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出·路

HD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7

 剧照

出·路 剧照 NO.1出·路 剧照 NO.2出·路 剧照 NO.3出·路 剧照 NO.4出·路 剧照 NO.5出·路 剧照 NO.6出·路 剧照 NO.13出·路 剧照 NO.14出·路 剧照 NO.15出·路 剧照 NO.16出·路 剧照 NO.17出·路 剧照 NO.18出·路 剧照 NO.19出·路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出·路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出路》跟踪拍摄了三位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历时六年追随三位主人公,记录下他们的梦想与当代中国现实的碰撞,这是不同地区的中国年轻人从学校步入社会的成长故事。来自北京的袁晗寒17岁辍学,3年后她游历完欧洲各国,考上了心仪的艺术学校,15年回国实习,在北京注册了她的艺术投资公司。湖北的徐佳,19岁,是咸宁高中的高三复读生,他已经复读了三次,最后如愿考上了一个二本。毕业工作2年后,2015年徐佳和相恋4年的女友决定结婚。来自甘肃的马百娟,12岁,在野鹊沟小学上二年级,条件艰苦,梦想能去北京上大学。2012年为了方便她上学,全家迁到宁夏,然而马百娟因为学习跟不上,第二年就退学了。15岁的马百娟独自来到陌生的城市打工,但因年龄和学历太低,屡屡碰壁。  中国当代青少年有着怎样的未来?这是导演郑琼在拍摄三名中国青少年时探索的中心问题。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4400第一季医生有囍青叶家的食光一个不落警察轶事万事屋即使在不黑不白的世界里,熊猫还是没有笑老公的春天黑色孤儿 第五季郑肯:因为有你,生命才完整大世界(2017)死亡不分性别不请自来忍无可忍吸血鬼生活第二季第二次机会:体操学院第一季乡村爱情协奏曲上里长与郡守大三元2019猛鬼专线976多哥我在翁布里亚的房子邪恶力量 第四季厉害媳妇军旗飘扬承诺

 长篇影评

 1 ) 摇摆之中

我可以对等为那个徐,我的身边也有马,也有袁。

我在金钱和现实面前一直摇摆,我自负自傲,也悲观漠视。我的家庭不需要我挣钱养老,但是也做不到供我到老。我也在迷茫着未来该去哪里生活,不过我没有袁那么多可选择的权利,但我好像依然是相对“幸运”的那一部分,因为我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做到自私只顾自己。

但是我好像又被束缚了。随着兔年的到来,一些我从未想过的事开始被迫要成为我人生的未来目标,我也需要找一个“好女婿”,虽然我也不会因为依靠而嫁给他。有时候想想,这貌似也不全是因为男女平权,也包含了一种逃避,不愿面对在父母辈的想法中,我已经不能够随心所欲了。

所以徐似乎就是现在的我,和我一般大的年纪,大学毕业1 2年的迷茫时期,可能我会迷茫更久。很难不说即使我极力排斥谈婚论嫁成为目前人生主调,这件事仍然不可避免发生,我需要完成这个别人的愿望。因为我没有太多实力达到袁的经济能力等等。可能我在25 26岁也会谈恋爱结婚吧,我不愿相信但我真的没法改变。

出路是什么?全篇还是有一点点宿命论的感觉,可是幻想也不一定都泡沫吧。其实我也不知道。

 2 ) 要把在这个教育当中植下去的一坨一坨的屎都得挖出来,然后你才能变成一个真的人

因为片中的三位主人公分属于三个被定义的所谓“阶层”,所以对于这部纪录片的关注点很多集中在“阶层固化”的问题上。很多人会问:徐佳或者徐佳的下一代,会通过努力变成袁晗寒吗?

对于这样的提问,我会想要反问:变成袁晗寒有什么好吗?从整部纪录片所反映出来的袁晗寒的人生,值得羡慕吗?

导演郑琼的一句话是打动我、让我一定想要看这部纪录片的原因:要把很多在这个社会里面,在这个教育当中植下去的一坨一坨的屎都得挖出来,然后你才能变成一个真的人。

我知道很多人会觉得,无论袁晗寒本人感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无聊,对自己的人生是多么的迷茫,甚至导致了情绪的不稳定等等心理上的问题,她的人生依然因为优渥的家境而令人羡慕。我觉得这种想法,也算是社会给我们脑子里灌进的“屎”之一吧。钱解决不了马百娟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袁晗寒的问题,或许可以解决徐佳的问题,但能解决的只是他人生诸多个问题中的少数。

整部片子是压抑的,唯一发自内心的快乐的笑容来自那个走在上学路上的十二岁的马百娟,那是一种依然感到生命的丰盈与希望的快乐。而难以相信,这种谁都曾有过的快乐,在我们十几二十岁的年华间很快地褪去。到底是这个世界快乐太稀有,还是我们对生命的感知愈发愚钝?我理解中的所谓出路,大概就是抛光这个社会的所谓期待也好所谓禁锢也好,找回那个依然欣欣向荣的自我。 正如导演自己的话:出路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心灵的;出路不只是外在的,更是内在的;出路不只是社会的,更是自我的。

 3 ) 我小的时候,见过很多的马百娟

我小的时候,见过很多的马百娟,上了高中和大学,身边几乎都是徐佳,等参加了工作,才意识到竟然有着那样多的袁晗寒......

电影里边有一个镜头,在徐佳通过第一轮面试进入领导考核之后,有一个一同进入面试小组的男生说“人,就是一步一步证明自己的过程”,而我觉得,导演通过这部片子其实是想让我们认识到,证明自己,也许并非那么重要,而逐渐的认识自己,发现真正的自己,解放自己,才是心灵真正的出路。

我的小学和初中是在鲁西北的一个农村度过的,和马百娟不同的是,我们小学的同学几乎全部升入初中而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业,然而能够在中考过关斩将升入县城一中也就是我们当地最好也是唯一一个正规的高中,比例非常低,对于一个镇上的中学来说,每年应届加往届最多十几个学生能够考上县一中的公费生。所谓公费就是学费一年1000元的,另外一种自费的是学费8000~10000元,是对那些考分达不到分数线但是和分数线相差不多的人设置的,对于农村的大多数孩子来说,考不上公费几乎就等于和高中无缘了。而我是就是那幸运的十几个学生之一。我的小学同学、初中同学百分之九十初中毕业之后就去打工了,女同学一般在城市里打工几年之后,回老家结婚、生小孩,就这样成为了一个个的马百娟。

升入县城一中,周围大多数都是农村来的苦孩子,也有少部分家在县城的走读生,家境相差不大,我们一个月只有一天半的假期,平时出校门需要请假。大多数同学,无论男生还是女生,背负着家人甚至是一个家族殷切的期望,那时候我们只有一个信条:考上大学,走出农门,改变命运,回报家人。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医学是最多的,因为毕业后不愁找不到工作,用老家人的话讲,一个人再穷,他也会生病,因此医院是不会倒闭的,医生越老越吃香,求着你的人多。多么务实而直白。至于个人的理想,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这个问题,眼下的生活不允许我们去思索那些高于现实的问题。而我,也就成为了全国千千万万个医学生中的一个。

医学生的大学生活,几乎是高中的延续,出早操,晚自习点名,每天都有厚厚的一堆书要记忆。很多同学逐渐发现自己对医学并不感兴趣,男生很多人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女同学,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都在努力学习,为考研究生做准备。大学毕业后,大多数的同学选择了去县级医院做医生,有一小部分考上了医学研究生,选择继续深造。在我们的大学同学微信群里,讨论内容最多的是医生工作压力大,夜班煎熬,医患关系紧张,起初每当发生一次全国性伤医事件,都会有同学发到群里大家讨论一番。朋友圈里也会刷屏。后来渐渐的没人转发这些信息了,好像大家已经麻木和习惯。

我在考研究生时选择了基础医学,研究生毕业后在高校做了一名教师。远离了医院那个吵闹的环境和紧张的医患关系。工作后认识了很多同事,很多都是非医学专业,我逐渐地发现,原来生活中竟然有一群人是那样的生活。比如有一个同事,每年都会去好几个国家旅行,二十多岁的时候已经去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一个同事,几乎每天都会去很高档的饭店吃饭,朋友圈天天发精致的饭菜的照片。有一个同事,开几百万的豪车上下班,要知道以我们的收入估计一生都买不起那样的车。网络上曾经有一个段子,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一起和咖啡,我觉得这个目标貌似也很难达成:一个同事喜欢去全世界各地的咖啡店,收集咖啡豆。然后像袁晗寒一样开了一个咖啡店而且没有倒闭……

当我参加工作了,发现世界上很多同龄人的经济状态是我努力一生都达不到的。同事背着香奈儿、LV的包包,看上去是那样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然而当我也花了几千块买了所谓的轻奢包,我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幸福的感觉,当新鲜劲一过去,我更喜欢背着几百块的结实耐用的帆布包装着我的厚厚教科书上班。而且在追求物质的过程当中我逐渐意识到,物质带来的愉悦感并不能持久,甚至会很快消失,而拥有精神追求,才可以做到永无止境。

最近得知学校教艺术的一位年轻的女老师,放弃了很多人挤破头都想要的编制,去海南创业了,看她的朋友圈里,每天的生活多姿多彩,感觉过得很开心。我内心非常羡慕那种生活状态。实际上,我想大多数看了出路电影的人,都应该是“内心羡慕袁晗寒那样的生活状态,却不得不过着徐佳那样的生活”。

导演郑琼老师并没有给每个人指出他的出路在哪里,那也不应该是她的任务,但是她成功地促使了我们——至少是我,开始觉醒,除了肩上的责任,我们是不是应该为自己的心灵做点什么,我觉得一部电影做到这一点就成功了。

 4 ) 阶级隔阂

导演为找寻青年人的出路在何方聚焦三个背景、阶级、性别不同的青少年,将从他们在象牙塔到步入社会的故事娓娓道来。三个主人翁分别是:西北偏远乡村热爱读书的小女孩马百娟;湖北农民工二代复读三次的徐佳;衣食无忧辍学的北京女孩袁晗寒。 三人都想摆脱目前的生活困境:马百娟想通过读书考上北京的大学摆脱落后的乡村;徐佳想通过复读考上好大学获得心仪岗位;袁晗寒想通过远游国外摆脱精神世界的虚无。 当镜头转到她们走出社会,三人的经历纷纷写下“出路”的答卷:马百娟因家贫退学却因年纪过小无法就业,最后与表哥结婚生子;徐佳穿上不合身的西装就业并与女友结婚负起家庭重担;袁晗寒考上心仪的艺术学习为对抗无聊开始实习并创办自己的艺术投资公司。 从三个人的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我们不难看出他们背后的阶级差异与巨大的隔阂。青春难重来,可是有些人的青春就是奋斗的牛马;有人出生在罗马。当下的社会阶级固化显露,读书是少有跨越阶级的通道了。 印象最深的一幕:年迈的老师在简陋的教室教授唯二的两个学生 学生念着“从前乡村是土路,现在家乡的路是宽敞水泥路……”但镜头之外却是层土飞扬的土路和低低矮矮的土房子,老师对此都羞于教学。马百娟与袁晗寒除了性别相似外,人生境遇天壤之别。一个为生计15岁嫁作人妇,一个认为现在不会饿死人。 时过境迁,导演为大部分庸碌无聊的青年找到了出路在哪点答案,可是面对日益严重的阶级隔阂,需要耗费几代人的努力才能为后代支撑起能随心所欲生活的出路吧?

 5 ) 其实并没有

这学期有门课一开始,老师让我们读一本书叫《异类》,探讨关于个人成功的可能。书中有许多案例,大多是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来讲述一个群体成功的可能。然后也经历了一些事情,有的有关微博热搜,有的有关个人发展,越来越发现,许多问题的讨论是存在社会结构带来的困境的。《出路》我没有看过第二遍,但是我想再回头看一看,可能会有一些新的看法,也只能是看法,因为我也没找到出路。

一周之前,我在修改暑假的调研报告,敲了一行字:此行也让我消解了此前对农村教育中重男轻女的问题的误解。其实并没有。一年以前,我从高三23班离开,走进大学。我以为之后一切都很容易,钱是天上掉的,衣服是树上长的。其实并没有。我以为如果能活的像画家女孩一样,我就不会迷茫不会消沉,世界就是一个可大可小的地方,我可以如我所愿地四海为家,生活里只有数不清的浪漫和幻想。其实并没有。就像那篇叫我的家乡真好的课文。窗外没有宽阔的操场,也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

想当然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贴标签也一样。我的世界里总是太多“我以为”和“竟然这样”,总是看到了一点现象就急于去定义本质,总是不经大脑地把亲眼所见的个例推而广之视为真实。其实并没有。

这部片子肯定不能和我的父亲看,我可以想象到他会在我表示惊奇和困惑的时候发出不屑的笑,对我说:“你以为呢?”

我又想到自己也曾带着一点若有若无的精英情节和中产阶级的视角,模仿着营销号的口吻去嘲讽一切,嘲笑那些早早结婚的农村女孩,嘲笑那些为就业奔波的非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嘲笑着那些找不到出路的人是因为自己实在不够努力,没有机会运气不好,那也是他们的错。我以为生活就应该是从一睁眼起就有了安排,一切都顺其自然,我会经历所有的事情,但都没有困难。我的出路是一开始就被决定的,不会更好,也不会更坏。

其实并没有。

我想起高中的时候有一次,我坐在后排,给我爸念着一片言辞刻薄的营销号文,批评着把钱看得太重的家庭,穷怕了的家庭,会有怎么样的悲剧。我爸说:

“其实不是这样的。你不明白。”

我也想起了一些故事。想到奶奶曾经说自己没办法再回到农村生活,因为习惯了城市多年。我也想起我高中的同桌对我说,她这次回家,看见初中时候的好朋友已经挺着大肚子很久了。她说:“你能想象吗?”这么久过去,我几乎遗忘了这个事实,直到今天才想起。很多事情忘了不代表不存在,构建了想象的环境不代表就应该理所当然的冷漠。

这电影和人生七年其实有一点类似,那就是给一个机会去看看更多的不同的生活,去理解社会的生态。那个世界之大,大到看不清全貌。

(短评140这个设定真头疼

 6 ) 点映观后

如今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焦虑,但马百娟们显然连观看这部电影的机会都没有。观影的应该都是徐佳们,相信教育能改变命运,努力打拼着。而袁晗寒们,她们的焦虑,或许跟中国的教育有关:郑琼导演说她觉得我们目前的教育都是在往成功学上走,基本不关注人生的意义。这样看来,袁晗寒们的焦虑真的是因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从影片中也能看出她似乎家境优渥,导演讲起拍摄缘由才知道,原来人家姓赵的。所以说袁晗寒这条路不是谁都能走的,这种焦虑也不是谁都配得上的,末尾马百娟的父亲对着拍摄人员说再拿两万块钱来,不给就不让拍了,现在才知道你们是私人的,刚开始我还以为是共产党呢!魔幻。电影中两个魔幻镜头都来自马百娟这条线,还能说什么呢?

但总的来看,他们都比之前过得更好了,马百娟全家从山沟里搬到了城镇里,徐佳大学毕业进去了公司,袁晗寒开了家公司。但他们的焦虑仍然没有解决,生活还要继续。

"生命没有贵贱之分,但生命的状态是有的"。影片里最扎心的就是马百娟那条线了,袁晗寒也承担了全部笑点,而徐佳呢,大家都是从那里过来的,看电影时无非是作为一个过来人开着上帝视角审视着。对"阶级局限性"这个从初中历史课本就开始有的词如今深刻地理解到了。

"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吗

 7 ) 敢问路在何方?

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穆旦

人活着,到底图个啥?

处在不同境遇的人,一定有着不同的答案。

昨天看了纪录片《出路》。

三个人,三个地方,三种人生模式。

生活在一个世界,却又好像完全不在一个世界。

一 马百娟,甘肃会宁人,简直人间极苦

山沟里的娃娃,家里穷,啥活都要干,早饭吃点开水泡馍馍,午饭是面疙瘩就咸菜,尽管挺爱学习,但智力发育迟缓,十几岁了算数还要掰手指头,小学没上完就辍学了,16岁近亲结婚嫁给表哥,紧接着便是怀孕,不知道下一代人会怎么样。

二 徐佳,湖北咸宁人,社会中的大多数

小镇出身,十分努力地学习,复读两年后进入大学,之后便是找工作、结婚……,像极了大多数人的生活轨迹。

三 袁晗寒,北京人,卵巢彩票获得者

辍学于全北京最好的美院附中,然后是画画、开咖啡馆、留学、注册艺术品投资公司,时常觉得生活无聊,想要找点什么事做做。

每个人都在找出路,每个人也都有着不同的出路。看完之后,实在让人唏嘘:

1.人真是在精卵结合那一刻就开始不平等了,且这种不平等不可能完全消除。

如果说经济条件还能外部调节,那个人的先天禀赋,比如智商,外貌,身体素质,这些又该如何调节呢?即使后天开发,很大部分在出生前也已经决定了。

有些人出生在罗马,有些人天生是骡马,简直无解。

不过承认并不代表认可,总该有所反思才好。社会公平永远值得追寻。保护弱者和少数,也是因为谁都可能成为弱者和少数。

2.人是被环境塑造、驯化的动物,人的观念与其所处环境相适应。

没有一个人的眼光是纯洁而无偏见的,人们所看到的世界,是一个受特定风俗习惯、制度和思想方式剪辑过的世界。个人的行为也都是基于彼时彼刻其对现实世界的想象。

就好像马百娟的父亲觉得,“女娃娃是别人家的人,多少念一点书,个人能用就对了”;徐佳的妈妈则认为,文凭高一点,肯定强一点,支持儿子再复读一年;而袁晗寒的母亲却主动让袁晗寒退学,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人都是同样的人,但就像“仓鼠厕鼠论”所说的,厕上的老鼠东躲西藏,仓里的老鼠膘肥体壮,“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

可见,环境挺重要,有时换个环境也挺重要。毕竟,在一个固有的环境或单一的文化体系里,人们很难突破原有观念的桎梏。但如果制造点文化碰撞,或有外部的旁观者进行思想灌输,结果可能会有很大不同。

3.勤奋是个好品质,但有时候真不是勤奋的事儿。

马百娟的父亲十分辛苦,自称是“苦怕了也饿怕了”,看着他苍老的模样,我一度以为他是马百娟的爷爷。但是,在那个山窝里,就是挣不到啥钱。甚至于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哥哥,得了牛皮癣都没钱治。

罗翔老师说:“其实我不是宿命论,宿命论会导致懒惰。同时我个人其实也不太相信天道酬勤,它会导致人走向骄傲或者虚无。当你成功的时候,你会觉得这是你努力拼搏来的,你配拥有这一切,所以你就瞧不起那些失败的人。但当你努力了拼搏了,最后依然失败,还是一无所成,你会陷入一种极大的抱怨,会认为天道不公。”

“我认为人生95%的事情可能是你自己决定不了的,但是我们依然要用5%的努力去撬动这95%你无法决定的事情,凡事尽力而为。”

我相信罗翔老师的话,尽管我不知道这个比例是否准确。

而影片也展现了这一点,尽管阶层落差依然存在,马百娟一家还是省吃俭用搬出了大山,徐佳经过复读,也考上了满意的大学。

希望他们都能走得更远一些。

落后的地方不值得留恋。

4.出身很大程度上确实决定出路

相比穷困的出身,富裕的一大好处是,容错空间大,试错成本低,选择权比较多。

袁晗寒能够尝试很多事情,画画、开店、留学、办公司……,徐佳大学毕业,立刻就要去挣钱养家,后来他还结了婚,总感觉像牛套上了轭;马百娟小学没上完就嫁给了表哥,她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去北京上大学了。

有句诗叫,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亡国的君臣,未必就比缔造盛世的君臣差到哪儿去。但亡国君臣的悲剧在于,他们的政策选择面过窄,缺乏辗转腾挪的空间,一旦有纰漏,很少有余地去纠正。而盛世的皇帝,家底丰厚,经得起折腾,有机会从错误中成长。

两者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外部环境越差,对该环境中个体操作能力的要求就越高。

但现实却是,穷人为了应对穷困的生活,往往会形成相应的认知状态,这种“具有合理性”的状态,会让穷人锁死在现有的生态位上。

不过命这玩意,你要不认,还能折腾折腾,你要是认了,可能也就真那样了。

生活的惯性,极其强大。

5.无论境况好坏,人都是各自有各自的悲欢。

无论贫穷还是富有,疾病还是健康,所有的人都是各有各的烦恼,各有各的欢欣。马百娟可以笑的很灿烂,袁晗寒也会感觉很无聊……,不过情感或许类似,我们为之动情的内容,却可能大不相同。

我们就好像“一个个兀自漂泊的孤岛”,安静地凝固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由于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永远不可能全部看见,甚至根本不能看见,于是,我们也就失去了理解彼此的可能性。

如果没有这部影片,马百娟、徐佳、袁晗寒,也可能就像三根平行线,永远不会有交集。

最后,用袁枚的一首小诗结尾: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总之,愿他们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8 ) 照见五蕴皆空

在这部纪录片的结尾,袁涵寒说了一句非常引人深思的话,大概意思是,每个人投胎到这个世界之前,都不是自己在天上看,选择哪个家庭好,然后投生其中的,如果能够这样选,大约可以算是“机会”,可是并不是这样。

袁涵寒的困境在很多人看来像无病呻吟,“我们没有你那样的选择空间,你却说你觉得啥都没有意思”。的确,袁涵寒见过了太多的世面,看过了太多的风景,以至于在别人对于德国的先进和发达还抱有幻想的时候,只是云淡风轻地说了一句“一直待在那里,多无聊啊”。“无聊”这个词被袁涵寒提起多次,她是真的想要去寻找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也是真的会在当下的生活中感到无意义。于是她有了大把的时间去思考人生,学习艺术,也有足够的力量去试错,探索,最终找到令自己比较舒服的一条道路。

看似徐佳也是非常努力的,但他似乎不敢去想自我价值实现之类的问题,他的一切努力都是在为了找到一份能拿到钱的工作,结个婚有人分担家务而让母亲少辛苦一些。徐佳似乎一直是对袁涵寒这样的生活望而生畏的,她可以不为了钱而斤斤计较,她可以不为了生计而拼命努力,她可以在正常的青春期有正常的男朋友,而不用为了学习和考试而否定和压抑自己对异性的渴望。徐佳如果去到了更好的大学,接触到更高维度的智慧,并且能够真正深刻思考人生的意义,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这种意义结合起来的话,他的人生一定会有大的跃升,他不用再和母亲住在破旧的出租房内,数算着被公司允诺过的工资什么时候到手。他如果可以顶住来自家人的压力,而给自己一点空间,或许他可以不用活得那么被动,可是他已经努力到了极限,即便他想要尝试跃升到袁涵寒那样的独立有个性的生活状态,也会因为没有人肯为他兜底,给他原始资本而裹足不前。所以或许,在袁涵寒所处的阶层内部,谈家庭背景没有意义,可谈的只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感觉,热望,而在徐佳与袁涵寒的对比中,又呈现出了家庭背景对人的绝对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用徐佳这么努力的样子去批判袁涵寒不努力,是不公平的,不能因为袁涵寒生得好就否认她的生活中无意义的痛苦,以及她自己为了探索而做出的努力。也不能因为徐佳努力了这么多而连袁涵寒的起点都达不到,就否认这努力的意义,对徐佳来说,让母亲少受一些辛苦,让妻子得到一个归属,让自己的孩子在人生起点上不要像自己那样辛苦,不也是自己努力奋斗的意义吗?

可能马百娟是最为身不由己的一个人了,与其说徐佳是努力到极致也突破不了瓶颈,只能做到中等工薪阶层的水平,那么他至少还是能从自己的努力中得到一些满足感的,他至少还是给自己的亲人,后代带来了一些福利的。但马百娟似乎连努力的机会也没有,就已经在知识上,观念上被禁锢,被放弃了。她的长辈是那种能在拍摄过程中发现摄制组是私人团队而瞬间起了戒心,问摄制组要几万块钱的人,被这样的长辈所管理,马百娟对于读书上学以及去大城市生活的渴望,又有谁能够看到呢?即便她的愿望是那样朴素单纯,上了大学可以打工,打工就会挣到钱,有了钱可以给家里买面,建水窖。这样大公无私的愿望也不会被看到,等待马百娟的就只有被命运不断揉搓,无意识地生下孩子,让孩子继续过着在城里找不到任何工作,达不到任何工作的最低学历限制的生活。正可谓是狂风专打枯树叶,厄运只找苦命人。但凡马百娟能读一点点的书,她也不会被家人的那种有毒观念所束缚,受了半辈子的苦,然后告诉自己的下一代“女人嘛,不就这样!”她如果能够看到自己是多么有潜力,有能力,有创造力,是造物者的伟大奇迹,好好读书下去,以后的日子一定要比不读书过得好,那么她的生活也就不同了。只可惜,她不知道,她家里人不知道,也没有人告诉她。

当然,在这里也让人深感农村的孩子不读书,他们以后的生活比城市的孩子贪玩不读书一定是更加悲惨的。其区别主要在观念,我们是要承认,有一些人天生就能收到观念先进,认知正确的父母的养育,他们即便不能努力从家庭的影响中突破出去,至少也能实现对父母的继承。而落后地区,贫困地区,偏远山区的孩子,他们如果不读书,不接触观念先进的地方的人,不积极像人家学习,就得一辈子贫穷落后下去,就得把自己曾经深受其害的观点传给自己的后代,永世的苦难显然是比一世的苦难更加令人绝望的。所以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艰苦的地方孩子们也非常刻苦读书?是他们迫切希望吸取精神的养料,学会积极的观念,把自己旧有的,导致自己的祖辈,父辈贫穷落后的负面观念摒弃掉,也因此而过上一种相对体面的生活。

 短评

果然富家女眼界还是宽一点的

7分钟前
  • Way-Kwok Chu
  • 力荐

阶层会提供相应的试错机会,且上层无论如何都会有一个兜底的线在,但茫然是共通的,可能徐佳会多一分焦虑,马百娟再多一分无力。全片最难忘的就是马花了3块2买了新作业本后雀跃的神情,这是人类最宝贵的瞬间,但那眼里的光能持续多久又很大程度是由出身决定,这同时也是最难过的事情。

11分钟前
  • tapa nama
  • 还行

放在当前的历史环境 名字叫出身 也许更好

13分钟前
  • 头号精神病
  • 还行

我觉得每个人的出路都不一样,马白娟的出路是结婚生子有口饭吃,徐佳的出路是有个好工作结婚提高家人的生活质量,袁晗寒的出路是做自己喜欢的东西。

14分钟前
  • 白勺啊白勺的
  • 推荐

三个人,三种生活轨迹,发展脉络交叉展现的人物状态,发人深省。

16分钟前
  • Mung
  • 推荐

浪费了一个好题材系列,拍的很业余,随便拎一个湖南卫视《变形计》的导演可能都比这个拍得好。不过还是拍出了一些时代的困惑,电影里的三个阶层都充满了无力感,每个人的表情都在诉说着生活的苦难。

17分钟前
  • 金敏丧
  • 还行

国内这种数年跟拍某个人或某一群体类似题材的纪录片还是屈指可数的,加上个人有所共鸣绝对是上乘佳作!此片展映后目前也还出于点映阶段,所以很庆幸能得到资源并观看。纪录片内容条目有不多说,主要看其内核。本人目前其实也还在寻找自己的“出路”。片子跨越6年跟拍了中国当下社会上中下阶层三个主人公的成长,正如导演郑琼所说这基本就是一本相册。就我来说跟片中徐佳年龄相仿、情况相似,我也曾复读上大学、做过电销。而人生也是随时在寻找出路。

21分钟前
  • 秀才Bui出门
  • 力荐

看得途中想起《人生七年》,一样是记录不同阶层的生活轨迹,《出路》却是更多了些挣扎的血肉。家境贫困的男性尚有家人支持,复读三年考大学;生活在大山里的女孩却只有七年的青春就要被嫁为人妇;家境优越备受宠爱的北京女孩,看似最为幸运,却也面临着人生的迷茫和价值的缺失,同样要面临出路的选择。

23分钟前
  • 蓝渐层猫咪
  • 力荐

三星半,2009年低画质、低像素部分素材加分,有些纪录片的触动点在于,会让你觉得人人都是上帝眼中庸庸碌碌毫无出路的糊口动物,当西北的小学少女辍学无所事事地漫步郊野,当武汉懵懂青年大学生穿上不合身的西装去求职,当衣食无忧的北京少女无论身在国内国外都觉得空洞无聊,这种动物感会更强烈,所谓出路就是觅食,无他,吃不饱痛苦,吃太饱空虚;三组人,阶级差距,教育差距,财富差距,可选择的生活不一样,但面对生活的空虚可能都是一样……

2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出生已经决定了80%的社会,靠自己改变阶层越来越不可能!

26分钟前
  • Emma
  • 还行

甘肃会宁的那个简直就是我童年一个同学的翻版

31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感觉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这就是人的共通性吧。其实影片想要表达的并不是什么阶层固化,人生就是一场自我救赎的过程,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路最终还是要我们自己走。

32分钟前
  • 楢山
  • 力荐

由于资金的局限整体略潦草,但人物选取很典型。除了马百娟面对阶级壁垒的无力,更真切体会到的是徐佳和袁晗涵面对遥远未来的迷茫与空虚。转眼间三年之后又是三年,那种走一步是一步,完全看不到未来却不愿去想的感觉自己虽然已经习以为常,但在银幕上以客观视角看到这份真实的空虚还是觉得太可怕了。

36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高考不是万灵丹,大学不是万灵丹,考研、工作、换一个城市定居…都没有用的。还是自己,自己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

37分钟前
  • Lelia🌈
  • 力荐

改变阶层是很容易的,向下掉的空间还很大。

42分钟前
  • 福禄寿喜锅
  • 推荐

千千万万的马百娟们啊

46分钟前
  • 又又
  • 推荐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家庭背景就已经决定了这个人的命运和一生,现实就是这么绝望。

4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平静的绝望,阶级趋于固化,打破阶级有多难,不知道,先从打破自我开始吧。

50分钟前
  • i Film
  • 推荐

书评本来不是吵架的地方,但是我觉得OMG42网友的发言实在太有意思,给大家解读下:“要不是有高考你们这些贱民连希望都没有,难道还不满意,不赶紧给赵老爷扣头谢恩?”

51分钟前
  • 那慕尔
  • 推荐

2014年,马百娟16岁嫁给了表哥。2015年袁晗寒在北京注册了自己的公司。2015年,徐佳仍在当初签的电力公司工作。——2018.6.30大象点映于贵阳。

55分钟前
  • 熊熊大水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