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Hide and Seek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老是壮着胆子看这些心理片,每次看完都手脚发凉。最后的最后才知道心理出了问题的不是女儿,而是作为心理医生的爸爸。看完之后只是担心要是真的有这样的童年和经历,以后还能没有阴影地生活下去嘛,看着母亲被父亲杀死,看着父亲性格分裂害了身边的猫身边的朋友,看着无奈之下自己的心理医生杀死了父亲,还是希望这只是电影。
另外,电影里的小女孩很可爱
2 ) 双重的双重 《Hide and Seek》的结构分析
没有料到的是,也是影片中所有问题所指向的共同结果就是双重人格的父亲和双重人格的女儿。
设定:
父亲的双重人格为A和B
女儿的双重人格为C和D
那么,在这座房子里发生的是,就是A、B与C、D任意配对的过程。
若是把正常人格作为第一层人格,即A、C,把病态人格作为第二层人格,即B、D的话,在电影中,能看到的结果是:
A与D的相遇,较常见。
B与C的相遇,集中在影片末尾。
A与C的相遇,作为最表层的情况。
而最后一种B与D的相遇,在电影中仅仅是暗示:
即B(查理)与D女孩的另一人格一起捉迷藏时所进行的事情。
这应该就是电影的结构了~
3 ) 恐怖悬疑片之大杂烩
下面讲讲我看片的心路历程,诚然,我看过为数不多的恐怖片,悬疑惊悚片,但仅仅是这几部像教科书一般的片子,指导了我在看片中的一切思想活动。
首先,影片开始,描绘的是女儿和妈妈嬉戏的温馨场面,在鬼片或惊悚片里面加入温馨情亲的场景,让我马上联想到美版的《鬼水凶灵》,前面越是煽情,后面越是生离死别的悲痛。前面的温馨是为烘托后面的悲剧。果然,小女孩的妈妈死了。。(呵呵,其实我看之前就知道了,因为看了简介。呵!)
接着,女儿和爸爸搬到新居后,女儿说她有一个新朋友时,根据当时的表现手法,导演极力想营造出一种假象,有意把观者的思维向存在常人不能见的鬼魂,或女儿出现精神失常的方向上引导。当爸爸问女儿,这个朋友叫什么的时候,女儿说:查理。
我当时的心里活动这这样的:一、存在一个鬼魂,可能是隔壁邻居家死去的孩子。支持我的推断同样来至《鬼水凶灵》,里面女儿一直能看到那个死去女孩的鬼魂,并一度和她做朋友。
二、小女孩本身有问题,其实不存在这么一个朋友“查理”,我的意思是,可能存在这么一个物体,姑且叫做人吧,但绝对不是导演最初表达给我们看的样子,即它可能是个鬼魂。支持我的推断来至《小岛惊魂》,看过的朋友都知道,《小岛》里面有个小男孩叫“维多”(是叫维多吧?),只有妮可的女儿能见到,所有人(我和观片的朋友)都以为他是存在的鬼魂,结果别人才是名正言顺的“人”。
随着情节的发展,第一种可能性逐渐被排除,因为越看越不像鬼片。
再看第二种可能性,小女孩本身有问题。而据我为数不多的观影经验和迟钝第六感,如果真的是小女孩有问题,那导演也太无聊了。。所以肯定不会是这样。所以肯定存在一个“查理”,不是鬼魂,那肯定就是一个人。
于是开始怀疑她爸爸。为啥?我的心里活动是这样的,新居,与世隔绝的环境,儿女通灵,老爸不停的写东西,所有这些场景你能联想到啥?肯定是《闪灵》咯。不过还没等我应正我的想法,一起看片的朋友就剧透了!查理就是她老爸。。
原来她老爸人格分裂,自己都不知道,此举一出,我马上又想到了《致命身份》里面的杀手。。所以一点也不觉着震撼。别人那个能分裂出10种人格,你才多少?
接下来,我就像在看《闪灵》,只不过不是杰克尼尔森版的,是罗伯特德尼罗版的。
当她老爸意识到自己人格分裂时,我想呀~该把你女儿毙了吧~~果然,拿着斧头,哦错了,是刀子~去追她女儿了;我又想呀~女儿该躲进卫生间他老爸来砸门吧~~果然,进了卫生间,不过又跑回她自己房间了..她老爸踢门那段我想呀~~门肯定得踢开~女儿也能跑出去吧~~果然,他们来到了外面。。他们刚到外面的时候我又想呀~~该进迷宫了吧?结果他们进了山洞。。
..........
最后女儿又在画画,感觉不对,一看上面她画了两个头,哎呀~~跟《寂静岭》一个样,MS一切都结束了,结果却没完没了。。
总而言之,影片的每一个亮点对我来说都不是亮点,观片过程行云流水,波澜不惊~~仅是把原来看过的恐怖悬疑片重新回味了一番而已~
4 ) 意料之中的出其不意
精神分裂几乎成了悬疑片的代名词,主要电影中出现了精神分裂的病人,这就意味着电影肯定朝着悬疑惊悚的方向奔去,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看悬疑片都希望看到一个经典的结尾,结局越是出乎意料电影也就越成功,于是编造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成了所有悬疑片的必杀技。
作为一部典型的惊悚悬疑电影,《捉迷藏》还是把宝押在故事的结尾上,但一个出人意料的故事结尾并不是那么容易就编出来的,奈特西亚马兰突发灵感创造了一部《第六感》,被无数悬疑片拥趸奉为宝典,后来的《小岛惊魂》虽然在惊悚和悬疑程度上全面升级,但没有一个独创的灵感,让这部影片这能背负着copy《第六感》的包袱。《捉迷藏》把电影的主题直接放在精神分裂上,这无疑是在开头第一分钟就告诉观众电影会有一个出其不意的结局,从心理上讲观众就会去主动猜测这个结局,随着故事的不断推进,电影中的主角只有父女二人,也就是这两人中必有一个是真正的精神病,剧情一直在告诉我们女儿受了母亲之死的影响,对她的神经刺激很大,编剧此举无非是想让观众的思路和视线都聚焦到女儿身上。可事实情况和编导们最初的想法有点不同,现实中的观众早已经历过各类好莱坞悬疑片的洗礼,对于这样一个故事,观众们只要小小的运用下逆向思维,就猜的出真正的神经病人是父亲,而不是女儿。这样一来结局的出其不意也变成了意料之中。
5 ) 心理医生的心理出现问题,哪还有谁能规避——恐怖
谈谈《捉迷藏》吧。又是介绍人格分裂的电影,看起来很带劲,因为总是有一些看不懂的地方牵着人,会去猜测,但结果一般又出乎意料。
这个片子里面让人不停地去想,谁会是Charlie,Emily是不是神经不正常了,David这个心理医生能否医好自己女儿的病,以及鬼鬼祟祟的房东、行为诡秘的邻居与主人公有何瓜葛等等。到了最后十几分钟,答案揭秘的时候,会有一种说不出话的感觉——
David就是Charlie,心理医生的心理出了毛病。一次宴会,他发现妻子与一个陌生男子偷情,于是在嫉妒心理的作用下,将妻子用枕头压死,然后拉到浴缸,做出其自杀的假象。记得chenhui老师讲,人在异常不情愿的情况下,会刻意地忘记一些事情。果然,影片中的David选择忘记自己做了什么,每次杀过人,他都会在凌晨二点零六分醒来,作回父亲的角色。由于太害怕失去,所以让谁也得不到,这才是David心底的话,人最最本质的自私的一面展现出来了。妻子死去之后,曾经的背叛给David留下了很深的伤害,他把感情移嫁到女儿身上,他要让自己成为最最珍爱的女儿的唯一朋友。影片最后,Charlie要去掐死女同事时,Emily大喊,“don’t hurt her, she is my friend”,这时Charlie说,“friend? I guess I am your friend!”他希望女儿只有他这个唯一的朋友,其他的不管是动物(家猫)还是玩具(娃娃)还是人(伊莉莎白。杨)都只有一个出路,就是死。
知道了Charlie的确存在之后,Emily的行为也就显得不是那么神经了,相反,我觉得这个女孩有些可怜。从小只有妈妈陪着她玩,亲近的人死去之后,她的精神一度空虚。Charlie在这个时候进入她的生活,陪她玩hide-and-seek,成为了最最无助的她的依靠,赢得了信任之后,Emily一直信守承诺,不管爸爸怎么问,她都没有说出过Charlie到底是谁,而且她明明知道Charlie做了违法的时候,也没有报警,没有直接指出杀人凶手,而只是在浴室的墙上写出带有暗示性质的话……直到她的信仰破灭。片尾,Emily住在儿童精神病医院,画了一幅画,长了两个脑袋的Emily在笑……
片子还是不错,能让人有一口气看完的想法。但是主题有些隐晦,说明了什么?人不能真切地希望永远保有一份感情,不管对谁,都应该保持适当距离,否则,爱之深,恨之切,容易误入歧途?
最后,我觉得片子还是有一些没有交代清楚的事情。比如,David对女同事说,我希望Emily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而不是像我一样。这里似乎要介绍自己神经方面的伤害是与小时候的某些行为有关,后来证明没有。邻居夫妇行为异常,David半夜用望远镜看见他们在歇斯底里地争吵,最后也没有讲什么。Emily对Charlie的态度转变也不是很自然,开始乐于10万,20万地数数来做游戏,后来没有任何迹象,就开始害怕,不想再见Charlie了。如果这些完善一下,great movie!
6 ) 谁更爱玩捉迷藏
好像,这个世界,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游戏,玩游戏的孩子,都玩过捉迷藏。只要有可以的空间,孩子们就喜欢把自己躲起来,甚至希望有隐身的能力,让别人找不到自己--Emily就是这样的孩子.
好像,这样的游戏,有时可以陪伴人的一生。不过是,长大的我们更喜欢或者可以说是无法控制地希望把自己藏起来,甚至潜意识幻想自己某一部分的消失,让自己找不到自己--David就是这样的成年人.
在David自己的世界里,他成功地隐瞒了自己.
在他的意识中:与别人偷情的是妻子/自寻短见让这个家破碎的是妻子/心理异常行动古怪的是女儿Emily/不接受外界甚至把他的新朋友伊丽莎白从窗口推下的是Emily/而引起孩子这一切行为的是"查里"--Emily的臆想伙伴/而这个"查里"很可能就是那个自己痛失孩子的邻居...
而自己呢?自己是受害者,是受伤的丈夫,是无辜的父亲,是竭力挽救治疗自己那失常孩子的医生.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不正常,唯一理智的,就是自己.
别人都是自己的病人,都需要自己的帮助.
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我们紧跟着这个可怜父亲的经历,遭受失眠的痛苦和一断断难堪的梦境,每天经受自己孩子和"查里"的可怕的捉迷藏游戏,心力交瘁.我们多么想快点和他一起找到这个元凶"查里"--无论他是臆想出来的还是真实存在的,因为我们不忍心再看到这个无辜的父亲在孤立无援的大房子里遭受折磨.
伊丽莎白死了,警察找上门来.对,一定是Emily干的,受那个"查里"指使!是的,警察一定也看出来Emily的异常,我要保护自己的孩子,我要为她隐瞒!
果然,伊丽莎白的尸体在浴缸,和Emily母亲的死法一模一样!
他爆发了,他要找出凶手,他要保护这个家
那个可以的邻居如此可怕,他一定是嫉妒自己有这么个漂亮的女儿,一定是他干的!
然而自己在寻找凶手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那个Emily在柜子后面找到的密室--那个很可能藏匿凶手的密室里,为什么封着自己每天在记录她"病情"的笔记本和耳机?为什么那本天天记录的笔记本空空如也?想起来了,为什么自己的手上那天平白无故有脏的黑印?那天为什么会做有人把伊丽莎白推下去的噩梦......
原来最爱玩捉迷藏的不是孩子.
原来在这个"充满威胁"的世界里,真正需要自己医治的是自己
真的,没有什么比孩子更善良,所以,请不要给孩子留下那一道看见邪恶的光线吧。
这个由Robert De Niro 和Dakota Fanning 遭遇的惊悚片中,扮演小Emily的Dakota演技了得,光芒甚至盖过德尼罗.这个西恩潘《I am Sam》片中活泼善良的小女孩在扮演冷悚的心理角色时依然信手捻来,丝毫没有扭捏的成分,俨然是个成熟的不可小觑的演员。让我们拭目,期待她在与小汤哥《世界之战》中再度惊人的表现吧!
谁更爱玩捉迷藏?孩子,还是大人?
气氛不错 细节出彩
这部也没有让我有恐怖的感觉~应该算是心理片~人格分裂~~~那个小女孩演得很出彩~
磨磨唧唧故弄玄虚了一个多小时,就为了两分钟的已猜到真相,真相之后又墨迹了20多分钟,无趣中的无趣。
Dakota太灵了。在那个年代的类型片中也算个中翘楚。
今天又夜不能寐了 看看提神~ 老分裂没意思&我对这种萝莉有摧残倾向…
小孩子演的恐怖片总是更加恐怖,为什么?
本来以为是儿童恐怖类的,没想到最后发展成人格分裂类悬疑片,但也只能说比纯恐怖类的剧情上好一点,跟致命ID那种还是差一大截,德尼罗和Fanning的表演还是不错的,最后结尾的画是暗示萝莉也是凶手之一吗。。据说有5个结局编剧你也分裂了吗。。
第三者造成刺激分裂的杀人案。2点06的细节,梦的还原和儿童画使用得很俗套,但是德尼罗的演技真赞,小萝莉演得也很不错。别的就没什么了,多结局表示可能还有一种可能:小萝莉其实是杀手也可以的(5个结局中的至少2个这样暗示了呢)。
看时期待恍然大悟,看完仍然一头雾水。谁解释下Amy那瞬间被抠掉眼睛的娃娃、手心里的蝴蝶、凌晨两点零六、不幸死去的小猫、冤死的伊丽莎白?但愿是俺没看明白,不是导演故作玄虚到自己都忘了前面的桥段。看网友影评去也。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4OTk5MzMy.html
原来这片有好几个结局,我看的结局是小女孩最后画的一幅画自己有两个头,说明小女孩也有人格分裂,难道人格分裂会遗传。扮小女孩的达科塔·范宁小时候真的好可爱,演技也很好。
人格分裂
诸多不合理之处,可以说导演为了忽悠观众已经顾不上太多。剧情突然转换的难以预料也是拜这无节操的忽悠所赐,但还是足够渗人,罗伯特德尼罗确实不像只是陪衬。后半部基本是模仿闪灵,手电筒一闪一灭的画面突显变态,达科塔范宁演得尤其好。结尾画暗示另一个DID。5个版本?被当作提线木偶的观众说什么好
其实说真的,还是挺不错的,至少,是真的恐怖,不是妖魔鬼怪化。而杀手锏,当然就是范宁小妹妹了,萝莉凶猛呀,片尾结束的时候,那副画画,有两个头,这是人格分裂么?
小女孩的表演完全能配得上德尼罗
几年前看的片子,当时觉得不错,今天又翻出来看,顿觉坑爹不少,不过发现可爱小猪脚就是i am sam的女猪脚,叫范宁
6/10。大卫用蜡笔在浴室帘子上写出提示语,宴会外妻子出轨的梦境闪现越发具体,两个线索场景都运用了抽象的黄色光线象征内心的狂躁和不安。捉迷藏看似是父亲安抚女儿的一种治愈游戏,实际暗示查理和大卫这对父亲双重人格的心理斗争,大卫作为心理医生习惯从他人身上找毛病,他偷装摄影机观察邻居夫妻的争吵,希望治愈他人的家庭问题来拯救自我的心灵,但当他打开书房看到未拆箱的书籍和空白的笔记:本我的快乐准则被隐藏在心中最安全的角落,自我以治愈女儿心病的谎言来压抑本我,最后谎言揭穿使大卫隐藏的阴暗面毫不留情地爆发,对于女儿的愧疚和占有欲让大卫极度警觉周围的人,连女儿的布娃娃都不放过,女儿拿鱼钩穿透昆虫身体的暴力因子正是不和谐的家庭氛围所导致的,结尾女儿的自画像出现了两个头,提示女儿受父亲的暴力影响可能也患上了双重人格。
有德尼罗和范宁的人格分裂电影,虽然一开始以为一部纯情片,故事越往后,才发现本质,一猜就确定凶手是德,可结尾那画又预示范也分裂了,那她又没杀人呢?不知道。
达科塔范宁有一双灵异的眼睛,直视你的内心。我想在对戏的时候就算是罗伯特·德尼罗这般的老戏骨也会感到莫大的压力。
2009/5/19凌晨,土豆网,看过Red Eye之后,其豆瓣网页的推荐影片中有此片,遂观之,不错,很好的多重人格心理惊悚片,4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