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遇见女孩,希望遇见绝望,他们遇见爱情。
影片结构上可以分为三重遇见:遇声、遇面、遇心。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叠加最终升华。它是法国新浪潮后起之作,法式的浪漫又略带些冷酷,作为卡拉克斯的处女作,整体上表现成熟,不容小觑。 1.遇声: 男孩艾利克斯的女友与自己的好友出轨,女孩蜜蕊拉失去了自己的爱人,男孩内心有欲的渴望,所以他才会在女孩楼下的对讲机前驻足。艾利克斯第一次“遇见”女孩是通过对讲机,女孩的男友诉说他对两人爱情的惶恐,男孩遇见女孩的声音。 2.遇面: 影片的基调在开始的手持摄影和沙哑断续的画外音中体现,飘忽不定,无所适从,而男孩和女孩内心炽热的感情则更为强烈,男孩在偶然进入一次私人聚会,在那里艾利克斯遇见了蜜蕊拉,短发的蜜蕊拉。导演卡拉克斯第一次在空间上将两人放在一起,并为他们的遇心铺垫。 3.遇心: 相同的心才能称为遇见,艾利克斯和蜜蕊拉其实都痴情。男孩的女友移情别恋,和好友讨论着和他的性爱细节,但艾利克斯还是舍不掉对女友的爱恋,给她送去了信和唱片。蜜蕊拉爱着男友,可以为了感情付出一切。两人相遇后诉说着各自感情,男孩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但可悲的是女孩没有力去爱了,蜜蕊拉的心中没有艾利克斯的位置。两人看似可以碰撞出爱情的火花,但终究结局酿成了悲剧,同时这与起幅时的画外音相互照应。 另外,导演在物品细节上的处理寓意深刻,艾利克斯家中油画的背后记录了他的一些事件详图,通过摇镜头我们可以得知爱和欲望是艾利克斯这个人物的突出部分,艾利克斯女友留下了一个围巾,是她最喜欢的颜色,而男孩的衣着恰恰是相同的样式,说明了艾利克斯对女友的不舍爱恋。弹珠机的多次出镜象征着内心的碰撞与远离,杯子上的缺口和电话亭窗上残缺不全的玻璃寓意着两人被爱所伤的内心以及他们的相遇不会有圆满的结局…… 影片结局的设置令观众出乎意料,蜜蕊拉死去,但当我们为此哀叹时,画面又回到了不久前,在设置了悬念后,用前镜头解答解答:原来是蜜蕊拉听到艾利克斯的声音后把剪刀藏入怀中,艾利克斯最后的一抱结束了蜜蕊拉的生命,女孩死在爱的怀抱里。更为讽刺的是,两个人双双倒地,而对面的情侣还依偎在一起仰望着星空。爱让一边的人沉醉,而让另一边的人陷入深渊。 整部影片像是关于爱开的一个玩笑,爱情不是单方面的美好或者恶,而是对立的整体。他们因爱而活,因爱绝望,因爱而爱,因爱而死。爱常常让人沉醉,却也能“杀”死人。
第17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男孩遇见女孩》,下面请看前线渴望爱情的人们逐步靠近的评价了!
苍山古井空对月:
文艺小清新的感觉,除了黑白光影不错,其他的无感。
一一:
每一帧都让我想起在巴黎的时光,有些城市的特质是超越时间的。
zzy花岗岩:
卡拉克斯的导演处女作,碎片化的情节,缓慢的节奏,孤独的青年男女相互依偎,灯光打在他们的脸上,苍白但是唯美。
盆满钵满赵+:
他路过新桥恋人,投了两个币。黑白光影极佳,但是没有丝毫的浪漫感,看了太多孤独男女互诉衷肠不得善终的电影了(这就是生活?)
果树:
卡拉克斯处女作就已经文艺到底,整座城市每个人的爱情都在坍缩,毁灭之后又忍不住想期待新生。厨房的戏太点睛,元电影的点到为止以及弹子房的跳切升华了整部电影。
松野空松:
用闪屏,跳切完成情感的碎片,前半部分的快速剪辑旨在建立男孩女孩的碎片联系,过多的男孩的碎语却证明是单向的连接,叠化的凝视更是一厢情愿,唯有结尾的血迹才能醒悟。
Donnie:
镜头语言有新意和幽默感,充满了青年导演的青涩稚气和用心良苦。几对情侣的故事相互穿插,独白常常精准且具有典型性,漫游式的法式故事实在迷人,作为卡拉克斯的处女作品可谓惊艳。
Catcatcatyang:
喜欢片中在街上游荡穿梭于形形色色的人之间,还有在派对和不同人生阶段的相遇。但是关于爱情的有点强行公式化。画面好好,除了淡入淡出的人脸。不喜欢男主,扣分都给男主。派对上有人说,“莫扎特在我这个年龄都死了两年了”。
欧.尹:
黑白摄影下的构图、叠画与镜像极有质感,片中人物仿佛常处于不同图层,恰将老人所指的沟通的障碍具象出来,也呼应着全片的忧伤基调与悲剧收场。电影中有太多精彩的值得回味的句子,只可惜故事本身并不算太吸引人——法国导演们太擅长描摹类似的情绪了。
子夜无人:
疯的程度和爱的程度都没有后来的《新桥恋人》做得那么极致,但剔除了浪漫的着色之后有另外一层灰白色的冷冽冲刷上来。所谓的“命中注定”和“一发不可收拾”都被提前掐灭了苗头,“爱就像人类史一样老,情人们爱到后来都厌倦疲乏了”,他们就像两个饱经风霜的怨灵一样忘情地诉说着对于爱情的想象,然后是水漫过浴缸、鲜血洇湿睡裙,电话亭上的碎玻璃提前留下预言的暗号,通往亲密关系的拥抱反而是两败俱伤、同归于尽。
Pincent:
新浪潮的回响,捕捉几种情绪和一段情感状态,是会让人想要写诗的电影。闪屏,叠化,黑场,声画分离,旁白仿佛人物的腹语也仿佛一种记忆的细节阐述。有些构图不规则,其中人物的位置不常规,传达出不安定,内在崩溃又扩张,在光线下人物如同在舞台上梦游。在星空跳舞,在老套的搭讪桥段中沉默无言,只是吐出碎片化关于爱情的自白,也是诗句,并带有那么些dark thoughts。实在是太戳中我,这样充分对比的黑白光影便是爱情本身吧。
DAY4的主竞赛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这部电影1984年首映的时候,塞尔日达涅感叹道:“这片子散发着电影的味道。”你当然不需要知道塞尔日达涅是谁,但作品和评论都这样令人上头是很少的。关于卡拉克斯执导能力的上限和下限不需要争论太多,你再看不惯他,也得承认他有着处理细节和反常局面的特殊天才,你再崇拜他,也得忍受他把握大局功力的不足。即便是这部他毫无疑问最出色的电影,40分钟后也多次浮现出事态脱节的危险,特别是那个代表卡拉克斯俄狄浦斯情结的美国老太(卡拉克斯本人母亲也来自美国,但他不至于像法斯宾德那样自嗨到让亲妈三天两头出镜,法斯宾德和卡拉克斯都被认为是某种意义上的高达继承人,在卡拉克斯拍摄本片那年法斯宾德死亡)
带着这种危险,本片还算有惊无险地走到了合理的终点,声画结合的强度一直没掉下来,最后结尾把流水,鲜血,情爱,午夜顺利整合放了个大招。“好”的电影很多,但是“令人悸动”的电影很少,卡拉克斯的处女作,我该怎么说呢?它是一种沉默的疯狂,一种晦暗的引诱,“城市的街头有我的爱”,装酷者不会被判死刑,因为他们会处决自己,但是我作为一名观者,仍然被卡拉克斯的自信吓出了冷汗:这个人是谁?他有着怎样的手和眼?为什么他可以这样随意迅捷地捕捉和操纵影像?他出没的是另一个宇宙里面的另一个巴黎吗?
真正的新浪潮杰作——把城市浸入了不眠的,奇异的,自返的,前思考的浪漫,直到最后的时空性溶解,要溶解也很快。甚至当我在今年4月上海的午夜惊醒的时候,我的大脑中会不自觉地播放起这部电影的画面(我永远不会告诉你具体哪些),然后我发现自己推开了门,走在晦暗,无人,被封锁的社区中,空气中只有燥热,城市中只有阴影,这就是路易.舍费尔发现的电影性:它唤起了你从来未曾生活过的记忆,它给了你一具全新的身体,这具身体摆脱了重力,也颠覆了感知,在电影中,你活在一种直接了当的惊诧感中。我和一颗萍水相逢,不知名的心灵共同分享这令人汗流夹背的梦境和世界的最敏感之处
黑白格:格子围巾;格子外衣;格子长裤;墙上的格子日记;飞鸟掠过格子窗;豁口杯子碎落在格子地板;夜幕灯光下的格子电话亭。还有:桥边的恋人拥吻;一个人的踢踏舞;黑白光影的运用。除却这些元素之外,都是顾影自怜。
并不想写上面的文字,然而发现正文少于140字发不出去,其实我只是想分享、记录存个图而已呀。
快送医院啊,俩蛇精病!大概有一两个镜头(停电聚会晚些时候俩人在厨房疯狂地聊天儿。对!人们从一旁半掩的门另一边陆续经过离开外面有雷暴雨声)莫名惊醒我了。剩下的就是一个无聊苦闷以至于发展出超强自恋的人谈了一场身心失调的恋爱罢了which对法国电影中的男女来说也就那么个套路
你们爱得歇斯底里,却对过去心有余悸。
6.0/10。至此,卡拉克斯长片作品已补完。很难想象一部处女作技术水平就如此出色:摄影、剪辑、打光、构图都是一流的,而且有着鲜明的新浪潮标签和致敬成分(影子运用明显摸仿早期表现主义),但只能说我实在太讨厌这个故事了,单调且乏味,这样奇葩的爱情观念也是我在这个年龄阶段所难以理解的。
显而易见的是,卡拉克斯的处女作《男孩遇见女孩》继承了法国电影新浪潮强大的影像/文学传统,其源自戈达尔影像系统中的强间离性与声画分离手法与战后欧洲电影普遍的存在主义式琐碎/意识流叙事,在这部处女作中以一种纯粹私人化的表意逻辑——以突如其来的黑幕切断人物瞬间思绪、以聚焦/失焦进行对人物瞬间状态的捕捉、横移镜头展现出的客观韵律——构建而出。现在看来,卡拉克斯似乎才是“电影作者”的最佳代言人之一,其作品序列中所有的人物、动作、情境、状态、语言自始至终保持着内在连贯,它们成为了《Holy Motors》中的有机构成元素,完成了“作者电影”最终意义上的融汇。
我最喜欢的作品来自Leos Carax!我看完后激动得不行.
谁也无法逃逸,必须全力以赴的投入并享受这场疯狂的灾难~拍给所有以爱为食或似曾拥有的男孩女孩
fuck,法国电影看多让人精神崩溃又想睡。面对秀恩爱,单身狗就要自杀?被高富帅抛弃也不会选谋杀偷盗的矮矬穷!
刘若英《后来》的MV里,就挂着这部电影的海报。你都如何回忆我 / 带着笑或是很沉默 / 这些年来有没有人能让你不寂寞
超多的有趣情节。视为珍宝的前女友围巾实则是一个胖妇遗留的。电梯里回响着女友出轨的色情对话,凶残的女帽。马里昂巴德似的聚会。与米瑞拉交谈时的大侧脸。时髦橱柜旁割爱的缺口杯子。影印时的光影。楼下对讲机处金属低沉音的爱情独白与回到现实的简短一句话。吻戏男演员的低语求欢被聋人唇语读出。尽管是默片仍然显得喧嚣的手语老人。玻璃破碎的电话亭里突出孤单的男主。男主的讽刺误杀和全面大玻璃外旁若无人的出轨情人。
越爱越孤独。本周等看大银幕。
女主角太美了。。。denis lavant是个天生的好演员,即使boy meets girl里这样青涩也无法掩盖,而holy motors就是一个境界了
卡拉克斯先生,您是不可能拍出糟糕的电影的。您是外太空来的怪客,出现在人间也不过是羁留,烧坏了夜空也烧坏了邻居的房子,你是马戏团的俘虏,只效忠于爱情,如果你的血液里还剩一颗行星,在巴黎的河滩沿打转,那它的名字只能叫做,诗。
Boy meets girl 卡拉克斯的好作品,他的电影里透露着迷恋以及不受干扰的叙述力量
黑白影像衬托出主角的孤独,喃喃自语的独白也尽是荒凉之感,标记了生平的地图更像是对个体的嘲讽,有缺口的杯子不过是破碎之心的象征。同病相怜的男孩与女孩并没有朝着罗曼蒂克的方向发展,寂寞终究是需要独自去面对的,没人能化解,也没人能填补,最后只能沦为悲剧。
要叙述时遭遇结局,要开始时发生意外,要开口时杂音干扰,要回忆时已心各一方,空间、镜头、表情、细节,处处是联系与矛盾,但从头到尾又异常平静。
这虽是卡拉克斯23岁拍成的导演处女作,但技艺已十分娴熟,画面黑白对比强烈,光影运用也很得体,影音剪接等方面有戈达尔的影子。
卡拉克斯处女作,可以的啊,黑白的画面分外迷人,女主更是美得一塌糊涂。很多很有意思的细节,比如话到关键处被背景音盖掉,各种剪辑的小把戏。他就是个爱情的怪异观察者,有别人看不到的角度。最后几分钟真是好心碎。
结局太搞 拉旺和人兽杂交那玩意长的像
黑白光影,美丽邂逅,悲伤结局。
碰到好片后找该导演其他片看不一定成功。好久没看过这么闷的催眠电影了。台词是很艺术,但影片整体感觉空洞,居然有人说像新浪潮。时不时黑屏像是导演/演员掌握不了长镜头而做的变通。孤独的青春被过度稀释和夸大了。黑白片、手提摄影机、没表情的演员,还能再做作一点吗?看在是处女作份上,给个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