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一辈子都天真的人
1900的故事为什么打动人心?是音乐的天才,还是技艺的高超,这些都是原因,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个一辈子都天真的人,从始至终。
趴在玻璃窗前看着模模糊糊的舞厅,跳舞的人群,灯红酒绿,最后视线停在钢琴上。
他盯着那架钢琴,他不说话,只是默默的热爱着。
一个人幼年时的经历会影响人的一生,我想,这真的很对。
童年时,1900问丹尼,什么是孤儿院,丹尼说,孤儿院就是一个监狱,没有子女的人就会被关进孤儿院。1900没有父母。1900问丹尼,什么是妈妈,丹尼说,妈妈就是一匹马,跑得很快的一匹马。1900没有妈妈。
当Max坐上1900的身边听1900弹琴时,1900又说起了关于孤儿院与妈妈的话题,他保持着他特有的微笑,天真的笑脸,像一个孩子。这是极美极感人的一段。
钢琴在舞厅里滑动着,甚至绕着柱子滑动。这哪里是滑动,根本就是舞蹈。1900的手使钢琴奏出动听的音乐,钢琴带着1900舞蹈。在这时候,我们看到钢琴和1900是合二为一的。Max虽然坐在1900身旁,但是他并不是参与者,而是一个见证者一个旁观者。他代替我们观众看到1900的身体一辈子都在这艘船上,但是他的心在广阔的地方,不知在何方,但可以肯定的是,并未束缚住。他是自由的。并且是天真而自由的。
当1900与谢利斗琴时,Max拍1900的肩头,他回过头来,泪流满面,1900听了谢利的音乐感动得像个小孩不能自制的哭了。其实这样说是不对的,1900被音乐打动了,他哭泣,他并不觉得要去制止这样的行为,这样的行为没有什么好去制止的。他是天真的人。
1900爱上了那个不知姓名的女孩,那个女孩也许不仅仅只是一个女孩。那是一个懂得海的声音的女孩,从她父亲那儿懂得的。她站在甲板上,1900在录唱片,他看着她,就像看着自己,另一个自己,一个神情忧郁的气质纯净的天真的女孩。1900即兴弹奏着钢琴,就算再不懂音乐的人也会知道那音乐是1900心中的诗,他的情感,他的凡心活络了,却是敏感而纤细的,似乎是薄薄的明镜,不可触碰。他是害羞而天真的。他要将这张唯一的唱片献给这个女孩。他想要下船上岸也是为了这个女孩。我想,他的那张唱片不仅仅只是一张唱片而已。是他唯一留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点物质的痕迹。1900在楼梯上走到一半了,他看见的是钢筋森林一般的大厦,他将帽子扔在水里,走了回来。这个扔帽子的举止有些人觉得俗。不过,这个帽子扔了出去随水飘走了,是不是带走了一点其他的什么呢。1900打定主意要做一个一辈子都天真的人。至少,他做了很多人想做但是没有去做到的事情。
我们曾经也天真,也相信,也有爱,也是纯净无瑕的。但是,现在呢。
有的人在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为了生活。有的人在做自己小时候最讨厌的那种人,是自己想要改变的还是被别人给改变的还是被生活给逼的呢。有的人背叛了自己的梦想。有的人抛弃了童真和真诚的一颗心,失去了浪漫的理想。这些人是远离了海。是与1900不同的人,也许他们也想要当1900一样的人,也许只是想想罢了,在看片的时候湿一湿眼眶或者流下几滴风骚的只有自己才知道的眼泪,也许觉得1900太傻了。也许,也许没有也许了。
1900,一个到死都保持着天真的人他说,“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的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漫无尽,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样过?我无法遗弃这艘船,宁可遗弃自己的生命。”
可是,绝大部分的人都遗弃了自己的天真。
2 ) 漂流在大海上的音乐浮城
终于看完了《海上钢琴师》。
1900把自己禁锢于自己的音乐中,也同时把自己禁锢于自己的世界里——他的全部世界就是他所生活着的Virginian号豪华邮轮。
对于1900而言,音乐,是用来娱乐自己的——他永远为了自己而弹奏着,永远不让自己的音乐和自己分离。
1900的存在很特别么?未必,他的生命因为没有踏足过真实世界而显得尤为纯净和清澈,甚至纯净和清澈得不能够生活在这个真实的现实世界里。最适宜他生活的地方,是Virginian,一个漂浮在海上的乌托邦,一个能够让1900这样纯粹且单纯的音乐圣徒栖息的地方。他不能,也不应该走进我们的世界,我们的世界对于1900而言,太肮脏,太复杂了。
究竟是1900把自己禁锢在狭小的空间里了,还是我们让陆地桎梏了我们自身?城市里有着成千的街道,我们迷失于其中,看不到天的尽头,而大海以其广博的胸襟,容忍并珍藏了1900这个特异的存在,也甚至是因为大海的广博,1900看到了世界的尽头。
影片中有两个镜头很让我感动,一个是因为其艺术性,另外一个则是单纯的感动——对一个膜拜音乐的人发自内心的由衷感动。
当1900从甲板上缓缓走下舷梯时,摄影师并不像其他同类镜头的处理方式那样,由近及远的慢慢拉长景深,而让作为主体的1900的身影在以庞大的Virginian号做背景的环境下,越变越小——这是一种真正的渺小。摄影师选择了另外一种处理方式——几乎是前无古人的处理方式——当1900一步一步的捱下舷梯时,镜头以同样的缓慢和凝重由远及近,最后渐渐定格,转而我们看到的是从舷梯后方的角度拍摄的1900沉重的脚步,以及透过舷梯的缝隙和1900双脚展示给观者的纷繁而凌乱的城市。而后,我们从1900的眼眶中看到了一个别样的城市——张牙舞爪的炫耀和叫嚣着自己的浮躁,扬扬自得的伸展着栉比的高楼和烟囱。
很特别的表现手法,当影片行进到最后,Max问及1900为何不愿意离开Virginian的那一瞬间,我们就不难理解1900的答案了——琴键太大,音乐无从而生;城市太大,我们无从而生……
而另一个镜头,在Virginian被炸毁的前一刻,忽然一双手,干枯的手,轻轻的摆放在观者眼前,然后这双手开始在空气中弹奏,背景音乐是那首美妙的乐曲——1900为了心爱的女孩所即兴演奏出的爱语。钢琴的声音,尤其是这样以单音为主的简单旋律,总是显得特别的干净和轻灵,仿佛是1900那颗安定的心一般,平缓的旋律倾泻着柔情,不仅是对那个曾经出现在1900生命里的姑娘的柔情,更是1900膜拜着钢琴、膜拜着音乐时,心里自然而然的散溢出的柔情。
还有一些细节化的东西。
影片的前半部流淌着明快和欢乐的音乐,而后半部则几乎都是以那段1900唯一留在人间的那段短曲及其变奏——空灵短巧,细微孱弱得如同1900具备自闭潜质的心灵。
而影片另一个不得不说到的细节,一般的回忆录式的影片在回忆部分总会制作成比较灰暗的色调,而在《海上钢琴师》里则完全颠覆了这个传统——我们所看到的Max的叙事时间里,影片呈现出一种阴暗的效果,仿佛是Max所生活着的战时乱世所带给Max以及和Max生活在共同的时代背景下的那些芸芸众生的心理——阴冷、悲伤、困苦、颓废。而当Max开始回忆过去和1900在维吉尼亚号上的生活时,影片的色调转为鲜艳而明快的亮色。可是我们不难发现,从1900第一次也是此生可能仅有的一次邂逅爱情——无望无果的爱情起,原本海面的晴澈和湛蓝被一种潮湿且伤感的连绵不绝的阴雨所替代了。那个姑娘出现的时候,舷窗外是霍然腾起迷雾的大海。而后,在Virginian的甲板上,大雨滂沱中,1900讷讷的看着那个被一袭黑衣和一把黑伞笼罩着的姑娘,张开嘴,妄图说些什么,继而却有无奈的闭上了嘴巴——用言谈与人沟通,始终不如用音乐来得更流畅。即使雨停了,天气却依然继续阴森着,于是1900只得和那个不知名的姑娘在一偏阴霾和涌动的人流中道别。
另外关于以爵士乐作为影片的主体音乐类型。
爵士乐很奇妙的,居然可以一边表现着别有忧愁暗恨生的情意,一边又可以跳动出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嘲讽的音符。爵士乐的自由节奏全然破坏了过去那些传统音乐的模式。如同1900自身一样,以其的存在嘲讽着这个无聊的世界,同时却又不得不为自己的出生黯然伤神不已。
总之,很值得一看,很值得品味——音乐,其实就只是表达我们自己的另一个方式而已,只不过1900比我们任何人都表现得更为极端。
记得,仔细的聆听影片的配乐哦。
3 ) 一个自己无法掌握的梦,是一个别人吹起却总觉得要破灭的泡沫
1900一个数字,一个年份,也是一个或许莫须有的人的名字。1900这个人真的存在吗?那个一生都在船上,从来没有触碰到过陆地的天才钢琴师。
我在想,如果我是1900,我会不会下船,会不会去找那个一见钟情的姑娘。说真的,我并不能确定自己的答案,因为这真的是一件难以下决定的事情,如果真的在想了很多很多的未来以后。
如果下了船,未来是否真会像他们描述的那样美好?名扬天下,然后呢?定期的在某些满是观众的剧场表演?每隔一阵子的灌制一张录音盘?然后呢?买一座房子,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圈子里?然后呢?找到那个自己爱上的姑娘,结婚,生个孩子?然后呢?慢慢的老去吗?如果那样,自己真的会开心吗?
或者,下了船,会是更可怕的事情。名噪一时只是短暂的,音乐只是陆地上的人们生活的很小的一部分,有太多的东西可以供他们去消遣。那么,到了陆地上的我又算是什么?一个钢琴家?谁知道那陆地上有多少个钢琴家,又会有多少个其它这样那样的家。
而船上不一样。我出生在这里,熟悉这船,每个角落,每个起伏和动荡的节奏,都是我所熟悉的。还有那个大厅,那架钢琴,它们是我所能够主宰的,我在那里,我就是它的灵魂。在船上,观众是过客,我是这里的主人,他们一批一批的来了又走,而我总是在这里,而且已经熟悉了这里的一切,所有的习惯都依赖于这船。
下了船,会怎样?一个自己无法掌握的梦,是一个别人吹起却总觉得要破灭的泡沫。而留下来,我知道将会有什么,那些都是我所熟悉的,那个住的小船舱,那个吃饭的餐厅,那个欢乐的大厅,还有那架钢琴,那钢琴上的88个按键,我都无比的熟悉。留下来挺好的,为何要下船呢?
如果那船永远不会沉,我想,如果我是1900,我也是不会选择下船的。至于那个姑娘,为何非得下船才行呢,如果真的属于我,为何不能一起在这船上,如果不属于我,那么,我何不留在这船上等待,属于我的那个她。
4 ) 俗人理解不了的幸福
关于钢琴,关于尽头,关于彼岸,这些我都不想说。我只想说说1900这个人。
众人叫他天才,众人为之疯狂。1900,从拥有这个不平凡的名字起,就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人。目光、掌声和荣耀,平凡人可能终其一生都得不到的东西,对于天才的1900就像空气一样稀松平常。
但目光、掌声和荣耀并不能令人幸福,也不长久。
电影里有一个镜头让我特别难受:人们围绕在1900身边为音乐起舞的时候,有人看见了自由女神,一下子所有的人呼啦啦作鸟兽散,只剩下1900孤寂的身影。再多的荣耀也挽救不了孤独,此刻他非天才,是个可怜的被遗弃者。
天才其实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所有的天才都是异类。而再体面的异类都不会被人真正地爱。那些为1900的琴声瞠目结舌的人,在琴声终结的时候,他们也就咂巴着嘴散去。1900这样的天才更像是个宠物。人们会喜欢它、呵护它、痴迷它,但它跑到马路中间迎面驰来飞车,谁也不会扑过去用自己的身体挡住。
大概只有小号手是愿意聆听1900的内心而非琴声的人,他不理解他,但是他尊重他。他用尊重成全了1900完整的独立。我看到有人说如果他是那胖子他就会把1900敲昏然后拖下船。我想这样的想法也就注定他成不了那个胖子,成不了1900唯一的真正的朋友。
如果我们较真一点,假设小号手真的把1900弄下船了,故事将怎样延伸?我们都知道,落魄的小号手没有能力去为朋友找一艘新的船,找88个琴键和尽头。1900将无可避免被磨去棱角和平庸,落入红尘变成一个凡人。
活着,还是活得安心。这也是个问题。凡人的选择是无论如何先活下去再说,"活着"这件事情本身比什么都重要。而天才则把心灵的舒适看得更重,生死则次之。所以凡人可以忍辱,天才却情愿玉碎。每一种人都获得了他最看重的东西,说起来谁也不比谁亏。
其实我不太乐意用天才这个词儿来定义1900。天才已经被用滥了。我更愿意说1900是个ET。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想表达就开口说话。这是人类的方式。但是1900不属于人类范畴。他的手指是他的发声器官,连着他的心和眼睛。他的身体机能是人类的,他的感知和内心是ET的。
ET很神奇,但不算稀奇。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ET。
小时候看哲学入门读物《苏菲的世界》,哲学老师说,你是否想过自己或许是个火星人?你是否有一天会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然后想:"我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存在。我是一个神秘的生物。"——我并不理解。我看着每一个人都有两个眼睛一张嘴,我无法理解这一模一样的人怎么会是不同星球的物种。
直到后来我发现人的内心比海还深,发现一个人和一个人的差异比天和地的相错都大。我才渐渐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是ET,至少都曾经是ET。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如此千差万别,就像从宇宙的各个角落聚集到这个星球。我们透过眼睛看世界的角度,我们吃奶头的力度,我们尿裤子的姿势,都如此独立如此百花齐放。
我们曾经都很与众不同,鲜活跳跃。但是后来,我们被教育,被纠偏,被放入轨道。于是我们从一个个ET变成一群地球人。我们鲜活的面容淹没在人群之中变得模糊不清,一眼望去毫无分别。只有那些因缘巧合的,比如1900,侥幸(或者说是不幸?)保存了自身的独立和ET本色,成为地球人眼中的天才和异类。
差异导致孤独。葆存了差异性的ET在承受异样目光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孤独,远超出凡人的孤独。凡人们如我们虽然也还都残留一些差异,但大致面貌八九不离十。我们失恋了后觉得痛苦比谁的都大,我们拥抱心爱的人自认比谁都幸福。但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每个人的痛苦和幸福都没什么区别。我们在不断重复,千篇一律。
我们丢了个性却换来了共鸣。我们借助艺术寻找通感,在人性中相交叉的部分,抹着眼泪互相慰藉,或者说,互相平衡(原来有人比我还惨啊,这下心里舒坦多了)。而被称为天才的人站在人群之外,忧郁地注视这群有些像他又不是他的物种。用他们ET的本能将那些交叉部分,提炼、放大、直抵内心。那些永远无法交叉的部分,则作为孤独的源头,令他们永远无法融入人群。他们只有躲在自己的轮船里,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孤独地活着,然后死去。
5 ) 我担心那些过于纯粹的东西
在我看来,这个意大利电影讲了一个真正浪漫的故事。
不过,说是故事,也许还不如说是心愿,一种不顾一切的对纯粹的追求。
我觉得世上必定会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因为在我们的心中,生命唤起的感慨,虽然也许是隐约的,但却恒在。有一种心愿,它要求擦除一切杂质,来表达对存在的最纯粹的呼应。《海上钢琴师》,在我眼里,就是一个这样的呼应。
我们中国把那种人人都会有的生命的感慨叫做“人生如梦,此身如寄”什么的,西方则叫做1900——影片主人公的名字。他的世界在一条叫做弗吉尼亚的游轮上。作为一个人,他的附属关系被减到最少。没有生日,没有身份,没有家庭,没有爱人,没有社会纠葛,也没有性冲动,没有发育烦恼……他什么都没有,但碰巧是一个天才,碰巧是最虚渺的音乐的天才。他活着,却等于不存在,他死去,正如不曾活着。他爱过一个女孩,但止于凝视,至多是黑暗中轻若鸿毛的一吻。
1900,他孓然一身,轻盈地、洁净地、无邪地、忧伤地,悬浮在无垠的大海之上。
影片较出我意外的是,1900不是一个像《Lolita》(港译:一树梨花压海棠)里的那个忧郁而变态的中年男人,他像儿童一样无忧无虑,嘴角总是挂着漫不经心的游戏一样的微笑。还有,他也讲粗口,但无论如何算不上一个玩弄人生的自恋狂。他真是干净的。
但是,当人生被减去得太多,就会失去还原真相的能力。我总是害怕那些过于纯粹的东西,我害怕它们破坏生活的根基,轻巧地擦除了生活所必须的杂质。它们把一些罗曼蒂克放入人们眼中,同时偷去一些朴素。
罗曼蒂克就是充满巧合。罗曼蒂克的优美建立在脆弱的平衡之上。但在我们那一脚深一脚浅的人生里,却没有办法去维持这种平衡。
二战后,残破的弗吉尼亚号将被爆破,但1900躲过所有人的搜索,留在船上。当他的朋友最后找到他,他倾诉了自己对陆地与城市的恐惧,解释了他将与弗吉尼亚赴黄泉的打算。
我想,也许不要让他讲这么多话吧。不要太自信。如果真有1900这个人,难道真有人知晓他在生命的终点想了些什么?生命的神秘,一个人对生命的感知,真能用一二三四甲乙丙丁来解释清楚么?
我的设想是,1900始终没有出来与康恩相见。在浩瀚的海中,爆破前一刻,他从船窗玻璃露出一贯微笑的脸,朝这个世界挥手作别。康恩也早知道他不会出来,他只是设想了几种1900可能对他说的话。这样,是不是更符合影片虚渺轻盈的质地呢?可是,康恩是个太笨的朋友。这个小胖子,总是激动万分的鼓动1900下船,列举了陆地的千般利诱,名利啊,妻子啊,孩子啊。正是他的憧憬吓坏了1900。要我就不这么说。
6 ) 海上钢琴师
1900,为了音乐而生的干净纯粹的一个人,纯净的如同孩童,他的一生都在这艘船上,都在这架钢琴上,他离不开。他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
“Forgive me, my friend, but I’m not getting off. 朋友,原谅我,我不下船了。”
我看见,他第一次遇见钢琴的时候。他穿过禁止通行往高级区的门,随心而动拨弄着钢琴发出优美的旋律,然后帅气地抛出一句“fuck the regulation ”后来,他就和那架钢琴融为一体了。
“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88 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你,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而你现在让我走过跳板,走到城市里,等着我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键盘,我又怎能在这样的键盘上弹奏呢?那是上帝的键盘啊!”
1900始终没有离开过他的小世界,他的一生就像音乐一样,有始有终。1900最终随着船的炸毁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没下船。可能放在我们身上,有些人会认为自己被囚禁了大半生的孤独日子终将逝去,有些人会认为到陆上我会过得更好,有些人会认为我要去找那个女孩。可能这就是我们和他之间的区别,一个是纯粹的钢琴天才,我们是碌碌生活的平凡人。他自己的选择,这是一种坚守,在面对外面风华无限的花花世界,他坚守住自己最为看重的东西,执着着做着一个本真的自己。
1900 一个生而不平凡的人,他注定也会拥有与我们平凡人相违的结束。
7 ) 一杯太美的毒酒
1900的传奇(Legend of 1900),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传奇.
为什么始终不愿意离开那艘漂浮在海洋上的轮船?没有谁的理由比1900的理由更充分,也没有什么理由比他的理由更荒谬.
就我来说,整部影片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片尾1900那一段长长的经典独白:
(……Land? Land is a ship too big for me, It’s a woman too beautiful, a bridge too long, perfume to strong, music I don’t know how to play. I can never get off this ship, At best, I didn’t step off my life. After all, I don’t exist for anyone.. ……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太漂亮的女人,太长的旅程,太浓烈的香水,无从着手的音乐。我永远无法走下这艘船,这样的话,我宁可舍弃我的生命。毕竟,我从来没有为任何人存在过,不是么?)
钢琴的88个黑白键才是他可以掌握的人生,而这艘装满了南来北往各色人群的巨大轮船就是一个微缩的世界,他可以从这些乘客身上知道各种不同的人生和陆地上发生的所有事情,想象着新奥尔良街上鬼魅的大雾,他甚至可以触景生曲,看到什么样的人就可以即兴创作和弹奏出神入化的曲子,娼妇,小偷,恋爱中的傻蛋,串通情人谋杀丈夫的淫妇,简直令人叫绝. 质本洁来还洁去,他当然有权利和充分的理由不离开那艘轮船.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我们只有羡慕的份.
恐怕没有谁比Tim Ruth更适合演1900了,尤其是他那一双眼睛和双手.那双眼睛几乎能让你看到1900的全部:智慧,悠闲,深沉,镇静,惆怅,自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除了有一次,他犹豫了一下.他从一个终于打开了人生视野的农夫口中第一次知道居然还有”海的声音”,他自以为拥有了一切,但是他居然没有听过海洋的声音,虽然他一生都漂浮于海洋之中.也正是从这时开始,我们的1900开始变了,我们不妨将这看成外部世界对他的诱惑.然而更大的诱惑来自于爱情,更重要的是,他所爱的对象正是那位农夫的女儿.
终于有一天,他收拾了行李,穿上了唯一的朋友小号手送给他的漂亮外套,决定离开自己从没离开过的轮船,去陆地上听听海的声音,去寻找他的爱情.可是,当他即将踏上陆地时,他内心的声音挽回了他.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离开过这艘轮船,直到船毁人亡.
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甚至于称呼他理想主义者也是不确切的,因为理想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他最终成就了一个美丽的传奇.他成了我们这些理想主义者心中永远的偶像.可理想毕竟是理想,现实中的我们却是很难做到他那样的.人类从黄金时代,白银时代,一直堕落到了青铜时代甚至是黑铁时代,1900这种人只能生活在人类的孩童时代-黄金时代.就象张爱玲所说的,”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我们已经穿上了技术和知识的红舞鞋,注定要以越来越快的节奏在这个越来越肮脏的地球舞台上一直跳到死为止,临死前眼前也许会再一次出现1900那平静的眼神.
正因为如此,我很少看这部片子,虽然我有它的DVD.因为我的心情已经够黑色的了,我不想再让自己沉浸在这种黑暗当中,因为1900就是一杯太美的毒酒.虽然1900是我们的偶像,但现实中的我们能够做到那个小号手那样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给大众看的艺术家电影,很多煽情与细述很不必要,但是很多人喜欢
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 88 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你,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而你现在让我走过跳板,走到城市里,等着我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键盘,我又怎能在这样的键盘上弹奏呢?那是上帝的键盘啊!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的一艘船 一个近乎偏执的小归宿 只是因为它让我们感到实实在在的安全 不致无枝可依。
1998年有两部关于大船的片子,一部以全球票房大热胜出,一部以文艺情怀成为经典,我喜欢后者。
我想有些东西只是能在特定的环境下生长。当环境变了,其他的一切都会变。
在船上出生,在船上死亡,他是一个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人。第一次放弃下船,他放弃了财富和名气。第二次放弃下船,他放弃了生命。人们把音乐当成一种比赛,他不在意虚名和输赢。人们想利用他的才华致富,他不愿意让他的音乐离开他。人们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去问“为什么”,他想活得简单点。宁愿一生孤独,不愿随波逐流。人可以下船,但是不能离开大海。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海,而他的大海是音乐,是钢琴,是那个女孩。
男主弹钢琴技术和配乐简直可以称得上完美,对于我这种手控来说,福利啊!原来真的有人会一直坚持自己的意志,佩服,再说一遍,里面的配乐真的太美了
最喜欢的电影,喜欢,不是之一,而是唯一
如果我把吉他练熟了,就可以不用买打火机啦
又是一定该看的,只在自己的世界里坚持自己的人.哪怕生命就这样消逝.只留下一点声音的碎片,1900,也许我们都一样害怕脚踏实地的生活,害怕乌烟瘴气的世界.
某一天我突然明白,他不能离开的不是那艘船,而是那片养育他的精神家园
对于一个父母不详的孤儿来说,汪洋大海之中只有那艘船是他唯一的依靠,这艘大船已经不仅仅是他能证明自己价值的舞台,更是他的整个世界。离开了大海和大船,他的整个世界便立即崩塌,这便是他完全走不出那艘大船的原因。
我总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他的懦弱,懦弱得真实。
每天睁眼,去面对这个世界都需要勇气。
当一个人习惯了孤独,那么让他融入人群等于杀死他
尤记得男主在船舱里弹琴,望着甲板上的姑娘,画面、音乐、意境如梦如幻,还有斗琴那一段。但是明明进一步就可以海阔天空,非要退一步万劫不复,孤独着自闭着,害怕离开旧时的生活,无论如何不支持这样的选择。
很多年前看的时候怎么都不懂1900为什么不下船,今天下午重新再看了一遍,居然特别感同身受。其实,我也从来没有下过船。
#重看# 4.5;依旧被无敌配乐和质感光晕煽得泪意充盈,tornatore的煽情功力和过于冗余的抒怀一样著名。完全以浪漫写意的方式讲述这块流动空间自20世纪初到二战后的神奇经历,1900是这个“倒霉世纪”的开端,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就是一战到二战之间短暂的黄金时间——衣香鬓影的派对狂欢,大爵士乐队呈现的荣光盛世,与Max结尾目睹的昔日锦簇成废墟(“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取回小号消匿在昏黄纽约街道的身影成对比;Max作为见证者和叙述者,旁观角度+多年后闪回的“隔空”转述再添传奇色彩。不愿踏足陆地不仅因为边际无尽,更在于1900正是good old days告罄的标识,锈斑大船和“不存在的人”消失于大海,旧时代结束,第一个喊出“America!”之人的新时代马上来临了。斗琴段落视听精彩,人戏合一。
托纳多雷拍了那么多电影归根结底其实只是一部电影: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回忆永存,往昔不再。是一段传奇,但也只是一段从未踏上真正土地的传奇,显得没有根基;镜头运动棒得就像手指抚过琴键流淌出的美妙音乐,不过这片子的成功大半还得记到莫里康尼账上。
我就爱他说,fuck the regul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