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风烛泪

HD中字版

主演:卡洛·巴蒂斯蒂,玛丽亚-皮娅·卡西利奥,丽娜·甄纳里,Ileana Simova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52

 剧照

风烛泪 剧照 NO.1风烛泪 剧照 NO.2风烛泪 剧照 NO.3风烛泪 剧照 NO.4风烛泪 剧照 NO.5风烛泪 剧照 NO.6风烛泪 剧照 NO.13风烛泪 剧照 NO.14风烛泪 剧照 NO.15风烛泪 剧照 NO.16风烛泪 剧照 NO.17风烛泪 剧照 NO.18风烛泪 剧照 NO.19风烛泪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风烛泪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50年代的意大利,战争带来的恶劣余韵还在持续着,面对强大的生存压力和微薄的养老金,曾经为政府辛辛苦苦工作几十年的退休者们终于呐喊着走上了街头,但很快便被警察驱散了。在散开的人群中,温贝尔托(卡罗·巴蒂斯特 Carlo Battisti 饰)显得格外的凄凉,他身无分文又生了病,即将要因为付不起房租而被赶出住了二十年的老宅,而在他身边一直陪伴着他的,却只有他的爱犬。女房东凶神恶煞,但她的女佣玛利亚(玛丽娅-皮埃·卡西里奥 Maria-Pia Casilio 饰)却对温贝尔托格外关照。但是玛利亚的力量微薄,不足以保全温贝尔托的住处,走投无路的温贝尔托只得牵着爱犬流落街头。他想乞讨,但放不下尊严;他想自杀,但舍弃不了人生;他想丢掉他的爱犬让它另寻主人,但爱犬的不离不弃唤醒了他心中的感动的希望。影片的最后,一人一狗渐渐远去的画面在另一个层面控诉了生活的残酷和无奈。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的爸爸是国王警察夫人2剧场2020沙龙·琼斯小姐新情义无价精武风云·陈真国语大南迁全息游戏:恋爱世界非礼勿视2铁掌旋风腿烟波浩渺之相识童眼爱的奇迹稚子骄阳邪恶力量第十一季死亡之间少林足球国语遗留搜查4我的企鹅朋友捕风汉子孔子(1991)七年前的五月黑钱第二季掮客恐怖雨林心理罪阴谋

 长篇影评

 1 ) 老人与狗

在《偷自行车的人》里,德西卡将镜头对准了中年男人,他为了工作,为了家庭的生计,游走在街头找寻失窃的自行车,并最终成为了行窃者。在《擦鞋童》里,德西卡将镜头对准了孩童,他们为了生存同样游走在街头,想尽一切办法赚钱,在监狱里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被上帝遗弃,被时代戏弄。而这部《风烛泪》里,德西卡将镜头对准了老无所依的孤寡老人,一个衣冠楚楚但又生活窘迫的退休老者—温贝尔托。

依旧是战后百废待兴的时代,生存的压力笼罩在城市的上空,温贝尔托和一群老人在政府门前高喊增加退休金,但最终得到的却只是警察的驱逐与追赶。他拿着自己的怀表到处向人出售,只为卖出个好价钱来支付自己欠下的房租,虽然卖掉怀表获得的收入只是杯水车薪,但他为了留在自己居住了20年的房子里不得不尽力而为。他甚至低价卖掉了自己的书来筹集欠款,但冷酷无情的女房东对这个年迈的孤寡老人毫无同情之心,她只留给了温贝尔托一条路:要么一次性付清房租,要么滚蛋。他在路上向曾经的朋友借钱,但无一例外的都遭到了拒绝,他想要乞讨,但自尊心让他无法伸手。流浪街头的日子即将到来,温贝尔托躺在床上,眼前是无望的生活,而隔壁的女房东则跟男友以及一众中产阶级朋友进行着聚会,表演着歌剧。这样强烈的反差折射出老人的凄凉和女房东的冷漠以及阶级的对立。

影片中的善意来自于温贝尔托的爱犬和女房东的女佣玛利亚。玛利亚是唯一给予温贝尔托关心和同情的人,当温贝尔托因长时间饿肚子而发烧住院后,玛利亚是唯一来看望他的人,并将狗带到了医院外让温贝尔托能够在病房里看见自己的爱犬。但除此之外,她也无法提供更多的帮助,因为他们都身处社会底层,都面对着极其不确定的未来。玛利亚怀孕了,但她不知孩子的父亲是两个男人中的哪一个,这是她的第一个烦恼。第二个烦恼是,如果女房东知道她怀孕了,就会辞退她,将她赶走,而这也是百分之百会发生的事情。所以温贝尔托和玛利亚可以相互取暖,但无法将对方从泥潭中拉出来。温贝尔托唯一在乎的就是自己的狗,当他从医院回来后,房间的墙已被砸破了一个大洞,而狗也失去了踪迹。他急切的来到宠物收容所找到了自己的爱犬,并将狗带到女房东面前,告诉她狗没有死。这是他语气最激昂,腰杆挺得最直的时刻,因为他找回了自己唯一的“亲人”。但生存的窘境让他最终不得不进行最艰难的抉择,他想要寻死,所以打算将狗交付给别人,但最终没有谈妥。随后他将狗托付给了公园里玩耍的小女孩以及女孩的家人,但依旧遭到了拒绝。他趁狗不注意偷偷离开,但忠心的狗最后又跑回了他的身边。他抱起狗,站在铁轨旁,试图迎接火车的撞击,但面对死亡时,狗挣脱了他的怀抱,逃到一旁惊恐万分。狗选择了活下去,它不是人,无法体会到人类独有的痛苦与绝望。但它的生之欲却也感染了一心寻死的温贝尔托,他拿着松果逗弄还处于惊恐中的狗,最后电影在老人与狗远去的身影中结束。狗救了自己,也救了温贝尔托,故事的最后并不悲伤,却也看不见希望。

 2 ) 无法治愈的孤独感

《温别尔托.D》曾被一众评论家誉为德西卡新现实主义的封关之作。尽管影片在当时上映时票房十分惨淡,不仅观众和电影界不买账,还招致当局政府的不满,认为其丑化了社会现实,但它却在几十年后的今天被提升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我们知道,很多人都喜欢把纪录片式的拍摄、取材大众场景等因素归纳为新现实主义的代表特征,因此在我看来,这一标准下的《温别尔托.D》的确算得上是一部非常典型又优秀的新现实主义作品,甚至在故事线和镜头运用等方面要超越《偷自行车的人》和《擦鞋童》。

影片描述了一位靠退休金生活的老人短暂又充满创伤的一段人生经历。面对着微薄的存款和咄咄逼人的房东,老人的生活举步维艰,聊以慰藉的只有一只宠物狗和善良的小女佣,但女孩自身的处境也十分不易,睡在走廊过道上的她不仅要早起晚睡的工作,还要担心被房东发现怀孕后被赶出去。两条平行线构成了影片的大致结构。

从整体上来看,《温别尔托.D》由于削弱了故事的戏剧性而显得更加生动且真实。影片不再像《偷自行车的人》一样设置了种种巧合(永远抓不到的小偷;知道小偷地址的人一出了教堂便人间蒸发;里奇刚偷了自行车,主人便出现),而是把主人公生活中的具体时刻逐个进行了串联,情节与情节间并没有什么必要关联。举例来说,老人的病其实并不需要去医院,但他依然执着地呼叫了医护人员将其抬走并想蹭一蹭医院的床位,第二天虽然被房东赶出了家门,但前后故事的因果关系并不强烈,也没有起到推动后面情节向转折和高潮发展的作用,它只是一种对生活片段的罗列和展现。而正是这些所有的生活片段为我们串起了老人内心的孤独和绝望,钱财不足固然会使人窘迫,但人情冷漠,无人关怀才是压垮他内心的一块巨石。

除此之外,德西卡把柴伐梯尼一直所崇尚的“尊重现实的时间持续长度”理念在本片中做出了很好的诠释。小女仆早晨起床,穿过走廊,磨咖啡,清理蚂蚁,睡眼惺忪的在厨房做着一系列的琐事,镜头没有把这些无意义的画面切割,象征性地进行浓缩和省略,而是完整地呈现了出来,作为了对角色的背景塑造。这便是在我看来本片比《偷自行车的人》更符合新现实主义所谓的拍摄标准的重要原因。 而在演员选取上,德西卡再一次展现了其对非专业演员的任用偏好,并有着比同时期其他导演更为娴熟的指导技巧。在本片中,扮演温别尔托的演员是来自佛罗伦萨的一位教授,其本身固有的知识分子气质为诠释温别尔托这样一位曾经的中产阶级提供了不小的帮助----穿着体面,举止得体,即使在窘困的境遇下也要努力维持着自身的脸面。也许是得益于其自身的演员经历,德西卡作品中的非专业演员,演技上总是远超罗西里尼、维斯康蒂、德桑蒂斯等导演的作品。而这样的选角方式也一直在德西卡之前的作品中很好地帮助他中和掉了那些不那么新现实主义的元素(如棚拍、戏剧性情节),使影片看起来更加亲切真实。在《温别尔托.D》中这一方法更是锦上添花。 除此之外,导演和编剧在对温别尔托的性格特点塑造上也是可圈可点。主人公相比于德西卡之前的影片主人公明显要更加悲惨。里奇虽然没了自行车,但至少有家人的扶持。《擦鞋童》中的孩子们虽然只短暂地拥有过友情、自由与快乐,但相较于温别尔托老无所依的境遇却好了不止一点点,使人不禁会产生怜悯和同情之心。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脆弱无助的老人,在小女佣因伤心而没有看护好他的宠物时,却毫不留情面地训斥了对方,将自身的愤怒转嫁给身边同样弱小的个体身上。他只关心自己的感受却无视他人的痛苦,希望别人给予自己关爱却做不到理解他人的遭遇。不得不说,这样的角色刻画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从古至今戏剧故事编排中非黑即白的角色设定的局限,使得人物更加真实立体,让人又爱又恨。而另一方面,它也为德西卡的主题传达起到了铺垫:影片结尾,老人孑然一身,连箱子也扔在了一边,抱着心爱的宠物走向未知的前方。从开篇到结尾,温别尔托都一直在渴望着他人的帮助,但留在他身边的人事物却变得越来越少,他渴望着摆脱孤独,却在孤独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这部影片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此时的意大利已经逐渐地从战争的阴霾下走出,平民的境遇有所改善,很多导演们也都不再热衷于拍摄那些充斥着苦难又十分教条的影片。因此在大家眼里,新现实主义的确是应该偃旗息鼓了。我想这也是《温别尔托D》总是被冠以德西卡新现实主义的封山之作的重要原因:人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和旧时代划清界限。而导演本人真的会无聊到设定这种形式上的分水岭吗?显然是不会。这一点通过其之后的电影会被轻易证实:德西卡从未抛弃他的人文关怀和诗意写实的电影风格。的确,经济革命和社会革命可以有效地改变社会格局和穷人们的现状,但那些根植于人心的孤独真的也能得到改变吗?蜚声国际的安东尼奥尼等人在明确表示过对新现实主义的不认同后,拍摄出来的作品不也是基于人类内心情感的排他性所导致的种种困境吗。在我看来,新现实主义其实并不是像大家所说的那么‘新现实主义’,而后来的现代主义亦或是心理现实主义也并没有其自身标榜的那么独具一格。文化是不应该被割裂和遗弃的。

好久之前为了考试写的,还是记录保存一下吧。

 3 ) 玛利亚的青春,温贝尔托的老年,谁更惨?

年轻时候我们都有可能是女佣玛利亚,老去的时候我们都有可能是退休老人温贝尔托。

我们都可能是玛利亚,出身低微、没有多大的本事,只能做一些收入微薄的所谓低贱工作;年少无知、未经世事,泛滥爱情,怀孕后得不到情人的认可,回家又怕父母的责骂,被老板发现又会被炒鱿鱼。影片中的玛利亚就像大多数涉世未深出来混社会的年轻人,一切随心所欲却又承担不起随之而来的后果,一片善良之心却又没有多余的能力去帮助自己想帮助的人。

年轻的时候遇到绝境忍一忍总归能过去,毕竟未来拥有无限可能,然而对于行将就木的老人来说那就是雪上加霜。影片以一群老人游街示威开场,他们并不是为了那些形而上的自由、爱情、公正,而仅仅是去维护他们老年时那可怜又微薄的退休金。辛辛苦苦工作几十年,没想到到了晚年退休金连房费都付不起,最后甚至被房东扫地出门。影片中最让我触动的是老人温贝尔托生病的时候,作为一个无亲无故、没有兄弟姐妹、没有儿女孙辈,一切只能靠自己。半夜一个人默默的打电话给医院,然后慢慢收拾住院的行李,虽然去医院但依旧注重形象的他细致的穿好衣服,当医护工作人员到达时,为了不让与他相依为命的狗跟着,他还恳请护工帮他逗一下狗。当一切准备就绪,自己慢慢走到门口,自己躺到担架上,一脸心酸又无奈地离开了住处。如果你是独身主义者,看到这一幕你是否会动容呢?

走投无路,温贝尔托想尝试去乞讨,然而碍于尊严的他终究是收回了伸出去的手;想找朋友帮忙,然而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谁会愿意借钱帮助呢?第一个朋友听完他的倾诉后转投上了车离去,第二个朋友尴尬的看着温贝尔托,最终也是离他而去;他想自杀但又放不下爱犬,他想和爱犬同归于尽,最终却是狗救了他一命,把他从绝境中拉了回来。这样的一个孤苦无依的老人,本该是享受着几十年辛勤工作后的安乐晚年,然而却是挣扎在生存的底线上。

想抗争,却没有牌照;想乞讨,又放不下尊严;想一死了之,又放不下狗;想和狗共赴黄泉,狗却不放弃他。故事结束了,风烛残年的温贝尔托没有太悲伤,但是未来应该也不会再明朗了。

 4 ) The old man with a dog: life always goes on.

Umberto D, a film with a rating of 8.6 on Chinese media platforms (Douban), is an Italian film from 1952 that less than 10,000 people in China have marked as having seen today. Among the more than 2,500 reviews, the most frequent comment is "De Sica's neo-realism", in which users say they see a tragic old man in an indifferent, chaotic, and turbulent society under De Sica's lens. By placing the old man and the dog in the context of a troubled society, De Sica has created a conflicting cinematic environment where the drama is based on real life. Also frequent is the 'reflection on the dignity of the poor', with many users referring to the sequence in which the old man is forced to beg in the street, and they generally see the old man as a representative of dignity who, despite living at the bottom of the social ladder, receiving a meager pension and living in a precarious home, is not overwhelmed by life. The film conveys a story about the character's choice between survival and dignity, a constant struggle to do so but no choice at all. Users responding to the end of the film are mapped onto themselves and begin to think about their own lives in old age in light of the old man's end. The suffering of the elderly, close to home.

Under De Sica's gaze, Umberto's character is realistic but contradictory. Not only is there a compassionate and tragic side to him, but there is also a prickliness about reality and active isolation from the worl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ilm, when the police break up the parade, he reacts by accusing the organizers of not having permission. He is socially isolated, but this seems to be by his own choice. (Loughlin & O'Keeffe, 2019). He rarely interacts actively with people within the social structure, which means that he rarely relates to others and he is idiosyncratic. No one in the film stops him from doing what he does or forces him to do it. The only thing he has to fight against is the harsh, cold reality and society. De Sica's realistic portrayal of post-World War II Italy rips open the scars of the country's past and its reluctance to talk about it. His simple, heartfelt language burns the fires of neo-realism in the ruins. Based on reality, the drama is driven by a civilian approach and shot in realistic locations. The real houses and streets show the beauty and brutality of reality, recreating the Italian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real life of the people of the ti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ld man and the dog is one of the most visceral and complex in the film, and De Sica chooses to place no other character beside Umberto but the dog. The two cross-species but depend on each other, sympathise and rely on each other. In a miserable, troubled society, and in the face of a tyrannical human population, the dog becomes a dependable, credible support and companion; in fact, in many films, the presence of a dog makes the film more complete and enhances its content. Dogs are easier to get along with compared to other animals. It is easier to convey character traits due to the higher degree of personification (Chodosh, 2018). The dog becomes a source of joy for Umberto also becomes his spiritual support. When Umberto decided to go to the hospital to obtain clean sheets and tasty meals for a few days, he arranged for the maid to look after the dog. When he finds the dog slipping out, the film shows a sequence where he looks for Flag at the dog shelter and sees how the abandoned dog is put to death. He searches helplessly for Flag amidst the barking dogs. he needs the dogs and they need him. It is also the thought of giving the dog to a good home when Umberto gives up his life and self-respect and chooses to commit suicid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ld man and the dog is not only one of dependence in a chaotic world, but also the meeting and redemption of two similar souls. The old man and the dog are constantly being separated and reunited. Whereas each separation is Umberto's escape from reality, the meeting of the two characters is a mutual redemption. The dog finds him when the old man gives the dog away and chooses to commit suicide himself. It is also the dog who stops the old man when he is holding the dog with the intention of dying together. The presence of the dog in the film somehow avoids sentimental character relationships and gives a purer, more profound feeling.

Bazin once said of De Sica: "Someone keeps reality like a bird in a cage and teaches it to talk, while De Sica talks to it at length." There are no dramatic scenes of sudden conflict, no bursts of full-bodied emotional dialogue in Umberto d. Those meticulous, painstaking records of life are a simple but poignant picture.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film's title is three words: fengzhulei, and the whole film has the despondency of a wind-blown candle, the wind blowing out the broken candle, and when it is lit again, one person and a dog are found.

Living is not a choice, you just have to live.

Chodosh, C. (2018). Good Boy: Canine Representation in Cinema. Momentum, 5(1), 4.

Loughlin, E., & O’Keeffe, S. T. (2019). One man and his dog: Umberto D. European Geriatric Medicine, 10(4), 673-674.

 5 ) 说到秋凉,没有人比我更明白

明明叫做《温别尔托D》的意大利电影,不知道被哪个敏感的译者译成了《风烛泪》,不过倒是很契合电影悲凉的基调,译得好。

在示威未果后,窘迫的老人向一起的一个人变卖他的怀表,那老伙计以“到家了”为由转开了话题,可当作别后,老人却发现那人兜圈又匆忙向来路走去,目光碰撞,那人猥琐而逃。现实的温度是冰冷的,就是这样一个人世,黑白片似乎更能表现电影里面人世的温度。老人生病时,善良的女佣慰藉他说:这就是人生。一个天真烂漫的女孩,她的经历必不会比那风烛之年的老人多的,可她在畅游青春的同时也同样承受着生活的艰辛和人情的寡淡,她未婚先孕,却不能确定孩子的父亲是哪一个,因为“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都拒绝了,她说:“应该是那不勒斯的那个吧”,她显是心中有爱的,却没有人爱她。影片最让人动容的是老人和他的小狗之间的感情。那是一只很普通的狗,瘦弱乖巧,它代替这个世界全部的温暖与老人相依为命。老人与狗在广场前乞讨的那一段,让人揪心。他走投无路,抹一把眼泪,托在风中,却又碍于情面不想做乞讨状,看到那里我甚至怀疑我看错了电影的名字,莫非是叫做“风蚀泪”的?小狗叼着老人的礼帽,立在那里,帮助主人,旁人还会以为它在那里玩耍呢。这个桥段是这部黑白影片的“冰点”。

影片的最后,忠诚的小狗追随将要赴死的老人而来,却最终“救了”已经绝望的老人,小狗对于“活下去”的本能突然使老人重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微光。这里大段落地讲述了老人“去意已决”之后对小狗几经周折的安顿,不得不说是对世态炎凉的另一种展现,狗尚且不得归宿,人又能怎么样呢?可能是觉得整片太过灰暗,导演设置了一个令人欣慰的结局,可其实之前还隐藏了另一条线脉,那就是孤身一人的女佣,在唯一可说话的老人离去后,在房东知道了状况时,她的命运又会如何呢?

就是这样一部黑白片,因为用情用心,也可以重击人内心可能已沉没的触觉。现在的中国电影似乎都喜欢玩技术玩眼球,也只是关心电影以外的票房成绩。但技术终会过时,也替代不了情感,成不了真实,拎个床单披上不会就成了波西米亚,脸上拉个口子不会就成了灰太狼,把鸡蛋壳装在眼睛上也成不了奥特曼。票房甚至可以造假,好的电影不应该只对钞票垂涎欲滴,而更应该对影片本身所要表达的东西怀有野心。

 6 ) 一声叹息

   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收棺之作,同时也是传说中德西卡最珍爱的作品之一,《温别尔托•D》(又名《风烛泪》)突出表现了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且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电影聚焦于退休政府职员温别尔托•D的生存困境,忠实记录了他为了维持生活所作的种种不懈努力,完整表现出了他由积极争取到失望、绝望、最后由绝望中产生希望的心路历程。影片关注现实生活中平凡人物的生活,选材上关注老年人生活状况,对老年人问题的深刻探索和导演从中表现出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是电影的亮点。
   电影有两条叙事线索,主线为温别尔托,副线则是同情温别尔托的厨房女佣玛丽亚。
                  温别尔托的争取之路

   为了偿还债务,争取继续租住一直以来租住的房间,温别尔托没有别的选择,忍痛卖掉了他的怀表、他心爱的书籍,但是换来的几千里拉只是杯水车薪。他还向朋友求助,但被婉拒,一直到最后他的房间墙壁被打通,他都没有放弃努力。
   温别尔托的争取之路一波三折。起先是变卖财物,后来着凉患病,进入教会医院治疗并且躲债,出院之后发现自己的房间将被打通,弗兰克被女房东放走,不知去向。温别尔托寻找弗兰克的段落影片节奏较快,背景音乐也急促有力,影片矛盾发展也达到一个小高潮。弗兰克是温别尔托最爱的伙伴和唯一的依靠,万幸的是他找到了弗兰克,他终于又对生活燃起了希望。他向朋友求助却被拒,无助的他甚至想到了乞讨,但是自尊心强迫他缩回了伸出去的手。最后他发现他的房间一片狼藉,他已无力愤怒,他简单收拾行装,万念俱灰。他做了最后的努力,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弗兰克。他不想弗兰克和他去送死,所以决定把弗兰克托付给别人。但是他试图寄养、送人均告失败,绝望的他抱起了弗兰克走向了铁轨。正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弗兰克坚定地选择了生存。温别尔托也受到鼓舞,他又开始与弗兰克无忧无虑地嬉戏……
                      一个人的战斗

   整部影片以温别尔托的争取作开头,温别尔托一直在争取,争取他能维持生活现状。但是争取的过程也是不断遭拒的过程。不断被拒绝,他发现任何力量都无法依靠。他向政府争取增加养老金,但是警察的驱逐结束了游行;他寄希望于社会救济,但是治标不治本;他试图向朋友借钱,却惨遭朋友的拒绝。值得一提的是,我认为他也对女房东不报以希望。温别尔托在救济医院与人聊天时曾回忆说他和女房东关系曾经很融洽,“战时我还给她肉吃”,他把她当作女儿一样,现在却是这个女房东无情地要把这个无依无靠的老人赶走。这也证实了儿女不可依赖。在金钱的面前,没有感情。温别尔托身边的朋友——弗兰克和玛丽亚,都无法帮助他,因此,他始终是一个人在“战斗”,为争取自己的一点生存空间而竭尽全力。
                       无法直面的人生

   温别尔托的争取是坚定而决绝的,他有着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道德操守、原则和自尊。他永远衣装整齐、坚持不住养老院等等,都是他的自尊心的表现。也许有人会疑问他为何如此不顾一切地要留住在这所房子里?他完全可以去找一个租金更低的房子,但是我认为他对生存现状的坚持是作为知识分子的自尊使然。他是在和自己赌气,和世界宣战。我为政府工作了一辈子,到头来难道连维持现状都不可以?他孤注一掷地卖掉他的财物,但是这场战争注定了失败。他无法再维持自尊的情况下改变现实,他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他的命运被时代决定,与当时社会下层许多人的不同生存困境共同组成了时代的悲剧。他最后的离开也正是对自己曾经的生活的告别,他失去了归属。因此他的离开也具有的难以言说的悲剧力量。
                          孤独的夕阳

   影片高明之处在于它不仅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它也展示了老年人问题的另一主题——老年人心理问题——这一问题是超越了时空界限的社会学中的重要命题。
  除了经济上的拮据,温别尔托还承受着精神上的寂寞。与他同龄的老人现在应该是儿孙满堂,共享天伦的时刻,但是无儿无女的他却孤独生活。没有人关心老人的心理状况,即使是关心、同情老人,对温别尔托多加照顾的女佣玛丽亚。她会在他病中为他端水,会帮他照看弗兰克,但她还是无法理解温别尔托得知小狗走失时的愤怒和伤心,因为她不了解弗兰克对温别尔托的重要意义——亲人、朋友、不离不弃的伙伴。女房东更是不顾他的困窘和无奈步步紧逼将他逐出门去。老人最好的朋友弗兰克,虽然在他寂寞时陪伴他,给他带来生的希望,但仍然不能完全为老人分担忧愁,排解痛苦。老人又苦无处诉,这也导致了他在走投无路时竟绝望地选择死亡。
                          小市民的可爱

    电影的另一线索即是女佣玛丽亚。电影一开头我们就了解到她怀了孕,却不知孩子的爸爸是谁,纠缠于两个男人之间难以决断。她曾说女房东一旦知道她怀孕就会辞退她。她的命运是未知数,她的人生悬而未决。
   她是个善良的女孩,给无依无靠的老人温别尔托极大的帮助和关心。她给处于弱势群体中的温别尔托以力所能及的帮助,然而她自己也属于弱势群体,却未得到更多帮助。导演给与这个女孩极大的同情,观众也并未因她在两个男人之间纠缠且未婚先孕而批判谴责她,相反,观众都为她的前途、命运而担忧。但是,她和温别尔托一样,命运依属于时代,被时代决定。
   有趣的是,电影中导演对于一些大众道德伦理中给予批判的人物有完全不一样的看法,他展示了那些人的可爱之处。除了厨房女佣玛丽亚以外,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教会救济医院中温别尔托的病友,他身强力壮,却在教会医院装病赖吃赖喝。这种做法的确不该肯定,但是在导演的镜头下我们看到一个岁投机取巧但热心热情的小市民形象。巨大的生活压力下底层民众为生存投机取巧,却反衬出了高收入群体真正道德的缺失。
                               一声叹息
这是导演怀着大悲悯制作的电影。镜头中的意大利城市是灰暗的,镜头中的生活是艰难的,但是一闪而过的美好还是坚定了我们生活下去的理由和希望。对于温别尔托和电影中其他社会下层市民的生存现状,导演只是留下重重地一声叹息。这里面有对不完善的社会制度的批判,也有对事态炎凉的控诉。因为导演意在纪念——以影像记录下一代老人的生存现状,同时也为了给与观众以希望,导演设置了开放性的结尾。镜头中远去的老人和弗兰克无忧无虑嬉戏的身影,似乎是一个光明的尾巴,但是温别尔托的形象早已深深刻在观众的心里,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每个国家也都会在萧条的时候,有许多四处奔走,可亲可爱的老父亲们。

 短评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末期的经典之作。与狗相依为命的穷苦老者,未婚先孕的善良女佣。老人为维持尊严拒绝乞讨-翻手-躲起来偷看小狗叼帽一段与卓别林喜剧看似仅一线相隔,实而却判若云泥。全片无一煽情处理,却掷地有声。打定自杀念头时对着楼下地面的快推镜头简明有力,开放式结尾回味无穷。(9.0/10)

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真诚,这是德·西卡不变的要求。他能让新现实主义不那么沉闷的原因,也多在于此。那些不厌其烦、细致入微对生活的记录,俨然是一首朴实无华的歌,极富人情意味,他们的苦痛就像近在眼前,就像你的父亲和姐妹。

9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想起巴赞的一个比喻:“有人把现实像小鸟一样关在笼里,教它说话,而De.Sica则与它促膝长谈……”

12分钟前
  • 力荐

#2021上艺联影展# 泪流满面,涕泪横流,哭哭唧唧地走出影厅,放在此时此刻的疫情后时代的现实世界里观看,只生出无限悲凉,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后的许多人,其中很有可能亦包括我自己。

17分钟前
  • 餅型飼毛咩咩機
  • 力荐

@2021意大利电影大师展。和偷自行车的人相似在于人物不要怜悯,伸不出去那只手,被现实踩在脚下依然自尊闪耀;不同在女仆这一人物带进的现实一角,不那么聚焦,却如此立体,到处都是蚂蚁,看着顶篷走过的猫,不知不觉流泪,伸出脚关门,一手拿着点燃的报纸,一手拿着一沓里拉,她会不会重复Umberto的命运?比偷自行车的人们更广更现实的Umberto们

19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太感人了!爱狗人士尤其必看。有点倔强的老头,其实并不是什么讨怜悯的性格。为政府机构工作大半辈子,却拿不到应有补助,被房东赶出家门,只能跟小狗相依为命。小狗虽然不会说话,但正是那些无声的段落最打动我,如果世上只剩唯一的灵魂与你相偎,真的至死都无法放手

2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影片的最后,一人一狗渐渐远去的画面在另一个层面控诉了生活的残酷和无奈。

27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2021.11.7 意大利大师展 将日常叙事拓展至影视层次——亦或是,在一个模糊的边界处,日常与虚构本就能借由影像这一媒材构成微妙的混合。新现实杰作的极限在于,将彼时意大利的人间现实转录或复刻,德西卡的匠心独具一般:影像不仅是第七艺术的手段,更是一种铭刻共时以致永久的碑刻。主人为生活的酸苦意图抛弃狗,可生活也不加怜悯地抛弃了垂垂老矣的人。最后,Umberto以松果唤起已经觉察到抛弃之意的爱犬,有一种风烛残泪般的落寞,只奢求在无处可走的呼愁中寻一个来自动物的回应。茫茫人世,独有一老人、一犬与无尽的孤愁。

30分钟前
  • asdfggg
  • 力荐

德西卡的电影有着比现实主义更多的东西,影像时不时要回到歌剧式的抒情或戏谑里(比如哈哈和伸手),在两场非凡的清晨段落尤为典型,女佣起床生火干活,脸带泪痕,这属于年轻女高音的咏叹调,但接着她用腿勾门,就好像以此挣得自己的空间,这是电影坚实的物理,在连绵到几乎泛滥的弦乐里,人物做着日常的琐事,并无尊严可言,翁贝托的悲剧感就是尊严的失去——通过私人空间和附属物的失去,但又被顽强地找回——通过仔细的着装、寻狗和关切,这关切在事实层面只剩悲伤,他既无法交付(对狗的寄养),也无力给予(对玛丽亚的婚姻),但就像伊伯特写的,悲伤也有人类的尊严。

31分钟前
  • censored dump
  • 推荐

感觉狗狗是方法派的,跟其他演员格格不入。

35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重温新现实主义“极限之作”,记录意大利最为冰冷黑暗却仍不失点点星火的时期。如果说偷自行车的人还只是纯粹的“现实”开端,那么温别尔托D则是历经流变而与戏剧传统彻底分道扬镳。无关痛痒的病症,世态炎凉的窘况,细致入微的生活记录,应该补发Frank一个金项圈奖

3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7.8 《擦鞋童》《偷自行车的人》《风烛泪》完成德西卡新现实主义从幼年至中年到老年的一路悲惨生活。都是动物做结,童年时白马离去,老年时小狗陪伴。都是没有结果地隐于人群中,壮年落寞,而老年重拾生的希望。德西卡虽然时而有过度煽情的嫌疑,却不至于太过越线,有时则煽情不足,但总归情绪饱满。

40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小西天。重看。据说是伯格曼最爱的电影。凑不齐的15000里拉,无处容身的一人一狗。因陪伴他的小狗而生的牵念,成了他的死缓。就像闹钟关不掉就藏进被子里,老人和少女的命运看似悬而未决,却又注定悲剧。凄惶、绝望。有些怨恨自己为何都看过一遍了,还要寒冬夜跑来受二茬罪。

42分钟前
  • 奥兰少
  • 力荐

2021意大利大师展09 4.5 德西卡掌控能力还是一流,老人先是想方设法凑钱,斗志满满不搬走,耍小聪明在医院蹭吃住,最后却是逐渐绝望,只想安顿好狗狗再轻生。他只有狗狗了,可是这个世界都没有狗狗的容身之处,更何况是他呢😢。

46分钟前
  • Ariadine27
  • 推荐

除却德西卡一贯的道德感外,有一些塔蒂式的喜剧感,女仆煮咖啡段落是一种Playtime。钱在人手中流转,不再指向任何商品(扔掉的玻璃杯),而是指回传递本身。或许是《扒手》和《钱》的始祖。最后一群孩子横向经过,遮蔽老人与狗,是一次悲伤的wipe。

49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老人与狗,这俩弱势群体放在一起,外加战后的背景,直接冲破观众脆弱的心理防线。

53分钟前
  • 37°2
  • 力荐

随着人物与剧情的退散,总是在景深镜头之中注视到与剧情无关之物,在《风烛泪》中,往往是走向死亡的必然性的时间,个体被死亡(成为静滞)的宿命所诅咒,如果他在影片中成功给掉了自己的小狗,那么就意味着其死亡的那一刻,也是温别尔托·D的自杀。然而在影片中,死亡在其推迟之下形成一种Uncanny,并通过一个表层化的Happy或悬而未决的Ending蔓延至影片之外。因此,无论是文本还是场面调度,《风烛泪》都是一部被解构的黑色情节剧,包含倾斜角度,锁孔窥视,百叶窗,甚至是结尾的快速Zoom in,但这个镜头除却预言或引入运动之外别无任何信息,好莱坞悬疑影片中作为推动线性因果剧情的凝视机制失效,指向一种纯粹的强度。从这一点来看,反而很像新浪潮的一些反类型实验,也恰恰证明了为什么新现实主义不是唯物的“现实”。

58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对老人、狗 一切感动的细节 我都没有抵抗力 立意也颇佳 五星催泪送上

1小时前
  • 爱茉绿绿
  • 力荐

同《偷自行车的人》一样,残酷的社会现实,人的权利和尊严沦丧,社会处处充满了冷漠。尽管总有一丝微弱的人性之光摇曳着,但是你根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突然熄灭。长镜头默默注视着这个老人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导演却很无奈地告诉观众,我不能帮助他,这个社会就是这样。

1小时前
  • 风雨骑老师
  • 推荐

德·西卡的致命一击,总是出现在即将收尾的那一刻,一切痛苦都在这个点爆发,然后戏里戏外大家一起burst into tears。编剧上与《偷自行车的人》基本一体同源。在一个冷漠的、充满阶级仇视的社会里,唯一值得表现的就是凄惨的低下层生活,唯一值得感动的就是生死相依的温情。

1小时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