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导师人生灯塔,十多年前开始对社会时事有兴趣时,恰巧碰到锵锵三人行,知道了这位道长,无论西方趣闻还是历史典故总能信手拈来,十分广博强识,令人钦佩。现在也时不时重听一下,开卷八分钟,读书真好。
后来了解到道长年青轻狂的经历,更是引为人生知己,向来不喜左派分子,如张 孔之流,却惊喜发现左派之中也有另类,一波清流,不歇斯底里,没有压到鼻子上的正义,也无杀全家似的阶级仇恨,只是不骄不躁娓娓道来,逻辑清楚言之有物干货满满,总能借古喻今调侃打趣,观众心中自知不禁莞尔。
只想做个书读完了的人
开场白: 整座城市随着夜幕的降临,变幻成了另一种色彩。道路两旁的街灯、川流不息的车辆闪现着不同的色彩;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有的穿梭于下班路上、有的还在焦急地等待着即将到来的公交。总是能看到一个穿梭于他们其间的男子手捧一本书,步履不惊的从人流中走过,没有繁复冗长的铺垫,只是用心在向你娓娓道来每一本他认真读过的书。
《一千零一夜》不是一档综艺节目,是非常纯粹的一档读书节目。我想道长做这档节目不止是想向我们分享及推荐他读过的好书,也想让身边读书的人和他自己坚定自己读书的信念,也让身边那些不知道如何读书和不读书的人也开始读书,就像他在讲某期节目时说过的,推己及人,当我们自己不断向日趋完美的自己迈进时,别忘了让身边和这个社会也更加完美。
从开始看《一千零一夜》的第一期时,我突然意识我看过的很多书,其实只停留在书本的浅水区;看完道长的节目,我还会再重新读一遍这些书,肯定会有更加不同的收获和体验。道长不仅仅停留于分享和推荐的层面,他还会将他的读书方法在不经意间渗透到你的脑海。他的节目并不同于我们印象中的老派填鸭式讲授,他会让你置身其中,回味无穷。比如他在某期节目中,推荐和分享一本书,先采用抛砖引玉的方法,引出今天要推荐的书籍。然后简单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故事情节等常规性介绍(此处为常规性介绍,对于未读过此书的人非常必要)。虽说此块为常规性介绍,但并不是愚人的照本宣科,而是将当时的背景与现今做切换,让你不局限在历史中,也会根据历史跳跃到现今,你会发现历史与现在有时会有惊人的巧合,但到底是巧合还是必然,就需要身为读者的你细细品味了。常规性介绍结束后,道长会透过文字和故事内容的表层性,深入到书中的内核,那种感觉对我来说如同剥洋葱的过程,剥到最后的一刻你才在泪目中明白写作者的良苦用心。
关于《一千零一夜》背景及音乐也是这个节目的亮点。夜色、灯光、车水马龙的街头的阵阵喧嚣、众生相等等,还有伴随着夜色下读书人的背景音乐,不也是一本巨大浩瀚的书籍吗,其中的每个人都是一本行走的书,他们将生活与周围的景色交织起来每天谱写着不同的书,酸甜苦辣、他们内心的五味陈杂的某个角落应该也躺着一部等待别人开启的书籍。
希望你看到我的评论后,也能在一天落下帷幕后,静静地聆听在夜行中涤荡灵魂的道长为你娓娓道来。当你看完时,若其中的某本书能引起你的共鸣,愿你能拿来静静的体味出自己的故事。
“太晚了,太晚了,在我这一生中,这未免来得太早,也过于匆匆。才已经十八岁,就已经是太迟了。”
《情人》开头的这段话,完全像诗作一样。我不能说文艺青年太多愁善感,有点儿神经质和忧郁。因为正是这样一颗敏感细腻的心,加上对文字的极强的把控力,才有这部触动人心,感慨万千的作品。
可是当我把小说电影看了又看之后,我觉得这作品有了煽情的嫌疑。你可以说我很粗俗。但是读到这些类似的句子,我总想起我一个室友爱抄一些感伤的句子,当我们问她是不是有什么难过的事情,试图安慰她的时候,她却总是一副深沉又绝望的样子说:“你们不知道我经历了什么,你们永远也不能理解,就不要再多问了。”
年纪轻轻,就已经看透人性,痛彻心扉,或者是有些经历,发觉自己不是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要去大理寻找生活。在当下的我看来,实在不是深沉,也着实没有看透。
时至今日,我对王家卫还是喜欢不起来,戏里不断地戳人的软肋。醉生梦死酒,喝了就可以忘记过去;等情郎归来的妇人,直到容颜老去;一直在这片沙漠里居住,却从未看清这片沙漠。这跟45度角仰望天空,一滴晶莹的眼泪从眼角滑落没啥区别呀。这跟热泪盈眶的爱国主义教育好像也没什么区别。当然,我要肯定王家卫的精致,以及某某某的粗制滥造。
以前我受了这种文艺情绪的感染,跟男朋友吵架后,会一个人大半夜走在亮着路灯的大街上,觉得寂静的天地间没有人理会我的悲伤,边走边哭。觉得自己可怜极了,孤独极了,简直就像王家卫电影里的女主角。
我到现在才明白这种煽情的可怕,它像是一种精致诱人的甜点,有时候你忍不住吃一两口,整个人轻飘飘的,像在天上飞,它让你变得更浪漫,让平淡的生活有一点点的戏剧性。可是真正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我觉得真正的生活像是《红楼梦》,《金瓶梅》,《阿Q正传》,《霸王别姬》,《背影》,真正的生活是一碗难以下咽的杂粮饭。在杂粮饭里嚼出一丝甜味也许就是生活仅有的浪漫了。
现在,我希望自己活得粗糙一些,不要那么敏感。也许神经大条一些的盖茨比不会叹息黛西的离开,他选择默默地离开再重新开始。也许神经大条一些的杜拉斯不会执着于自己15岁那一年的遭遇,不断不断地重复写着那几年的故事。
我不想被一种情感牵绊,念念叨叨不愿意走出来,我想把它深深藏在心底,继续前行。
所以我不是一个文艺青年,我对于纯粹的文学作品,比如诗歌,我觉得它很美,读起来,内心也会有一阵感情的涌动,甚至偶尔读着读着要掉下泪来。可是我总觉得我被控制了,就像我读完村上春树,我觉得我根本不在现实的世界里,甚至楼下小卖部的大妈看上去都有不一样的故事。这种脱离现实的虚幻感通常要几天之后才会消散。然而我却不喜欢这种感觉。所以我现在更喜欢读史书,读鲁迅,读实用的书,看可可西里,看纪录片,了解宗教,而不是沉浸在宗教的氛围里,了解情感,而不是沉溺在情感里。我觉得理性真实的文字更有力量,它让我看清自己,了解楼下的大妈,了解我所处的社会,而不是给我一个虚幻的自我,扭曲变形的社会的影像,像王家卫电影里那飘忽不定的看不清的彩色背景。
看了赵南栋这一集。暂且不论老赵们的信仰,但他们对信仰坚定的程度令我诧异,愿意为信仰倾其所有的情怀已经到了感人的地步。我相信小说一定很好看,情节也一定会触动我,但我不会看,因为太沉重。
为了信仰,天伦之乐没有了,生命没有了;孩子们因为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正道上的人生没有了。
这真的值得吗?一边是虚空的理想,一边具体的人生。
我毫不怀疑陈映真是一名纯粹又异常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但是在他的描写里,左派们为了信仰失去的越多,越让读者们唏嘘喟叹,也越说明他内心在信仰与他所见过的沉重代价之间的挣扎。
他明明可以不让老赵的妻子被枪决,明明可以不让老赵的儿子们误入歧途,明明可以让老赵在出狱后再享天伦而不让赵南栋见不到父亲最后一面。
情节的发展如此残酷,我感觉到了陈映真对他同志们际遇的深深同情,可能还有对自己人生经历的自怜。
但是陈映真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在北京。我有的就只有深深的敬意和感动了。
这个剧组很有意思。
我看他一个人在深夜的街道呱噪地讲,好孤独。只有我一个人觉得旁边路上的车声太喧哗了吗?
我更愿意把他形容为一个体制外的大学老师。桃李真可谓满天下。
好爱这个男人
真是希望有很多人能够看这样的节目。我们整个民族现在被这个媒体环境搞的脑力都退化了吧。用这样的节目来补脑吧。要是一些人按图索骥去读书,那就更是功德无量了。
有一个人愿意把自己的阅读经验用这种方式讲出来,我们唯有加倍珍惜。听多了,也习惯了梁文道不标准的普通话,也爱上了路边的车声人声,那是生活的气息。
幽默是很高级的。汉语这么美,因为逗比这种词的出现,仿佛烂掉了。我愿意称赞别人幽默,机智,有趣,甚至因此而偶尔刻薄这样的评价,也不是人人都配得上的。感谢所有有趣。如果说悲天悯人是世间的盐,那有趣就是世间的糖。道长说书当然可以打四星,但因为这点儿可贵的甜头,再点亮一颗。
感觉好像做到了一种困境。为了订阅量在小心翼翼地迎合恶俗,但是又因为并不真的拉得下脸去,所以既没摸到,姿势也格外别扭些。#看在这种蠢萌的份上多一星#
喜欢看普通话不纯正的梁老师大晚上在北京街头瞎晃。哎,水平不知道甩罗辑思维多少条街。
行走版的《开卷八分钟》,一刻钟比八分钟更长些,更能说出些道道,非常喜欢!
梁文道在大北京说着说着把伞打起来了还在说,萌翻
读书节目没人做得过闻道
我喜欢。夜幕下的北京,有点日本独有的“物哀”之美,但少了清寂,多了些烟火味。这样的时间,听一个文化人读书,是件享受的事情。
初看梁老师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解读便产生了兴趣,没想到出乎意料的好看,节目的取景,配乐还有拍摄方式都做的很好,最重要还是梁老师讲得精辟,希望“一千零一夜”后,我依然爱着这样的节目。(https://www.douban.com/doulist/43813578/)
这才是读书人的样子:黄黄的,真真的。
就像他给自己的书取名为《常识》,他选的书,他所讲的故事和他对问题的思考,是最重要的常识,很多复杂的思辨理论从他嘴里讲出来,都变得不难么艰涩了,很多普世的情感从他口中说出来,让人深深得感到共鸣,于是对这个世界感到安全。
看了十几年梁文道。看着他从三人行到8分钟,从凤凰到看理想,从左翼妖僧到文青教主。之所以还爱看他,是因为在他身上总是能够重新找回自己的初心。其实梁文道的千言万语不过是在对大众重复同一句启蒙的老话:“敢于运用你自己的理性!” 对牛弹琴了十几年,他还在坚持。这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
在无数个暴走的日日夜夜,听完一千零一夜。
这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该做的事情,纯粹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气节! PS:在说书人祸乱滔天的今日,难得有像梁文道这样纯粹的文人还在坚守。。。。。。。。。。
探讨的姿态,谦虚的态度,娓娓道来的从容,循循善诱的引导。非常难得非常优秀的读书类节目,道长干得漂亮!博尔赫斯那三集真的太精彩了,已经听了无数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