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我愿意做施季里茨吗?
1.我们不是为了上级而工作,因为我们不是工具;我们不是因为荣誉而工作,因为我们不做没有心和脑的疯子;我们不是为了虚荣心而工作,因为自己可以失去,而眼前人和未来还值得付出。
他再回德国,完全不是因为为自己或者迫于命令,而更多是自己,出于祖国命运的考虑。
有这么一颗心,才能做出判断、抉择和采取勇毅的行动。
2.他为什么不去送一送凯特?“没有用”,有事做,能做的做到即是。
3.他给妻子的信,写了什么,为什么又两次撕掉了?第一次撕掉,我觉得可能是执行任务前的诀别,刚开始称呼可能写得比较亲近,可能暴露妻子,因此撕掉。或者是想写让妻子忘掉他,因此称呼不能太亲近,要重新。
第二次撕掉,因为徒劳的增添情感上的干扰,最终能给妻子带去安慰吗?还不如不去打扰她平静的生活吧。
说白了,自己内心起伏,知道再次别离,自己承受就足够了吧。
再进一层,丈夫许国,不需远送。既然选择为国家了,一切都要舍掉了。
人生都是孤独,多要舍去,只留下真心。
3.整个故事的思路:
接到中央的任务,筛选人员,在死亡悬崖知道了希姆莱在谈判,利用鲍曼做后盾,内部分化力量,得到穆勒的支持,从苏伦堡获得护照,告诉鲍曼召回沃尔夫。
中止了谈判后续交易,救出了凯特,成功排除了自己的怀疑。
2 ) 杜勒斯二战回忆录《秘密投降》与《瞬间》
距第一次看《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已过去了五年,最近又重温了一遍,同时在b站看完了《伟大的卫国战争》,忍不住想要探究施季里茨尽全力揭露的秘密谈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就这样查到,杜勒斯竟然写了回忆录《秘密投降》。太好了!开始进行内容梳理。相关的史实尽量保留了,另外还有很多细节与春十七无关,就省略啦。
1944年11月至1945年2月,舒伦堡和卡尔登布隆纳一直在寻求与杜勒斯的接触。 “起初,我们相当怀疑,因为在这些探子背后,最经常作为有意愿的一方而被提到的是SS而不是军队。这使我们提不起兴趣,但是我们愿意听听,尤其是当宗教人士经常作为中间人或信使时。” 杜勒斯认识到,由于军队誓死效忠元首,只剩下SS有足够的权威进行和平谈判。书中流露出杜勒斯并不信任舒伦堡的试探。
卡尔·沃尔夫,SS全国副总指挥及SS在意大利的首脑,深受希特勒信任,并曾向教会表示友好,因此他成为了和谈的理想人选。应杜勒斯要求,沃尔夫释放了两名关押在意大利的重要囚犯以表诚意。之后沃尔夫亲临瑞士,谈判开始。
1945年2月28日,有人将沃尔夫与西方接触的消息告诉卡尔登布隆纳。3月8日,杜勒斯会见沃尔夫。因为沃尔夫是希姆莱的参谋长,美国人多次问到他是否代表希姆莱,沃尔夫回答他的行动与希姆莱无关,并再三保证希姆莱和希特勒绝不知情。9日沃尔夫从瑞士回到意大利,得知卡尔登布隆纳已产生怀疑。19日沃尔夫再次来到瑞士,表示将争取西线总司令凯塞林的帮助,说服意大利最高司令维廷霍夫投降。3月23日,沃尔夫拜访凯塞林司令部时,接到了希姆莱让他回柏林的命令。回柏林后沃尔夫受到了希姆莱的指责,但希姆莱并未怀疑他叛国。希姆莱命令沃尔夫继续与西方接触,但禁止他前往瑞士。4月14日,希姆莱要求沃尔夫回柏林。17日希姆莱严厉指责了沃尔夫,沃尔夫极力辩解,并要求当面向希特勒解释。希特勒居然接受了沃尔夫的解释,要求他回到意大利,保持与美国人的接触,但要注意争取较好的条件。4月23日希姆莱发电报给沃尔夫称,不要进行任何形式的谈判,而此时沃尔夫已第三次来到瑞士。28、29日,德军使节同盟军代表谈判并成功签署投降书,苏联代表出席。投降时间定在5月2日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2点整。
尽管4月29日凯塞林命令继续战斗,但5月2日他终于做出了投降的决定,也就是说,秘密谈判最终成功了。杜勒斯将这一行动称为“日出行动”,丘吉尔则称其为“字谜行动”。“日出行动”成为了杜勒斯的得意之作。
从书中来看,整个行动德国方面的关键人物其实是卡尔·沃尔夫,杜勒斯在后记中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希姆莱一直希望开展由自己而非沃尔夫主导的和谈却未能实现,换言之,春十七关于希姆莱和舒伦堡秘密商议的情节主要是虚构。
那么春十七为什么说施季里茨挫败了西方的阴谋呢?关键在于3月23日沃尔夫被希姆莱紧急召回柏林,并禁止他前往瑞士。如果沃尔夫可以自由行动,第三轮谈判的时间一定会提前不少,意大利投降的时间也会提前。如果西线4月份投降,且苏联事前对此一无所知,斯大林将会相当被动。本剧最后一次出现时间标记就是3月24日,当时施季里茨正在返回柏林的路上。编剧谢苗诺夫正是在这个时间点做了文章:如果没有施季里茨的一系列行动,沃尔夫将不会被紧急召回柏林。
总之,1945年4月西线德军并未暗中投降或大批转移至东线而导致苏军独自承担作战压力,以及29日签署投降书时有苏军代表参与,按剧中逻辑,就是咱们的苏联英雄伊萨耶夫上校完美完成任务的结果啦。至于5月2日,杜勒斯促成的秘密协定生效的时候,希特勒已经自杀,苏联红旗也已插在了德国国会大厦上,柏林驻防军已停止抵抗,向苏军投降。 杜勒斯“日出行动”此时的成功确实减少了英美盟军的伤亡,但对斯大林来说已经没有很大意义了。
3 ) 十七个瞬间中的小人物
看完春天的十七个瞬间,除了施季里茨,缪勒,舒伦堡这样的大人物以外,还有两个小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颇深:教授普列什聂尔和德国兵葛里穆特。
普列什聂尔的哥哥卡尔医生是苏联情报人员,在盟军对柏林的轰炸中牺牲。当施季里茨前去拜访他时,他告诉施季里茨,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他的哥哥,他谁都不相信。施季里茨尽管曾经劝说他,但是自己其实也是如此。正如缪勒对阿斯曼所说,作为一名情报人员,不能相信任何人,有时,甚至于自己。
于是,这个瘦小的老头成为了施季里茨的密探,被送往瑞士与联络员接头。岂料,在瑞士自由的空气中,普列什聂尔教授完全放松了他在德国保持的警惕。和平的表象使他忘记了施季里茨的几乎所有警告。知道他第二次前往接头地点时,才发现一切都错了——联络点早已经被德国人占领,而无数的迹象他当时都没有察觉,他甚至沉醉于一杯浓咖啡和凉水的美妙感觉里。
终于,当普列什聂尔被逼进大楼中,当他拿出已经不准备使用的毒针吞下并从楼上跳下时,那种对未来的绝望、对施季里茨的愧疚交错着。一个原本平凡的老头,成为了这场战争的牺牲者。如同无数牺牲者一样,没有人记得他,不,根本没有人知道他。他并不关心什么新制度,他只是会沉醉于动物园中的表演——对于一个压抑了数十年的人来说。如旁白所说,施季里茨明白,在瑞士自由的空气中选择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可见他当时的绝望——他祝我们长寿,自己却从三楼跳下。
另一个是看管苏联女报务员凯特的德国兵葛里穆特。葛里穆特是前线的伤员,被送往后方,当伤好之后,得到了这么一份工作——和盖世太保的女警察芭尔芭拉一起看管凯特。这是一个善良的人,他负责照看凯特的孩子,当芭尔芭拉谈论起纳粹的意识形态时,他都是默不作声。当丧心病狂的秘密警察洛里夫把孩子放在阳台吹风企图让凯特开口时,葛里穆特开枪打死了他和芭尔芭拉,带着凯特逃走了。葛里穆特不是专业人员,他准备从孤儿院中取出自己四个月大的女儿一块逃跑。但是,孤儿院拖延了时间,他要求凯特先走,遭到了拒绝。直到取出孩子之后,盖世太保的密探到达。他打死了一个家伙,但自己也倒下了。
葛里穆特也是一个小人物,但是他的“起义”改变了施季里茨、缪勒的命运,进而舒伦堡、鲍曼、希姆莱也受到了影响。而相比之下,他的直接目的,仅仅是出于人道主义对凯特的救援。
幸而,他的孩子在凯特和施季里茨的保护下被送到瑞士,前往巴黎。
不过在历史里,大家都是小人物。我又想到一部电影,见笑,三毛从军记中的一句词:我们都是小把戏。
4 )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战争间谍行为规范与游戏规则【订补版】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战争间谍行为规范与游戏规则【订补版】
笑独行解题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Semnadtsat Mgnoveniy Vesny", or Семнадцать Мгновений Весны, or 17 Augenblicke des Frühlings, or Seventeen Moments of Spring, or Kevään Seitsemäntoista Hetkeä,苏联,1973,1988-中国)
二战间谍题材12集黑白电视电影永恒经典。苏联女导演塔吉亚娜•利奥兹诺娃(Tatyana Lioznova)代表作。根据苏联作家同名畅销小说改编。1945年雅尔塔会议召开后的柏林,潜伏在第三帝国中央保安局20年之久的苏联上校情报官接到了查证德国纳粹权力核心中谁在试图与美、英单独媾和的任务,而此时他已受到盖世太保头目的怀疑和调查……漫长如一生的40天中的17天。高度紧张、异常寂寞的间谍生涯与中央保安局压抑、凶险的办公室政治。内心独白与闪回相结合的叙事,过细的表现,大量的档案解读和事件回忆。沥尽黄沙始见金,于无声处听惊雷。博大精深,耐人寻味。V•吉洪诺夫(Vyacheslav Tikhonov)、L•波罗涅沃依(Leonid Bronevoy)、Y•格拉多娃(Yekaterina Gradova)、O•塔巴科夫(Oleg Tabakov)、E•伊甫斯提戈尼夫(Evgeni Evstigneev)、M•扎可夫斯基(Mikhail Zharkovsky)、R•普利亚特(Rostislav Plyatt)等主演。俄罗斯联邦国家奖金。
【笑独行按:该电视电影每集片尾的男声独唱主题歌《歌唱远方的故乡》(Песня о Далекой Родине)长歌当哭、寂寞深沉,与主人公的处境和命运极为配合。其间,关于政治、人生、职业、情感的经典台词俯拾即是。该电视电影所本小说(有中译本)作者所撰11部施季里茨(Maks Otto von Stirlitz)系列小说(其中《旋风少校》《奉命活下去》和《扩张》等三部亦有中译本)之第三部。据说该电视电影在前苏联播出时曾造成万人空巷效应,且掩有世界影坛“电影连续剧”开创者之誉。2003年2月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在为75岁寿辰的吉洪诺夫颁发“祖国功勋”三级勋章时曾表示,他青少年时代也深受吉洪诺夫的影响。该电视电影国内引进版系由央视译配。在下所见为带国语配音、只有两条中文字幕、画质欠佳的电视版D9影碟,其中第11集还留有一段11秒钟的外语广告,12集合计片长为827分钟。该电视电影IMDb片长记录为840分钟,评分为8.9分。】
影片DVD影碟封面
http://sc3h.photo.hexun.com/43403780_d.html(封面一)
http://sc3h.photo.hexun.com/43403782_d.html(封面二)
http://sc3h.photo.hexun.com/43403783_d.html(封面三)
5 ) 千钧将一羽,无声听惊雷——春天的17个瞬间
你莫要一分一秒等闲看
你自己明白那一刻就近在前
就像子弹飞擦过鬓角边
在一瞬间,在一瞬间,在一瞬间
有无数瞬间才凝聚成一年
有无数瞬间才凝聚成千年万年
有时候很难知道面临着
是第一个?是最后的?哪个一瞬间
每一瞬间的存在不一般
它留下痕迹和记载,人人可见
这瞬间是考验——谁该耻辱
谁默默无闻,又该谁流芳百年
由无尽数一瞬间串成线
像一阵雨从空倾泻到地面
你有时候一生在等在盼
就盼着它,等它来到这一瞬间
当重要的瞬间到跟前
像酷热的天,见凉水,一气全喝干
要时刻记住重任担在肩
从第一个到最后的全部一瞬间
二战谍战经典《春天的17个瞬间》讲述潜伏德国法西斯高层20余年的苏联间谍施季里茨揭幕并阻止1945年2-3月纳粹与英美试图绕过苏联单独媾和的企图。期间,交织着权力角力、纳粹怀疑与监视、营救战友。该片于1973年出品,黑白片,将纪录片镜头与艺术虚构融为一体,节奏沉着缓慢,故事设计巧妙,历史还是艺术创作?估计需要多刷几遍多看点相关历史才能明白。优美的音乐和经典台词,使得全片笼罩着一种沉郁典雅的氛围。DVD套盒上印着“拥有世界影坛‘电影连续剧’开创者之誉”。吉洪诺夫扮演的施季里茨虽然非常伟光正,但放在苏联的卫国战争背景下,为故事营造出一份战争浪漫色彩。吉洪诺夫本人的表演不仅仅展现其干练、聪慧、坚强,其孤独、思念故土、想念妻子的情感表演地摄动人心。传说普京正是受到该片的激励,加入了克格勃。
电视第一刷,其中的经典台词叹为观止,摘录一二。
纳粹的言论:
完全没有组织,我的元首。禁止你散播这种惊慌失措的情绪;
领导可以幻想,因为他们没有具体的事情可干,光下达指示就连马戏团受过训练的猩猩都会;
可每个人都想把不诚实的行为说成是诚实的;
世界上的灾祸多出自老人;
生儿育女是女人的任务,其它都是臆造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和斯大林制度所虚构的,没有什么比生理本能的需要更纯洁了……要彻底摆脱羞耻感,这也是臆造的……女人抛弃丈夫是为了寻求强者……总想给人家留下好印象,这也是女人的一种狡猾手段……;
国界使他们窒息……这是原理,运动就是战争……靠狂热是绝不会取得战争胜利的,狂热使人厌倦……他会拉着我们跟他进坟墓的,要大家陪葬……只要是在某位领袖收下开始工作的人都会失去主动性,变得非常圆滑,却没有自己决策的能力,肯定会先去找那个蠢猪……前途就是即将覆灭;
我们自由越多,就越是需要党卫队,只有这样我们才感到安全;
应该说临阵磨枪必定失败;
如何借助物理、化学延缓群众变傻的过程;
政治要求的是准确的遵循力量的均衡;
需要努力培养传播者,让他们过20年,换一种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思想;
老百姓的话:
这种草泡水喝,对肾很有好处;
寻求刺激的投机傻逼
找上一摞书,美美地看个够,书对我的工作很有帮助,一本好书能使人变得聪明敏锐,甚至使人变得复杂;
盟国的外交官
坦率本身就含有玩世不恭的成分,不过坦率是高级的,理智的,有针对性的玩世不恭;
画外音对施季里茨的评价
他认为沉着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艺术、谍报工作、爱情和政治都如此。
6 ) 关于《春天的十七个瞬间》的笑话
2月23日红军建军节那一天,施季里茨本打算戴上他的红军军帽,喝一瓶伏特加,然后坐下来演奏他的手风琴。但是这一次他走进柏林一个地下酒吧,把正在那里快活的盖世太保排成一排行进并且唱苏联革命歌曲。只是当他回到家以后,才意识到那一天他几乎暴露。
施季里茨的住宅被党卫军包围了。他们敲着门。
“我不在家。你们这些傻瓜。”旗队长朝窗口咕哝着。
党卫军们就离开了。天才的俄国间谍就是这样将敌人玩弄于股掌之上。
“你在哪学的这么好的枪法?”舒伦堡问施季里茨。
“在莫斯科军事学院。”施季里茨脱口而出,然后开始考虑他是不是说的太多了。
施季里茨通过一个小孔进行窥视,看到了一只闪闪发光的眼睛。
“一只猫头鹰。”他想。
“你才是一只猫头鹰。”鲍曼在小孔的另一侧想。
施季里茨走到树林里去采蘑菇。他走遍了整个树林,也没找到一个蘑菇。经过长时间的思索,分析了手中所有的材料,他得出了结论——季节不对。于是他从雪堆上站起来回家去了。
施季里茨和阿斯曼正在街上走。突然听到一声枪响,阿斯曼倒在了地上流着血。施季里茨又继续往前走了100码才断定有什么东西不对劲。他从地上捡起了自己的耳朵。
“能成为old boy network的一员真不错(抱歉,我不知道这是什么组织)”施季里茨走出德国广播电台,欣赏着靠舒伦堡帮忙打电话才搞到的无线电收发报机的批准证书,释然地想。
施季里茨不知道:舒伦堡已经沉迷于俄国伏特加,并且知道没有电台施季里茨无法与中央联络,所以才忍痛这样做的!
施季里茨突然闯入了希特勒的府第,那里正在举行秘密会议。他也没打招呼就径直走向保险柜,用他的万能钥匙打开了保险柜,在里面乱翻了5分钟,然后在胳肢窝下面夹了一摞文件,离开了。
几分钟后,(由于惊吓)希特勒才恢复了说话能力,并且问“那人是谁?”
“苏联间谍伊萨耶夫,在这里的名字是施季里茨。”谬勒一边剔牙一边冒冒失失地说。
“你们怎么不抓住他?”
“没用,他总能逃脱。”
希特勒的保险柜里丢了一些秘密文件。5天过去了,还没找到。最后希特勒给斯大林发了封电报“是你的人拿走了我的文件吗?”
当天,施季里茨收到了中心的密电:“尤斯塔斯, 如果是你从希特勒同志的保险柜里拿了文件,最后一定要给放回去。人们正担心呢。”
施季里茨在高速公路上驾驶,看见谬勒想要搭便车。施季里茨差点停下车来,但又一想:“我不能让这个杀害了成百上千苏联人民的刽子手搭车,难道可以这样吗?”
过了一会,他又看见了谬勒,他想“我不能让这个肮脏的双面间谍弄脏我的车,决不。”施季里茨撇了撇嘴,然后继续向前开。当他第三次看见谬勒的时候,他想到:“原来是环行路。”
走在帝国大使馆的走廊里,施季里茨感觉到了跟踪并意识到他已经暴露了。只有一件事他不明白,就是究竟是什么出卖了他:也许是他的红军防水油布靴子或口袋里的一包俄国烟?也许是军帽上的红星?而且还可能是他肩上的半自动步枪?
德国将军们正在地下隐蔽部里排队领他们的特供口粮。施季里茨进来了,他把别人都推到一边并且插队。愤怒的将军们其实不明白——苏联英雄是有权不排队的。
施季里茨走进缪勒的办公室,发现四外无人。于是他走到保险柜前,拉了拉门把手,打不开。又确认了一下周围一个人都没有,他掏出手枪朝保险柜开了一枪,依 然打不开。他又掏出一个手榴弹放在保险柜下面,拉开了引信…硝烟散尽,施季里茨再次打开保险柜的企图仍然没有成功。“恩……”经验丰富的情报军官最后作出 了结论,“看来是锁了。”
缪勒在研究档案(或者文件或者指纹……),他想找放大镜,可抽屉打不开,于是他命令副官找人来修。一个老士兵叮叮当当敲了半天,开了。缪勒看了看抽屉里面,让副官去把施季利茨找来。
缪勒:我知道最近您有些紧张,可也不应该失了分寸!你拿走我的《鳄鱼》杂志不算,还把开锁的铁丝折断在锁孔里。
夜里3点钟,缪勒被一阵敲门声吵醒了,他很瞌睡,没好气地开了门。门口站着一个胡子拉碴的农民,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帽子上别着颗红星,背上背着一个便携式电台。
“象群走向北方。”农夫说。
“象群上天堂,施季里茨住在楼上。”
缪勒提审施季里茨:
“施季里茨,1938年你在哪儿?”
“和你在一起,分队长,在西班牙。”
“那么1928年呢?”
“和你一块儿在中东铁路。”
“1918年呢?”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
“完全正确,别特卡!”
缪勒收到一封关于施季里茨的告密信,里面说:“5月1日夜里,施季里茨离开了柏林,到了郊区树林里。在一片林间空地上,施季里茨喝了一瓶伏特加,点燃了 一小堆篝火,拿出一把巴拉莱卡琴(俄式三弦琴),自弹自唱“沙什图什卡”。夜深以后他回到了寓所,把酒瓶和巴拉莱卡琴锁进保险柜,然后上床睡觉了。”
第二天,施季里茨打开保险柜时,发现酒瓶和琴都不见了,只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施季里茨,你得有点良心,患思乡病的不只你一个人。”
施季里茨去找缪勒,对他说:“嗨,缪勒,你觉得为苏联情报机关工作怎么样?”缪勒愤怒地拒绝了。施季里茨迟疑了一下,打算离开,但他停下来,又问了一句:“分队长,您有阿司匹林吗?”
施季里茨知道,在谈话中往往最后一句给人的印象最深刻。
施季里茨忧郁地看着希拉克牧师怎样吃力地踏着滑雪板越过边境。 “上帝保佑这可怜的人。”施季里茨想。
时值1944年7月。
按照缪勒的命令,施季里茨被作为俄国间谍枪毙了。
第二天,施季里茨又来上班了。
不得已又进行了一次枪决… 第三天,施季里茨又来了,第四天,第五天,都是如此。
话外音:缪勒不知道,伊萨耶夫上校至少有九个孪生兄弟。
施季里茨在无人察觉地情况下越过了边境。这一点他是从早晨的报纸上得知的。
施季里茨走到一扇门前,轻轻地打开了它,里面的灯亮了。他关上了那扇门,灯熄了。施季里茨再一次开了门,那灯再一次亮了,关上门,灯也灭了。施季里茨又一次打开门——灯亮了,关上门——灯熄了。
“是个冰箱。”施季里茨猜测。
深夜,有人敲门。房主开了门,看见门口站着一个人,身穿黑色风衣,头戴黑色礼帽,鼻子上架着墨镜。
“您有斯拉夫式的皮箱出售吗?”来人悄悄地说。
“俄国侦察员施季里茨住在隔壁。”房主也悄悄地对来访者说。
普列什涅尔已经是第5次从窗户跳出去了,可是毒药没有发挥作用。
施季利茨在早上醒来,弄不明白自己是谁。他想,如果听到的是德语,他是施季利茨,如果听到的是俄语,他是伊萨耶夫,但是这时候他听到一个声音对他说:你是吉洪诺夫。你昨天喝了太多酒,醉了。(吉洪诺夫是施季利茨的扮演者的名字。)
窗台上放着93把熨斗和3盏灯。施季里茨意识到这个秘密地址已经暴露了——少了五把熨斗。
一块砖头掉到了施季里茨头上。“你在那边!”间谍想。“你不在那边!”鲍曼一边想着,又扔过来更大的一块砖头。
盖世太保截获了一封密电,里面写道:“尤斯塔斯,你这个笨蛋。阿列克斯。”
只有施季里茨会明白这是说他被授予了苏联英雄称号。
施季里茨走到窗前,从鼻孔向窗帘吹气。不,这不是一个约定的信号,他只是渴望感受一下苏联上校伊萨耶夫。
施季里茨在思考,他喜欢这样,他又开始思考了。
施季里茨躺在地上,假装累得不能动弹。
施季利茨回到家,拉上窗帘,点燃酒瓶蜡烛,拿出铅笔和纸坐下来。
纸上出现了几个数字。
“不,这个人不行,他就象这几个数字那样简单,是个老实人,但也只是个老实人……”
第二张纸上出现了一个量子模型。
“他吗?不行,因为太过深入钻研量子物理问题,已经搞得自己胃痛了……”
第三张纸上是一支已经开始碎裂的雪茄,施季利茨叹了一口气,这个人太沉迷雪茄了,他身上那股高级雪茄的味道老远就可以闻到。
第四张纸上有一棵杨树,与众不同的是每一片叶子都是一枚勋章。这个人也很快被排除了,他太引人注意了。
第五张纸上很快出现了一个瘦削的人形,其眼光就如同他戴在领口的黑色勋章那样冷酷深沉。不,这个也不行,他还是忠于元首的。
第六张纸上是一个穿铁路工作服的人,可惜他最近因为所在的火车出了故障是脱不开身了。
施季利茨放下笔和纸,轻轻揉着脑袋……还有一个人,还有一个人,是谁呢……对,是他,那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少校,但他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
第二天,施季利茨通过秘密线路叫来了他的特务克劳斯,正准备前往滑雪胜地度假的克劳斯发了一通牢骚,还是去执行任务了。他对施季利茨经常在莫名其妙地时候找他实在也烦了,但是他最喜欢吃橄榄油沙丁鱼,而,对他来说很不巧的是现在全德国只有施季利茨的地下室内里还储藏着橄榄油沙丁鱼……
克劳斯的任务完成的很好,他找到了施季利茨要找的人。
帝国保安局,一次空袭……施季利茨走进机要电话室……
“……好吧,明天……”
“不,”施季利茨很坚决地打断了对方,“今天,半个小时以后,在白杨树大街的38号广场,‘75人’咖啡馆……”
——下一个,第17个警察,这个施季里茨最后的希望终于出现了。
“那天在轰炸后的现场你见过这个人吗?”缪勒第17次不抱希望地问道,他已经失去了信心,开始打哈欠。
“……没有。”这个警察显然不太聪明。
“我见过你,当时你在站岗,不让我通过。”
“……”
“我告诉你我是秘密警察,党卫军旗队长”
“……”
“我告诉你我有重要任务。”
“……”
“我给你看了证件”
“……”
“我还给了你500马克的红包。”
“……”
施季里茨犹豫了一下。
“我又给你看了一次证件……并说……”
“对了!”警察的眼睛一亮,“我想起来了,镰刀斧头——这位先生说他是KGB!所以……我就放他过去了。”
可怜的缪勒此时偏偏又打了个喷嚏,只听到了开头和结尾……
元首给施季里茨把勋章戴好。
“祝贺你,旗队长……”元首微笑着伸出手。
“为苏联服务!”施季里茨响亮地回答道。
“……”元首的嘴角抽动了一下,施季里茨意识到自己可能暴露了。
当天午夜,苏联情报总局接到了柏林的绝密电报:
(特急!!!绝密!!!本电不得抄录副本)
阿历克斯:
请立即查明在帝国保安总局六处工作的冯·施季里茨的背景。
泡菜。
医院。施季里茨在和大夫聊天,他需要了解凯特暴露的原因。
“你是怎么发现那个女人是俄国间谍的……是不是因为她用俄语喊叫?”
“这倒不是,是因为孩子。”
“孩子?”
“确切的说,是孩子的哭声,带有明显的俄国口音……”
施季里茨紧闭双唇,没有说话。
经典政治历史剧,异常精彩。宏大的二战背景,铺陈世界苏、德、美、英政治格局。缜密严谨的多线叙事、结构层次清晰,揭开庞杂的各种政治势力的角逐和明争暗斗、复杂纠结的间谍战略。无论是大国利益的你争我夺(谈判始末)、还是苏联特工潜伏纳粹德国高层的智勇较量、抑或德国高层内部交织的勾心斗角,都演绎卓越。吉洪诺夫从容严肃深沉的气质与犀利眼神,塑造了智勇双全、几乎完美的施季里茨。
边看边流泪,特别是教授吞毒药那里,明知道剧情安排肯定要出一两个拖后腿的队友让己方吃点亏,也明明猜到作者为了不让主角暴露多半要他死,但看到他时浑然忘了他是虚构的功能性角色,只觉得他是活生生的人,一个思想单纯的老知识分子,热爱国家,向往自由。他说他经不起鞭子拷问时显得胆小怕事,可最后吞下毒药时却是那么勇敢。
纯雅利安人,忠于元首,性格坚定,与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对帝国的敌人毫不留情。
结尾处,他从车上走下来,坐在草坪上静静看着远方。何处是安宁?何处是故乡?老片的魅力无需多言。
这是我有了智能手机后看的第一部片子。刚开始由于片子节奏较缓,没有太大的冲突,演员也属于没有表演的表演,并不是很吸引我。但越看越入戏,越来越认可演员的演技,间谍是不该有标识的。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用细节演绎战争残酷性的片子。最后,眼看就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了却又一次再赴鹰巢。泪崩。
这部戏看一遍真的未必能看明白,拍的太精致考究,以至于一方面到处是伏笔,许多台词、动作都蕴含着深意、反讽和暗示;而另一方面,又到处是闲笔,许多台词、动作被设计出来,只是为了增加影像的真实和人物的丰满。我陪最爱看谍报戏的爸爸看,还要给他讲解一番。此外,配乐真感动人呢。
舒伦堡处长的娃娃脸太口爱了
看看前苏联70年代的谍战剧,反观我们当下荧屏上的东西,就知道差距是什么了。看的是国语配音彩色版本,配音阵容可谓是超豪华!但即便如此,好多台词还是没看懂。
勋章大王 勃列日涅夫看过电视连续剧后 竟然要找到施季里茨这个真人,要授予他红星勋章,最后秘书告诉他,根本没有这个人。他老小子灵机一动,竟然授予这个男演员了。囧。。。。。。。。。。那可是苏联英雄称号啊
1973年的中国,废墟一片。看看同时代的前苏影视作品,俄粉,粉之有理啊..
片子里演德国人的比演苏联人的都要帅气些苏联人真是不容易... 但是怎么算出17天的其实我没弄明白233333 我喜欢芭芭拉啊但是死掉了.. 卡尔登布隆纳在这剧里整一个吃干饭的哈哈哈哈哈
配乐无比优美。镜头无比优美。情调无比优雅。
歌颂苏联秘密警察组织的烂片,谢苗诺夫因为此片赚了个盆满钵溢。
我想清楚了!如果我是个镜头,那么就不倦的拍摄吉洪诺夫越来越老迈的脸,直到破碎。
画面完全油画质感 如何做到的?and吉洪诺夫太油魅力了 普京气质确实与他有似。btw此片制片态度不严谨 档案都是俄文 擦 姐不会讲还没见过西里尔字母吗?
深夜看完心情颇为激动,太棒的电视剧。施季里茨太tm帅了!节奏缓慢,对白经典,前5集交代人物关系放出情节线,第6集开始渐入佳境精彩到起飞~~ 结尾证明:全世界无论哪儿的布尔什维克都是不靠谱的组织!还要再看一遍,日后必收藏俄语原版!音乐也很经典。很难说《潜伏》和这部哪个更佳,各有优点吧!
第一次看苏联电视剧,完全被制作水准震惊了,沉稳和缜密的叙事节奏,优雅克制的情绪表达,紧张又可信的情节,别说这是1973年的电视剧,今天恐怕也没人拍的出这么精致的作品了。最惊喜的是这剧对于意识形态的宣扬非常非常克制,主角虽然是苏方间谍,但是99%的场景里都是以一位私德和职业道德都无可挑剔的德国党卫军特工形象示人,对于纳粹情报机关的描述十分客观,既强调了德国情报组织的残暴和猖狂,也表现了任何时期任何地点都存在的办公室政治,大官在背后吐槽元首,小官在背后吐槽大官,嘴上是冠冕堂皇的主义和大道理,背地里蝇营狗苟的算计。拜服本剧的制作人员,以后一定会N刷的。
讲个有意思的。电视剧开播后,舒伦堡少将家属在德国也观看了这部电视剧,特地给扮演者奥列格老爷子写了封信,感谢他没有过多抹黑或者美化舒伦堡,而且与本人甚是相似,他们代早逝的舒伦堡感谢他。六处去世后到开播也仅仅二十年时间,星移斗转,对他的肯定不晚也不早。
绝密:党卫队旗队长施季里茨个人档案 “纯雅利安人,未婚,性格内向,喜爱运动,曾获柏林网球赛冠军。与同事关系良好,对元首忠诚,作战勇敢,对帝国的敌人毫不留情。曾获得过元首的嘉奖和党卫队大队长的表扬。”
可能以现在的眼光看会觉得节奏过慢了,但的确是一部杰作,《潜伏》的母本。另外没有一定的二战历史积累可能会被各种人名绕晕,丧失观影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