟的公民來被認知,而是自有其價值,因為他們是大人們免於被「殭屍化」的疫苗。
總的來說,作為一部小品電影,《校外打怪教學》在b級搞笑的情節之下,有其令人玩味之處,使得在歡笑之餘,我們也會有所反思。
为什么打五分?因为此剧揭示了美国病毒实验室给所在国造成的危害。据俄罗斯的报道,凡是有美国实验室驻扎的国家,总是会定期暴发传染病和奇怪的流行疾病,暴发国只能从美国进口高价的疫苗和药物。结合目前全球美国病毒大流行的现状,观看此片感触更深。ps:导演显然意识到了,澳大利亚就是美军的后花园,自己国家出了重大疫情,竟然是美军前来平事儿,澳军在哪里呢?
比较喜欢僵尸出现之前的部分,太好笑了。后面就是类型片常规操作而已了,应该给霉霉颁发诺贝尔和平奖!
我本来的预期是僵尸版小鬼当家或者干脆一点 p孩架机枪扫射僵尸的 没有想到是个弱智版美丽人生 另外成年人真是没人权
血腥,暴力,搞笑又温情。打败僵尸的不是手枪或炮弹,是尤克里里。
在丧尸题材泛滥的时代,本片从小孩子的视角为切入点,挺有新意的;搭配上音乐元素,整体上是温馨搞笑的氛围,再加上固有的微血腥要素,还是挺轻松的剧情,当然故事也很简单。里面有【为奴十二载】【黑豹】的露皮塔尼永奥。
搞笑,恐怖,温情
3.5 整整齐齐,可可爱爱。当《美丽人生》遇上丧尸片。
这片落得个R级也是很尴尬了,除了丧尸元素有点限制级意味(哦大概还有脏话),其他真的就完全是一部儿童喜剧。低幼+限制级,看似新颖混搭,实则两头不靠。
高开低走
很娱乐
僵尸片里的一股清流,总体来说还是一部温馨的喜剧,一些小细节让人动容。
这是一本和死侍2一样的合家欢电影 很久没看到过战斗力这么弱鸡的僵尸了 女主其实有一个很可怕的人格
The cutest use of <Shake It Off>!! “我们都是小怪物”,其实在僵尸类型喜剧各种出彩的今天,剧情本身新意不足,并且许多地方还值得详述。但胜在小演员们齐力堆积的阳光可爱,为成片注入了不同的风格,全当看个乐呵。还记得导演上部的本土制作大胆拿种族冲突事件作为故事,游走在争议边缘;此次阵容升级,收走少许大胆,但是Josh Gad斩杀的时候还是看得很爽hhhh
你要说丧尸片吧,电影演的竟然是儿童丧尸片。你要说儿童片吧过多的血腥掉脑袋的镜头还不适合儿童。听说电影还获奖了,怎么给评审的呢?刚开始求婚的那段是想表达什么?和后面的剧情有一毛钱关系吗?
2.5,开篇厉害,后来就回归俗套了,缺一场高潮狂欢。霉霉的的歌声连僵尸都能感动可还行。(小女孩过分可爱
血浆喜剧,儿童不宜的儿童片,前半截笑炸在密集的嘴炮和脏话里,充斥在fuck的语气中,迷醉于儿童牙牙学语的性器官玩笑,失控的人生,放肆的精彩,后半截丧尸物语,澳式恶趣味,慢行喜剧,幼儿班集体受困于僵尸之地,欢乐谷变避难所,老师学生们却不疾不徐,黑色幽默横行,在碎尸剁头的浑浊气氛下杀出血路,在琴声歌声的善诱下处变不惊,在成人的世界里是厮杀的残酷闯关,于儿童的世界中是有趣的仿真游戏,两种世界观相辅相成,造成强大的反差效应,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在血色里看到人性的纯真和可爱,同时也完成了成人和儿童的救赎与飞扬,这绝对是这位澳洲新人导演写给儿子的成长寄语,笔触虽然幽默,却满是希望。★★★☆
看到一半时以为这电影就是三星水平了,没想到第三幕却十分感染我,果然好的音乐可以感染每一个人(甚至是丧尸),大家坐在拖车上和身后跟着的一群僵尸一起欢歌的画面太可爱太有感染力了,以及电影最后一幕虽然挺俗,但确实可以感动爱音乐的观众,以前对Shake it off这首歌不感冒,看完电影后还挺喜欢了。如果这电影第二幕的剧情节奏处理好点应该就能五星了。
I'm your father, Mommy. The《Mmmbop》Hanson? Do it for Pacino! I f*cked your Mom! Sir,it's a Ukelele Sir! 幼师碎樽捅肚皮,Kermit丧尸扒面皮,Darth Vador拖拉机,齐唱儿歌救世界,温馨又开心
丧尸超爱尤克里里,达斯维德才知道的秘密
故事没有什么特别的但非常好笑。是没有什么禁忌的喜剧,也是献给身怀绝技万能幼儿园教师的情书。静可弹尤克里里唱泰勒斯,动可黄裙铁锹暴揍僵尸。同类型相比应该值得比戛纳开幕片高一点。男主角总感觉是很适合Hemsworth的角色,然而好莱坞化的Hemsworth已经无法可信地Dave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