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6看的抗战电影,不得不说真的比手撕鬼子的神剧优秀很多。影片描述了一个愣壮傻大汉从入伍为了赚20元大洋取哑姑,特别害怕被枪炮打残的一个小人物,逐渐蜕变为甘愿为抗战牺牲生命,最终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抗战英雄的故事。影片设置了很多铺垫伏笔:小虎说最终会把一班害死,连长说他是代替牺牲的政委来管理三连的新兵,一班把捡来孩子送到老乡家寄养,留下字据,“傻子、小虎,猴子、武子、连长如果没牺牲都可以领回抚养”,这些细节都是整个故事的预言。故事逻辑合理,铺陈细腻,转化流畅自然,以小见大。
作为类型的战争片而言,其相对稳定的视觉呈现方式更为特殊,尤其是在战争场面的表现中,如布光、色彩、影调、气氛的控制等各种视觉符号和元素的运用,都形成了战争片独特的美学特色。尽管,中国本土生产的战争题材影片不能完全纳入到好莱坞战争片的类型分析中进行考量,但在如何吸引观众、创造视听享受、营造感官刺激方面,好莱坞的类型经验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国产战争题材影片的创作规律和视听呈现方式,大体延续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制片经验和传统。八一电影制片厂在拍摄战争、革命历史等题材方面的优势自然不必赘述。随着中国的技术团队努力学习好莱坞的经验,以及亚洲其他制作力量与中国本土团队的合作,国产战争题材影片,以及涉及到战争场面的影片已经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影像风格,如《集结号》、《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大制作的国产影片。在小成本的影片中,《神勇投弹手》让观众看到了小成本如何经营战争这类大支出影片题材上的努力和一些产业经验。
不可否认,战争题材影片在挖掘人性和反思社会中等方面的深度和力度无可替代。如果此类电影不能在视听方面让观众获得从感官到内心的震撼,实为憾事。尤其是,借用类型方式讨论战争题材的影片时,类型片的叙事模式使得观众早就深谙在战争片中可以期待什么。因而,观众一旦在剧情中难以获得新奇感时,就寄希望于视听呈现、剪辑、运动等电影特有的技术手段和美学特征。其实,很多观众对这类型电影的期待本身就是来自视听方面的快感。
对于如《神勇投弹手》这类低成本的战争题材影片的生产中,战争场面在叙事和视听呈现似乎很难两全。如果减少或弱化战争场面的戏份,用其他戏份补充的话,在树立一个英勇的投弹手形象上难免说服力不够。如果增加战争场面的戏份的话,如何掌控捉襟见肘的预算,必然是对制片人和导演的考验。在制作成本和视听效果这两方面的协调中,《神勇投弹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男人在战争中获得成长必然是战争题材影片的中心,《神勇投弹手》也不例外。影片中陈傻子误打误撞加入八路军,又意外被发现是个投弹手的好材料。但是,他的成长并非只有外部动力,他自身的内在动力之强也不可忽视。陈傻子的成长正在于他内心动力的质变升华,才真正成就为英雄。
该片中,叙事方面压缩了陈傻子在战场上获得了成长经验,而是通过在战场外对自我的一次次否定中,获得了一次在战场上对自我认同,最后在以一敌十的战斗中获得升华。另外,他与班长、连长、战友们的感情关系是用“静”(战场外)“动”(战场中)皆可的方式来塑造。作为最后一场升华戏的铺垫,影片还加入了一场文戏,即陈傻子收养、托付战争遗孤的情节,成为陈傻子与班长的关系最为动情的表达。
在有限的几场小规模的战争场面戏份中,导演在场面调度和视觉呈现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虽然视觉的呈现与大成本制作的影片难以同日而语。
首先,战争场面的空间呈现和表达。
现代战争和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的差别在于空间上的各自为阵,极少短兵相接的近距离交锋。所以,对于这类现代战争场面的空间呈现上,需要使用不同空间范围的景别镜头来交待双方对峙的距离、规模、阵势等等。用大远景、全景等空镜头来表现战争场面的规模,其中也包括该场景本身的一些细节交待,如战争发生在何种地理条件、季节、国度等信息。尽管,有的时候这些细节可能并不直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但是能够增加影像呈现上的丰富性和层次感。
除了景别外,主、客观镜头的交替运用也是不可或缺的表现方式。在战争场面上,像望远镜这样的观察工具是特别常见的手头道具,用望远镜来表达主观镜头是常规的方式。而主观镜头背后用以表现观察者内心变化的潜台词是格外重要的。因而,主观镜头除了表达看到什么之外,还在于剧中人心理活动的转换性表达。
影片《神勇投弹手》中,导演并没有用过多表现大场景的空镜头来展现敌我双方的阵势。而更多的借助观众自身的联想和经验完成对整个战争空间的想象。该片中常用的方式是用全景分开表现敌我双方的阵地,然后用陈傻子投弹的抛物线轨迹来构建出完整战争空间来。
陈傻子的优势是他力大、投弹远而准。该片中有为数不少的手榴弹在空中飞驰而过的镜头:空镜头、仰拍,在静止镜头中表现手榴弹的运动轨迹。这些镜头不仅完成对战争空间的构建,夸张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在节奏的松弛上也有一定的作用。
囿于该片最后的播放媒介并不是电影院的大屏幕,而是通过电视或网络下载等方式推向市场。观影媒介和环境的变化,必然对镜头语言的呈现有一定的影响。相对于尺寸不及影院的电视荧幕,大量相对时长较长的大远景、远景的空镜头是不适合电视、电脑屏幕的,很容易造成信息量过剩,或者视觉疲乏。导演适度的运用观众的经验和联想所取得的效果并不亚于单一的空镜表现。
其次,动作的编码设计。
动作的编码,以及编码的反复运用所形成的仪式感是塑造战争中的英雄人物的一种效用极高的方式。
现代战争中的动作设计,虽然不如冷兵器时代的动作设计具有美感和空间张力,却具有特殊的动作复杂,尤其是与武器共同形成的规范、节奏和力量。陈傻子的与众不同之处正在于他所使用的武器的不同。他投射手榴弹这个动作的分解,不仅具有现代战争中战争场面动作的复杂和规范,也有冷兵器时代动作的弧度美感和空间张力。对于陈傻子投弹动作的分解再现是该片中动作的编码设计的特点之一。
在某场战役中,陈傻子需要用手榴弹一举捣毁日军狙击手所在的堡垒。于是,陈傻子在连长的指导下,试图把手榴弹扔入日军堡垒上射击孔中。在这个段落中,除了需要展现出陈傻子在投弹技术上和力量的优势外,还是需要表现他作为一名战士的勇敢和勇气,为他的牺牲奠定情感基础。所以,导演用了一个复杂的调度,既完成了投弹任务,也展现出陈傻子奋不顾身的精神。
再次,战争气氛的营造。
超出常人视觉适应度的运动镜头、快速剪辑、动效和环境声的重叠等战争气氛的营造都能够让观众产出一种难以形容的视觉欢愉:紧张、刺激、血脉喷张⋯⋯仿佛与剧中人一起冲锋陷阵。战争气氛的营造需要从摄、录、美等各个技术部门,到导演、演员等综合实力的共同协力。观众对国产战争题材电影的不满意常常集中于影片中战争气氛的营造,除了真实感不足外,感官方面的刺激更是不值得一提。
《神勇投弹手》在战争气氛的营造方面同样难以让观众满意。比如,影调处理的单一;固定机位的镜头过剩,运动镜头不足;节奏的张弛趋弱;动效缺乏空间感⋯⋯这些细节处理的把握足以影响观众对整部影片的观影感受。
在战争题材的影片中,无论是背景、人物、服装,甚至配饰等视觉呈现系统,都应具有浓厚的战争片特殊符码。而且,战争片中被反复运用的视觉主题元素,这就使得有观影经验的观众只需要从人物的穿着打扮、场景设计中捕捉到人物和剧情的大量信息。国产战争题材的影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正在于视觉呈现上的粗糙,以及想象力严重缺乏。这使得在熟悉,并开始厌倦好莱坞战争片视听效果的中国观众更加难以为中国战争题材影片埋单。
最后他们都死了,陈傻子的所有好朋友也死了,他最后也与敌人同归于尽,他没有拿到二十块大洋娶哑姑,也没有机会去领回丢儿,丢儿只能在别人家生活了,真的好意难平。
一开始看的时候并没有觉得什么,但是看着看着,老武、猴子、班长、连长等一个个离去,最后只剩下陈傻子的时候,真的特别的难过
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是真的很好看,所以我才会来豆瓣上评
在家吃饭的时候背对着电视听了一段,觉得这电影挺神奇的。因为但凡编辑懂一点党史、军史,也编不出这样的本子。抗战时队伍里有没有傻子?当然有,而且不会少——按照现在人的标准。但是我们有识字班,有小课堂,面对的学员都是百分之百的文盲。但教育下来,连十岁的小孩子都能认清楚抗战的意义,剧中傻子能说出来“拿大洋回家娶媳妇”这种话,或许是他的智力还不如十岁儿童?更多槽点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说说编剧到底是不懂,还是懂的太多了。
编剧两个人,海流和赵玉莹。海流只有两个作品,《神勇投弹手》和《神勇投弹手2》,没啥可说的,我们静待他/她的更多作品问世吧。扒一扒赵玉莹,2004年进入高产期以后,编剧创作的片子九成以上都是战争题材,或者说是主旋律。不过这位编剧的微博还挺有意思的,简介写的是:崇尚科学,追求自由。我觉得我字典里的自由可能跟这位六零后说的不太一样,虽然他的微博没啥原创内容,但转发的都是些YYGQ政府的,挑几个最近的展示一下:
我寻思咱拦不住某些知识粪子歌颂外国的月亮圆,但是让这种人操刀主旋律电影,还塞到CCTV6去播,我觉得当年的革命还是不够彻底了。
神勇投弹手是讲述一个叫做陈傻子的傻子从农民到军人的历程,表现了陈傻子从融入不了三连的集体到彻底成为其中一员,从在意小我到在意大我,找到自己人生价值的故事。
陈傻子本来是一个贫穷村落里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长得很结实,有一个师傅,喜欢师傅的哑巴女儿。
抗日战争打响,陈傻子因为想挣二十块大洋的军饷来娶哑巴姑娘然后参军,意外没有参到国民党的军队,反而进去了共产党的军队。
傻子进入了三连,有了一个很严厉的班长和一群常常帮助他的兄弟。傻子有点笨,站军姿分不清左右手,打不来枪,一直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然后被调到了炊事班。
然后有一次战役里傻子意外的显露了自己的特长,那就是扔手榴弹特别准,并且凭借此技能几次立功。
在一次战役里,傻子捡到了一对在战役里双亡的农民父母的儿子,并且认作了儿子,因为战争的严酷又不得已寄养在其他农户家里,承诺战争结束后去领回。
最后在一次日军的包围作战里,三连承担阻击牵制日军的任务,这次任务重大,三连以命相击,最后傻子的小伙伴们一个接一个的死去了,小虎受伤了想喝水,傻子在炸掉敌人火力点,被追击途中想给小虎装点水回去,却让同行的班长和伙伴因为掩护他而死,最后三连覆灭,而傻子最后身负仅剩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影片结束。
影片无疑是讲述陈傻子的成长历程,傻子在从军过程里,从一开始一心惦记着二十块大洋娶媳妇,到后来为三连的荣誉为抗战的集体牺牲,实现了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
傻子也在这个从军过程里,从最初找不到自己擅长的点,融进不了集体到最后成为集体一员的转变。
在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到班长这个严厉的角色,我就猜测班长最后会牺牲,并且为傻子牺牲,后来也果然如此。班长从一开始觉得陈傻子太傻,嫌弃他教育他,到后面为掩护傻子而牺牲,在班长牺牲后,傻子完成了最后的蜕变。
影片里的几个细节是很动人的,比如怎么去表现陈傻子对于他捡来的儿子陈小丢的爱呢?只是通过傻子用扁担挑起小丢,小丢在篮子里晃着笑着,这种扁担挑子的形式是展现旧时的父子之爱的常见方式。而我们备受感动,也是因为唤起了自己的类似记忆。
另外显示班长的可爱之处,也是用班长在意傻子没在领回小丢的凭证纸条上写自己的名字这件小事,展现了班长的铁汉柔情。
在这部影片里,稍微有瑕疵的是傻子时好时坏的演绎。体现一个傻子的特征可能是傻子的行为,影片在这部分做得很好,傻子的语言和时而犯傻的行为能体现他傻子的特征。但偶尔我看到傻子与班长连长的交谈,在触及傻子眼神之时,我会怀疑他到底是不是傻子?因为傻子的眼神偶尔太理智太清醒了。但是对于傻子的定义是有点笨,或许不是真的傻,所以清醒与混乱的演绎也是很立体的,但我觉得太清醒了就过犹不及了。
还有最后一点,这篇影片的结尾,以傻子身负手榴弹同归于尽为结尾,这无疑把傻子的牺牲的悲壮性放到了最大。我想如果我是编剧,我也会这么写,因为这样的收束无疑是一个很漂亮的收束,但也是一个因为漂亮而被反复使用直到平庸的收束。
而且在最后这段,我觉得进行了很大的降智处理,极大地降低了日军的智力。日军的指挥觉得自己取得了胜利,但没想到三连还有最后一个人活着。日军打断了他的腿,傻子扑倒在地。任凭谁也能看见傻子身上插满了手榴弹,但日军一群人却执意靠近,从而成就了傻子的英雄高光时刻。
哎哟...
姥爷看到这种片的时候一般都会怒摔遥控器“这都他妈什么乱七八糟的” 我爱我姥爷 这片粗糙的有点像中学生去抗日景点穿衣服排演了一出历史课本剧,碰巧拍下来了
抗日是需要傻子的
ccav6 =_=
开始还以为会是大团圆结局呢。现在都是干干净净的鬼子戏,没有小时候看到感觉
《傻子抗日》这编剧真的是脑洞大开
挺不错的 还挺有意思的 作为一个小成本电影 看着很顺心 看楼下还有人居然因为是抗战题材就给一星 真无法理解 不喜欢题材也能成为差评 国产电影环境真令人悲哀
傻子就是大众基友
和舍友在病房的大大的创维电视上看的!!
不算太差
还是有些神的。
CCTV6放的神剧
蛮好看。。。
无论如何 看得很欢乐
今天晚上在电影频道看到了,作为一部国产小成本影片,在制作上肯定不算太精良,但故事至少讲清楚了,故事也挺好看的,有哭有笑,演员也不错。虽然最后是个悲剧,我的傻子啊~~~~
班长!连长!草你妈的小日本我跟你拼了!(都2012了,抗战还是这么拍)
国产舔腚类 Cult 电影
在电视电影的这个品类中其实还可以
不错。。。传奇文学叙事传统
三星半。故事还算讨喜,虽然是杯具结局。我看的时候真当是电视剧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