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小镇1997

HD

主演:穆罕默德·埃明·托普拉克,Havva Saglam,Cihat Bütün,法特玛·锡兰,艾岷·锡兰,Sercihan Alevoglu,Semra Yilmaz,Latif Altintas,穆扎菲·奥德默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97

 剧照

小镇1997 剧照 NO.1小镇1997 剧照 NO.2小镇1997 剧照 NO.3小镇1997 剧照 NO.4小镇1997 剧照 NO.5小镇1997 剧照 NO.6小镇1997 剧照 NO.13小镇1997 剧照 NO.14小镇1997 剧照 NO.15小镇1997 剧照 NO.16小镇1997 剧照 NO.17小镇1997 剧照 NO.18小镇1997 剧照 NO.19小镇1997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小镇1997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从两个孩子的视角出发,以季节更替为线索,分四个段落讲述了一个以土耳其小镇为背景的家庭故事。故事第一段展现了一户人家,家中11岁的女儿正是上小学的年纪。她还不习惯面对无情的社会现实以及生活给她的残忍伤害,但她必须学会适应。第二段发生在春天,女孩和小他四岁的弟弟相伴前往玉米地,他们的家人正在那里等着他们。穿越玉米地时,他们似乎体悟到了自然与旷野的神秘。第三段中,这对姐弟目睹了成人世界的复杂与黑暗。最后一段发生在家里,梦境与现实在这里平静地交错。本片以导演的个人回忆与自白为基础,辅以大量自然取景与固定镜头,可看出锡兰标志性的导演风格已初具雏形。 由于过去一段难以磨灭的痛苦经历,一对老夫妇分居已久。阔别多年后,终于有一天,他们再次相见,打算开诚布公地谈一谈,以期时间能够修补情感的裂痕。但是这次本应弥补伤痛的谈话,并没有像他们预期的那样进行。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玩命警探3妈妈出轨了遥遥乡愁代客泊车满目皆琳琅朦胧的山荷叶头号外交官 第二季演员18线火并胜地致我的解离胡佛真正的权力的游戏 第四季宽宽和非人类投名状为魔起舞 TikTok 网红异教大解密日本统一 关东篇葡萄园里的那个男人双盲我看到了光顺风旅程杀死冈瑟我的机器人男友谎话连篇2018异能少年之末路反击 (2018)

 长篇影评

 1 ) 关于“人”

中文译名《危机最前线》,沦为简单的动作片;
英文原名Mad City,沦为泛泛的现代文明论(新闻道德、都市文明,etc.)。

很不好意思地说一句,这几天我翻出了刘心武的《四牌楼》、《钟鼓楼》、《栖凤楼》在看。
虽然他写的《红楼梦》“揭秘”系列太神乎其神,细碎唠叨的笔调让我看得很不耐烦,终究由于对《红》的大爱连带提升了对任何染指它的人的兴趣,遂下了几个txt。

好乏味的小说……………………

虽然很有“此人才气不足、憋着劲儿往上拔、所讨论的文革问题我虽能想象但毕竟隔了一层终究感受不足、那些关于改革开放的感慨也隔了十几年过了时、整体像是小地方出来的语文老师的笔调”的感觉,还得承认他对每一个“人”的个体的理解和认可是深有道理的。

小时候偏向德日邪恶轴心国思想,任何效率低下、邋遢肮脏、“拎不清”的,仿佛就应该被剥夺生存权。
执行一种严于律己、更严于待人的苛刻、刻板、一锤定音、硬邦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现在大约改善了点。

上述所有这些是什么意思呢?
人,基于内因(天赋、天生的那个“精神内核”)和外因(时代背景、家庭出身、具体际遇),形成了各个不同的个体。
我们之间有没有理解?有没有爱?有没有同情?有没有宽容?
连泛泛的、表层的、装模作样的、往自己脸上贴“人道主义”金的,恐怕都不多;更不必谈真正的大悲悯了(Shit,我开始模仿刘老师笔调,亦开始肉酸地谈“爱的教育”了。话说回来,老老实实地高兴就说高兴、悲哀就说悲哀、倾诉就说倾诉、捋起袖子狠命地生活,又有什么不好?现如今这样就显得落伍、反应慢、假正经、傻、可笑,最好答非所问、伶透机巧、Post-Modernism、Stream of Consciousness才叫鲜活有趣呢)。

我总觉得屈伏塔水瓶男伶透机巧、小嗓子细细密密地,一看就不是傻蛋,这回居然还真能演一个听不懂拐了弯的话的普通体力劳动者。
霍夫曼狮子男总是冲劲十足,火象暴跳,这回也让我目睹了什么叫戏精。

除了霍夫曼逐渐发掘了善心,包括他在内的所有人都为自己的利益在此事件中大展拳脚,符合我的人性恶观点。再捧,这片子也还就是纯美国套路的。
美国发达新闻机制下的无孔不入,头脑简单之人一时冲动做出的事被各方人士大力发挥,终致不可收拾、本不该这么惨的悲剧结局。而整个反省其实也还是美国大片式的,停留在某个程度就不再深入的、陈词滥调cliche式的戏剧性展示。我知道现实只会比这坏得多,且绝不会像电影这样是我轻易就能看得懂的。
霍夫曼最后那句“We killed him”,也还是太台词化的语言,根本连这个人物是都不会在现实中轻易出现的。电影始终在戏剧化、教诲化、警醒化。你说他好得不彻底,我说大家都坏得太彻底。如果搬到现实,那就是时时处处如此,噬人者与被噬者双双至死都不自知。
《狂人日记》才真呢,其实就连写出这么真的《狂人日记》的鲁迅先生都难保噬过多少人。所有对人生笼统的观察都指向虚无,只有罗织细节才是和美平顺的。张才女说的罢。

最终我们还是不厌其烦地开出整桌菜单,操练着中国人登峰造极的、舍不得不用的人际能耐。哈,我才不是脑袋长得跟豆瓣一样的文科生呢。

所有在寒天里佝偻着等车、手指破损、在生活的底层、生活的细碎、生活的委曲求全、生活的邋遢里辗转的人们,所有静默着一天三餐、并不知归纳总结发思古之幽思的人们;所有目露精光、鲜亮体面、上蹿下跳、志得意满的人们,所有优柔寡断、情丝万缕、鼓楼东大街、切-格瓦拉和红双喜的人们,都是“人”。都没有什么不同,千万不要以为有什么不同。可惜事实真的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可惜我不希望你们太琢磨这句话,可惜我也不知道怎么收尾了。

 2 ) 人很坏

《危机最前线》 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 我以前说过,很多时候不是我们要面对恐怖的真相,而恐怖的是即使知道真相的我们依然无法做出改变,我相信这部电影很多媒体人看完,肯定有很多话想说,不论是解释还是讨论,结果都没什么卵用,不要低估人的忘性,更不要高估人的本性! 电影的剧情,不想讨论太多,因为看完之后,我觉得电影的讽刺意味大于剧情,有些情节的感受很值得琢磨,首先我想说的是最后媒体人麦克斯在人群中喊着,“我们杀死了他,我们杀死了他,我们杀死了他”,那种绝望和无力感,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遇到过,舆论能杀人,人言可畏,打开微博任何一条热搜下面都能听到不一样的声音,有些让人绝望,有些让人欣慰,有些让人疑惑,看完以后,我不停的问自己,这个世界会好吗?我也不知道,反正我很不开心,我看到很多事儿都无法理解,我很后悔有了孩子,不是孩子有什么错,而是我觉得很对不起他她,我对人绝望,我对人性绝望,我对我自己也很绝望,所以我尽量跟这个世界隔离,不想认识新的朋友,也不想跟大部分认识的人联系!我觉得我对这个地球唯一的期待就是想早点离开!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很多的东西,我知道为什么现在会这么压抑,感觉无法呼吸,可是又不能说,因为进去过,为什么会对人性绝望?为什么会觉得人很坏?看完电影怎么会不这么想?开放的声音就是放大人性,压抑的声音只有一种声音,我们如此渺小,不能有这个又要那个,没有那个又想这个,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他没有一个完美的平衡,完全靠人的自觉,而有些人又不自觉,或者说有些人他想自觉,但是又不自觉的不自觉了,即使拥有了开放,我想那个世界我也不会开心,因为人性如此,可能一切的问题不在世界,而是我自己,我也一直如此疑惑,就像有人说,树叶在动,有人说风在动,也可以说他们都没动,只是我的心在动! 我觉得人都是自私的!包括你我!

 3 ) 山姆,那个被媒体杀死的男人

一个极具敏锐新闻挖掘能力和新闻制作能力的记者麦克斯,在博物馆目睹了山姆持枪挟持人质(一群孩子)的案件,很快它的大脑运作出一套策划方案,由此一个简单的持枪案件轰动了全国,这足以证明麦克斯卓越的策划制造新闻的能力

原本打算借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挽回自己在新闻界的地位的麦克斯,反而让自己卓越的新闻制作能力毁掉了山姆。

随着众多媒体的关注报道,各个媒体开始心怀鬼胎的争抢热点,事态变得无法控制,最终不得不以悲剧收场。

而那句重复了很多次却没人愿意倾听的:“we killed him, we killed him, we killed him” 在麦克斯被摄像机包围时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其中最荒谬的,同样也是最精彩的反转,是麦克斯将持枪伤人的山姆塑造成一个善良可怜艰难谋生的普通市民,其挟持人质的背后是生活的压迫和现实的无奈,让关注该事件的公纷纷从对山姆由憎恶转为同情

这也是麦克斯最成功的地方,他充分的利用了舆论导向的作用,来引导公众的意识和态度,作为整个事件的策划者,麦克斯潜移默化的改变公众对事件的倾向性。

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舆论导向又称舆论引导,是一种利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识,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制度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

这就是为什么各国执政党都会利用舆论导向来宣传正确的指导思想、国家发展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而麦克斯将舆论导向缩小化,单单运用到一件新闻报道上,轻而易举的就改变了事件的倾向性,不得不说麦克斯将传播学和心理学出神入化的运用到了新闻学中

很快,麦克斯的知名度就回到了以前甚至比以前更高;而公众也慢慢原谅了山姆持枪无意伤人的事情,这似乎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用这张图来崇拜麦克斯

然而,这部影片不可能轻易放过山姆的,因为山姆是被舆论和媒体杀死的

整部影片山姆在博物馆挟持人质的事件的动态发展一直是新闻媒体主导的。

从最开始的麦克斯将山姆持枪伤人这一恶性事件,转换为小人物生存的不易。将事件的影响从坏变成好,

这里镜头表现了孩子们在博物馆里面被这么多媒体关注的新鲜感,以及山姆和他们相处的很愉快,孩子们并没有受到半点伤害,反而活蹦乱跳的

到山姆在博物馆里面直播接受媒体记者的专访,这里麦克斯一直想帮助山姆回答问题,让事件往有利于山姆的方向发展,可山姆坚持固执己见,然后直播接通一个被挟持孩子家长的电话,家长表示:“一个挟持孩子持枪伤人犯根本不值得同情”这里山姆自己把麦克斯帮他树立的形象打破了

最后一路追随麦克斯采访的女实习生将麦克斯和山姆策划制作新闻的录音出卖给了一家著名的电视台,将这一丑闻公之于众,最后山姆顶不住舆论的压力选择了自杀

山姆沦为舆论和媒体的牺牲品

整片影片一直围绕媒体对该案件的报道展开,每个报道的媒体为了提高自己的收视率和知名度不惜制造假新闻

这是新闻媒体的失职,在这部影片里,新闻报道不再讲求真实性和正义性,反而通风报信发布虚假信息为自己的媒体服务,进而糊弄公众。将新闻媒体的丑陋面展现的淋漓尽致

虽然最后麦克斯不惜牺牲自己的前程帮助山姆,但早已为时已晚,山姆已经被舆论杀死了

这是媒体的悲哀,更是媒体职责的缺失,给所有媒体以警钟

愿山姆的悲剧不再上演

祈祷世界和平

 4 ) We don't understand. We are all mad

  看完电影对未来开始了未知的恐惧

  或许我就会变成那个从一开始只知道赶快救人不会一边扛着摄像机一边拨打急救的女孩子变成后来以救人一命要挟家属上节目的黑心小记者,再傍上知名制作人弃自己搭挡于不顾最后还蹿来蹿去拨开人群口里嚷嚷着“I am Max assistant"

  这是一个疯狂的城市还是一个变态的无聊的社会
  媒体刻意的剪切就能误导所有人的视线
  Max 满头鲜血地出来,Lorry嫣然一笑don't wipe it, it looks nice

  原来媒体想要的真实是血淋淋的扭曲
  面对无数的闪光灯,Max 只有一句you don't understand, we killed him

  

 5 ) 疯狂的城市

达斯汀霍夫曼和约翰特拉沃尔塔把这个故事演绎很精彩,尤其是特拉沃尔塔,他饰演的守卫脆弱、憨厚、神经质、甚至有些愚蠢,十分有看头。喜欢这种讽刺媒体的片子,会让人对社会有个暂时的反思。在这个所谓的信息时代,我们的大部分信息都来自媒体,而媒体给我们的信息又有多少是纯粹真实的?我们是否面临着被洗脑的危险?媒体人的职业操守和社会道德之间确实存在着极大地矛盾,就像那张著名的苏丹儿童摄影作品一样。媒体的新闻最大化、群众的无知就像剧中说的一样,这是一个疯狂的城市。

 6 ) 新闻人的道德标准

18年第四十八部电影。 这是部好电影,但看了让人感觉不是很舒服。 新闻媒体人应该的是客观报道,脱离职业道德既可怕也让人感觉卑鄙。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我之前看过一本书,《白说》,我喜欢这本书,这本书让我对新闻媒体人的一个基本标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定。 我觉得人还是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因为生活中有些黑暗让人感到可怕与厌恶。

 短评

过去、现在、未来,网络、媒体、舆论,都不会停止制造杀人犯。脸盲的我一直把达斯汀霍夫曼错认成阿尔帕西诺,两人同样是神级影帝,这部片中十分喜欢达斯汀的表演,他为角色添加了许多有趣的小设计,让整个人物更加丰满、立体。这样的剧情确实能紧扣住观众的心弦,同样题材的片子阿尔帕西诺演过的《午后热天》以及《中国综合征》,但相比之下,这部电影的结尾没有《中国综合征》那么有意味。

4分钟前
  • 电影协会
  • 推荐

新闻人的道德底线与职业操守

9分钟前
  • 百慕大扣扣
  • 推荐

开始的时候以为会是一个传奇性的结尾,但是拍到最后成了悲剧结尾。

14分钟前
  • 巴别塔上的雇工
  • 还行

7.0/10 分。2023.05.08,初看,法版蓝光。整体普普通通吧。两个男人的演技没问题,但这个剧情其实已经珠玉在前了。1951年《倒扣的王牌》Ace in the Hole,才是真正的经典之作。主演是柯克·道格拉斯,他的儿子是迈克尔·道格拉斯。2014年的《夜行者》其实也是讲媒体的,内容上虽然有区别,但本质上都是对新闻媒体的批判。杰克·吉伦哈尔在此片中有精彩演出。。。这两部影片,一个前浪一个后浪,感觉都比本片要强,特别是剧情方面更加精彩,推荐给大家。

16分钟前
  • Lonely
  • 还行

将媒体报道比喻成战争,开场就用拍组装枪械的镜头语言拍组装器材,谁掌控了报导权谁就掌控了话语,新闻不过是操弄舆论的介质,结尾霍夫曼带的见习生双眼放着光让他不要擦自己额头上流下的血太腹黑了,作者并非在批判记者的道德下限,他彻底否定了媒体行业甚至新闻本身,真相在各种因素、各方利益的交缠下根本不堪一击。虽说很受《倒扣的王牌》和《热天午后》影响,但剧本真挺无敌了,视角更全面,情节更复杂,每一层关系间的张力都足够到位。

17分钟前
  • 🌵🌵
  • 力荐

Mad.City.1997.720p.BluRay.DD5.1.x264-IMNEWHERE

19分钟前
  • Zcc911
  • 推荐

Mad City, Mad Country, 劣币驱逐良币。故事开始的时候,已经是一个真相被驱逐,涂抹事实操纵公众情绪的新闻横行的世界;而整个故事则演绎了一个更劣币驱逐劣币的残酷现实,鼓动极端情绪篡改事实的无下限劣币驱逐了人性尚存的有限劣币。这是1997年的电影。JT演傻小子真是可爱啊。

23分钟前
  • 高玉宝
  • 力荐

让一个媒体人从天真的实习生到吃人血馒头需要多久?答:只需要让她吃到流量的甜头。

28分钟前
  • 杀死那个火车
  • 推荐

那个警卫的死 真的假的; 本以为片尾枪没子弹了会黑色幽默一下 可还是死了 原来导演是觉得爆炸死得更震撼 如果不死 就拍续集了 PS:片尾音乐跟一级恐惧的一样好 自由主义&政府干涉 缺点掩盖不了优点

33分钟前
  • nevermind
  • 力荐

如果电影中出现炸药 炸药就一定会爆炸…We killed him.

35分钟前
  • 某苏乐
  • 力荐

这一部现在和succession对照起来看还真是别有趣味。尤其是媒体的变迁。在本片中network尚处黄金期,电视剧不如电影(虽然本片上映那时候已经有双峰,但HBO尚未搅动电视剧格局)。而在succession的时代,电视剧已经取代电影成为时代精神,network也远不如社媒自媒,但我们并没有因此向truth靠近一步

39分钟前
  • Xieirse
  • 推荐

是个反思新闻工作者社会道德与职业道德相互矛盾问题的片子,推荐。很讨厌Kirshner演的那个女实习生Laurie。

42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舆论那点事儿~链接电影霍夫曼的另一部佳作《小人物 大英雄》

46分钟前
  • 左加菲
  • 推荐

影片的立意很好,节奏上小有问题,舆论镜头将小事化大,甚至为了吃人血馒头无所不用其极,对现如今的新闻业依旧具有影射性。影片从喜剧片模式开始,却有一个非常悲剧而快速的无言结局。Mad City,是新闻从业者对收视利益最大化的贪婪造就了这一疯狂而悲剧的事件。

50分钟前
  • touya
  • 推荐

你们就喜欢搞个大新闻,说是我绑架喽,把我批判一番。史上最呆萌绑匪。

54分钟前
  • 推荐

John Travolta也算是个劫匪专业户了吧,这次一反常态,二出了水平,达斯汀中规中矩,其它人可以忽略...

55分钟前
  • Poros
  • 推荐

借鉴于倒扣的王牌,新闻记者总能找到新闻。

56分钟前
  • Zola
  • 推荐

可以跻身影史最cynical的片子之列吧,有点怀特51年Ace in the hole的影子。拍出生死时速般的悬念是Costa-Gavras的本事,当年口碑差得有点莫名。建议广电系本科必看,让学子们知道自己的未来不是梦。

57分钟前
  • Nightwing
  • 推荐

8/10 荒謬與緊張‧媒體與群眾‧良知與道德

1小时前
  • Kerdia
  • 推荐

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 媒体的节操还值几个钱。。。。 疯狂的城市 疯狂的媒体 故事震撼人心麦克斯女助手的转变让人心疼 那个当初一心救人的小女孩一跃就变成了最后的那个样子 社会这个操蛋的染缸

1小时前
  • HULIN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