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私信询问短评解释,多写几句话解释一下。
——————————剧透预警——————————
——————————剧透预警——————————
——————————剧透预警——————————
——————————剧透预警——————————
——————————剧透预警——————————
——————————剧透预警——————————
——————————剧透预警——————————
——————————剧透预警——————————
基于两个前提:
1)吗啡急性中毒很快就会起身体反应,老爷爷自刎时已清楚自己没有中毒;
2)编剧愿意让剧情基本圆满,没有重大纰漏;
此处的重大纰漏对应的是“一位杰出的推理小说家,不会让自己自杀的遗体过不了尸检”
因为,如果按照老爷爷明面上讲给女主的布局来进行,剧情会是下面的进展:
1)遗嘱在事件前已改,涉及到大量遗产,律师公布遗嘱后家族必然会闹,必然会要求尸检——因为他们必定马上会怀疑女主动了什么手脚,甚至谋杀了老爷爷;
2)尸检结果必然有异;
3)进入谋杀调查,查出女主走了秘密通道,泥地脚印,鞋印等等,遗嘱失效,甚至会导致女主被判定为凶手。(老爷爷指定这条路线,又是自己家,必然会想到这些痕迹和线索——女主特异体质不能说谎,一旦有人盘问,事情怎么可能瞒得住呢)
实际上,老爷爷如果发现自己真中毒了(假设不存在美队换药的事件),应该做的事情反而是马上走到客厅大喊大叫让家人被动给自己作证,同时自己直接给警察打电话(警方作证&录音),将弄错药的责任自己主动包揽下来(就说“我在注射中借机偷换了吗啡,想自杀,我死了之后你们看到遗嘱就懂了blabla”),成功完成移花接木式“自杀”。
一个推论:
老爷爷有可能本来生日当晚就决定在密室内自杀,完成遗嘱,方法就是密室自刎。片中也有一些细节呼应这个决定,不赘述。
因此,假设老爷爷因为发现自己没有急性中毒,马上确认有人换了药想杀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是怎样做的呢(记住,老爷爷的目的是顺利完成自己改过的“离谱”遗嘱,这是他的最大动机):
1)向女主提出一个漏洞颇多的布局,并且故意拿小本记一笔,强调自己“不懂”,避免女主生疑;
2)故意不说清怎么躲监控,让女主在高概率出现的后继调查中高概率会在监控中被发现;
3)密室自刎自杀,进入两个大的分支:
4-1-1)若自杀确实被认定且家族无人质疑(小概率),那么遗嘱成立(达成)
4-2-1)进入谋杀调查(大概率),女主因为特异体质被盘问,说出自己明面上的布局(因为这个特异体质设定,概率极高,几乎可以认为在进入这个分支后是必然发生的);
4-2-2)尸检结果与女主证词矛盾,老爷爷并未中毒,单纯自刎死(自杀),遗嘱成立(达成)
后继:
4-2-3)警方或侦探推理到有人换药(在女主“完全无法说谎”这个设定下,这是个理所当然的推理);
4-2-4)调查查出家族中谁换了药,企图谋杀未遂,入狱;
实际上,遗产一分不给之外,给想杀自己的家人以惩戒,且因为女主意外弄错药未遂,不至于赔上性命,可能才是老爷爷决意自刎的真正意图。不过,他无论如何布局,也是万万没有想到,美队最后居然接连杀人而且一个既遂,一个失手,所以“惩戒家人”这个慈爱的目标,终究还是(未达成)呐。老爷爷对家人是有爱的,正如影片结尾那封用隐形墨水写给女儿的信,他终究是想让孩子们羽翼丰满,离开自己的庇护,可以真正独立生活。自己八十五岁的性命,在这样的动机下,是可以作为佣金来交换掉的。
当然,在上述解释之下,全片剧情也不能说是滴水不漏,但这个解释至少会让我——作为观众——在看完后觉得更踏实些,因为这部整体营造得很波洛的片子,是值得一个能让观众们在知道真正真相后反复感慨人性的收尾的。
看完《利刃出鞘》,我第一个想到的居然是韩国电影,是前不久火爆网络的奉俊昊戛纳获奖电影《寄生虫》。
《利刃出鞘》就是一个美国版的《寄生虫》,虽然影片形式上看起来是个探案的故事。
影片的绝大部分情节都在远离市区的一栋大宅子里展开。85岁、须发皆白的老头子霍华德·斯隆比是个著名小说家,他的书很畅销,一辈子赚了很多钱,与自己已然不知道一百多少岁的老母亲和女佣人、女私人护士住在大宅子里,宅子里古色古香、气氛诡异。
某天,女佣人早起依旧如常地帮老爷子冲好了咖啡,端着上楼去叫他起床,结果发现老爷子被刀子割破了喉咙,已经绝气身亡多时。
而一个匿名人将一厚摞钱塞进信封,送给了久负盛名的私家大侦探布兰科,雇他来与警察一起,侦破到底是谁杀了老人。
这就是影片的开场。一个十足的探案故事,福尔摩斯或是阿加莎克里斯蒂。不过剧情后来的发展,倒更像是阿加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多一些:因为老爷子死去的前天晚上,正是家族聚会,所有家庭成员都有谋杀老爷子的嫌疑,于是,所有人,困在一栋房子里,开始了相互猜疑谁才是凶手的游戏。从这里也能看到导演向阿加莎致敬的影子,因为导演就是她的粉丝。
然而接下来的故事,则充满了豪门恩怨剧的风格。一个个打扮精致、出口成章、事业有成的斯隆比家族孙男弟女,分别在警察和布兰科侦探的盘问和调查下露出了马脚:他们并不像他们自称得那么优秀。
女儿琳达总是说自己白手起家,成为商场女强人,然后最后孙子揭穿了老妈的底:她才不是白手起家,是爷爷“借给”她百万启动资金。
女婿理查德衣冠楚楚,从头到脚都泛着优越感,其实就是吃软饭的,不但吃软饭,还要出轨偷腥,最后被岳父老爷子发现,威胁他必须坦白,否则老爷子就要自己告诉女儿琳达真相。
大孙子兰森是个派头十足的纨绔子弟,爷爷死的当晚,两人还在密室里大声争吵,为了遗产,孙子甚至威胁爷爷。
剩下的家族成员,也都不是什么好鸟,有的长年做假账偷老头子的钱,送女儿去学费高昂的贵族学校,自己其实早已破产;小儿子徒有虚名,毫无建树,就靠着帮老爷子打理知识产权来过活;小孙子雅各甚至还是个整天在网上发表激进言论的种族主义者。
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与老爷子有着很深的矛盾。老爷子要解雇小儿子,不再让他打理出版社,这意味着一事无成的他就失业落魄;大孙子为了争遗产,更是和爷爷破口大骂;女婿偷腥被老人得知,恨不得杀人灭口;儿媳妇做假账偷钱,被老人揭穿。
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杀死老人的动机。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他们都某种程度上,依赖老爷子过活,或者说,依赖老爷子的钱,才过上了舒适、优越、富足、悠闲的生活。
片中用了无数个细节来体现他们的“优越感”。比如他们围坐在壁炉旁,大言不惭地谈论移民和难民问题,甚至毫不顾忌别人的尴尬,把从厄瓜多尔移民过来的老爷子的私人护士玛塔也拉过来,问她的感受。老爷子死后,他们又慷慨地对玛塔表示,私人护士也是家庭一员,她照顾了老人那么久,全家都会在经济上继续帮助她。
他们怜悯、慷慨、居高临下地讨论着新移民的处境,然而影片通过剧情的发展告诉观众,斯隆比家族这些人,全部是在以不同的形式,依靠老爷子的钱,才过上了优越的生活。
他们才是这个家庭里、甚至是整个社会中真正的寄生虫。他们之所以有资本居高临下,有资格去怜悯他人、谈论他人、鄙视他人,并不是因为他们很优秀,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生在了一个富豪作家的家里,他们有个好爸爸、好爷爷。
所以当律师宣读老爷子的遗嘱,6000万现金和投资,以及大宅子,还有小说的版权,全部归属拉美来的私人护士玛塔时,斯隆比全家都疯了。
各种污言秽语一股脑喷了出来,平时对着手机刷屏、很少说话的小孙儿,更是出口成脏,指着玛塔说:你肯定是跟我爷爷睡觉了!?
是不是进行到这里,听起来又很像是一个“小保姆骗光老人所有遗产”的小报新闻头条?
然而恰恰是从这里开始,《利刃出鞘》才开始真正进入白热化的剧情高潮,一切才刚刚开始,并且后面有多次反转,真正喜欢看转折故事的观众,会在这个电影中过瘾。
至于谁才是真的凶手,只有看完电影才会知道。
由丹尼尔·克雷格扮演的、操着奇怪口音(据说是美国南部口音)的布兰科侦探,与其说是个探案者,不如说是片中的旁观镜头,他的视角带着观众审视了宅子里的每一个嫌疑人,也把观众带入了这场猜谜游戏。
除了原创剧本的构思精妙之外,本片最让我惊喜的还有两点。
其一是丰富的细节。看到最后你会发现,虽然整个电影的舞台只是一栋大宅子,但宅子的每一处细节都能在后面的剧情中派上用场,写着“My house, my rules, my coffee”的咖啡杯、院子里的狗、后门的小路、甚至是只有两句台词的太奶奶。到最后你会发现,连为什么一定要发生在一个远离市区的大宅子里,都是有剧情原因的。这种构思的严密,是会令观众感到惊喜和畅快的。
另一个亮点就是伟大的隐喻。
为什么说是伟大的隐喻?因为如果把许多隐喻去掉,本片可能就是个精彩出色的探案剧情片,但是加上了这些伟大的隐喻,我个人认为这个片子其实在很多方面超越了奉俊昊的《寄生虫》。探案的剧情和深度的隐喻,同时满足了观众的爽点和解读的意义。
因为编剧和导演通过此片,深度影射、隐喻和讽刺了美国社会当下对于外来移民和难民的心态。在影片结尾,大孙子兰森质问女护士玛塔:“是我们一家人接纳你,让你进入这栋宅子,让你成为我们的一员,但我们才是真正的斯隆比家人,我们生在这里,你凭什么继承遗产?”
相比较韩国导演的含蓄,本片在“寄生虫”的隐喻上非常之明显,引发的思考也更深:谁才有资格成为一片土地、一栋豪宅的真正主人、继承人?到底是碌碌无为、徒有虚名、脏心烂肺、不择手段的子孙们,还是“有一颗善良的心”的外来者?
片中有个令人发笑的设置,就是有一个类似《权力的游戏》里铁王座一样、由几百把刀装饰成的座椅摆放在老爷子的客厅里,似乎也是在隐喻着这是一个“九王夺嫡”的故事。
影片末尾最后一个镜头,意味深长的相互凝望,导演和编剧为他们所隐喻的话题,选择了自己的立场。
而所有后来发生的一切,似乎都在老爷子的意料之中,也都如他所愿地发展着,他的自我牺牲与慷慨,是对还是错?
看完之后,根据电影的开放式结局,除了女主是正真的好人外我产生了另一种猜想:是不是女主是幕后真正的阴谋者。1)女主的鞋上血迹究竟从何而来,她的回忆中是在门外目睹哈兰割喉,这么远的距离根据她的回忆不可能沾有血迹,而且血迹是呈洒上的图样2)女主多次抖腿,在面对哈兰画像时更为剧烈3)片中有一幕窗花图像是一具骷髅捧着一个骷髅头献给一位端坐的大人,似乎象征着通过罪恶的方式获取权利与财富4)侦探最后对女主说你赢得了游戏,却没有遵守哈兰的规则,而哈兰的规则在他女儿的前期称述中有所体现5)女主谎言呕吐的病状似乎也可以自我控制,让人猜想她是不是可以通过这个手段引导真相6)片中侦探说过狗明白人的善恶,而女主将线索扔远之后,狗再次将线索送给侦探,似乎有所隐喻7)哈兰似乎有所察觉,对休说女主是更为出色的下棋者,也说自己没赢过,可能是对女主阴谋能力的认可8)女主最后与休对视时露出了笑容,有自己成为最后赢家的可能性9)结尾阳台女主端杯与下面的家族人群对视,也有讽刺意味
《利刃出鞘》中精彩绝伦的剧情令人拍案叫绝,但过山车般峰回路转的节奏也许让观众应接不暇,从而错过很多精妙的细节与彩蛋。下面彩蛋君将深入挖掘影片中的蛛丝马迹,以便大家有效地二三四刷。
影片中多处致敬1972年经典电影《足迹》,该片是一部关于两个男人相互算计的烧脑悬疑电影,由劳伦斯·奥利弗与迈克尔·凯恩分别饰演富有的侦探作家和年轻的英俊青年。
有趣的是,在2007年的翻拍版中,老侦探作家的角色改由当年的小年轻迈克尔·凯恩出演,另一角色则由裘德洛接班。
在《利刃出鞘》中,哈兰的豪宅里出现了《足迹》里的同款水手摆设。
影片中提到,布兰克侦探曾解决过一件网球运动员的案子。
这是在致敬《足迹》片头中,侦探作家正在构思一本名为《Death by Double Faults》的小说,讲述凶手如何在网球场边上处理尸体。
影片中还有许多致敬夏洛克·福尔摩斯的元素:
1. 布兰克探案时说"The game is afoot"(游戏开始了),这是福尔摩斯的口头禅之一。
2. 布兰克称玛塔为“华生”,福尔摩斯的医生搭档。
3. 两只狗看到兰森会吠叫,呼应《福尔摩斯回忆录》中收录的短篇《银色马》(Silver Blaze),故事中福尔摩斯根据狗的异常反应判断出关键线索。
布兰克与女主谈话时提到的书籍,是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于1973年所著的长篇小说《万有引力之虹》。
电影以书中对现代文明最终走向毁灭的警告呼应片中家族成员的分崩离析,并隐射现今美国社会表面上看似稳定发展,实则暗藏许多矛盾对立的状况。
女主驾车驶入小巷中,可以看到墙上有一个类似字母"A"的标志,来自本片导演莱恩·约翰逊的早期作品《追凶》(2005)。
女主母亲在家里看的剧集是《女作家与谋杀案》(Murder, She Wrote),这是80至90年代著名的美国侦探剧集,讲述女推理小说作家Jessica Flectcher屡破奇案的故事。
老爷子与女主在书房中谈话时,镜头缓缓移到他的侧面,一把刀出现在前景中。注意这时刀的位置,镜头的移动将刀划过老爷子的喉咙,从而预示着他的结局。
大家族每个人提到女主的国籍时都说了不同的地方:厄瓜多尔、巴拉圭、乌拉圭和巴西,说明这些人虽然把女主称作家人,却实际上没有真正在乎她,而且女主也从来没有纠正过他们。
棒球在电影中贯穿着大女儿与出轨丈夫(琳达与理查德)的支线。
1. 当老爷子向理查德出示出轨证据时,棒球第一次出现在老爷子的房间中。
2. 理查德到房间翻找老爷子写的出轨证据时,发现只有一张白纸,得意地将棒球丢出窗外。棒球被侦探捡到,放在口袋里。
3. 后来狗子把折断的木栏叼到侦探跟前,侦探把球扔出让狗子捡。(说不定侦探已经注意到之前女主扔走狗子叼来的东西,所以故意在屋外玩弄棒球引来狗子)
4. 女主准备公开真相召集大家,狗子嘴里还叼着球,被琳达发现。
5. 琳达将棒球放回原位的时候,发现了书桌上的白纸,会心一笑,用火机将纸上的热敏文字显露出来,得知丈夫出轨的秘密。我们也终于明白这就是她与父亲之间的“小游戏”。
影片中,两只狗似乎对大女儿琳达特别亲近,琳达回家时狗子会马上冲过去,琳达发现棒球时狗子就坐在身边,但兰森作为琳达的儿子却不受狗子欢迎,这一点非常值得注意。
狗吠声是指向真相的关键线索之一,一般我们会认为狗会对陌生人都有反应,但留意影片中两只狗就算看到侦探和警察这样的外来人都不会吠叫,这样兰森的嫌疑就尤为明显了。
管家弗兰对女主提到的电影叫《Deadly by Surprise》,还声情并茂地剧透了整个剧情,不过其实这部影片是虚构的。(她提到的主演丹妮卡·麦凯拉倒是真实的演员)
但正是在这段对话中,管家无意中提到她的表亲在法医局工作,这也是为什么她能取得老爷子的检验报告。
女主取得录像带后,用一个樱桃造型的磁铁消除记录,但这个磁铁是怎么来的呢?
注意录像店的老头出场时,他正是用这个樱桃磁石将照片固定在冰箱上的。
兰森与女主在餐厅时,背景中播放的是戈登·莱特福的歌曲《日落》(Sundown),歌词中说到“日落时,如果我发现你在我的后楼梯爬来爬去,你最好小心了”,暗示着两人都曾经从屋外爬到通往书房的秘门。
女主爬房子时之所以会踩断木栏,正是因为在此之前有比她体重更重的人(兰森)踏过同一块木栏。
布兰克侦探与女主初次见面时,侦探确实盯着女主的鞋子,不信大家二刷看看。
在整部电影里,老爷子哈兰仿佛一直在肖像中关注着他死后的余波。
肖像镜头在影片中出现了四次,在前三次出现时,画中的哈兰眉头深锁,表情严肃。
但当肖像最后一次出现时,也就是在一切水落石出,善良的女主成为大赢家时,肖像里的哈兰露出了笑容。
白人警察吐槽录像带画面看着像日本恐怖电影,还开玩笑地问他们会不会在七天后死去,指的是岛国经典恐怖片《午夜凶铃》。
理查德(大女儿的出轨丈夫)提到了"Immigrants, we get the job done",这是火遍美国的音乐剧《汉密尔顿》(Hamilton)中的插曲。
歌曲本身表达了对外来移民的支持与包容,但理查德大概只是想吹嘘自己去过纽约剧院而已。
兰森与侦探初次见面时,对侦探说了一句"CSI: KFC?",我们都知道KFC的肯德基的意思,而肯德基最初来自美国南部肯塔基州,所以这其实是兰森在嘲讽布兰克侦探浓重的南方口音。
(实际上布兰克的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是英国人,他的南方美音是特意练出来的)
侦探布兰克在车里独唱的歌曲是"Losing My Mind",来自音乐剧作家史蒂芬·桑德海姆的作品《富丽秀》(Follies)。
家族中的六个中年角色都是以70年代音乐偶像的名字命名的。
长女琳达(Linda)和丈夫理查德(Richard)来自夫妻组合理查德和琳达·汤普森(Richard and Linda Thompson)。
次子沃尔特(Walt)和唐娜(Donna)是以组合“斯蒂利-丹”(Steely Dan)的沃尔特·贝克尔(Walter Becker)和唐纳德·费根(Donald Fagen)命名的。
儿媳乔妮(Joni)以加拿大传奇创作歌手乔尼·米切尔(Joni Mitchell)命名,而她已故的丈夫以摇滚歌手尼尔·杨(Neil Young)命名。
影片关键人物——兰森(Ransom)的名字虽然与音乐无关,但也大有来头,导演曾透露他的名字来自埃尔温·兰森(Elwin Ransom),英国作家C.S.刘易斯太空三部曲的主角。
至于哈兰老爷子本人,他的名字Harlan Thrombey来自80年代流行的互动小说《Who Killed Harlowe Thrombey?》。
在书中,Harlowe是一个塑料大亨,被人用砒霜混进酒中致死,读者的任务就是找出他的哪个家族成员谋杀了他。
电影开场不久,女主角玛塔的妹妹正在看一部侦探剧集,剧中警探的声音来自约瑟夫·高登-莱维特。在结尾演职员名单中,可以看到他的角色为Hardrock侦探。
囧瑟夫的客串并不是偶然,从2005年的《追凶》起,他就开始出演导演莱恩·约翰逊的电影了,包括《环形使者》和《星战8》(客串配音)。
白人警探的扮演者诺阿·西甘是莱恩·约翰逊的长期合作演员,几乎出演过莱恩每一部导演作品。
影片中无人知晓老奶奶的年龄,但真相会让你震惊:老奶奶的扮演者K·卡兰比90岁的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哈兰)还要小6岁。
遗嘱律师的扮演者是弗兰克·奥兹,除了演员的身份,他还是著名的木偶师,《星战》系列中的尤达就是由他操纵木偶并担任配音的。
录像店的老头最初是由演员和魔术师雷基·杰伊饰演的,可惜他在2018年电影拍摄完成前离世了,该角色由M·埃梅特·沃尔什接替出演。
在影片中,老头将老照片贴上冰箱时,可以看到旁边有一张雷基·杰伊的照片。
文 | 彩蛋君KL
【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授权】
个人公众号「电影彩蛋堂」(movierush),专注分享电影彩蛋。
一句话总结就是为了所谓反转牺牲人物的合理性,为了表达政治主张连道理都不讲了。
家里的除了老头钦点“只有他像我年轻时候”的孙贼,最后没有一个人真的起了杀心要杀老头。这他妈的真是太搞笑了。一边是是美国版虎爸,没有能力/道德上不入我的眼就不配当我的后代,你这是立遗嘱还是美国优秀人才移民?另一边是唯一像我的孙贼才做了真正无法原谅的事,而且这孙贼口口声声要全家食屎,最后不择手段捍卫自己和自己家人的利益又是怎么一回事?大女儿是刚愎自用,但从翻出和父亲的密信还有最后找到信那段就知道和爹的感情其实很深啊,而且这姐姐从头到尾最在乎的遗产也只是这栋老房子,包括其中几个人只是没有戏份,只是平庸,平庸什么时候也他妈成为罪过了?你哪怕立遗嘱的时候考虑考虑这些人呢?哦那这样观众就不会感受到喜剧效果了呀~
你老头写了一辈子的悬疑小说,难道不知道人性是最经不起极端考验的吗?人在极端情况下会断手自救,这意思就是他平时没事也切个手玩玩?佣人是不是就是典型的考验人性造成的惨案?哦有人说老头是为了下一盘大棋,所以最后这一盘大棋就只是为了troll一下全家的不入他法眼的儿女?那他提前一星期就开始改遗嘱还挨个谈话跟保姆说是为了他们的生活着想是在演给谁看,为了顺便troll一下自己?虽然遗嘱揭秘了之后家里人表露丑态,但这就说明他们之前找到保姆说要给她资助就一定是虚情假意的吗?这是说著作等身的畅销书一定得头脑简单不然卖不出去的意思?
关于乳美我每次一定站在最前线,但是我从来没觉得,如果一个美国人,或者任何一国的人,他分不清家里护士是哪个国家来的人,他/她就应该被赶出自己的国家,把位让给被忽视的移民。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也不应该以道德水准,犯不犯法或智商能力来考验甚至是筛选自己已有的国民。约束道德水准是法制的事,筛选智商能力是学校和社会会做的事。立遗嘱也是一样,如果已经有法律效力的遗嘱那当然是遵守遗嘱,但如果没有,那遗嘱法也不会说根据受益人的思维水平来分财产。这电影明显老头是国家统治者,儿女是已有国民,保姆是移民吧?导演的意思就是我们把“不配当国民”的人赶出去就好了?什么叫配不配?背句导演一定很爱的《独立宣言》片段: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思考配不配这个问题就违反了你们的国本嘿!赶出去是不是解决办法?世界上哪来的这么一个道德无瑕疵的清教徒国家?导演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思想水平没跟上,一不留神国籍都给剥夺了!就好莱坞这政治水平,怪不得100个加起来竟然还打不过个特朗普好嘛!
你说反转多不多,那多了去了,戏剧性强不强,那真是有够强的,但是全是一群不像人的人物做一些不符合人的事。那这些海量反转戏剧化有什么意义啊?!还扯什么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看懂了没啊你也配提。
算了我跟这个电影较真那我也离傻逼不远了,毕竟整个电影的立足点就是保姆说谎话一定会吐呢。
《利刃出鞘》是一部向阿加莎·克里斯蒂致敬的现代谋杀悬疑片,它的剧本很具有“阿婆“精神,将背景放置在一个表面温馨实则分崩离析功的大家庭中。正如观众所期待的,大家长离奇身亡,一位侦探介入案件,通过一系列的问话和闪回,最后做出总结陈词,找出谁是真凶。故事的主体框架像是对阿婆的成名作《罗杰疑案》的改编,布兰科侦探一开始似乎是主角,但随着死者哈兰的注册护士玛尔塔的闪回,很明显她成为全片的情感中心,这与《罗杰疑案》的“我”如出一辙,我将这称之为“诱饵主角”。有趣的是,玛尔塔与“我”一样,都以侦探助手的身份示人,同样都在掩盖自己的某些行为,不过两者的结局当然是大相径庭的,不然就真成翻拍了。
《罗杰疑案》的“我”是从读者角度来讲故事,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使读者增加认同感。《利刃出鞘》也通过玛尔塔的视角展开故事,随着情节的发展,也使观众对她产生了情感认同,继而达到设置悬念吸引观众的目的(即使影片已经过早揭示出一部分答案,即第一层“甜甜圈中间的洞”)。观众会站在她的立场,希望她的事情不要暴露。就像在电影《惊魂记》中,诺曼将玛丽安的汽车推入沼泽,汽车缓缓下沉又中途停顿,观众就会站在凶手的立场,焦虑地希望汽车快点下沉。这是电影赋予的移情。采用玛尔塔的视角还有一个好处,有助于夸大所有家庭成员的糟糕程度。这一点也与《罗杰疑案》相吻合,死者是位有钱的大家长,周围的亲戚都是需要钱的人,在大家长死后纷纷撕破虚伪的面具。
在我看来,布兰科身上综合了好几位侦探的特点——他绅士的外表可以说是夏洛克·福尔摩斯般的迷人;他的南方口音,以及问话、总结的方式又与这个大家庭格格不入,好似阿婆笔下的比利时侦探波洛;他那明显的迟钝,多数时候可能都不确定自己在做什么的状态,或只是等待时机,等到凶手出岔子落在他手上,是典型的美剧《神探可伦坡》的风格。布兰科的盘问既荒谬又滑稽,不仅能够了解这些人,还可以了解他们对彼此的感觉。德赖斯代尔家族的每位家庭成员对死者哈兰都有自己的“心结”,又都有含糊其辞的不在场证明。他们讲述给哈兰祝寿当晚发生了什么事,但影片立即剪辑到另一位家庭成员的回答,会反驳前一个人所说的一切
莱恩·约翰逊导演其实在前作《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中,就安排过凯洛伦和卢克分别说出了三个版本的回忆故事,堪称“星战·罗生门“。《利刃出鞘》在这一叙述方式上予以改良,不知你有没有发现?所有嫌疑人(除了玛尔塔)都在不断对布兰科和警察说谎,但闪回却总是在讲真话,这种不可靠的叙述者,彻底玩弄了观众。而布兰科对每一条新信息的反应,会让观众怀疑这名神探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聪明。除此之外,影片还着重刻画人物在接近真相时所面临的反应,几个人物在明在暗的博弈。在剧本的写作上,它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自杀”与“谋杀”之间徘徊,打迂回战。哈兰的死因起初似乎是自杀,但布兰科怀疑是谋杀。后来哈兰为了保护玛尔塔而自杀,最后发现又变成了一种复杂的谋杀。这也是阿婆的惯用伎俩,她经常会用角色的自杀来换取另外一种谋杀的手段。而关键物品吗啡也是阿婆小说中常用的毒药,包括《H庄园的一次午餐》《煦阳岭的疑云》《外国学生宿舍谋杀案》《遗产风波》《悬崖上的谋杀》和《高尔夫球场上的疑云》等都有用过。
与阿婆小说改编电影不同的一点是,它在类型惯例上做出了突破结构的尝试,过早揭晓了部分答案,直接涵盖了大家长哈伦是怎么死的(当然,会有一些小疏漏)。随着外面那个甜甜圈洞的揭开,观众不由会想,为什么故事还在继续?那些看过大量希区柯克电影(希区柯克讲悬念而不是推理)的观众会知道故事为什么在继续——电影《迷魂记》原版小说的谜底在电影三分之一处就揭晓了,剩下的情节就是靠悬念推动了。希区柯克讲求的方法是最好能尽早扭转情节,让观众参与其中,然后让悬念而不是惊喜推动情节的发展。这里我引用一篇《天才的阴暗面——希区柯克的一生》里希区柯克对于“悬疑”和“推理”两词的解释,你会更加直观:
“推理”和“悬疑”两词常令人混淆不清,两者差距绝对是十万八千里。推理是知性过程,如追究“是谁干的”的解谜小说。可是悬疑基本上是情感过程,必须提供观众若干资料,才能展开悬疑元素。我敢说各位看过不少情节发展神秘难解的电影,各位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那个人要这么或那么做。等你明白到底在搞什么名堂时,电影已经演了三分之一。对我来说,那根本是浪费底片,因为其中没有情感……观众无法产生情感共鸣……推理引不起我的兴趣,因为那只是要让观众摸不着头脑,我觉得这样做并不够。
所以,不管你是不是很早就猜出了《利刃出鞘》的凶手是谁,这都不重要——这部电影有足够的阴谋和悬念让你猜测和感兴趣,最重要的就是它能引起你的情感共鸣。就像之前说的,你也会与玛尔塔产生共情。
剧本是十分讲究文学性的,它还用到了“契诃夫之枪”的写作手法。这是一种常见的叙事策略,剧作家和编剧都会用这个方法,为的是把各部分联系在一起,使角色、道具和环境跨越不同场景密切关联。简单来说就是开始出现的东西一定要在后来用到,否则就不该出现。它源自契诃夫的原话:“如果你在第一章说墙上挂着一支来复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章,枪必须响。如果枪没响,那么它就不该挂在那儿。”片中的刀具就是这样使用的,刀具其实出现过多次。尤其在影片的闪回段落中,哈兰和玛尔塔玩围棋时曾提到过,有些人分不清真刀与道具刀的区别。最后,兰森从刀具装饰上抓起一把刀,想要刺向玛尔塔,结果却是一把道具刀。这就是“契诃夫之枪”了,或者说是“契诃夫之刀”。
影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美国,但整体风格都特别英国老派侦探片的味道。莱恩·约翰逊有意向一些经典英国侦探片取经。我发现了一些,比如哈兰书房里有一尊《足迹》(1972)里的“快乐杰克”:
有钱的侦探小说家哈兰也和《足迹》里有钱的侦探小说家安德鲁一样,两位家里也尽是和侦探推理有关的一切:
德赖斯代尔家的刀具装饰好似《权力的游戏》中的铁王座,现在的流行文化真是不乏对《权游》的直白致敬。不过,它应该是《死亡计中计》(1982)中的枪剑装饰的改装:
布兰科侦探还在提到德赖斯代尔家族时,还做过一番比喻,说他们家“真的很喜欢把刀拧成一团”,这也对应了家中这个刀具装饰。
以及《怪宴》(1976)海报片名字体的借用:
还有《勾魂游戏》(1973)把恐吓信给A,实际却给到B,让事情出现另一种转机。
另外,玛尔塔的妈妈在家看的电视是美剧《女作家与谋杀案》(1984-1996),是一部非常著名且持续时间很久的美国经典侦探剧集。共12季264集,从1984年开始在美国CBS电视台一直播放至1996年,之后又于1997年至2003年间陆续推出四部电视电影。
尽管这部电影能让我想到阿婆的小说和过去的侦探片,它在在视听手段和叙事语言上是完全现代的, 并且发展出许多具有创新性的方式。毫无疑问,它带着一种古老的写作风格,并试图结交新一代的年轻观众,用写着“我的规则、我的家、我的咖啡”的咖啡杯来与周围华丽的室内装饰形成对比。这部影片有时会故意装腔作势一些,但从来没有荒唐可笑,它用侦探电影的叙事方式而不是侦探小说的传统方式展现自己的睿智,在不同阶段揭示了不同的秘密,而不是一蹴而就。它要求观众跟着角色一同知道什么,而那些看起来不称职的侦探知道的似乎还没有观众知道的多,这就是电影赋予的魅力。
年度爽片,人性试炼。剧本在原创中带着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即视感,从上帝视角看谋杀依然拍出了悬念与反转。美队蛮有黑色幽默的潜质啊~
没有推理迷会瞧得上这个案子吧?它的质量、体量与能量甚至都不足以支撑起一部电影。莱恩增添人物数量和支线情节进行叙事注水,一个个功能化的毫无生命的沦为道具的角色除了分散注意力与提供生硬的笑点外基本是多余的,他们真的参与悬疑和谜团的助力与搅局了吗?演员选角特点,众人登场布局,稀释了真相前的迷雾,反阿婆,但实际并未跳出传统,从《神探可伦坡》到《古畑任三郎》,太多前人早就做过无数次,最后,还是向老派推理的惯式投降。你可能会说,这片子不仅仅看罪案侦破,你更要看到它社会向的一面,不好意思,这一点,我作为一个三流影迷,更没瞧上。
9分吧,属于那种很好看电影,也算是这两年好莱坞看到的最出色的侦探推理类影片了。整个推理与反转的设计都很用心,真正做到了不到最后一步,你永远无法猜出真相。中间又有几次类型的转换,也很有心思。同时,表面是个推理片,背后又各种政治话题隐喻,各种怼川普,也是很好莱坞了。表演也都很有特点,可以的。
贵为美国白人的众卿家内讧一无所获,仰望着从巴基斯坦人手里买来的生父老宅;身为巴西移民的本宫站在老宅阳台,端起“My House My Rules My Coffee”杯具轻呷,俯视着一切。哈哈哈哈……吐!
从戛纳的《寄生虫》到威尼斯的《小丑》再到这部颁奖季的《利刃出鞘》,今年堪称类型片大爆年,而且每一部都能走向口碑的风口浪尖。缺失中心的“甜甜圈”案件,逐层抛开悬念,猜不透剧情走向,情愿沉迷其中,无暇去想。遗产公布时美队的窃笑、探员收回公布真相时奶奶的偷乐,脑海里浮现的都是高司令在奥斯卡现场的捂嘴笑。它又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悬疑推理片,家人的关系,阶层的对立,越细想越不寒而栗。“年纪越大,越难以掩饰情感,包括悲伤” 每个人都有可能撒谎,而你也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向。
精彩绝伦的希区柯克/德帕尔马式惊悚情节剧,非常好的剧本和编导,Rian Johnson再次没让我失望。强对比度的视听语言非常old school也非常给力。剧本太棒了,前面每个埋下的伏笔都在后面给出合理甚至出人意料的解决,在政治层面具有象征意义,惊喜之后还有惊喜,然后再来一个惊喜,连续不断反转之后,大家蓦然回首,一切回归人文关怀,美好的人性最终得到补偿。
可能因为期待值太高,看完其实蛮失望的。并不“狼人杀”,大部分的家族成员也都被处理成很脸谱化的小反派,尤其故事到中后段视角完全从女主小白兔一人展开,上帝视角一开,几乎从推理变成了犯罪惊悚片。到最后谜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依然是想讲一个拉美裔移民赶走美国人的反川普式寓言。这几年川总凭一人之力到底为好莱坞贡献了多少素材灵感???还能拍点别的吗???
全篇最阿加莎的部分不是推理和反转叠反转,是好人受到考验而好人最终平安得胜,以及自始至终的善良的心
导演还是很擅长这种类型的电影的。节奏张弛有度,人物多而不乱。有模有样的商业悬疑片。
哈哈哈,想要一个美队叫大家EAT SHIT的表情包!!半上帝视角下的推理与反转都很有意思,而情字当头,一点点人性的光辉还是有机会从这冷冰冰的伪善脉络中逃出生天。四星半。(许愿成功!12月2日@今天也是宝贝喵 给我发来表情包)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讲西语出身的护工(埋设了一个语言梗),一会被说是厄瓜多尔人,一会是巴拉圭,一会是乌拉圭,一会又是巴西人以及壁炉夜话的墨西哥边境话题。似乎富翁子女,从来没有正眼看待她,认为她不过是一个随时可被替换,是任何一个国籍的帮工佣人。子女一群人嘴上说白手起家,心里念念不忘丰厚遗产,痛失遗产后的古老敌意,叫人不寒而栗。包括看似叛逆不羁反社会的家族第三代,依然带有根深蒂固的成见。匕首、呕吐、老奶奶之类的设置妙用,都令电影在类型上,有偏向黑色喜剧的幽默元素。所以实际看下来,并不会觉得电影很长。尤其是最后一连串脑补风暴,煞是过瘾。
4.5 太好看了,剧本扎实,十多个人物个个出彩,各种细节和铺垫需要二刷才能全部Get;更难得的是在如此严密的剧作之上有讽刺幽默,之下是个政治内核,尤其是第二幕之后,悬念退场,政治讽刺开始主导语调,把整个电影提升到另一个层面,精彩纷呈。莱恩·约翰逊的执导能力依然不同凡响,这个卡司更是牛逼闪瞎眼,全是硬核戏精,托妮·科莱特演的网红婊太抢眼~~
一家子“神仙”又请了个“大咖”神探来破案,过瘾哦,各种飙戏,感觉就像在话剧厅现场。
最打动我的地方...似乎是这个故事有那么些温暖?
全片最大的败笔是 美队从头到脚都写着 我的智商和我的演技一样捉急 加这么多戏给我 我自己也不信啊
《罗生门》般的众说纷纭、层出不穷的反转已经足够精彩,更精彩的是对人性的揭露入木三分。最黑暗的不是哈兰的死因,而是每个人面具下的心机和城府。大家都说玛尔塔是家人,哈兰将遗产给她后,他们又说她是骗遗产的贱人。沃尔特亲口说要好好照顾她,结果说翻脸就翻脸,甚至用她母亲来威胁她。你犯了罪,有好处我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好处我就要报警抓你。一开始大家都说哈兰是自杀,听完遗嘱却又叫布兰克继续查下去,巴不得是玛尔塔杀了他。和自己无关就无所谓,哪怕是父亲的死因,关系到自己的利益了才会在乎。一家人可以天天吵架,也可以为了遗产联合起来一致对外。因为他们知道,可以和家人过意不去,但不要和钱过意不去。没有永远的家人,只有永远的利益。玛尔塔的话真是一针见血:为什么哈兰把遗产给我,不是因为我,而是因为你们。
美桃甚至已经不满足于在twi上骂川普了,这一次,他专门演了一部骂川普的电影……
用古典影调、英式喜剧、政治讽刺、闪亮亮卡司层层包装,唯独甜甜圈最核心的部分空了一块,没有推理进行到关键时刻那轻轻一击整个人恍然大悟的快感。解谜越深入越感受到导演对于反类型的用力又无能为力,用明到不能再明的明喻带着观众兜圈,以回避只要一验血就不言自明的真相,推理迷看完失望到萎靡。【重看2022.10.18】
虽然案件真相没什么新意,但胜在结构玩得转,节奏上佳,台词笑点不断,连续反转让剧情不断攀升;家族里的每个人都人设丰满,感觉有很多可以挖掘,能做迷你剧的水平,所有配角从警察到女佣都太有戏了,群戏优秀,呈现了非常舞台剧的效果,极具观影娱乐性
其实老爷爷在第五分钟时就已看穿了真相——当然 这句话唯有看完全片的人才会懂 长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06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