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来说,这部电视剧的节奏比较缓慢,建议想看的小伙伴可以选择在吃饭的时候看,也可以一边吃零食一边看,这样也许可以帮助你有足够的耐心看完整部电视剧,反正我是这样做才看完的。
这部电视剧的人物设定虽然丰富多样,但是内涵并不深。探案剧情对人性的挖掘在我看来并不是太深刻。对细节的把控较好。整部剧里没有我喜欢的人物。剧情取胜,但是剧情并不能让我拍手叫绝。
首先来说说男主角包拯。这个角色几乎在每一次断案时都需要他人的提点,这一点应该是非常明显的了,但是次数多了就会让观众觉得都是套路了。还有,包拯每次在破案后对凶手的谆谆教诲我个人表示不太喜欢,像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向凶手发射感化光波。罪恶的形成都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很多时候,你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无法判断凶手和被害者哪一个才是罪孽深重。这一点上我觉得是拉低了这部剧的思想深度。有点可惜。本来之前因为综艺的原因,不太喜欢扮演者邓超,但是看这部电视剧时发现他年轻的时候演技就挺好,对他印象好了不少。
再来说说女主角小蛮。我不喜欢她的性格,其实长相也不喜欢,但是不得不承认她演得很好。她和包拯的爱情也没有打动我。可能我真的是铁石心肠吧。小蛮的配音简直让观众又对她讨厌了几分,但是也许正说明了这个角色被塑造成功了呢?
来谈谈公孙策。前面一部分我简直被人设几乎完美的公孙策迷住了,去搜了扮演者的资料,才知道原来赵阳当时已经30多岁了(没记错吧),顿时觉得,30多岁的男人竟然能有这样超凡脱俗的气质,这样逆天的颜值,真的非常难得。但是看到后面,看到公孙策竟然屡次纠结于和小风筝的感情中,扭扭捏捏,优柔寡断,畏畏缩缩,全然没有一个男人该有的果断 、魄力(好像不该用在爱情中),在这一点上完全不能和那个朝鲜人比,觉得他的完美形象破灭了啊。仔细想想,公孙策是个读书人,他的谨慎与敏感是正常的,但是总体看来还是那种小家子气的男人。不过从其他方面看,他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比包拯懂人情世故,包拯只知道断案找出真相,但是他身在官场,伴君如伴虎,他明白要想活下去,需要注意的地方还有很多。正因为有他一直陪在包拯身边,才能保证包拯不会突然之间犯了大忌掉了脑袋还不知道。写的最多的竟然是公孙策,可能是因为他的颜。
再说一说小风筝,不好意思,她和小蛮两个人我都不喜欢。没办法,在影视剧里,我不喜欢聪明属性特别明显的女生。但是你得清楚,你不喜欢电视剧里冰雪聪明的女生,可是现实生活中你得努力做一个聪明伶俐的女生。最后几集她在牢房里对公孙策说的话我无法苟同。杨蓉演的很好,不过这无意中也为她以后的角色属性定了型。
其他的话,释小龙的打戏超级棒,很喜欢展昭和那个萌萌哒的日本妹子。里面还有一个超级帅的和尚,比公孙策还帅啊,让我想到他扮演容止一定非常适合啊。建议感兴趣的人可以找一找那几集。
总之,这部电视剧没有什么你想破脑袋也想不通的地方,当然不动脑也是不行的。在我这里,称不上是经典。但是故事性还是比现在的电视剧好上数倍的,起码逻辑性不错。对于我,看完即忘。对了,看大结局的时候我哭了吗?好像没有。
整部电视剧看下来就会发现编剧从头到尾贯穿着一个主题——面具戴久了就脱不下来了:木兰戴久了女人的面具就真的和公孙玩起了暧昧,庞统的女人玲玲戴久了刘义老婆的面具就真的变成了刘义的老婆,小太监林忠义戴久了皇帝亲信的面具就真的成了皇帝的亲信,而柴丝言戴久了小蛮的面具就真的爱上大包……
时间可以侵蚀一切,距离就是问题。
人就是感情的动物,感情是在相处中产生的,分开久了感情就会淡,这是个很无奈的规律。也许编剧也对这个结论很不满意,才会让小风筝最后还是离开了辽国,离开了耶律。
有很多人骂片子太烂,我想说作为一部纯推理悬疑剧肯定是很烂,因为很明显这部电视剧是按偶像剧的路线在拍:插科打浑随处可见,甚至在最后解说案情时也不忘相互之间抬杠,然后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大道理,比如什么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之类,最重要的是整部电视剧在破案的表面下完全是以感情线作为主线……一切的一切都说明这是一部偶像剧,然后我们以一部偶像剧的标准来评判这部片子会怎样呢?
我觉得这种以偶像剧的方式来拍悬疑片的路线很成功,可能因为本人胆子不大的缘故,看纯的悬疑惊悚我是看不了的,所以看第一部的时候几个人一起看还经常怕得捂着眼(虽然那时才上初一),可是这部我一个人很轻松地看完了,究其原因是因为里面不断有笑料来稀释破案时的那种紧张氛围,比如那个凤凰杀人里,本来是挺恐怖的一事儿,可是出来一个天下第一神捕赤飞马上就让你整个人放松得不得了。
喜欢这部片子不仅因为喜欢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而且里面的秉承了偶像剧的另一个传统,那就是美女不断:和谈金案里是人妖木兰MM,三大神器里是萝莉小狸MM,面具杀人里是美丽人妻玲儿MM,凤凰杀人里小风筝MM再现江湖,还有就是土城里那天真无邪的若水MM,这部电视剧光看MM就让你应接不暇了。
最后说说这部剧里一些不满意的地方。
首先就是这包拯作为大宋第一聪明人,除了最后接破案情那一段,在破案中对于公孙、展昭和小蛮的提出的问题最多回答就——不知道。这个剧情让我不知道囧了多少次,编剧也许想突出小蛮对包拯破案的作用,但在观众看来这真是不可接受的,我反正接受不了包拯像个傻瓜似的满脸正经地说“不知道”,然后却在根据小蛮的一句话就如遭雷击接着豁然开朗。
还有就是公孙每次验尸总说的一句词:“舌头位于上下鄂之间,不是窒息而死”,每死一个人他都得说一遍,这样有必要么,导演非要每次都说这一句词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反正我听着感觉公孙很弱智,好像只是黔驴技穷只有会查别人是不是“窒息而死”一样。
暑假最后几天的时候,我把这部剧从头到尾重新看了一遍,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狠戳我的泪点。我不是脑残粉,我很明白里面的案子有很多的细节经不起推敲,而且抄袭现象严重,但是放下那些成见,从感情戏来说,这剧拍的真的很细腻。
这部剧里,各位女演员的光芒掩盖了剧中的各种缺陷,我觉得不应该叫天芒传奇,而应该叫做奇女子传奇。替爱人赴死的彩蝶,坠崖而顿悟的将军夫人,小蛮的缩影玲玲,拥有一颗仁心的如心,又真又自然的若水,善良如小狸,聪明如小风筝,活泼如小蛮。这些女角们真的是大放光彩,撑起了整部剧。
其实,前两部里的包青天也塑造了很多成功的女性角色,比如刁蛮的飞燕,李冰冰饰演的凌楚楚,还有范冰冰饰演的小蜻蜓,都是很成功的角色,并且让人印象深刻。
小风筝的孤星逐日之命和心痛病,她与公孙策的分分合合,还有那张咸卦,是我的泪点之一。你可以说,情节很虚假,但是感情,却很真挚。这一对可以算是欢喜冤家,见面必争,诗句书画,每次都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但其实,彼此心里都早已留下深深的烙印。所以后来在土城,那个和公孙很像的耶律公孙出现,并对小风筝无微不至的关怀,勇敢的坦诚的表达着对她的喜欢,甚至后来在大辽和耶律待了半年之后,小风筝的心还是不为所动,仍旧归心似箭的一刻也不停留的回到大宋,回到公孙的身边。有人说,时间和距离是会淡化感情的,所以小风筝不敢在大辽待的太久,她怕自己会变心,所以马不停蹄的赶回中土。但我觉得,他们连无心的感应都做到了,还有什么能把他们分开呢。
当初让我哭的最凶的,是若水的死,看第一遍时,我真的没有想到若水会是凶手。她是那么真,那么纯的一个女孩子,我相信是很多人心目中想要成为的那种人,无忧无虑,思想简单而快乐。然而为了祖宗留下的遗训,她杀了很多人,到最后甚至杀了自己。她背负这使命也是逼不得已,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怨恨,更是日夜想念害她走上这条不归路的青莲姐。就是这样一个清新脱俗的女孩子,却没有落得好下场。有人说,她在临死前曾经让包拯吃那颗酸梅,是想杀了他,但我想,若水不会是这样的人。虽然她和包拯认识不久,但她那简单而又纯粹的心却早已将包拯看透,她知道包拯什么时候需要什么,什么时候想要做什么。所以她最后一次,并没有猜错包拯的意思,而是她早已知道包拯心里在想什么,她不想让包拯死,于是自己吃下了那酸梅。在死前,能认识包拯,若水应该一生无憾了吧。
最后再来说主线感情戏,就是小蛮和大包。最后得知小蛮就是柴郡主的时候,我是错愕的,我没有想到日夜陪伴大包为他排忧解难的人,竟然是个卧底。小蛮和大包也是一直吵吵闹闹,欢声笑语的,也许小蛮身上的贵气让她的野蛮与众不同,她很讨人喜欢,包大娘喜欢听她讲包拯的糗事,庞统喜欢她的有趣真有趣。但小蛮心中也有自己的一片土地,里面种着她对大包的感情的种子,在悄悄的生根发芽。只是大包太笨太傻,不懂得表达,在小蛮生辰那天很晚才拿出礼物,小蛮是又气又喜,气的是傻大包反应这么迟钝,喜的是大包还记得他的承诺,每年一个铜钱。在土城,小蛮知道自己就要离开,教若水有关大包的点点滴滴的习惯,这个傻傻瓜瓜的小蛮,为了不让大包孤单,教会另外一个女孩子如何陪伴大包一身,真是傻瓜。可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苦衷与无奈,所以她最后杀了自己,做回了柴丝言。一念成魔,一念成佛。
希望天下有情人都能终成眷属。
如此良辰如此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这貌似是我第一次在豆瓣些长评,确实没想到是这部作品。
首先,我必须得承认,我是带着有色眼镜看这部剧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还没开始看,就差点被阵容劝退了,并非有演员我不喜欢,而且除了展昭貌似所有演员都换了,就连展昭都长大了许多。我是把第三部当成续作来看,所以还没开始看,就缺少了许多熟悉的感觉。记得看到第二部的时候,我内心想“还我周杰”,没想到看到第三部的时候,我的内心是“还我任泉”。
二:也许是拍摄时间和前两部隔得较久,可能拍摄技术等等有了改变,从第一集开始就感觉跟前两部不是一个画风。第一集感觉最明显的是多了很多现代气息,甚至略带一些港片的气息。所以,当成续作,看起来很不连贯也很不习惯。
另外说几个让我看得比较难受的地方吧:
1:悬崖不要面子哒?前前后后多少人跳崖,不仅一个没死,还能锁定产生特殊效果,比如失忆。感觉缺乏对悬崖最基本的尊重。
2:每隔一阵儿,就有人要考一考“大宋第一聪明人”。而题目不外乎小学奥数题目或者脑经急转弯。其实类似的剧情前几部也有,但是第三部频率高了许多(没有统计,直观感受,也许不对)。其实小学奥数还可以接受,脑经急转弯就...有点接不上嘴了。
3:莫名的串戏。前几个案子特别明显,说案子,说着说着就说岔了,然后会有这样的台词“说案子呢,你说我干嘛”,一定程度上,可能有一些喜剧效果,但是我着实笑不出来。
4:人物角色,从两个方面来说:
4.1:第一个案件让我有一个很不能接受的地方在于,公孙策为了避免战争,希望找一个非凶手的人定罪,一定程度上,对应了第一季中第一个案子里的八贤王。可问题是,公孙策这种想法的转变并没有很好地和前两部的角色连贯起来,而后来又选择坚持寻找真相,转变依然过于快了。
4.2:第一部给我很深的印象是,很多角色,甚至反派,都有非常明显的性格特点,每个人的性格和动机很契合。所以一定程度上说,我还挺欣赏第一步的最大反派 - 庞太师。然而第三部,有些性格就感受不到了,也就显得动机略显牵强了。
5:感情戏,其实每一部都有感情戏,但是这一部的感情戏明显多了许多,还出现了几何恋。也许作为一个情感剧是不错的,但是我心中的少年包青天是悬疑推理,所以,感觉有点抢戏了。
其实,说来说去,对第三部的评价基本都是基于和一二部的对比。不过为了能写下这篇长评,我还是硬着头皮看完了,不然,应该第五集就劝退了。也许,如果能够撇开第一二部的影响,可能第三部是不错的,但是我很无法把第三部和第一二部独立开来。
最后补充一句,称呼而言,个人更喜欢黑炭,而非大包。
前几集包拯装疯卖傻喊着想吃大包的时候很想把他掐死。
少包3绝对被低估,情节很神,论质量起码比第二部好得多。
哎 虽然喜欢邓超 但我还是喜欢大鼻孔那个版本
除了第一个故事,其他的时候难以忍受。怎么女人都这么烦,唯一喜欢的还是个伪娘。擦
公孙策真是倾国倾城啊啊啊。。让我腐魂爆发了。。
杨蓉演的小风筝奠定了我想成为的女性的最初目标。现场取景与过硬的台词功底,里面的诗词台词我至今都能背得一清二楚。那一批优秀的演员,现在要么回到话剧世界,要么走谐星路线,要么温温不火,是谁之过耶???初中的岁月啊,感谢你们的陪伴,与我在qq直播边聊边看的小伙伴们,如今都不知在何方了。
真的很喜欢赵阳的公孙策啊!属性死傲娇,不允许被才学被质疑,被认为是狗官会很伤心,拌嘴一定会还击,可爱的自尊心,脸皮薄~特别是眉眼间自有文人的儒雅和清官的光彩,还长的帅!
虽然很多人不喜欢少包系列的这一部,但我真的想说,赵阳的公孙策和杨蓉的小风筝真的是太萌太萌了!我觉得观众完全可以从第三个案子杨蓉出场开始看这个剧,小风筝和公孙策斗嘴是支撑我看完这个剧唯一的动力!顺带一说,为啥每一部少包,公孙策那一对永远比包拯那一对有看点呢?展昭的妹子也很萌!
有人说他比不上第一部第二部,但是我却最喜欢这一部,每一个案子都有深意,前后呼应,很喜欢杨蓉在里面的造型,好看,公孙策也很帅,可惜现在看不见了,邓超现在在谐星的路上一去不复返,不过演技依旧在线啊,最喜欢最后一个案子
这部是少年包青天最好看的一部了,共孙策意外地很萌呢
倒数第三集看哭,但是结局太他奶奶地扯了,你又不打算拍第四部,黄口小儿都知道包青天还有老年版的,编剧您第三部最后把包拯编死了您让以后的青壮年展昭和中年公孙策情何以堪!!擦!
没想到三部看下来最让我动容的是第三部,以前一直不明白“少年包青天”的结尾曲会是《只要有你》,虽然前两部也有感情戏,但是女性角色的戏份却并非那么重要,直到第三部才发现这首歌和其极其匹配合适:“有没有这样的笔,能画出一双双不流泪的眼睛,留得住世上一纵即逝的光阴,能让所有美丽从此也不再凋零。”不同于前面两部的单元剧,这部有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始终,所有的案件也和其丝丝相关,最后却都印证了一个道理:面具戴久了就脱不下来了。让我意难平的木兰、未亡人玲玲、天真无邪的少女若水,还有最揪心的小蛮。看到一句话:小风筝的每一句真话公孙策都以为是假的,而小蛮的每一句假话包拯却以为是真的。只希望一切都停留在双喜镇风月楼吧,当时只道是寻常。
有这么差吗?我觉得还好阿,至少比陆毅那部要好,邓超傻乎乎的还是挺可爱的,就是台词太冗长,有点为了悬疑而拖,节奏可以再快一些。还有内地的电视剧能别老配音吗,据说没有现场收音都是后期的,反正我听着很别扭。
为什么释小龙现在不拍戏啊啊啊 谁说长大了长得丑啊 哪里丑
少年包青天三部曲中,我个人最喜欢邓超版的,我感觉比周杰、陆毅的演绎都更贴近少年包拯的角色塑造,邓超正经演起戏来,还是很有质感和功力的。
四星打给基情!包拯和耶律俊才天作之合好么❤ALL策就太天理难容了好么❤←求盟友♥
喜欢这个版本的公孙策,温文尔雅,人淡如菊,翩翩佳公子,而且,很搞笑,眼睛很传神,笑起来很可爱
我喜欢公孙策,每版都喜欢,这版公孙策也是温润如玉谦谦君子,他和小风筝的感情也是一大看点,不错,挺喜欢看的
策妈萌死了~
最近重温少包三,看了好多遍还是觉得很好看,还有公孙策好帅啊!!!那温润如玉的气质!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