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苏的加加林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宇航的人类奇迹,红砖的加加林是承载几代移民法国记忆的贫民社区。
和偶像航天员同名的少年尤里在自家窗台用天文望眼镜,偶然首次发现自己生命除加加林之外的信仰女孩后悸动的心,少女名叫戴安娜是社区附近一颗光芒耀眼的星。
一场居民共赏的预言凶兆的日食过后世界果然开始崩坏:尤里拼命维护补救的心爱的老旧社区逃不过被强拆的命运,渴望母爱的尤里逃不过继续被抛弃的无情。
而政府无情之外的底层人间依然自有真情:尤里和戴安娜在孤单漆黑的夜里一个在窗台一个在塔吊隔空用微弱的灯光摩斯电码传情,两个寂寞的灵魂相互慰藉成为给彼此温暖的启明星。
他们无处为家,好在他们与月为邻。
留守废弃待拆加加林的尤里将自家住宅和邻居隔墙砸开打通改造成为自己梦寐以求的太空舱,还引入水土壤氧气形成温室种植番茄南瓜还有将花晒成古铜色的紫外光。在墙上凿孔借光形成的浪漫星图很美,不及漏进的光束照亮的女孩的红发、发光的眼睛和洒在脸上的笑容让少年沉醉。
伴着捡到的点唱机随机播放的歌曲跳着得旋转三天三夜得的苦行僧之舞活在当下,一起骑着摩托车在楼宇里的”时空隧道“穿行的少年少女的笑容美好得像星图下一起修摩托车时候电焊的火花。
想要克服恐高就蒙着眼睛爬上塔吊,蒙着眼也能如数家珍一般报出人去楼空的加加林的邻居爱好,到了塔吊顶虽然未能看到埃菲尔铁塔,但也见到了黑漆漆的加加林之外远处的闪闪灯火。加加林的存在就像是环绕中心市区这颗恒星边缘的“星辰市郊”,而贫苦且居无定所的他们也像绕日行星一样,虽光芒暗淡,却必不可缺少。
而操蛋的世界却无情将男孩女孩拆散。毕竟女孩也是和男孩一样的处境。而苦命的少年注定不配得到爱。
天冷了,被冻得病危的少年独自在楼顶生火烧水洗澡烤火取暖。临近炸楼的倒数,回到加加林前表达纪念的老居民用手机点亮星光。直到爆破员按下按钮引爆大厦崩塌,少年也如愿踏上了飞雪的楼顶留下了登月般的脚印并下楼接通了电源发出了SOS灯光摩斯码信号替亲爱的加加林社区向世界求救最终如愿以偿成功进入失重的太空完成了生命的升华。
身处阴沟仰望星空的黑人少年,直到生命的尽头还在为着自己的信仰燃尽最后一丝光亮,尤里应该为自己的壮举感到骄傲。
La romance dans une ville d'acier peut être si enchanteresse quand on est tous voisins de la lune.
空间感的音乐同步脉搏,光动与色变极致美艳。用拆迁故事承载太空梦,也不知道究竟是谁在做梦。即便回到现实,加加林也会用实际行动告诉你,就在生活的无奈的苦的周围,爱情是蒙眼登高的信任,友情是与月为邻的牵绊,就连钢筋水泥也能通过摩斯密码温柔发声。只要心中有梦,有所爱,一个钉子户也是浪漫的。此刻的我,有梦,也有所爱,我也是浪漫的,我是你的钉子户。
摘 要:范妮·利亚塔德原先是波尔多政治学院的学生,因为个人爱好以及童年的经历,后来转向影视摄影与制作方向。她热爱旅行,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在旅行中积累沉淀了丰富的经历与体悟。这些不一样的生活经历为她积攒了足够丰富的经验,终于在2014年赢得了一项编剧比赛。这也成为她电影之路的开端。她的首部剧情长片《加加林》的故事一如她所熟知的生活一样,都是一个社区里普通人的生命经历。当这片有凝聚力的、又是普通人聚集的地方面临拆迁,三个年轻人把这片社区当做抵抗的堡垒、逃逸的飞船,拼命守护自己的家园。
关键词:太空、空间、场面调度、诗意、超现实主义
1、《加加林》电影背景分析
1.电影所讲述的现实空间分析
加加林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贫民窟,疏散系统永久性缺陷、卫生设施老旧、地板隔热层等粉尘含量每升超过25000纤维。高犯罪率、毒品交易、高贫困率,几乎是这个国家的缩影。但剥开它沉堕的外壳,这片区域又试图留住即将弥散的社区记忆。20世纪60年代,它是一个国家的荣光,2019年,它是一个男孩遥远又触手可及的梦。一群边缘化的群体在此聚集,漂浮在城市的话语之外,在时代的浪潮下被急匆匆的口号推着走。
2.电影中主要人物分析
尤里,16岁,在废墟里仰望星空的人。剧情中透露出父母离异的信息,母亲重组了家庭,父亲杳无音讯。于是一直住在加加林社区,这是一个坐落在巴黎郊区的公共社区项目。大量无力支付昂贵房租、削减生活成本的人在此定居。梦想是成为了一名宇航员,热爱科学,动手能力极强。把自己的家用科学的方式改造的更为宜居,甚至为了自己的梦想把自己的卧室改造成了太空舱。他身上透露着一种迷人的太空精神,永不放弃锐意进取,善于挑战自我。又浪漫地改造现实,遣散难以言喻的现实压迫。在自己社区失守后钻进废墟成为巴黎钉子户,企图凭借爆炸将自己的太空舱送上太空。星际探索版的佛罗里达乐园中的1900,身上有着勇敢无畏又执拗的浪漫,为影片赋予了一层清新的残酷基调。
Diana,吉普赛女郎,流浪的民族。她足够明媚、热情、聪慧。会使用摩斯密码,拥有丰富的情感和强大的共情能力,对爱情勇敢追求,但是圄于现实的藩篱,无法翻跃家庭的束缚。在和尤里约会之后回家发现家被拆,在父亲的强迫之下还是离开了尤里,上车跟随自己的家族。于笔者而言,Diana本质上与加加林并无两样,都是一个触手可及但又遥远的梦。承载着尤里的希望与梦。
Fari,认识尤里父母并在加加林社区偶尔照顾尤里的女人。有三个孩子。Fair几乎可以说是点明主题的角色。在一次聊天中向尤里讲述了自己年轻人迫于生机又为了爱情勇敢又浪漫的逃离故事。穿过伊斯坦布尔定居加加林。Fair身上是有种诗人一样的大胆和浪漫品质的,并且经由剧情传递到了尤里的身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片音乐、音效设计的使用极为出色与大胆。而本片第一处出现有声源音乐就是在Fari的车上,播放的是《Ya Tara》,是首情歌,内容提到“我们是月亮的邻居”这个人物是被导演认真雕琢过的,无论是经历、气质还是这首歌都与本片的气质相吻合,是一种神秘遥远浪漫的感觉。
Dali是尤里在社区人员被勒令撤走之后遇到的和自己一样的钉子户,不过他们俩有一定的区别。尤里是默默的坚守者。Dali则是一点就着睚眦必报的个性,对社区的爱是一致的。在后来的剧情里多次与拆迁人员起冲突,不过还是属于浪漫基调那一挂的,打架打输了就去月台上跳舞,很有意思。在调查人员将要发现尤里的住宅时为尤里出面闹事挡了一次。
2、《加加林》叙事结构分析
1.叙事线索——加加林
影片一开始的加加林登月纪录片,到后来的以加加林命名的公寓,再到九十分钟引爆公寓之前的登月画面。加加林这个词从头到尾都传递着登月的信号。尤其是承载着现实单元的使用却又被宇宙主义的命名。明明是一地鸡毛的生活却被宏大的未知覆盖。分割了影片的叙事空间。这也是影片为什么能举重若轻地将现实主义的苦痛转化成轻飘飘的浪漫的诗意又温柔的梦的原因。
2.叙事结构与空间
板块式的叙事结构,在现实和超现实之间用激励事件超越。前九十分钟都是沉重的现实:尤里心爱的社区即将崩塌、拯救社区不被理解又屡屡受挫、父母重组家庭无法融入、心爱的女孩没法挽留,当强光亮起的那一刻影片进入超现实的空间。尤里在落雪的天台上迈出属于自己的登月第一步,整个社区丢失重力,像火箭一样冲天而起,同时变成他抵抗的堡垒逃逸的飞船。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情节急转直下的桥段用日蚀过渡,真是绝妙的设计。一个疯疯癫癫的老头寓言“即将”要发生十分可怕的事情啦,所有人观看日蚀。影片前半段所描绘的幸福时光安逸祥和,从此刻开始进入激励事件即大厦要被迫拆除。高度吻合故事主题的设计让本片如虎添翼。一切都是太空的事情。
影片中的叙事空间设计十分巧妙,现实空间与超现实的空间。现实空间下发生的一切,摄像机都是平稳注视的。推拉摇移跟,大多数是固定镜头,长久地凝视琐碎的苦难。而超现实主义的空间经过漫长的铺垫之后发生在九十分钟的时刻,也就是即将爆破加加林公寓的时候,又是经典的“滴答作响的时钟” 当强光亮起,不知道又是多少人最接近太空的一刻呢?一切都在天旋地转,整个世界轰隆隆地发生震动。重力消失,尤里穿着宇航服从楼梯上腾空而起,窗户的玻璃上折射出地球的倒影。如此美妙又易碎的梦。这一刻他自己就是加加林,无需考虑现实的琐碎,又何尝不是我们的梦呢。
3、《加加林》的镜头语言、音效设计分析
1.镜头语言
为何如此沉重的现实主义题材会被导演调教成如此清新浪漫脱俗的梦,镜头语言的设计与使用功不可没。首先是奠定整体基调的开头部分,结束了对加加林时代的眺望之后分别衔接了太空视野下的太阳、仰视中规整庞大的建筑、红色的旋转的空间。我们来分析这些镜头,仰视的视角能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更何况这个画面还是由广角拍摄,放大了建筑(加加林公寓)的庞大。结合加加林公寓所承载的意志、期望,我们可以对这个公寓发生一个充满充满敬意的凝视。从导演的视角来看也无疑高度肯定了尤里的梦、一群人对时代、社区记忆的坚守。
而红色的旋转的空间在视觉上放大了一种怪异、不安、失重的感觉。这中旋转第二次出现是在加加林社区被宣布全员撤离之后,随着冷漠的宣布式的口吻,尤里在画面中被封锁在公寓的一面窗户内,沉重急促的喘息、框架式的沟通,再配合一阵天旋地转式的旋转放大了观众的失重、紧张,天才般的镜头语言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尤里的惊慌、失措、无助、恐惧,尤其是联想到他失去公寓无家可归的状态更不由得对其产生共情。
同时旋转的镜头也能模拟一种太空的失重感,更加契合影片追逐太空的主题。在强调人物情绪的变化的时刻也会使用旋转的镜头,比方说尤里收到了妈妈的留下的告别的纸条,夜晚在床上意识到自己的无家可归而感觉奔溃的时刻,旋转镜头的使用为他接下来死守加加林公寓的行动添上了深刻的一笔,经由这种镜头调度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宿命式的对抗与无奈。不过该片也不乏其他优秀的镜头设计,比方说推焦镜头的使用。区别于洪尚秀电影里推焦代表一种人物关系的递进,在范妮·利亚塔德手下这种镜头常常发生在值得交代的环境或者人物上,更多地产生一种太空的虚幻感,很好的为观众营造了太空漫游的错觉。
2.色彩与构图
构图和色彩也是电影叙事必不可少的部分。比方说主人公尤里作为失去城市话语权的边缘人的代表,他在现实空间中的加加林公寓往往是以被窗户、长长的黑暗的走廊呈现的,尤其是在大家都离开之后他一个人待在这片空间,随处可见的框架式构图把他围起来里。他永远的在画面框架下逼仄的一角,这也代表他因为种种原因被压迫的事实。再比如他窥视自己的新朋友fari和工作人员起冲突,透过黄色的玻璃窗,Fari同样也是钉子户的一员,在框架内被隔离,无法冲出现实的封锁。
而在超现实的空间内或者尤里在坚守自己太空梦的时候,画面会突然被解放。摄像机开始旋转了,开始像在太空一样漂浮了,于是我们获得更丰富的视角,同时也包括更丰富的色彩。鲜艳的蓝色或者红色凶猛地填充一整个画面,太空服、漫游的空间等等。
3.音效设计
影片的音效设计特别大胆,除去前文提到的唯一一处有声源音乐,本片的音乐同时参与了影片基调的定调。在叙事进入尤里初次通过望远镜发现心上人的时刻,在与女孩对视的那一刻主题音乐同时响起,这也是笔者为什么坚信这个女孩对于尤里来说和太空并无二致。迷幻的神秘的遥远的电子合成乐透着一股子星际穿越主题曲的味道,画面开始铺满加加林社区内的大伙的日常生活,一切都显得宁静、和谐、美好又遥远。一如影片的主题:在废墟下向星空的仰望。坚持这颗心的人又能有多少呢?
将登月和对居所、家园的探索与重塑相对照,也是巧思。越是孤单的人,越是会将目光投向遥远苍穹的一轮皎月。被母亲抛下后,无以为家的尤里在行将爆破拆毁的加加林社区中建造了自己的太空舱和独一无二的宇宙,绿植郁郁葱葱,星图光怪陆离,面包却早已过期,极致而残酷的浪漫。 片子前半部节奏松散,情节细碎,中段渐入佳境。视频片段和建造过程穿插出现,预示尤里「登月」之旅的开始。本片不少运镜都颇有叙事性,比如仰拍加加林社区天花板再扫到天空的月亮,比如依次扫过仰躺着的达利、戴安娜、尤里,达利看向戴安娜,戴安娜又看向尤里,隐喻三个人的关系。 我很喜欢尤里砸墙、穿过一个又一个已搬离邻居的家、阅读和收集他们的生活痕迹——尤里的宇宙源自加加林社区每一个人,和尤里和戴安娜深夜用红色灯互传摩斯电码这两个情节。也很喜欢尤里在切断电线后失重漂浮的设计,他「保住」了这栋楼,他在里面遨游。那一刻,加加林社区是属于尤里的。
加加林社区不只是10幢大楼,还是无数人的生命记忆,以至于会有那么多人带着花来看它被爆破,像参加一场葬礼。难怪片末小男孩说「加加林社区是大楼,但说起它时我会把它当作一个人。」以后看到爆破旧楼场面,或许除了摧毁与重建,我还会想象每一个窗子里曾经的袅袅炊烟,每一栋楼曾经的万家灯火,那些家庭,那些故事,那些人。
非常值得在影院大屏幕上看的片子。
尤里从一开始就生活在别处,虽然看似和社区里的其他人没有分别,都生活在物质的匮乏和无序中,但其实只有他一个人是真正无法离开这里的。
尤里没有父亲,母亲再嫁,放任他一个人生活在这里,不接电话,不见面,整个片子都不知道是何面貌的母亲。但尤里靠自己在社区里建立了微薄的人际关系。他有朋友,偶尔上学,会经常去邻居家吃饭聊天。他有一只高倍望远镜,用它观察这幢大型公屋里每一个小方格内的人。这些人构成了他的日常,他所有可见可触的人际关系,他对他们有一种天然的柔情,但这份感情是仅属于他一个人的。
这个社区里的成年人和他不一样,加加林只是他们人生中的一部分,在社区之外的世界,还有地方容纳着他们的过去,还有地方能让他们期待某种未来。而尤里没有。他生在这里,被爱在这里,被抛弃在这里,等待爱在这里,从没有离开过。一个没有成年的男孩,他所拥有的社会认知和阅历不足够让他独自走出加加林,且一旦离开,就意味着这场等待是失败的,就再也没有希望。
尤里所有的能量都放在构筑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而加加林的一切成为连接现实和想象的物质通道。
电影中不断穿插尤里的想象/梦境,他穿着宇航服,站在加加林公屋的走廊里,但走廊充满带有迷幻色彩的烟雾,走廊于是不再是走廊,而是尤里的太空舱。而在现实中,他也的确一直在用所有能用到的材料搭建自己在视频中看到的太空舱。一开始,这是一个守护加加林的计划,但当社区确定要被拆毁,尤里也同时又一次遭到母亲抛弃的时候,这就变成一个殉葬的计划。随着社区的人逐渐搬空,尤里开始跟这幢大型公屋独处,他所能够拆改挪用的材料也突然增加。公屋愈发凋敝,梦境也越发真实。
多少让人想到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
除了关于生活在贫民区的人们不断被排挤和驱赶的命运之外,电影还多少展现了一点关于种族的问题,这似乎是法国现实主义电影绕不开的话题。但凡镜头对准一个相对不那么富裕的社区,各种肤色,语言,和宗教形式就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不需要特意画重点,只需要有一双眼睛就能够看到。
一座以宇航员加加林命名的公共住宅即将拆除,男主角尤里带着对社区的爱,和因为热爱航天事业所学习的知识,积极的开始为社区进行改造。但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即使他努力把居民楼改造,但终究也逃不开被拆迁的命运。在大家纷纷搬离社区的时候,尤里主动也被动的留在了这栋即将拆除的楼里。从崩溃到振作,尤里最终在这栋废弃的楼里实现了自己的宇航梦想,建造了一艘属于自己的“飞船”。
我没想到这个电影看得我热泪盈眶,明明是一个有点残忍的拆迁故事,以卵击石的社会观察常常都是以有点压抑甚至无奈的方式表现的,但是这一部的导演却以一种温柔浪漫,甚至有点英雄主义的感觉去塑造了一个天真又实干的少年的故事。当最后的灯光亮起,加加林公寓飞向天空的时候,我真的被震撼到了。我想我被震撼的不仅是导演的想象力,也是一种飞向宇宙的梦想的力量。
我们看到后半段的时候一直在感叹身影的优秀!绝美灯光和温柔的画面,特别是一些比较超现实的画面,把想象力拉满!配合调度和美术,就让人特别容易和这个少年共情。我看到改造后的走廊,电梯里的闪耀灯球,整面墙透光的星图,三个人一起在紫外线灯晒太阳,隔着城市的摩斯电码…这些细小的光亮是梦想,是希望,就像是一丝微光最后汇聚起来,照亮了整个加加林。
很难想象这是导演的处女作,真的非常非常美丽也感人。是个小故事,电影也不长,关注的也是一个小少年,但却非常的震撼人心。那些对于梦想的追求和践行,寡言的少年凭借一己之力去做了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其实在很多片段是可以窥见现实的残忍的,同伴被打被驱逐或者是女主的临时居所被毁掉,但导演竟然选择用积极的温柔的方式去描绘它,也让我有很多感想,同样的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是会有不同的展现。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会照亮所有前进的路,与月为邻,与月同行。
非常惊喜的观影经历!现实与幻想交织下的太空生活浪漫到极致,让人屏息欣赏。
过去与未来,繁华与衰败,前进与历史…天际之于人类,有种妙不可言的浩瀚;而少年与社区,两种释义的“加加林”,同样被串联为更为奇特与诗意的展开。借由一个新闻事件与发起的社会讨论,再成为让人动容与个性的成长宣言;当中的路程如梦似幻,又情真意切。导演做到的,青年演员完成的,都如此之多。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历史中,加加林连接人类和宇宙,让人类在几十年间寄情于太空,于无垠中探索。youri在社区的维护与遨游,从冒险家到“第一人”,穿梭现实拆迁的无情又放眼于星空,正如同人类突破层层困难的太空探索。与月为邻,从过去的宏大叙事凝视太空,到回归边缘群体仰望星空,虚实影像穿插下,魔幻现实中交合缄默和孤独,因为孤独所以渴望太空,对社区的缝缝补补是对旧亿的留恋,又如同他对偶像的维护,对归属感的恐惧,地面的束缚太重又太轻,精神的归属感无处安置,思绪的凝重阻碍失重的实现,砸碎已被宣告死刑的墙壁,让一方浪漫改造现实,遣散难以言表的压抑,在倒计时中,让理想主义的光芒在加加林中简陋的模型中爆裂,在星辰市郊的眼神中再度鲜活。youri让我想起小时候我面对旧屋拆迁的无助,我们需要让科幻浪漫小品唤醒理想的光辉
3rdHIFF#色彩的泡沫,城市以另一种形态存在(平静地覆灭)。图景早已化作坟场:无可奈何地消耗着能量——用追逐来对抗,吸收于空气中的氧气。“运动”是属于远离地表的执念,所以得以扭转 得以延续空间里黏稠的质地。“他”迷恋星空,就此感受失重,黑夜给你和我附上两束绚烂的光影:予死寂的现实,予相拥的星体。透过空隙或许可以无视时间,忍受眩晕上升到这无人深空,厌恶这沉重的肉身,唯有流放,才能与灵魂共舞。
作为填充物的情感与想象背后是社会人类学基础。《加加林》是巴拉德的反面。城市内部被边缘化的群体与住宅团地中的某种宇宙主义,在住户的消失后记忆结晶为一艘宇宙飞船,导演篡夺了库布里克式的太空旅行科幻,在摄影机的旋转与漂浮中形成失重感,漂浮意味着被排除在城市话语之外。正如科幻电影中的结构关系:飞船-大楼的内外异质,城市的开发与重建批量生产“波将金村庄”与围墙背后的ghetto。加加林来自于法共建造的住宅项目,与苏联宇航员同名,并在影片中与纪录影像并置,因此不难理解影片隐约传达出的Nostalgia与威社色彩,正是在这种俄苏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同“未来的”现实主义)气质之下,“美好的过去”被美化,与加加林同名的Yuri也无法将自身配置为一个幽灵——如同《巴克劳》或拉吉·利——出没于拆除与爆破之中。
每年能有一部这样的影片真的太幸福。是太空片!第一人的痕迹,太空生活的温室,比邻星的倒数,飞向太空的起点。没想到一个名叫加加林的电影,寄托着对故土家园最深情的眷恋,她与水瓶座一样,应是夜空中最明亮的星。镜头摆脱了地心引力,它的失重自旋和轨道运动在地表成功塑造的太空影像,使得楼宇呈现空间站式的秩序。那段星星间的对话太棒了,一闪一闪亮晶晶,投射给你我那最后的光芒,我们知道自己都是寂寞的星星(跑偏)。最后的时刻就是桑德拉踏上陆地,皮特重回地球。年度十佳。
2020大厦漫游,用失重和颠倒的镜头扫过旋转的家宅,穿行走廊像是穿过一节节太空舱,城市林立的楼宇化身星辰市郊,而穿过黑夜的摩斯密码则如茫茫太空两颗遥远恒星互放的光亮……人类一面安家,一面向往宇宙。
虽然用“钉子户登月第一人”这样的评价显得很轻浮……但是……
脚印踏上楼顶仿佛初次登月,塔吊变幻灯光好像点火助推。我把公寓当成太空舱种植蔬菜,公寓替我收纳全部宇宙记忆。我打通整层墙体替加加林发布求救信号,城市高空变幻所有灯光回应我摩斯密码。被城市驱逐的人就像星球的边缘物质,尽管光芒微弱,恒星依旧需要它。当我经常提及一栋建筑,它便获得了生命。
“我们与月亮为邻。”「加加林」成为抵抗的堡垒,成为逃逸的飞船。
最底层民众的拆迁遭遇,到了法国这里,仍旧能够生发出意想不到的新希望。
#37. FFT# 妈妈 雪落在我的空间站 w/ Leon
#3rd HIIFF# 展映-天涯海角。入围Cannes 2020片单。感觉可以在一种关注混个小奖或者拼一下金摄影机……完全没想到能在一部法国片里看到“东愁”(一查发现加加林城是法国GCD政府修的……怪不得所有表征几乎相同),匹配剪辑做得实在是太有想象力和太浪漫了(以改造公寓匹配空间站,以点火爆炸匹配失重,其实这结构就是个《大保镖》嘛),以边缘写边缘(罗姆人少女与黑人和阿拉伯人小哥都边缘,加加林城也是巴黎光辉下的“恒星边缘”),前面需要再连上[流浪的迪潘]和[悲惨世界],影片用浪漫和想象力来表达抵抗,套路的东西可以忽略不计了。
今年戛纳不停办能拿大奖的水平。以人类第一位宇航员命名的即将被拆迁的大楼,当所有住户都被迫搬走后,一位留守男孩把房间改造成飞船,准备在大楼爆破时飞向太空!从未想过一个巴黎钉子户的故事能拍得如此魔幻现实主义,残酷中带着小清新。我们身处的世界有着太多毁灭和破坏,只有少数人能在废墟中仰望星空。男主就是加加林。
另一个《佛罗里达乐园》,剪辑、音乐、摄影加分,但仅限于此了。
四星半。加加林是Yuri向往的太空英雄,加加林也是Yuri无法割舍的居住社区。社区内外见证的是底层移民生活的无助,Yuri的心灵内外则是对梦想的执着写照。当待拆社区成为Yuri的理想空间站,痛苦和喜悦都变得如梦似幻。导演范妮·莉娅塔徳和杰里米·特鲁伊,把同名短片延展为处女作长片,保留了故事的基底同时,又延展出丰富的作者性表述,非常有前途的两位导演。
B / 选择了过于陡峭的视点。一方面,美妙之处正在于通过摄影机的中介,将主角的目光与意志转向外部:既勾连历史影像,也对当下的非空间进行“太空化”。这种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张力最终达到了极点:被抛弃于废墟中的xx人口被爆破再度清除的那一刻,恰恰是他超越重力遁入宇宙的一刻。然而另一方面,问题也在于,这种视点实在太过悬浮:易于比喻、抒情,却难以预先探入废墟和其他人物的内部。于是中段只能看到剧作意志如何驱赶一个个配角,如何贸然构造出新奇却又移植感浓郁的科幻空间——然而凿穿墙壁之前的空间难道不同样重要吗?试图用一根创造的丝线坚决牵引、上升,却忘了这样的故事多么需要对变迁的“材料”进行绘制与综合。实在有点可惜了。
窗户上的宇宙星图,楼道里的太空飞船,高楼间的摩斯电码,见证着男孩流浪、寻觅和求救,即使身在阴沟也要仰望星空,楼体爆破化作火箭点火,男孩灵魂飞升,轻轻地说:妈妈,告诉他们,我乘太空船飞走了。
不及Mercuriales十一。
3.5 就算那些稚嫩的小聪明,和有些跳脱的段落,最终也被吸入到影片内核(由真实影像构建起的强大能量)和呓语(镜头运动和主观视角)之中。叙事本身已无需明确,留下情绪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