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点》记录了14位处于不同阶段不同境遇的创业者的创业历程,反映了他们的真实想法和经历:他们创业的出发点和商业模式,所面临的困惑,迷茫,焦虑与煎熬,当然也有成功后的意气风发。
摸索中的创业者:安传东。
安传东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草根创业者的现状,而且是本片中被挖掘得较为深入和全面的创业者,当然也是最不成熟,存在问题最多而且问题被暴露得最为彻底的创业者:
创业的出发点,是为了能比那些城里的同学们更好,也认为创业是唯一能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为了别人而活,把自己的人生意义定义成比别人更有钱,首先目标就很狭隘。在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上,又很盲目,没有从自己的现实情况(家庭背景 ,学历,能力,性格)出发,去寻找自己的现实路径,而把创业当作自己唯一的路径。
创业的思路不清晰。炒概念,没有真正想清楚自己的商业模式,没有解决如何赚钱,如何持续多赚钱的问题。所谓的“共享餐厅”的概念,完全是为了追风口,与实际业务完全脱节。
不自省。当张颖提出问题后,不自省反思,不去做市场调查 ,陷入一种盲目自信的状态。
自我感动。用创业者这种身份和状态来包装自己,让自己显得十分悲壮和高大,进而感动自己。其实草根创业一定不要把创业圣神化,而是要贴地飞行,在某一个细分领域中苦干,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
很辉煌又即将走向失败的创业者:罗永浩,戴威
可能是由于这两个创业者都是公众公司,对两个公司的商业模式,组织人事和内部问题等都方面都着墨较少,重点放在了人。体现了罗永浩的压力,焦虑以及为为实现理想的坚持和煎熬。
ofo是戴威的第六次关于自行车的创业,也是最成功的一次。六位北大学生意气风发的创业,风口,资本青睐,团队等条件都具备,公司业务高速发展,团队急剧膨胀。但最终因为没有健康持续的现金流,烧完了所有融到的资金而出局。好在片中戴威展现了十分豁达的成败观,这或许会帮他更好地接受这次失败。
一家正在走向成功的公司:新氧,陌陌。商业模式清晰,持续盈利,融资顺利,老板很忙,整容有理,除此之外看不到太多的东西。陌陌的唐岩的创业观相对成熟,认为创业只是生活的一方面,展现出来出来一种举重若轻的态度。
成功上市又再出发的创业者:傅盛
傅盛已经实现了上市,实现了财务自由,进入了自己喜欢和看好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方向,业务不温不火,股价持续下跌。说明上市不是创业都终点,如果你没有建立一个持续创造现金流的商业模式,就要转型去寻找新的机会和增长点,而你在之前领域所积累的能力不一定能为你在新的领域带来成功,反而你对之前时代适应得越好,就越难在之后的时代取得成功。傅盛对于转型的思考十分深刻和全面,选择了自己的积累最有效,符合下一个产业环境,同时未来十年有很大发展的机器人产业。而对于选择在哪里竞争,他也认为是在你自己有局部优势的细分领域竞争,才可能有机会。即使是对产业和商业都有深刻认识,资源充足的行业大佬来说,即使做对了所有能做对的事情,业务的大规模成长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而且在你冒尖之后,就会有无数的竞争者用你想不到方式来搞你。
女性内容创业者:papi,马薇薇
内容创业者,自带流量,心态也较为放松,女性天然的直觉,也让她们更能全面看待创业,平衡生活。
在工作生活如何平衡方面,几乎所有的创业者都很难做好。
影片可能是受限于影片的时长,也可能是受限于被拍摄者的保留,整个影片对于那些观众很感兴趣的创业者,比如锤子的创业者罗永浩,ofo的创业者等的挖掘不够深入,仅仅是浅尝辄止。相较之下,对于草根创业者的安传东的挖掘显得更加全面和立体。
罗永浩准备新锤子发布会,亲自查看现场布置。是我的话我不会这样,我会认为分管发布会的手下已经把这些事情都做好了。我作为螺丝钉习惯了只做自己“分内之事”,从不“逾越”。
他们的专注令人印象深刻,对此我心生羡慕。专注一项事情的时候,吃饭时想的是这件事,闭上眼睛想的也是这件事。你还记得你上次脑子里只有一项事情的时候吗?
也许我们厌倦了白领生活,厌倦了一成不变的日子,想通过创业搞点事情燃烧生命,怒放起来。这时候主观热情控制了大脑,管不了客观现实上创业是否拥有一定的成功率。产品的竞争力、商业模式、未开拓完全的市场等等因素,都证明创业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
既如此,还上吗?
“你对这个时代适应得越好,就有可能是下一个时代最大的失败者,因为时代和时代之间的变化就是这样。”傅盛如此说道。身处时代之外传统行业的我,无法真正但只能尝试体会这句话。身处互联网行业的大佬们大概也体会不到夕阳行业死水的感觉吧。
戴威(OFO创始人)对着采访他的主持人说:“未来不会有人买单车了,所有单车将由我们从工厂采购,我想我们改变了整个单车行业。”看到这里我十分惊讶。宽容点,把他话里的“所有”定义为90%。即使是90%,我也不信这句话。我怀疑他自己真的信吗?他是拿着话筒盯着主持人把这句话说完的。
那么有至少两种可能:1.他自己也不信,想靠噱头做新闻拉更多投资,甚至试图让主持人相信;2.他笃信这句话,也一定知道非常多的人(比如我)不信,但仍然把这句话广播出去以期让更多人相信,获得更多的力量和支持。当他发现这句话无法成为现实的时候,会是怎样的一个崩溃的过程?笃信→开始怀疑→强迫自己相信→事实摆在眼前→接受现实——大概是就是这样的过程吧。
作为马后炮的观众,在2019已经知晓ofo和锤子很悲剧,似乎可以开始嘲笑一番:“这些人只会吹牛B骗钱”。作为创业者呢?我不知道,不在其中不知其味。
也有创业者说:“别说什么互联网餐饮,我们不说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我们就是一个小型的公关公司”。创业者带上互联网的名头,也许不明觉厉的只有观众。互联网+没有翻天覆地,不管是投资方还是创业公司都明白这一点。观众看着眼花缭乱的一切,俨然活力十足的盛世。一地鸡毛混着泥土,又为新热点提供土壤。
在今天,革命性的新事物越来越少,无法诞生很多足以冲击现有经济结构的新行业。投资人看到创业是九十九死一生的事,并不鼓励创业。创业者付出的金钱、眼泪和热情,绝大部分情况下只能付之一炬。
人类天生损失厌恶,很多人会下意识控制自己的投入,以减少在未来失去的痛苦。若是全身心投入,又没有获得回报,这种痛苦难以想象。
透过水面闪着光的,到底是月影还是宝石,唯有伸手触碰才能知晓,所以我们会认为唯有现实才能证明虚幻。然而现实和虚幻从来都不是1和0的关系。摸不到,也许是手伸得不够前、宝石太远。所以你不能证明它不存在呀是不是?
月影还是宝石?不知道呀。
但你看它多美啊:)
情怀电影,1分给互联网,1分给创业,1分给互联网人。燃吗?我没燃,电影院里的其他人也没燃。
其实整个电影看下来,只有安传东贴近现实,接地气,能引起共鸣,因为他是基层互联网人。他的喜怒哀乐才有燃点,因为我们从中能看到我们自己。
感谢《燃点》让他这样的基层互联网人能拥有姓名,就像书里的《互联网人》一样。
影片渲染上始终没有煽动观众“燃”的情绪,也没有分享令创业者上瘾的快乐,就这么平铺直叙,直到最后。所以除了互联网和创业相关人员,没有什么看的必要。当然即使你与之相关,也可不看。
打3星,取中间值,因为我实在无法客观评判这部电影的好坏,比起院线电影,本片更像一场采访。
主观上说,它太贴近我的生活。往上看,那些创业成功的人就是我的领导,而那些苦苦挣扎的人就活在我的周围。没有人是为了朝九晚五安稳度日才来北漂,所有北漂都有目的,只是远近不同罢了。
我不知道创始人要多成熟睿智才能担得起整个团队的梦想,毕竟傅盛被人说“作秀”,戴威被人说“任性”,罗永浩被人说“狂妄”,姜逸磊“姜郎才尽”,马薇薇只是个“泼妇”。而他们在普世价值里都已经成功了。
一个知道方向的人,即使走得再慢,也会距离目标越来越近。尽管在创业的风口上,你要越快越好,如果不够快会立刻死在半路,并害死与你同行的伴侣。
这里人人都讲求快,一刹那一瞬间,快到起飞最好。跟时间的较量让太多人捉襟见肘,狼狈不堪。我常常迷茫,此一时信心满满,彼一时又无比沮丧。这种感觉来回折磨着我,和电影里那些人,和所有普通的互联网人一样。
整部影片没有人是专业的演员,但徐小平是真正的演技派,无论语气语调,还是既得利益者的姿态,都像极了抱着大腿阴阳怪气的宦官。
在这里敢问徐公公一句,一亿个人里出来一个赚钱的人,能不叫阶级固化吗?出镜的投资人都是富二代,能不叫拼爹吗?运乃强者谦词也,命乃弱者借口也,对出生在终点线的人来说能不叫命运如此吗?
中国的创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毕竟泥腿子渴望自由的决心要比富五代守住家业的决心强烈一千倍。没受过穷的徐公公,怎会深刻了解穷能抽走所有关于做人的基础,而你只要输出一些看似正能量的强势价值观就荣华傍身了。
我从没想过自己要出人头地,腰缠万贯。但我真心实意地想赚尽可能多的钱,并且不单单只为了钱。那个说烂了的“热爱”或者“梦想”之火刚好还未完全熄灭。
这个时代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坏,每个时代都有创业者,千百万个人守着自己的星星之火,却只有半个人能点亮整片土地。
你怎么知道不会是你?
哦,我的意思是,你怎么知道第一个烧死自己的人不会是你。
我司年会当天,老板组织全公司去看了《燃点》。我的工作属性偏媒体,圈子里也有很多创业者,一看到他们在朋友圈一边五星好评一边哭诉创业不易但梦想伟大,我就大致感受到了这部片子的主旋律。所以,观看之前,我把它当做老板安排的洗脑鸡血,默默先打两星。
结果观影完我直接再降一星!我的妈呀这个片子为什么能上映?它连最简单的洗脑都做不到啊!因为我旁边的财务妹子看到最后连人都没认全啊!还有几个觉得安传东有点傻fufu啊!对创业者能力都产生怀疑了啊喂!
很多人说这个片子本来也不是拍给吃瓜群众看的,要对圈子和这些人物有了解才能看,可我觉得这就更不对了。对我们这些圈内人来说,这些人(除安传东,一会儿单独说他)的发布会内容、后台花絮、梦想所在、瓶颈是啥全都是已知消息。马薇薇的故事奇葩说里的比片子清晰多了,PAPI酱的人生《人物》等杂志访得不要太深刻,老罗的故事、戴威的故事,谁不是心知肚明?对知情者来说,这个片子信息量简直少到没朋友!
还有一个讽刺的例子:看完电影后老板给我们讲,傅盛上市时其实面临12345各种危机,他知道他当时的心境是12345的难,不是片子上看起来的那么光鲜。他解释得越多,不就证明这个片子拍得越鸡肋么?
所以,这个片子圈外的人看不懂,圈内的人一点有用的都没看到,这到底是拍出来要干啥?我反正观影完心中的答案就是“经纬的pr”,老辣专业的张颖上帝视角太强,简直全篇主角。
定位不准之外,这个片子的价值导向也让我觉得很不舒服。这里就要说到安传东和金星。
安传东选的特别好,他的故事正是这个片子最能引申的亮点:一个平平无奇的草根创业者,屡次失败,初心不变,片子里的人不是自带光环就是小有成就,他这样一个现实主义题材最有共情效果和说明意义。结果呢?片子最后拔得稀巴烂。
他房子也破、事业也破,工资花光爸爸一年血汗钱,这样的执着到底为什么?安传东本人的解释是:揭掉农村标签,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家有些觉得他有点创业迷信,有些心疼他支持他,片子对此不做结论其实OK,到此这个纪录片安排的没毛病。
但之后,片子把因素往社会有歧视、创业消除社会阶级上引,把徐小平的话和安传东的“农村劣势”论剪到一起,这我就忍不了了。农村创业者一定弱势?农村创业者失败就一定是因为先天出身因素?资本的态度就是农村创业者冲鸭!咋冲?方法论呢?优势呢?太标签化了吧?想象一下,拍了10个人,9个人(不强调他们出身)当时都是成功代表却各有难处(有的是演讲恐惧症和无法兼顾家庭这种常见难处),1个人(强调农村出身)失败了还有看起来超严重的难处(没钱没资源),搞事情?
我不恶意揣测安排是不是故意的,但至少我能说一句,这不妥当。要么也拍个成功的农村创业者,要么就别再最后剪进去一大堆阶级消除论,做纪录片不一定要有结论。
再说金星,成功典范。新氧现在这么牛逼,大家想看看这是个什么人才,怎么做到的,激励自己燃起来。可片子拍的是什么?他天天加班,老婆好惨,孩子不爱找他他好惨,他愧对妻儿。喂喂喂,普通加班狗不愧对妻儿?燃点不应该是“为了妻儿生活更好我要努力”这种正能量的东西么!这是什么?拍这样普世的困境选谁都能拍。
我老板还怼我说“这就是真实的啊”,我想说,这当然真实,但只呈现这样的真实不是客观,是卖惨。如果这些内容是为了把这些创业明星拉下神坛,我看不到拉下来的意义。如果单纯想说创业难,那找10个素人创业者,效果可能会更好。
所以?燃在哪?
从纪录片完成度的角度,这个片子无疑是负分的。镜头模糊摇晃不说,还用了大量怼在脸上的电视节目拍法,一看就是拍时没考虑上映的事,所以片子质量可以不计较。
退一万步讲,就算受众、引导、质量这些问题都不用考虑,这个片子也不好看,因为它完全不燃。这个片子不应该叫《燃点》,应该叫《难点》。
感谢新世相爸爸给的免费观影机会。
本来没想长评的,但点评字数超了,哈哈哈哈哈那就顺带长评一下吧。
我看到很多评低分的人会从电影逻辑的角度来审视这个片子,就觉得随便剪辑一个纪录片就能当电影啦?我可能电影造诣比较低吧,我电影给高分一般都是能刷新我认识,让我产生共鸣,给我有所震撼的片子。毕竟观影是很个人情绪的事儿,我特么看哭了觉得特感动有一大把话要说的电影,如果你没有同样经历或者感触,我咋说好也没用。
可能是因为多年游走在创业的边缘,经历过好的,也经历过坏的,所以看电影的过程审视的角度很简单,就是从自己的经历入手,一边看一边审视自己一路走来,多次有飙泪的冲动,是真心觉得每个创业的人,无论人前多么风光,人看不到的时候都有的那种压力,无奈,迷茫,差点放弃,绝望的情绪太相似了,太燃我了。所以我从我自己角度,写写自己想说的一些心里话吧。
所有片中出现的人表达感情都特真实,没有演员演出来的那种刻意完美,那种生活里流露出来的萌笑,无奈,拒绝,流泪,我觉得人在自然状态下表达的任何感情都特别迷人。
我自己也不算是完全的创业者,比起他们来说我太弱小了。但我也十足地体会过睁眼就是钱的压力。工作上,为了节省几百块的成本我据理力争,但现实生活里我请朋友吃几百块的饭从来不带犹豫。
创业教会我,你必须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你不忍心但你必须要开掉不合适的人,你作为创始人你一定是最后分到钱的那个人。“就算再困难,你自己可以没有收入好几个月,但你不能有一个月不给团队发工资。”
想起电影里老罗说的“本来以为创业的人想自杀是因为由奢入俭想自杀,但并不是。他本人想到自杀的时刻是当发现跟着他的500个员工其实是500个家庭,他觉得对不住他们的那个时候,想过自杀。”
创业是孤独的,你不能跟家人说,家人会说这么累别创业了。你不能跟员工说,他们需要你带头儿打着鸡血。你不能跟投资人说,他们会质疑你的能力。
创业,无论你做多小的事儿,你都有着没创业过的人理解不了的压力和责任感,
“特么得活下去啊首先。”
无论结果如何,就当是把自己变强大的过程吧,加油💪
老板要是请你看这个,可能就是没年终奖的意思。
看到戴威脑子里全是我的 排到第9,990,000个的押金退款
前两年的风潮是综艺节目变电影,这两年就是电视访谈也要变成电影上院线。
成都银泰城 离软件园最近的有排片的影院 一天两场 坐满了年轻人 可能是创业者 可能是创业公司的员工 可能是锤粉或锤黑 观影途中 有人唏嘘 有人狂嘘 有人抹眼泪 有人感叹自己还算幸运 创业百态 观众席远比电影里真切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烂的时代,为我锤心痛一击,再多点龙哥的镜头我都要哭了,为所有失败者加一星。PS.papi酱可爱的。
我就想看罗永浩扇自己耳光怎么办?
罗老师,片酬先把欠各种供应商的钱还上呗
这个片子一定不挣钱,专不专业也另说,也一定不会受到大家的喜欢。但如果是自己是创业者,特别是互联网创业者,应该很多人会去看,并不是娱乐或者放松,而是寻找认同感或者情感出口,因为创业是孤独的。或许有人嘲讽剧中的几位有的押金没退,有的公司黄了,但在我眼中他们就是一次创业失败了而已。创业失败很正常,95%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活不过一年,99%的创业都失败了,但是他们明知风险巨大却依然坚持,明知机会很小依然埋头向前。前赴后继的创业者才是中国经济爆发增长的核心力量。失败的人在失败中学习,变强,而你们,只会喷。
奔着老罗去看的,然后从安传东身上看到太多前几年“互联网创业大潮”中被挤进去的人,其实他们并没有做好太多的准备,只是觉得得搭车赶潮,希望再过几年他们做好了准备再出发
第一感觉是不专业,镜头太晃,场景选取太矫情。其次和海报相比,避重就轻了,失败的特写是小人物,海报确是按咖位,算虚假宣传嘛?
现实意义大于艺术意义。罗老师加油。安传东让人心疼。
作为记录片,整部片准备好的摆拍采访太多(有点像看《焦点访谈》),不经意间流露的真实瞬间太少,那种默默跟随人物进入他的生活片段太少。罗永浩团队开会那种镜头就很好,专门让papi酱宴请两个旧友来拍就太特意了。
《燃点》,一部关于怎么样狂烧别人的钱,却没能熬过寒冷冬天的真实纪录片
戴威还是太嫩 看他开会的架势就知道了 还是挺单纯的小孩 如果只是以成败论输赢的世界太无趣了 顺便传东小可爱太可爱啦 感觉张颖是个没什么耐心 世故的成年人 骨子里面透着骄傲 传东跟他聊天之间 很明显处于弱势 金星是个相对来说活得很接地气的人 还有就是傅盛英语说的那么中国腔 还在旧金山买了豪宅哦(不是黑 对了徐达内是个彩蛋吗哈哈哈好好笑
一群被自我梦想洗脑革心的社会人。自强则万强。
看豆瓣短评真的是体会百态,失败则群嘲。创业,改善生活,扭转命运,证明价值,回想过去飞跃的十年,我们需要一部纪录片,照一照我们焦虑又急切的心态。
我能理解导演,这群人是不肯把真实的自己拿来给你拍的,你就脑补一下老罗在镜头后骂人,戴威在镜头外哭,papi在镜头外丧,傅盛在镜头外空虚,那就会觉得这个“燃点”就是记录了现在,没毛病
跟我预想的一样,就像个电视专题片。在影院看的唯一好处就是可以很专心吧……影厅里观众不多,应该都至少是对创业感兴趣的。有对儿情侣看完后一直争论,在电梯里就犀利地吵起来了……
这部纪录片的创作本身就和“创业”这个主题一样,看似有讨论价值,但本质上还是没有任何价值。想要表现所谓的深刻,想要把明星一样的创业者拉下神坛,就用大量毫无意义的生活细节来填塞更没有意义的、心灵鸡汤式的采访和自我解读。说到底,这些人拍完了一部纪录片都不知道“创业”是什么,只不过在素材里迷花了眼而已。
哎在朋友圈里都不好意思吐槽,这里面那个做跨界美食家的那是个什么烂项目我去……我去你一成年人拿着村里老爸挣的钱去给人发工资,美其名曰追寻梦想往上爬,赔光了回村还哭兮兮搞得巨悲情,活脱脱一个想逃避现实的傻逼巨婴好不好……我是真怕这种假梦想之名的片子惹地一堆人激情澎湃去创业……啥时候创业能跟梦想这词脱地远点,跟创造社会价值挂地近点,才会稍微多靠谱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