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激荡的六七十年代,似乎全世界的青年们都受到一种召唤和激发,不约而同的聚集到一起,对强权和无畏的战争,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偏激发泄和抗争。日本岛国的小民们也没有幸免,一名心怀理想主义的报社记者,看过身边太多激动人心的事件后,在遇到一名同样热血沸腾的在校大学生后,终于在出于自愿与被迫的双重纠结状态下,加入了危险的活动当中。最终,由于心智过于稚嫩,理想过于飘渺。在一次故意杀害自卫队军官后,力图改变世界的革命英雄瞬间沦落为阶下之囚。两人也不得不面对残酷的世界和严峻的现实,接受本不该遭受的惩罚。
影片根据记者的当事人当年的报告文学改编而成,取材于“朝霞驻地自卫队员被杀案”,涉及陌生组织“全共斗”,但对于当年的行凶者没有详细的介绍,影片中基本算是虚构出的人物。由偏好“反常规”的年轻导演山下敦弘执导,两大帅哥妻夫木聪和松山健一主演,三浦友和客串其中新闻社会部长。
凭借着对松山健一的敬仰欣赏了此片。却发现,里边没有法国电影《戏梦巴黎》那样的乱伦,也没有德国电影《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那样的亢奋,只有传统日本电影的温情。本应该是个激情故事,却又闷又长过于缓慢,令人沉闷窒息。只是凭借大段的人物对话和内心挣扎来暗示整个事件的不平凡,唯一像样点的带头大哥只是几个缓慢镜头,没有更多深入环节。杀害自卫队军官的桥段也是匆忙了事,一场大哭算是整个激情的高潮部分。最后感悟出,温情过多,有时也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以噪點、刷淡的顏色、及字型,營造復古電影的效果。但它並無法還原那個理想年代的熱血,反而藉由個人史的觀點,見證歷史的洪流,從今日的角度回望理想的虛無。只要你仍身在體制,人性的脆弱就不可能讓你只靠理想生存。電影對於主角的選擇動機和心境描寫似乎還不夠深入,但結尾收得極漂亮
其實片商引進這部片相當大膽,台北星期天晚上中廳只有五位觀眾。這是一部需要做點功課,對日本那段歷史有點初步了解才容易進入的電影,尤其徹底寫實地還原舊時代,敘事節奏緩慢,對觀眾都是一種挑戰。但是進入後就還蠻動人,妻夫木聰演得很好。看完電影應該要找原著來對照一下了
两个喜欢的男主角,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题材,故事却说的有点松散,两个多小时,还是闷了一点,这样的片子还是压缩一点的好吧,不至于每一部日本电影就一定要超过两个小时才算是好片子的。。。
这两位的演技比拼还是很有一看的。。。
看《昔日的我》,未及一半,我先是想起来,上回看到有关新闻记者题材的日本电影是2008年的《超越巅峰》,它以1985年日航空难为背景事件,道出了一个新闻人的毕生心结。《昔日的我》大体类似,除了新闻理想和人生追求,它把一段青春和一整个时代都给放了进去,更显真切和厚重。
如果没有那些大段大段的注释文字,中国观众很难看清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日本形势,像轰轰烈烈的运动和三岛由纪夫自杀,同时也无法理解片中人物的目标和追求。即便村上春树经常在他的小说里提及“全共斗”,然而它们大多是以爱情的背景物出现,并且语焉不详。所以,面对这些擦边球,后来读者大多会美化那个时代,蒙上面纱还能看到血性激昂,空气中更是满溢着青春的荷尔蒙。
开场没多久,影片主人公泽田就经历了一次内心挫败,他并不掩饰自己的感伤,这种过浓的感伤情调也成为了《昔日的我》的电影情绪——正如两个主演外形文弱。面对梅山,泽田一边有周刊前辈的提醒,不要相信这个人;另一边,他又遵从了内心的指引,主动去选择相信。打从见到身为领导人的东大学长,他就提及当初在运动现场,为自己没能投身其中而悔恨、动摇。由始至终,他也不是没有对梅山产生过怀疑,甚至揭穿了一些假象,然而,事情还是走到了无可挽回的一步,泽田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如同那些表现幼稚和脆弱的青春电影,《昔日的我》也把革命青年的冒进和软弱暴露无疑。在大谈革命理想之前,他们尚无法克服内心的怀疑和不安。无论是身为头目的梅山、组织成员还是作为见证人的泽田(爱护动物和迷影情结),虽然他们做的事情不一样,但其实都是一类人,泽田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了梅山等一批人身上。从辩论失败到组织混乱,电影早早揭示了梅山的难成气候。
原著本有大量的迷影内容,《昔日的我》成片后也包含了不少跟电影有关的内容。片中至少出现了四场电影,它们以片中片形式出现,分别是川岛雄三的《洲崎天堂红灯区》、拉菲尔森的《五只歌》以及柳町光男的《十九岁的地图》,另有以画外音形式出现的片子以及讲述中的《午夜牛郎》,他们也推动了剧情故事。甚至在多年以后,泽田手中翻阅的杂志正是日本著名的电影刊物:《电影旬报》。
由于时代背景的复杂和日片常见的缓慢节奏,《昔日的我》就好像是一篇过长的自省。中间有不少的长镜头,展示两人对话还有肢体冲突,更加放慢了节奏,把观众拽回到当时情境。对山下敦弘而言,触及这个被拍过多次的大主题,他比以前更沉得下心了,电影色调灰暗,略显冰冷。
在提升全片情感力量的最后一场戏中,泽田重遇故交,对方有了老婆孩子,小酒屋里不亦乐乎。几口黄汤下肚,他终于在往事的往复中败下阵来。在我看来,以失败告终也是那个时代的命数,那就有如那个早逝的模特姑娘,来不及做好准备,旋即道别散场。那个美好的、黄金的、散发着青春理想和激情热量的时代并不属于他们,相反,他们只能从属于那个时代——时代才是主人公。说到底了,《昔日的我》始终是一部和情怀有密切关系的片子。如果你心口曾有热血涌动,那么,它就适合于你。
“啊,昔日我曾苍老,如今才风华正茂”。片尾曲是以英文和日语唱着Bob Dylan的《My Back Pages》(同时也是影片英文名)。也许相比今日的麻木和无力感,对这个世界保持敏感、不应该麻木才是电影主旨,这能跟那个时代保持一种微妙的心灵感应(如同泽田的追求)。要知道,当时他们真的以为可以改变世界。【南方都市报 木卫映画
http://gcontent.oeeee.com/8/18/818f4654ed39a1c1/Blog/fe8/ef29d5.html】
感谢YYY
预告片和宣传活动似乎都打上“社会派”印记,但故事本身把重心更多地放在了个人成长经历上。 ——江户木纯
两位偶像派男星的演技冲撞,年轻人在激荡年代下寻找自我的热情和放肆做梦的勇气让人动容,也许,你会让想起曾经的自己。 ——濑川裕司
若干时间前某站上的风波让窝不得不删了这篇,如今原文补上。
[Caution注意:有不会影响观影体验的轻微剧透出现,可能会导致部分读者不适请注意。]
在一年之后重看,仍然唏嘘不已。
豆瓣评分6.9分,这是一部埋没在人海中的好电影。
从极小的切入点以极慢的平淡叙事语调描述了霓虹1960s末的学生运动,该电影以接近纪录片的风格描述一位新人记者的心路成长历程和社会变迁。
记者泽田东大出身,想去做新闻记者结果分到了正对面的杂志社。身无分文流浪于京畿一月后以社会底层的视角写出的处女作东京流浪记却以不够专业的文笔为由饱受上司的嘲笑与指责。在同事兼前辈中平的引荐下接触了自称为『革命家』的梅山,对其进行独家报道并希望以此来减轻自己作为学运局外者的负罪感。但在梅山并非出于本心的『革命举动』下一步步被拉向水底。
若干年后泽田从狱中释放,而始作俑者梅山却没有受到法律的制约。在一家小酒馆中泽田与已经成为老板组建了家庭的故旧相谈,在对方一句“做过就好了”的慰藉中,泽田忆起了自己若干年的成长历程,对此不禁潸然泪下。
无论是在斗争现场手持相机记录历史还是在小酒馆里独饮苦酒回忆心事,在与时代的错综复杂的交集中,仿佛那个充满激情的火热时代并非在他们的掌控之下,而作为一位隶属于时代的爱莫能助的旁观者已然成为命中注定的事情。但是这无关紧要,毕竟有过热情,有过以一己之力影响时代的梦想,这个已经足够了。
特殊的时代背景对于观者相应历史知识的要求是一道颇高的门槛,灰蒙蒙的画风显示出后工业的新旧时代交替间的动荡和不安,世界局势也是同样的风起云涌,纪录片形式的表现张力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彼时经济迅猛发展,前有1964奥运会,后有1970万国博览会,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每个人都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虽然无孔不入的人性的丑恶已经在电影中被批判,但是没有经历过动荡的时代,面对今日的空虚和彷徨感,也许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本心,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一生活的更有意义才可能是电影想让我们去思考的问题。显然,泽田他可以问心无愧了。
最后以与电影同名的片尾曲歌词来结束全文。
「あのころの僕より 今の方がずっと若いさ」(全曲歌词在这里)
终。
(cc by-nc-nd 4.0 by marmot 2018,all rights reserved.如需其他形式的转载与使用请获得作者的书面授权)
1968到72年,日本大学生全共斗运动。各种组织由此而生。物质社会还没发育成熟,战后渐渐从欧美的参政脱离开的日本政府。越南战争的大环境下,学生们不甘示弱的无时无刻不忘记制造反动小插曲。这是这部电影的背景。我十几的时候,外滩首先铺上了盲道,据说花费了几千万。班里一女同学说,为了几个瞎子花几千万,吃饱了。这些钱都是税啊,税就应该为人民办事。瞎子上街带个人扶着不就行了!这些话,其实她是说不出来的。无非是茶余饭后,她那个在房管局做上小官的老爹说的。我觉得,这些话简直就是一个时代的中心思想。说的非常妙!
人谁没有青春过。青春这个东西,不是年龄,是一股子劲。若是找到地方发挥,那是不计名不计利,甚至不要结果的。可是青春这个东西去的也非常得快。1年,2年是长的。1个月,2个月也是不奇怪的。哪天你在意起别人的嬉笑,那你的青春,也就结束了。妻夫木扮演的尺田东大毕业。想做新闻记者却被派到隔壁的杂志社。好不容易花了一个月去接近社会底层写了放浪东京记却被同事们耻笑不够专业,没有从社会的眼光去看事物。他无力的发现,社会眼光这个东西,其实是被媒体,政府所左右。他的青春还没用上,就被掐死了。其实在他的心里本来就有一个梅山。直到遇到真正的梅山,他的青春,他那另一半的自己才开始复苏。梅山的愿望很简单,要成个政治犯。他的血,他的肉,他的每一个毛孔都吵着闹着的要革命。他吹嘘着不存在的组织和活动。为了引起世间的注意,首先要做点什么。比如抢夺武器,比如杀人。梅山的火烧的特别旺,烧去了理性,人性,人情。这些沢田还有的东西。最终,他也没能如愿。申庭室里警察听着他的天方夜谭,轻蔑的一笑。谁都没把他当政治犯,一个半疯的杀人犯而已。唯一感觉到热的是尺田。
进电影院前我是小偏心了。最近迷松ケン的很。虽然之前我有多喜欢妻夫木。女人善变不是神马小秘密了。不过还是要老实说,这部电影是妻夫木的。本来戏份就是他有迷茫,有挣扎。而松ケン从头到为坚定的眼睛都没有眨一眨。他为神马胖了?这个角色有需要他胖吗?不带娶了老婆就胖的。好吧,我是对他老婆小雪不太满。我题外了。
实在是喜欢70年代背景的日本电影。虽然老学生暴动。不过小奶油的中分呀紧腰身的喇叭裤。再来点美国的爵士和摇滚。半洋不腔得特别有味道。其实往小里说,就是一个男人碰到另一个男人,帮他完成了属于他自己的青春血泪史。到头来,在那个小酒馆想起青春的小波小澜。被情绪冲击的不停哽咽。就好像再跟我们说,他们终于过去了,我的青春终于都过去了。
再说两句 1这不是一部轻松的电影,说实话如果不是时下最卖座的两个男人,电影院人还要少一半,虽然即便如此都没有过3分之1。大家都去3D海盗那里了。
2 这片子放太敏感,绝对不会在国内上。
七十年代日本学运插曲。只想在大时代中争名夺利,却毫无确切人生目标的政治投机分子,以及被蛊惑和利用的单纯理想主义者,最后都抵御不住生活的简单真实:好死不如赖活着
我是真的看不懂。。。
Have you ever seen the rain?
你说“哭泣的男人不能算男人”,最后你却毫不矫饰地哭成了那样。
深闷到鄙人看不下去了= =~
这个节奏已经慢得我没想法了。。。有必要吗?本来想给2颗星的。。。
小屌丝的悲哀,就是一旦心事和秘密被看穿后,便提高音量用各种大帽子压死对手,以掩饰心中的颤抖。小屌丝的幸福,就是期待社会乱相叠现,旋即可以游弋其中,以让自己所谓的理想和口号与这股来去匆匆的热潮短暂合拍。小屌丝如病毒,会迅速将周围人带入他的规则体系中,引发连锁癌变。
全世界的革命都何其相像,个人崇拜、泡妞、骗钱、投机倒把、沽名钓誉。松山研一把左派青年的神经质演出来了,可妻夫木影帝在演啥。这种题材山下敦弘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那些日子乱七八糟的,但想起来依然很怀念。
陡然在最后的哭泣中看到昔日的我
昔日的世界离我太遥远~
长……
人最怕华而不实,这真是放在哪个时代背景都一样的真理。小7的泽田诠释得很棒,果然这种小人物是信手拈来。最喜欢阿保这个角色,虽然出场不多但个人印象深刻。三星半
这题材在中国就是禁片。
这是部有情怀的电影,只是不配这140分钟的长篇大论,也说不尽故事里那包含的激情与理性。
能拍出这么闷的片子来还真是难为监督桑了,尼玛看了4遍我才看完= =全篇唯一的亮点就是开头Pinky & Killers的那首《恋の季節》,至于学运什么的。。。全世界的大学生都是剃头挑子和裂缝鸡蛋。
106分钟下雨了 川本先生在书里说,为什么会相信他呢,大概是因为他也喜欢宫泽贤治的书,也喜欢“Have you ever seen the rain”这首歌吧 演员都好 就是节奏闷 时代一点都不温柔 但仅仅因为一首歌一本书就选择去相信人的时代是真的吗 妻夫木聪说,因为“想去信” 川本三郎的原作很棒,推荐给所有人
我愛過的那個時代 當時,我們以為可以改變世界。ah, but I was so much older then, I'm younger than that now 啊,昔日我曾苍老,如今风华正茂。我们面对历史,擦身而过。
为了追逐什么而全力奔跑的青春让人难以忘怀,即使不知去向何方,即使发觉所谓的前方最初就空无一物。1970年,明日之丈开播,三岛切腹,两个青年荒唐而凄美的青春。川本先生,何必悲伤,是这个时代比较可悲吧。
相当不错的电影啊,妻夫木聪再次奉献出影帝级的表演;松山健一也不能说演得不好,但总觉得有哪里缺乏一点东西;还有新人中村苍这次表演相当惊艳,看来12年他会是冉冉升起的新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