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7看了这部电影。昨天听樊登读书里提到才决定要去看看的,虽然樊登读书里很多书都提到过特蕾莎修女很多次,但之前没想过去看看她的电影。带着一种疑惑,是为了去看看特蕾莎修女究竟是怎样一个博爱的人?影片的确让人感动落泪,那种善良、坚定。
附上她的《不管怎样》
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的。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
当你有一天功成名就,你会有很多虚假的朋友和一些真实的敌人。不管怎样,你要取得成功。
即使你是诚实的和率直的,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不管怎样,还是要诚实还是要率直。
你多年来营造的东西有人在一夜之间将它摧毁。不管怎样,你不要停止去营造它。
如果有一天你找到了平静和幸福,他们可能会嫉妒你。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平静,还是要幸福,还是要快乐。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
即使把你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不管怎样,把你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
你看,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这决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
小学的时候听说她的故事:1917年生于马其顿,18岁进入加尔各答修道院。1948年她走出修道院的高墙,到穷人中间去,开始为世界上最贫穷的人服务。197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97年9月5日辞世。初中的时候吟诵过某篇她的叫做《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哲理散文。高中的时候以她的故事为素材写过文八股。自始至终,我听说其伟大,却不知道其伟大。
其间坚持与艰辛,全然不曾了解。直到看了《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
影片情节不再赘述,是Mother Teresa一生的记述。这里说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片段。
一个是Mother Teresa第一次走出修道院,走在加尔各答的大街上,看到密集的乞讨的孩子、老人、妇女,看到躺在地上的干瘦的虚弱的人们。那个时候,她睁大惊恐的双眼,伏下身去听垂死者的呓语,最终却只能梦靥般抬步离去。坐在公交车上,外边错乱的行人、街上行走的大象,种种都缓缓退去。她心里一定是惊恐的吧,成长了二十年的加尔各答,却感觉像从未真正来过,居然还有这样一个世界,在她所成长的印度。此后,Mother Teresa便向神父提出了到穷人中去,为他们服务的请求。她坚信这就是calling,来自上帝的那个声音。
另一个情节是在仁爱传教修女会开始承担了更多的工作、接受更多的资助时,神父曾对她说:为了继续你的工作,你必须要有策略,基金,有素质的员工。听到这句话,特蕾莎修女回答说:我们不需要策略,上帝最喜欢细微的东西,尤其是怀着爱来行动的。
第三个情节,1995年纽约的一个募捐会议,当Mother Teresa知道会议的一瓶水价值3美元时,她喃喃地说,3美元我可以送一个印度的学生上一年的学。她当即宣布解散协会,关闭银行账户并当场退席。组织人员不解,解释收益将会如何之大。一手筹办此事的神父也最终放弃,他说,花了30年,我现在终于相信她是对的。爱才是最需要的东西。
你不得不承认,听惯了影视作品中“爱”的泛滥宣传词,这一句话并不会那么深深触动人,甚至深刻映像都难以留下。可是稍一了解便知道,做公益,仅怀着爱来行动,是多艰辛不易又多崇高伟大。对于做公益,Mother Teresa有一段很著名的话,她说:“除非你过贫苦者的生活,否则你如何了解他们?如果他们对食物不满,我们可以说我们也吃同样的东西,如果他们说热,我们也有一样热。他们赤脚走路,我们也是。他们只有一桶水,我们也是。他们排长队,我们也排。我们只有降低自己,才能升高他们。如果我们能用行动证明,我们其实也可以和他们过一样的生活, 那么,他们就会向我们敞开心灵。”
于是产生疑问:做公益真的不需要组织吗?无组织而仅凭细微的爱去行动毕竟一无法保证有渠道,二不能保证有效果,三不能保证不伤害其他群体和社会利益。但是,公益组织又真的需要以效率之名而投入更多的组织运营成本吗,像3美刀一瓶的水,像四星标准的住宿接待,像海外度假式的会议筹办(想想我们发展项目管理的预算表)?还有,如果说Mother Teresa创办仁爱传教修女会是受到上帝的感召,是信仰,那么我们的公益秉持和坚持着的是什么样的原则呢?又是什么样的原则能够让公众的钱来承担9859的一餐饭成为“必须”?当我们的公益都在提效益、规模、实用主义时,你似乎产生一种幻想,公益似乎正在成为一项产业,新兴产业、前景广阔。
那么,做发展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理念,制度,组织,行动又或是,爱与同情?
“现代人迷失在制度里了,的确如此,我们对制度的依赖,已经远远超过对上帝的依赖,以及对人类之爱的依赖。”她批评了人们对于制度的依赖,然而在信仰缺乏、道德混乱,价值多元的社会,我们能以什么来组织和号召公众,能用什么使其信服?出一次9000+事件,整个公民组织就需要付出十倍努力来说服公众为你公益的“高”额组织费买单。我们的公信力到底是什么,在通往公民社会的道路上,它又走到了哪里?
当然,让我触动最深的,莫过于于前文所述第一个情节。我能够想象、并且深深理解那种惊恐,像从未在自己所处的社会中生活过一样。就如一切我们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所面临的,一个人曾反复被告知自己是未来的主人翁,然后有一天,不知道哪一天,突然,他必须开始接受自己的失败,接受公平正义美好之艰难,接受未来的不可预知。就像以前的生活不过梦幻。
面对这种巨大的惊恐,我们该怎么办?
看到乞食者怎么办,看到城管打人怎么办,看到乡村辍学的小孩怎么办,看到上访者怎么办……有时候不得不承认,我们多被恐吓、震慑住了,举步不前,然后多年后告知自己的孩子,什么叫做现实。
这一点,乔治•爱略特也曾对我们做过提醒,世界上有相当多的人具有这位西班牙圣徒(Mother Teresa)类似的智慧与创造力,但没有能够把他们的素质用行为得以展示,其原因在于他们自身所犯的错误以及不利的社会条件,这些人的身份与他们内在的素质往往没有多大的联系。爱略特写道:“许多德雷莎降生到人间,但没有找到自己的史诗,无法把心头的抱负不断转化为引起深远共鸣的行动。他们得到的也许只是一种充满谬误的生活,那种庄严的理想与平庸的机遇格格不入的后果,或许只是一场失败的悲剧,得不到神圣的诗人的歌咏,只能在凄凉寂寞中湮没无闻。”(《身份的焦虑》)
Mother Teresa以穷人的身份,站在穷人中间,她微笑着面对着人们身上所承载的巨大苦难,勇敢的告诉他们来自上帝的话语,然而她内心的深处,却充满了黑暗。在我看来,明知这黑暗苦难的深不见底和庞大,却还坚定前行,这是她的伟大。这样的力量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所持有,但我们总是可以为这些伟大的精神、正面的力量所感召。
《身份的焦虑》中有记录爱略特的另一段叙述,这段话语我视若珍宝,她说:
她(Mother Teresa)那高尚纯洁的精神不虞后继无人,只是不一定到处都能见到罢了。她的完整性格,正如那条给居鲁士堵决的大河,化成了许多渠道,从此不再在世上享有盛誉了。但是她对于她周围人的影响,依然不绝于缕,未可等闲视之,因为世上善的增长,一部分也有赖于那些微不足道的行为,而你我的遭遇之所以不致如此悲惨,一半也得利于那些不求闻达,忠诚地度过一生,然后安息在无人凭吊坟墓中的人们。
愿我们,都是高尚、善良、纯粹的后人。
附上那段著名的《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
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
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
当你功成名就,你会有一些虚假的朋友
和一些真实的敌人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取得成功
即使你是诚实的和率直的,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直
你多年来营造的东西
有人在一夜之间把它摧毁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去营造
如果你找到了平静和幸福,他们可能会嫉妒你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快乐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
即使把你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
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
不管怎样,把你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
你看,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
而决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
如果我有一间空置的房子,我不能让它空着,我可以把无家可归的流浪人请进家门;我可以问天桥上行乞的人你们愿不愿意到一个稳定的居所,然后开始新的人生;我可以让孤儿们住进来,一起玩耍,一起长大,一起读书。它可以成为救助站,可以成为私人学校,可以成为独立诊所。它由一所空房子变成了爱之家。
一直在想,如果一个组织做大了,它的本源可以保留多少?是组织扩大所谓的更有效的去帮助别人,还是从小做起,更实质化的去践行?我迷茫,我无法衡量。而她,只是默默的做就行,不会想多余,船到桥头自然直,只要一直贯行信念,执着的去爱,就可以了。当她发现组织变大变味,果断终止回归本源,也许是难以避免的循环,但就这样下去,不也是片中所谓的指引吗?不要思考这些外界所产生的变化,只要一直抱有那份信念,就能做正确的事。付出就是收获。有句话特别喜欢:“主最喜欢的是小的东西,特别是用爱做成的东西。”
我曾也抱有广泛影响的想法,去做有效的事。也许我忽略了小的爱,而那,其实便是令我真切感动的,那便是让我真心佩服的,那是我应该去做的。那是所指引出的方向。
爱是可以传染的,爱是可以感化别人的。不要让别人理解你,让别人去关注你所要保护的,也是爱的方式。
抚慰他人,甚于被抚慰。理解他人,甚于被理解。爱他人,甚于被爱。
在死亡中,我们得到永生。
在死亡中,我们得到永生。
感谢你,前行的途中被爱感动,朴实无华,却普照世间。
不要迷失了方向。单纯的去爱,单纯的,最初的。不要忘记。
只要爱才可以永生,只有爱才可以永生,只有爱可以永生。不要害怕,因为它一直都在。不要担忧,因为她一直都在。
当慈善开始讲究策略的时候就变成了政治。对人付出爱心是不需要策略的,信就够了。德兰修女是我永远的仰望。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即使你是诚实的和率直的,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直如果你找到了平静和幸福,他们可能会嫉妒你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快乐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天之间的事而绝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
We must never be afraid of being a side of contradiction of the world.
To love rather than be loved.经得起流年的平淡,经得起流年的爱。
我们并不需要什么策略。(第二部)21只要有三个人在一起,他们想的就是如何开设一家公司。但是我并不想成立一家公司。32“比起这些我更喜欢简单的事情。”(特蕾莎院长依靠直觉,对于以现代的经济知识和专门化的机构来运营修道院抱着抵制的态度,换个角度想,如果一个人仅仅考虑事功,那他(她)是无法成为特蕾莎这样的人的。)
除了有多处显得过于宗教色彩,显露神迹(signs)。其余整体特别棒,这个演员天生的特蕾莎气质,虔诚,悲悯,对上门作恶者的宽容,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所谓圣人,就是这样了。
题外:拥有偏执性格的人在人群数中的比率数大约是恒定的,我想。其中的成功者被封神封圣,夭折的失败者落为笑柄。但有些事还真的唯有偏执狂才能成功,这种偏执还有另外一些名字如“信念”或“信仰”。历史中翻来覆去的宗教杀戮。说信者得永生,敢不敢信呢
mother teresa 真是一个天使!!!!
看这部电影,我却始终想着你。你有一双同样充满怜悯的眼睛。不顾自己疾病缠身,走入贫穷战乱的非洲。你勇敢,温暖,像孩子一样天真。无论他们怎样诬蔑你,你却从来不曾放弃。能够爱你,亦被你所爱,就是我一生最大的神迹。
是不是当人出生的时候,就已经被埋下了善或者恶的种子?慈悲是一种天性,而恶念也很难被调服
感动的不行~~~~~~~哪里有绝望,我就带去希望。哪里有悲伤,我就带去微笑。爱别人,甚至大于被爱。开头车站的拍摄手法非常好。这部片子拍的非常成功。我可以给它十颗星。如果再选一次,我还是会那么做
从外教那里借来的片子,虽然很长,却感动了我好久。我想永生者之路应当是始于对弱者的关心,可是我们很少能够做到。
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自认为是一名佛教徒。不得不承认基督教的博爱要远比当今佛教所谓的布施强太多了。佛教经常以拯救者的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而基督徒则是爱与帮助,不是要解脱你看不见的来世,而是直接给予你实在的帮助。“哪里有悲伤我就带去欢笑,哪里有黑暗我就带去光明”
2019上海电影节最后一部选的是《特蕾莎修女》,施与受,理解与被理解的正能量很适合现在的我。意外获得退一半票钱的红包一枚,简直是幸运彩蛋。期待明年六月🍻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始于特蕾莎修女在加尔各答街头救助穷乏人、慢慢建立起来的慈善机构,后逐渐变得臃肿和官僚化,像一部巨大的机器 一样,出现冰冷的钢铁气质时,特蕾莎毫不怜惜地抛下它,重新形只影单地投入街头救助一个一个看得见的穷人。这个行动为机构重新注入最重要的活力: 爱。
德蕾莎修女生前曾三次访问中国,要求在中国开办慈善机构,照顾“穷人中的穷人”。但是,三次都遭到了拒绝。其中一次,一名政府官员回答德蕾莎修女说:中国“没有穷人”。
如果一个人做了一些为人称赞的善举,他/她是值得尊敬的,但人们难免去怀疑他的动机。但如果一个人穷尽一生,去奉献自己的爱,那么她无法被质疑,必须承认她就是个圣人。我们在利己的道路上经受一点先挫折都现出绝望的无力感,而她却能够在利他的长路上执着坚定,真的是只有拥有无比坚强的信念和足够的无私胸怀,才能做到。此刻,我希望她从未有过动摇,从未有过自我怀疑,由此,带给我们这些世俗小人憧憬和崇拜的希望,以坚定我们的信念,热爱我们的生命。
她曾说,她微笑着面对人们,勇敢的告诉他们上帝的话语,然而她内心的深处,却充满了黑暗。而明知这黑暗的庞大坚固,却还坚定前行,这是她的伟大。
全世界只有你有这样的眼神。我爱你,朱丽叶~ 丽芙泰勒,布兰切特,蒂尔达,奥利维亚赫西,我看过的最喜欢的四位女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