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写实的电影,但是到最后为什么是那样的结果,或许是为了通过审核,或许是为了给喜欢happy ending的观众一个希望,不管是因为什么,这样的结局都很打脸。前面也提到过了要淘汰落后的产业,引进高新科技,怎么可能会扔钱进去一个要负债的玩具厂。
现实中,有自主品牌的玩具厂也是面临很多的困境,一个产品经过多年的研发,一出来可能就被别人盗版了,销量问题暂且先不说。而像林大林那样,最后做起了自己的“喜禾”也不一定就等于走向了好的轨道。
最好的出路是把工厂搬到原材料价格更低,人工更低的东南亚去。至于说国内的工人怎么办。那已经是老板无法处理的事情了。像林大林一样虽然他觉得自己很是很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但是他连自己都救不了还怎么去救别人。勉强维持工厂,可是工资还是不能准时发,工人的休息得不到保障,这样子算什么英雄啊。还不如在东南亚赚一笔,回来做做慈善也就名利双收。
不然呢,现实到底,跳!
很老的片子,刚在电影频道看了一半,从外商检查开始。
看完后,我想到两个关键词:规矩和底线!
先说林大林老板及其老板朋友们(其实就三个?):一个有梦想的中国企业家!一个承受不住压力自杀的(没看到前面,具体不了解)?一个为利益放弃底线的!
我相信每个创业者在成为老板前,都是比任何打工者更努力的,否则他们也不会脱颖而出,然而他们得到了很多,付出的绝对要比基层员工更多!也包括风险和压力,第二个老板不就受不了压力自杀了吗?或者是像第三个,屈服与压力,变得黑心了?忘记了自己的梦想,只是唯利是图!这难道只怪老板吗?同样的事,在官场也是一样,贪官和黑老板一样,都是被环境逼出来的!心变了,梦想不在了!
其次,说说那几百名欠薪员工。我没当过老板,我一直是底层员工,我没有太大的梦想,没想过中国创造与我有什么关系?我关心的只是食堂中午什么菜,五险一金,几号休息?当我的这些基本利益得不到保障,甚至被严重剥削的时候,我也不会理解老板怎么想?
第三,中层管理,记者,律师,官员等各方面“正义人士”?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立场上维护着自己的正义,或者说“规矩”他们谁都没有错!或者说什么是错?厂长为了通过检查,给员工发改口费,记者报道真相,律师为员工维权,官员为平息民怨。每个人都在尽职尽责的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然而却成为掀翻工厂这条大船的一波波巨浪!
第四,外商!在这场风波里,唯一盈利的恐怕就是外商了?400元的销售价,工厂仅有几毛钱的利润?正如黑人助理说的“在这么低的利润下,每个工厂都不得不违规”
最后,回到关键词:规矩和底线!林老板为了自己的梦想,也可能有一部分是为了员工,违反了规矩,放弃了底线,低价抢订单,不断加班,提速机器!他一定是有错的!可他也有良心,他给得病员工偷偷送钱,不让外传!他没有跳楼,没有捐款跑路!这都是良心!但是,即便有人能理解,也无法改变事态发展。而更多的是不理解,只为自己利益或者自己的正义?
忘了说,少给一星,我觉得结尾很无奈,编剧也只能这样了,在林老板一番法庭陈词后淡然结束,正如林老板所说的,1000家工厂到不到100家,现实就是没有完美结局,正如最后两个引起事件的员工离开工厂,我想他们抬头看厂门的时候,心里也是酸的……
不敢冒险抵押厂拿贷款取巨额订单(玩具行业生产的利润在供应链是很少的占比),只能压榨人力资源压缩成本。
对于原料价格敏感度高,也不会选择低质量的原料。
对于手下的中级管理层,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就拿上半年拖欠工资一说,对于人力资源总监给了一大笔现金,说的是你儿子不是准备读大学了吗?而且也感谢你这时对于工人的安抚,肯定能力并且予以奖励,还关心了下生活)
对于老员工,老板一起食堂吃饭,而且看中老员工在工人中的威望,在实行新的工资调整方案(定额提成降5个点,超额提成升15个点,美其名曰多劳多得而且还能加快生产进度,尽快收回货款回笼资金)时让他们拦着一下,劝着一下,通过帮助老员工的困难,让他们谢谢自己也谢到实处,帮些无形的地方。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凭借低价优质的产品征服了世界,但是中国的劳动者承担了多大代价,“中国制造”出路何方?(媒体可以问?但噱头来问真的没啥用,还不如给个思考给个简单答案?光是问责问制造工厂有何用,如果能赚利润高的谁想害死人?)
制造业不可能哪里便宜就往哪里转移,“先赚了现在能赚的钱再说”这是很多企业家的短视,对于产业或者国家资源市场没有任何利处。
劳动法保护工人的权益,那又有谁能保护企业家的公平,“经营不善”“社会影响不良”“政策要求转型升级”,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一份世界玩具品牌1亿的生产订单,多少代工厂争着低价去抢,哪怕抵押工厂、偷工减料、克扣工资,把价格压低去抢,尤其外国企业知道僧多粥少,更是如此。自己都这么卑贱,然后政府或者市场一句“经营不善”,媒体和律师争当工人的“口舌”去抨击政府对于“非法企业”的不约束不管控,最终承担的是企业家。当然,电影呈现的乱象非常现实,现实得就跟那段慢镜头一样,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有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他们也有自己的活法,每个人都如此,有黑心老板也有一些坚守初心的老板,他想生产自己的玩具品牌,就是因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一整年工厂都不好周转,订单有了就铤而走险,在违法的边缘来回试探,初心是中国创造无可厚非,但违法的代价确实太大了,而这没有人去说明作为“世界工厂”的众多民营企业倒闭是什么?是市场监管不力吗?还是政策扶持畸形?还是全球供应链的分工?还是自身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风险管控的问题呢?这只由企业去承担,不仅是对企业是毁灭性的打击,对于涉足这个行业的同行企业也是警戒与市场无法健康成长,更是对于国家在这部分资源与市场的拱手相让。媒体发声没错,但也不能片面地看待,既然热点追踪有了,是否连环报道呢?追责到每一方呢?有失偏颇抓住眼球只报市民或者需转移炮火的上层建筑爱看的东西,那就真的是舆论导向了。
三十年来,是made in China,有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奇迹。但,主体是国企吗?是跨国公司吗?是垄断企业吗?是无数民营企业撑起的大片天空。我不知道,中国制造还能走多远?
很深刻,很现实的题材。
当下是中国电影被严重撕裂的时代,宣传部扶持的任何一部电影无论在叙事还是抒情上都充满歌颂的语调,而独立电影更多地呈现底层人群被现实挤压的生活状态,在两者意识形态的中间,除了娱乐化过重的影片,很难找到一部严肃、真诚、反映现实的作品。《打工老板》恰恰是这样一部中间笔调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将镜头对准了小企业主的事业与生活,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中产人群所面对的风险与考验。
《打工老板》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处于经济链条上游的西方跨国企业无限地压低产品加工价格,在恶性竞争的环境下,中国制造企业只有接受最低的利润,依靠压缩成本甚至剥削工人劳动才能苟活。影片把镜头对准了在这样一个利益漩涡中挣扎的小老板林大林,以带有同情倾向的主观视角,引领观众去感受他在这个时代大潮中的不幸与挣扎。作为客观的观众,对于林大林的遭遇虽有同理心,但更可见一种警醒,也就是影片母题一直强调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是所有代加工行业必须面对和克服的难题,只有转型创立自有品牌,才有机会摆脱上游风险。在这一点上,影片的主旨是带有积极的、向上的民族旋律的。
同时,《打工老板》又带有敏锐的、人性的关注与批判。林大林与工人关系的微妙在片中可圈可点,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利用、也相互争斗。影片中还着重表现了他们相互理解的一面,但我并不认为这是和谐的表征,而是体制建构下的被迫与无奈。片中林大林既有把工人当机器的一面,又有体恤工人的一面,丰富而立体,主演姚安濂的发挥也比较精准。基于人性去塑造一个值得同情的角色,是会被观众接受的。影片中对农民工的描述则是中性的,他们既是体制面前的弱势,也是在媒体撑腰情况下对老板的强势。这样的处理虽不深刻,但多少可见创作者们力求让影片更加客观与真实。
若说影片最大的不足,则是表现形式上的落伍与错位。从内容本身而言,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理当用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更能赋予影片艺术的价值。《打工老板》虽说在演员选择、镜头晃动方面做了许多纪实性的努力,但相形见绌,一是对白方面过于说理,二是镜头语言略显单薄,三是结尾处理不够开放,总体感觉接近电视剧的视听体系,而非电影,对于空间构图的创造、场面景物的调度、自然声效的运用,基本没有发挥太大作用。所以说,《打工老板》满满地讲述了一个在当下中国真实发生的故事,却没有给观众太多值得思考的留白,它更像是一部警示企业转型的读本,布满了经验与教训的案例探讨,去描绘这个国家以梦为价值的责任担当。
《打工老板》尽管在形式上有些平庸,但内容上仍可高出一格,它引出了一个强有力的视点,让观众有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和感受这个发展的时代。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是二战电影最伟大杰作,亦是新现实主义的奠基。他是罗西里尼,意大利著名导演的重要作品。意大利现实主义电影的源远流长对后期国际电影纪实美学影响深远,《打工老板》是纪实美学独立存在的深刻证明,影片诠释了中国电影的纪实美学新高度。
《打工老板》为工业题材电影,以中国30年来深圳特区的企业状态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一位工厂老板林大林在创业过程中经历的惊险历程。影片中没有过多使用夸张的表现美学,以纪实为主,对客观事物进行记录的内在能力富裕了其纪实的本性,真实地再现生活。《打工老板》冷静而客观地的表现了中国制造业、中国经济的生存现状,用朴实的影像刻画了中国制造业的打工者和老板所特有的社会关系,让观众能够去感受创业者的艰辛,打工者的辛劳,管理者的无奈,记录者的困惑。在人物关系的选择和处理上,《打工老板》更尊重真实,不论是打工老板林大林的心理刻画,厂长的表情及动作,卧底记者良知纠结等都毫无浮夸,透露出这一年代制造业的味道。
电影取景于深圳,还原了当时深圳工厂原貌,其中林大林的办公室即为当时工厂老板办公室的真实还原。如林大林为代表的一代创业型企业家,很多人不会追求奢华。办公室的装潢,老板的着装,体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个人品味,简朴和实用是工厂老板们的主要需求。影片中可以看到的上千人流水线,腰间挂着饭盒和水壶的工人都是纪实的细节处理,这些特殊的细节表现更加奠定了影片纪实美学的根基。他的存在不能说是美的那么虚幻,不接地气,影片的美源自生活,生活即艺术。
电影所用演员注重合适而非光环,在造型要求上,更倾向日常而非装饰。摄影指导 卢茨▪赖特迈尔擅长纪录片的拍摄,而剪辑指导卡尔•里德尔的剪辑风格以唯美、细腻、写实为特色,常常能够在平实的影像中塑造出非同一般的人物情感。这些都预示着影片将以平凡的题材表现形式美,以朴实的摄影手法,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描绘属于中国制造业的30年变幻缩影。表现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传统的戏剧手法。
《打工老板》在内容、题材方面有明显社会性。众所周知,欧美电影的内容大多数是虚构的,特别是美国好莱坞电影更是严重地脱离现实。但是《打工老板》一开始就十分坦率的毫不掩饰去集中表现中国制造业的困境,身陷制造业怪圈中老板,工人等各种角色的酸楚不幸,艰辛纠葛。他力求场景的逼真感。几乎所有的场景都可以把摄影机搬到实地去,不试图努力想再现生活,而且是基本上"按生活的原貌"去再现,最大努力表现,尽可能使叙事浅显,讲得尽可能简明。总之"它不是故事,而是一种实录,一种记录精神。" 《打工老板》不是一部有关中国现代制造业的童话故事,非常严谨的态度使这部影片起到一个记录的作用,记录一个行业的兴衰,记录一个时代的变化,记录一代创业的人的故事。
走出摄影棚,到故事的实际发生地去拍摄,多拍实景和外景不用或少用人工搭制场景,取消舞台化的照明技术和摄影陈规,并注意让演员保持自然状态,充分调动演员的创造性,尽力去掉"表演"的痕迹,这一系列坚持写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和方法,使《打工老板》抛开了过去那种浮夸的形式,转向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内容,对于中国电影艺术朝着更加切近生活的方向迈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电影表现手法上,《打工老板》表现出一种创作者追求真实地再现人类存在状况的艺术表现特征。它尽力避免一些人工的雕琢,力图给人一种自然和朴实的感觉,使这种风格有了更多的真实性。电影表现方式很少有意地反复一些镜头,即使在象征、隐喻的运用上,也要有由实景中的"物"自然体现出来。不像蒙太奇,以镜头组接来体现人们的理性世界、表达人们的主观意念或解释客观世界。他的表现更依赖于直接地以画面内容和自然的镜头来连接。
以忠实的、客观的态度摄录生活,保持生活客体的完整性,力求逼真地再现生活的本来面貌,解释我们的社会,纠正过去,昭示未来,揭示生活本身的“多义性”,发掘生活自身蕴含的诗情和哲理,并影响人们的行为,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上,以《打工老板》为主的中国现代制造业纪实美学将对其产生了深远形象。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是二战电影最伟大杰作,亦是新现实主义的奠基。他是罗西里尼,意大利著名导演的重要作品。意大利现实主义电影的源远流长对后期国际电影纪实美学影响深远,《打工老板》是纪实美学独立存在的深刻证明,影片诠释了中国电影的纪实美学新高度。
《打工老板》为工业题材电影,以中国30年来深圳特区的企业状态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一位工厂老板林大林在创业过程中经历的惊险历程。影片中没有过多使用夸张的表现美学,以纪实为主,对客观事物进行记录的内在能力富裕了其纪实的本性,真实地再现生活。《打工老板》冷静而客观地的表现了中国制造业、中国经济的生存现状,用朴实的影像刻画了中国制造业的打工者和老板所特有的社会关系,让观众能够去感受创业者的艰辛,打工者的辛劳,管理者的无奈,记录者的困惑。在人物关系的选择和处理上,《打工老板》更尊重真实,不论是打工老板林大林的心理刻画,厂长的表情及动作,卧底记者良知纠结等都毫无浮夸,透露出这一年代制造业的味道。
电影取景于深圳,还原了当时深圳工厂原貌,其中林大林的办公室即为当时工厂老板办公室的真实还原。如林大林为代表的一代创业型企业家,很多人不会追求奢华。办公室的装潢,老板的着装,体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个人品味,简朴和实用是工厂老板们的主要需求。影片中可以看到的上千人流水线,腰间挂着饭盒和水壶的工人都是纪实的细节处理,这些特殊的细节表现更加奠定了影片纪实美学的根基。他的存在不能说是美的那么虚幻,不接地气,影片的美源自生活,生活即艺术。
电影所用演员注重合适而非光环,在造型要求上,更倾向日常而非装饰。摄影指导 卢茨▪赖特迈尔擅长纪录片的拍摄,而剪辑指导卡尔•里德尔的剪辑风格以唯美、细腻、写实为特色,常常能够在平实的影像中塑造出非同一般的人物情感。这些都预示着影片将以平凡的题材表现形式美,以朴实的摄影手法,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描绘属于中国制造业的30年变幻缩影。表现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传统的戏剧手法。
《打工老板》在内容、题材方面有明显社会性。众所周知,欧美电影的内容大多数是虚构的,特别是美国好莱坞电影更是严重地脱离现实。但是《打工老板》一开始就十分坦率的毫不掩饰去集中表现中国制造业的困境,身陷制造业怪圈中老板,工人等各种角色的酸楚不幸,艰辛纠葛。他力求场景的逼真感。几乎所有的场景都可以把摄影机搬到实地去,不试图努力想再现生活,而且是基本上"按生活的原貌"去再现,最大努力表现,尽可能使叙事浅显,讲得尽可能简明。总之"它不是故事,而是一种实录,一种记录精神。" 《打工老板》不是一部有关中国现代制造业的童话故事,非常严谨的态度使这部影片起到一个记录的作用,记录一个行业的兴衰,记录一个时代的变化,记录一代创业的人的故事。
走出摄影棚,到故事的实际发生地去拍摄,多拍实景和外景不用或少用人工搭制场景,取消舞台化的照明技术和摄影陈规,并注意让演员保持自然状态,充分调动演员的创造性,尽力去掉"表演"的痕迹,这一系列坚持写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和方法,使《打工老板》抛开了过去那种浮夸的形式,转向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内容,对于中国电影艺术朝着更加切近生活的方向迈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电影表现手法上,《打工老板》表现出一种创作者追求真实地再现人类存在状况的艺术表现特征。它尽力避免一些人工的雕琢,力图给人一种自然和朴实的感觉,使这种风格有了更多的真实性。电影表现方式很少有意地反复一些镜头,即使在象征、隐喻的运用上,也要有由实景中的"物"自然体现出来。不像蒙太奇,以镜头组接来体现人们的理性世界、表达人们的主观意念或解释客观世界。他的表现更依赖于直接地以画面内容和自然的镜头来连接。
以忠实的、客观的态度摄录生活,保持生活客体的完整性,力求逼真地再现生活的本来面貌,解释我们的社会,纠正过去,昭示未来,揭示生活本身的“多义性”,发掘生活自身蕴含的诗情和哲理,并影响人们的行为,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上,以《打工老板》为主的中国现代制造业纪实美学将对其产生了深远形象。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林大林虽然有着充足的理由但仍然改变不了黑心老板的事实。厂长只是在楼道走过啤酒瓶就从天而降,这是非常要不得的行为。
前面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看着就像在给民营老板洗白诉苦,把问题往别人身上引;但最后10分钟,胆子有点大,揭示的问题有点尖锐,加了一星。
我没看过这部电影,是盗号的.............
……几乎不忍心看下去,很真诚也很无奈的电影
很现实,台词也都深入人心。劳动法保障了员工,谁来保障老板,甚至还要限制消费,老板寸步难行,老板要如何翻盘还钱。看着很揪心。这部完全是老板心声。大多数时候老板还不如一个打工的活的潇洒自如。
为什么觉得记者那么婊呢?
三星半。世人只知工人惨,难知老板(中小企业)苦,该片为打工老板发声,却并不偏袒之,血汗工厂仍是事实。扎实有力的写实之作,让人感慨。当然,电影只呈现问题,中国制造转型期的致命难题,无解。
镜头拉回2010年,民营企业的老板在世界金融危机中在生存与道理的边缘如何挣扎着…我感触着,这些镜头如此之熟悉,我也曾经代表着企业一方,在2009年经历着企业一样的出口重创、资金链断裂,上千员工罢工而后仲裁牵厂,代表企业与员工谈判。那一幕幕是如此熟悉,打工老板的心情,我感同身受。中国制造,
看的时候想到了富士康
虽然语言老派电视化,但是题材相当好。难以定性的现实。
讲述国际经济危机背景下深圳一家加工厂的命运沉浮,由此可略览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企业的兴衰荣辱,中国复杂的雇佣关系和社会矛盾在此可窥见一斑。
亲戚拍的,刚获得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男主角,明天(10.21)广东地区上映。
很写实,而且结局不搞什么圆满大团圆,充满了无奈,资本家和工人两败俱伤,但也许他们能过上新的生活。姚安濂饰演的老板可能是最苦逼的,这里面每个人、每个阶层、每个角色各有各的立场和心理,吵架的时候也各有各的逻辑,谁是坏人呢?谁不为了自己呢?资本家真的最大吗,头上还有查税的,还有供应商和客户,一个个可不比资本家逊色呢!都演的入木三分。看到工人闹事也挺爽的,就应该多拍一些这样现实的,黑色的。一个结局是厂子倒闭,听说还有一个结局是重新开张了。我觉得前者好,后者没必要拍
姚安濂演得好,但演得最好的是扮演他手下厂长曹森的演员赵炬,真实生动
虽然电影制作上有些欠缺,但拍得挺真实的故事倒是让我有种「仿佛到曾经路过但没进去过的工厂体验老板与工人们生活」的观感。现实生活中没有的经历,通过电影去了解感受下。打工老板在获得更大收益的同时也承担更大风险,工人们辛苦工作也是为了赚钱过活。老板林大林与记者艾晶在办公室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争论的那场戏还挺不错的,道出了老板与工人之间的依赖与矛盾。两者之间的问题长期存在却难以根除。
姚安濂已经炉火纯青,从青红,红色康拜因到打工皇帝,每一部都令人惊叹
拍的居然特别的好...真正的反应了制造企业的焦虑....
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就是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剥削工人?
真实,上游剥削下游,下游剥削工人,作为最底端的工人如果反抗就连被剥削的资格都没有了。影片最后,厂子垮了,老两口拖着行李到哪去了呢?
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