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奥本海默

HD中字

主演:基里安·墨菲,艾米莉·布朗特,马特·达蒙,小罗伯特·唐尼,弗洛伦丝·皮尤,加里·奥德曼,拉米·马雷克,卡西·阿弗莱克,肯尼思·布拉纳,戴恩·德哈恩,乔什·哈奈特,阿尔登·埃伦瑞奇,杰克·奎德,大卫·达斯马齐连,詹姆斯·达西,本·萨弗迪,亚历克斯·沃尔夫,古斯塔·斯卡斯加德,马提亚斯·施维赫夫,汤姆·康蒂,迈克尔·安格拉诺,大卫·克朗姆霍茨,杰森·克拉克,艾玛·杜蒙特,马修·莫迪恩,托尼·戈德温,斯科特·格瑞恩斯,乔希·佩克,詹姆斯·瑞马尔,奥莉薇·瑟尔比,乔什·祖克曼,戴文·博斯蒂克,杰夫·赫普内尔,路易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3

 剧照

奥本海默 剧照 NO.1奥本海默 剧照 NO.2奥本海默 剧照 NO.3奥本海默 剧照 NO.4奥本海默 剧照 NO.5奥本海默 剧照 NO.6奥本海默 剧照 NO.13奥本海默 剧照 NO.14奥本海默 剧照 NO.15奥本海默 剧照 NO.16奥本海默 剧照 NO.17奥本海默 剧照 NO.18奥本海默 剧照 NO.19奥本海默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奥本海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克里斯托弗·诺兰自编自导新片《奥本海默》,聚焦基里安·墨菲饰演的“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观众将看到一个谜一般的男人是如何陷入一个自相矛盾的困境:他为了拯救这个世界,必须先毁灭它。  改编自凯·伯德和马丁·J·舍温所著罗伯特·奥本海默传记《美国普罗米修斯: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胜利与悲剧》,该书曾获2005年普利策传记文学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佐伊之死报复校合唱团的秘密茜茜公主 第四季玩偶杀手窃听者生生2017女王们2024猪肉与月亮圣诞玫瑰(国语版)终极一班3野蛮妈妈结婚记武林外史黄海冰版杀手自由人终止战火森林的终点是海小镇警事家庭计划2023大漠赤城魔警粤语版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百日的郎君阿尔法围棋红巴山军礼

 长篇影评

 1 ) 为什么要看《奥本海默》——历史人物与演员篇

《奥本海默》oppenheimer 7月20日全球上映(全片长达3小时),目前还不确认是否会同步登陆国内院线。但无论何时才能欣赏倒这部期待已久的诺兰新作,奥本海默和曼哈顿计划前后那段历史都非常值得详细介绍,这样也有利于更好的来欣赏这部电影。

原子弹,不仅确立了二战的结局,也成为冷战格局的核心要件, 可以说从原子弹诞生之日开始,整个人类世界都为之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巨大变化,至今核武器仍是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结构因素。作为原子弹之父,研制并打造原子弹的奥本海默处于科学、技术、工业、政治交汇的洪流之中,针对他的争议,以及美国政府曾经对他的政治迫害,都使得他的人生经历特别值得我们了解和思考。

朱利叶斯·罗伯特·奥本海默,美国理论物理学家。他在第二战期间的曼哈顿计划中担任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主任(当时该实验室负责核武器设计研发),也就是核武器研发技术负责人,因此奥本海默也被公认为“原子弹之父” 。本片就是围绕他的人生,尤其是在曼哈顿计划中主持核武研发的过程、三位一体核实验、以及战后作为美国原子能委员会顾问因其左翼思想倾向而引发的安全听证会,通过这些焦点,来映射出他颇具宿命论色彩的人生路途。

奥本海默的故事绝不仅仅是一个受到政治迫害的科学家这么简单,他对宗教尤其是印度教的巨大兴趣和哲思、在科学领域的贡献、对科学教育的推动,神秘且时而傲慢的个人魅力,以及对政治的理解与参与甚至被政治的迫害,都使得他多维的人生颇为值得探索和研究,希望诺兰的这部电影可以呈现出一个复杂立体的奥本海默。

至于有关奥本海默及相关历史事件的挖掘与分析,电影真探之后也会推出相关的音频节目,欢迎大家关注。

本文接下来主要是介绍影片中的部分真实历史人物,以及其背景和幕后的演员。

奥本海默的扮演者基利安·墨菲来自爱尔兰,他曾与诺兰多次合作。我对他的印象是从《惊变28天》确立的,之后也参与过不少影视大作,但貌似一直没能大火,直到他主演剧集《浴血黑帮》,使得他的演技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推崇,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预祝通过第一次作为主演与诺兰的再次合作,可以让墨菲的演绎生涯更上一个台阶。

莱斯利·格罗夫斯,曼哈顿计划的负责人,隶属于美国陆军工兵部队,加入曼哈顿计划时候被升任为准将,著名的五角大楼就是他于1941年带领施工建造的,他的风格是实干、忠于职守并能很好的领导团队完成任务。扮演格罗夫斯的是巨星马特·达蒙,达蒙的喜剧式风格应该可以和墨菲的表演相得益彰,为紧张甚至有些惊悚的本片带来一抹幽默质感。

凯瑟琳·奥本海默是奥本海默的妻子,同时也是一位生物学家,她还有一个特殊身份,是美国共产党党员,她在奥本海默结合之前有过两段婚姻,在和奥本海默交往时,还处于第二段婚姻之中,后来是因为怀孕,就先和前夫离婚再与奥本海默结婚,可谓是一位敢爱敢恨的女性,据说在奥本海默因原子弹而成名后,她染上了酗酒的毛病。片中饰演凯瑟琳的是著名一线女演员艾米莉·布朗特,她近些年在银幕上呈现了诸多强悍的独立女性形象,不知道在本片中诺兰与布朗特会如何打造这位独特的女性。

吉恩·塔特洛克, 毕业于斯坦福医学院的美国精神病学家,她是奥本海默的前女友,也是一位美国共产党党员,左翼人士,据说她是奥本海默左翼思想的引路人,奥本海默曾经两次向她求婚却遭到她的拒绝,也是她因为与奥本海默的关系,在曼哈顿计划之前就遭到了美国政府的秘密调查和窃听,最后她因为患有明确的临床抑郁症而于1944年自杀。本片中扮演塔特洛克是英国女演员弗洛伦丝·皮尤,2020年因参演《小妇人》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她被大众所熟知是在漫威电影《黑寡妇》中扮演寡姐的妹妹叶莲娜。

刘易斯·施特劳斯,影片中的重要“反派”,保守派政治人士,艾森豪威尔执政期间任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在杜鲁门总统时代是委员会委员,其实此时他就与奥本海默有过交集,他本人对奥本海默抱有敌意,认为后者的左翼思想色彩是核武项目安全的潜在问题。任职原子能委员会主席后,他认为首先必须撤销奥本海默的安全许可并将奥本海默排除出委员会,所以他也是1954年安全听证会的推动者。他的扮演者是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这也是唐尼第一次与诺兰的合作,估计唐尼在此片中会与墨菲有矛盾对手戏,还是相当期待的。

尼尔斯·玻尔丹麦著名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就因研究原子结构及其辐射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海森堡的老师,与爱因斯坦就量子力学相关概念的论战为世人所熟知,他对核武器的研发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玻尔因反纳粹而逃离德国,国产著名话剧《哥本哈根》说的就是波尔与他的学生海森堡在1941年那次著名的成为历史公案的私人会面。同时他与曼哈顿计划的重要关系,这使得他也会成为本片中戏份可能不多但绝不可忽视的一个角色。扮演玻尔的是著名演技派英国演员肯尼思·布拉纳,近期除了他自导自演的大侦探波洛之外,在诺兰的上一部电影《信条》中,他演绎的反派安德烈也令人印象深刻。

谈到海森堡,这部电影中也有呈现,德国物理学奖维尔纳·海森堡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1932年就因创立了量子力学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由于他服务于纳粹政府,也被后人有所诟病;同时他也理所当然的成为纳粹德国核武器计划的技术带头人,奥本海默等科学家们就是担心以他为代表的纳粹德国科学界会率先研制出核武器,才决定一定要抢先研制,以免纳粹拥有毁灭世界的力量,这点应该也是本片故事的发端。本片中扮演海森堡的是德国演员马提亚斯·施维赫夫,他因为在《红男爵》中扮演一战德国传奇飞行员里希特霍芬而成名。

罗伯特·赛博,美国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中研制出的三枚原子弹“小男孩、瘦子、胖子”的命名就源自于他,他对曼哈顿计划基本原理、任务目标的培训课程被印刷成手册,成为每一个参与该项目科研人员的必修课。《纽约时报》评价他为“原子弹降生时智慧的助产士”。片中扮演赛博的演员相信不少人看着眼熟,他就是在李连杰与成龙联袂参演的电影《功夫之王》中扮演美国少年杰森的迈克尔·安格拉诺

理查德·费曼是我个人非常喜爱的理论物理学家,也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参与到曼哈顿计划之中时年不到25岁,但立刻展现出了优秀的能力以及“超人”的幽默感,这也是费曼本人一贯的重要特征。在本片中扮演青年才俊之费曼博士的是因为黑袍特工队而成名的杰克·奎德,他是著名演员梅格·瑞安和丹尼斯·奎德的儿子,个人感觉他来演绎费曼从形象和喜感上都颇为传神。

莉莉·霍尼格捷克裔美国化学家,她本来是应聘打字员而进入曼哈顿计划的,后来因为她的科研能力被认可,而被招募到研究钚元素的项目小组中。她同时是一位女权活动家,后来曾参与请愿,希望不要将核武器直接应用于日本,而应在无人岛上进行威慑性实爆以逼迫日本投降。片中扮演霍尼格的是美国女演员奥莉薇·瑟尔比,她曾参演过艾略特佩奇的成名作《朱诺》,我对她的印象则是在《特警判官2012》中她所扮演的新人女警官卡珊卓·安德森。

欧内斯特·劳伦斯美国物理学奖,因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而获得了193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在曼哈顿计划中基于回旋加速器设计制造了电磁型同位素分离器,以用于提炼浓缩铀。著名的华裔女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就是他的学生。影片中扮演欧内斯特的是曾经著名男演员乔什·哈奈特,他曾在《珍珠港》中演绎大本的好哥们丹尼而成为偶像型明星,在刚刚上线的黑镜第六季中,也有他的精彩演绎。

爱德华·泰勒,匈牙利裔美国理论物理学家,他是曼哈顿计划早期的策划者之一,在与费米的交流中,开始对核聚变武器产生浓厚兴趣,并逐步从原子弹的研发中转向氢弹(比较特立独行不按照既定计划执行),这使得他成为后来大家公认的“氢弹之父”,他也是积极倡议对日本使用核武器以证明实力与决心的科学家之一。在对奥本海默的安全听证会上,作出了不利于奥本海默的证词,也是科学圈内唯一一个同意撤销奥本海默安全证明的人士,这之后被学界以及社会人士所诟病。泰勒也更积极的参与到政治之中,倡导通过核武器来提升国家力量,因此也被坊间描绘为疯狂科学家,据说他还是库布里克的著名反战影片《奇爱博士》的灵感来源之一。片中扮演泰勒的是美国演员本·萨弗迪,他同时也是一位导演兼编剧,2019年一部颇为独特的电影《原钻》就是他自编自导的作品。

最后介绍的是爱因斯坦,其实应该不必介绍了,全世界最著名的科学家,开创了伟大的相对论,也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最智慧的科学家形象。爱因斯坦的扮演者是一位来自苏格兰的老演员汤姆·康蒂,他其实和诺兰合作过,并且曾在著名影片《战场上的圣诞快乐》中扮演劳伦斯上校,不过我对他的强烈印象,则是在老友记系列中,他饰演艾米莉(曾与罗斯有过短暂婚姻)那位搞笑的父亲。

篇幅以及有限的影片信息执行,有关《奥本海默》中的重要人物与演员只能先介绍到这里。还有太多的重要历史人物出现在本片中,也都由具有相当咖位的演员所饰演。比如由影帝加里奥德曼饰演的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千星之城中的戴恩·德哈恩、同为奥斯卡影帝的拉米-马雷克卡西·阿弗莱克等,很多人物估计仅仅是在影片中一带而过,但无论背景和在历史中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更多的关注和挖掘。

曼哈顿计划云集了除德国外,西方世界一大批来自各学科顶级的科学家与科研人员,绝不仅仅局限于物理学。据统计前后有近700名科学家以及60万人参与了该项目,因此,仅就这一点也绝对应该配得上一部由顶级导演执导,且众星云集的史诗电影,期待能够在第一时间,走进电影院欣赏到这部影片!

以上

别忘了关注电影真探的相关音频节目!

 2 ) 诺兰前三的佳作

《奥本海默》 个人认为是诺兰前五乃至前三的佳作 诺兰对于人物传记+政治惊悚方向的尝试,并不同于大多数人物传记电影,没有去过多改编和揣测,尊重人物本身的同时,在节奏和剪辑上继承了他一贯地特色。 剪辑很碎,出现的人物也都没有过多的介绍,一个名字,将本身历史上活生生的人直接代入剧情中,用不断变化的节奏去快速推进剧情。曼哈顿计划并不是本片的最终核心,奥本海默思想的变化才是。 影片的节奏跟随配乐在不断的快慢,动静之间跳跃,可以说非常之大胆。而且诺兰对于高潮段落中沉默与寂静的力量运用的非常炉火纯青。 墨菲的演技,在我对他本就特别高的评价之上又上了一个台阶。就片中的表现,毫不夸张地说当的一个影帝。另外马特达蒙和唐尼的妆容完全突破了固有形象的束缚,甚至影片到后三分之一我才发觉他是唐尼[捂脸]。 实拍的爆炸不完全是噱头,在IMAX荧幕下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魅力。那种震撼力和压迫感,让人紧张到冒汗。但为了节奏牺牲了许多激动感。单论核爆桥段,个人感觉其实并不如《横空出世》。 诺兰的才华、大胆与突破,在这部奥本海默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个人觉得这部片子完全有冲奥的潜质!

 3 ) 这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而是充满猜疑与争斗的人间

想起一次组会里,讨论到恒星核聚变的论文时,老师说,“你们知道吗,这些研究里的等式和程序和去制造原子弹与氢弹所需要的一模一样。”当时只作为打趣,回想不经感到几丝沉重与悲哀。 ——微剧透分割线—— 相比起特效,诺兰这部影片更惊艳我的是他的故事结构与表现手法。影片中既有彩色片段,也有黑白片段,就像一片叶子的两面,光明的那面关于物理的魅力与单纯,阴影则是恐怖冷酷的政治与战争,而照亮他们的就是原子弹在黑夜爆炸时发出的如骄阳般耀眼的光。爆炸的一瞬间,奥本海默想起了那句“现在我成为了世界的毁灭者”。这一瞬间,既是成功,也是毁灭的一瞬间,这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而是充满猜疑与争斗的人间。被从象牙塔中拽出来,他是可悲的,被政治与时代的车轮碾碎的牺牲品。 另外,作为一部顶尖物理学家的传记电影,在物理这方面诺兰完全没让人失望。我常常说我很不喜欢影视作品出现“量子力学”,因为大多导演对其的理解是歪曲浅薄,对不了解的人颇具误导性的。(不过不愧是有诺贝尔奖得主在背后撑腰的导演)诺兰的描绘是精确,浪漫的。不论是用粒子碰撞展示奥本海默焦躁的精神,或是他用量子力学的诠释撩妹的情节,或是会面爱因斯坦,粒子散射的小片段等等无不呈现着相对更加真实,也更吸引我的物理。

 4 ) 对于《奥本海默》的看法,以及对于观看《奥本海默》的看法

关于影片本身:过于频繁的闪回非常降低观影体验,这就很像同为传记片《铁娘子:坚固柔情》一样,闪回的次数过多,对叙事连贯性的削弱自然毋庸赘述,况且对于观众的理解也无益处。当然,《奥本海默》比之《铁娘子》而言,叙事线最终收束合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维护了影片的整体统一性;但其又有一个很严重的劣势:影片节奏有很大问题。作为商业片,节奏并非快等于好,怎样把控得当是一个很重要的point。然而片中快节奏的场面实在太多、太冗长,我们都知道,一旦这种快节奏被过度使用,就一定会导致观众感官神经的麻痹,抽离于作品之外;尤其对于对相关历史不甚了解,本就似懂非懂的观众而言,这更是致命性的。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我倒认为原子弹试爆成功的降格镜头只可谓是中规中矩,属于正常发挥而非特别出彩之处,尽管坐我旁边那位哥们看到这一面年十分激动地直接掏出手机就开始屏摄了。两次过曝的使用(奥本海默宣布原子弹投掷成功和奥本海默受到安全官员的布尔什维克式审讯两个片段)才是真正的技术成功,当然以诺兰的水平其实可以做到更好。

本人在香港观影的情况:censorship的criteria是上半身可露而下半身不可,和传统3级片的尺度大体一致(奇怪的是,此片在香港却只列入2B级,即不推荐未成年人观看但并不硬性禁止未成年人观看)。此外,确实很想线下观看并且有能力在香港观看的朋友们请不要选择35mm胶片场!不要看胶片场!否则你会有一种误入了主要放映B级片的地下影院,或是这本是一部3D电影但你没戴3D眼睛观看的错觉!!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也许一些朋友就钟意胶片的质感……

关于在内地观影的建议:猫眼已经将这部电影上线,只是没有正式定档,但似乎是已经过审了。大多数人考虑是否要在内地线下观影的因素主要就是删减篇幅,但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因为既然此片过审,说明它是在censorship的criteria之内的;然而毕竟不知道究竟进行了怎样一个程度的阉割处理,而关于意识形态的讨论实则是贯穿了整部影片前后的,对相关部分的阉割一定会影响观影体验;不过由于主人公奥本海默本身是left-leaning的,倘若censorship将片中持麦卡锡主义立场的角色及相关对白视为“具有警示意义的反面教材/形象”,那么不删减的可能性倒也很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作为这部片题眼的对白“In that way I become the death, destroyer of the world”一共出现了两次,而第一次是在主人公与其女友发生关系,后者上半身裸体的情景下说出的,这一段在内地大概率一刀切,等于直接摘掉题眼。因此我建议一般内地观众可能不必线下观影,等过几个月资源出了再看也不迟。更何况如我在前面所说的,这部电影的节奏是存在问题的,因此自己在家看可能倒还更舒适!可以先看大概一个小时看到曼哈顿计划基本成形,然后去休息一下;再看大概一个小时看到原子弹爆炸成功,然后再去休息一下;最后一鼓作气看完奥本海默在战后受到的指控以及他的应对。而且还可以暂停查查相关人物的历史背景的资料,做做笔记写写感想,岂不更好?

(看到有人说我们也也可以拍一部《邓稼先》,有时间会做一个题目来谈一谈这个想法的)

 5 ) 排雷:如果你不喜欢信条、敦刻尔克,那么大概率你也不会喜欢奥本海默

防杠:只谈喜欢不喜欢,不谈好不好(实际上我还提到了好的方面),只会二元对立看问题的麻烦迅速离开

奥本海默和信条、敦刻尔克一样,是精妙绝伦的工业设计作品,技巧和审美上的花活独一无二,对此我没有什么好说的。问题在于不是所有人都欣赏得来工业设计,比如汽车就从来没有让我觉得有什么可喜欢的地方。再好的汽车也与自然界无关,我能看出其线条的美感、颜色的美感,但终归它在我眼里就是一坨金属。它没有生命,没有鲜活的感觉。电影也是如此,我需要它讲好故事,立好人物。只有工业技巧拉满的电影,对于我来说还是一坨金属。

奥本海默,如果大家有去看功课帖的话就知道他的生平本来就十分零碎,而且他所经历的事情和他所处在的背景是大过这个人本身的。即使贵为原子弹之父,他也不是撬动历史的人。他是撬动历史之人手下的棋子,是历史洪流中一粒惹眼的尘埃。所以我能看出这个故事对诺兰的吸引力,因为当时背景下海量的、零碎的人物、信息和事件,对于挑战技巧来说真是太适合不过的素材。诺兰说他看到原著的时候大受震撼,我都能想象出看到这么多复杂的人物事件交织在一起时、他的脑子冒出800万种复杂花活的场景。最终呈现的出来的《奥本海默》是他个人炫技的登峰造极之作,也许未来在整个影史都会有一席之地,致命的是在这部以奥本海默命名的片子里主角本人却面目模糊。

Cillian Murphy是我最喜欢的演员之一,他塑造的人物跨度之大让我觉得他无所不能。他可以脆弱天真,可以斯文败类,可以铁血无情,最大的亮点是对“神经质”的把控。他本人的气质既纯粹又有点神秘,十分迷人。可是不得不承认,他和诺兰近二十年双向奔赴终于登上男主的作品却让我有些失望。我把这锅归于诺兰没有在剧本里把角色立住(当然也有可能本来这就是mission impossible,也许原著里他本人也是这样面目模糊)。就电影而言,我会觉得将近三个小时并没有让我认识奥本海默,我并不知道莲妹到底演了什么人。很明显诺兰想要表现出奥本海默的很多个面,但是时间跨度太大,人物线索和事件太多,结果就是一地碎片,作为观众我无法把这些碎片拼成一个完整的人去理解奥本海默(除了他的道德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他被指控为苏联间谍的时候,他惊讶地瞪大眼问what is this about,那是我觉得这个角色最鲜活的一瞬间。不排除这就是诺兰想要的,毕竟在最后泰勒也说“我不能理解他”。从好的角度来诠释,也许他就是一个天真纯粹的人?

与此相对应的是,全片性格最鲜明的角色居然是唐尼的大反派。我真的很高兴他可以不用再保持帅气风骚了,请多接反派。

还有一个巨大的槽点是女角以及sex scene。宣传的时候是怎么说的?这是诺兰有史以来拍过的“情感最强烈”的一部片。大家都知道塑造女角和情感线索本来就不是诺兰的强项(也许压根就不在他的工具箱里),这部片里的情感线实在是让人感受到了他的用力过猛和捉襟见肘。两处sex scene让我觉得就和中间零散插入的爆炸视觉片段一样是一种个人玩票的调料般的存在,让人觉得要是不加这两处会好很多,搞不好还能直接引进大陆。(但我承认sex scene以外的nudity是有意义的)(P.S.莲妹的sex scene一向十分寡淡,我都不能不怀疑诺兰是不是在夹带私货,觉得好不容易让莲妹做一次主角必须要来点sex scene)

在看这部片的时候想到了社交网络和至暗时刻,我决定去重温一下。

 6 ) 原子弹当量的估算方法

基本假设:冲击波是球面波,爆炸中心是该球面波的球心

数据:爆炸火球半径R的时序照片R(t)

量纲分析:

(1) 相关物理量:能量E,时间t,介质密度D,火球半径R

(2) 基本单位:

(a) L 长度量纲

(b) T 时间量纲

(c) M 质量量纲

(3) 量纲列表:

(a) [R] = L

(b) [E] = ML^2/T^2

(c) [t] = T

(d) [D] = M/L^3

假设:

[R] = [E]^x [D]^y [t]^z

由量纲列表知:

L = M^{x+y} L^{2x-3y} T^{-2x+z}

比较等式两边指数可得方程组:

x + y = 0

2x – 3y = 1

z – 2x = 0

解之可得:

x = 1/5, y = -1/5, z = 2/5

代入假设可得

R = C * E^{1/5} D^{-1/5} t^{2/5}

其中C是待定常数,作为数量级估计,暂作1. 为求所释放能量,由上式求解E:

E = R^5 D / t^2

根据照片数据:

R(t = 0.006s) = 80m

并取空气密度D = 1.2kg/m^3; 1克TNT = 4e+10 ergs,可得:

E ~25000 吨TNT

参考:

[1] Taylor G, The Formation of a Blast Wave by a Very Intense Explosion: I. Theoretical Discussion. Proc. R. Soc. Lond. A201, 159–174 (http://www-astro.physics.ox.ac.uk/~garret/teaching/taylor1.pdf)

[2] Taylor G, The Formation of a Blast Wave by a Very Intense Explosion. II. The Atomic Explosion of 1945. Proc. R. Soc. Lond. A201 175–186 (http://www-astro.physics.ox.ac.uk/~garret/teaching/taylor2.pdf)

 短评

我从来不认为所谓的好片就是让人看得昏昏欲睡,难以理解 ,有时电影不应该是这样子,我从来不认为所有的好片都是套着一层壳,认为艺术的高级的难懂的,实则诺兰的普通之作,加了些诺兰本身的味道罢了。

3分钟前
  • TIM
  • 还行

“日本封禁《奥本海默》”“日本人早在七十年前就已经看过了”

5分钟前
  • 赵子龙美冬
  • 推荐

票房一定要比芭比高啊

7分钟前
  • LR89RSFT
  • 力荐

当我们谈论正义时,我们谈些什么?

12分钟前
  • L U K E
  • 力荐

35mm;对末日景象(尽管是想象的、还未发生的)的美化使得其成为诺兰作品里最不道德、最扭曲的电影。然而对待物质的…(美还是?)那种最本质的冷漠的视察,物质单向度的美感和光泽是诺兰电影最具诱惑力的图像。以及诺兰电影从来不存在“平衡”:因为自然(想象力)的缺失和精神(理解力)的侵蚀——诺兰电影真的具备想象力吗?——它总是显得很不和谐。

13分钟前
  • 唯唯
  • 较差

@Paris Odeon看完芭比看奥本海默,反差有点太大。声音在这部电影里仿佛第二个主角,从奥本海默年轻时的夜晚脑海里原子碰撞和宇宙中的声音,到表示赞赏或质疑的踏步声,审判桌上的辩论,原子弹成功爆炸后夹杂着一两声哭声般尖叫的人群的欢呼,而爆炸的时刻,在真空般寂静的拂晓,刺眼的白光代替了本应该震耳欲聋的声音。

18分钟前
  • Don Swan
  • 推荐

以核为贵,核核美美,核而不同,心平气核。基莲后半部分演技超赞!

19分钟前
  • 力荐

专门从广州高铁去九龙西,7.20号看首映35mm胶片版的,有点小贵

21分钟前
  • 西部小学生
  • 力荐

想起很多年前看图灵的时候,看完也是这种压抑的感觉。他们做了改变人类历史的事情,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终其一生不能正名。

25分钟前
  • 浪味仙骑士
  • 推荐

诺兰想拍的那种惊悚电影,爆炸是由内部开始的,时间是一种花招技术,只是通过它抵达毁灭,政治和人类互相构陷只是外皮,他亲眼目睹这个由他制造的死亡地狱,混杂着颤栗和无限入迷。研究他的某个作者说:“我经常在想,是什么阴森恐怖的先见之明让奥本海默找到了奥义书里的中心困境”,深以为然。(莲真的好美

29分钟前
  • olvv
  • 推荐

不知道的以为我们国内已经上映了🐶

34分钟前
  • 迷人的小驹驹
  • 还行

满分十分!这次诺兰发挥的确实有水平 从叙事手法到剧情推理像大家展示了多么成熟的水准及技术。影片节奏紧凑 细节丰富,让人完全沉浸其中。但是看完奥本海默,我大概能预料到票房表现,这不会是一部大部分人都喜欢的电影,艺术性大于商业性,与传统的商业化爆米花电影背道而驰。希望我们也能早日有人拍出这种克制,含蓄,内敛的爱国教育片,感觉外国人生活中表达爱很直白,但宣传工具中却能,克制,内敛,我们生活中表达爱很含蓄,但宣传工具中的表达又直白到让人尴尬

37分钟前
  • Sekira
  • 力荐

4.25本以為天能已是諾蘭作品中觀影門檻最高的一部,奧本海默硬生生地再度拉高了門檻,時長挑戰膠卷盤所能承載的最長時長,也挑戰了諾蘭至今作品中最長紀錄。一票賀歲片卡司參演諾蘭至今娛樂性最低的純劇情片,3小時不間斷的對白轟炸,搭配諾蘭一貫打散時間的非線性剪輯,資訊量龐大,解釋性對白眾多,如無背景知識可能看到中間會有些混亂,但基本上前期的混亂到最後一小時便會迎刃而解。大可用最平鋪直敘的方式拍其人物生平,諾蘭選擇再度用打散時間的非線性剪輯,在三個時間線跳躍穿插,前2小時的高峰便以原子彈試爆成功落幕,後1小時立馬銜接奧本海默因個人對社會主義的喜好而被政治迫害的歷程,如果說原子彈試爆成功的喝采瞬間是屬於主旋律的時刻,那後面立馬銜接的政治迫害儼然是反主旋律的驚悚片,收尾畫龍點睛,從現在開始我就是死神本身。

42分钟前
  • Puff
  • 推荐

在印度它们知道技不如人,也知道怕什么,大搞民族主义拉仇恨,一天换着恨一个,真的太坏了。

46分钟前
  • Alten
  • 力荐

浴血黑帮最终季之以核为贵

47分钟前
  • 夏夜万星未及卿
  • 力荐

他们说我们不喜欢国外的电影,所以我给五星,只因为我喜欢

52分钟前
  • stefanie
  • 力荐

剃刀党疑似掌握核弹技术

53分钟前
  • 夙胤
  • 力荐

欠澳门威尼斯人的第一张电影票

57分钟前
  • 小鱼小虾小蚂蚱
  • 力荐

2023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视觉效果最佳混音最佳音效剪辑最佳原创配乐

1小时前
  • 🧙♂️
  • 力荐

by order of the peaky blinders

1小时前
  • 我上课从不睡觉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