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处在多么艰难的时代,总有一些散发着人类闪光的时刻,让我们对人类保有一丝希望。
《海的尽头是草原》绝对是一部有价值的作品,同一个家庭三个不同时期从不同视角进行叙事,最后交汇到一起,完成了片中人物各自的最终救赎。
由陈宝国扮演的哥哥杜思瀚为了完成已患有阿兹海默症的妈妈遗愿,抱病踏上了寻亲之路,也揭开了中国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一件不被遗忘的历史。
但电影并没有沉醉于宏大叙事,而是把落脚点放在了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性身上:杜思珩,杜思瀚的同胞妹妹。
串起三段故事三个时空的,除了杜思瀚对母亲的爱之外,还有他对妹妹的思念和愧意,后一种情绪一直到最后才最终揭晓,也为观众解答了当年杜思珩被送进孤儿院之迷。
124分钟的电影里喜欢的片段太多了,尤其是中段杜思珩在内蒙古的成长生活,真实取景让人对内蒙古的美景有着沉浸式享受和体验,草原的空旷和苍茫、牛羊的自由奔放、纯净的白云和蓝天、甚至凶狠的野狼和令人窒息的沙尘暴都让人难以忘怀这片纯净的土地和它那令人着迷的风土人情,喜欢内蒙文化的观众一定不要错过~
《海的尽头是草原》由始至终探讨的都是亲情,什么才是真正的亲情羁绊?
是什么东西让亲情较之爱情友情成为人类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情感纽带,是血缘、道德责任、养育、陪伴、守护还是理解和付出?
一边是血缘关系的带来的数十年的日夜思念,一边是汉蒙结合的新家庭长年累月的磨合、背叛、陪伴和守护,导演通过两个家庭在不同时空向观众多方位地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牵绊,其中又以后者的伊德尔/萨仁娜/那木汗/杜思珩一家为主要着眼点。
导演想要展示的这种亲情是多层次的,非常丰富和立体,他很细心地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个两族组成的新家庭的磨合之路,几乎为每个人都安排高光时刻,比如那木汗骑马赶狼救妹、伊德尔沙尘暴营救女儿,虽然萨仁娜没有特别的泪点场面,但导演把细节都埋在了角色互动的一言一行上,比如萨仁娜为了能与杜思珩能够好好沟通,不停翻看汉语小册子,发现杜思珩尿床时的温柔体谅、为她搭建厕所……更是在杜思珩带着家里干粮出逃时,对那木汗千叮万嘱,如果她一定要回去上海,那就护送她回去。(这种爱到深处必须放手的亲情真的太戳我的泪点了)
P.S. 汉蒙之间巨大的文化差距通过一些非常多的小细节表现出来,比如杜思珩的第一次尿床,不愿意在开阔的户外解手、脚不可以对着火、蒙古婚姻的祝福语、摔跤等,可以看得出来电影团队对内蒙文化进行过非常严谨的考究工作。
那木汗和杜思珩的感情最为复杂,我还一度以为他们之间要发生点什么东西,他对马正元的敌意绝对不仅仅是出于兄长对妹妹的保护,应该也是有一种男女之间的感情在的,但此时杜思珩的心思早就已经被出逃计划牢牢占据着。
从一开始的忌妒,到后来的对这个小妹妹的保护欲,再到长大之后的男女情愫,每一步的转变都被导演用不同的细节埋满,让这种细腻的情感转变不会显得太突兀,也为后面悲剧的发生做了很好的铺垫。
另一方面,对杜思珩如何融入这个新家庭、从格格不入到慢慢意识到与这个家庭密不可分,导演同样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和镜头去铺垫和呈现这种爱的变化过程,从杜思珩在育婴院和萨仁娜欲拒还迎的互动开始,到狼口逃生欢乐地叫那木汗哥哥,再至沙尘暴里感情大爆发发自内心地叫伊德尔爸爸,再到目睹那木汗悲剧发生时的愧疚和自责……每一步都水到渠成,浑然天成。
那木汗意外身亡之后,相对于温柔、对杜思珩宠溺有加的萨仁娜,更为理性的伊德尔的感情要更为复杂,但很好地得到了展现和处理,一方面要承受失子之痛,另一方面又要抑制自己不能过分责怪女儿,这种又爱又恼的饱满情绪让他对空开枪,也让他的最后决定被观众较好地接受和理解。
那木汗的悲剧是全片人物情感的重要转折点,这件事最终促成了杜思珩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位,从此时开始,她不再是杜思瀚的妹妹,而是伊德尔和萨仁娜的那木汗,童年时的母亲慢慢淡化成一段引不起涟漪的记忆。
杜思珩和那木汗身份的转化是全场的高潮所在,意味着这种亲情的爱真正地突破了血缘、民族的局限,成为一种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一种羁绊。
所以,最后杜思珩/那木汗看着前来认亲的杜思瀚,脸部表情平静,其实他们当时是处于不同的情绪维度上的,杜思瀚沉浸团圆的感动之中,但他对杜思珩来说,最多就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这种要回归原生家庭的执念就没有了。
这时候镜头给了她在内蒙古大家族一个镜头(都有曾孙了),但我觉得她所说的“新家庭”,不仅仅指的是自己结婚之后所组建的家庭,更是指伊德尔/萨仁娜/那木汗一家,当她真正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的时候,当她决定要遵守自己对那木汗死亡遗愿的那一刻开始,原生家庭对她的羁绊就已经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这个汉蒙新家庭的责任和守护。
全片中,老年萨仁娜说的那句话最能触动我:虽然未能见面,谢谢你把杜思珩生下来,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把她抚养成人。(大意)
我是蒙古族,此类题材的电影,个人还是很感兴趣的,尔冬升导演对草原人民到底有什么误解?剧情混乱,毫无逻辑,细节处理方式粗暴感人。
我在影院里对老公说,信不信下一秒狼就会出现,这种老套的剧情不要再圈钱了好不好。下一秒哥哥要牺牲了,果然又猜对了!先不说剧情如何,说的比我好的朋友多了去了,大家自己体会。
买票选择了蒙古语观影,没想到是个大雷。配音演员毫无感情可言,只是在默默念台词,朗读课文还要声情并茂呢,好懒散的配音,这种感觉很像在收看蒙古语卫视。
其次,最不能忍的是,为什么要把电影票简单的分为国语和蒙古语?明明是语言需要高度融合的影片吧!小女主是上海人,小时候肯定要讲汉语的吧,去了草原长大了肯定会说蒙古语,这是正常逻辑吧!?没有必要全篇都要翻译吧?!从头到尾所有人都讲蒙古语…符合逻辑吗?不难受吗?就像抗日片一定要让日本人讲奇怪的话,你滴死啦死啦滴…无语了个贼贼!观影感很差劲!
什么滤镜?能不能上点心?沙尘暴滤镜…那个年代草应该是绿的吧!?
最后,不要乱用BGM了!求求了!为什么狼一出现就要播放长调?很诡异哎!为什么那达慕摔跤音乐是呼伦贝尔蒙古族当地的特色音乐?地域特色太明显了吧,呼盟音乐代表不了全内蒙,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音乐和特色,就像普通话,大家都要会,不然怎么沟通交流?要找一个大家都知道的bgm才对吧!?
总的来说!细节处理简直是差到爆炸!作为一个蒙古族人,非常期待的买了票,结果大失所望。好好的题材给浪费了,剧情不用说,下一秒干什么都能猜到,当观众是傻z,老剧情老套路。可惜了题材!太可惜了!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看电影之前,预期到了,草原的景色一定美的惊人,却没想到,草原上的少年,骑在马上的样子竟也帅的这样惊人。
预期到了,电影一定有很多泪点,但没料到,几乎整个电影都让我沉浸在淡淡的难过与感动中。
预期到了,杜思珩一定不会就那样被淹没在流沙中,却没有想到哥哥那木汗的结局,成了我的意难平。
太喜欢这个几乎不讲话,却总是带着淡淡的微笑,温柔的眼神,默默守护着思珩的哥哥了。
01
思珩刚刚从上海被送到内蒙古的时候,身体一直不好,高烧不退,是那木汗带着卫生员去卫生院拿药,萨仁娜对卫生员说,那木汗说不好话,但是他什么都懂。
那木汗小的时候,发烧烧坏了嗓子,他会讲话,但是发音不标准,声音不好听,便也不爱讲,可是他很勇敢,去卫生院的路上,因为担心流沙,马儿怕了,卫生员也怕了,但那木汗不怕,他轻轻拍着马儿,用很难听的嗓音说,有我在,别怕。
思珩被萨仁娜领养之后,萨仁娜教思珩在草原上方便,思珩不愿意,那木汗就给思珩做了一个厕所,三面用篱笆挡着,中间在草地上挖了一个小土坑,又有爱又好笑。
思珩一个人跑出去,被群狼围追,是那木汗骑着马带着朋友们把狼赶跑,看着他骑马而来,就让人觉得,这个憨憨的少年,给出的守护,是那样的温柔又强大。
思珩丢了亲妈妈给她的小毛巾,那木汗便和朋友们一起满草原的找,那是思珩第一次对他说:“谢谢哥哥。”那木汗高兴的满眼是光。
02
后来妹妹长大了,在朋友的婚礼上,有个小子一直盯着妹妹看,那木汗奶凶奶凶的挡在了那小子前面。小子往左看他就往左挡,往右看他往右挡,实在挡不住,就拉着好朋友一起挡。
但是依然没有挡住妹妹想离开的心。
那个一直盯着妹妹看的男孩子,是妹妹小时候的玩伴,马正元,他们一起从上海被送来内蒙古,她发烧的时候,一直是马正元形影不离的陪着她。
他们有10年没见,思珩说要马正元陪她一起扒火车回上海,她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当初妈妈把她而不是哥哥送去了孤儿院,难道因为她是女孩吗?她想回去找到妈妈问个明白。
于是她和马正元偷偷的查路线,偷偷的攒粮食,在某一天,两个人骑着马“私奔”了。
那木汗带着朋友们去追思珩,萨仁娜说,如果思珩真的想回上海,那就送她回去。可是那木汗找到思珩的时候,她和马正元都已经半截身子陷在流沙里了。
那木汗慌了,他拿着木棍去救,但流沙的力量太大,思珩抓不住木棍,整个人还是被流沙吞没了,那一刻那木汗痛苦的喊声,简直是撕心裂肺了。
03
看到妹妹被流沙吞没,那木汗不再顾忌自己的安危,他亲身踏入流沙去救妹妹,可是妹妹和马正元被救出来后,流沙却没有放过他。
这个温柔美好的少年啊,就那样和大地融为一体了。
思珩跪在萨仁娜面前哭着认错,萨仁娜只是仰天痛哭,却并没有对思珩有任何责骂。
伊德尔放了那木汗最心爱的马儿,一家人离开了和那木汗共同生活的地方。
伊德尔对思珩说,我说过,永远不会抛弃你,以后你就叫那木汗吧,那木汗死在了流沙里,你要替他活下去。
再后来思珩就在大草原上真正的扎了根,结婚生子,子又生孙,到几十年后亲哥哥杜思瀚找到她的时候,她的曾孙都已经出生了。
她曾经因为被自己的亲妈妈抛弃而耿耿于怀,想要问个究竟,终于在萨仁娜、伊德尔和那木汗的守护和深爱下,得以治愈,度过了幸福而完满的一生。
04
电影里有太多让我感动的场景。
领养大会上,内蒙牧民为了能领养孩子,彼此之间据理力争。他们带着各种玩具和吃的,使劲浑身解数,哄孩子们开心,希望孩子能愿意成为他们的家人。那个因为自己长得太粗狂,导致没有孩子愿意被他收养,甚至想强行让思珩跟他叫爸爸的蒙古族大叔,真是可爱极了。
伊德尔在部队带回来鸡蛋,那木汗和萨仁娜第一次尝到鸡蛋时那个嫌弃的眼神呀,简直把鸡蛋当做了世界上最难吃的食物。
那木汗吃萨仁娜的醋,跟伊德尔告状说,妈妈对思珩比对他还好,可是他自己对思珩的爱,却一点也不输给妈妈,甚至最后豁出了自己的命。
伊德尔补全了思珩一直缺失的父爱,他是全家唯一会讲汉语跟思珩交流的,他教思珩骑马,告诉思珩怎样在残酷的大自然面前保护自己,告诉她要勇敢。
电影最后,一百岁的萨仁娜、思珩,带着全家人,一起祭奠刚刚过世的思珩的亲妈妈,萨仁娜感谢思珩的亲妈妈给了她一个美丽的女儿,而我想,若是思珩的亲妈妈知道,自己女儿是被这样的一家人用一生来爱的,她也可以不带遗憾的瞑目了。
05
以前不知道“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段历史,因为这个电影,让我对那段历史,对当时所有为照顾这些孩子做出贡献的人,心生敬畏。
尔导用一个普通家庭的寻亲故事,把这段历史呈现出来,又是这样的细腻深情,这样的温柔动人,给观众看到了草原的美景,内蒙牧民的热心温情,看到了伊德尔、萨仁娜、那木汗以及其他所有内蒙牧民对孩子们的民间小爱,也看到了贯穿在历史长河中的民族大爱。
我被深深的打动了。
-作者-
柒月暖阳,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穿越季节轮回,在无声中不颓废,不失色,花开成景,花落成诗,已出版《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个人公众号:柒月暖阳,私人微信qyny0704
看完这部片子,想起了《奇葩说》的一期脑洞辩论。
“有后东”和“无后米”,选谁去核电站完成任务拯救全人类?
辩手姜思达提了一个独特的角度,他说如果把辩题看作一部灾难电影,哪一种电影会更打动人?
让“无后米”去,只是一个孤寂的人孤寂地死去,留下的是别人对他的无尽愧疚。而让“有后东”去,留下“无后米”和“有后东”的孩子,他们之间会建立一种新的亲情连接。
动物之间,所有的亲情都靠血缘,而人类之间的亲情,还有可能是恩义。
《海的尽头是草原》就是这样一部打动人的电影,它描述的也是这样一种新的亲情连接。
一个南方的“孤儿”,进入了内蒙的家庭。
她像一只倔强的小牛犊,顶着尖尖的角,和周围格格不入。
如何融化她身上的坚冰,治愈她内心的伤口,萨仁娜一家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01 萨仁娜:我们养育了同一个女儿
听萨仁娜说得最多的词是,女儿。
女儿,来。
女儿,别去。
女儿,妈妈,哥哥,一家人。
可能在我们日常的语言习惯里,听不到这样的表达。妈妈喊女儿,通常喊名字,喊昵称,不会喊“女儿”这个称呼。所以第一次在片子里听到萨仁娜喊杜思珩“女儿”的时候,有一种奇怪的感动。
像是一种霸道的宣告,告诉自己,告诉对方,告诉莽莽苍苍的草原,这个小姑娘是我的女儿。
又像是一种温柔的呢喃,散发着无限的爱意与包容,仿佛所有的错事都会被为这个词所原谅。
萨仁娜对杜思珩的爱有目共睹。
在育婴院时就包容她的任性,不管小姑娘怎么闹都全盘接受。甚至在看到她口中出血时,不分青红皂白就教训草原上的大哥哥们。
一个小姑娘,失去了亲生父母的照拂,又远离了熟悉的水土,她对她充满了怜爱,她用她的方式在给她安全感。
所以选家庭的时候,尽管对内蒙这片土地毫无归属感,杜思珩还是选择了跟萨仁娜回家。不是因为萨仁娜刚好站在那里,而是萨仁娜平日里给了她足够的安全感,她才在挣脱了蒙古大叔后,自然而然地抱住了她的腿。
成为一家人后,萨仁娜对杜思珩,不仅是爱,更是偏爱。
物资匮乏的年代,珍贵的奶制品,必定优先紧着带回来的女儿。
女儿不习惯毫无遮掩地如厕,她很快读懂了,领着哥哥,在草原上为她搭了一个旱厕。虽然简易,但这是草原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厕所。
她就这样把小姑娘带大,小姑娘长成了大姑娘,穿草原的服饰,参加草原的传统婚礼,说草原的话。但她的心,依旧朝向南方的城市。
杜思珩和马正元出走后,所有的人都心急忙慌地准备把他们找回来,只有萨仁娜在他们出发之前,着急地同那木汗交代,如果她真的要去上海,你就送她去。
她担心的不是女儿不回来,而是她长途奔波的安全。
尽管养育了孩子十多年,但她没有想要把孩子强行捆绑在自己身边。
她想的是如果日后能和杜思珩的亲生母亲相见,可以把养育过程的点滴分享给对方。
她想的是感谢杜思珩的亲生母亲生下她,让她们可以养育同一个女儿。
同为母亲,她知道一个妈妈不想错过女儿成长的心情,她知道不到万不得已,妈妈不会抛下自己的孩子,她时时刻刻都在和远方的那个母亲共情。
你来,我照顾你。
你走,我也想成全你。
可以说这是一个母亲克服了占有欲的大爱。也可以说这是萨仁娜对母亲这个身份的感同身受与深刻理解。
02 伊德尔:我永远不会抛弃你
曾经有人发起过这样一个投票,哪件事情会让你有“父爱如山”的感觉。
高票选项是,小时候坐在父亲的肩头。
深以为然。
所以当看到伊德尔把思珩扛在肩上看赛马的那幕时,我就觉得,是了,他是她的爸爸了。
当然他做的远不止这点。
作为一个影片中段才出来的角色,伊德尔的篇幅并不多。但他有限的几次出场,依然能展现他作为一个父亲的担当与情感表达。
他与思珩有过四次交流。
第一次是星空下的闲聊。伊德尔刚休假回来,家人、朋友济济一堂,热热闹闹地吃饭。思珩没有去,她蹲在帐篷外面,小小的一个身影。伊德尔出去喊她吃饭,她说她不饿,但更多的是因为她对他还是陌生的,融不进那样的热闹里。于是他顺势留下来,陪她看星星,送她指南针,拉进两个人之间的距离。
成为父母之前,先成为朋友,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第二次的交流发生在他们一家拜访敖其尔爷爷之后,伊德尔讲述了他与敖其尔爷爷的渊源,告诉思珩,即便大自然对我们很残酷,我们也要勇敢的面对。
世界是残酷的,自然灾害让人们流离失所、无枝可依、甚至失去生命,但人们的善心与爱可以对抗这种残酷,可以免人于惊慌,免人于悲苦。
年幼的思珩也许听懂了,也许没听懂,但她一定知道了,她的草原父母是很好很好的人。
第三次,是思珩去追返回工作的伊德尔。
她被漫天风沙压倒在地上,抬不起头来。她想起了她的亲生父亲离开的背影,她以为伊德尔同那个男人一样,走了便会杳无音信,她害怕极了,不想再一次失去她的爸爸。
好在伊德尔及时赶到。思珩说,爸爸别不要我。他动容了,这个小姑娘在如此危险的境地下,害怕的只是他的离开。于是他许下承诺,我永远不会抛弃你。
父女之间的最后一次交流(影片呈现的)也是这句话。但这个时候,伊德尔是带着愤怒和谅解的。
因为思珩的任性,他失去了他的亲生骨肉。这个孩子小时候生病烧坏嗓子他就不在他身边,好不容易长成了一个沉稳懂事的青年,在他遇到危险的当下,他作为父亲,依然不在他身边。他得多愤怒,多难过,多自责啊。在这样的情绪里,他隐忍着,还是信守了自己的承诺,永远不抛下思珩。
从怜爱到鼓励到动容到愤怒到谅解,伊德尔对思珩的感情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最终沉淀成了如山的父爱。
03 那木汗:不要过来
那木汗是一个怎样的少年呢?
瘦,高,黝黑,沉默,站在那里,整个人灰扑扑的,唯独一双眼睛澄澈明净,像草原上的朗日晴空。
对于杜思珩的到来,他是欢迎的。
母亲把奶豆腐几乎都分给妹妹时,他没有表达不满。只是在妹妹打翻满碗的奶豆腐时,迅速地捡起来吃掉了,才透露出他其实也只是个半大的小子,他也很想吃奶豆腐啊。
母亲对妹妹的无微不至,那木汗看在眼里,起初有些许嫉妒,但他没有表现出来。只是在爸爸回来时,悄悄地跟爸爸说,母亲对妹妹比对他好。
然而他自己对妹妹也在默默地疼爱着。
思珩一个人跑出去,遇到狼群,他策马扬鞭,吹着哨子,赶走狼群。他和他的兄弟们,像马背上的英雄。
后来他们帮思珩找她从不离身的毛巾,看起来是一件麻烦的小事,但他们也认真地四下搜寻,为的是守护妹妹心里某块小小的领地。
对峙群狼的英雄气概,寻找贴身毛巾的细腻温柔,让草原少年的铁汉柔情跃然屏幕。
十年后,思珩长大了,与儿时的伙伴重逢。
那木汗左挡右挡,也挡不住他们来自同一个地方的视线的碰撞。
草原上的人,讲究缘分。
那木汗和思珩,缘于流沙,终于流沙。他们的第一次相见,那木汗冒着流沙的风险,去取消炎药救她。他们的最后一次相见,那木汗把她从流沙里拽出来,而自己则永远地埋在了草原上。
那木汗对思珩,也许曾经有过晦暗不明的想法,但他从未宣之于口。他对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过来。他尊重她,守护她,待她如亲生妹妹一般。最后还舍弃了自己的生命,救了她。
草原外面有山川,有海洋,有城市,有汽车,这一切,他都无法看到了。
你好像能理解所有事情的发生,但又会忍不住想,凭什么,为什么?
那木汗的死,让杜思珩彻底杜绝了回上海的心思。她决定替那木汗活下去,也终于把草原当做真正的唯一的家了。
站在上帝视角来看,这好像是一种交换。用那木汗的死,换杜思珩对草原的真心。但我不愿意这样想,我更愿意把它当成是随心发生的情感事件。因为那木汗对妹妹有感情,才会不顾自己去救妹妹,因为妹妹对那木汗有感情,才会担着满心内疚,在草原上生活下去。
思珩和那木汗,从始至终,都是小毛巾和她的哑巴哥哥啊。
04 结尾
白云苍狗,野马尘埃。
如诗如画的镜头语言,把一切娓娓道来。朴实无华的情感流动,像有人在心里唱咏叹调。
很久没看过这样淡淡叙事却又深情满满的片子了。
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你呢?
没有血缘关系,就没有办法成为家人吗?
《海的尽头是草原》是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诠释。
因为自然灾害严重,在上海福利院的小女孩杜思珩与“三千孤儿”一起被送到内蒙古。这些“国家的孩子”被当地满足条件的牧民们收养,从电影描述的三个小孩杜思珩、马正元、黄宝哥等可以看出来,这些孩子都被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和善待。
电影的主线是小女孩杜思珩。为了让她有口饭吃,不至于被饿死,她被妈妈送到了福利院,分别的时候,妈妈给了她一条小毛巾,上面绣着她的名字,那是妈妈留给她唯一的东西。她一直记着妈妈对她说的会来接她的话。所以,她走到哪儿都带着她的小毛巾,一直抗拒着内蒙古的大草原,等待她的妈妈来接她。
她和其他的孩子们不同,她一直认为内蒙古不过是一个暂时落脚的地方。哪怕她最后选择了萨仁娜做自己的额吉,哪怕萨仁娜额吉全家都对她很好,他们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她吃,奶茶、奶豆腐,他们给她搭建专属的厕所,在草原上给她找遗失的小毛巾,教她学骑马,一点一点的治愈她。
但这个女孩是任性的,任性到让人觉得不识好歹。直到那个夜晚,伊德尔和她坐在漫天星空的账外,教她识别北极星,送她指南针,让她学会在任何时候都能准确的辨认出南方,她问他,怎么才能回到上海,她说害怕自己长大,这样妈妈就认不出她。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潸然泪下。血缘关系是这么重要的,是一个人出生时便刻在基因里的烙印,就像内蒙古人吃不惯水煮鸡蛋,而汉族人吃不惯奶豆腐一样。
然而,血缘关系又没有那么重要。
在女孩成长的过程中,一直缺乏父爱,伊德尔教她骑马,告诉她怎样在残酷的大自然面前保护自己,告诉她要勇敢,一点点的填补她父爱的缺失。
她第一次打开自己的心房,应该是骑着马,在满天风沙中去找伊德尔的时候,她匍匐在地上,被伊德尔抱在怀里的时候,她说,爸爸不要离开我。伊德尔承诺她,永远不会抛弃她。自此,她喊伊德尔爸爸。
随着她长大,她渐渐融入了这个家庭。可能这个时候更多的是执着,为什么妈妈舍弃的是她。她只是想问个明白,这是她的心结。所以,她计划着和马天元私自离开。
在离开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流沙,沉默寡言的哥哥那木汗,用自己的生命救了她。哥哥给她的遗言是照顾好父母。为了不触景伤情,伊德尔和萨仁娜决定搬家。女孩落寞的跟着马车后面。伊德尔对她说,他会遵守承诺,永远不会抛弃她。以后她就叫做那木汗。像一个真正的父亲那样,无论孩子做了多大的错事,最后,父母都会原谅和包容。
其实,可能真正的家人,如果哥哥是因为妹妹而死去,父母也不一定会谅解的。更何况,还是为了守护养女,亲生儿子死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养父母心里,她真的如同亲生的女儿。
从这一刻起,女孩真正的放下了原生家庭,她要为救了她性命的哥哥活着,她成了那木汗。她守护着善良的养父养母,守护着这片用无私的爱接纳她的大草原。
接着我们说,黄宝哥,这也是“三千孤儿”中的一个,他一瘸一拐的在草原里走,说自己要骑马。声音引起了当地老师的注意,老师知道他腿受伤后,主动给他做了拐杖,呵护他。老师问,愿不愿成为他的家人。瘸腿的小男孩点了头,于是他们的一生就是家人了。
马正元是多年后,长大重逢的。但从长大后的情景来推测,他也被家人照顾的很好。比如,第一个发现他们要离开草原回上海的便是马正元的家人。如果不是关怀的,不会那么快就得到信息的。再者,当那木汗为了救他们而死去,马正元的家人打他的时候,也是一种保护和爱。
从这三个孩子的身上,都说明了一个问题:血缘关系为根基的亲情固然是重要的,但因为缘分而走在一起的家人也是弥足珍贵的。
在领养孩子的时候,牧民们说,他们是相信缘分的。有时候,一眼就注定了一生的缘分。所以他们会认为,孩子来到自己身边,就是神明赐予他们的礼物。
在电影里多次隐晦的提到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残酷,有突然刮起的沙尘暴,有虎视眈眈的狼群,有让老人痛失家人的恐怖大火,有夺去那木汗生命的流沙……伊德尔说,“大自然对我们很残酷啊”。也许正因为这样,牧民们更相信天意、命运、神明,他们对不懂的东西都存着敬畏之心,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守着为人善良的本分。
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紧密,可为什么心灵的距离越来越疏远,感情的牵绊越来越淡漠,这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最后,以过了百年之岁的萨仁娜说的那句话作为结尾,这也是整部影片里最能触动我的话:虽然未能见面,谢谢你把杜思珩生下来,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把她抚养成人。
从这位内蒙古额吉的身上,我学会了一个道理:一个人除了爱和善良,没有任何值得炫耀的东西。
电影完成度很高,但是总感觉少了点什么。现场采访尔导说为什么一个香港人,会想拍这样的题材,他说,这是于冬交给他的剧本……
首先抛开命题作业和时代大背景,我一直问自己就针对一个剧情片来说,它是一个合格的作品吗,算,但是实在是称不上优秀。不知道是不是年龄的原因,尔冬升港片时代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全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温情煽情则都是套路感满满。而且我觉得一个电影切入的视角也决定了作品的高度。本片的视角是陈宝国扮演的杜思瀚,作为一个扯线头的人,由他的寻亲线扯出了整个故事当年的模样,但是他作为亲情线的主角也不是故事的亲历人,于是他还得听第三者讲述,这就导致这个故事太过拧巴,亲情?但是全片都是旁观者视角。纪实?却又处处体现着主观的情感表达。所以视角主体转变成小杜思珩或者萨仁娜都有很多故事情感可以作文章,而陈宝国作为寻情线,最后出现一下即可,当然,你如果说是为了之后的反转和煽情做的铺垫,那当我没说。
然后整个故事的设定,这个不得不说的时代大背景下人的渺小,每个人都是历史的推动者,每个人也都是时代背景下渺小而微不足道的存在,时代会肆意碾压过每个人,所以如果想拍出史诗感(当然也可能是我自作多情,尔导并没有想过),光有美好是不够的,真善美每个人都爱看,真善美的背后可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的,很多电影都喜欢放大个案,然后说这就是全部,但是这真的是全部吗,对那些默默付出,无处发声的人,公平吗?当然这是命题作业,不多评价。
最后是人物的设定,是太过上帝视角下的产物,虽然看起来电影里每个人都淳朴友善,但是几个人物的情感都很功能化和拧巴!比如萨仁娜的为国养女的情愫,那木汗对妹妹超越兄妹的情感,还有阿云嘎和那木汗说要悉心照顾妹妹让她忘记伤痛走出困境,然后扭头送她一个指南针,以及最后杜思珩的出走,作为一个十几岁父母又很开明的孩子,只是为了执念想搞清心里的疑问,还要回来的,没有道理一声不吭背着所有人出走啊!让那木汗的牺牲就很套路和难受。
最后时代的创伤每个人都无法避免,但是创伤在杜思珩杜思瀚的身上体现的又是不一样的,每个生活在这个时代下的人们都没有选择,但是如何继续活下去,怎样活下去,我们有的选,但是导演貌似也不想深揪。隔壁的《妈妈!》这一点就做的很好。
其他想到什么再来补吧。
北影节展映。中国人独有的家国情怀,之前国说了很多,这次说说家。尔导也说自己这些年更愿意拍温情的不搞打打杀杀了哈哈,这部戏或许就是这种心态拍的吧,抒情散文,看过国家孩子的话会觉得这部戏更像那段故事的一个引子。四星
3.5剧情上腰斩版国家孩子 配乐上阉割版嘎达梅林。看到蒙族哥哥舍身救汉人妹妹的时候直接忍不住了 这个剧情看了两遍真的已经到了无语的边缘…有一点纪录片的形式但这不是内容千篇一律的借口 我不知道蒙族同胞们看到这里究竟心情如何…看到萨仁娜的时候我以为将会复刻她养育二十个孩子的故事 没想到竟然还是“驯化倔强的汉人孩子”的剧情 以及孩子十几岁了还不懂事往外跑 隔壁国家孩子里这可是六七岁才干得出来的事!陈宝国代表的寻亲故事线也和主剧情很割裂 说教意味又浓 简直不忍卒读…p.s.喜欢看阿云嘎当爹 包场看电影我直接跟着喊avup.s.关于我看了三个蒙汉孩子的故事都有人是哑巴这件事 22.9.21
可能是故事问题,也可能是语言问题、选角问题,电影并没有打动我。看起来很壮阔,也有史诗气质,不会差的一部电影,但就是并不触动,平淡且算不上有真正意义上动人的细节…
可以坐等二刷了。看完好想去草原啊。
陪朋友看的,回宿舍吐槽了一路。感觉妹妹前面的那些行为都能理解,但最后她瞒着家人偷跑掉搞得跟被追杀似的是真无法理解:明明在那个家生活了十年,都知道她养父母和哥哥是什么样的人,直接告诉他们“想找到当年的真相”是能被理解的,甚至养父在她小时候还讲过“如果回上海带上他们”。所以这种情节真的无法逻辑自洽,让我感觉是为虐而虐。当时确实非常生气,因为那木汗作为全片我个人感觉最喜欢最能立得住的人物就这么牺牲了。开头几个汉人的台词和演技也很僵硬,还有很多奇怪的地方,全片也只是建立在这个背景下而没有真的“拍进去”,一个很好的主题并没有拍好。给三星不忍心,给四星对不起自己……
是我认真会选择一个人再去二刷一次的好片!最后无数次联想到了自己生活里的种种,哭到无法自拔。从老演员到小演员,到汉语演员到内蒙演员,没有一条线掉链子,我太喜欢演杜思珩的小演员了,长得好看不说,充满了灵气,和导演的调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值得敬佩的导演,值得敬佩的演员与剧组。电影整体呈现的温情感,很难让人不动容。一个看上去命题作文十足的主题,剧情叙述的如此完整,可见导演的功力。另一方面,如果说这是内蒙宣传片,也一点儿不含贬义的色彩,唯美的星空夜景,恰到好处又拿捏心弦的配乐,每一段都让人沉浸其中。啊,我爱尔导!!
看完有一种直达内心深处的暖意,质朴的草原人民,拥抱着单纯的、无助的小心灵,真情动人!
北影节首映,惊喜于导演会扶持新人拍出最值得关注的那段历史,失望于最精彩的历史事件沦为平淡叙事的背景板。导演说他今后只想拍爱,电影里确实看出这层意思了,但是太美好就远离了现实,及格
爸爸告诉妈妈假的地址直接抛弃妻儿玩失踪;哥哥为了留下故意感冒让妹妹被送到福利院;妹妹在草原上长了十年不知道感恩还害死了对自己视如亲妹的草原哥哥。这一家子都是什么人
《海的尽头是草原》盛满了温暖的人情味,尔冬升导演将亲情、爱情、乡土情展现得细腻无比。全员演技触动人心。本片的离场感后劲凌厉,必须亲自感受。何以为家,有爱你的人在就是家。
那木汗,你死得好惨啊!(要说这片子不好的,但又挑不出什么致命的错处,要说很好吧,就像喝了碗十全大补的佛跳墙,可是什么滋味也说不出)
她要去上海,到底为什么不跟她爸爸妈妈说啊?说了肯定会让她去的,那木汗也不会死,可恶狠狠意难平。(by the way,阿云嘎好涩好涩🤤)
完全是大和解式的拍法。我们近一年对苦难的消解愈发保守且勉强,基本就是“来都来了、人都死了、都过去了、放过自己、立地成佛”的组合拳法。可以确定的是,未来10年,咱们都不会再看到像《一秒钟》那样偏不和解,偏要记住,令人心脏沉甸甸且闷痛的结尾了。
感人吗?感人的,最后的巴德玛老师短短5分钟不到的戏份吧,slay全场可以说,那种直接经受大草原洗礼过的饱经风霜的真实生命力,给你带来的震撼是最直接的。同个时空两对母女的背景也很戳人,算是一定程度上升华了这个遥远守望的主题吧。但是除此之外,前面的部分还是太流水账太浮于表面了,两条线完全没有形成有效的编织,拍一会公路旅游再拍一会历史回顾,太分裂了。女孩长大后逃走跟牺牲哥哥两场戏,铺垫真的够吗?司机兄弟俩角色的设计也没必要吧,太刻意了。另外这里面有个别年轻演员的戏是比较灾难的,流沙那里我直接笑场了。最重要的是,我还是没法忽视整个故事与伤痕和解的态度,一句“十几年后”轻飘飘带走了多少血泪;一句“都是命数”又冠冕堂皇遮盖了多少动因,不忍细想也不敢细想。我觉得小宝导演可能也尽力了吧,但片子质量,真就那样。
四个哥哥给妹妹找小毛巾的时候真的好帅草原的包容 原宥了妹妹的任性这种趋于神秘的自然力量 真的让人崇敬
含蓄、温柔、克制,不需要强加的煽情,故事本身足够让人感动。很喜欢牧民们几乎全程蒙语对白这个做法,除了剧情需要之外也让影片多了另一层美感和真实感。另外光是影片中展现的内蒙古牧区风光和风土人情就足以值回票价,若是早赶在草原旅游季之前公映,必然助推一波内蒙旅行热潮
还是我喜欢的那个小宝啊,有自己的坚持,他对演员真的很好。(北影节期间一天四部快累疯)
2022北影节第二场电影|动人!有力!一个关于找寻、原谅和救赎的感人故事。草原人物群像刻画得很成功,角色各有千秋,确实是大爱无疆。小演员尤其出彩,灵气十足。我们永远需要这样温暖的电影。
地久天长中,丽云夫妇原谅沈浩用了20年,海的尽头是草原中,额吉和伊德尔原谅思珩只用了一瞬间。
把悲欢离合拍得云淡风轻,有人觉得这是败笔,而我却觉得这是导演的高明。因为,表面的云淡风轻之下,情感的流动从未停止,反而因为这种克制,让情感来得更动人。而且,这种云淡风轻刚好是草原的底色,是这辽阔土地给予草原人民的坚忍与豁达。在生活的残酷面前,他们用接纳替代了抱怨,用微微一笑替代了哭天抢地。所以说,整部电影其实拍出了草原的味道,这一点很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