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东柱

HD中字

主演:姜河那,朴正民,韩昌贤,成泓日,崔正憲,郑浚远,李嫔娜,尹正日,金仁宇,金正碧,朴泰山,崔嬉序,闵镇雄,崔钟律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6

 剧照

东柱 剧照 NO.1东柱 剧照 NO.2东柱 剧照 NO.3东柱 剧照 NO.4东柱 剧照 NO.5东柱 剧照 NO.6东柱 剧照 NO.13东柱 剧照 NO.14东柱 剧照 NO.15东柱 剧照 NO.16东柱 剧照 NO.17东柱 剧照 NO.18东柱 剧照 NO.19东柱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东柱》…就像一首明明克制隐忍却让人感到蚀骨伤悲的诗

因为排片少时间晚,为了不影响隔天上班,拖到周五晚上才终于看了《东柱》。

其实这是一部让人不敢,或者说没有资格随随便便评价好坏的电影。内容的意义远远大于形式,而形式也似乎无可挑剔。

和《思悼》一样,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没有让人意外的那些悬疑和反转。也没有什么商业上的趣味性,没有太多吸引眼球的劲爆点,从头到尾的黑白画面,不刻意煽情的叙事,就像一首明明克制隐忍却让人感到蚀骨伤悲的诗。在这个充斥着爆米花娱乐大片的浮躁时代,是太难能可贵的作品。

很喜欢影片的剪辑,或许有些人会觉得混乱。还是像《思悼》一样,导演编剧预设观众知道他们的故事,所以没有从头到尾一一说明,而是用监狱中最后的审问串联起过去人生的片段,每一段经历伴随着从心底涌向笔尖的诗句,坚定而温柔。

东柱的彷徨反衬着梦奎的执念,东柱的愧疚交叠着梦奎的懊悔。即使是从小一起长大彼此深爱的兄弟,但一个内向到消极,一个热血到激进。他们注定走上不同的路,却一样要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喘息,迎来相似的悲剧结局。就像片中两人对于文学价值和暴力革命道路的争论,在那样的时代悲剧面前,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就像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每个人的人生一样,对看不见的未来也都是没有答案的。他想出版的诗集,他想看到的独立,奈何都在身死以后,多么遗憾多么伤感。看着他们人生浮沉飘荡到最后,似乎才能隐约明白,为什么东柱会说——“都说人生不易,但能如此一挥而就地写一首诗篇,是多么让人羞愧的事。”

没有人能清楚究竟反映了多少历史和人物的真实,没有人能猜到那些想象的画面与曾经有多少相似或不同,即使主创们也一样。但可以看得出李浚益导演在每个细节上的小心翼翼。一直觉得他是个神奇的导演,拍过那么多不同风格的电影,光看最出名的这几部《黄山伐》《王的人生》《郎在远方》《素媛》《思悼》再到《东柱》,都不太像是同一个人拍的。申渊植导演这次执笔剧本和监制,明显也对影片的风格有很大影响,对人性深处不可言说部分的把握,透彻到残酷。没有一味把人物塑造成高大全,而是也会嫉妒也会胆怯也会退缩也会懊悔。姜河那和朴政珉的演技也让这个没有悬念的故事变得那么有张力。只是,如果对两位演员不熟悉的话,一定能更入戏。我却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在心里暗自比较着其他影片中他们的形象和表演…毫无疑问,他们这次奉献的表演足以让该片成为其履历表上的代表作。

当最后片尾滚动起尹东柱宋梦奎的真实生平,响起姜河那唱的那首歌时,压抑了两个小时的情绪才终于有了一瞬间的释放。但总隐隐觉得似乎掉眼泪都是对故人的不够尊重。对于生活在如今这样相对太平太多的国家和时代,可以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我们来说,对那时的他们,又何谈“理解”与“同情”?

低预算,黑白片,不华丽,不商业,或许因此不能吸引太多人的眼光,那有如何?能够打动人心的力量就在那里,视而不见的人是自己的损失。真的并非想用道德绑架评价,只是这样的电影会让人思考和反省,它的价值并非可以用商业包装和票房数字衡量…

走出影厅的时候,听到旁边姑娘用淡淡的语气对同伴说,下映之前一定要再看一遍,感觉看十遍也不会腻。

其实我也是这样想的。

文/暖晴

禁转,谢谢。🤐

p.s,多说一句正文没地儿插的话,饰演日本刑警审讯官的金仁佑依旧飚着日语很抢戏,总让我想起他在《暗杀》里演的那个帮金海淑开店帮全智贤炸车的日本大叔…于是又不小心跳戏…只能怪我《暗杀》看了太多遍…😑
尹东柱诗人

“井里有明月流云,悠远无边的天空,荡漾着蓝色的风和秋天,还有一个男人,就如我的追忆在那里徘徊。”——《自画像》

“揿亮灯火驱除一些黑暗,最后的我像期待时代那样等待早晨。”——《一挥而就的诗》

“仰望天空,至死无一丝羞愧。为此,在轻抚树叶的微风中,我感到心痛伤悲。”——《序诗》

——摘自尹东柱诗集

 2 ) 東柱(동주,2017)

1、東柱(동주,2017)中,尹東柱是一名詩人,於革命無所貢獻,既沒有參與文宣傳播,也沒有實際暗殺、組織、策畫、集會等行動,卻作為朝鮮民族獨立運動鼻祖之一而被讚揚,在其百年誕辰之際,李濬益導演拍攝了這樣一名人物的傳記以茲紀念。文學,尤其是詩,被視為百無一用感傷情懷的呻吟,被稱作壯夫不為的彫蟲篆刻伎倆,實際上,卻是行動的靈魂,沒有這樣的靈魂與心智,革命行動不過是說漂亮話的冒險主義。尹東柱作為一名詩人,是民族之心,保留並傳述了時代的情懷與對世界的憧憬與理想。

2、台灣今日所不碰觸,並且強力稀釋的日本殖民史,可以由韓國的一系列抗日題材的歷史片中補充。在日本對朝鮮的皇民化運動後,如今韓國人仍存有一種民族的氣節,這是獨立性的表徵之一,特別是殖民史、獨島主權與慰安婦問題上掐住日本的咽喉。以往文天祥不任蒙古人(遊牧民族掠奪式經濟)的官,梅蘭芳蓄鬍不給日本人(軍國主義殖民經濟)唱戲,也都是這種氣節的表現,在我們台灣政府官方與民間媚日之際,這是應該反省的。電影中,尹東柱身為二十出頭的孩子,不以日本姓氏發表詩作,表現的不僅是作為一「文人」,更是作為一個「人」的骨氣。電影中段,尹東柱將踏上遠赴他鄉留學路之際,寫了一首詩〈弟弟的印象畫〉:

冷清的月光映照著紅紅的額頭, 弟弟的臉是一幅憂傷的畫。 停下腳步, 悄悄抓起小手: 你長大了想做什麼? 做人。 弟弟的回答是真正的答案。

3、當尹東柱會見鄭芝溶的時候,正值一九三九年創氏改名時期,鄭芝溶差不多在這個時期停止了創作。這是什麼原因呢?在他們的對話中有了答案。尹東柱告訴鄭老師,認為在日本姓氏之下寫詩是丟臉的事情,他想停止寫詩。不再創作的鄭芝溶告訴這名青年學子:如果你覺得丟臉,那麼,你可以繼續寫。這裡頭有很深的意含,可以玩味:如果你知恥,那麼,什麼都可以無愧的做,最怕的是人而不知恥。

4、最壞的時代與最壞的地方,作為一個人的條件是以血換取的。換句話說,我們沒有生在最壞的時空中,我們的餐桌上並非空有湯勺,我們的基礎十分優渥。

 3 ) 举枪、写诗或是学医

相比于电影《鬼乡》而言,韩国电影《东柱》受到的关注简直少得可怜。同期上映的这两部电影,《鬼乡》几乎占据了大部分的眼球和排片,而《东柱》几乎仅仅只是每天的一场,就好像中国的《百鸟朝凤》一类的电影在国内所受的遭遇一样,不知韩国人有没有人会跳出来为期鸣不平。

同样,在国际上的影响,《鬼乡》以其沉重的历史背景让全世界为之震惊。还有其漫长的拍摄时间和大量的真实人物,都让所有看这部电影的人被觉得这一定是一部好电影。

在我看来,或许拍出《鬼乡》这种题材的电影,其行为本身是一件值得高度评价的事;但是就电影本身而言,电影《鬼乡》实在差强人意,跳大神的风格、美化的场景、满是漏洞的剧情以及韩国最拿手的恶意煽情,这一切都让我对这部电影没有好感。

电影《东柱》则是切切实实地说了一个故事,情节平铺直叙,用主人公东柱最后的审判和回忆讲述了两个朝鲜青年在面临国破家亡之际走向不同的道路,配乐是简单的吉他或是钢琴,黑白而有质感的画面,丝毫没有煽情,就连爱情、友情以及家国仇恨都是点到为止,克制隐忍,却让人为之动容。

电影的导演李濬益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大概就是那部让无数人流过泪的《素媛》,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有着其现实的悲伤意义。但是电影《东柱》更像他的另一部作品《思悼》,同样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

《思悼》讲述的十八世纪朝鲜李氏王朝的一段往事,而《东柱》讲述的是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时期韩国著名诗人东柱的故事。或许对于韩国国民来说,这两个历史事件可能都是世人皆知的故事,正如我们的大唐盛世或者鲁迅一般。

所以导演都没有以正叙的方式来讲故事,而是通过不断的闪回和倒叙,这可能会给不了解这两个故事的观众带来一些理解上的障碍,但整体而言让电影变得张弛有度,观赏性更强。

正如上文所说,诗人东柱对于韩国国民而言,或许可以相当于我们国家的鲁迅先生。但是诗人东柱的身份一直以来都颇有争议,因为生于中华民国吉林的朝鲜族人。

但按照当时的法律而言,他的国籍应该是日本;诗人本人认为他自己是亡国的朝鲜人;中国也曾说他应该是中国朝鲜族人。诗人身份的模糊不清正是电影中诗人一步步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电影中除了诗人东柱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主人公梦奎。他们是表兄弟,也是一同长大的发小。两个人都热爱阅读、喜欢学习,但是对整个世界却又不同的看法。

梦奎是一个天生具有革命家气质的人,年纪轻轻的他便敢在全体村民面前发表演讲,鼓动人民;而东柱则是一个天生的诗人,内心敏感腼腆,对美好的事物有着天生的向往。

正如电影中的一句话所说:东柱爱的是诗的世界,而梦奎爱的是现实的世界。虽然后来他们走向不同的道路,却最终殊途同归,都走向对国家的爱。

电影中提及当时日本政府在朝鲜半岛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比如不允许用朝鲜语授课,只能用日语授课。这让坚持革命向往独立的梦奎无法接受,所以他离开学校开始跟随光复政府和一些独立活动家参加革命活动。而此时的东柱只是在坚持以朝鲜语写诗。

日本政府还在朝鲜半岛推广创世改名政策,要求所有韩国人将其姓氏改为日本姓氏。所以尹东柱被迫改为平沼东柱,这让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的他久久不敢应答。此时活动失败被短暂拘留的梦奎再次回到家乡,希望东柱能够跟他一起去日本学习。

最终,梦奎如愿考上了京都帝国大学,东柱去了东京立教大学学习英语文学。但是他们却是怀揣着不同的想法前往日本的。梦奎希望在日本对朝鲜学生的征兵计划中谋划一场叛变;而此时的东柱依旧希望能够写诗,甚至计划出版诗集。

因为两个追求的东西不同,两个人虽然互相理解对方的理想和追求,但也常常会为之吵架。

梦奎常常会说写诗只是细枝末节,文学只能给人以感性的思维和力量,而像这种力量无法被凝聚以改变世界;而东柱则认为每个人心底对美好的向往才是改变世界的最后力量。虽然道不同,但两个人终究互相影响。

所以,在东柱遭受到日本军国主义的士兵不公的对待和侮辱之后,从东京逃亡京都准备和梦奎一起参加策划革命。但此时的梦奎却对东柱说:枪由我来举,你还是写诗吧。或许是他意识到活动必将到来的失败,而不忍心让东柱也随之陷入危险之中。

果然,因为聚会地点被泄露,所有参与活动的人都被抓捕,而东柱也同样因为更梦奎关系过深而被一同抓捕审讯。这场审讯是电影的开头也是电影的结局,串联出整部电影。

电影的最后,日本军官要求他们承认自己的罪行,并签字认罪:聚集在日朝鲜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暗中流通朝鲜语文学和书籍,利用征兵令组织朝鲜人叛军。

梦奎一一承认,并且咬牙切齿地表示没有成功完成这些任务他非常遗憾;但是最终的东柱并不承认,不承认并不是因为他为自己狡辩,而是觉得自己一直都在写诗,而没有真正像梦奎一样投身革命 ,这让他羞于承认这些伟大的事业也有他的一份贡献。

东柱对着日本军官说:出生在这样的世界上,希望能写诗,希望能成为诗人,觉得很羞愧。没能在前面领路,只是像影子一样跟随,因为羞愧,所以无能签字。

最终东柱和梦奎都死于监狱中,根据电影的暗示以及一些历史研究资料表示,他们很有可能死于人体试验。最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此时距日军投降只剩六个月。

举枪或是写诗,梦奎一直在举枪革命的道路上坚定不移;东柱走到生命的尽头才悲痛地说出羞于写诗、理应举枪的言论。这句话中的愤懑和仇恨显而易见,他对诗歌的热爱自始至终未曾消散,只是时局所迫,这个世界不允许他写诗。

至于学医则是他们的父亲的期望。在父亲们看来,文学虽然有用,但不如医学实实在在救活几个人来得利人利己。当然,文学与医学的选择,鲁迅先生早就为我们做好了。医学只能给国民以强健的体魄,而文学给人以理智的精神。

所以,梦奎和东柱都理所当然地选择了文学,但是梦奎以文学举枪,东柱以文学造梦。不同的道路,但在当时的世界,最终走向一样的结局。


附东柱诗一首
(因为没找到中文译本,根据不同版本的字幕译文,加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整理而成。将就读读,切莫深究)

信手拈来的诗

窗外的夜雨正在窃窃私语
六叠房也是异国他乡
明知悲伤是诗人的天命
却仍想写下一行
生活着实不易
诗却能如此信手拈来
真叫人惭愧

六叠房也是异国他乡
窗外的夜雨正在窃窃私语
点亮灯火,稍稍赶走黑暗
垂死的我期待黎明降临,如同新时代一般
 
我向自己伸出双手
带着泪水和歉意,完成最初的握手

 4 ) 为姜河那能够演这个角色感到开心

 5 ) 东柱

作为片名的引导性总偏见的渴望在描绘东柱这个人物身上多花点功夫一直被认为做宋梦奎的影子的东柱偏移却又努力朝着宋的方向靠拢以至于最后悲惨害至死 而对于历史知识的缺失关于政治在历史上的转变有些难以疏通 但在人物塑造上面双主人公个性分明 哪怕此前的东柱一直为了远离宋而压抑自己的想法可面对死亡却是他最勇敢的一面

 6 ) 夜风吹拂星辰,也吹拂你的诗篇

纯黑配色的画面,的确让影片本身略显沉闷,但这一层迷蒙的灰色,却恰好是晦暗年代的真实镜像。 尹东柱,一位出生在中国东北部朝鲜族自治区的韩国诗人,也许我们可以称他为中国人,但他所有的文字都是用朝鲜语写成,内心向往着民族的故土,那么他应该是一名纯粹的朝鲜诗人。他出生的家如今还在吉林,但中国人鲜少有人知道,故居重建也是在韩国政府的资助下完成的。据说在韩国,他的诗作是文艺青年的爱物。他短暂的二十八年的生命宛似一颗流星,也许,是他仰望星空时曾经最神往的那一颗。 不同于德惠翁主的贵族身份,尹东柱出生于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电影中,他的父亲小有才学,本本分分,有朴实的价值观。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为民族做点实事的同时也能安身立命,过好日子。因此,他强烈地希望东柱可以成为一名医生。但东柱却与表哥一道热爱文学,表哥写文他写诗,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原本表哥的父亲也不同意儿子走文学之路,但儿子的一篇散文在韩国的著名报纸上发表,老爸深感颜面大增,从此不再干涉。电影中的尹东柱有别于历史,似乎起步较晚。在表哥得到认可的时候,他的诗作都藏在抽屉里,没有人知道,也害怕被人发现。他的鼓励都来自于朝夕相伴的表哥。但从百度百科上的资料来看,尹东柱从小学起就陆续有诗作发表。也许并没有发表在著名报刊上,但已被一定范围内的人知晓,并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还是可以推定的。 电影中的表哥似乎是一个虚构人物,恰如《德惠翁主》中的金章汉,他的任务是引领故事前行的同时与主人公形成呼应和对照,以达到故事和人物刻画的张力,使电影表现更加丰富。表哥是个聪慧,有才但思想激进的青年。中学时向往共产主义,奋不顾身赶往金九领导的临时政府。但不久即发现被各方势力利用,又回到韩国读大学。在学校里仍旧革命热情不减,渴望借办杂志来唤醒民众的抗争意识。与东柱不同的是,他虽然有文才,但不以文学为然。文学之于他,就像美好的女人,是用来完成革命的工具。他鄙视纯文学,认为热衷文学是消磨斗志,而被日本人压迫的时代里,人们应该热衷于反抗。我想他的想法是那个时代的青年普遍认同的,也是时代的特征与缩影。我们对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并不陌生,因为在同一个时代,中国文坛也有大量的秉持这一思想并身体力行的作家。也许左联就是最佳代表吧? 但尹东柱却有自己的想法,在电影的前三分之二里,他都是那个时代的另类。他不热衷于革命,最大的心愿是成为一名诗人,他的诗也从不书写革命,几乎完全与时代脱节。在生活中,他的理想是认真读书,读英国文学,努力走进伟大诗人的行列中去。他热爱珍视身边每一个朋友,不以他们为争名逐利的工具,他的作品也渐渐得到教授学者的认可和赏识。没有表哥的激情和愤懑,他更像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也许只有隔着半个多世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才能隔着灰色的电影画面,理解他的理想与追求。 大学被日本人管控,不允许教授朝鲜语课程,东柱听从老师的建议,考虑去日本留学。这是一个令被殖民的朝鲜民众较为尴尬的选则。一方面他们生活在日本殖民者制造的苦难中,痛恨侵略,渴望民族自由。但另一方面,他们要面对民族文化的落后,想要学习更多的知识与文化,不得不去侵略国留学。在留日的情感点上,中韩两国有所不同。中国留日的风潮主要集中在1895年的甲午海战之后到1937年抗战爆发之前,而随着大面积国土沦陷和全面抗战的开始,不但留日学生锐减,在日中国学生也大批归国。但韩国却在甲午海战之后一直受制于日本并最终成为其殖民地,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而在这被强烈抹杀民族性的时代里,大量韩国学生留学日本,甚至加入日本军队。这其中,一代反抗意识强烈的青年人内心所承受的也许更复杂,更令人深思。 表哥选择与东柱一同留学日本,目的却别有打算。东柱一心想入京都大学学习英国文学,而表哥只想借机联合在日韩国学生发起革命。讽刺的是,无心学习的表哥考上了京大,而渴望深造的东柱却名落孙山,不得不转考东京立教大学。当父亲接到消息后,失望得抬不起头来。东柱也是失望而落寞的,在日本街头,他似孤独的流浪者,理想与时代格格不入,就像一个笑话。他用民族语言写就的诗歌不能见著于世,压迫永无天日。韩国学生都不愿去东京,那里政治空气浓烈,常常强迫韩国学生入伍,因此大批韩国留学生都留在关西(京都属关西地区)。但东柱却只能奔向最危险的地方,仅仅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 东京彻底改变了尹东柱。他的诗歌得到认可,并被同学翻译成英文,可以寄给英国的出版社寻求出版。从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归国的老师非常赏识他,认可他在文学上的造诣与思想理念。如果在和平年代,东柱已经踏上了成功之路,无须英国出版社,他的朝鲜语诗集应该早就出版了。但在1943年的东京,东柱没有这样的运气。他拒绝服役,被闯入课堂的日本军人当众剃发羞辱。老师不敢阻拦,学生们吓得偷偷哭。罪恶的年代里容不得他追求纯美的文学之梦。他终于放弃,离开东京重回京都,并郑重对表哥表示愿意加入革命的阵营。 表哥拒绝了他。表哥说,拿枪的事情由我来,你去追求文学吧!表哥不是在讽刺或嘲笑他,他的话道出的是兄弟情。这些年,他虽然不认同东柱的纯文学理念,但却是一直支持他鼓励他的。也许是出于兄长的责任,不希望弟弟从事危险的革命活动。也许是对文学保留着另一种认知,希望它保有一块纯粹之地,不被社会浸染。东柱的改变,或许可以称为一种觉醒。受压迫被泯灭的时代,文学之梦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他选择一同抗争。与其坐以待毙,为不能完成的梦想哭泣,不如奋力一搏,也算一种努力。 表哥虽然没有将他拉入组织,但东柱同样被逮捕入狱。整部影片就开始于入狱后的审讯,穿插着对往事的回忆。历史上的尹东柱在监狱里受尽折磨,电影没有直接表现血淋淋的酷刑画面,但并没有削减其深刻性,而是从思想精神层面做了一个深入的探讨。 东柱与日本审讯官的对话随着情节的推进由浅入深。在剧情基本展开完毕之后,对话进入更深的层面。日本审讯官抛出日本人的主张,所谓对东亚各国的侵略,其实是一种解放。这是军国主义思想洗脑后的一种认知,原发点在于日本曾受美国的欺压,在认知到自身的落后时迸发出的一种耻辱和反压迫心理。但在极度膨胀中的发展岁月,迅速挤入列强后,日本不但学会了恃强凌弱的国际法则,并将其野蛮扩大化,甚至发展出一整套政治理念,即“大东亚共荣圈”。他们自鸣得意的解放,却是对他国的另一种欺凌,而这种从精神到肉体的野蛮征服给他国造成的痛苦与损失远远高于它痛恨的欧美列强。但这种扭曲的胜利感却根植于诸多日本人心中,以审讯官为代表,他的坚定令人不寒而栗。他的可怕之处不在于残忍的手段,而在于他的思想与认知,这才是摧毁自己亦摧毁他人的最恐怖之处。 可笑的事,审讯定案后,审讯官要求东柱等人在文件上签字。理由是要走法律程序,并自豪地说,这就是文明国家与非文明国家的区别。然而在孱弱却坚韧的东柱面前,他的自我标榜却成了一个极大的讽刺。他所沾沾自喜的文明,正在世界上制造着野蛮而残忍的罪行,整齐漂亮的文件也掩盖不了血腥的气味。也许有一天他终于认识到自己曾经的丑陋与无知,也许不会,并不是每个日本人都意识到了那些罪恶。而一直脱离时代的东柱,仰望星空追求文学梦的东柱,孱弱而木讷的东柱,拿起那一叠文件撕了个粉碎,坚决拒绝签字。 他说,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却渴望成为诗人,没有成为领路人而做了一个跟随的影子,感到很羞愧。与激愤的表哥不同,他的隐忍与克制蕴满了一种强烈的痛,他不再说日语,最后的心声是用朝鲜语说出的。至于审讯官懂不懂,他已不再在乎,他的坚持不必人人皆懂。 尹东柱死在1945年之初,半年后日本投降,结束了罪恶的侵略。这是最令人痛惜与遗憾的年份,我们都希望他再忍忍。但历史总是那么残酷,一个人的生命无法以历史进程为极限。但东柱的诗篇却没有一同消亡,他的压抑与忧伤得到了后世读者的认同和理解。他谈不上伟大,但这短暂的历程与并不曲折的故事却在阴暗的画面中闪亮着,一如夜空中的群星,有一颗并不算明亮,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光泽。也许,那就是尹东柱。

 短评

和《思悼》一样,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没有让人意外的那些悬疑和反转。也没有什么商业上的趣味性,没有太多吸引眼球的劲爆点,从头到尾的黑白画面,不刻意煽情的叙事,就像一首明明克制隐忍却让人感到蚀骨伤悲的诗。在这个充斥着爆米花娱乐大片的浮躁时代,是太难能可贵的作品。

2分钟前
  • 暖晴
  • 推荐

你是腼腆的 脆弱的 充满灵性的天空 风 星辰和诗 是不息的火焰和悲伤的梦。

3分钟前
  • Pear
  • 力荐

这部片子的观影人数果然低的够可以。看了很让人心痛的一部片子。几乎没有背景音乐,单纯靠着人物,画面和台词在支撑着全片的感情流向。但是不得不说,的确很有力。黑白画面的表现手法也是独出一致。姜河那也好还是朴正民也好,演技也都是可圈可点。李导演的这部作品还是很优秀的。

7分钟前
  • 抱抱
  • 推荐

在商业大潮席卷下的韩国影坛能有这样一部黑白文艺人物传记电影,虽然观感欠缺但还是为主创人员的诚意所打动

8分钟前
  • 不老的李大爷耶
  • 还行

完全沒有想到是如此內斂的作品 畢竟前作到最後都帶有“放”的痕跡 東柱實在難得 細膩的感情傳遞也依然存在 對於這部作品 黑白真的是最好的呈現方式 實在很喜歡申淵植的劇本 尹東柱和宋夢奎兩人的對比 一個隱忍一個熱血 思想的對峙 卻是一樣的結局 하늘과 바람과 별과 시 用母語讀出

12分钟前
  • Xaviera
  • 力荐

面对各种叛乱的指控,一个革命者痛哭“如果这些都成真了多好,我没做到,我很抱歉”,一个诗人自责“生于这样的时代,我却想写诗,我很羞愧”。非常别具一格的切入角度和落点,比《思悼》更冷静也更惨烈,李濬益近几年的片子简直水平直线上升。

15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看过小说 所以对尹东柱有一点了解 看了电影才知道还有宋梦奎这个人物 他们的故事其实在那个年代有很多 但纯黑白的电影 以及两个人炸了的演技 电影台词也不尴尬 而且姜河那的声音念诗真的好好听 还有片尾曲 大半夜的看的我嗷嗷流泪 (这是我去湾湾交流前在家里的最后一晚 有点失眠 )

17分钟前
  • 建厚今天不开心
  • 推荐

蛮喜欢,故事讲得清清淡淡,但下面却暗流涌动。特别奇怪,从小到大都喜欢梦奎那种男孩子,今年突然发现喜欢的类型变成东柱型的了,可能是理想与内心的自洽吧。

22分钟前
  • 盛崖余
  • 还行

电影中他并不是开始就那么“爱国”,逃避也好,懦弱也罢,想让生命活得纯粹一些,只有天空/星星和诗。对生命的各种感悟都源于那颗多情/丰富的内心,而这颗心在那样一个日制时代,终被激荡成羞愧/悲愤的民族灵魂。全片黑白色调很配温柔的诗句,反战也可以如此柔韧。最后两人骂日本那段感觉很爽

23分钟前
  • 莎翁笔下的精灵
  • 推荐

克制而忧伤的民族主义电影,我欣然接受

25分钟前
  • 古尔齐亚
  • 力荐

技术上,摄影是最弱的,全片的黑白画面似乎只经过了个去色处理,草率的可以。寡淡的吉他配乐也算合适。故事从头到尾都是散淡的,李濬益跟李沧东他们差的就是内在的强劲道。这个题材本身意思不大,不就是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么,一个在日本搞串联造反,一个只想安全的写写诗,结果全哭哭啼啼的挂了

28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素媛导演李濬益新作,非常惊艳且细腻的黑白史诗作品。把这片子划作传记片是小看了这部片子,宋梦奎代表的是怀有革命思想的进步青年如俄狄浦斯宿命却英雄的陨落,而东柱则是进步青年中最单纯沉静的代表型人物,然而现世与避世的两者在李濬益的交叉剪辑下成为了一体,以此斥责狂妄暴君式的文明,非常美妙

31分钟前
  • 🫀Psyche
  • 力荐

姜河那需要再磨一磨

35分钟前
  • A L E X
  • 还行

李濬益近几年也是澎湃啊,素媛完了思悼,思悼完了又是东柱,虽然成本低,但是分量可不小,能把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娓娓道来,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黑白影调掌握得还不错,但微微有些刻意,总体而言出类拔萃。非常喜欢结尾。

37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家乡的田野。

38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推荐

内容无感,手法平庸,演技出戏,全方位的一般啊。除了填补对这块历史的空白了解外实在没什么可取之处。 没想到基督教这么早在韩国就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之前一直以为是朝鲜战争后才有的。

40分钟前
  • 百五言
  • 还行

是顺应社会红潮投身革命,还是远离时代激流创作诗歌?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42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为姜河那的身高担忧,还好有演技,日语说的不错的感觉。

47分钟前
  • 梦行30
  • 还行

二战期,朝鲜爱国诗人尹东柱与独立运动家好友宋梦奎的故事。全片黑白,画面就如流动的诗,空镜头很有意境。虽然个人力量只如螳臂挡车,历史洪流中洗涤了爱国之心。没有刻意煽情,懦弱里磨砺出坚强,死亡里开出灵魂之花。

52分钟前
  • JuneYale
  • 还行

各种数码和速度充斥的世代,敢拍黑白电影本身值得尊敬。更加可贵的一点是,成功绕开了民族奋进的热血沸腾,只是淡淡地讲述一个有着文学梦的年轻人如何在一个疯狂的世代生活最终被死亡。这才是真实的写实。

56分钟前
  • 韩产小昊子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