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届法罗岛电影节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日出》,下面请看前线在屏幕中不发出声音却早就表达出满腔感情的男女之评价了!
果树:
各方面趋近完美,超出一切对于电影二字的期许。
风临:
"最好的默片“,把这五个字一个不动地给予这部电影。
Morning:
叠画的文学性,被这部电影尽收,好厉害,我甚至觉得它是某位名作的短篇杰作,短短94分钟,网罗婚姻的五味杂陈。夫妻俩去合照那一段我尤其喜欢,轻快也轻狂,两人甜蜜的一吻,等照片时又偷吃水果打翻了雕像,那雕像原本没有头部,残缺的才是美好的,太有意义的意象,他们将球代替头部插了上去,恶作剧的欣喜的跑掉,收获了二人真正的幸福,这是文学世界里才写得出来的丰富的层次,但被这部电影畅快淋漓的拍摄了出来,杰作。
子夜无人:
大概是目前看过的默片里气质最为灵动的,呆板感几近于无,从田野水乡到十里洋场,从晦暗人心中勾连的欲望一直到满眼被风吹散的繁华,一切可视的、可以被捕捉感受到的质感像是浮在纸面上,清晰又易于破碎。到最后他仍然要践行至少一次将人扼杀的贪念,恶的成分一旦被人唤醒之后就是这样,无论是作为惊涛骇浪中翻然悔悟的浪子,还是结尾沐浴在爱的圣光里,底色已然黯淡,劫后余生的转危为安里,也有覆水难收的悲戚。
北阳向暖:
确实可能是最美的默片,甚至有些感觉不到是默片。故事具有很强的普遍性,这是电影的价值之一。
我略知她一二:
也许从未爱过一个人,比想象更深,比海洋更深。或许对你来说我更像是埋藏在海底,深不可测。如若这就是事情发展的必然,那我选择敞开强烈的直觉,因为一切还不算太坏,让我可以爱上你,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人,我曾在原地打转,几乎在原地腐烂。 "你是我温暖的手套,冰冷的啤酒,带着阳光味道的衬衫,日复一日的梦想。你是甜蜜的,忧伤的,嘴唇上涂抹着新鲜的欲望,你的新鲜和你的欲望把你变得像动物一样的不可捉摸,像阳光一样无法逃避,像戏子一般的毫无廉耻,像饥饿一样冷酷无情。——《恋爱的犀牛》"
苍山古井空对月:
丈夫欲向妻子行凶失败后我就在想下面的故事该怎么讲,没想到这个开头有点黑色的故事居然转变为喜剧。虽然故事有点俗,但是茂瑙的各种电影手法不俗,跟《最卑贱的人》一样,用了许多对比:妻子抱着孩子哭泣和丈夫抱着情人幽会,城市的灯红酒绿和乡村的纯朴优美,城市人和村里人对猪的反应的差别,进城和出城夫妻二人的关系变化。除了视觉的手法,还在声音上进行了探索,模拟自然音、有源音,并且赋予了钟声象征意义。
#FIFF18#第5日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剧情很简单,很适合默片,不需要多少文字提示,就能看进去,也便于影片传播。
2020了,应该很多人跟我一样对剧情的逻辑性上还是会细思极恐。不过侧面也反应出了当时对于女性的主流价值观,告诉你怎样的女人才有好结果。
通片女主的基调也都是一致的,温柔似水,俏皮可爱,遇事没主见,丈夫为天。1,明知道自己的丈夫在外面有女人,只是自己伤心难过,也不吐露自己心声,不主动解决问题;2.在第一点的前提下,丈夫邀请出去游玩,欣喜若狂,没有任何疑问,当然更不会去想丈夫为什么要约我出去;3.在知道丈夫有杀自己的心后,只是害怕,没有任何自救行动,丈夫在最后幡然醒悟上岸后,也只是害怕,撒腿就跑,也没有任何其他行动,哪怕上车后求救都没有;4. 在丈夫哀求下(给她买吃的,送花,甜言蜜语),原谅了丈夫;5.在理发店里,坐在旁边的男人对她动手动脚,只害怕退缩,没有任何行动,最后躲在丈夫身后 ;6. 晚上坐船返程回家时遇到暴风雨,醒后害怕,没有任何自救行动,反而抱住丈夫,当时丈夫正在使劲划船自救呢。
女性柔软似水是贯穿了整个影片。
对比当今女性的价值观,可窥见一二女性的自我成长史。
茂瑙,德国表现主义大师,20年代拍摄《诺斯费拉图》,与编剧卡尔梅育合作拍摄室内剧《最卑贱的人》,海外放映后广受好评,也因此被好莱坞发掘。本片是茂瑙与福克斯签订合约后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据《世界电影史》评述,是该公司1927年成本最高的影片——上映后却获利平平。
但《日出》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不仅使得约翰·福特等人深受鼓舞,也将德国电影的独特风格引入好莱坞。尽管经典电影史读本往往会归纳出风格和特征来区分各个国家的电影,以便进行历史分期,但不论是技巧或是技术,融合都显得更为普遍,并且无可避免——打破范式又深入其中,甚至早于新浪潮导演对希区柯克的评价。以本片为范本,不仅可以发现德国表现主义的阴郁、构图,早期喜剧默片的肢体运动和表情设计,好莱坞情节剧的流畅剪辑、必不可少的大团圆结局。这些特征相得益彰,让这部默片显得动人至艺术,时至今日依旧如此,将默片的魅力最大化。
1、电影技巧
叠印,不断在表现心理活动的时刻出现,用绝对外化的画面的方式使观众理解。收放自如剪切进字幕中间,仿佛调节情绪的按钮。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夫妻进城之后走出结婚礼堂——仿佛又结了一次婚,他们高兴的像走入了幸福深处,花朵、辽阔、明媚,直到喇叭声渐起,却发现原来不自觉已经闯入路口中央,这个段落的表现方式是在胶片上做文章,人物与背景贴合,再分离,幻想打破滑落进现实,余韵却已经使我们都明白,丈夫已经痛改前非,他们的心彼此相连。
景别交错,移动摄影,为了突出人物淡化周围环境,特写表情,雨夜那一段的光影交织,泰坦尼克号借尸还魂。
2、默片美感
每当看到心动的默片,我就会想起巴赞说的“完整电影的神话”,曾经在无声向有声时代迈进时坚不可摧的理论,而时光流转,当电影技术已经摧枯拉朽,vr、120帧层出不穷且从不止步,回看1927年的默片,却以他的“残缺”使观众完全沉浸其中,重新回到20年代。不管怎样,未来一直来,偶尔向过去投取一瞥,总依依不舍。
人心如此善变,让你猝不及防。即使最后给人希望,但细思总是恐怖。
观看《日出》,你会忽然意识到小津美学的源头。这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故事里表现出浓烈的保守主义倾向,对城市和城市女人的妖魔化处理、男人在传统家庭伦理和现代社会间的选择、女性形象的处理,这些都是20年代末保守思潮的体现,更不用说整个故事就是德莱赛《美国的悲剧》的团圆化处理。但在晚期默片时代电影技法和声音处理的极大进步下,这一切都不再重要了。影片最神奇的段落不是各种叠画的应用,而是电车上男女之间那段无言的场景。茂瑙在二人身上找到了无尽的情感诗意,而这正是后来保守派的小津在生活画面里一直能成功捕捉到的人性力量。怪不得他那么喜欢拍火车,铁路旅行本来就是很电影化的经验嘛。
总感觉这部电影的创作点有些过于阴暗,更像一出十足的黑色电影,丝毫看不出让人感动的点,如果你爱的人有过杀你的念头,你还能熟视无睹地爱下去吗,我觉得很多人都不会有这么强大,我爱你但我想杀你,与你共枕的人都这么可怕,而你还想与他过下去,实属理解无能,最好的结局就是妻子意外丧生,是对这个有过歹念的男人最好的回答,而不是用团圆来化解,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丈夫还会不会有下一次鬼迷心窍被邪恶侵袭的时候,暂时对创作的动机接受无能。
【B+】①剪辑流畅的难以相信这是默片时代的作品②卡梅隆借鉴了大量元素移植到泰坦尼克号里,没有的话我吃翔③我认为电影从无声变成有声的过程中,有些东西是找不回来的。
开头如此平淡的一个婚外恋故事到后段却能如此波澜壮阔、直至结尾的升华。城市和乡村,情人与妻子,谋杀与拯救。杀妻(对乡村生活的厌弃)与救妻(对原有生活秩序的超越性回归),演绎了人生中最常见的否定之否定。影片也成功的展现了爱情中隐藏的杀与恕。人之为人,繁复至斯,简单至斯。
原来跪着看完毫不夸张。经典就是永不过时,时看时新,每看必收获。除开电影语言的登峰造极,情节也是意趣盎然,甩现在的大路货N条高速公路。
现在谁还会用狗的咆哮、疯狂来预示不安,谁会用涂黑眼袋来象征人的黑暗,谁会给大笑的主人公特写,谁还会关注在灾难发生前重归于好的夫妻,谁还会安排让观众误以为主人公死去,然后又被一个好心的、不放弃希望农家老伯救起的情节,谁还会用“日出”代表美好。
电影在开头的情节上人物心理的刻画上很成功,但后面的剧情夹杂了许多的喜剧元素,破坏了电影的整体艺术效果。电影的摄影在当时算非常厉害,其中一个男主角在沼泽中行走去幽会的一个跟踪拍摄最为出色——一个客观性的镜头到主观镜头的自然过渡。
电影史:充满了表现主义笔触的德国式场面调度。1927年首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首届影后得主,茂瑙到好莱坞之后在好莱坞体系下的尝试。11分钟时的推进移动长镜头接连呈现3个视角,叠影、双重曝光、对比蒙太奇、跟拍、变焦、跳切转镜、多层胶片剪辑,充满了一种如梦似幻感。技术层面在那个时代都是创新,随便哪一段都是今天的影史教材。9
开头几分钟还以为是黑色片,没想到是我看过的一出最无言的浪漫啊
德国表现主义和好莱坞通俗爱情剧的完美合体。主客观长镜头连续切换,茂瑙对于场面调度的掌控力极强;爱的分分合合,迷你断臂雕像/嗜酒黑猪/片尾拥吻看日出/海上遇浪,舟上寻妻;多重曝光+叠影,配乐悠扬美妙外放情绪,教堂宣誓催人泪下,好感人的默片。
好莱坞经典通俗剧与德国表现主义的完美结合:故事一气呵成,技术更是真大牛,一九二七年的遮罩给我看傻了。
有爱不会死,这是好莱坞始终为爱情故事定下的基调。男女主角在马路中央接吻不会被撞,最后女主角也不会被淹死。就像同样是默片时代的《七重天》那样男主角在战争中死亡依然可以死而复生,或者是现代的动作喜剧《斯密斯夫妇》那样在枪林弹雨中也可以安然无恙,只要夫妻之间有爱情,他们就不会死。
啊,我的评论被折叠了,还有4个没用,骄傲受不了怒删了。贴这儿吧,十颗星解释一下→ http://www.douban.com/note/283013556/ ★★★★★★★★★★
这样的电影会让你觉得电影无声其实也没什么
纯粹的好电影,作为默片我甚至觉得片长过短意犹未尽,一个感人的救赎故事以及令人目瞪口呆的影像,精致的幽默,还是一出华丽的城市幻想曲,两个主角太棒了,我作为观众为他们高兴、担心、难过、愤怒、又回到喜悦,这大概就是完美的电影的一个门派吧。
临渊下返照的爱,是人间最美的回光。这是世界上最美的默片,每一秒都像情与艺的结晶;它亦是一部诠释初心的电影,在戏内书写了爱的初心,在戏外象征着电影的初心。
茂瑙代表作,影史最佳默片之一。①融合德国表现主义与好莱坞古典特质,处处可见欧美互动;②与情妇幽会的长镜头包含主客观视角切换,调度妙绝;③情节悲喜交加,感染力极强,无头雕像,醉酒小猪,结尾拥吻与日出;④叠印与多重曝光外化情绪,大赞;⑤配乐令人动容,摄影美如画;⑥教堂圣光与摇曳律动光影。(9.5/10)
太牛逼了了了了了,太感人了了了了了
茂瑙在好莱坞的处女作。虽然票房不佳但影响很多导演,如约翰福特。值得一提是,在咖啡吧那一段。为了制造纵深。不惜人为的制造透视效果。如将地面抬高,眼前的灯泡改用大号,使用矮小的群众演员等等。另外,茂瑙为了怀念自己的深爱挚友也是恋人(同性)而改名为茂瑙这件事真是太浪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