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喜欢我们,请微信搜素关注“鲤鱼Wang”→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感谢置顶。
作者:北北
影视剧爱好者,偏爱烧脑悬疑推理类
陈晓卿出走央视后首部纪录片10月28日在腾讯视频独家上线了!
名字这回文艺了许多——《风味人间》。
舌尖粉都对这部纪录片寄予厚望,尤其是央视自己出品的舌尖3饱受诟病之后。
果然,陈晓卿一出手,还是质量保证。
豆瓣拿下9.4分,好评如潮。
这次,《风味人间》迈出中国,走向全球,因为这风味,人间真是值得。
技术上值得称道的点很多:
比如首次使用显微拍摄;
食材以颗粒状近距离的呈现在屏幕上,让人非常直观的感到细节的震撼效果,垂涎欲滴。
盐粒缓慢渗入火腿的过程。
冰晶凝结,马肉在零下20度环境之下急速冻结。
蟹苗的纤毫毕现。
生生把食材的灵魂演活的节奏!
而陈晓卿在谈到显微摄影时也说:你会知道蟹肉为什么在这一块突然变得美味了,为什么口感变得弹牙了……这实际上就是在剖开真相,让你看到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让人感同身受。
比如画面拍摄精美,随便一截都是屏保桌面。
千羊奔驰,万鱼游跃,都是令人震撼的画面。
除了技术流值得称道,更让人品味出的是来自导演坚持的内在:
以美食讲人文,以小见大,以物喻情。
这也是当初舌尖系列火的重要因素,每一道食物背后都有一段历史,都有一段故事。
比如台湾人民捕捉旗鱼的故事,颇有《老人与海》中与大自然斗智斗勇的气势;
而为什么一碗碾转蕴含了那么多的情感?
又为什么让西北人魂牵梦绕的是一份洋芋搅团?
在《风味人间》中,你都能找到答案。
看《风味人间》中的美食,既是享受,也是折磨。
一道道美味,如何成就,是食物的巨大魅力。
里面的酥皮蟹、秃黄油拌饭美爆,让北北我作为一个不喜欢吃蟹的人,直流口水。
这么精美好吃的蟹黄、蟹膏,真的都要跪了!!
友情提示,千万不要在深夜看这档节目,否则一定会胖三斤,选择深秋时候播出这“恶意”也是满满啊!
此次回归的还有解说和音乐。
文案更是充满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随便一句,就感觉平时形容美食的词都弱爆了!
比如形容奶桶肉:“刀锋过处,张力十足的油脂迎刃绽开。绵密浓烈,余香满口。”
形容秃黄油:“略硬的雌黄,绵润的雄膏,双剑合璧,直指人心。”
配上舌尖系列原版解说李立宏老师的声音,深沉稳健,不疾不徐,真是让人骨头都要酥软了!
李立宏的解说让人戏称“一听就饿!”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的他,曾先后为数千部影视剧、纪录片配音。
94版《三国演义》里的刘备,《西游记》里的玉帝,《琅琊榜》的梁帝,还有好莱坞大片《阿凡达》里的杰克,甚至我们熟知的大雄、加菲猫、维尼、跳跳虎等动画角色,都出自李立宏的配音。
《风味人间》的总顾问都来头响当当:
沈宏非,《舌尖》前两季的总顾问,上海才子,食色性也,他都极爱。深谙美食之道,是美食圈的知名老餮,人称沈爷。
蔡澜,大名如雷贯耳。与金庸、黄沾、倪匡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有“食神”美称。
如今,查老爷子仙去,四大才子唯留蔡先生与倪先生,呜呼哀哉!
陈立,浙江大学心理学教授,曾是《舌尖上的中国》两季的顾问之一,香港的茶餐厅里,有一款以他名字命名的咖啡。主持过电台节目《围炉夜话》,对美食与人文之间的关系了如指掌。
陈晓卿的理念很实在,“最好吃的食物,永远只能去当地吃”,于是只能在深山里采摘到的冷笋,扎根于西北胡杨林下的巴楚蘑菇……都浸透着当地食材才有的味道。
而美食与旅行结合的意义就在于此吧,去一座城市,品尝一道佳肴。
这份风土人情,只有真正脚踏之处才能感知,只有真正触摸之所才能体会。
对于北北来说也是如此,世界那么大,吸引我的不止是人文与美景,更是在别处无法品尝到的美食。
人们常说:身体与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而我偏说:身体与味蕾,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这次,《风味人间》跳脱出了中国,放眼全球,同样的食材,辗转万里,在不同的国度,生发出不同的滋味,不过说实话,第一集观看完之后,还是觉得中国美食最有诱惑力,国外的做法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色香味吧。
也许更是蕴含在食材中间的那抹乡愁。
当然,跳脱出普通观众的视角,有些评论会从专业且批判的角度来说,认为《风味人间》骨子里的创新可能微乎其微,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认定这一部才是《舌尖3》的原因,它的基调与《舌尖》系列一脉相承,“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但,那又怎么样呢?
重要的是观众会不会买账,而口碑说明了一切。
可能中国的观众总是宽容的,但要知道,我们决不是好糊弄的。
尤其是在“吃”这件事情上!
最后,还是要赞一下预告片的文案,你发现其中的奥妙了吗?
这是一次奇妙的风味之旅
山海之间偶然落地生根
成就万千肴变化作滚滚红尘
穿越香料歧路
几度江湖夜雨
灯火万家处
敬请期待风味人间
想看的,扫码关注我们
后台回复【风味人间】即可
第01集结尾部分让我同时产生了:(想吃旗鱼皮的)饿,小感动,热血三种感觉。
镖鱼小哥自己说出的旁白很燃啊:
导演解释了小哥这种比较原始的镖鱼法是对自然伤害最小的,不像商业捕捞船的刺网。可能不如商业拖网挣钱,但这种阿凡达式的镖鱼就是小哥的梦想。
小哥和爸爸已经经历100多天捕鱼低潮期,最后拍摄的出海这次追旗鱼逆浪追了1个小时,小哥高高地站在船头,举起了鱼叉,只见无数的浪花腾空而起。看着这画面有种观人生的感觉,有木有:我们的生活就是这变幻莫测的大海,我们的追求的梦想与荣光就像那飘忽不定的旗鱼🐟,所有认真生活的人们就像小哥一样追寻着自己心中的渴望。
今天终于有所收获之后,收工返程路上父子疲惫的坐在船沿上休息,有种“老人与海”的画面感:美食,工作,生活都遵循相同的法则:没有一桩事是容易的。收获都不是轻而易举,特别是当你想要追逐“最大的旗鱼“,你就需要去更远的200里外海,接受更长时间的一无所获,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你的梦想越大,追梦之路也就越艰辛:你的梦想就是你的荣光,到头来你的梦想也在反噬着你。Everything kills everything else in some way, Fishing kills me exactly as it keeps me alive.
我觉得美食家都应该是胖子,研究吃的方法一是做,二就是吃,吃就是他们的生活常态,胖的美食家一看就是在吃上下了死功夫的,更值得人信赖。
《风味人间》第二集里,安娜是胖乎乎的,刘厚平也是,鸠哥脸长得霸气外露,镜头一切全身,肚子也鼓鼓的,走路节奏和颠勺一样,萌。而把这些胖子汇聚在一起的人,也是个胖子,他就是导演陈晓卿。
只有吃货才能把美食拍好。了解陈晓卿除了看片子,一大乐趣就是翻他的微博,看看这个人最近又吃了什么。不仅看他的片子我会反问自己每天吃的都是什么垃圾,翻他微博也会有这种感觉,手指划几下就能看到个六图或者九图博晒美食,拍的很随意,没花了呼哨的滤镜,配文除了说自己今天吃啥了,也偶尔会告诉大家到了哪个地方什么东西好吃,或比如蚬肉跟什么在一起炒好吃。
不过陈晓卿的确说过“美食是区分人和动物的标签之一”,反思了一下自己对于吃的态度,真的算是动物,没有很花心思,很多时候点个外卖或者路边随便吃点什么就糊弄过去了。人一辈子总共吃不了多少顿饭吧,不去主动探索一下美食带来的幸福感吗,该怎么对待吃心里没点b数吗?每次看陈晓卿的片子都会这么想。身边对吃讲究的人也不多,大家活得都差不多一个样,所以再次被陈胖子那句话打脸——“人是以食物分类的,不仅是社会阶层,也是性格气质的分类。”
这个胖子对于吃的理解太透了,怪不得拍的片子那么招人爱。
所以很喜欢看片子里这些将食物视为至宝的人,这集里的安娜让我印象最深刻,因为一块猪皮而留在故乡的人没法不可爱。所以看到安娜知道了“猪皮”对自己的意义之后,决定教小儿子做Tacho时,就明白了她的用意,爸妈教儿女做菜时想的绝对不只是这个菜好吃,而是让你不要忘了自己的家乡,不要忘了我。
看这种纪录片其实不怕看美食,说大半夜饿着肚子看得虐心都是玩笑式的调侃,真正怕的是看到美食+家庭的段落,一涉及亲情看的人就会胡思乱想,思绪复杂。我就想到我跟我爸学做饭的一些。
我爸也是胖乎乎的。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我爸是安徽人,不到二十岁就离开安徽出来当兵闯了,所以我从小到大吃他做的菜,里面基本没有安徽菜,都是部队那种粗犷的杂糅风味,很北方的做法,酱油支配一切。所以他教给我的也是这些。我怀揣这些父传技艺去朋友家一起做饭,就会被朋友吐槽做的菜卖相不好,黑乎乎的,咸桑子。后来我跟我爸说这些,让他教给我几个能装逼的菜,他也只是笑呵呵地说“哎呀那你就少放点酱油啦,注意控制火候啦,要不要我再给你演示一遍啊。”
后来,去年奶奶走了,我才知道我爸只会这些菜怪不得他,因为别的妈妈教他们孩子做菜的年纪那会儿,我爸他不在他妈妈身边,也因为随部队定居北京很少回安徽,兄弟姐妹多,老人不劳操心,所以几十年下来没人给他做家里的菜,更没人教他,指着过年回家那几天哪够,他也就一直靠自己的菜风养活自己,养活我跟我妈。
追悼会结束之后全家人一起吃饭,桌子上有一道我从没见过的菜,二伯说“这个菜难得吃一次,不是所有馆子都有,这家是最近才知道的,记得俺们小时候俺妈做过。”我爸夹了一筷子,放到嘴里就哭了,那个画面我一辈子忘不了,我看我爸仿佛在看一个孩子,一边吃“妈妈做的菜”一边想念自己的母亲。
很羡慕安娜的小儿子可以学到妈妈的手艺,也羡慕自己可以在这个年纪就学到爸爸的菜,能感受到我爸每次吃到我做的菜那种心里的慰藉,好像一辈子一件很重要的事终于完成了。
片中马六甲的华人们聚在一起吃白斩鸡米饭,迪奥菲洛给刘厚平做秘鲁炒牛柳,这些就是家菜的意义吧,并不止于满足食欲,更是心灵的归宿。
还有3天,《风味人间》就要和大家见面了!今天的终极预告片里,有大家熟悉的声音:解说李立宏和作曲阿鲲。
曾为《九儿》、《芈月传》、《功夫熊猫3》以及《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等影视作品配乐的阿鲲老师,为《风味人间》创作了一系列歌曲。不知预告片中这首《风味的春夏秋》,能否让你再次想起食物的丰收和喜悦?
大家热爱的配音表演艺术家李立宏老师,更是以功力深厚、滋味丰盈的声音,为我们塑造过很多难忘的角色和难(jī)眠(è)的夜晚。
这位大雄和加菲猫背后的男人,《琅琊榜》里的梁帝,这次会不会再次让大家夜不能寐,对屏流口水呢?
除了这两位熟悉的老朋友,总导演陈晓卿还为片子亲笔题写了打油诗一首——
哦不,预告片文案一份。
仔细看,里面可藏着《风味人间》8集的名字!
这是一次奇妙的 风味之旅
山海之间 偶然落地生根
成就万千肴变 化作滚滚红尘
穿越香料歧路
几度江湖夜雨
灯火万家处
敬请期待 风味人间
打油诗里到底写了些什么?
谜底揭晓的时刻到了!!
《山海之间》,从自然地理出发,讲述在复杂的地貌与多样的气候中,人们如何因地制宜,用美味诠释生活。
《落地生根》,讲述因物种传布而变的美食。当食物与食材走出国门,它们会发生怎样的转变?我们餐桌上的美味,如何漂洋过海,在异乡落地生根?
《滚滚红尘》,从时间脉络追溯,中国的历史文化与吃密不可分。如今,我们的食物,是如何一路穿越演化而来,它们又有哪些前世今生?
《肴变万千》,将视角集中在中式菜肴的“变”字。这个字里,包含了对人们自然和生命的认知,寄托着审美,也折射出中国人“以食会友”的哲学。
《江湖夜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美食背后同样如此。无论身处何地,每一个爱吃的中国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江湖做出贡献。
《香料歧路》,将目光聚集在香料,这美味的秘密武器上。每一次香料与食材的碰撞,都是中国人因应环境的智慧策略,也是对味道的新一次探索。
《万家灯火》,沃野千里,灯火万家。食物,承载着家庭的温暖,也记录着中国人与土地彼此呼应的关系。中国人创造了食物,食物也塑造了中国人。
《风味之旅》,记录一部美食纪录片的诞生。当我们拍摄美食的时候,我们在做什么?这最后一集的幕后花絮,都会为你揭晓。
8集《风味人间》,勾勒的不仅是诱人的食物万象,更是对美味创造者的尊敬,对故乡和土地的深情,以及对风味的无尽好奇。
美食就像探险。通过吃,我们越来越认清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也越来越了解自己生存的这个星球。
10月28日起,每周日21:15,我们腾讯视频和浙江卫视见!
(再软广一下自家官方微信号:风味星球(fengweixingqiu),所有第一手资料,幕后花絮,剧组吃了什么做了什么,都会第一时间放松哒!)
挺喜欢第一集末的镖鱼。
这个题材选得好啊!镖鱼散发着一种与自然搏斗的美感。
时长短,但讲得好。
镖鱼时画面水上水下切换,让人看到斗争的双方。
还有就是镖手出镖时的画面捕捉得好。镖手站在伸出船头的镖台,双膝下弯,腰直,双手举起镖,右手向后笔直伸出,掌中抵住镖杆低,左手内弯,呈直角,撑起镖,箭在弦上。
手腕、臂、腰腹发力,箭出,身弯。
加上激昂的配乐,看的过程心潮澎湃。
想起了《阿凡达》里男主训翼兽的场景,还有诗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声明:不是黑子!只是做一个探讨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陈晓卿这个名字变得广为人知。几经沉浮后,由陈晓卿携原团队打造的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再次出发,第一集播出即成为突破2亿播放量的爆款。
《风味人间》缘何火爆?各大媒体对此已经有了不少的讨论,从镜头、配乐、剪辑到美食以及美食文化的精彩呈现。这些的确是成就这部优秀纪录片的重要因素,但很多时候,优秀并不等于火爆;豆瓣9分以上的纪录片比比皆是,真正具有全民性热度的,少之又少。《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都是极少数的例外,它们必然是在哪一点上击中了受众的心理,满足了受众的需求。那么,这玄之又玄的诉求是什么?
时下美食类纪录片、美食类综艺,是市场上的蓝海;从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播出至今,大量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和综艺涌现。比较有影响力的,有谢霆锋的《十二道锋味》《锋味》,纪录片《人生一串》,慢综艺《向往的生活》《中餐厅》,与《风味人间》同期开播的纪录片式真人秀《野生厨房》;除此还有各大自媒体上勃兴的美食短视频节目,比如《日食记》《美食作家王刚》。它们当中也有个别节目获得不错的口碑,但显然没有《风味人间》般的全民热度。
这与某些节目立意上的偏差有关,虽然它们号称是美食节目,本质上却像是打着美食旗号的明星真人秀。比如谢霆锋的《十二道锋味》《锋味》,谢霆锋的确是个爱做菜的人,节目对美食的呈现也颇为专业,但它更侧重的仍是谢霆锋与嘉宾之间的“火花”。每一期节目谢霆锋都会邀请他的朋友做客,这些朋友都是或曾是演艺圈的大咖,范冰冰、赵薇、小S、容祖儿、twins、陈伟霆等,当嘉宾的综艺效果比较强烈时,美食就沦为可有可无的陪衬。这个通病在《中餐厅》《野生厨房》里就更明显了。
概而言之,就是一心二用,美食不“美”。它们既不像《风味人间》第一集,50分钟的时间里20多种美食纷至沓来,也达不到那种看时令人垂涎的效果。
但纪录片《人生一串》、自媒体短视频《美食作家王刚》,与《风味人间》一样,都是一心一意地在呈现美食,它们在互联网上引发的效应却平庸得多。这才是症结所在。
《人生一串》是B站出品的烧烤美食纪录片,其在豆瓣上的评分也高达9分。摄制组从32个省近500家店中筛选了30多家进行拍摄,素材丰富,为我们详细梳理了围绕烧烤的方方面面问题:除了烤,还有哪些做法?都有哪些食材?全国各地都有哪些特色烧烤?
《人生一串》里有四川西昌的带皮烤凉山小猪肉,辽宁锦州的干豆腐卷,山东烟台的烤海肠,湖南岳阳的烤牛油;有烤肉,有烤素菜,有暗黑系烧烤,还有各种筋头巴脑……好看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美食背后的市井烟火气,和“油滋滋的生命力”。可以说,贯穿《人生一串》始终的是一种“平民性”。但也正是这种平民性,阻碍了它的进一步传播,评论里曾有人写道:不卫生不健康的廉价地摊烧烤,有什么好吃的,会致癌的。
平民性,意味着亲民、接地气,当然它也可能是廉价、粗粝和不够精致。这也是《美食作家王刚》遭人嫌弃的原因。@美食作家王刚是互联网有500万粉丝、视频播放量超过1亿次的短视频自媒体。“哈喽大家好我是王刚,本期视频我跟大家分享XXX的做法”,这是王刚美食视频的开场语,每一期视频里王刚都是穿着整洁的白色厨师服,先摆手和观众打招呼,接着指向另一只手突然掏出的主要食材,报出一个十分家常的菜名,一步一步教观众怎么做菜。
王刚的走红在于他的教程直观、简单、清晰,一看就懂;而他的传播阵地主要局限于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等,则归咎于刚才提到的“粗粝”。王刚做菜时的厨房背景、刀具、餐具,都是农村里的老旧款式,没有其他美食节目的浓重滤镜,以及营造的一种小资情调。因此,笔者认识的一个中产阶层生活方式研究专家转发王刚的美食视频时,就不无讥讽地说:“你说实话,看了他的教学视频,你真有食欲吗?”
由此观之,同样一心一意拍美食,但《风味人间》比《人生一串》《美食作家王刚》在互联网上传播度更广,根本原因或许就在于,《风味人间》拍美食的姿态更“高级”;如果说前者体现的是平民性,那么《风味人间》营造的气氛则是中产阶层式的。有研究者通过种种数据指出,“新中产”是美食视频强有力的支撑人群。
虽然中产阶层这个词频繁地出现在媒体报道中,但目前学界并没有关于中产阶层的准确定义,从几个不同的说法里,我们可以简单归纳出中产阶层的基本特征。中产阶层是一个地域在一定时期内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区间范围内的所有人员的集体,在此基础上,中产阶层一般还具备这样一些共同特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从事脑力劳动、收入相对稳定。而在一个消费社会,中产阶层也逐渐成为一种建立于经济物质基础之上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
这就是布迪厄提到的“区隔”,一个阶层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通过经济、政治、文化资本确定自己的身份,并将自己与其他阶层区隔开来。至于中产阶层,文化区隔是他们的惯用手法,他们通过品位、中产趣味来明确自己的阶层边界,并将自己与暴发户和社会底层区分开来。
美食,是中产施展品位的极佳领域。在一篇《中产美食煮义》的报道中,南风窗记者发现,他认识的热爱美食的中产,“他们坚决反对‘食物是用来果腹的’,认为真正的美食必须用心来做,用心来吃”。
食物不能暴饮暴食、胡吃海喝、骄奢淫逸,这是暴发户的做法;食物也不仅仅是用来吃饱的,它还与“心”有关,用来赋予种种文化和意义,也因此,做美食的方式哪能像王刚那样简单粗暴,它是隆重的、具有强烈仪式感和形式主义的。《风味人间》的美食不一定是美食,但它呈现出来的效果,一定得诱人。
《舌尖上的中国》某一集曾拍摄了笔者家乡的某一道小吃,节目组将食物拍得非常诱人,并将食物与文化结合起来,拔高到很高的高度。友人纷纷问我该食物的味道真如此美味吗?事实是,它就是最家常最普通的菜肴,味道并无任何出奇之处;更滑稽的是,节目播出后,家乡刚好爆出了食材滞销的新闻,农人们贱卖都无人问津。
在把美食拍得更美、更极致上,《风味人间》比《舌尖上的中国》更进一步。《风味人间》采用了更先进的拍摄技术“显微摄影”,将视角缩小到“分子级”。“分子级”视角下,我们看到了零下状态,新鲜的马肉一夜凝出美丽的冰霜,用盐腌制马肋排时,剔透的盐粒在鲜红的肉上跳跃的变化……这种美感和格调,就是中产孜孜以求的美学范式。
与《舌尖上的中国》不同,《风味人间》涉猎了不少西方美食,比如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中西部小镇的火腿,昂贵堪比LV,普罗大众就过过眼瘾;即便是对国内美食的呈现,秃黄油拌饭、羊肚菌等,也是非常昂贵的菜肴,哪是人人都吃得起的。当然,《风味人间》也涉及到许多平民化的美食,但它的拍摄手法、文案写作,却依旧是中产视角的,生存的艰辛被套上浓浓的滤镜,营造出了某种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氛围,诚如张爱玲说的,“我们还是我们,一尘不染,维持着索日的生活典型”。
这当然不是说《风味人间》拍得不好,它拍得太聪明,对市场的需求了解太精准了。加上陈晓卿本人就是美食达人,他太清楚哪些是美食,该怎么拍摄美食了,他知道怎么样才能打动人。只是就像都是田园诗,陶渊明的写法与王维的写法是不一样的,前者有真切的躬耕生活,后者则是贵族式的把玩欣赏,以田园寄托心境。很难简单判定二者的高低,它们在美学上都是美的。但有必要提醒,《风味人间》更近乎王维式的写法,它的好看,是一种表演式的好看,就像是透过玻璃球看城堡,美轮美奂,但它不全是真的。
——首发凤凰文化·洞见——
华丽过头的虚假感。
又名《舌尖上的地球》。作为陈晓卿离开央视后的首部作品,只能算差强人意。又想说美食又想拍文化又想讲故事,结果都是泛泛而谈。素材的组织有点乱,解说词其实也不是很好。另外,摄影做得太精美、摆拍痕迹太明显就没那么接地气了。三星半。
基本回到《舌尖1》和《舌尖2》的水准,也把《舌尖2》那种强加的人文色彩去掉了。将视野跨出中国,一方面是想体现出专注于食物的初心;另一方面,「透过食物塑造文化自信」的题旨更无掩饰地凸显了。这套纪录片最好的环节依然是摄影,谁能抵得住美食的特写镜头呢。《风味人间》甚至引入了动作片元素。
7分,视野高远,拍摄一流,画面好评,内容庞杂,剪辑太跳,重心不稳,重视觉奇观,轻内涵挖掘。
为什么风味人间要放在晚上播!!
片子好不好,一两集还就真能看出来!
感谢豆瓣,10.26在UME华星中国巨幕首映看了第一集。陈晓卿仨字儿就是金字招牌。一贯的挖掘中国民间美食,这次又加入了对中、西美食的对比,视觉效果拔群,味觉…更是折磨。看陈导的美食纪录片永远都是享受与煎熬并存。
有幸提前看了第一集。只能说凭着这份匠心,这五颗星就给的值。
若说腾讯视频就是高配版的央视,是褒是贬?不差,但也没什么实质创新,好山好水好无聊
陈晓卿真的懂吃货!!!以及第一集那个捕鱼小哥哥,真的太酷了!!!难怪海报C位都给了他哈哈。
这才是真舌尖上的中国3,哦不,现在是舌尖上的世界,有陈晓卿的美食节目真的不一样,每一帧都是壁纸,从美食入手,讲出了不同地域的人们的品味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但是任何地方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生活的美好的无限追求
世人常提“世界观” 其实没有“世界” 只有 “观” !人类对周遭万物的观察和解构 组成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世界,食物的滋味背后是人情的牵挂、四季的流转,生命的孕育…口舌之欢只是开始,绵密悠长的动人体验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而爱,是美妙细节寸寸生长的土壤…
镖鱼那镜头帅哭!美景,美食,中国第一,没有之一。
陈晓卿总导演,并不是舌尖3,而是比舌尖更牛逼。企鹅爸爸财大气粗,用拍《地球脉动》的标准去拍美食记录片,航拍、显微镜、高速摄影,从内到外透露的是“不差钱”。一定要看最高清级别的画质,那镜头太爽了,细节满满,活色生香,又美又馋,吃完饭看这个,感觉刚才吃的是猪食。。。
《风味人间》之所以好看,是因为它努力地在把难以言传的美味进行可行性分析,什么样的烹饪会产生氨基酸,什么样的元素相互反应成为新的物质,所以导致怎样的口感。《风味人间》的表层叙事是食物,深层叙事是驱动食物流动流转流传的人类迁徙与文化碰撞,写背后文化和人类学都适可而止也深入浅出,比例得当。
“舌尖上的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山川依旧,美味不改。美食纪录片少了陈晓卿,如同佳肴短了一道调味。最喜欢的段落是海报上的镖鱼手,少年理想熠熠生辉。
台湾的旗鱼是用镖船来抓的,印象深刻
边喝酒边看,这辈子只愿囿于厨房与爱。希望陈晓卿能帮酒拍个纪录片。
看完第一集激动地来打五星。开篇就是阿勒泰哈萨克牧民转场,杀羊,然后杀马,炒马肉块,肋骨塞进马肠子,化雪取水。激动坏了,李娟的书读了好几遍,终于见着画面了!!另一段印象深刻的是压轴的镖鱼,渔民站在船头手持鱼叉寻觅旗鱼,找准角度用力掷下鱼镖,矮马像一个平凡生活里的英雄!!不用只拍中国食材了,西班牙的火腿法国的奶酪,看上去也都好好吃啊。虽然美食还是高盐高油+主食,但这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是人类天然的享受。
本片可能会引起部分不适,饭后观看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